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書庫

香港情、中國心(高小) 2010年12月13日

目錄

1.美麗的河山

2.美麗的中國人

3.圖解基本法精華

4.中國香港人、香港中國人

5.創造中國歷史的人

6.我的祖國

7.中國的節日

8.中國兒童的韻律世界

*****   *****

美麗的河山

一、前言

你的籍貫是甚麼?家鄉有何特產?風貌如何?

認識自己的家鄉,是認識自己的國土、民族、祖先的起步。你有自己的鄉土、家族,也有自己的國土、民族;而這些,就是你的「」。

這一課將會帶大家從地理環境、天然資源方面,去認識我們的國土──中國的錦繡河山。這片美麗的國土已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和我們腳下的香港連成一片,讓我們把握當前的時機,開始去認識、關心這一片屬於「我們的」土地。

二、尋根行

蘇軾《題西林寺》詩有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對中國的認識,可能也是這樣:身處其中,很難全面看得清楚;有時甚至因為走得太近,把她的小瑕疵看得很大。因此,要了解整個中國,我們不如一起乘坐直升機──不,直升機飛得不夠高,就讓我們乘坐太空穿梭機上月球去,在那裡再回看中國大地的面貌。

從月球上望過來,地球是一個藍得透亮的球體,其中三份之二是海洋,陸地大致分為七大塊,稱為七大洲。七大洲中最大的是亞洲,亞洲中最大的國家就是我們的國家──中國

中國面積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也許說「中國河山千萬里」更易於記憶)。最北端是黑龍江省,最南端是海南省;南北的距離是五千五百多公里。最東邊的烏蘇里江,與西邊的帕米爾高原相隔五千多公里。中國的首都是北京,全國分為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和三個直轄市

中國的版圖極像一片秋海棠的葉子。在這片「葉子」上,除了山脈、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縱橫交錯外,還有明顯兩條橫跨東西版圖的「葉脈」:在上面的一條是黃河,下面的一條是長江。五千年來,這兩條「葉脈」滋養並孕育著中華文化,主宰著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的發展。

從長江順流而下,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上河渠縱橫,湖泊成群,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往南再越過景色秀麗的江南,便看見物產豐饒的珠江三角洲。再南下入廣東省,你會很快被南方最大的城市──廣州所吸引。再往南走,你不難發現一個滿是高樓大廈的小島,像一顆明珠般躺在海棠葉的南端,這就是我們的香港

三、中國、炎黃子孫

1、「中國」的名字

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而把周圍的地區稱為四方。後來「中國」便成為我國的尊稱。

2.「炎黃子孫」的由來

我們一般以炎帝和黃帝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在傳說中因教人耕種,故又稱神農氏。黃帝又稱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逐漸融和,並在中原地區定居繁衍,而中華民族亦得以世代綿延至今。故此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

四、中國自然環境一瞥

中國是一個多山高原甚廣的國家,全國面積有三分之一是山區,三分之一是高原。地球上超過八千米的高峰有十四座,其中十座在中國境內。

中國的平原分散在全國各地,但佔全國平原總面積百分之七十的三大平原則全部在東部,分別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也是世界河流最多的國家,流域面積在一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一千多條,其中最有名的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等。

簡單來說,中國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的。大部分崇山峻嶺都集中在西面,中央是高原及盆地,東邊則是大平原。因此主要的河道如黃河、長江等,均從西向東順勢而下,東流入海。

香港與中國

香港雖然天然資源有限,但憑藉香港人的靈活頭腦和拼搏精神,香港在經濟及建設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其中有幾項更位列「香港的世界之最」︰

1. 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2. 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貨櫃集散港

3. 我們的赤臘角機場,是世界最大型的民航建設之一。

近年來,中港合作日見頻密,兩地發展息息相關。作為「居住在香港的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自己的家鄉、國土貢獻一分力,在上主所給我們的神州大地之上,建設更美好的明日中國!

五、浪漫的中國風貌

1.不盡長江滾滾來

長江是中國,也是亞洲的第一大河,全長六千三百公里,僅次於尼羅河和阿瑪遜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長江起源於青藏高原,流經青海、四川、雲南、湖北、江蘇等省,於上海市流入東海。

長江的水流量龐大,江水滾滾東流,氣勢磅薄,尤以「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景色最為雄偉、秀麗。

自古以來,不少詩人因見長江滔滔東流而寫下許多優美的詩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杜甫《登高》詩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黃河之水天上來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也是起源於青藏高原,流經青海、甘肅、寧夏、山西、河南、山東等九省,最後流入渤海,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

黃河以含沙量大,水色黃濁而得名。但黃河在上游一帶,河水卻是澄碧的,及至流經蘭州的黃土高原後,泥沙才大量增加,使河水變得混濁。又黃河下游一帶,由於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常泛濫成災

另一方面,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先民最早聚居的地方,也是歷朝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素有「中華民族文化搖籃」之稱。

黃河一如長江,也是許多詩人吟詠舒懷的對象,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便因黃河而興起了這樣的感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逝者如斯,人生幾何!我們又當如何珍惜一去不回的光陰呢!

3.萬里長城萬里長

萬里長城是人類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也是太空人從月球望下來唯一看得見的人類建築物。現時的長城,像一條巨龍,蜿蜒於群山大漠之間,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七百公里,是明代所修建。

長城的修築其實早在戰國時代。當時燕、趙等國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開始修築長城。其後,秦統一天下,便以此為基礎,修築成綿延萬里的長城。據說秦始皇當時動用了三十萬士兵和百萬的平民和奴隸去修建,在修建過程中,死傷無數。長城實在是我們祖先用血和汗築起來的。

六、中國的世界之最

中國地大物博,在自然環境及天然資源上擁有不少個「世界之最」。

1.中國是亞洲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三大國,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2.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十二億人,約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強。

3.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面積二百三十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有「世界屋脊」之稱。

4.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品種最多的國家,其中獸類約有四百五十種;鳥類近二百種;兩棲及爬行類共約五百三十種。

5.中國也是世界上果樹品種最多的國家。世界現有果樹四十多科,中國果樹的品種達三十七科。

七、得天獨厚,唯我獨有

1.中國的國寶

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品種最多的國家,單是名聞中外的珍禽異獸便有一百多種。其中,大熊貓備受國內外歡迎,是我國國寶。由於熊貓長相出奇地人見人愛,起初外國人甚至懷疑牠們的毛色是染上去的。

2.蠶絲與絲綢

蠶絲是中國的特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被稱為「絲國」。自秦漢以來,絲綢已源源地運往外地:從長安出發,經西域運往波斯(今伊朗),甚至歐洲的古羅馬帝國。這一條古代交通貿易的路線,就是有名的「絲綢之路」。

九、美麗河山知多少?

1. 中國面積最大的草原在那裡?

內蒙古。內蒙古北部與俄羅斯和蒙古相連,全境屬於高原地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草原。如果乘飛機由空中俯瞰,茫茫草原猶如廣闊無涯的大海。無數羊群散佈在綠茵如毯的草原上,你會充份體會「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區風光。

2. 人們說的「天下第一奇山」,指的是中國那一座山?

黃山在安徵省境內,相傳黃帝曾在山上煉丹,故名為黃山。黃山有二湖、三瀑、廿四溪、七十二峰,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最具特色,被譽為「四絕」。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對黃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高度稱讚。(五嶽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及中嶽嵩山。)

3. 中國那個地方有「四季如春」的美譽?

昆明。昆明又名「春城」,在雲貴高原之上,海拔一千八百多米,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五度。冬夏兩季,為時極短,既不嚴寒,也不酷熱;而春天和秋天,卻長達十個月之久。由於天氣四季如春,滿城遍植花朵。

4. 中國那個地方有「日光城」的美譽?

西藏首府拉薩,海拔3600公尺,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力強,所以全年晴天多,陰雨天少。即使有雨,也多為「夜雨」,因而日照時間特別長。萬里晴空,陽光燦爛,使拉薩成了名副其實的「日光城」。

5. 中國那個地方有「天府之國」的稱號?

四川省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協助防洪和灌溉,使這裡成為四川省最富庶的農業區,盛產稻米、小麥、玉米、棉花等,有「天府之國」的稱號。

6. 中國最大的島是那一個島?

台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對,東面瀕臨太平洋,是中國最大的島。台灣雖然是中國較小的一個省,但天然資源豐富,工商業及製造業發達,創造了為人津津樂道的「台灣經濟奇蹟」。

十、祖國頌歌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譯文】我登上鸛雀樓一望,看見白色的太陽,靠著山邊慢慢落下來,那黃河的河水,一直流入海中。我覺得要看清千里以外的景物,須要再登上一層,才可看到哩!

*黃河是一條河,也是一個文化的象徵,裡面有中國人的夢。讀中國的詩詞,會勾起我們很多的聯想。一直以來,黃河孕育著中國的文化,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華兒女,如果能夠「更上一層樓」──主動去認識中國的地理、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我們將知道更多,胸襟更廣,建設國家的道德力量更強。

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勸學》)

【譯文】所以不上高山,便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到深谷,也不知道地有多厚。

*登高山,臨深谷,我門對天與地會有新的了解;同樣,如果我們主動透過種種的途徑,甚至親身去接觸神州大地的風土與人情,我們不但對它會有新的了解,也會孕育出深厚的民族感情。

3.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莊子《秋水》)

【譯文】井裡的蛙不可以和牠談論海的廣闊,是因為限於所見的空間;夏天的蟲不可以和牠談論冰的寒冷,是因為受了時間的限制。

*作為香港的新生一代,我門過去因政治的因素,在學校中認識中國的機會不多。今日,香港回歸祖國在即,我們應把握機會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對自己的國家熟悉本來是我們的權利,我們有權選擇不做夏蟲與井蛙!

4.不出國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但是,不要誤會以為我想的是狹義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民。(聞一多)

*詩人聞一多,像許多寄身異國的知識分子和華橋一樣,對家國有許多的思念,那是民族感、國家情,這份對國家、民族的情愛,我們又有多少?我們如何去加深這份情愛呢?

十一、信仰心、祖國情

中國在風景照片或國畫中,在電影、電視裡,都是美麗的。但回過鄉探親的人,甚至到過一些風景點旅遊的人,有時會回來抱怨,中國仍很貧窮、落後;茅廁尤其令人不敢恭維。於是有人因此而輕視自己的祖國,可能也會連帶輕視自己的同胞。

耶穌也有自己的鄉下──納匝肋。雖然兩千年前的納匝肋一定比我們的「鄉下」還髒、還落後;事實上,納匝肋這地方確是被當時的人所鄙視,但耶穌仍愛自己的鄉下,他被人稱為「納匝肋人耶穌」(瑪26:71)。

耶穌的一個門徒——保祿,更是十分以自己的國家自豪。他有一次對人說:「他們是希伯來人?我也是。他們是以色列人?我也是。他們是亞巴郎的苗裔?我也是!」(格後11︰22)

我們不單要對我們自己的中國人身份自豪,我們也要以自己的祖國為榮,尤其要熱愛祖國的這片土地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天主創造的,「諸天」都在「述說天主的榮耀」(詠19)。我們祖國美好的河山當然也是天主的傑作,它們也一定在讚美、榮耀上主。今後當我們重新踏上祖國大地的時候,讓我們也能看到天主的傑作。讓我們高舉雙手,胸懷祖國,和大地一起,讚美那創造了世界,也裝飾了我們祖國河山的天主。


美麗的中國人


序幕

有一隻「醜小鴨」,一直活在被人瞧不起的環境中。牠為了逃避別人的白眼和迫害,四處飄泊流浪,差點便在寂寂無聞中死去。忽然有一天,牠來到了一個天鵝湖,在一群漂亮的天鵝面前,牠羞愧得無地自容而低下了頭。就在牠低頭的時候,牠在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竟然是一隻美麗的「天鵝」!

是的,如果你本來就是天鵝的話,即使人家把你當做醜小鴨,你還是美麗的天鵝。

中國人本來就是美麗的,無論別人怎樣看我們,或者無論我們怎樣在別人的輕視下而小看了自己,我們這些被天主創造和寵愛的中國人,仍然是美麗的。

現在,就讓我們照照鏡子,看看我們原有的美麗本質。

多元統一的中華民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以漢族為主體,另外還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有的人數多達千多萬(比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口還多),有的不過數千人。中國遼闊的邊疆地區,例如東北、內蒙、新疆、西藏、甚至廣西和雲南等,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對漢族的風土文物,我們會比較熟悉,其實少數民族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的東西。

聞名中外的敦煌石窟、雲岡石窟等,是當時少數民族人民和漢人共同創造的。現在的「中樂」樂器如笛子、琵琶、胡琴等,原來都是是少數民族的樂器。回族思想家李贄、滿族文學家納蘭性德等等,都是中國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至於蒙古族的鐵木真(成吉思汗)、滿族的康熙帝,則更是無人不知的了。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有悠久的文化,其間雖然經過數不清的內憂外患和朝代興亡,卻一直發展至今,成為世界最大的一個民族,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

身為中國人,我們是這個大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將這民族的生命,延伸到很遠很遠的未來。

中國人的智慧——四大發明

中國是世界八大文明古國中,雖一能持續發展到現在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藉勤勞的雙手和聰敏的腦袋,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作出了許多重大的發明,其中造紙術、印刷術、羅盤和火藥,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造紙術

古時的人,有把文字刻在竹簡上、串成冊,也有將文字雕在龜甲上、牛骨上、木頭上,還有用筆寫在樹皮上、羊皮上和布帛上等。這樣得出來的文獻自然十分昂貴。後來人們利用製作絲棉的技術去製造成一種絲棉紙,但價錢仍是不平宜。

東漢時,蔡倫利用樹皮、破布和舊魚網等廢料,加工製成一種成本低、質地精緻的紙張,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

當中國社會流行以紙張作書寫材料時,西方社會還不知道紙是什麼。公元三世紀時,中國的紙傳到朝鮮和日本,後來再傳到中亞、歐洲,並由歐洲傳到世界各地,大大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其實,埃及在很早以前已知道如何造紙,不過沒有將造紙術傳到別的地方去,因此對世界文明的影響遠不如中國。

二、活字印刷術

古時,人們讀的書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抄寫下來的。到了東漢,才由蔡邕發明了石碑拓印的方法,唐代再改良成為雕板印刷。

到了北宋,有一位刻字工人,名叫畢昇,他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印臺,在一端刻上反體字。印刷時,將膠泥製成的單字字模排列成板,在上面加墨,用紙覆壓就印出來了。活字印刷由於可隨意拆開和換字,既經濟、又方便,大大提高了印刷的速度與數量。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奠下了基礎。廉價的紙,配上活字印刷術,使我們今天能讀到平宜、輕便而且印刷精美的書。這真是改變世界的重要發明,也是我們祖先智慧累積的成果。

三、羅盤

相傳四千多年前,黃帝與蚩尤作戰,經常在大霧中因迷失方向而戰敗。後來發明了「指南車」,才擊敗蚩尤。

戰國時期,人們發現了天然磁石可以吸鐵和指示南北。北宋後期,人們製成了魚形的磁性鐵片,稱為「指南魚」。南宋時期,發明了用尖狀物支人造磁針的「指南針」。後來,又進一步將磁針與分別方位的裝置合為一個整體,便成了「羅盤」。

中國是最早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的國家。其後,隨著中外貿易,指南針輾轉傳至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繞地球航行,都是靠羅盤來辨別方向。

四、火藥

一般學者認為中國人發明火藥,是在煉製丹藥時無意中配製出來的。其實,當時煉丹所用的藥料不會猛烈爆炸,卻容易起火,所以叫做「火藥」。

火藥最先用來製造爆竹和煙花,後來才被應用於軍事方面。最先使用火藥武器,是唐代的「飛火」。南宋的「火槍」和「震天雷」,是槍械和地雷的前身。至元代進一步發明了用鐵或銅製成的「火銃」,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火藥發明後,大約在南宋時(公元十三世紀),逐漸傳到阿拉伯等國,並由此傳到西班牙、意大利和歐洲。火藥的西傳,改變了西方的作戰方法,導致近代武器的革新。

各位同學,造紙術、印刷術、羅盤和火藥,被稱為「改變世界」的四大發明,顯見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有智慧的民族。我們會以我們祖先的發明而感到自豪嗎?與此同時,我們又應如何繼續發揮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呢?

可敬的人物、可貴的特質

榮辱以外的雙贏

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的一位政治家。當他還是寂寂無聞時,被引薦替趙王攜帶價值連城的和氏壁出使秦國,由於他的機智,他力保和氏璧,成就了歷史上「完璧歸趙」的美談。後來,藺相如陪伴趙王出席澠池之會,亦憑著他的膽色和機智,使趙王免受秦國君臣的羞辱。因此,他被封為上卿,地位比同朝的大將廉頗還高。

廉頗對此甚為不滿,常想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總是百般退讓,以致連他自己的隨從也為他深抱不平。藺相如就對他們說:「秦國常想侵略我們,他們一直不敢動手,就是因為有廉頗和我在。若我們自己爭鬥不睦,秦國就會有機可乘了。」

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他就立刻背上一根荊杖,到藺相如家中請罪。這就是著名的「負荊請罪」的故事。

藺相如為了國家而不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這種胸襟值得我們學習;廉頗深明大義,勇於改過,亦同樣值得我們欽佩!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假如是良性的話,也可以是「雙贏」的,毋須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

清晨舞劍的少年

祖逖是晉朝名將,幼年家貧,有志氣,努力讀書,勤習武藝。當時胡族佔據中原,他眼見國家被外族欺凌,決心光復國土。後來遇上志趣相投的劉琨,便結成好友。

一天,他們談論國事,不覺已到深夜。兩人剛睡不久,遠處傳來了幾聲雞啼,祖逖喚醒劉琨說:「我們不要貪睡,起來練武吧!要準備為國效力!」劉琨連忙起來,兩人一起走到花園練習武藝。

後來,祖逖帶兵北伐,當橫過長江,船到中流時,他擊著槳說:「祖逖如果不能肅清中原,便願如如大江東流一樣——一去不返!」他慷慨激昂的誓詞,感動了官兵,作戰時人人勇往直前,拼死殺敵,擊敗由羯人所建的後趙,收復了黃河以南廣大的失地。

祖逖關心國事,所以「聞雞起舞」;我們要貢獻社會,又怎可不努力求學,以便「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呢?

不屈不撓的領袖

孫中山(1866 – 1925)名文,字逸仙。小時候非常聰明,喜歡發問。童年時正值滿清末年,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的現象。他由於年紀尚小,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那裡,便決心努力讀書,希望有了學問,能了解問題的根源。

長大後,孫中山終於發現社會問題的根源在於滿清政府的腐敗,要改善社會,必須推翻滿清。後來孫中山做了醫生,一邊替人治病,一邊傳揚革命思想。由於他的努力倡導,便結集了一股龐大的革命力量。可惜第一次在廣州的起義,功敗垂成。

孫中山一點也不氣餒,他檢討失敗的原因,再接再厲,並聯絡海外華僑,籌集革命經費,同時親自到歐洲考察各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背景,再針對中國的社會實況,創出一套建國救國的思想——三民主義。後來,革命活動雖然經歷多次失敗,卻未幾又捲土重來。終於在第十一次武昌起義時,成功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

沒有前十次的革命失敗,就不會有第十一次辛亥革命的成功。這便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意義;我們又要怎樣面對失敗呢?

中國人的一些民族特性

一、安貧樂道

中國人重視精神生活多於物質生活。除了有「寧食開眉粥、莫吃愁眉飯」的灑脫外,還有「知足常樂」的智慧。他們認為物質不是構成一個理想生活的主要條件,正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雖然留任官場,可以過溫飽的生活,但要違背自己的志趣,隨波逐流,便寧願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過清淡的生活。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自古以來,中國許多聖賢,把安於貧賤,不追求富貴,以保持個人的自由,看作是人生的另一最高境界。

二、以和為貴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全國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務農。對於農人來說,只要有田地耕種,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便心滿意足了,管它是什麼朝代,誰作皇帝?他們過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生活,由此形成了一種與世無爭的態度。另一方面,中國人喜愛和諧,凡事不太極端,處事要有分寸和節制。他們持家待人,事事以和為貴。他們最希望的是家庭「上和下睦」,鄰里間相安無事。當遇到衝突時,他們盡量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人們的處世智慧。

三、重情好客、推己及人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人情味特別濃厚。中國人的家,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成為家家的理想。孔子提倡與人交往,應推己及人,強調考慮別人的處境,為他人設想。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指出人不單要敬愛自己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子弟,也該敬愛別人的長輩、愛護別人的子弟。因此,在中國人的社會,鄰里間守望相助,長輩對後輩刻意提攜,主動賙濟朋友之急,這些都是中國人所歌頌的美德。此外,中國人也十分好客,朋友友登門造訪,必殷勤地斟茶遞水,準備豐富菜餚來款待客人。這一切都顯示中國人是一個重情的民族。

生命頌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語》

譯文:富有與顯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我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能用正當的方法拋掉它,我也不會逃避。

雖然我們都希望過富足的生活,不願意在貧困之中度日,但我們卻須用合理的途徑去求取我們所想擁有的,這是中國人優美的道德傳統,也是中國人對高貴生命的要求。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詠石灰》)

譯文:我被人在千萬次錘鑿中由深山開採出來,然後,我被烈火提煉,且被敲成粉末,然而我一點都不懼怕,因為我要公告天下,我一身清白。

于謙是明朝抗敵衛國的英雄,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在《詠石灰》一詩中,他選取石灰的特質作為自己的人生觀,不怕粉身碎骨,在各種考驗中,也要保留人格的清白。中國人素來重視人格高於一切,不論順境逆境,都要活得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顧憲成)

譯文:風聲、雨聲、朗朗讀書聲,每一聲都傳進我的耳裡;家中事,國家事,天下間事,每件事我都關心。

在過去,中國一般民眾對社會事務和國家大事,既不感興趣,也不甚關心。然而,隨著社會的轉變,民主制度的發展,我們須要學習去關心社會的事務、國家的發展,因為這一切都是與我們休戚相關的。

天之驕子

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牲畜、各種野獸、在地上爬行的各種爬蟲。」天主於是按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按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祝福他們說:「你們要生育繁殖,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世紀1:26 – 28)

所有人都是天之驕子、天之驕女,中國人也是。我們從天主而來,注定要分享天主的生命——永恆的生命。我們是人,但有一天,我們要蛻變,要享有神賜給的生命。

在到達這個終點之前,我們有一個任務:管理萬物、治理大地。我們中國人要為世界的好處、按天主的計劃,去使生命更好,世界更美。只要我們能發揮我們的內在美和內在的生命力,我們就已是在按天主的計劃去生活了,我們也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天之驕女——美麗的中國人

 

 

圖解基本法精華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和區徽

五片花瓣的美麗紫荊花,是我們香港的市花;在花的中央,有五粒閃耀的星,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誌。香港的區旗和區徽的設計,正是我們「香港情、中國心」的最佳表達:我們愛香港,也愛中國,我們立根在香港這片土地,也北望中原、情繫神州,願意和中國的人民連結在一起。

中英聯合聲明

天主用曲筆劃出直線

中國有超過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的文化,有影響整個人類發展的發明。但基於種種原因,中國近二百年來的積弱,不僅招致了歐美列強的侵略,還在一連串不平等條約的壓迫下,喪權辱國、割地賠款。

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割讓、新界和離島的租借,就是歷史的見證。但天主能用曲筆劃出直線,也能使壞事變成好事;基督徒甚至相信痛苦也有可能是天主化了裝的祝福。事實上,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來,香港已逐漸由一個只有三千多人的荒蕪地方,發展至今日成為一個工商業發達的世界大都會。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就要重投祖國懷抱,我們不妨懷著感恩的心,去迎接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經過了22輪正式談判,過程曲折而艱苦,有充滿火藥味的時刻,也有互諒互讓的時刻。

中英能夠達成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協議,是為國際間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立了一個和平解決紛爭的好例子。

九七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日子。說是「恢復」,因為中國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即多次聲明香港是中國的領土,割讓香港等的不平等條約,中國政府不予承認。所以現在是恢復行使中國原有的主權。而中國則許諾香港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

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即在一個國家內有兩種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保留它一向習慣的資本主義制度。香港不是要變成上海或廣州,而是要在中國的憲法規定下,成立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由香港人管治,而不是由北京派人來管治,這就是「港人治港」。香港在一個國家下將擁有高度自治權,包括:1.行政管理權、2.立法權、3.獨立司法權和終審權。

香港的一國兩制是中國在「中英聯合聲明」中的承諾。但如何可以把這承諾付諸實踐呢?基本法就是「一國兩制」方針實施的依據。

按照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有自己的法律,香港人依法可得到生命、財產和各方面的保護。

遇到重大問題時,我們也不必打官司打到北京去,因為終審庭就在香港;而且香港在有需要時還可聘請外國專家來參加裁判,以突顯香港一向擁有的國際特質。

在法庭及在其它場合,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這是中國不願意實行狹隘的民族主義,並決心保持香港作為世界大都會或國際城市的例證。

但香港仍是屬於一國的。所以香港人也是中國公民,可以選出香港特區的人大代表,參加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工作。

中國在香港駐軍,也是體現香港是屬於中國的象徵性行動。但解放軍在香港必須遵守香港法律。

而香港治安則由香港警察維持。

權利與義務

香港特區依基本法享有我們今天所享有的權利和自由。

香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貧富、性別……。

我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這是保障我們權利的最重要方法。

我們可以自由移居外國,也可以回流香港,在香港謀生。

我們有信仰的自由。當然,我們也可以什麼都不信。

我們有宗教信仰自由,包括有公開傳教,和舉行、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

宗教組織依法享有財產的取得、使用、繼承以及接受資助的權利。可興辦學校、醫院和福利機構。更可與其他地方的宗教組織發展關係。

香港宗教界和大陸宗教組織的關係則要遵守三互原則,即:1.互不隸屬、2.互不干涉、3.互相尊重。

我們也有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但天主教一向認為罷工是最後而不得不用的手段,而非一種經常用來爭取權益的手法。

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到海外求學。

獨立運作,高度自治

人權法案的內容,如適用於香港的,將會「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予以實施。」又當人權宣言條例與基本法產生矛盾時,將會以基本法為準。

為保障港人享有基本法規定的權利,香港有獨立的司法權,連特區首長也不能干涉法官的裁判,甚至大陸高官或解放軍在香港犯法,也要受香港法院的審判。這是高度自治的內容之一。

香港稅收獨立,而且不必向中央政府納稅。

香港有自己的財政及金融體系,而且可以自己發鈔(印銀紙),可以繼續成為金融中心。

香港可以「中國香港」名義,單獨地和世界各國發展貿易關係。

各類院校可保留其自主性並享有學術自由;可聘請外國人任教;可開設宗教課程。

香港福利制度可自訂政策,從事社會服務的志願團體在不抵觸法律的情況下,可自行決定其服務方式。

香港可制訂自己的勞工法律和政策。

如果香港、台灣、大陸同時參加奧運會的某一個項目,那麼三地的優勝者一起站在領獎台上,而代表三地的旗幟同時飄揚在奧運會場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中國香港」的名義下,香港將會繼續發展和世界各國、各地的交往,使香港繼續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城市,我們快樂的家園。

護法英雄

有人認為基本法仍有很多缺點,所以可以不理。以下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上一位大思想家如何看這問題。

寧死維護法制的蘇格拉底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絕不阿諛奉承,因此得罪了當時雅典的群眾和不少達官貴人。他於公元前399年,經過合法控辯程序,被一個由501人組成的陪審團判處飲毒極刑,罪名是「對神靈不尊敬、誘青年入歧途」。

蘇格拉底有一個朋友,叫奇列圖。他往雅典監獄探望他,希望能說服蘇格拉底逃獄。奇列圖籌募了足夠金錢,並與一些朋友安排妥當,準備送蘇格拉底到一個名叫西撒尼的地方,並給他提供保護。

蘇格拉底堅拒奇列圖的建議,怎樣也不願為免被惡法所害而逃。他的理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能夠活,而是能夠活得有意義。我們不能為保護自己而對社會作出傷害。」

「我不能因為國家對我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決,便毅然推翻其法制。」

「一個社會最寶貴的財富是她的制度、法律和言行一致的風氣。個人若可以憑自己的喜好而拒絕接受法律裁決,法律將形同虛設,社會秩序將盪然無存。這樣的一個社會將如何繼續存在?」

當時的希臘法制,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極進步的民主法制,但也竟然判決這樣一個哲人於死地,法之可以為「惡」,顯而易見。縱然如此,蘇格拉底仍然選擇維護法制,對法制重視程度,尤在自己生命之上。他忠誠到底,從容就義,享年七十歲。(Plato:The Last Day of Socrates)

堅持法治的趙普

宋太祖最信賴的人是宰相趙普。趙普有一次向宋太祖推舉一個官員昇級,但是太祖不理他。趙普堅持下去,宋太祖大怒,把奏章都撕了。但趙普還是繼續堅持。太祖說:「我的脾氣,說不行,就是不行,那傢伙實在討厭。」趙普也不服輸。他說了一番很有法治精神的話:

刑賞乃天下之刑賞,而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而專之乎?

即是說:「刑罰、獎賞,那都是天下的刑與賞,而不是你皇上一個人的;就算是皇上的,也不可以單憑你私情的喜怒來左右!」


中外智慧精選

一、一切法律的總目標一般是,或應該是全面增進社會幸福。(邊沁)

二、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管子)

有靈巧的眼睛和伶俐的手藝,仍然比不上不太精密的圓規和直矩能糾正圓形和方形的誤差。管子的意思是,無論多麼好的﹁人治﹂,也比不上不太完備的﹁法治﹂。所以管子後來又說:﹁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雖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即是說,人能制定法律,但不能代替法律任意行事。

三、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孟德斯鳩)

四、唯有服從人們為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盧梭)

教會與聖經的訓示

  大公會議勸告信友,要本著福音精神,忠實滿全此世的任務,因為信友不獨是天國子民,亦是此世的國民……信仰和日常生活分割,要算是我們這時代嚴重錯誤之一。忽略此世任務,便是忽略其愛人甚至愛主的任務,並將自己的永生導於危殆中。(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43)

  弟兄們,你們蒙召選,是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這自由作為放縱肉慾的藉口,惟要以愛德彼此服事。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拉達書5:13-14)

  耶穌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望福音13:34)

  一個社會需要法律,但法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建立一個正義、仁愛、和平,充滿溫情的社會。所以愛才是最大的誡命、最高和最後的目的。基督徒以愛的精神守法,亦在守法中實踐愛的要求。

 

中國香港人,香港中國人

由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開始,香港就要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或簡稱「特區」。

香港雖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大原則下,中國和香港將在未來的五十年中,發展出一種很特殊的互動關係。這種關係如果能夠健康的發展,中、港雙方都會各蒙其利,否則,就會兩敗俱傷

本課文就是要探討一些可以影響中、港發展的正面和反面的因素。我們要積極發展正面的因素,而防止反面因素的發生或發展。

雙重或三重身份

香港人有雙重身份,香港的基督徒或其他信徒更有三重身份:我們同時是香港人、中國人、基督徒(或其他宗教的信徒)。

我們是香港人,所以我們以香港為家。我們認識香港、關心香港、參與香港的事務,並以作為香港人而自豪。

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胸懷祖國,認識祖國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關心祖國的發展,對整個中國的事物有適當的認知、感情、愛護。

佛教釋迦牟尼說:「一滴水怎樣才能不乾涸?只有把它放到大海中。」把香港放在中國裡面,香港就不會乾涸了

這就是我們香港人的雙重身份,這也是我們在這個「國民教育」中,所說的「香港情、中國心」的最深含義。

如果我們是基督徒或其它宗教的信徒,我們還有第三重身份--基督徒身份,或其他宗教信徒的身份。

這個基督徒的身份或其他信徒的身份,使我們對國家、民族、文化,有一種更深的意識和自覺:我們要在信仰中去看自己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份。

是的,我們並不是偶然生而為香港人、中國人,而是上主願意我們活在這個時代,成為香港人、中國人;他也希望我們能為這個時代帶來恩典、成為這個時代的祝福。

當然,這種基督徒的、信徒的身份,也使我們有一種超越國家、民族、文化的特質:我們其實也屬於整個人類--我們是地球人,我們是「」;我們和世上其他的信徒也有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繫,我們不單只是香港人或中國人而已。

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身份使我們立根於當地,扎根於我們的土壤中;基督徒或其他信徒的身份使我們放眼世界

這就是英語所謂的「著眼全球,耕耘腳下」(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即是說,我們在做當下事的時候,要懷有一種世界性的意識和視野,不能心胸狹隘,只顧目前或只顧自己;但我們在胸懷世界時,也要努力於目前,腳踏實地、勤勞實幹。

三語人

香港的中國人除了有雙重或三重身份外,還要講三種語言:粵語(母語)、普通話(國語)、英語。

母語用來作深入的思考、徹底的表達、暢順的溝通,使我們能全情地舒發心中最深和最多的感情和感覺。無論是嬉、笑、怒、罵,母語都是我們最得心應手的工具。

普通話(國語)用來和廣大的中國同胞溝通,這也是和全球華人溝通的最佳工具。普通話和我們的文字和書寫語很有關係,熟習普通話,除了更易於「我手寫我心」或「我手寫我口」外,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易於進入中國廣大的文學領域。

英語則實際上已變成了世界語,是我們和其他國家的人溝通的重要媒介。在商業上、在科技領域中、在香港的旅遊事業上、在電腦網絡裡、在維持香港成為一個成功的世界大都會的努力中,英語都是我們香港人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元素。

如果大多數香港人都是三語人,那麼香港就一定會有更輝煌的成就,有更美好的將來。

港式雙語

香港還未提倡三語,只有「雙語」。但那不是正式的雙語,而是粵語和英語混在一起的「夾雜語」。下面是這種港式雙語的典型:

「你食左lunch (午飯)未呀?」

「我今日既mood (心情、情緒)唔好,所以唔想食野。」

「係唔係亞sir (老師)鬧左你,所以你唔happy (高興)呢?」

「唔係,係亞May (人名)得罪我,我好唔like(y) (喜歡)佢者。」



這種「港式雙語」,和本文主張的「三語」精神並不一樣。

我們要求的三語,是三種語言的「獨立運用」,而且能運用自如。即是說,要有足夠的詞彙,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能夠適當地組織自己的思想,能夠聆聽和捕捉到別人說話的深層意思,能夠準確而客觀地與人溝通,並且能夠表達出語言本身的優雅。

我們香港人應對粵語、普通話、英語三者,都有很好的修養,當說其中一種語言時,絕不需要用另一種語言來補充,因為該種語言本身已能夠完全表達我們所要說的內容。

如果我們需要用別種語言來補充表達,那只說明我們未能完全掌握該種語言而已。但香港人往往會認為這樣做、能夠說港式夾雜語,才顯出我們香港人的「學貫中西」,這完全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說法。

我們必須從小學就開始訓練我們的語言能力,使我們能成為真真實實的三語人--能夠獨立掌握粵語、普通話、英語的「三語人」。

真實的香港三語人,會使香港更易和國內的人及和世界上其他人作深入的溝通,這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成功,及使香港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都有積極而良好的影響。

互相欣賞或……

香港是中國「一國兩制」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人是這個特別行政區下的居民;香港人也因此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的人民。

但無論如何,香港人都是中國人,香港人必需和其他中國人和睦、和平、平等相處,彼此合作、互補不足,使雙方都能取長補短,並因對方的長處而得益,而不是因對方的短處而受害。

在柏楊的著作《醜陋的中國人》中,他描寫中國人的其中一個缺點是「窩裡鬥」,認為中國人很喜歡互相攻擊、互不相容。柏楊認為中國人傾向於有「一山不能藏二虎」的信念,總是企圖要把另一隻老虎吃掉,或至少把牠趕跑。

下面是中、台兩地學生的例子:

在中國的福建省,有數座高校可以招收台灣的學生,其中福建中醫學院自八八年至九六年,已共招收了122名台灣生。台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在教育、思維、愛好、生活習慣上,都有很多不同之處。有些台灣生會對大陸的同學有這樣的觀感:

「大陸同學與我們比,顯得比較呆板,思維方式太單純,即使在一起遊戲、聯歡,與我們的興趣也不樣。我們喜歡鬧一些、活一些,而大陸同學喜歡組織得嚴謹些。」

大陸生也會這樣評價台灣生:

「台灣生說我們呆板,可我們卻感到台灣生太『油』,舉辦活動喜歡追求刺激、惡作劇,比如把冰塊偷偷的塞入同學後頸窩。」

當然,也有很多台灣生能與大陸生完全融合在一起,同吃、同住、同研習、同作臨床實驗,一起生活,也一起成長。

互相否定?

香港學生和大陸學生之間的關係,香港人和大陸人之間的關係又怎樣呢?

我們可以叫大陸人做「阿燦」,他們漸漸也學會叫我們「港燦」。

--但我們也可以彼此以「同胞」相稱

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太「土」,他們也可以認為我們太「奸」。

--其實「土」也可以是「樸素」的代名詞,是一種美德,而「奸」不過是一種誤會,因為香港人實在很「精明」、「靈活」。

大陸學生英文程度低,但中文、數學可能會比香港學生強,這樣不是更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嗎?為什麼一定要互相輕視呢?

大陸最為香港人所咎病的,可能是他們的茅廁了,而這一切只不過是大陸貧窮落後的其中一個表現。其他如教育、衛生、食物,甚至法治、民主、自由等等,香港人中對大陸人都有許多不順眼的地方。我們要怎樣面對這一切呢?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不單要和大陸人和平共處,也可以學習去養成一種大都會的胸襟,兼容一切。

何況,大陸人不是也有很多值得我們香港人學習的東西嗎?

中國本來有六十多個少數民族,這種有容乃大的精神,其實也是中國全國各族人民都要學習去培養的精神。

歸根到底,我們是同文、同種(是大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踏著同一的土地,頂著同樣的天空,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也面對著同樣的將來。只有共同攜手合作,我們才可以創造更美好的前途,為什麼卻要互相抵消呢?

中國人的智慧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並無差。(不同階級的人)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不同來頭的人)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間親疏。(水滸傳第七十一回)

各方人士都住在同一的土地上,不同姓別的人原屬於同一的大家庭。大家的相貌語言,果然南北東西都有分別,但能夠肝膽相照的,都會以誠信相交往。管你出身如何,彼此不妨稱兄道弟;無論你有什麼來頭,大家儘可一起吃喝歡樂。

這是《水滸傳》作者在《水滸傳》最後一回,梁山泊一百零八英雄排座次的宴會上所作讚歌的前半部。充滿了不分貴賤、無間親疏、人人平等的理想(或夢想),道出了中國老百姓對一個沒有壓迫和自由幸福社會的嚮往。香港人、中國人,本來就是同文同種的一家人,為什麼卻要分別得那麼厲害呢?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菜根譚)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留一點餘地給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

無論是在香港人和中國大陸人之間,或在大陸人裡的漢人與眾多的少數民族之間,我們都應學到上述的智慧,互諒互讓,互相分享,共同享受國家的財富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果實。

看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胸次方見其大。(陳獻章)

誰能看到天下沒有一個不好的人,他的胸襟就算是偉大的了。

待人處世,心胸要大,才可以長久保持心境的平和、快樂。團體與團體間、民族與民族間,甚至國與國之間,如果能有較寬廣的心胸,也可以減少許多衝突。如果能進一步學到欣賞別人的長處,那就更能夠掌握到享受人生的要訣了。中、港關係又何嘗不可以這樣發展呢?

聖經的啟迪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迦拉達書3:26-28)

愛教與愛國並不相違背,相反地,兩者還可以互相補充和提昇。

舉例來說,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單是一個真正的國民,他還可以在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起著一種緩衝的作用,以一種超越的眼光和胸襟去看待一切人,視一切人為自己的兄弟姊妹,真正做到無分彼此的地步。

中國大陸的人本來就與我們香港人有一種血濃於水的關係,我們又怎可以再分「你是大陸人、我是香港人」,或「你是鄉下人、我是都市人」呢?

創造中國歷史的人


中國有六千年以上的歷史,經歷過無數的風波和轉折。其間,有無數有名或者無名的人在經營和創造。

他們創造了歷史;他們的努力匯聚成為一道歷史的長河,我們正是這歷史長河的一部分。

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八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能持續不斷地發展到今天的國家,比起全部其他曾經中斷過,或者甚消失了的古國,我們的民族文化生命力,是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

中國既古老,又現代。她今後的持續發展和發揚光大,就要靠我們今天這一群人能否承先啟後,為這個古老而現代的國家,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下面的資料,有些是真實的歷史,有些是浪漫的傳說,但它們都在邀請我們去愛這個國家,發揚這個文化,延續這個民族的生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漢字的起源

中國的漢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全世界使用漢字的人數約有十二億,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

傳說中國古代「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上古的人是靠結繩來辦事,後來的聖人用文字來代替它。這說明結繩是文字的先驅。又傳說後來伏羲發明以「八卦」記事,而倉頡則發明文字。今日的電腦中文輸入法中,就有一種叫「倉頡輸入法」!
由文字的發明,讓我們也想起了印刷術,尤其是活字印刷。這是公元十一世紀畢昇的發明。有了活字當然就要排版、印刷。今天電腦排版法中,也有一種叫「畢昇排版」。

巧匠魯班

春秋末年,在山東的魯國,出了一位能工巧匠公輸般。傳說他發明了鋸、刨、斧頭等工具,這對當時的工農業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後人因他生於魯國,「般」又與「班」同音,所以稱他為「魯班」。「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在行家面前不自量力地賣弄本領。

數學的萌芽

有一本古書曾說黃帝讓一個叫隸首的人作數。這說法當然不可靠,因為數學基本上不可能是一個人的發明,它是按著人類的生活需要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的祖先,早在極為遠古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數的概念了。

孔子先師、詩人屈原

孔子不單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後來崇奉他學說的人,形成了一個重要學派,就是「儒家」。它統治中國學術思想二千多年,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孔子首創私人講學,可說是中國第一位專職教師。他「誨人不倦」和因材施教的精神,為他贏得了「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崇高稱號。被現代國際文化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在外國人眼中,孔子(Confucius)大概是他們最熟悉的中國人了。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基本上是流傳在民間的群眾性創作。其後的屈原繼承了它的優良傳統,並創造出一種新的詩體——楚辭,為我國文壇,提供了一種具有很強表現力的長篇抒情詩的樣式。

這一切,加上他強烈的愛國情懷,使他成為我們最懷念的一位大詩人。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一個民間節日。

名醫扁鵲

中國的醫學文化源遠流長,傳說中的神農氏伏羲氏黃帝,既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又是醫藥之祖。到了夏、商時代,醫學逐步成為專門的學問。

戰國時代的扁鵲,由於醫術高明,救活了許多瀕於死亡的人,流傳的事蹟也非常多,所以成了一代名醫,甚至有人稱他為神醫。

名醫當然不只扁鵲一人,中國名揚海外的針灸,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創作出來的一種獨特醫療法。它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而是用針刺入身體某些部位,或是利用火的溫熱刺激,以達治病的目的。前者稱為針法,後者稱為灸法,統稱為針灸療法。

水利專家李冰

在四川省有一個完整的農田灌溉系統——都江堰。它的渠道總長1155公里,分堰2200多道,現今灌溉面積達800多萬畝。很難想像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竟是2200多年前由李冰設計完成的。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而且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這個工程的完成,疏導了四川的洪流,抑制了連年的水患,是四川能成為天府之國的重要因素。

禁毒英雄林則徐

如果我們看見中國已到了「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為國家的前途和國民和衰敗憂心如焚。這就是英國人把鴉片傾銷到中國所帶來的真實情況。

林則徐看到了,於是決心克盡他「湖廣總督」職責,堅決禁煙。他於一八三九年六月迫使英國煙販交出了兩萬多箱的鴉片,共重237萬多斤,一起在虎門銷毀。為一年後英國侵華的「鴉片戰爭」埋下伏線。

剛正廉潔的包拯

在中國過去未有民主輿論監督的時代,做官的往往擁有接近絕對的權力,可以任意魚肉老百姓。因此賢明、清廉的好官,就成了群眾的救星,也成了民間世世代代歌頌的英雄。

宋朝的包拯,這位人民稱他做「包青天」的包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他審案明察,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自處也非常儉樸,是做人民公僕者的模範。

今天我們喜歡看包青天的劇集,因為我們景仰這種官吏。在我們的心底深處,我們都在追求一個公正、廉潔的社會。

鞏固國基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

中國今天的版圖,是經過許多代的經營和建設而確定的。

秦始皇在中國史上的功過,人言人殊。但有一樣是大家同意的,就是他統一了中國,也統一了中國的文字、貨幣、度量衡,為了交通方便,還實行「車同軌」和修建馳道(古代的高速公路),為中國今後的發展,奠下了堅固的基礎。

漢武帝唐太宗的文治武功,都極為輝煌;他們當政時,也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今日中國人被稱為漢人唐人,便是這個原因。

唐朝那種對外國人民和文化的包容、吸納,也是中國史上少有的現象;當時唐朝同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交往,京城長安(西安)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國「留學生」。

太宗本人以他的「雄才大略而又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的特質,最終做到政治上的清明,而達致經濟、軍事、文化上的日益興盛。後人稱為「貞觀之治」。

關切國運的范仲淹、岳飛、文天祥、顧炎武

國家的命脈,需要有許多人去維繫、延續。這些都是一個國家的棟梁。

因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傳誦千古的范仲淹;盡忠報國的岳飛;從容就義,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自勉的文天祥;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自勵的顧炎武。他們都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支柱,中國的國魂。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了國家、民族、人民,可以置個人的生死、榮辱於度外。他們追求的是生活的質素,而不是生命的長短、久暫。

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徐光啟

健全的宗教信仰主張「盡人力而聽天命」,在「信靠神」和「肯定自己」之間找出平衡。

但古人多數都只知聽天命而不知道人力的可貴和可為。春秋時代的荀子抓著另一端,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可以認識和善用大自然的一切,使大自然的一切都為人而服務。這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信念。

明代徐光啟是一位天主教徒,也可說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1600年,他在南京結識了傳教士利瑪竇神父,並和他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梁啟超譽之為「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他的譯作很多,幾乎遍及天文、地理、農業、水利,他引進的西學,使中國逐漸走上科學之路,達到真正的「制天命而用之」。

現代中國的工程師:五四的健將、孫中山

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一個古老的國家;她能適應一個歷久不變的社會,卻不能趕上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她需要現代化

中國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失敗、挫折和恥辱後,已逐漸成為一個「次殖民地」,受盡了歐、美、日本列強的壓迫、剝削、欺凌、比殖民地還要次一等,隨時有亡國和被瓜分的危險。

她需要徹底的改變、更新。她需要革命:思想的革命,政治的革命。

思想的革命由五四的文壇建將倡導,政治的革命孫中山先生策動革命而完成。在這時期,蔡元培、胡適、魯迅都是一些重要的人物,而「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更成了許多有心人畢生奮鬥的目標。

張三、李四

我們上面所說的,多是有名有姓的人。但創造中國歷史的人,還有許多無名的英雄。他們的名字不是寫在史冊之中,而是刻在中國的大地、山嶺、河流、礦洞、草原、海邊、農田和各種建設之上。

「一將功成萬骨枯」,意思是在一個名將的後面有千萬的士兵。同樣,在一個賢君的後面有全國的百姓,在一個科學家的後面有無數曾經作過類似的試驗而失敗了的人,在一個思想家的後面有他的父母、啟蒙老師,和無數已經積累起來的知識……。

在這些有名或無名的英雄中,也會有你和我,這些叫做張三、李四的人。我們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

有人說:如果這裡有一隻蝴蝶振動一下翅膀,數年後地球的某處即可能出現一個颱風。意思是,無論一個行動是麼的微不足道,它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你和我又怎可以在中國歷史的創建中,不加上一分力量呢?

聖經的啟示

因為我們的得救,還是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就不是希望了;那有人還希望所見的事物呢?但我們若希望那未看見的,必須堅忍等待。(羅8:24 – 25)

活在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裡,我們有些地方確實比不上歐、美、日本等已發展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不必否認,也毋須忌諱。

但我們仍然選擇留在這裡,留在香港、留在中國。理由不是因為我們看到希望,或我們有確切的證據,去證明香港和中國都有前途。

但是,正因為我們看不見,所以我們才懷有希望。這裡的重點是「看不見」、「沒有證據」。因為我們不需要證據

我們懷有希望,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相信別人、相信廣大的中國同胞、相信中華民族本身的潛能。然後,我們把這一切希望昇華、歸結在天主身上。

我們相信天主是歷史的主宰,在他內我們有希望;我們亦把這個對天主的希望具體化而成為對人、對自己、對民族的希望。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我們基督徒願意關心民族的命運,加入中國先聖先賢創造歷史的行列。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叫中國

中國不是一個普通的國家,她是我的祖國!

在這個世界上,每人都有自己的祖國;即使是亡國奴,也有他的祖國,這便是他的宗主國,雖然他可能不願意把這個奴隸主的國家當作自己的祖國。

在九七前,我們這些活在香港人,雖然只是英國殖民地的人民而不是奴隸,而且我們的生活質素,也比許多有完整國家的人為高,但提到國家問題,還是相當尷尬。

我們既不是完全的英國人,因為不能在英國定居,不能在英國工作;又不是完全的中國人,因為如果我們在大陸生病,並不能享有醫療保障。

九七以後便不一樣了,我們要變成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我們的祖國是「中國」。

更新與變革

中國有六千多年的歷史,經歷過不同的階段,走過不同的路。所以她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她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我們今天要花一些時間,去看一看這個中國--尤其是她近代的主要面貌和變化,這也是我們祖國仍有活力的表現。

由帝制到共和

中國近代最明顯的變化,是由帝制到共和。那是孫中山先生為了反對清朝內在的腐敗、外在的喪權辱國而領導革命,加上許多烈士灑熱血、拋頭顱的結果。

這個革命最大的果實就是推翻了滿清,建立了中華民國。

由傳統到現代

中國是一個十分傳統的國家,因為中國有很長久的文明。但有深厚文明的國家,也必有沉重的傳統包袱。

中國從前言必堯、舜,總是以傳統、習慣為依歸。為了現代化,不少人提過不少的主張,有主張全盤西化的,有主張洋為中用,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

今日的中國並不是要放棄傳統,而是要批判地繼承傳統,好的要保存和發揚光大,不好的就要拋棄。但直到今天,中國仍在摸索著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由重農到綜合發展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重視農業,今天中國的勞動人口仍有六成是農民。但今天的中國已發展多元化,重工業如鋼、鐵、機械和化工業,輕工業如紡織、食品加工和消費品等,都已逐漸發展起來。

中國已是一個在民生主要用品上可以自給自足的國家。

由次殖民地到獨立自主

孫中山先生曾形容中國人是一盤散沙,中國是次殖民地。次殖民地就是「次於」殖民地,是比殖民地還不如。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內五個最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族民權民生三者,今日的中國要數「民族」這一環發展得最好。

由閉關自守到融入世界

在中國的歷史中,除了漢、唐的盛世時期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比較閉關自守的。有人形容這是大陸文化的一些消極面(西方文化則屬於海洋文化)。長城就是這種文化的象徵,它主要是防禦性的,而非開拓性的。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以來,也有相當長的一段閉關的時間,直至一九七九年,才開始慢慢地全面對外開放。今天的中國已經漸漸成為世界各國的一位積極成員,在全球政治、經濟貿易及和平進程上,都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

更新與變革

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到兩者的平衡

中國近代從列強入侵後,便被迫對列強開放,奉行的當然是資本主義,受盡了列強的剝削。

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成立後,中國便由一個中央共產政府管轄。這個政府對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發展,具有很大的控制權,在經濟上奉行的也是社會主義式、計劃式、中央集權式的經濟政策。

七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所謂「摸著石頭過河」的方針下,漸漸發展出一套「具有中國特式的社會主義」,在原有的社會主義體制下,引進了很多資本主義因素,形成了中國近年來在經濟上的高速發展,人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度也大大地增加了。

隨著各種法制的建立,和城鄉領導班子的「普選」,中國的「民主」制度法治精神,亦已靜悄悄地建立起來,這是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比較難於覺察到的發展和進步。

美麗的中國萬花筒

有許多人罵中國、否定中國,也有許多人讚美中國、肯定中國。其實雙方都有理由:中國本來就有美好、又有醜陋的部分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是中國的子女,我們的責任是發揚中國美好的部分,改善中國醜陋的部分。

但今天,我們只欣賞一下中國美好的部分。

以下是不少人對中國表示欣賞的一些項目,我們暫時不必探討它們的內容,而只是從一個較為廣闊的、宏觀的角度去看,或者說,我們是從更抽離的、更高和更遠的角度,用欣賞的眼光,去瀏覽和感受一下這個我們的祖國。

我們有遼闊的疆土--比得上歐洲所有國家的總和。

我們有眾多的兄弟姊妹--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我們有悠久燦爛的歷史--五、六千年的文明。

我們有最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文字--象圖畫、象藝術品一般的方塊字,而且是可以應用於電腦的方塊字!

我們有古老而又獨特的宇宙觀宗教觀--中國人似乎十分嚮往天人合一、世界大同、民胞物與的理想。

我們有優秀的傳統倫理和道德--例如主張父子有親、朋友有信等的「五倫」,主張「和諧」的文化,以及各種「處常」(日常狀況)和「處變」(特殊的、困難的情況)的生活智慧等。我們有時在街邊的小攤檔,也會看到各式各樣有關中國人智慧的書法、圖畫和手工藝品。

我們向世界貢獻了許多發明和創造--四大發明不過是其中的表表者,許多人認為在日常的生活中,中國人對世界的影響也很大(絲綢瓷器茶葉等即是一些例子)。

其它的獨特處--例如在戰爭中強調不戰而勝,並要用仁和道來節制戰爭;對家庭生活的重視;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各種多姿多釆的節日等。

以上的一切都告訴我們,中國是我們美麗而可愛的祖國。

做個快快快樂樂的中國人

既然我們有一個美麗而可愛的祖國,我們就可以做一個快快樂樂的中國人。但如何可以做得到呢?讓我們先看看以下的一封信。

安安同學:

昨日已收到你的來信,知道下個月你和家人會到加拿大旅遊,順道看看環境,多數會留在那兒。

上學年有幸成為你的班主任,真是教人高興;一直以來,你給人的印象是個勤奮好學,熱心讀書,又肯為人服務的好學生,將來必定能為香港、為中國的社會多做建樹。

然而,學期結朿之際,你來告訴我,或許會隨家人移民加國。這個消息多多少少也教人傷感──為我是失掉一個好學生,為香港是失去一個好市民,為中國就失去一個好公民。說到底,為香港、為中國都是損失了一個人才。

父母的決定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我所憂慮的是你自己怎樣看香港及中國的前途,甚至是你自己的前途。

你信中提到父母覺得留在香港沒有前途,對中國政府的管治沒有信心,為著好的將來所以只好遠走他方,尋覓新的家園;幸而,你一再強調無論身處何地,也會活出中國的傳統精神。這點使我十分安慰!

你信中提到,曾嘗試學習去多欣賞香港人和中國人的優點,多接納同胞們的缺點,但失敗了。

然而,我卻要再三去問,香港和中國、香港人和中國人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一般人對中國和對香港的誤解,實非一言半語可以化解。事實上,香港的土地、政治、經濟及文化,甚至是香港人,不單給外國侵佔,就連思想空間也給佔有了,弄得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國籍,自己的文化也不能充份掌握;長期在外國的管治下,使我們迷失了!

這封信不是一篇給你說香港和中國有多好的論文。我這個作老師的決定留下來,是因為我欣賞香港、欣賞中國,而且我相信,只要有更多人肯為香港、為中國而留下、付出,香港和中國就一定會更好。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這片美好的家園,我們可以把一片更美好的家園留給我們的後代。

這就是做人的目標之一,至少是我做人的重要目標之一。

安安同學,希望你在異地仍能流著香港人和中國人高貴的血,在有一天你長大了,要決定回流的時候,再做個快快樂樂的香港人、中國人。

祝生活愉快!

關心你的老師

陳思華

XX年XX月XX日


你又會怎樣看香港和中國呢?

中外智慧精選

在家常早起,憂國願年豐。(杜甫)

杜甫是一位愛國詩人,這兩句詩很樸素、簡單,但很有深意。他不斷的努力(例如早睡早起),是為了裝備自己去為國家效勞;他憂時憂國,為的是祝願能有個物阜年豐的日子,使百姓安樂。他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同樣是表出他深厚的愛國、愛人情懷。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憲成:題東林書院聯)

這是很出名的一副對聯,表達出讀書人對學問的熱衷,和對周圍環境的關懷,是我們做學生的應有態度。

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作甚麼,要問你們能為你們的國家作甚麼。(美國總統甘迺迪)

有人說:「祖國,我愛你,但你愛我嗎?」這種人當他認為祖國不愛他時,就會離開祖國,還走得理直氣壯,因為他要去找尋一個他以為是愛他的國家。他的態度和甘迺迪總統的看法有很大的距離。

這是我的祖國,不管她是對還是錯:對的保存,錯的糾正。(Carl Schurz)

Carl Schurz 是一位美國國會議員,他對祖國的愛也是無條件的,祖國的對或錯都不能影響他的愛,反而增強了他的責任感。

信仰心、國家情

當猶太人亡國以後,他們中有些聖殿歌手被俘虜到巴比倫,巴比倫人要他們唱一些祖國的歌去娛樂一下。他們就唱了一首很出名的哀歌:

當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
一想起熙雍就淚流滿面。
在那地的楊柳間,
掛起我們的琴絃。
因那些俘虜我們的,要我們唱歌,
那些迫害我們的,還要我們奏樂:
快些來給我們唱一支熙雍的歌!
但我們身處外鄉異域,
怎能謳唱上主的歌曲?
(詠137:1-4)

聖經中也有很深和很濃的民族感,以及對祖國的、鄉土的情懷和思念。上述詩中的主角是一群耶路撒冷的聖殿歌手,他們在國破家亡後被俘,心情已是十分沉重,現在還要強顏歡笑,在奴隸主前唱出自己已經淪亡了的鄉土之歌,這教他們怎麼受得了呢?

今日我們固然沒有亡國之痛,但我們對祖國的情懷也是應當培養起來的。徐復觀先生說:「愛國的情操,也是一種道德力量。」他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有愛國之情,我們也會更有意識地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以免辱沒自己的國家。


 

中國的節日


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漫長發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也因應傳統文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這些節日展示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風土民情、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也隱含著中華民族的喜樂與哀愁。

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往往與古人遇上一些生活上的重大的事件有關,例如獲得豐收,會歡欣慶祝;遇上自然災害,會乞求神靈和祖先保佑等。

此外,也由於大自然的變化,例如春天盛放的百花,秋夜皎潔的明月,而引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並進行各種娛樂的活動來慶祝。

由各個節日而衍生出來的美麗動人傳說,以及人們不同形式的慶祝,正反映了人們良好的祝願和對生命的熱愛。

節日成了一種生命中的節奏,也成了熱愛生命的一種表達方式。

春節

農曆的正月初一是中國民間最古老而又最隆重的節日,稱為春節。

中國以農立國,春節的起源,跟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莊稼獲得好收成,人們自然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早在堯、舜時代,已有歡慶豐收,喜迎歲首的習俗。

儘管辛亥革命以後,政府把陽曆一月一日定為新年,但傳統的春節仍然被人們視為真正的新年。

春節時,民間有守歲、團年、吃團年飯、吃年糕、品嚐春茗、貼春聯、寄賀年卡、放鞭炮、逛花市、舞獅、舞龍、互相拜年、派或收紅包(利市)等習俗,以示慶祝、共享歡樂。

春節是一年的開始,象徵興旺,催人奮發,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我們都要掌握「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個大好的機會。這時大家都會講一些「吉利」的說話,因為這是一個人人懷著好意,處處充滿生機的節日。

在春節時,本來還有祭祖的習俗;現在有些天主教堂,也會在春節中舉行祭祖禮,目的在勉勵人們要記得飲水思源、「報本返始」,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激發自己對歷史和民族的承先啟後之心。祭祖也可加強宗族之間的團結。

清明節

清明,是農曆廿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它標誌著萬木凋零的冬天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已經到來。每年這一天,農村開始春耕,人們也為迎接春天的來臨,一起去郊遊,古人稱之為踏青。

清明掃墓的習俗盛行於唐、宋。清明掃墓除了來自孝親的觀念,也與土葬的習俗有關。土葬的墳墓經過了一段時間風吹雨打,墳墓上的土壤容易流失。春回大地,雨水增多,為怕親人的墓地塌陷、屍骨暴露,於是上墳剪除雜草,加添新土,然後跪拜祭奠,以表示對先人的思念。

每逢清明節,人們不但祭掃自己的祖先,還常常悼念先烈的英靈,反映中國人的孝思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文化。

中國以孝治天下,對父母不單要「生,事之以禮」,還要「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種把孝道貫串生死,以求達到「民德歸厚」的目的,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精神所在。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據考證,端午節原是祭祀龍的節日。每年五月初五,南方的吳越人會舉行祭祀,划著雕成龍形的「龍船」在江上競渡,並用竹筒或樹葉包裹食物拋下江中祭龍。

但是,二千多年來,人們卻一直相信端午節與屈原有關。屈原本是楚國大臣,因遭讒言陷害,被排擠流放。於楚國被秦攻滅之際,屈原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便決心用生命激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民紛紛划船前往拯救……。

人們將原有的習俗與紀念屈原的傳說結合,反映大家對屈原的熱愛和懷念,並推崇屈原所象徵的愛國精神。

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天晚上,傳說是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也是婦女們向織女「乞巧」的良機。

傳說牛郎父母早逝,又受到兄嫂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雲錦。一天,織女下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與織女結成夫婦,誕下一子一女,生活美滿幸福。可惜王母娘娘聞訊後,命天將將織女抓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的皮,挑著兩個孩子從後追趕。王母娘娘卻劃下銀河,將牛郎織女分隔。自此,牛郎織女就只能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拗不過他們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相傳織女有奇能百巧,能織出色彩繽紛的雲錦,織女下凡後亦曾把織錦繡花的技巧教授鄉里。每年七月七日,各地婦女會祭祀織女,向她「乞」求智「巧」。

乞巧節是一個充滿美麗神話色彩的節日,道出了人們對堅貞不渝愛情的追求,並反映了婦女對聰明智巧的嚮往。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值秋季的當中,遂被稱為中秋節。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月色皎潔,最宜賞月。

和中秋節有關的許多美麗神話中,以嫦娥奔月最為膾炙人口,也最富有浪漫色彩。

話說后羿射下九個太陽,為民造福。及後從一仙人得到一包不死藥,但因捨不得丟下賢慧的妻子嫦娥,遂交嫦娥保管。怎料后羿的一個叫逢蒙的徒弟,趁后羿外出,欲劫取不死藥。嫦娥為免不死藥落在小人之手,便吞下不死藥,結果飄上月宮。后羿獲知事情經過,日夜思念嫦娥,並每逢八月十五日,在月下供放嫦娥最愛吃的水果,遙祭妻子,以寄相思。鄉親們也擺上果品,供獻嫦娥。以後年年如此,相沿成俗。

中秋節是「團圓節」,人們把月圓看成團圓的象徵。中秋節,一家人圍坐賞月,品嚐月餅,共享天倫之樂,寄託「花好月圓,人壽年豐」的美好願望。

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都屬陽,所以稱為重陽節,又稱「重九」。九又與「久」同音,所以重九也有長久的意義。

由於九月是秋收季節,大部分莊稼已收割完畢,重陽節適逢其時,成了農民歡慶豐收的佳節。加上重陽節寓有長久的意思,農民把它看做特別吉祥的節日,並用來預祝年年豐收。

此外,重陽節處於金風送爽的九月,陽光燦爛,雲淡山青。古人每逢重陽,喜歡通過登高、賞菊、插茱萸等活動以示慶祝。

另有一說指重陽節舉家登高是為避難,這源於桓景舉家登高避禍的傳說。以後,人們在此日重視家人團聚,共享平安。因此,這節日隱藏著患難與共的家庭意識。

慶節詩情

中國人在春節時很喜歡掛春聯,俗稱「揮春」。最普遍的春聯可算是下面這一對: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但春聯也有很多是勵志、舒懷,或表達一些特別的人生思想、做人態度,或回應時代的環境和需要的。下面是一些好例子:

易俗移風崇儉樸;
更新除舊勵勤勞。
不知恥焉能知病;
要革新必先革心。

春發其華,秋結其果;
行精於思,業精於勤。

負海移山,天下本無難事;
迎春接福,大家來做新人。

處事求實、求簡、求新,年年進步;
為人守分、守時、守法,歲歲安寧。
五千年文史優美,須告知乃孫乃子;
三萬里河山錦繡,莫忘懷若祖若宗。


其實,如果我們能於每年的春節都自創、自製一些春聯,貼在家門口或房門口,不單可以增加過年的氣氛,也可以藉此而自勉或互相勉勵。

此外,我們也有很多詠節日的詩詞,其中很多都很值得回味,下面也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織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

七夕之夜,輕柔的雲彩變幻出奇巧的圖案。那閃閃發光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彷彿在傳遞著彼此的離愁別恨。他們千里迢迢,悄悄渡過銀河相會。久別的情侶在金風玉露中相逢,儘管只是短暫的一刻,但永恒的愛情卻勝過人間約會無數!……只要兩人有真摯久長的情意,又何須整天廝守在一起!

詞中描寫了牛郎織女在七夕相會又分離的情景,謳歌了天上人間堅貞不渝的愛情。這首詞正反映了平民百姓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望,及對堅貞不渝愛情的讚許。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人生本來就有悲歡離合,就如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自古就是如此,不必抱憾。但願我們永遠平安地生活,雖然相隔千里,卻都能在賞月時心靈彼此共融。

中秋節在中國人心中具有特殊意義,它象徵著團圓,讓闔家賞月,共聚天倫。詩人在中秋月明之夜卻感嘆人生坎坷,手足分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正表達了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盼望家人團圓的共同美好願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我獨住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每逢歡樂的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今天是重陽節,我知道家鄉的兄弟登上山頭插茱萸的時候,想到少了我一個人,心裡該是多麼的難受!

重陽節有舉家登高避難的風俗,以後人們在此日便重視家人團聚,共求平安。於是在重陽節當日舉家登高相聚,將親情寄托在登山的活動中。詩人以真摯的感情,抒寫自己在外客居的孤獨和對家鄉兄弟的懷念。

天主教與節日

天主教有很多節日,也很重視節日,稱它們為「慶典」,要興高采烈地大事慶祝。

聖誕節、耶穌受難節(Good Friday)、復活節、五旬節、諸聖節(萬聖節)、追思已亡節等等,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天主教節日。

耶穌自己也很重視宗教節日。聖經記載他十二歲時,就曾經跟著父母,從鄉下到京城去過逾越節。

天主教要「慶祝」節日。節日是時空之外的時空,是和真實的生活相對的;它們並不是真實的、日常的生活。

但我們對生活是有盼望、有憧憬,甚至有幻想的。例如我們希望愛情可以天長地久,我們希望每年可以重新再來,我們希望生命可以死而復活,我們希望此生充滿歡愉、人間充滿友愛……。

但我們真實的經驗卻不是如此,我們會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感到愈來愈疲倦,愈來愈無奈;我們需要重燃對生命的信心。所以我們需要節日、需要興高采烈地參與節日,需要把節日變為「慶典」。

慶典是對生命的肯定--雖然這個生命事實上是支離破碎。

慶典是對破碎生命的「微笑抗議」:我們並不無奈,也不憤怒。我們只是微笑地對平凡、無奈、破碎的生命說:「你是不該如此的,我要的是更美好的生命!」因為我們不甘心讓生命就這樣消逝、腐爛下去!

慶典是一種發乎情的歡躍,我們要在載歌載舞中,去震撼我們的肉身、靈魂,使我們整個人充滿著健康的情緒、喜氣洋溢,堅信或期望將來有一天能擺脫一切束縛,達到生命的圓滿境界。

慶節過後,我們懷著興奮的心,帶著希望,再去面對一個平凡,甚至是充滿波折的生命。--休息,是為了走得更遠!

我們值得好好地去過所有的節日。

 

 

中國兒童的韻律世界

中國在數千年漫長的發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這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支柱。

中國人向來重視下一代的教育,也著意將中國文化傳揚下去。早在宋代,人們已經用一些通俗而易記的韻文,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及至明、清兩代,《三字經》、《千字文》、《幼學詩》,連同《千家詩》等,已成為當時兒童啟蒙必讀的課本。到最後,人們索性把其中最流行的三本書,稱為《訓蒙三字經》,《訓蒙千字文》、《訓蒙幼學詩》,或把它們簡稱為「紅皮書」。

幾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兒童藉著誦讀,甚至背誦這幾本訓蒙或啟蒙讀物,得以認識中國文字,學習各種知識和做人應有的態度,並進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大門,浸潤在中國的文化之中。

另外,自清代中期,《增廣賢文》一書問世,迅即廣泛流傳,遍及城鄉,一直成為普羅大眾在認識人生哲理方面的普及讀物,不單對孩子,而且對成人也造成深遠的影響。

今天,中國正處於向現代化邁進的新時期,香港更是站在這現代化的前列位置。青少年除了要開放自己,接受各種新知識、新事物外,也應同時認識我國的固有文化,了解我們自己的優良傳統,並加以發揚光大。

三字經

《三字經》採取三字句韻文,韻律調協,抑揚頓挫,很有節奏感。它最為成功的地方,是通過介紹知識、敘述歷史、樹立典範、講解故事,使兒童在增廣見聞的同時,在品德、做人處事方面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兒童們的心靈中,植下一個韻律的世界,一個有規矩、有理想、有道德、有榜樣的美和善的世界。

下面是《三字經》中的一些精華:

內 容
原 文
意 譯
性善論及教育效果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人剛生下來,天性本是善的;
這種善性人人相似,後來由於習染不同而差別就大了。
如果不進行教育,先天的善性就會改變;
教育的方法,貴在專心。
環境與學習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古時孟軻的母親,為了教導兒子,幾次選擇鄰居;
兒子逃學,孟母就把織布機上的杼折斷以啟發、教育他。
生活的模範 香九齡,能溫席;
融四歲,能讓梨。
黃香九歲時,冬天就給父親暖被窩,讓父親睡得好;
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
五常
六畜
七情
曰仁義,禮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馬牛羊,雞犬豕,
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
愛惡欲,七情具。
仁、義、禮、智、信,
這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五常,是不容許違背搞亂的。
馬、牛、羊、雞、狗、豬,
這是農業社會中很重要的六畜,是人飼養的。
歡喜、發怒、悲哀、恐懼、
喜愛、厭惡、慾望,這是人人都具有的七種情緒。
人倫關係 父子恩,夫婦從,
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
君則敬,臣則忠。
父子之間講恩愛,夫婦之間講禮讓、遷就,
哥哥對弟弟友善,弟弟對哥哥恭敬,
長幼之間有秩序,朋友相交講信用,
君王尊重朝臣,朝臣忠於君王。
歷史的教訓:
以史為鏡
道咸間,變亂起,
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
我中國,地日削。
革命興,意氣雄,
廢帝制,效大同。
道光、咸豐年間,變亂就起來了,
開始是英國、法國侵擾我國的京城和邊疆地方。
同治、光緒以後,到宣統皇朝就更衰弱了,
我們中國的領土因向列強割地賠款也就日益削小。
辛亥革命興起,國民意氣雄壯,
廢除了清朝的封建帝制,仿效古代的大同世界。
求學的「大」目的 幼而學,壯而行,
上致君,下澤民。
年輕時要好好讀書,到壯年時才能當官、幹大事,
上為國家(皇帝)效命,下給老百姓服務施恩澤。
最後的勸勉
勤有功,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
勤力讀書會導致成功,無謂的嬉戲是沒有益處的,
你一定要好好的警惕自己,不斷的發憤努力!


新三字經

《三字經》流行以後,歷代學者根據需要曾作出增刪。最近的一次修訂為九十年代初,廣東省委宣傳組織編寫的《新三字經》。該書的編寫力求把時代精神和中國傳統美德結合起來。

除了傳統的教訓外,《新三字經》也有一些新的東西,下面的世界觀就是一些好例子;這也是《新三字經》的最後部分:

多民族 國境內,多民族;
究其數,五十六。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連漢族在內共有五十六個民族。
大一統 百千年,共一家;
同攜手,建中華。
千百年來,中國人民追求成為一個大家庭;共同攜手,去創建一個統一的國家。
海外華人 龍傳人,遍海外;
赤子情,終不改。
今天,龍的傳人遍佈海外;大家都對祖國有一種赤子之情,他們關心自己「根」的這種情懷,始終不會改變。
世界胸襟 觀風雲,看世界;
進則昌,退則敗。
時代形勢,變化萬千,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能因應世界的變化而改進的,就會昌盛;否則就必招敗亡。
中華兒女 好兒女,細思量;
讀此經,當自強。
凡我中華兒女,都應好好反省自己和自己國家民族的安危;多讀好這本書,按著裡面所指的方向,努力奮鬥。
自強不息 乘長風,沖天起;
振中華,齊努力。
讓我們乘長風、破巨浪,一飛沖天;大家一起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幼學詩

《幼學詩》是《三字經》以外的第二本訓蒙讀本,以五言詩的體裁寫成,文字優美,對兒童也有很多的啟發:

求學的重要 天子重賢豪,
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因為國家(天子)重用才能出眾的人,
所以我現在用聖人的智慧來教育你們;
希望你明白,其他的一切都屬於下等,
只有讀書明理才最為重要。
爭取平等的機會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
男兒當自強。
你看看有些人早晨還是貧苦的農家兒郎,
傍晚就登上尊貴的天子殿堂了;
可見將軍和宰相本來都不是天生的,
好男兒應當立志圖強,爭取人人都有的平等機會。



千字文

至於《千字文》,則可說是中國文學上的奇文。它編寫於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是一種四言的韻文;所用的一千個字,每個字都不相同不重覆。雖然後人考據有兩、三個重覆用過的字,但畢竟是十分難得的力作。

全書構思奇巧,通順而有文采,內容包括天文、地理、歷史、軍事、倫理、教育、修身、治國等各方面。下面是一些例子(請留意全沒有重覆的字):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
婦女崇尚貞潔之德,男子仿效有才能、有道德的人。
知道錯誤就要糾正,受了人家恩惠不要忘記。
不要妄談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仗恃自己的長處。
墨子對白絲可以染成各種顏色感到悲傷(意指環境對人的感染力十分強大),《詩》有《羔羊》一篇,歌頌節儉和正直。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禍是因為作惡多了的報應,福卻是「樂善好施」的回敬。
一尺的美玉不足為寶,片刻的時光才值得爭取。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是有韻的格言諺語與文獻佳句的選輯,主要是講述為人處世的道理。因為它有韻、通俗化、接近口語,所以便於傳誦。當中的文句,早已在民間流傳,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分財富。就讓我們欣賞其中一些意義深遠而有親切感的人生警語:

修身之道
個人修養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之計在於晨。
一家之計在於和,
一生之計在於勤。
一年最好的時光在春天,
一天最好的時光在早晨,
一家最好的東西是和睦,
一生最好的策略是勤勞。
人無千日好,
花無百日紅。
人不會總是一帆風順,
花也不會長久鮮艷好看。
忍得一時之氣,
免得百日之憂。
遇到生氣的事情,忍一忍就過去了,
免得因不忍而犯錯,導致日後長期的悔恨。
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雖然刺耳,但對改進我們的行為是有好處的,
良藥雖然味苦,卻能治好我們的疾病。
從儉入奢易,
從奢入儉難。
從勤儉到浪費很容易,
從浪費到勤儉就困難了。
根深不怕風搖動,
樹正不愁月影斜。
樹根長的深,就不會怕風來搖動,
樹本身正直,又怎麼會愁影子傾斜呢?
待人之道
人際關係
知己知彼,
將心比心。
我們要認識自己,也要了解別人,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體會別人的用心與善心。
誰人背後無人說,
那個人前不說人。
什麼人背後不被人說長道短呢?
又有誰在別人面前不去議論其他的人呢?
責人之心責己,
恕己之心恕人。
我們要用責備別人的態度,去責備自己,
並用原諒自己的態度,去原諒別人。
平生只會量人短,
何不回頭把自量。
有的人一輩子只會揭別人的短處,
為什麼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有什麼缺點呢?
遠水難救近火,
遠親不如近鄰。

用遠水救火是很難辦到的,
再好的親戚也不如近處的鄰居有用。
宗教情操
人神關係
萬事勸人休瞞昧,
舉頭三尺有神明。
我奉勸大家,不要背著人做昧良心的事,
請你抬頭看看,神靈正在注視著你呢!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幹好事總會有好報應,幹壞事也總會有壞報應,
現在報應好像未曾來到,主要是時間問題而已。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人間入不得耳的話兒,上天聽來也像雷般的響亮;
暗中見不得人的勾當,神明的眼睛卻看得一清二楚。

千家詩

我國詩歌源遠流長,其中唐、宋兩代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千家詩》內所收錄的正是唐、宋兩代律、絕詩的精華,其中有不少有關節令、時序的詩,俱為淺顯易讀的詩篇,讓兒童從誦讀中認識自己生長的環境,從而培養喜愛大自然的習性和情操。

  以下選出兩首詩,讓我們一邊欣賞,一邊投進大自然的懷抱,並學習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懷。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月亮漸漸地落下,烏鴉不住地啼叫,天空中充滿著冰冷的霜氣。我躺在船上,看著江邊的楓樹,映著漁舟的燈火,憂愁得無法入睡。這時,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半夜裡響起的鐘聲,一聲聲的傳到船上來。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白色的水波繞著東面的城郭;在這裡作別後,你將像孤單的篷草,飄泊於萬里之外。望著天上的白雲,正象徵你這番遠去的心情;落日餘暉,戀戀地映照在山谷之中,有如你我依依不捨之情。揮一揮手,我們就此告別吧,看你漸走漸遠,祇聽到你騎的馬兒蕭蕭的鳴叫聲,大慨牠也不忍離去吧!

聖經的啟示

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及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路10:21)

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谷10:14)

眼睛就是身體的燈,所以,你的眼睛若是康健,你的全身就都光明,但是,如果你的眼睛有了病,你的全身就都黑暗。(瑪6:22)

墨子認為小孩子的心靈好像一塊絲,染了什麼顏色,就一生是那種顏色。

小孩子最易接受教育,在他的小小心靈中,他最先接觸到的世界,就成為他日後生命中的所謂「世界觀」的基調。

天主教徒相信天主是愛,是真、善、美。世上的一切愛,一切真、善、美,都是從天主來的。愛和真善美,都須要我們首先去「接受」,無條件的接受,就好像小孩子接受愛與真善美一樣。

中國的訓蒙書籍,基本上充滿了愛和真、善、美。小孩子把它們背誦起來,朗朗上口,這一切也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們要進入的,將是一個有韻律的、美的、善的世界。而且,浸潤在中國的文化中,他們也會成為一個愛上自己文化的人。

只要小孩子心中有這些美的、善的種子,這些種子就會成為「燈」,燭照他們整個的生命。

接受了美和善的小孩子,他們有時會比成年人對生命有更深的洞察力,因為天主樂於把好的東西啟示給小孩子。

 

2011年05月17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A)


2010年12月13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B)


2010年12月13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C)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丙年)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乙年)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甲年)


2010年12月13日

修身(倫理教育之三)


2010年12月13日

宗教倫理培育小叢書


2010年12月13日

家庭‧民主‧信仰


2010年12月13日

成長(倫理初階之二)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