主日彌撒

常7:基督徒比別人優勝嗎? 2025年02月23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讀經一:(撒上26:2,7-9,12-13,22-23):達味不願加害撒烏耳
讀經二:(格前15:45-49):人雖屬土,最後要與基督同樣屬天
福 音:(路6:27-38):愛德的金科玉律
中國文化:養子方知父母恩。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對你們說: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憎恨你們的人;要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譭謗你們的人祈禱。有人摑你的面,把另一面也轉給他;有人拿去你的外衣,連內衣也讓他拿去……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6:27-31)

福音有句話經常被外教朋友當作笑柄,這句話就是:「有人摑你的面,把另一面也轉給他」。瑪竇福音更清楚:「如果有人打你的右頰,你把左頰也轉給他」(瑪5:39)

外教朋友會挑戰我們說:「耶穌對你們基督徒所說的話,你們做得到嗎?我現在打你,你會不還手嗎?」

要明白耶穌上述的話,我們需要有一種觀念上的轉變,要有一種新思維,要昇進另一種待人接物的新階段。有人稱這種觀念上的轉變為典範的轉變,或範式的變換(paradigm shift)。

範式的轉變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思維新境界,我們好像是配上了另一副新眼鏡去看世界、看人生;我們已進到了人生的另一階段,例如從做子女的階段,進入到做父母的階段。

中國人說:「養子方知父母恩」,「方知」這兩個字是在說明,未做父母的人,是極難明白為人父母者的心情的,「只有」在我們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我們的父母當時是多麼的愛我們。但往往,這是一個追不回來的時間,補救不了的遺憾,因為已經是「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了!

這就是典範的變換或範式的轉變。人往往只有在進入了一種新的生活之後,才能站在那個角度下去思考,才能有這種新的思維、新的思想。

耶穌在這裡說的,不是一種個別的行為,他不是教人問:「你打我,我怎麼辦?」他說的正是上面所描述的那種待人接物的新典範、新境界;他正在邀請我們進入的,是一個全新的生命之境,一個無限寬容、無限體諒的新天地。在那裡沒有斤斤計較,沒有冤冤相報,沒有仇,也沒有恨。生命是一個永恆的微笑,永遠的愛和包容。

「我現在打你,你怎麼辦?」這只是開玩笑,並不是耶穌所說的生活新態度,我們可以不必理會這種玩笑。

對於思維上的不同範式或人生的不同態度,蘇軾曾在他的《留侯論》中舉了一個有關勇氣的例子去說明:「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裡所說的匹夫、小人物,甚至是懦夫的想法,和那些真有大勇氣的人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屬於兩類不同的人,也就有兩類不同的思維範式。

別人欺負你、侮辱你,你就憤然起來和他較量,跟他打鬥,這不過是「匹夫之勇」。大勇的人挾持大、抱負大、志向也大,他有的是大胸襟、大氣魄,也即是耶穌所邀請我們要擁有的那種器量、風度、氣質和修養。這種人看得深、看得通、看得廣、看得遠、看得透。這跟「匹夫」們的復仇或好勇鬥狠實在有天淵之別。

有些人胸襟廣闊,許多事都可以一笑置之。魯迅所謂「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說的也是這種胸襟、風度和器量。

我們活在一個物化的世界中,只懂求實用、講回報,任何行為,都要求有「著數」。我們變得過分理性,常問「為什麼」。其實最偉大的生命,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發生在「不為什麼」之時。偉大的親情和偉大的愛情就是這樣的。

我們如何才能提昇自己的生命,以達到上述的境界呢?福音給我們提供了兩條可行的路:第一、是進入上主的心中,求上主變化我們,使我們能用上主客觀而清明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上主無限而偉大的愛心去包容世人。第二、是進入對方的心中,亦即要能設身處地,去在別人的處境下思考:「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這兩條都是使我們能走向寬容,讓自己的心胸更加廣闊的康莊大道。


a
b
c
d
2025年02月23日

常7:基督徒比別人優勝嗎?


2025年02月23日

常7:基督徒比別人優勝嗎?


2025年02月16日

常6:你的靠山是誰?


2025年02月16日

常6:你的靠山是誰?


2025年02月09日

常5:我在這裡, 請派遣我


2025年02月09日

常5:我在這裡, 請派遣我


2025年02月02日

獻主節:奉獻


2025年02月02日

獻主節:奉獻


2025年01月26日

常3:恩慈之年


2025年01月26日

常3:恩慈之年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