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會承擔
一、對社會有歸屬感和承擔感,肯定自己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身份
甲、目的:
幫助孩子意識到和承認自己是生長在香港的中國人,有雙重的寶貴身份:香港人、中國人。一方面有正確而健康的本土意識,知道自己與山西人、上海人、雲南人等不同;另一方面亦有國家民族意識,願意和中國其餘的十一億人連結在一起,承擔同樣的使命,分享同樣的命運。
乙、實踐要點:
1.給孩子一點「香港感」──香港是一個現代化、多元化、資訊發達,充滿動感和衝勁的工商業城市,一個自由、開放、彈性度大、適應力強,能夠兼容並蓄的世界性大都會。香港人進取心強(「搏到盡」),著重做事的效率而不斤斤計較於階級門弟的分野,有相當的法治精神,容許理性化的競爭,以成就為取向,能夠靈活地處理一切外在的變故和壓力,為自己找尋新的生存途徑。這就是我們的香港。正因香港有這特點,所以它才能從一百五十年前的荒野不毛之地,變為今日擁有六百萬人的現代化城市,成為中國南大門口的一顆明珠,充當了海峽兩岸及東西溝通的橋樑。雖然今日仍有許多人有過客的心態,仍然把香港當作是一個賺錢的天堂,而非心靈、感情之所繫及安身立命之所,但作為父母,我們應從小就讓孩子愛上這個地方,這個即使在九七之後,仍應保留其特點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大都會。(其餘資料請參考徐錦堯著「群居」P.100–108:我們的香港)
2.幫助孩子對中國產生一分感情,對中國多懷一點希望,及培養孩子的「民族感」(註)。
(註):「新民」P.62-72;並請參考「中國──明天會更好」,見徐錦堯著「成長」 P.73–84
3.多帶孩子去參觀有關認識香港及認識中國的東西,例如香港博物館、深圳的民族文化村等。
4.多參觀香港的物質與文化的建設,如文化中心、天象館、科學館等。找一些適當地點去讓孩子欣賞一下這個物質繁榮的香港、萬家燈火的香港、熙來攘往的香港、旭日照臨的香港。我們不必吹捧香港的成就,但要告訴孩子,香港的每一個成就都是香港人用自己的血汗一點一滴地建築起來的。
5.逛社區──帶孩子去一些少去或未去過的各種社區和各種屋,讓孩子熟悉香港的各種建設,並對各種社會問題有較深入的體驗。
6.認路標──帶孩子坐巴士、輕鐵、火車等,亦可和孩子漫步街頭,讓孩子記錄若干個路標,先由他解釋路標的意義,然後由父母給他正確的解釋。
7.剪新聞──偶然可以和孩子一起收看電視晚間新聞,然後在翌日的報紙上請孩子剪出曾在電視中播出過的及未曾播出過的新聞,亦可請孩子指出該報紙的報導和電視所報導的有什麼異同。
8.警愓孩子切勿「崇洋」,要對自己的文化,自己社會、國家、民族的前途充滿信心(其實,我們的社會、國家、民族的前途,正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還要多用國貨、本地貨,以支持本地、本國工業的發展。當孩子受朋輩影響,一窩蜂地崇洋,以用外國貨、食外國食物、唱外國歌為榮的時候,父母應好好跟孩子交談、分析。我們並不排斥外國的東西,但我們是經過選擇才用,而且我們應更重視自己的東西。
9.有機會可以帶孩子回鄉探親、掃墓,找尋自己家族的根。或去中國旅遊,欣賞中國的名山大川和數千年來的文化成就,找尋自己民族的根。但在大陸,少不免會經常遇到問題,如人事、交通、衛生、建設的落後等。首先應告誡孩子不要鄙視自己的國家與同胞,進一步還應鼓勵他努力求學,準備自己去為自己的同胞(亦即基督所說的「最小的兄弟姊妹」)而作出應有的貢獻。歸根到底,人生並不單單為了個人的享受而已,有理想、有奮鬥目標的人生才是更寶貴的。香港人能碰上九十年代這個大時代,能夠在香港政治轉易與中國蛻變的過程中有份參與、有所貢獻,確實是天主的大恩典。進一步來說,如果我們能真的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我們也就成了天主送給我們國家、民族的恩典,我們於是便成了「帶恩者」。
10.錢穆先生在他的「國史大綱」中,曾教人在研究自己國家歷史時,要帶有一分「溫情和敬意」。我們也應教導孩子在面對社會和國家時,固然不應有盲目的、狹隘的「國家主義」思想,但「溫情和敬意」卻是必須有的。我們應從裡面,站在「自己的」國家、社會立場去看事物,而且首先要肯定這是「自己的」國家、社會,而不是單從一個第三者、局外人的角度去作冷酷的批評,或作麻木的隔岸觀火。
11.從小教孩子背誦一些中國的詩、文;注意孩子在學校的中文程度;發掘孩子對毛筆字(書法)、國畫及國樂的興趣;鼓勵他學習普通話(國語);在家中多懸掛一些中國式的裝飾品和國畫等,這一切都對培養孩子的民族感和文化感很有幫助。
12.鼓勵孩子參加對中國的賑災工作,或參加香港的濟貧運動,甚至積極參與上街賣旗籌款,或帶孩子參加父母認為有意義的遊行示威,都能培養孩子對國家、社會的承擔感。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聖詠137 篇的作者,在充軍時十分懷念祖國及祖國的一切。(見徐錦堯著「成長」P.84;「新民」P.68)
2.「我要為群山號咷痛哭,為原野高唱哀歌,因為全都被焚毀……」(耶9:9-21)這是耶肋米亞先知對祖國人民遭難的哀悼,洋溢著深情的愛國之心。
3.保祿有很強的愛國、愛教之心,他很自豪的宣佈:「他們是希伯來人?我也是。他們是以色列人?我也是。他們是亞巴郎的苗裔?我也是。」(格後11:7-33)
4.耶穌自己亦曾哀哭耶路撒冷,因為他實在太愛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祖國了。(路19:41-44)
5.小撒慕爾自幼蒙天主召叫,要去為天主、為自己的民族服務(撒上3:1-19)。其實我們每個人也不是白白的生長在某個地方,或無緣無故地成為某一國人。天主其實也願意藉著我們去改善他的子女的生活。
6.中國有許多愛國、愛民的詩歌,屈原、陸游、杜甫等也可稱為是愛國詩人,所有的民族英雄故事,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都深刻地指出,對不少中國人來說,他們都會把國家民族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這與香港人目前那種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等心態是不同的。父母在教兒女時,切勿忘記這點。
7.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對文天祥來說,為國家民族而死,便是死得其所,足以照耀史冊,這樣便死亦無憾了。
8.祈禱:天父,感謝你讓我們生而為香港人、中國人,能有幸活在這個大時代中,有分於創造歷史,能夠成為一個「帶恩者」,將你的救恩和喜訊帶給我們的人民……求你幫助我們能努力求學,勉力做個好公民,常能有效地克盡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在面對社會的召叫時,不要退縮,不要迴避,毅然承擔你給我們的責任……讓我們不單一個人去奮鬥,而且能聯同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朋友,一起努力,使我們國家與社會的康強,有助於整個世界的幸福和進步……。
二、相信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四者是現代社會的基石,因此要爭取民主、維護人權、促進自由、提倡法治;在爭取個人改變的同時,亦爭取環境和制度的改善
甲、目的:
教導孩子下列事實:民主要爭取,因為沒有人會賜給你;人權要維護,因為有權勢的人會踐踏人權;自由要促進,因為一方面有人會剝奪別人的自由,亦有人寧可出賣自己的自由以求換取麵包;法治要提倡,因為中國人目前仍傾向於「人治」。還要告訴孩子,制度對人的影響很大,好的制度提昇人性,壞的制度壓抑人性;所以我們不單要改變自己,還要改變制度。
乙、實踐要點:
1.名詞簡釋(以下的簡釋只為給兒童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民主的最表面意思是人民當家作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中,政府由人民選出,要為人民服務,向人民交代;因為社會最終的權力屬於人民。
人權是天賦的,有些人權如生存、法律前人人平等、個人不受無理逮捕等等,亦是世界各國所公認的人權;人權越多的國家,人民越自由。
自由並非放任,主要是指言論、思想、行動等等的自由;但自由亦受法律的限制,任何人的自由,須以不損害別人的合理自由為界限。
法治指人人遵守法律,人人(包括政府)願意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活動,而社會亦能有效地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使人人的權利得到合理的保障。法治社會的特點是:「法律前人人平等,法律內人人自由」。(見徐錦堯著「成長」P.9-16)
2.任何國家對上述四項目標,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中國和香港亦不例外。但一個國家或社會的人民,越多人參與促成上述四項目標的實現,便越會使上述目標接近完美。父母如果多關心這些事,並多和孩子分享,他長大後便自然會更關心這些目標的實現和發展。
3.關於民主的意義,對民主制度的反省,及如何參與民主政治等等,請參考徐錦堯著「新民」P.31–60。
4.在爭取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時,只要是合理和合法的,父母便應爭取機會去參與,而且盡可能帶同孩子去參與;但常應和孩子討論這些事,使他明白事件的來龍去脈,明白自己參與的意義和動機。
5.關於環境和個人的關係,可以幫助孩子對他的環境加以反省。例如:如果環境清靜、光線充足、溫度適當,是否有助於讀書?又或者如果環境太嘈吵、光線又不足、或者風很大,是否有可能好好地做功課?所以單靠個人的專心或不專心,都不易解決讀書的問題,必須也改變讀書的環境。又可以帶孩子去一些很乾淨,及另一些很骯髒的地方,讓他經驗一下,是否在骯髒的環境中,人比較易於丟垃圾,在乾淨清潔的環境中,人不敢、或至少不好意思丟垃圾?如果孩子稍長,也可以給他解釋廉政公署的成立,對反貪污的幫助;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制度去有效地改變社會貪污風氣與個人貪污習慣的好例子。
6.許多社會學家都相信,個人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主要都是由他所處的環境塑造出來的。所以如果父母要培養孩子的信仰,必須為他找一個「信仰的環境」,如基基團之類。同理,如果要孩子信服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也必須讓他活在一個重視民主、自由、人權與法治的氛圍中。家庭、學校、教會都必須有這種氣氛,讓孩子經驗、讓孩子感受。
7.在某種程度上,家庭也應有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父母必須先在家中培養這種氣氛,才能使孩子深信這四者是人生的重要價值,將來亦必會全力加以促進或維護。
8.民主、自由、法治家庭中的父母,一定不能以「暴君」的形式出現。有些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其實是希望以孩子的服從來填滿他們的自尊;於是孩子便變成了父母「自尊心」底下的犧牲品。更糟的是,在要求絕對服從的家中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運用自己的思考力,也難得看到事情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將來也必變成「暴君」,迷信只有「一種」正確的處事方法,而這方法當然就是「我的方法」!而由一群「暴君」組成的社會,又怎會是民主、自由、法治的呢?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孟母三遷:顯示孟子的母親明白環境對培育孟子的關係和影響。(見徐錦堯著「群居」P.27)
2.橘生淮北則為枳:這更顯示「土壤」對果實的「質地」有決定性的影響。(見徐錦堯著「新民」P.8)
3.蝦蟆恐懼被龍王清算:這是一個諷刺沒有法治的社會的可怕的故事。(「新民」P.49)
4.苛政猛於虎:諷刺在不良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生命毫無保障。(「新民」P.38)
5.前面第四章五,第六章二、三,有關平等待人、尊重別人權利等聖經章節,也可作這節的參考。
6.請特別注意:人是天主的肖像(創1:27),受命去治理大地(創1:28);人是天主的兒子,不再是奴隸(迦4:7–9),但不能妄用自由,要受正義約束(羅6:20–22);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位導師,就是默西亞,只有一位父親,就是天父;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瑪23:8–10);因此基督徒中最大的反而應作僕役(瑪23:11;谷9:33 – 37),正如基督來,不是為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35-45)
7.耶穌平息風浪(谷4:35–41):政治的生涯,充滿風浪;在港人爭取全面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過程中,肯定的更要經過大風大浪,但耶穌可以幫助我們,只要我們對他懷有「信德」。(谷4:40)
8.祈禱:天父,你把一個美麗、奇妙的世界賜給了我們,你更願我們好好地去管理它,讓它變得更好……求你幫助我們同心協力去建造一個更人道、更美好的社會,讓人人能自由地生活,平等地彼此對待,尊重彼此的權利,無恐無懼地度日……我們知道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我們願信賴你慈愛的護佑,衝破一切困難險阻,為美好的社會前景而努力……也求你祝福一切從政的人,使他們不要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出賣大眾的利益……賜給我們更多有理想、有毅力的政治家和公僕……。
三、肯定個人與社會有唇齒相依關係,對事情採取參與態度而不只是冷眼旁觀,更不輕言歸咎於「社會的錯」;並善盡公民責任,例如投票、監督政府、參與公共事務和響應社會行動等
甲、目的:
人是合群的動物,無人可以離群索居;人與人之間,如果不是互相建樹,就一定是互相銷毀。父母必須教導孩子去參與社會事務,因為「不參與」也是一種「參與」的形式,不過那是消極的參與,任由社會往一個不受自己影響的方向走去!而且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可以弄壞這個社會,也一樣可以弄好這個社會。它的好壞,與有多少參與者,及與參與者的素質成正比例。父母更應以身作則,誘導孩子去參與社會事務。
乙、實踐要點:
1.讓孩子醒覺到家與社會的不可分割關係,這是提高生活素質的最基本要求。例如:我們要家中清潔,也要街道乾淨;家中有花、有盆栽,城市中也要有綠樹,公園中有花朵;家中空氣清爽,路上也空氣清新;家中寧靜,整個社會也儘少噪音;家中一團和氣,社會也「富而有禮」……。
2.面對社會問題,時常要想到由自己做起,而不要只是怨天尤人,或歸咎於別人,歸咎於「社會的錯」。例如:在清潔市容上,我們自己不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也這樣教自己的孩子,並這樣提醒那些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的人;自己不採摘公眾的花草樹木,也不讓人隨便攀折花木;自己排隊上車,也不讓別人隨便打尖……。
3.如果孩子抱怨學校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可以和他坐下詳細談談,看看問題出在那裡,他有什麼可以作的。同時鼓勵他參與學校的事務,願意和老師談學校的事,並可以給老師、甚至給校長寫信等等。
4.如果父母對社會事有什麼投訴,(例如受到某些商店的欺騙,或旅行社行程及安排不兌現等),可趁機會教導孩子有關整個事件的始末,並指出消費者應有的權益。寫了投訴信可給孩子看,打電話投訴時可讓孩子在旁聆聽、觀察。
5.當父母參與任何社會行動時,如果可能,都要設法帶孩子去參與。例如:遊行、示威、燭光晚會、賣旗籌款、公益金百萬行、堂區籌款步行、學校發起的活動、明愛賣物會等等。務使孩子養成一種參與社會事務,重視大眾事務,和積極投身推動公益事業的好習慣。
6.孩子讀中學時,可鼓勵孩子競選做學生會幹事,或鼓勵孩子多參與校政,不要單單做個書呆子。
7.父母投票時,可帶同孩子去投票,讓他看到整個投票的程序。投票前不妨和孩子一起為社會祈禱,例如:「上主,我今天要盡做一個好公民及一個好基督徒的責任。求你祝福我所投的神聖一票,讓那些真正為公益、為群眾的人能當選,好使你正義、仁愛、和平的國度能臨現在我們的香港……。」投票後,可和孩子逛公園,或作一些娛樂性的事,讓孩子對投票日有個美好的印象和回憶。
8.在家中也要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孩子年紀稍長,也可以讓他參加家庭會議,一起決定一些家庭事務,甚至做家庭的經濟預算等。(註)如果他對家有什麼抱怨,也應和他一起討論,看看這個家有什麼問題,每人可作點什麼。
(註):見徐錦堯著「成長」P.29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教會是一個身體(格前12:12-27);全人類也是一個家庭,彼此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2.五餅二魚的奇蹟(若6:1-15;參考谷6:30–44):如果那個兒童不拿出他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來,耶穌便不會顯奇蹟了。我們相信,只要人人參與,人人拿出他寶貴的一分,天主一定會在這些基礎上顯奇蹟,讓我們所作的一切,都能結出豐富的果實。
3.艾斯德爾只是一個弱質女子,但她關懷自己被壓迫的同胞猶太人,所以她奮不顧身的採取營救猶太人的行動。由於她的勇敢和積極行動,猶太人才得以保存生命,不致慘遭滅族的命運。(請參考全部艾斯德爾傳;故事節錄見思高聖經 P.709,或徐錦堯著「建設小團體──基基團聚會手冊」下,P.89)
4.「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每人都應參與社會事務,因為社會是我們的!(太公六韜,見徐錦堯著「新民」P.39)
5.「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社會是皮,我們是毛。「唇亡則齒寒」:社會是唇,我們是齒。沒有一個富強的國家、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個人又怎能快樂幸福呢?
6.寸寸山河寸寸金, 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黃遵憲:贈梁啟超)
萬里乘風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難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見徐錦堯著「新民」P.71)
在中國文學的詩文中,有無數愛國的詩篇,篇篇都在肯定國家與個人的不可分離的關係,和我們對國「盡忠」的重要性。但當時的愛國往往亦和「忠君」連在一起,這是應當分開的。其餘資料可參考徐錦堯著「新民」P.70:「沉睡百年,不識奴恥」;「第二次洪水時代」;P.71:「為誰辛苦盡情啼?」P.67:「獻身甘作萬矢的」;P.50:「抗戰」;P.58:「孔子不肯避世」,「先天下之憂而憂」;P.59:「真假領袖」。「群居」 P.5 :「弔鑒湖秋女士」; P.106 :「死去原知萬事空」; P.105 :「靈台無計逃神矢」。「修身」P.71–72:「華工苦」,「時將秋節」; P.69:「纜船救人的小兒」,「屈原」;P.70:「林覺民」;P.108–119:「偉大的革命者孫中山先生」。
7.祈禱:主耶穌,你降生成人,住在我們中間。你參與了人類的事務,干預了人類的歷史,分擔了人類的命運……求你幫助我們也介入歷史,「咬入」歷史,不作一個旁觀者,樂於分擔別人的命運,樂於成為社會中真真實實而富有活力的一員……幫助我們善盡公民的責任,努力去投票、監督政府、參與公共事務、響應任何有意義的社會行動,因為這些其實也是我們信仰的要求……讓我們藉著親身參與,去塑造一個更人性、更溫馨的社會……。
四、重視環保,對物有情,保護這唯一的地球
甲、目的:
讓孩子知道,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是它的「伙伴」;民主人必須學習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對大自然的親和感情,這樣,人才可以在大自然中永久的生存下去,不致由於無情地損毀大地,而終致反被大地所吞噬。
乙、實踐要點:
1.本節的主要內容,可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天主教慕道手冊」P.97第十九章附錄:「讓我們一起拯救地球」;及徐錦堯著「蛻變」P.105–110:「應變教育,生存教育」。
2.讓孩子知道,政治家的任務不單是創造財富、繁榮、享受、公平的社會等等,他們也應有綠色思想、綠色人生觀、綠色政策,使一切人類的發展不致損毀大地、破壞大自然,陷人類於萬劫不復之地。因此,在選舉議員時,也應要小心審查候選者的政綱是否有足夠綠色或環保成分。
3.幫助孩子度一種簡樸而得體、舒適的生活,不尚奢華、絕不浪費。
4.不要時常為了取悅孩子而給他買過多的玩具、精品、名牌的東西。
5.不要讓孩子養成暴飲暴食的習慣,也不可讓他吃過多零食,尤其小心那些有太多防腐劑,或過濃調味品的食物,如各色各樣的薯片、蝦片、即食麵、汽水、可樂等等。
6.提醒孩子要盡量減少製造垃圾,少用那些即用即棄的東西,如紙巾、紙杯、膠碟、快餐店用的筷子、飯盒,燒烤用的叉等等。
7.教導孩子學習廢物利用,例如自製聖誕卡、生日卡等等;學習廢物回收及循環利用。任何東西只要多用一次,世界就可減少很多垃圾。
8.買東西不尚包裝,唯求實用;盡少用膠袋,購物時自備購物袋。
9.節約能源、節省用水;節約用冷氣機、暖爐等;購買省電的家庭用品;多走路,少乘電梯;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少用私家車。
10.帶孩子參加「無污染旅行」,讓孩子具體明白如何可以既快樂,又不製造污染。
11.多帶孩子郊遊,尤其可以善用郊野公園、家樂徑、自然教育徑等,教給他所遇到的各種動植物名稱,幫助他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青山、綠水、和風、晚霞、朝陽、落日、青松、古柏、鮮花、鳴蟬、虫魚、怪石……,有機會更可和孩子一起欣賞天上的浮雲,指給他看那邊像狗,這邊像山……或帶他坐在海邊,閉起眼睛,欣賞波濤的澎湃,感受撲面的和風……藉此而培養他對大自然的親和感情。
12.萬籟有聲──全家郊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背靠背的坐著(或分開坐亦可),閉上眼睛,靜聽五至十分鐘,嘗試用耳朵去捕捉到有多少鳥兒在鳴叫。或捕捉到共有多少聲音(如鳥聲、風聲、樹葉沙沙聲、虫聲、狗吠聲……)。或海邊靜坐,閉目欣賞海浪聲如何每個波浪都不同……。然後一起分享心得和感受。
13.萬物靜觀皆自得──到郊外,請孩子定睛注目欣賞一種物品五至十分鐘,如一片浮雲,一朵花、一隻螞蟻、一棵樹、一片葉子、一粒星、一處景色……,細心觀察該物品或景觀,全心投入該境界。然後一起分享感受和心得。
14.天地一體,天人合一──到郊外,找一處僻靜地方,教孩子靜坐、深呼吸、全身鬆弛……感受自己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境界。(參考「正視人生的信仰」 P.142:靜坐祈禱)
15.善用中國的節令,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如清明踏青、端午暢泳、重陽登高、中秋賞月等。
16.讓孩子有機會和動物玩耍,學習愛護小動物,培養一顆慈悲的心,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家中養魚、養鳥、種盆栽等,都可培養孩子「對物有情」。
17.遇有打雷、閃電,不妨帶孩子看看,欣賞大自然莊嚴、肅穆、神奇的一面。
18.刻意地帶孩子去看看或感受一下環境污染的可怕和嚴重性,如污染的、發出臭味的海水、河水、溝渠水等,或工廠區內的刺鼻氣味,或馬路上和建築地盆中的巨大噪音,或汽車、煙卣噴出來的黑煙……。也可和孩子一起觀看一些提高環保意識的錄影帶。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在創世紀中天主創造萬物時,天主每次都說「好」(創1:1-31),我們實在不應污染、糟蹋這世界。
2.聖詠中有很多藉大自然而讚美或感謝天主的詩歌。在大自然中,人更易想起它的造物主,而大自然的莊嚴、美麗,正好彰顯造物主的偉大、美善。見詠33,93,95,96,97,98,104,148等。二千多年前的聖詠作者很易感受到「諸天述說天主的榮耀,穹蒼宣揚他的化工」(詠19),但這諸天與穹蒼如果已經變得昏昏暗暗,又怎能顯出天主的榮耀呢?
3.中國古詩文中有無數田園詩篇或詠贊大自然的傑作,都能啟發人對大自然的親和力和對宇宙萬物的愛惜與感情。陶淵明即是最著名的田園詩人之一。他的歸田園居中的「悠然見南山」,正顯示出他與大自然的合一。
4.蘇軾前赤壁賦:「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寓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能欣賞大自然的,便不會糟蹋它。
5.*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來一味涼。(王安石)
*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白居易)
*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軾)
細細欣賞這些詩歌,我們又怎忍讓魚兒、荷花、清風、明月、蓮蓬都湮沒在污煙瘴氣之中呢?
6.祈禱:天父,萬有的創造者,你把一個美麗的世界交給了我們,求你別讓我們因著短視與貪婪,使世界毀滅在我們的手裡……願諸天回復它的蔚藍,海水找回它的澄碧,群山披戴著蒼翠,花、鳥、虫、魚重新以色彩和歌聲點綴大地……天父,讓我們能藉萬物而讚美你,並在萬物中感受到你的大能和美善……願我們成為大自然的良友,更運用你給我們的智慧,使大自然更加漂亮和出色……。
第九章 民主風度
一、以最多數人的最長遠利益為依歸;在團體生活或行動中,要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並有「輸得起」的風度和胸襟
甲、目的:
幫助孩子跳出自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並要重視和關心大眾的存在和利益;又為了和不同意見的人一起和諧地生活,更要學到服從多數和尊重少數,培養政治人最起碼應有的道德操守,包括可以安詳地接受競爭中的落敗,摒棄面子的蔽障,不會因為失敗而懷恨在心,以致不擇手段地攪小動作去破壞和報復。
乙、實踐重點:
1.以「最多數」人的利益為依歸,或者說是以「所有人」及「每個人」的利益為依歸:即能同時從宏觀角度及從微觀角度去看事物,希望人人獲益。宏觀角度從整體出發,從「外面」看進去,看到人人得益,「整個」社會、「整個」團體內「所有人」人人快樂、充滿祥和的氣氛;微觀角度重視每一個環節、每一件小事,從「裡面」觀察,看到「每一個」人都得益,人人快樂、同感幸福,沒有例外。父母應提醒孩子努力求學、熱心祈禱,努力將信仰和理想實踐在生活中,務使我們的社會無論從宏觀或從微觀角度,都能讓人人得益,人人快樂。
2.最長遠利益:所有行為都有短期、中期、長期的後果。父母應教導孩子刻意去問三方面的問題:我這樣做的短期後果如何?有何利弊?中期及長期後果又如何?各有何利弊?不少行為只有短期的好後果,長期來說卻弊端叢生。例如:用石油的短期後果使工業發達,長期來說則使地球嚴重污染;把城市污水排放到外海中,短期後果使城市乾淨,長期後果則使魚類死亡;相反地,第三世界的民主化過程,短期、中期都難免引起混亂,長遠來說則會使國家現代化、人民成了國家的真正主人、人民的潛力被釋放出來、國家欣欣向榮……。(見徐錦堯著「成長」P.42)
3.民主政治的一個最重要遊戲規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必須兩者兼備,民主才能導致祥和。少數服從多數比較容易明白,「多數尊重少數」則較難做得到,因為這需要人人有民主的胸襟,不會因為自己是「多數」,而拼命弄權,壓迫甚至握殺少數,使少數者永不翻身,而多數者則趨向「多數的極權」或「多數的暴力」。如果多數不能尊重少數,則民主遊戲便會變成生死之鬥(因為少數者不被尊重,不能翻身),這樣的「民主」一定會導向暴力。相反地,如果少數者也會獲得公平對待,也有翻身機會,那麼,他們只需靜待下次選舉的來臨,為下次選舉而舖路便可以了,因為他們也有公平的機會,可以重新成為「多數」。
4.父母應耐心教導孩子上述三大原則,並且嘗試在家中活出其精神。
5.教孩子從宏觀及微觀角度看事物。例如:家中佈置是否美觀、乾淨?宏觀是一眼望過去覺得舒服、順眼、有一種「溫馨」的感覺;微觀就是看到家的每個角落、每件家具都美觀、乾淨。父母可教孩子這樣去觀察自己的家,也可幫助孩子去觀察親戚、朋友的家(但小心不要批評別人!)或者校園生活是否快樂?宏觀是一眼望到整個校園喜氣洋洋,充滿歡樂的笑聲;微觀是當我們細察每個同學的臉孔時,發現「每個人」都是那樣的愉快、幸福,沒有例外。又或者香港社會是否安定、繁榮、充滿朝氣和希望?宏觀是從山頂望向中環、九龍,看到許多高樓大廈,燈光閃爍;微觀是到貧民區、天橋底,看看這個富裕社會下的邊緣人,他們是在逐漸減少,還是慢慢增多?
6.教孩子分辨短、中、長期的利益。例如:背乘數表、唸詩、彈鋼琴時苦練指法(如彈 scale……)、體育比賽前做體能訓練,短期很辛苦,但長期則受用無窮。均衡的飲食對有些人來說,短期不易適應,長期則對身體十分有益。相反地,游手好閒似乎十分快樂,但長遠來說則使人不思長進,不願努力,為自己的生命播下了失敗的種子。
7.在家中刻意和孩子玩一些民主遊戲,嘗試去實踐民主中的「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規則。例如:郊遊地點可以大家表決,但容許少數派那邊有機會講理由,說服多數派去改變主意等等;但大家在最後決定後,少數派應甘心情願「服輸」,快快樂樂地一起去已經商議好的地點。
8.父母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虛懷若谷,尊重少數者,甚至「以大事小」。例如關心邊緣人,對失敗者不「落井下石」,對人時常留有餘地,專心聆聽一個失敗者的說話,為少數人的精闢見解而鼓掌,向不同意見者學習,向反對派求教,閱讀反對派的報紙,有時甚至捐贈小量金錢支持反對派的發展等等。
9.在競選或助選活動中,父母要教導孩子嚴格遵守民主遊戲的規則,及民主人最起碼應有的道德操守。除了絕不作貪污賄賂事之外,也不會恣意詆毀對手,發佈不利對手的假消息,撕掉或塗污對手的海報等等。要嚴肅地教導孩子:即使是競爭,也必須光明磊落,並基於正義和公平的原則。
10.如果孩子就讀的學校有學生會或班會的選舉,應和孩子一起討論和分析學生會或班會的情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和投入,並顯出民主人的本色。
11.鼓勵孩子多參加各種比賽,並教他「體育精神」,勝不驕,敗不餒,嚴格遵守一切遊戲規則,絕不以作弊或取巧而求取僥倖的勝利。
12.幫助孩子學習接受競選或比賽中的失敗(無論是學生會選舉、體育比賽、朗誦比賽、歌唱比賽或考試名次),和他一起反省失敗的原因,再接再厲。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祈禱,將一切交託在主的手中,求主幫助下次成績更好。父母亦可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過去失敗的經驗,並如何由失敗中重新站起來。
13.可以鼓勵孩子給優勝者寫一封賀信,或送給優勝者一張自製的賀卡,幫助孩子學到如何欣賞別人(甚至是對手)的成功。在比賽失敗時,更應學習和優勝者握手,向他道賀。我們的社會需要有贏得出的政治家,更需要有「輸得起」的政治家;否則,社會將無寧日。
14.教導孩子時常為學校,為社會的安寧,為同學或人民的和睦相處,及為彼此的真誠尊重而祈禱。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基督徒關心、參與政治是有原則、有方向的,他必須積極地作地鹽、世光(瑪5:13–16),成全舊的法律,使之富有精神和導向生命(瑪5:17–20),並必須具備辨別真假、好壞的能力,使真理長存(瑪7:13–21)。他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因為「大多數」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2.基督徒必須深入世俗,卻不受世俗精神所污染,他要做到「在世而不屬世」的地步。若望所說的「世界」有雙重意義,一是好的,一是不好的,後者指的是「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人生的驕奢」。(若一2:3-17)基督徒參政的特點是:扎根信仰、懷抱理想、帶著救恩的喜悅、進入世俗、聖化一切。
3.民主人必須有真智慧,締造和平,結出正義的果實(雅3:13–18)。「敏於聽教,遲於發言,遲於動怒……以柔順之心,接受那種在你們心裡,而能救你們靈魂的聖言。不過,你們應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自己欺騙自己。」(雅1:19–27) 而且要把這福音的精神實現在政治的領域中。
4.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民主人,要有能力化干戈為肉帛,化戾氣為祥和,以「求同存異」之心,團結大多數的人去為群眾服務。
5.中國人有所謂「以大事小」,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之一。動不動以「君臨天下」之勢去壓人的,不可算是有胸襟、有氣魄的偉人,也不是一個現代化的大政黨、「大多數」者的應有態度。此種「龐大」而不「偉大」的個人或政黨,絕非國家、民族之福。
6.中國人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而且禍福常常互為因果,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失敗並不可恥,也不可怕;相反地,接受失敗,才可以面對失敗的原因,為下次成功而舖路。(老子;見「新民」P.39)
7.基督其實也經歷過失敗,他甚至被他自己的門徒出賣,被他自己的同胞釘死在十字架上。(谷14:32–15:47)伯多祿、若望和其他宗徒為了傳教亦多次被捕(宗4:1–22;5:17–33,40–42);保祿更為了傳教而多次遭受痛苦和挫折。(格後11:21–33)
8.祈禱:天父,我們知道民主政治絕非一種完美的制度,但它卻是到現在為止,人類所已發現到的,最能引發大多數人的活力的制度……求你幫助我們善於運用民主,讓最多人得到最長遠的利益……並幫助我們有民主的胸襟和民主的道德操守,在服從多數和尊重少數的同時,亦能提高警覺,不致人云亦云,反而能將人生理想和福音精神帶進政治的領域,讓更多人能活在一個正義、仁愛、和平的社會中……。
二、尊重陌生者的權利(第六倫),重視法律和公德;特別保護社會中的邊緣人和弱小者
甲、目的:
香港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會,裡面有無數彼此不相熟的陌生人。父母必須教導孩子尊重陌生者的權利,在五倫之外,培養一種尊重陌生者的文化,讓所有人在這個大都會中,都有一種被尊重的安全感。還要教孩子重視公德,具備法治精神,並學習以實際行動,去關懷社會中的弱小者。
乙、實踐要點:
1.中國人很重視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除君臣外,都是相熟的人,是「自己人」。所以中國人實際講求的是如何與相熟的人相處,對於陌生人就不太重視了。父母必須在這方面以身教、以言教,去幫助子女學到如何尊重陌生人。(見徐錦堯著「蛻變」P.87–88)
2.父母要告訴孩子,每一個人(不分信仰、膚色、階級),包括陌生人在內,都是天主的肖像,是耶穌的兄弟姊妹,是天主內的一家人,必須加以尊重,尤其尊重他應得的權利。
3.尊重陌生人可以由公德心和禮貌實踐中表達出來。「蛻變」P.90–92中有八項禮貌,包括:?表示對別人尊敬的禮貌;?尊重別人權利的禮貌;?培養禮讓風氣的禮貌;?在家中的特別禮貌;?對師長的特別禮貌;?對同學/同輩的特別禮貌;?在公共場所的特別禮貌;?個人的儀容及整潔。父母可以逐項逐條和孩子討論,看看那一點容易做,那一點不容易做,那一點急需做,那一點可以慢慢學習去做。這些禮貌表也可以放大掛在牆壁上,做到的就ˇ,還未做到的就讓它留下空白,慢慢ˇ下去,直到全部做到為止。也可以在每個項目中,圈出三條最必要學習的禮貌,提醒孩子努力去實踐。
4.有關禮貌和修養也可以參考徐錦堯著「新民」P.11–16,尤其「文明禮貌ABC」部分。
5.提醒孩子尊重法律,養成守法的習慣,例如:依紅綠燈指示過馬路,上車排隊,不隨地吐痰及拋垃圾,保持郊野公園的清潔等等。
6.幫助孩子明白「校規」的意義和精神,不單自己守校規,也提醒同學守校規,實踐「同輩輔導」的理想。(見「蛻變」P.13:「校規、校風與倫理教育」)
7.每個家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規」,雖然它必須是彈性的、有人情味的、合適的、能依情況而修正的。但既有「家規」,那麼所有人便都應遵守,因為這些家規可以促進一家的安寧,及保障家中每一個人的權利。
8.每個社會都有被忽略的邊緣人,或一些不能為自己爭取到應有權利的弱小者,我們都須加以刻意的保護。香港是一個富裕的社會,我們其實有能力讓每一個香港人都能得到最起碼的照顧,包括住、食、基本教育和醫療四方面。為了保障每一個人的最起碼生存條件及人性尊嚴,香港社會應考慮劃出小部分資源「重新分配」,讓所有人,無論他有沒有用,或曾經付出過多少,都可分享香港社會的繁榮和進步。這樣的社會,其實也是使人最有安全感的社會。最終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受惠者。
9.邊緣人其實就在我們的左鄰右里、樓上樓下。父母應幫助孩子看到在自己的身旁,就有「邊緣人」,例如:獨居的老人、盲人、殘疾人士、因父母生病或工作而無人帶他上學的小孩子,或者在學校中遭到失敗的同學、因為家事而怏怏不樂的同學……父母應幫助孩子以實際行動去關懷這些人。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重視陌生人,接待陌生的旅客,是聖經的重要傳統。亞巴郎見到三個過路人,「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俯伏在地」,誠懇地請求客人留下休息,並立刻叫妻子撒辣準備款待客人。(創18:1–15)
2.耶穌降生後,首先顯現給謙卑的牧童──當時的邊緣人。(路2:6–20)
3.我們對「最小兄弟姊妹」所作的一切,耶穌都會感同身受。(瑪25:31–46)
4.耶穌十分欣賞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對陌生的路旁受傷者的愛護和照顧。(路10:25–37)
5.雅各伯宗徒教我們切勿以貌取人,要照顧「世俗視為貧窮的人」,並要用好行為為信德作證。(雅2:1-20;雅1:26)
6.敬老憐貧,贈醫施藥,撫恤孤寡,素來被中國人視為是美德,而且是可以獲得來世賞報的「陰德」。救人一命,更是勝造七級浮屠。香港人素來踴躍支持公益金及東華三院籌款;一九九一年為華東水災的熱烈慷慨解囊,更是這種善心的流露。
7.「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萬物之靈的人,總應比飛鳥,比禽獸多一分禮貌,多一點愛心吧?(禮記‧曲禮上;見徐錦堯著「新民」P.12)
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所謂君子,要外表與內心同時並重。(見「新民」P.11–12)
9.祈禱:主,基督,你視一切人為你的兄弟姊妹,你尤其認同於最卑賤、渺小的人。求你幫助我們以愛心去對待一切陌生人,並視所有人為我們的兄弟姊妹,尊重他們的權利,在他們身上看到你……亦求你幫助我們以整個社會為我們的「家」,懂得好好地去維護這個「家」的秩序與安和,讓人人能快樂、安全而自由地在這個「家」中生活,獲得最起碼的生存和人性尊嚴的保障……。
三、有為大眾服務的獻身熱誠和犧牲精神
甲、目的:
幫助孩子擺脫自我中心的局限,向大我開放;有理想、有抱負,有服務的熱誠、犧牲的精神,在社會大眾一窩蜂以金錢、物質是尚的潮流中,追求活一個為他人而存在的、更有意義和更豐盛的生命。
乙、實踐要點:
1.世界上事實上有些人是有理想、有抱負,甘心為別人而存在的(或至少不只是為自己而存在)。例如:耶穌基督為世界、為救世人而存在,孔子「熱愛人間,關切世運」(註),孫中山為革命、為改變中國人的命運而奔走,多少父母為子女勞碌奔波,多少專業人士為了敬業樂業而汗流浹背,多少人為信仰、為理想、為教會、為國家民族而鞠躬盡瘁……。講理想、講信仰,對今日不少香港人來說,已變成了「老土」、落伍的代名詞,但我們的世界有今天的進步,我們的社會仍能保持繁榮安定,便是全賴這些「老土」、「落伍」的人創造出來和維持下去的!!
(註):見徐堯著「新民」P.58,P.136
2.父母可多給孩子買一些有關中外偉人的連環圖書或漫畫書,讓孩子儘早多接觸這些人類大家庭中的偉大心靈,使孩子明白「崇高」和「偉大」並非太抽象的事,而是可行的、可實現的,甚至可以實現在我們自己身上的!
3.父母要以身作則,爭取為社區、為教會服務的機會,並給孩子解釋服務的意義,和自己在服務中所感受到的喜樂。更可告訴孩子,在服務或愛德的行動中,我們自己實在是最先的受惠者。
4.告訴孩子聖經上「十一捐獻」的意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的恩賜,而耶穌認為「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的分施」(瑪10:8)。這種奉獻不單指金錢,也指我們的時間、才能和愛心。當我們為別人而奉獻自己的寶貴時間、才能和愛心時,我們就是為別人而服務。(見徐錦堯著「建設小團體」下,P.66–71)
5.教導孩子善用時間,和追回為別人而用了的時間。即是說,當一個人為了幫助別人而用去了一些時間後,便應更專注地善用餘下的時間。事實上,一個人如果只有三個小時,而他為別人有意義地用了一個小時以後,他是有可能更專心地善用餘下的兩個小時,所得效果有時甚至會大於平常的三個小時!
6.告訴孩子:人生的意義不單在攫取,也在付出;不單在擁有,也在分享。聖經甚至認為「施比受更有福」(宗20:35)。聖方濟各禱詞的主要意義,也是在「不期待他人的安慰、諒解和愛護,只求安慰、諒解和愛護他人。」這裡可教孩子唱「方濟各的祈禱」(見公教真理學會「頌恩」no.270)。
7.「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是一封很感人的書信。這位革命英烈在臨終前,仍然感到自己為革命而奉獻的行動是正確的,他絕不感到要為革命犧牲而悲傷,亦不感到要為革命的功敗垂成而失望。相反地,他相信「革命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即是說,只要還有「同志者」,只要中國還有人,那麼,中華民族為生存和發展的奮鬥是一定會成功的。他更安慰自己的妻子,不要為他的離去而傷感,反要盡心撫育他們的骨肉,使能承繼父志。(見徐錦堯著「修身」P.70)
8.孩子稍長,父母也可以把一些有服務熱忱的社會人士介紹給孩子,使他看到,即使在今日的社會中,仍是有一些人肯為別人而奔走,為社會而獻身。我們未必要同意這些人的每一個行為,但他們表現出來的獻身熱誠是我們應當效法的。
9.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有時必須與群眾對抗,在傾向墮落的潮流中逆流而上。父母要輔導孩子不要盲目追隨潮流,不要認同同輩群體中的每個習慣,而要時常保持清醒,既與別人合群,又有自己的個性;既與別人共融,又不失自己的批判力。
10.下面這首散文詩,很能道出個人與團體的關係,既共融合一,又保存自己的獨特個性:
愛別人,但勿造成愛的束縛。
斟滿彼此的酒杯,
卻莫獨飲自己的杯中物;
盡情歌唱、共舞和歡笑於夏夜黃昏,
但也要讓自己有獨處的時刻;
甚至琵琶的弦也是各自分開的,
雖然它們能合奏出優美的樂曲。
為了支撐愛之屋,你們不要緊捱著站立,
且看廟宇的柱石是分別聳立著,
橡樹和檜樹也不是在彼此的陰影下成長。
11.孩子稍長,可鼓勵孩子找出與家人相處的適當時間。例如現在我和爸爸單獨相處的時間是╴╴小時;和媽媽單獨相處是╴╴小時;和姊姊單獨相處是╴╴小時;和爸、媽一起是╴╴小時;和爸、姊一起是╴╴小時;和媽、姊一起是╴╴小時;和爸、媽、姊全家一起是╴╴小時;我自己單獨一個人的時間是╴╴小時。每過一段時間後,可以調整與不同人相處的時間,務求有與別人一起的時間,也有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間;要注意與別人溝通,也要培養自己獨特的個性。神修家諾雲說:「沒有一處孤寂的地方,我們的行動很快就成了空洞的姿勢。」
12.家中要有一些勵志的書籍,收集一些勵志的歌曲,並要和孩子多唱這些勵志的歌(甚至卡拉OK),給孩子解釋歌詞的意義,和他說一些與這些歌詞有關的聖經故事、名人故事、生活小品,或自己過去的經歷等,這些都可以塑造孩子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的性格。
13.告訴孩子祈禱、讀經、默想的重要,這是培養信仰、理想和使我們的信仰、理想之火永不熄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見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P.104–152)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纜船救人的小兒:清朝譚嗣同寫過一首名叫「兒纜船」的詩,描述一位十歲左右的小童捨身拯救滿船搭客的動人故事。原文見徐錦堯著「修身」P.69。
2.香港一位現代作家「蓬草」曾在他的「群英會」中,介紹過一個有關一位無名偉人的故事,名叫「水中的人」,這位「水中的人」曾捨身救了五位遇溺者。他救人的經過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人」這個名詞,可以有「大尊貴」及「大慈悲」的含義。(見徐錦堯著「成長」P.23)
3.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忍受了人間最大的屈辱,把整整一部史記共526,500 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刻在竹簡上,立志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為理想而獻身、犧牲的熱誠,值得我們效法。(見「成長」P.68)
4.明朝鎮守東北的遼東經略袁崇煥,一生為國盡忠、盡職,去保護國家的安全,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他曾形容自己:「余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余何人哉?直謂之『大明境內一亡命之徒』可也。」
5.魯迅「自題小像」詩:「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如果不能逃避愛神之箭,要愛上國家、人民,那除了為國為民獻身及「以血薦軒轅」外,又有什麼辦法呢?(見徐錦堯著「群居」P.105 )
6.在「窮寡婦」的故事中(谷12:41-44),窮寡婦所捐獻的,並非她剩餘的金錢,而是她的「所有一切」,她所珍惜和擁有的一切。有些「善長人翁」的所謂幫助人,只是把殘羹剩飯「施捨」出去,視受惠者如乞丐。但天主不是乞丐,一切人都不是乞丐,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必須把我們所珍惜的時間、金錢和愛心拿出來,與人分享。其實,能夠和我們所愛的人分享一切,已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光榮、一種權利、一種幸福──我們有幸與所愛的人分享!所以,若我們真愛社會,有民胞物與的心胸,我們就會有為大眾服務的獻身熱誠和犧牲精神。
7.保祿宗徒愛基督、愛教會,也愛人,所以他甘心忍受了大大小小、各色各樣的磨難和痛苦(格後11:21-33);但仰賴天主,他做到「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棄捨;被打倒,卻沒有喪亡」的地步(格後4:8-9)。
8.基督一生為人存在,鞠躬盡瘁。他忍受口渴、饑餓、和疲勞(若4:1-38),他沒有很多時間和自己的母親在一起(路8:19-21;谷3:31-35),他勞碌奔波,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瑪8:20)。即使在身懸十架之時,他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的母親(若19:26-27),和另一個與他同釘的罪犯──右盜(路23:39-43);他還求天父寬恕那些因著無知而釘死他的人(路23:34)。他為了我們,更建立了聖體聖事,要永遠和我們在一起(若6:41-69;路22:14-20;瑪26:26;格前11:23-29)。
9.祈禱:主、基督,你來到世界,為救贖我們、服侍我們;你為我們獻出了你的生命,為我們一生勞碌奔波、鞠躬盡瘁,我們感謝你……求你幫助我們亦能愛我們的社會,愛在我們周圍的一切人……讓我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信徒,相信人類社會一定可以日趨完善……讓我們活出生命的意義,不單為擁有,也為分享;不單在接受,也在給予……我們願意為我們所愛的世界,也即是你所愛的世界而獻上我們寶貴的時間、才能和愛心,致力於使這個世界變得更人性化和更福音化……求你幫助我們完成我們為世界服務和獻身的心願……。
第十章 小結──不做「好」父母!
「好」父母是很難為的;他是名副其實的「孺子牛」!
他一早要催促孩子起床,給他預備洗漱用具,(冬天更要準備一些不燙也不冷的水!)他要提醒他上廁所,給他穿戴整齊,給他預備早餐,給他收拾書包內每一件物品。他要目光如炬、戰戰兢兢地細察孩子的每個舉動,給他理好每根頭髮。如果他預先估計到孩子當日會遇到任何障礙,他也要像清道夫一樣,一一為孩子清除(或至少希望為孩子清除)。他會送孩子上學,然後守在學校門口,等孩子下課。孩子小息或上體育課時,如果可能,「好」父母也會跑去安撫孩子一番,否則,也要用「遙遠監察」的方式,慰情聊勝無。真的下課了,當然要保送「小心肝」安全回家。如果「好」父母因為生計要工作而不能陪伴孩子上學、放學,那麼,他更會在孩子回家後,表達一連串的關心:「今天過得怎樣?」「讓我看看你的功課!」「有沒有人欺負你?」「老師有沒有罵你?贊你?」「來,換件衣服!」「快快吃晚餐!」然後,是艱苦的、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兩小時;並要保證孩子不是一邊做功課、一邊偷看電視。最後是要孩子洗澡、上廁所、上床睡覺。睡覺前,少不免又要噓寒問暖一番,然後給孩子蓋上被子,靜待他安然入睡。然後,「好」父母才累兮兮地放下一顆操勞的心,(也不過是暫時放下而已),靜待明天再做他的「好」父母。
「好」父母是絕對善意的,完全為孩子著想的。但這樣的「好」父母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剝奪了孩子獲得自信與學到自立的機會,使孩子不能從經驗中、甚至從錯誤中學習。
「好」父母是自我中心的,認為自己的地位絕對無可取代。有時也是獨斷獨行的,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唯一正確的做法。更有時是自私自利的,因為他決不願孩子有任何行差踏錯,以免鄰居會誤以為他的孩子「沒教養」、「沒家教」,這當然會令「好」父母丟臉,而這個臉是萬萬不能丟的!
這樣的「好」父母能教養出「民主」的孩子來嗎?
我們前面所說的「民主」教育,要假設有明理的、講理的和民主的父母,他們樂於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慢慢學習,找到自己的路,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個體,而非把孩子當作機械人,或泥塑木雕的玩偶。
明理民主的父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路,更看到天主對他的孩子其實早已規劃好一個完整的未來,自己絕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為孩子越俎代庖,因為孩子的生命,並非父母的複製品。父母要做的,就像一個好園丁,每天悉心澆水、施肥,而靜待和欣賞這株幼苗的成長。
~W5
下面簡表中的比較,旨在突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同的信念和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希望作父母的深思:
「好」父母 | 明理民主的父母 |
父母的信念 | 父母的態度 | 對孩子的影響 | 父母的信念 | 父母的態度 | 對孩子的影響 |
我必須控制一切 | ‧嚴格要求服從 | ‧盲從或反叛 | 相信孩子的 善性和能力 | ‧允許選擇 | ‧有自信力 |
‧濫賞、濫罰 | ‧焦慮感 | ‧鼓勵嘗試 | ‧有創作力 |
‧「收買」孩子 | ‧只求取悅父母, 不擇手段 | ‧容許不同 | ‧肯合作 |
‧孩子永遠不對 父母永遠對 | ‧缺乏自我訓練 ,缺乏自制能力 | ‧欣賞創新 | ‧變得更機智、能變通 |
我比較優越 | ‧替孩子負擔全部責任 | ‧無能感 不懂負責任 | 人人平等 互相尊重 | ‧信任、尊重孩子 | ‧自我價值感高 |
‧過分保護 | ‧經不起風浪 | ‧鼓勵獨立 | ‧勇於做決定 |
‧溺愛孩子 | ‧驕縱性格 蠻不講理 | ‧給予負責任機會 | ‧自己負責任 與人共負責任 |
我必須完美無缺 | ‧要求完美的行為 | ‧變成完美主義者 | 我是人,我有面對不完美的勇氣 | ‧設定合理而不過高的標準 | ‧不斷努力,但沒有焦慮感 |
‧挑愓 | ‧對人苛責 | ‧客觀面對優缺點 | ‧自省力強,勇於改過 |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 ‧擔心別人的意見 | ‧鼓勵向上 | ‧肯從頭再來一次 |
‧迫孩子「學好」 | ‧挫折感強 | ‧不太計較形象 | ‧不必過分自衛 |
‧要一步登天 | ‧對自己、對人生 失望 | ‧有耐性 | ‧相信天地不全,不過分責人或自責 |
第三部分 兒童及青年常問的問題
一、唯一真神
1. 世界是怎樣來的?
‧是天主造的:宇宙、太陽、月亮、地球、高山、大海、草地、樹木……都是天主造的。天主是造物主。
‧世界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要我們好好保護、管理、愛惜、使之有秩序。
‧我們要善用天主的禮物,學習欣賞世界(尤其大自然),不要弄髒它,不要浪費大自然的東西。
‧我們要努力使人人都快快樂樂地活在這個天主造的世界中,使世界變成一個大家庭。
‧請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以後簡稱「正視」)P.93。
2. 天主又是誰造的?
‧沒有人造天主;天主是自己「有」的。
‧早在天主未造世界之前,天主就存在了。
‧如果有人造了天主,天主就不是天主了。那最先的、第一個造東西的,才是天主。
3. 在天主未造世界以前,他住在什麼地方?
‧天主跟我們不一樣,他不需要住在一個地方;他是無所不在的。
‧一枝鉛筆需要一個十分固定的位置;水的位置便不那麼固定了;空氣是更不固定的,它可以擴散到很多地方;我們的思想更不知在什麼地方,它不受地方所限制。天主更是這樣,他不需要什麼地方,他隨處都在。
‧「無所不在」是個很難明白的概念,我們的腦袋太小,不明白天主的本性,有一天,他會告訴我們、使我們明白的。
4. 天主為什麼要造人?
‧天主是萬善、萬美、萬福的根源,他的本性就是愛。他造人,是為了要人分享他的愛,他的美、善、福樂。
‧人是天主的肖像,因為人能夠愛,人有自由,人可以在天主的愛內不斷邁向真、善、美。
‧天主創造人,也是願意人去好好管理世界、善用萬物、宣揚他的愛,使更多人能分享他的恩寵,成為一個愛的大家庭。
‧天主不單造了人,還在人墮落後派遣他的獨生子來救贖人,使人重新獲得天主的寵愛,成為天主的義子,永生的繼承人。(「正視」P.86)
5. 為什麼老師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呢?
‧「人由猿猴進化而來」,這在科學上仍是一個未經證實的假設。有些人相信這假設,有些天主教徒也相信。
‧聖經說天主造了世界,造了人。這是說:世界和人都是從天主來的,是屬於天主的。
‧但聖經沒有說明天主「如何」造了世界,或「如何」造了人;科學家可以找出證據來說明世界及人「如何」演變出來,這並不相反聖經。因為聖經根本無意解釋這個「如何」的問題。
‧聖經要告訴我們的是:人是天主的肖像,表示人是尊貴的;人由泥土造成,表示人是卑賤的。即是說,人同時有高貴和卑賤的身份;因此要自尊,也要謙遜;要彼此尊敬,也要小心提防自己有犯罪的傾向,努力躲避犯罪。(「正視」P.86:「人,你是什麼?」)
‧即使科學真的能證明人由猿猴進化而來,這也只是說:「人不是由無中變出來」的,聖經也沒有說天主將人「從無中變出」。天主先造了宇宙、大地、動植物,然後造人。這亦充分說明了,人是在所有動植物出現之後才有,才被創造;天主亦絕對有權用猿猴來造人!這和用泥土來造人並沒有分別。不過這些都不是聖經的原意。 聖經的原意是:人與野獸不同,人與猿猴不同,人是受造物的冠冕和光輝,是受造物中最頂尖的傑作,是天主的肖像!這才是聖經要給我們的訊息。
6. 世界上真的有天主嗎?有什麼證據?
‧真的有天主。他是全能、全知的真神;是天地萬物唯一的真主宰。
‧房子、鐘錶、汽車、玩具……都必須有人造;那麼,美麗的宇宙、花草樹木、神奇的生命、和諧的大自然,又怎能沒有一個真主宰呢?許多人可以由一朵花、一片彩雲、一粒星星或一個笑容而想起天主,甚至感覺到天主就在自己的周圍、在自己的生命中。
‧如果我們留心靜聽,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在我們的心裡,也有一個很神妙的聲音,這聲音叫我們避惡、行善,叫我們做個好孩子,提醒我們不要做錯事,這個聲音便是天主的聲音,我們叫它做「良心」。所以天主不單在宇宙中、在世界中,也在我們的心中。天主是無所不在的。(「正視」P.27)
7. 別的神是真的嗎?有沒有觀音、如來佛、玉皇大帝、關公、門神、土地……?
‧聖經講得很清楚:別的「神」都是人手所造的偶像,不是真神,更非宇宙的主宰。
‧但我們天主教徒主張信仰自由,即每人都有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宗教和信仰;我們尊重別人的自由和選擇。
‧我們絕不因為別人拜其他的「神」,或信其他的宗教而歧視他們,我們也會正常地和他們做朋友、做同事、做好鄰居。
‧但我們亦堅持我們自己的信仰,忠於我們的信仰,朝拜我們的天主──唯一的真天主──一生相信、仰賴、侍奉他;按他的聖意去生活。
8. 宗教是否只是對不知的事的迷信?有學問的人、科學家、哲學家等是否不必信宗教?
‧世界上有許多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大發明家都是虔誠的教徒,都信神的存在。國父孫中山先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肋撒修女,印度聖雄甘地,發明家愛迪生,天文學家哥白尼神父……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在香港辦學校的許多耶穌會士、喇沙修士、嘉諾撒會修女、寶血會修女……都是有學問的人,他們都是信徒。
‧宗教和科學是不衝突的,因為它們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好像音樂和繪畫不衝突、科學和詩歌不衝突一樣。宗教說明「是否」,科學解釋「如何」(例如:宗教問宇宙「是否」由天主創造?科學則問它「如何」被創造或如何演變?)宗教肯定人生「有意義」,科學(心理學、社會學)則要找出、發現人生的「意義何在」。所以真宗教和真科學不單不互相衝突,還可以互相補充,因為兩者都是由天主來的,而天主是一切真、善、美的根源,只要是真的真,真的善,真的美,彼此都不會互相衝突。
‧有些宗教的信念確是出於人的「無知」或「無能」。例如:不明白閃電的原理,所以杜撰有個「雷公」、「電母」;不知道黑暗中有什麼,所以說很多鬼怪的故事;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及對將來都沒有安全感,所以一切委身於命運,求神拜佛以消災解難……。
‧天主教是天主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親自創立的,二千年來不知出現了多少聖賢、烈士、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天主教絕不是愚夫愚婦的宗教!(「正視」P.68)
9. 天主是不是真的無所不在?我偷東西吃時天主會見到嗎?
‧天主是無所不在的,即使沒有人看見我們,天主也看得見;他甚至知道我們在想什麼。所以我們不單不應做壞事,連想壞事都不可以。我們應常求天主保守我們的行為、保守我們的心,讓我們的一切思、言、行為,都符合天主的聖意,符合正義、美善的原則,不會因為在無人的情況下,或不會被揭發的情況下而違背良心、為所欲為。
‧所以信徒要時常做正確的事,講真話(絕不欺騙);即使為了好的目的,亦不能不擇手段地用一個壞行為去達到這好目的。因為天主鑒臨著我們,我們要向他交代。在這角度下,真宗教確實有束縛人心、維護道德的力量,督促人去保持人格的完整,放棄虛偽的行徑。
10. 世上是不是真的有鬼?天主能保護我們嗎?
‧人死後便回到天主那裡,或是上天堂,或是下地獄,天主很少會讓他們變成鬼回到世間。邪靈、魔鬼倒是有的,但絕不普遍。只要我們不去嘗試找牠們、不去碰牠們,牠們便絕少、絕少會騷擾我們。
‧天主是全能的,他能夠保護我們免於一切凶惡;天主也是全善的,他願意保護我們免受一切邪靈、魔鬼的危害。只要我們做個好市民、好教友,時常善盡宗教本分,時常依靠天主,那麼,我們就絕對不會受到邪魔的騷擾。
‧耶穌教我們念天主經時說:「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因為耶穌知道天父一定會這樣地保護我們。
11. 天主要人欽崇他在萬有之上,是否太自私?
‧不是的。他叫人這樣做完全是為了人本身的益處。例如:父母在爬山時或在鬧市中叫孩子緊緊跟著自己,吃東西時叫孩子不可揀飲擇食,要孩子做功課和早睡早起等等,都是完全為孩子本身的好處。
‧天主是愛的泉源,是生命和真、善、美的來源,接近天主就能獲得愛的滋潤、一切的恩典和更豐盛的生命。就好像口渴的人找到水泉可以解渴,樹木在河邊可以欣欣向榮一樣。
‧天主是宇宙的主宰,生命的來源,恩寵的寶庫,也是我們生命最後的歸宿,絕對堪當受到我們的欽崇和朝拜,並誠心地按他的旨意去生活。
12. 為什麼要敬禮聖母?為什麼基督教說我們拜聖母?
‧我們敬禮聖母,因為聖母是耶穌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敬禮她是很自然的事,耶穌也很喜歡我們敬禮他的母親。
‧我們只朝拜、欽崇天主,信他是造物主、宇宙的真神、萬有的根源。我們絕不拜聖母,因為聖母只是一位受造物,不過她卻是受造物中最美麗的;她是天主子、耶穌基督的母親。所以我們敬愛她,也求她為我們代禱,就好像我們也請爸、媽為我們代禱一樣。
‧我們恭敬聖母,因為聖母是「教會的典型」,我們的模範。首先,她是「貞女」,一生忠於天主,承行天主的聖意。我們應效法她,一生對天主忠心,按他的聖意去生活。
‧其次,她是「母親」,是耶穌的母親,她把耶穌帶到世上來。我們應效法她,將耶穌帶給別人,讓更多人認識耶穌、信耶穌、愛耶穌、做耶穌的門徒,使天主愛的天國早日臨到人間,讓人間到處充滿愛。
13. 什麼叫偶像?為什麼基督教說我們拜偶像?
‧基督教教徒認為敬禮聖母像、聖人像,甚至耶穌的苦像,都是拜偶像。
‧但我們對偶像的定義是:凡是使我們離開天主的東西,不管是像、書、人、物……都是偶像。凡是幫助我們更接近天主,更愛天主的,都不是偶像,而且是信仰的好工具。
‧所以我們恭敬聖母和聖人的像,也恭敬耶穌的苦像。因為聖母、聖人的像提醒我們要熱心恭敬天主,愛主愛人,以便將來和他們一起在天上,永遠讚美主。耶穌的苦像也提醒我們耶穌對我們的愛,叫我們以愛還愛。這些像都是使我們更接近天主的好工具,所以絕不是「偶像」。
‧有些基督教教徒拿著聖經去攻擊別人,拿著自己的所謂「信仰」去在家中、在朋友中製造分裂。他們視其他與他們不同信仰的人為「陌路人」、「不能得救的人」。
這種自以為是的、自充義人的作風,並不是那位愛眾人的天主的教會所應有的態度。因此,對他們來說,「聖經」或他們的「信仰」都成了偶像,因為這本「聖經」(其實是對聖經的誤解)、這種「信仰」(其實是對基督信仰的歪曲)已經阻擋了他們實踐愛主、愛人的誡命,成了他們接近那位愛的天主的障礙。(若一4:8「天主是愛」)
14. 為什麼亞當、厄娃只是吃了一個蘋果,就受天主罰?
‧天主給了亞當、厄娃完全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天主,也可以背叛天主。而天主是一切幸福、快樂的根源;離開、背叛了天主,便只有痛苦和不幸。正如魚,若選擇離開水(例如跳出魚缸),便一定會死;或者若我們選擇隨便吃東西,就會肚子痛。
‧天主在伊甸樂園中給了亞當、厄娃所有的東西,只是不許他們作一件事,就是不能吃一種特別的果子(不是蘋果!!)但亞當、厄娃以為自己比天主更聰明,所以選擇了不聽天主的話、不走天主要他們走的路,他們背叛了天主,就好像魚離開了水,飛鳥離開了空氣,寒冬裡的人躲避陽光。所以他們很不快樂,他們受了罰。(其實,在某種意義下,他們也是自己罰自己;因為離開天主,就是自尋死路!)而且從那時候起,人類就比較傾向於不聽天主的話,選擇做不對的事情。(想想我們今天不是也有不聽父母、師長的話的傾向嗎?而不聽他們話的結果又是什麼呢?不是我們自己受害嗎?)
二、信仰與人生
1. 信仰和迷信有什麼分別?
‧真信仰是建基於真理之上的;迷信則是建基於錯謬的、假的、猜測的、或然的東西之上,甚至許多時是江湖術士杜撰出來騙人的東西。
‧占卜、星相、星座、以人的姓名筆劃定吉凶、隨便把日子定為吉凶、將數目字當作祥或不祥,以至碟仙、問米、有病不看醫生只喝符水等等,都是迷信的東西。天主教徒不信,也不做,也不必嘗試。
‧有些人做了以上的東西,說是很「靈驗」,這些靈驗的傳說很多時都是以訛傳訛的、誇大的。其實「不靈驗」的情況更多,只不過沒有人說吧了。(見徐錦堯著「探索」P.54:「偏頗的統計」)
‧江湖術士給你指示的運程,大多是模稜兩可的;「真」的情況多是「事後孔明」,反正他的話可以作相反的及矛盾的解釋,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他都會解得頭頭是道,卻騙得你團團亂轉。
‧不過,在精神界中確有許多人類未曾探明、不知所以然的領域;在大自然中亦有許多我們未能明白的現象。有些很有經驗的人能從人的面相看到他的性格(中醫也有所謂「面診」,即單單「看」病人的面,便可診斷出他的病情),「風水」有時也是和地理、地球磁場、日照的長短、地勢的是否潮濕等等有關。這些都不是迷信,而是另一類學問。但大多數江湖術士,都不是精於這些學問,他們只是信口開河,靠欺騙心靈軟弱者、或精神受到挫折者、或好奇者來混飯吃。
‧天主教徒相信天主,信賴天主的保護和照顧,把一切交託在天主手中,盡人力而聽天命,絕對不必靠迷信的行為去解決自己生命的問題,所以完全不必去嘗試迷信的東西。(「正視」P.73)
2. 宗教和科學有相同的地方嗎?
‧有。方勵之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他認為科學家都相信一個「假設」,就是:宇宙和世界萬物都是有秩序、有規律、有道、有理的,整個宇宙是「通」的;人掌握了宇宙的「理」,就可以發現宇宙的真相、認識許多客觀的事實。
‧宗教家也相信一個「假設」,就是:生命是有意義、有道、有理的,整個人生也是「通」的;人可以發現人的價值和意義,活得更快樂、更豐富、更有意義、更有光采。宗教家更相信,天人可以合一,人與宇宙、與大自然可以互通、共存,和諧地互補;因為兩者都是由天主所創造,源於同一的真神。
‧所以科學家一生致力找尋宇宙的「真」,宗教家一生致力找尋人生的「美」和「善」。兩者都相信最終必能找到答案。
3. 有宗教信仰的人與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何分別?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信神,不必向神交代。他只信人,信自己,或信國家、民族、人類等;他也可以信「理想」、「氣節」、「道」之類的人性信念。他或是向自己這個「小我」交代,或是向一個「大我」、向「歷史」交代。他只需找到自己,活出自己……;他的人生目的多數只在「今生」。
‧有宗教信仰的人(這裡特別指天主教信仰),除了肯定上述的一切人性價值之外,還要向神交代、對神負責,按神的旨意去生活,並相信人生不止於現世,他還有一個來世的、永恆的生命。
‧天主教徒相信,天主是宇宙和人的創造者,神在創造宇宙和人的同時,亦創造了使宇宙和諧和使人生幸福的規律。宇宙的規律就是「自然」律,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春夏秋冬──四時循環的規律、生態平衡的規律、動植物生長的規律等。人生的規律就是人成長和獲得幸福的規律,例如:愛、服務、寬恕、合作等。宇宙和大自然都按照天主定的規律而運行,人卻可以按照或不按照天主定的規律去生活。但如果人不按照天主定的規律生活,人就一定不會幸福、不會快樂。所以信天主的人,一定也要服從天主,按他所定的規律(其實那些都是「生命」的法則)去生活,這樣才能在現世度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來世和天主永遠共享永生的幸福。
‧為了找到神的旨意(即神定下的「生命之律」),和能夠一生對神盡忠,對神的旨意徹底遵行,天主教徒會與無信者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他會讀聖經(以找到神的旨意),祈禱(以加深和神的關係及與神溝通),參與彌撒和領聖事(以和神結合及獲得神賜的力量),參加教會的團體生活(以互相勉勵,並在走向天國的路上有個照應),做愛德的工作、為社會服務(以幫助神去聖化世界)。
‧所以信天主教的意義,就是在相信天主、依靠天主、服從天主的基礎上,勉力在現世度一個更豐盛、更符合天主旨意的生命,同時期待著在來世永遠和天主在一起。他的思、言、行為最後都要向天主交代。
4. 做好人是否已足夠,為何還要有(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天主創造世界和人類,原本的目的是要人好好地生活、和諧地一起生活,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經過了現世的考驗,來世永遠和他在一起。所以「做好人」是最起碼的條件。
‧但天主後來派遣他的獨生子來到世界上,取名耶穌基督,他親自來召叫我們跟隨他,做他的門徒、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更建立了教會,要這些信徒和他一起去聖化世界、拯救人類。所以天主教的信仰並不單單教人做好人,而是教人回應天主的召叫、接受天主的邀請,在基督的教會內學做人、學習怎樣去活得更快樂,然後傳揚這個喜訊,讓人人活得快樂,全世界都成為一個大家庭,一個在天主內、以天主為父的大家庭;在這大家庭內,彼此都能以兄弟姊妹之情相待。(「正視」P.75,P.79)
5. 很多有信仰的人都是愁眉苦臉的,那麼信了是否會使人不快樂?
‧確實有許多教徒是愁眉苦臉的,他們由於不明白某些宗教活動(例如參與彌撒、讀聖經)的意義,所以做得很勉強,覺得很辛苦和很束縛;更因為做得不投入而沒有什麼得著,所以常常覺得是浪費時間。
‧其實信仰是可以使人很快樂的,天主的召叫本來就是一種喜訊。(「正視」P.100)
‧信了的人,覺得人生有方向、有交託;不再為生命而焦慮;有天主常常和他在一起,即使在生命的狂風巨浪之中仍相信天主必會來拯救;犯了罪也可以獲得寬恕,可以重新開始、再來一次;在這個支離破碎、充滿矛盾的世界中,仍能堅守人生的信念,為自己、為他人而奮鬥,並堅信這奮鬥必會導向最後的成功和永恆的生命……這些都是信徒的親身經驗,這種內心深處的快樂與平安,是不信者很難經驗到的。
‧所以信仰不會使人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是不明白為什麼信,或對信仰一知半解,或不肯投入信仰的生活,或不知怎樣去從信仰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6. 人生太短,應過一種多姿多采的生活,如卡拉OK、打麻將、天天享樂等,為什麼要花時間在信仰上,過一種沉悶的生活呢?
‧正因為人生太短,所以我們應作一些有意義、有益的事,這些事是應該讓我們在老年的時候回想起來,自己都會感到滿意,而天主也會滿意的。許多人希望無悔今生,就是這個意思。
‧許多人天天享樂、游手好閒,並不一定快樂。相反地,他們大多感到心靈空虛、生活無聊,所以才要用這些逸樂去麻醉自己。
‧其實,真正的信仰生活是很快樂的,也能給人很大的內心平安。這些人一生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和天主,所以就連睡覺、做夢也會是很甜的!
7. 天主為什麼給我自由?為什麼他不能使人不妄用自由、不犯罪?有了自由,又有犯罪的危險,自由有什麼用?
‧有自由,就有妄用自由的危險;這是自由的定義。不能妄用自由,就不是自由。例如:我可以使一部錄音機天天對我說:「我愛你」,但我不會高興,因為錄音機並無生命,並無自由,它一經錄音後,便不能不說「我愛你」;所以這句「我愛你」並不能使我快樂。
‧自由是人類的特徵,也是天主給人的特恩。野獸沒有自由犯罪,但我們不願做野獸;機械人也不會犯罪,但我們更不願做機械人。
‧只要我們信賴天主,善用天主給我們的方法(例如:祈禱、領聖事、交好朋友、時常省察……),我們就一定能善用天主給我們的自由。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絕對能夠在天主的愛內自由地去愛主愛人,自由地、快樂地生活和成長。天主給了每個人足夠的恩寵去成聖自己、去獲得救恩。
‧自由固然蘊藏著危險,但自由更帶來機會,立功勞的機會、成長的機會、得救的機會。所以自由確實是天主的大恩典,我們應時常感謝,亦時常警惕,求天主幫助我們善用這寶貴的自由。
8. 天主既是全知的,他又安排一切。若他已安排了我們失敗,我們積極、努力又有什麼用?反正他早已知道我們會失敗了!
‧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a wrong question )。因為它問的是一個抽象的情況,一個純理論的問題,一種無實質意義的假設。這種問題除了使人產生困擾外,一點用處都沒有。
‧如果我要用另一個方式來問這個問題,我必須使這問題和「我」扯上關係:天主實在怎樣安排了「我」的未來?
‧我不知道天主給我安排的未來究竟怎樣;我也不必知道我的未來。我確實知道的就是:天主愛我,他給我安排了一切成功、快樂、幸福、得救的機會。他的聖意就是要我不斷信賴他、依靠他,努力善盡自己的本分,然後將一切交託在他的手中,無憂無慮地、快樂地去生活。
‧一次有人問耶穌:「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耶穌的回答是:「你們竭力由窄門而入吧!」(路13:23)即是說,只要我們努力,便可以得救,其他都不用擔憂。耶穌不回答「得救的人多不多」這類問題,因為這些都是無意義和無用的問題。
9.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有人說:生命的意義,就是活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意思是:生命的意義要努力去找尋、去嘗試、去創新、去活出。如果我們熱愛生命,我們肯對生命負責,我們就能活一個有意義的生命。
‧對我們信徒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一生不斷找尋天主的聖意,按他的聖意去愛主、愛人,成己、成人,使自己快樂、幸福,使別人快樂、幸福,使整個社會充滿快樂、幸福的氣氛。死後永遠和天主在一起。
10. 怎樣的生活才算是基督化的生活?
‧以愛德為目標:愛主、愛人;忠於自己的工作或職業、成聖自己、服務別人、聖化社會;重視個人靈修、改善人際關係、使社會充滿愛;在家庭建設溫暖的家庭,在教會參加友愛的團體,在社會建設更人性、更平等、更公道的社會(即在信仰上說的「天國」的境界)。
‧以信德和望德為基礎:不斷學習、不斷皈依、不斷奮鬥、不斷信賴天主、勇敢面對挫折、永遠懷有希望。(這就是所謂「信德」和「望德」)
‧忠於自己的信仰生活方式:每日祈禱、讀經,每週參與感恩祭,每隔一段時間去作全面的生活反省及領受修和聖事(告解聖事),每年做退省(避靜),經常而恆心地參加基督徒聚會(例如參加基基團、鄰舍聚會、祈禱聚會等;如果能每週參加一次或至少每兩週參加一次,一定對信仰扎根很有幫肋),每週抽出一些時間去幫助、服務他人或作一些義務工作;經常閱讀教會書籍或刊物。又以上的「生活方式」必須恆心去做,不管有趣味、沒趣味,不管心情好不好,總之,要堅持到底。這樣就必能使自己的生活得到聖化,並越來越充滿基督的精神。
三、耶穌、救主、真宗教
1. 耶穌是誰?
‧耶穌是神,是天主聖子,他本身也是天主。他在二千年前降生成人,取名叫耶穌;聖誕節就是耶穌的「生日」。
‧他為了救贖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死後第三日復活了。
‧他教訓了我們許多有關愛主、愛人的道理(這些道理都寫在聖經中),我們要學習這些道理,並按照這些道理去生活。
2. 耶穌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我們要信賴他、依靠他、祈求他。最重要的是要接受他作我們的救主,相信他會拯救我們。
‧耶穌是我們的長兄,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愛他,和他談話,把我們的心事、願望告訴他。
‧耶穌是我們的導師,他教導我們如何愛天主,如何愛人,我們要專心聽他的話。
3. 耶穌講什麼話?中文或英文?
‧耶穌是猶太人,他講的是阿刺美語(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
‧但耶穌也是天主,無論我們講什麼語言,他都能聽得懂,甚至我們心中想什麼,想和他說什麼,他都明白、知道。
4. 我早些出生便好了,可以見到耶穌!
‧如果我們有信德,我們現在仍然可以接觸到耶穌。我們接觸耶穌的途徑有四個:一是在聖事和禮儀中,尤其在聖體聖事中;聖體便是耶穌。二是讀聖經時,耶穌藉聖經向我們說話。三是在教會聚會中,耶穌說:「凡你們兩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會,我就在你們中。」(瑪 18 : 20)。四是在愛人的行動中,耶穌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姊妹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二千年前當耶穌出現時,許多人見到耶穌,仍是不信,不信他是天主,不信他是天主派來的救世者。他們反而把耶穌釘死了。如果沒有信德,見到耶穌也是沒有用的!
‧我們要求耶穌給我們信德,讓我們信他、依靠他,在上述四種情況中接觸到他。
5. 三王來朝時,他們獻的黃金、乳香、沒藥代表什麼?
‧聖經上說「有賢士從東方來」,不一定是三個人,也不一定是「王」。
‧傳統中,黃金代表賢士承認耶穌是「君王」(因為黃金貴重);乳香代表賢士承認耶穌是「天主」(因為乳香上升,象徵人向神的祈禱);沒藥代表賢士承認耶穌是「人」(因為沒藥是用來塗抹死屍以防腐的)。
‧我們到耶穌前,也應該獻上禮物。耶穌最喜歡的禮物是我們自己,和我們愛主、愛人的善行。
6. 人犯罪,為什麼要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人犯罪,與天主的愛隔絕了,人靠自己是絕對不能得救的。
‧天主派他的聖子來到世上,成為天人之間的「中保」,推倒了阻隔在人神之間的圍牆,填平了天人之間的鴻溝,成為天地之間的橋樑。這種工作只有天主自己能夠做得到。
‧耶穌為救贖人類,可以用任何方法,但他用了為人類而死的方法,以顯出他對人類無以復加的愛。他自己說過:「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耶穌對人類的愛就是這種愛──最大的、無以復加的愛。
7. 天主愛耶穌,為什麼卻要他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
‧不是天主要迫耶穌死,而是耶穌甘願為人類死的。
‧聖經上說:「上主懲戒他所愛的,鞭打他所接管的每個兒子。」(希12:6)世上的父母愛子女,但有時也懲戒他們。
‧苦難是天主「化裝的祝福」,上主有時用快樂、用成功,有時也用「苦難」、用失敗來祝福我們;這是很難明白的奧蹟。但天主卻這樣對待了他所愛的人,包括許多先知和聖人,也包括他自己的兒子!
8. 天主教和基督教那一個是真宗教?耶穌原來建立的是天主教或基督教?
‧耶穌建立了「教會」,當時並沒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名稱。
‧這個「教會」在歷史 中因為不斷出現問題,所以要不斷改革、不斷更新。但還未大分裂。
‧到了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等人另外建立了「基督教」,教會於是出現了大分裂(馬丁路德本人本來也是一位天主教神父);而天主教則從內部改革和更新。
‧從這個歷史發展來看,天主教確是由耶穌一脈相傳地傳下來的,我們稱它為「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這是基督的「教會」中最主流、最大的教會;應當是耶穌原來建立的教會。
‧基督教自從由天主教中分離出去以後,便形成了很多派別;到了今日,更有無數很小型的教會出現;他們很少數人就可以自立門戶,自稱是基督的「真教會」。而且他們教會與教會之間都很分歧,無論對聖經的看法,在教義上或在主日崇拜的形式上,都彼此十分不同(他們中有些甚至認為連「捐血」都是違反聖經的!)如果耶穌只建立了「一個」教會,這個教會大概不會那麼混亂,那麼的彼此互相矛盾。
‧但從「教會合一」的角度來看,每個教會,都可能會有基督真理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所有自稱為「基督教會」的人都能放棄成見,不再互相攻擊,反而能彼此交流,互相學習,那麼,這些教會便將更能掌握和宣講基督的喜訊,並更能活出基督的精神和風貌。
‧本問題及以下數題請參考徐錦堯著「新答客問」P.66,P.71,P.61。
9. 為什麼基督教朋友們說耶穌建立的是「基督教」?因為宗徒大事錄十一章中說:「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宗11:26)
‧「基督徒」(Christian )即等於「小基督」,或「信基督的人」,所以一切信基督的人都是「基督徒」,並不是單單指「基督教的教徒」;天主教徒也是「基督徒」。嚴格來說,基督教教徒應稱為「更正教徒」、「新教徒」,或「誓反教教徒」(Protestant)。
‧天主教是中文的特有名稱,因為 God這個字中文譯成「天主」,所以信「天主」的人便稱為「天主教徒」了;但「天主教徒」也是「基督徒」。
10. 為什麼有些基督教徒說天主教是假教會,甚至說天主教是「邪教」?又說信天主教的人不能得救?
‧基督教太分歧了,而且也沒有誰可以管誰。大的基督教派(例如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等)和天主教都是很好的朋友,絕不會叫天主教做邪教;天主教也不會這樣叫他們。但基督教中卻有很多小教派,或者是一些很極端、很偏激的教派,他們總是信口開河,隨便批評天主教的。面對著這些胡說八道、潑婦罵街式的少數基督教徒,最好不要理他們,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在和天主教過不去,總是在聖經中找些片言隻字去攻擊天主教的。
‧基督建立教會,原本是要它成為人類合一的工具,以促進人類的合一,使人類成為一個相親相愛、和平共處的大家庭。天主教和大的基督教派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很重視「合一運動」;而另外一些破壞合一運動的教派,雖然自稱是「基督教」,卻一定不是基督立的,至少基督不會願意見到自己立的教會攪分裂,使這個原本已經四分五裂的世界再加深裂痕。
‧所以,隨便攻擊別人的教會,都不會是耶穌立的教會。耶穌雖然要我們努力去傳教,使人成為信徒,但我們仍是尊重每一個人良心的自由選擇;天主教對「信仰自由」是採取肯定態度的。
11. 不信基督的人是不是一定下地獄?
‧不是。天主愛一切人,願意救一切人,也給了一切人足夠的方法去獲得救恩。否則,天主只是創造人去送他們進地獄,那實在太殘忍了。
‧基督降生前有許多人,他們不可能信基督;今日也有許多人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基督的教會,他們也無法信基督。這些人天主都會用其他方法去救他們。
‧天主願意我們這些有機會信天主教的人「在天主教會內得救」;他對別的人則用別的方法。所以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勉力在天主教內認識、追隨基督,實踐基督的教訓,活出基督化的生命。
‧聖經說「信者得救」,同時也說「愛者得救」。但最後的標準,一定是「愛」,因為天主就是愛。聖經說過很多很多有關愛的話,例如:「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一4:7-8,16)「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一4:20)「不是凡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瑪7:21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即愛最小兄弟的人)卻要進入永生。」(瑪 25 : 40 , 45 – 46 )「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 13 :13 )
‧愛是人的天性(甚至也是一切動物的天性),是天主深植在人生命中的動力,是天主的禮物,是人人都有的。所以如果人善用上主的這個「愛」的禮物,就會得救。(愛的人,在現世其實已經是幸福、快樂、「得救」的了!)信徒的責任,就是去宣揚這個愛,使天主的愛充滿人間。所以信徒絕非一群「特權分子」,只在世上等候得救而已;相反地,他們卻是負有愛的責任,要去宣揚天主的愛。
12. 人為什麼要信主耶穌?有什麼好處?
‧耶穌是天主子,是我們的救主,我們的長兄、朋友。他邀請我們信他、愛他、做他的朋友,常常和他在一起。所以我們回應他的邀請,做了他的朋友,信了他。
‧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經過他,我們可以到天父那裡。他也教導我們許多真理,使我們獲得更豐富的生命──現世的、和永生的豐盛生命。
‧耶穌可以幫助我們在現世活得更快樂,給我們戰勝誘惑的力量,讓我們能承受世上的痛苦和壓力,帶領我們渡過一切風波險阻,平安抵達天父的家。在我們人生的漫長旅途中,耶穌是我們最忠心的同行者。
‧如果我們誠心信賴耶穌,向他祈禱,他便會給我們所需要的聖寵:「你們求,必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瑪7:7-8)
13. 耶穌是不是常常和我在一起?為什麼我感覺不到?
‧他是常常和我們在一起的。他說過:「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
‧如果我們熱心祈禱,常常領聖體,盡好教友的本分,我們便會越來越感覺到耶穌活在我們心中,活在我們的周圍。
‧教會中有很多聖人,都有很深刻的和耶穌在一起的經驗。如果我們努力於「靈修」,我們也會獲得這種經驗。
‧有些人在當時並不感覺到耶穌和他們在一起,要在事後回想起來,才深深感覺到耶穌是與他們同在。(參考厄瑪烏的故事,路24:13-35)
‧在有些特別的宗教活動中,例如在好的退省、或在好的祈禱會中,我們有時也會特別清楚的感覺到耶穌與我們同在。
‧如果我們一生忠於我們的宗教信仰,我們便會有很多機會感覺到耶穌和我們在一起。我們更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要永遠地、面對面地見到耶穌。
四、祈禱、聖經
1. 為什麼要祈禱?祈禱有多少形式?
‧祈禱就是和天主談話。天主願意我們和他談話,就好像爸爸媽媽希望子女和他們談話一樣。如果我們有信德,我們也會很樂意、很希望和天主談話。耶穌曾教他的門徒祈禱,耶穌自己也時常祈禱,所以我們也跟他一樣祈禱。
‧祈禱的內容和形式有許多。我們可以「讚美天主」,因為他創造了天地萬物,他本身充滿美、善。我們可以「感謝天主」,因為他給了我們很多禮物、恩寵(例如:給了我們父母、家庭、學校、安定的社會,又時常保護我們等等)。我們可以「祈求天主」,因為我們需要天主幫助。我們有時又要「向天主懺悔」,因為我們做了錯事、犯了罪、得罪了別人又得罪了天主。我們又可以「為別人代禱」,求天主祝福我們的爸媽、我們的同學、我們的社會及一切窮人、病人、不幸的人等等。
‧祈禱的形式很簡單,心裡想到什麼,就可以向天主說什麼,就好像子女向爸媽說話一樣。我們可以「念經」,例如天主經、聖母經等。我們也可以念「短誦」,例如:「天主,我讚美你!」「天主,求你幫助我!」「耶穌,求你寬恕我的某某同學!」「天主,求你救救這個撞車的人!」「主、耶穌,求你使我的婆婆早日痊癒!」「天父,求你幫助我考試時保持鎮定,保持頭腦清醒!」(見「正視」P.131 –153)
2. 我丟了一件玩具,求天主給我找,為什麼他不幫?我的電子遊戲機壞了,求天主幫我修理,為什麼他不理?有一次,我求天主幫我考試,我卻失敗了!為什麼?
‧天主不是我們的工人,他很少「直接」幫助我們;他通常是要人彼此幫助,或者是給人信心與毅力,去自己幫助自己。
‧天主可以讓媽媽幫我找到玩具,也可以讓我記起我把玩具放在什麼地方。但有時他故意讓我們找不到玩具,是要訓練我們以後要記住不要隨便放置我們的東西。天主可以叫爸爸替我買一個新的遊戲機,也可以使我沒有遊戲機,讓我能和隔壁的小朋友一起玩集體遊戲,以增進彼此的友誼。又如果天主要我考試失敗,一定也是對我有益的,這樣我才可以更加發憤用功讀書呢!
‧所以祈禱一定是有益的。我們的態度是:常常祈禱,但把一切都交給天主,隨便他安排。反正,無論他怎麼安排,對我們都有益。
3. 耶穌在聖經中行了很多奇蹟,例如醫治病人,復活死人;天主也從獅子的口救出了達尼爾先知。為什麼他今天不行奇蹟呢?
‧今天天主也行許多奇蹟,不過形式有些不同而已。例如:他醫治人的心,使人回頭改過,幫助人恢復信心,使人彼此寬恕,使人由互相壓迫變為互相關心,使浪子回到父母的身邊,使吸毒的人戒毒……這些都是奇蹟!而且,太陽天天升起,爸、媽仍然健在,我們的社會仍舊安定繁榮……這都是天主的禮物、天主的奇蹟,我們千萬別忘記時時感謝天主!
4. 「亞孟」有什麼意思?
‧亞孟就是:我相信、我希望如此、願事情如此成就;「亞孟」也代表祈禱的結尾。
‧當領聖體時,神父說:「基督聖體」,我們答:「亞孟」,即是說:我相信,我接受這是基督的身體。當神父念經結尾時說:「因我們的主基督」,我們答:「亞孟」,表示我同意神父念經的內容,我願意和神父一起祈禱,我同意他所說的一切,我希望神父的祈禱獲得天父的垂允;這也表示不是神父一個人在祈禱,而是在座所有的人一起祈禱。
5. 應在什麼時候祈禱?是不是一定要在聖堂中才可以祈禱?
‧時時都可以祈禱,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祈禱。但有些人亦規定祈禱的時間,或每天特別抽出一些時間來祈禱,例如:早晨、臨睡前、吃飯前等等。
‧任何地方都可以祈禱。但有時耶穌也會找一些僻靜的地方祈禱,以便集中精神和天父談話。耶穌曾答應,只要兩三個人在一起祈禱,無論求什麼,他都會賜給我們;所以我們也可以到教堂,或在家中和別人一起祈禱。
6. 怎麼向一個看不見的「神」祈禱呢?我又怎麼知道他在聽我的祈禱呢?
‧當我打電話給朋友時,雖然我看不見他,他不是也在聽嗎?天主有很多辦法聽到我們祈禱的。
‧天主是無所不在的,他時常在聽我們的祈禱。只要我們專心祈禱(例如合上眼睛),或向聖體櫃,或向十字架祈禱,天主都在聽。有時,甚至當我們仰視天空,讚美天主時,他也在微笑地傾聽呢。
7. 我能聽到天主的聲音嗎?他的聲音跟人的聲音是不是一樣的?
‧天主的聲音跟人的聲音並不一樣。天主是在我們的心中和我們談話的。
‧當我們感覺到要做好事,或要躲避做壞事時,那就是天主在我們心中說話。
‧如果我們時常祈禱、每天祈禱,又時常能找到一些寧靜的、獨處的時間去和天主交談,慢慢地,天主在我們心中的聲音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了。
‧有些人忽然決心改過,有些人決心去做神父或做修女,便是因為他們聽到天主的「聲音」,感覺到天主在內心向他們說話,在心中催迫他們、鼓勵他們。
‧有些人犯了罪,心中很難過,也是因為天主在良心中責罵他們。
8. 我還未受洗,祈禱有意義嗎?
‧十分有意義。天主是所有人的父親,任何人向他祈禱,他都樂意俯聽。
‧如果你不是教友,你最好時常求天主給你信德,讓你認識他、愛他、追隨他,一生一世事奉他,度一種愛主、愛人的生活。
‧有一個盲人向耶穌說:「耶穌,可憐我吧!」他又說:「師傅,叫我看見!」(谷10:46-52)這是我們可以向天父作的一種很好的祈禱。
9. 為什麼我的祈禱有時會無效?
‧真誠的祈禱是永遠有效的。如果天主不答應我們所求的特別東西,他一定會把另一件更好的禮物送給我們。
‧我們不知道什麼對我們有益,只有天主才知道我們的未來,才知道什麼對我們最好。如果子女向父母求玩火,或者要一把鋒利的刀,父母也不會給他呢!
‧所以我們祈禱時,一定要加上類似這樣的話:「天父,如果這是你的聖意,如果你認為這樣對我有益,就求你賜給我吧!」耶穌在山園祈禱時也說:「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苦)杯離開我吧!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26:36-46)聖母瑪利亞也是這樣的祈禱:「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天主經的精神也是這樣的:「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
10. 聖經是什麼?
‧聖經是一本書,裡面有天主的話;天主是藉著聖經向我們說話。所以我們每次參與彌撒時,都要用心聽聖經,就好像爸爸媽媽說話,或老師說話時,我們要用心去聽一樣。
‧聖經裡面有很多故事,很多教訓,很多奇蹟。這一切,都是天主要向我們講的東西,天主希望藉著聖經,把一切有關永生的話都告訴我們。
‧我們每人都要有一本聖經,時常閱讀(最好天天閱讀)。起初會不太懂,但後來便會覺得很有趣味和很受用了。(見「正視」P.104–130)
11. 我們怎麼知道聖經是真的呢?
‧聖經的主角耶穌是一個真真實實的歷史人物。羅馬歷史家塔司徒(Tacitus )及另一位猶太歷史家若瑟夫(Josephus),他們都不是教友,但都寫過有關耶穌的著作。
‧考古學家發現聖經中很多故事的背景都是正確的。我們今天還保存一些非常非常古老的聖經版本。
‧比起任何其他書籍或經典來,聖經是受到信徒學者與非信徒學者最多和最嚴格考證的書;這是一本最經得起考驗的書。這本書到現在為止已被譯為1829種語言,每年銷出三千萬冊。這也是世界上長久以來銷路最廣的書。
‧基督徒從聖經中汲取啟示和靈感,學到如何愛主、愛人,了解宇宙和人生的奧秘,找到確確實實的人生方向。他們的生活經驗,可以證明聖經的教導是絕對真實的,而且適合任何時代的任何人士。
‧聖經的作者是人,也是「聖神」;聖神是天主,是真理之神,他絕不會欺騙我們。我們按聖經啟示的訊息去生活,就能活一個更豐盛的生命。
12. 我們應怎樣讀經?
‧應時常讀經(最好每天規定有大約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讀經),並要以受教的心去讀經。在讀經時,要相信天主是「此時」、「此地」直接向「我」說話(所以要發信德)。讀完經要靜默片刻,用祈禱去回應天主在聖經中給我的啟示。
‧我們有時會不明白聖經,或覺得讀經枯燥乏味,但我們必須堅持到底,恆心和專心地讀經,慢慢地,我們就會讀出趣味,讀出意義來。這是教會二千年來無數信徒的真實經驗。
‧在參與感恩祭時,要留心聽聖經和聽神父證道(證道是對聖經的解釋及為聖經作見證)。有機會要參加查經小組,或在基基團中作聖經和生活分享。(「正視」P.116–118)
五、感恩祭、聖體、修和聖事
1. 為什麼每個星期天要去望彌撒?隔個星期去可不可以?
‧我們不是去「望」彌撒,而是去「參與」彌撒;因為需要我們整個人的臨在,要專心、熱心地參與。
‧彌撒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在彌撒中我們可以聆聽聖經,領受耶穌的聖體,可以和教會內其他的兄弟姊妹一起見面、聚會,一起朝拜天主,一起為世界祈禱。
‧星期日是「主的日子」,所以也叫「主日」。在主日這一天,耶穌由死者中復活,所以基督徒二千年來都每個主日聚集在一起,舉行彌撒,紀念主的死亡和復活,並期待他再來到我們中。
‧天主每個星期給了我們七天的時間,其中有六天我們照顧我們的肉身及我們的物質生活;我們應該抽出一天來(其實只是一、兩小時),去培養我們的靈性生活、精神生活、和信仰生命。否則,我們的生活就不能平衡、健康地成長和發展了。
‧教會二千年來的習慣是每主日聚會、慶祝、舉行彌撒,事實也證明了這對教友的生活很有幫助,很有益。所以我們也應努力每週去參與彌撒,絕不缺席。(「正視」P.183)
2. 彌撒很悶,為什麼還要去?
‧你覺得悶,因為你還未明白彌撒的意義。你如果明白了彌撒的意義,就不會覺得悶了。
‧你覺得悶,可能也是因為你未能全心投入和參與。如果你大聲回答經文,高聲唱歌,熱心地祈禱,專注地參與,你便不會覺得悶了,反而會覺得有機會參與彌撒實在是一種福分。
‧你有時想逃避參與彌撒,因為你想多睡覺、去游泳或看電視等等,所以你便找藉口說彌撒很悶。其實你應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奏,有讀書的時候,有玩耍、休息的時候,也應有恭敬天主、照顧自己靈性生命的時候。
3. 彌撒時間太長,為什麼不可出去玩?
‧彌撒本來較適合青年和成年人,你覺得悶和長是很自然的,不必責怪自己。
‧但你可以作一些小小的克己,小小的犧牲,為耶穌而專心參與彌撒。
‧其實如果你全心參與彌撒,不是常常想著去玩,你便會較易於喜歡彌撒了。
4. 為什麼在彌撒中要吃耶穌的屍體?
‧我們領的是生活的耶穌的身體,不是「屍體」。當然,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但全能的天主是可以做奇妙的事的。
‧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拿起餅,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瑪26:26,谷14:22;路22:19;格前11:23–29)若望也這樣記載:「耶穌說: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若6:54–55)
‧如果我們領聖體,我們就是吃了耶穌,領受了耶穌,接受耶穌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我們就和耶穌結合,獲得耶穌給我們的力量。耶穌的聖體是我們靈性生命的食糧和營養品,使我們得到滋養、得到力量,去走人生艱苦的旅程。
‧所以我們應重視聖體聖事,每主日領聖體;有機會更可以每日參與彌撒及領聖體。
‧但我們也要好好地準備自己的心靈去領聖體,努力不要犯罪,犯了罪也應發上等痛悔,真心為愛耶穌而後悔做了錯事,決心做一個更好的教友,令耶穌喜歡。如果我們能常常懷著一個清潔的心靈去領聖體,我們的靈性生命一定會大大得益。(見徐錦堯著「新答客問」P.54–58)
5. 為什麼每天都有彌撒?
‧我們並不需要每天參與彌撒;但如果我們能每天參與彌撒,那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能夠每天聆聽聖經,每天恭領耶穌的聖體,是天主給的大恩典,對我們的靈修生活也很有幫助。
6. 為什麼你們這樣緊張要我在主日去聖堂?
‧這是為你的好處。我們必須從小養成善盡宗教本分的好習慣,將來一生受用。
‧小孩子喜歡玩耍,不喜歡比較嚴肅的事,這是情理之常。所以做父母的就比較緊張要管束小孩子,希望他們做該做的事。(父母不是也很緊張要小孩子上學、讀書嗎?)
7. 彌撒中收奉獻時,我沒有錢,要奉獻什麼?
‧我們的一切都是天主給的恩典。耶穌說:「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因此教友要養成奉獻的習慣,樂意把自己的一切,和別人分享。奉獻也是感謝天主恩典的好方法。
‧小孩子沒有很多錢,但也有少許零用錢,其實也應奉獻。例如,如果我有一元,可以奉獻一毫。(這就是聖經說的十一捐獻,即捐獻十分之一)
‧但最重要的,是把我們自己和耶穌一起奉獻給天主。我們要為天主而活,為天主而善用我們的一切,包括我們的時間、金錢、才能和愛心。
8. 為什麼彌撒又叫感恩祭?
‧彌撒拉丁文叫 Missa,英文叫 Mass ;彌撒是譯音,本身沒有意義。Missa (彌撒)有「派遣」的意思,即參與彌撒的人要被天主派遣到世俗中好好生活,為天主作證。
‧感恩祭即感恩祭宴,表示彌撒有「感恩」、「祭祀」、「宴會」的含義。
‧「感恩」表示我們應時常感謝,時常懷有感恩心;「祭祀」表示我們要奉獻自己、奉獻耶穌,以表達我們對天主的崇敬、朝拜和順服;「宴會」用來紀念耶穌的最後晚餐,也表示在這「彌撒宴會」中,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共融在一起,分享耶穌的聖體,也分享我們彼此間的愛和友誼。
9. 我們在彌撒中唱歌唱得不好,天主會喜歡嗎?彌撒、唱聖詠、祈禱真的能光榮天主嗎?
‧天主喜歡的不是我們的歌聲,而是我們的心;我們能盡情歌唱,天主就很喜歡了。
‧如果我們好好參與彌撒,我們就能從彌撒讀經中得到生活的指示和靈感,從領聖體中得到生活的滋養和力量;久而久之,我們的生命就會被耶穌轉化和提昇,我們的生命就會越來越充實、快樂、有意義、有光采、有福音的精神。這樣的生命就是天主的光榮,因為天主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所以我們是用生命去光榮天主,而彌撒能提昇我們的生命,所以彌撒也能光榮天主。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在參與彌撒後,生活一點改變也沒有,便不能光榮天主了。對這種人,彌撒不過只是一套無生命的、空洞的、無聊的表演或動作。
10. 為了好好參與彌撒,我要注意什麼?
‧要準時到達聖堂,收斂心神,發信德,懷著感恩心參與。要唱完禮成詠才可離開聖堂,不要遲到早退。
‧要明白、熟悉彌撒每一個部分,全心、熱心地參與。
‧要留心聆聽聖經,專心聽神父證道,準備心靈去領聖體。
‧要大聲回答一切經文,盡情高聲唱聖歌;留意神父單獨念的禱文,全神貫注的投入;在回答信友禱文時,要表出對世界、對教會的關心;互祝平安時,要真心的祝福別人。
‧要全心將自己和耶穌一起奉獻給天父,並許諾以後要一生一世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
11. 罪是什麼?
‧罪是你偷吃媽媽不准你吃的東西;不肯做你該做的功課;不許別人碰你的玩具,而當別人無意碰到你的玩具時,你就打人兩巴掌。換句話說,罪就是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做出令天主不喜歡、令父母不喜歡、又傷害別人的事。
‧除了你個人的罪外,世界上天天都有謀殺、劫掠、甚至戰爭,及其他許多許多邪惡的事。這些都是罪。它們都是由仇恨、貪婪、自私、暴力帶來的。而很不幸地,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些仇恨、貪婪、自私的種子,一不小心,就會犯上各色各樣大大小小的罪。
‧罪令天主十分不高興,罪傷害了我們自己的靈性生命,罪破壞了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罪傷害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友誼,罪使世界變得亂七八糟。罪也是我們和天主的愛隔絕的原因;耶穌為了贖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12. 犯了罪該怎麼辦?
‧犯了罪必須真心痛悔,後悔所犯過的罪;決心定改,不要再犯。
‧而且還要想辦法去賠補,例如:偷了別人東西,要設法暗中還給他;得罪了人,要想辦法向他道歉,和他修好,不要永遠做仇人。
‧還要設法領受「修好聖事」(即辦告解),在教會內與主、與人修好。在修好聖事中,我們可以親耳聽到神父代表耶穌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能快快樂樂、滿懷信心地重新開始。
13. 告解有什麼用?我常常犯同樣的罪,辦來辦去都無法改進,真沒意思。
‧告解(修好聖事)除了可獲得天主赦罪外,還可以得到告解的恩寵,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改過。
‧但即使我們真心辦好告解,我們也不免會重複犯罪。因為我們原來就是軟弱的罪人,我們在世上是無法完全避免犯罪的。但只要我們不斷悔改,不斷善領修好聖事,我們就會慢慢改正過來,在靈修生活上有進步。但這種進步是不易覺察到的,正如中國有句名言:「為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生,日有所長;為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消。」
‧告解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靈修方式,一種有益的習慣,使我們能經常而定期地反省我們的整個基督徒生活,不致在不知不覺中而冷淡下來。我們應該珍惜和善用告解聖事。
14. 為什麼犯罪後不可以單單向天主懺悔,還要向神父告解?
‧犯罪後首先應向天主懺悔,求天主寬恕,信賴他的仁慈,決心不再犯罪。
‧但耶穌也願意我們犯罪後去告解。因為他復活後顯現給門徒時,給了他們聖神的恩典,正式委任了他們去繼承自己的使命,並給了他們赦罪的權柄。(若20:22-23)
‧犯罪通常是因為得罪人而得罪天主,或因為得罪天主而得罪人。所以不能單單向天主認罪就算。修好聖事就是在教會內與主與人一起修好,恢復了天人之間的共融。
‧在教會歷史中,告解聖事曾聖化了無數的信徒,也使無數人達到了聖德的高峰,這是基督送給我們另一件很大的禮物,我們應滿懷感恩地去接受,好好地善用。
六、痛苦、不幸、天災、人禍
1. 為什麼隔壁的安仔會殘廢?
‧不要稱別人為「殘廢」,較好的名稱是「殘障」,表示他們的身體或智力有障礙,但他們可以活得「殘而不廢」。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是一個又盲又聾的人,但她卻是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她的生活、她的著作啟發和鼓勵了無數人。她比許多不盲不聾的人更有本事。
‧殘障人士大約可分智力殘障人士和生理殘障人士兩種:智力殘障的人是生來即缺乏正常的腦,無法像一般的人一樣有正常的思考或推理的功能。生理殘障的人是身體有些部位受損、消失或畸型;或者是腦部的指令不能有效地傳達到身體各部位,以致身體有些部位不聽大腦的指揮,因此而不會動,或動起來「笨手笨腳」似的。
2. 安仔殘廢,是不是因為天主罰他,或罰他的爸爸媽媽?(或因為他的爸爸媽媽做過「陰功」的事?)
‧絕對不是。這個問題,有人也問過耶穌:「辣比,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若9:2)但耶穌的回答很清楚:「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若9:3)後來耶穌開了這個胎生瞎子的眼睛,彰顯了天主的大能、仁慈與對世人的憐憫。(若9:1-41)
‧世上有殘障人士,也是為光榮天主,為世人的益處。如果人能彼此相愛,互相照顧,那麼,殘障人士也會感到幸福和快樂;而幫助、愛護殘障人士的人,更會感到無比的喜樂。天主很喜歡我們這樣的互相幫助:有愛人的,有被人愛的,大家成為一個愛的大家庭,這是天主的光榮,也是天主最感欣慰的事。所以我們應尊敬和愛護這些人,就好像對待耶穌一樣。
‧父母也要趁機會告訴孩子,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人能向天主「訂做」一個完美的身體或心靈,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缺陷,只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有更多缺陷而已。正因人人有缺陷,而且缺陷不同,所以人便應互相接納、互相幫助、互相補足;健康的人更應幫助殘障人,這是報答天主給我們健康的最好方法。
‧亦正因我們在世上有缺陷,有或多或少的「殘障」,所以在天國裡的完美、健康情況便顯得十分吸引了。保祿說:「我實在以為現時的苦楚,與將來在我們身上要顯示的光榮,是不能較量的……直到如今,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嘆息,同受產痛;不但是萬物,就是連我們這已蒙受聖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嘆息,等待著義子期望的實現,即我們肉身的救贖。」(羅8:18–28)總有一天,我們都要結束這世上的一切不完美,而和永生的天主,一起享受那完美、無瑕疵的生活。
3. 我是一個殘障人士,我覺得天主很不公平,為什麼他偏偏選中我?他這樣對我,還算愛我嗎?我還應感謝他嗎?
‧天主仍然愛你,十分愛你;你在他眼中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他派遣他的獨生子來到世上,也是為你而死。他對你的愛是絕對無可置疑的。
‧天主不願意人受苦,也願意減輕人的苦,他知道我們現在的心情和感覺;他一直關心每一個人,而且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計劃──一個使我們快樂、幸福,使我們得救的計劃。我們現在雖然無法完全明白他的計劃,(就好像兩三歲的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計劃一樣),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天主的一切安排,為我們都是恰到好處,不能再好的。保祿說:「我們也知道:天主使一切發生,為協助那些愛他的人獲得益處。」(意譯自羅8:28)我們能做和該做的,是對天主完全的順服,把一切都交託在他手中,像聖母一樣向天主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殘障是一種既成的事實,我們對它有什麼樣的態度,才是重點。我們可以很消極的過活,怨天尤人、憤憤不平、耿耿於懷,讓殘障這個不幸蠶食我們整個的生命,在我們生命中製造更大、更廣泛不的不幸,讓我們整個生活都被籠罩在殘障的陰影中。但我們也可以活得很積極,除了按能力去就醫、作物理治療外,還把一切交託在主手中,保持快樂、樂觀的心境,善用我們那些不殘障的部分,做到殘而不廢。更可用我們勇敢、堅強的生命力,去啟發、激勵那些「不殘而廢」的人,提醒他們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不必為自己的殘障而感謝天主,但我們可以感謝天主給了我們力量去面對殘障,感謝天主派人來照顧我們,感謝天主對我們的愛。有時,天主也給殘障的人特別的恩賜、特別的神恩(例如盲的人有更好的耳朵,聾的人有更好的思考能力……或甚至是一個更善良、更同情的心,更開放的心靈,對天主的臨在更敏銳等等),為這些我們都該衷心的感謝。我們更可以感謝天主親自降生成人,和我們一樣地承擔了痛苦;他是絕對無辜的,卻為了我們而自願受苦(請閱讀「上主僕人」的詩歌,依52:13–53:12),我們少許的痛苦,又算得什麼呢?何況,人類的罪,多少也是罪有應得的呢!(在這角度下,其實我們也可以感謝天主使我們成為殘障人士。)
‧「痛苦是天主化裝的祝福」,若我們真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殘障和其他的一切不幸了。其實,天主從沒有許下我們不受痛苦,但他確許下在痛苦中要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與我們一起面對痛苦。保祿曾求主拿去他身上的刺,但主卻回答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格後12:8)
4. 我們應怎樣面對殘障問題?如何對待殘障人士?
‧有些人殘障是因為先天問題(例如「蒙古症」便是由多餘的染色體引起),或因為出生時腦部受損,或因為母親懷孕時感染了某些可以影響胎兒的疾病。後天所遭受的腦部或其他肢體的損傷,也是殘障的直接原因。嬰兒發高燒而得不到及時的醫治,便會燒壞嬰兒腦袋,引起智力及其他方面的殘障。
‧我們要努力除去殘障的原因,並致力發展醫學,去協助殘障人士康復。
‧要維護、保障殘障人士的權利。殘障人士和普通人是完全平等的,有同等的人性尊嚴和權利;他們也是天主的肖像,天主的子女。尤其因為他們正是基督所說的「我這些最小的兄弟姊妹」(瑪25:40),所以我們更應善待他們。社會也應在比例上撥出更多資源去照顧這些少數者、弱小者,考慮讓他們和正常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並讓殘障兒童和正常兒童一起受教育。
5. 為什麼天主不使颱風、地震、水災、火災都停止?
‧這些東西都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有時也是人為的。但它所引起的災害有些卻是人可以控制的。例如,我們可以避免住在地震帶附近;可以蓋更堅固的房子以抵抗颱風的吹襲;可以撥更多錢去興修水利以防洪;可以小心用火以免引起山火;小心用電器以免引起房子失火。災難後的互相幫助更可顯出人類「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和天下一家的高尚情操。
‧所以我們不怕世上有災難,就只怕我們不能明智地去防止災難,及同心同德地去面對災難。
6. 為什麼天主會讓人做壞事?
‧天主給了人自由,自由去做好事或做壞事,自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天主不希望人人像機械人一樣完全沒有自由,也不想人像野獸一樣只能隨本能去生活。自由是天主給人的最大恩典之一。但有自由,就有自由地選擇去做壞事的危險。事實上,許多人作了這種做壞事的選擇。
‧天主其實給了我們許多方法,使我們可以保證能善用自由。例如:他給我們聖經來指導我們,給我們聖事來增強我們的力量,給我們教會來支持、陪伴我們成長,幫助我們分辨善惡。我們應自由地選擇採用這些方法,以妥善運用我們的自由。
‧其實做了壞事也並非絕對的不幸。當一個壞人改過自新時,他的表樣常能為鄰人和朋友產生一種很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教會內許多大聖人也曾經是大罪人。耶穌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谷2:17)。做了壞事並非不幸,不知悔改才是不幸。我們不必追求去做壞事,但無論我們多麼壞,也千萬不能喪氣、失望,反應加倍的信賴、投靠耶穌。
7. 為什麼人會偷東西、說謊、打人、殺人?
‧有些人是因為不正常、心裡有病、不能控制自己,才做出這些事。這些人其實是「病人」。他們做壞事,他們自己也是受害者。他們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從做壞事中自拔出來。
‧有些人做這些事,是因為貪心,或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想要的東西就拿,拿不到就偷,偷不到就搶。他們也充滿仇恨,內心充滿暴力,以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們打人,甚至殺人。他們做了壞事,害怕人知道,所以便用說謊來掩飾。
‧王陽明先生說:「勝山中賊易,勝心中賊難。」如果我們不能除去心中賊(尤其是貪心、自私、享樂主義、仇恨等等),我們便會做許多壞事,有時是損人利己,有時甚至是損人而不利己。
8. 為什麼我們不能想做就去做?
‧因為我們是和別人一起生活,我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別人,別人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我。所以我不能只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我們未必要為別人做好事,但我們一定不能無故地傷害別人。
‧我們還要建立一種社會,一種文化,在那裡人人都不會無故受到別人的騷擾和傷害。在這種社會中,我們就會很有安全感,很快樂。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耶穌也說:「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瑪7:12)。孔子和耶穌都希望我們在做任何事之前,要想到別人的感受、別人的益處、別人的權利。所以不能單單想做就去做。
9. 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不公平的東西?那麼多痛苦?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孩子餓成這個樣子?
‧世界變得亂七八糟,是因為世界已跟天主原先設計的十分不一樣。天主是善良、公正的,但人們不願學他,不願聽他。人們寧可我行我素,按自己的意思去辦事,所以世界才變成這個樣子。
‧我們不也是這樣的嗎?「我鍾意」、「我唔鍾意」、「我唔liky佢」、「我睇見佢就唔順眼」、「我……」在這些一連串的我、我、我背後,不是要把這個「我」當做神嗎?世界上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又怎能不大亂呢?
‧如果要世界恢復平等、正義、和平,要世界減少痛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回到天主那裡,按他原來的設計去生活──即在愛中生活,在互相尊重中一起生活。耶穌已經為我們揭示了天父的計劃,也給我們立了好表樣。我們聽他、學他,就會使這個世界更人道、更美好、更快樂、更充滿愛。
10. 為什麼人們要打仗?為什麼世界有戰爭?
‧如果你看一看兩個小孩子一起玩耍,又都要爭同一件玩具時,會發生什麼?你就會知道世界為什麼有戰爭了。基本上,人們都是貪婪的、自我中心的。
‧戰爭的種子其實已深深地種在我們的心中,它表現的形式是:小孩子爭玩具,兄弟、姊妹打架,子女打父母,鄰居口角,同學結黨互相攻擊,教會人士勾心鬥角,商場中爭個你死我活,家族間的仇恨……為了變成戰爭,他們所欠的只是槍砲而已。
‧戰爭的發生,有時是因為爭土地、爭食物,或者為了爭土地上所擁有的資源(例如石油)。有時是因為種族的仇恨,或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有時是因為一國故意侵略另一國,一個宗教要消滅另一個宗教。現代的戰爭有時也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意識型態(例如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對立)。也有時是因為社會存在太多貧窮、剝削、不正義的情況,或經濟、階級的矛盾太尖銳,而引起了動亂,再由動亂發展而成戰爭。
11. 我們可以消滅所有的戰爭嗎?
‧可以的。但它需要兩個條件。
* 內在的條件是人人彼此相親相愛、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相待。
* 外在的條件是一個平等、公義的世界新秩序,一個沒有貧富懸殊現象的新社會,在那裡,人們不要再因為宗教、意識型態、階級、文化或性別的不同而鬧分裂,尤其不要再假借神的名義而再衝突。
‧我們應對世界和平懷有希望,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五年元旦的和平文告中說:「青年們!不要害怕自己年輕!另一個世紀的將來,就在你們手裡;和平的將來,就在你們心中。為建造歷史,你們應該使歷史從錯誤的道路走出來。」(見徐錦堯著「新民」P.82,及P.74–84)
‧為了和平,我們必須堅信,所有的衝突和矛盾,都是可以經由談判,或經過外交途徑而解決的。暴力方法只會製造另一種暴力,甚至使暴力螺旋上升;一種暴力絕不能靠另一種暴力而消除。永久的和平必須建基於對「非暴力」(non-violence)的信任。
‧為了和平,我們也必須為和平祈禱,而且要致力去消除世界的貧窮現象,讓所有人都得到溫飽,所有國家獲得發展,所有文化獲得尊重。
12. 別人傷害我,我為什麼要忍耐、不還手?什麼叫做寬恕?
‧別人傷害我時,我是有權利自衛的,我們不必任由人欺負;別人對我做了不公道的事,我也有權利要求他補償。但我們不應反過來欺負別人,而且自衛就是自衛,不是還擊。例如:別人用手打我,我可以逃跑、可以用手去擋他,但不能用刀去刺他。
‧寬恕就是不計較別人對我所做的令我不愉快的事。例如:別人罵我,我不罵他,還為他祈禱,想辦法幫助他了解我(因為別人罵我有可能是出於誤會或其他原因),使我們能重新修好。
‧耶穌在十字架上為釘他的惡人祈求天父的寬恕(路23:34)。他也要求我們寬恕別人,直到「七十個七次」,即要無限量地寬恕(瑪18:21-35),因為他希望我們學習他的天父,要大量地寬恕,像陽光、雨露一樣,不分義人、不義的人,都一樣照顧。(瑪5:43-48)
13. 世上有些國家很發達,有些很落後;有些地方人民豐衣足食,有些地方人民大批餓死;有些地方人民寶貴得不得了,有些地方人民的生命不值一文……天主是不是不公道的?為什麼他不有所行動,去改變這個世界的面貌?
‧天主不會直接管理世界,他要透過我們去管理世界。面對世界的不幸,天主已有行動了:他造了很多有心人,包括造了你。你今天能問這個問題,表示你已經醒覺到世界的問題和自己的責任。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讀書,充實自己,以便作天主的好工具,為世界帶來和平,為百姓帶來幸福!
‧如果人們懂得「分享」,就會達到「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沒有不足」的境界(格後8:15),世上亦不會再出現貧富懸殊的不公道現象了。
‧如果我們懂得「關懷」,那麼痛苦的人就會得到特別的照顧,而痛苦也就會變成幸福。(「正視」P.171:「恩賜共享──不必為神開脫」)
‧但如果我們不肯「分享」,不懂「關懷」,那麼,我們最後亦必會受到天主嚴厲的審判和懲罰,就好像那個不關懷貧窮的拉匝祿的富翁一樣,最後遭到永罰的命運。(路16:19-31)
‧關於「痛苦」這個問題,可說是世上最古老的、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你的孩子將會常常問這個問題,而你亦必須經常給他解答,和他分享你的看法。詳細內容請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P.165 :「踰越奧蹟」。「建設小團體」下P.45:「肩擔苦難」;P.42:「克勝試探」。「建設小團體」上P.62:「面對挫折」; P.66 :「傷痕纍纍」。「修身」P.76:「生於憂患」;P.86:「面對痛苦和困難」; P.96:「做個勇敢的人」。
七、信仰與大自然
1. 為什麼要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這樣我們才可以把一個美麗的、乾淨的世界傳給我們的孩子,還有我們孩子的孩子。
‧今日,由於人類的貪婪,以及只顧自己享樂的短視行為,已經將整個大自然瀕臨毀滅的命運置於不顧。我們的世界,已經逐漸找不到真正乾淨的泥土、空氣和食水。森林不見了,魚類減少了,生物也已經一類一類的加速滅亡。最後,滅種的命運亦必會降臨在人類的頭上。趁還沒有太遲以前,我們必須停止這些人類集體自殺的行為,停止污染大地,使大地再現綠色,使地球得以繼續生存下去。
2. 為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作什麼?
‧政府必須立例管制一切污染的行為,例如:禁止工廠排出污水;禁止住宅區的穢物直接排進海裡,尤其不得排到游泳的海灘;禁止煙卣噴出黑煙;採用更安全、更乾淨的能源;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等等。
‧我們個人的生活習慣必須重新調整,例如:不製造垃圾,採用較耐用的用具,減少用那些「即用即丟」的東西,學習廢物的循環利用,減少用那些帶有污染性的東西(例如減少用那些不能分解的「塑膠袋」、噴霧劑、電芯等等),節省能源(例如少用冷暖氣機,記得關電燈等),節省用水、絕不浪費,多走路、少乘車或電梯,不浪費紙張(可以兩面書寫),不浪費食物。有一間全球性的漢堡飽快餐店,他們砍伐了南美洲的森林,闢作牧場來養牛,對生態造成了極嚴重的破壞,而牛肉便是這樣來的。我們應杯葛吃這些漢堡飽,以免助長他們再砍伐其他森林,藉破壞生態環境而致富……。記著:消費者的行為是絕對可以影響商人和工業家的!市民有環保意識,社會就會環保起來。(「正視」 P.97 – 99 :「讓我們一起拯救地球!」)
3. 為什麼要保護樹木和樹林?
‧樹木給我們提供氧氣、食物(水果)、木材和遮蔭,而木材又可以用來造紙、造家具、蓋房子等等。樹木可以鞏固土壤,使土壤不會被雨水沖走;樹木也可以美化我們的環境。樹林更可幫助防風、防沙、減低噪音,尤其抵抗可怕的「沙漠化」現象(地球上有很多地方,因為缺少樹林,已變成沒有生命的沙漠)。活在一個有很多樹木的綠色環境中,空氣會分外清新,人們也會分外精神。
‧如果有人濫伐樹木,我們必須提出抗議。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樹木是人類共有的財產,我們必須刻意保護。有些中國人因為迷信風水而砍去某些樹木,那是很可惜的事。
4. 為什麼要清潔香港?我們能做什麼?
‧因為有些地方實在很髒,尤其是假日後的海灘和郊野公園等等,垃圾滿地、污穢不堪,必須清潔。一個清潔的香港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促進香港的旅遊事業。
‧清潔的環境可以減少蚊虫的滋生、疾病的傳染,使我們活得更健康,更愉快。
‧我們首先要清潔我們的家,注意我們個人的衛生、清潔、健康,養成良好的清潔、衛生習慣,有一種愛好清潔的性格。如果人人愛清潔,我們的社會也會清潔。
‧其次,我們必須重視環境的清潔、社會的清潔。例如:絕不隨地拋垃圾或隨地吐痰;也不要把垃圾、膠袋等拋到海裡;不讓狗、貓等寵物隨處便溺;注意我們家庭周圍的垃圾及積水等問題,想辦法去清理或打電話到有關部門投訴;不要養成抽煙的習慣,以免污染空氣等。
5. 如果不能徹底環保,講環保是不是多餘的,甚至是偽善的?
‧有些詭辯的人會告訴我們:「現代都市能不用汽油嗎?能不使用汽車和冷氣機嗎?講環保是多餘的!」我們的意思是:並非絕對不用,而是節用和省用,三思而後用,有必要時才用,而且要循環利用,甚至要努力找尋不污染或較少污染的「代用品」。環保人士並不是要過原始的「野人」的生活,而是要過健康的、不浪費的生活!我們做不到十全十美,但我們有責任由五全五美做到六全六美!
6. 什麼是綠色思想?它和環保有什麼不同?
‧綠色思想是一種人生觀、一種人生態度。它崇尚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視人類為大自然和諧的一部分,認為人類與大自然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兩者互相依存。綠色思想者願意尋回生態智慧,要把地球的生存放在第一位,也要向後代子孫負責。他們願意培養一種「對物有情」的人生態度,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境界。
‧綠色人士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度簡樸的生活,絕不揮霍,更不浪費,並盡量採用少加工甚至不加工的食品和用具。綠色人士以人為本,以個體為本,盡量回歸大自然,過悠然自得的生活。如果能夠,他們甚至會種自己的食物,製造自己的家具、用具、玩具等,讓自己成為創造者,使自己用的一切都帶有自己的特質和個性。
‧因此,綠色思想是根,環保是其外在的表現。環保人士要搶救大自然,但如果人人有綠色思想、過綠色生活,大自然根本不需要被搶救。(「正視」P.97–98 )
八、死亡與復活
1. 天主如果給我們生命,又為什麼要我們死?
‧天主原來的計劃並不是要人死。人類在大地上剛出現的時候,天主告訴我們的原祖父母亞當和厄娃,如果他們不聽他的話,就要死亡,而我們的原祖父母卻不幸地選擇了不聽天主的話,所以死亡才進入了世界。即使這樣,天主還是想了一個辦法,使人得到生命,且是永遠的生命。於是他派遣耶穌來,把這「永生」的禮物送給人。所以對於信主的人,死亡並非生命的毀滅,墳墓也非生命的終點,而是生命的改變,是通往另一個新生命的大門。
‧我們要好好的活這一個現世的生命,以便將來死後和天主一起共享那永恆的生命。
2. 我什麼時候會死?
‧每個人都會死,但不知什麼時候。人通常會在老年的時候死,有些人是六、七十歲,也有些人能活到九十多歲,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但也有些人是年輕的時候就死去的,有些人是忽然生病而死,有些人卻是在意外中死(例如車禍、食物中毒、游泳遇溺、在火災中遇難等)。
‧我們必須時常度一種好的、善的、有意義的生活,無論什麼時候死,都不算白活此生或枉渡此生。
3. 人死了往那裡去?
‧每一個信天主、愛天主,又在世上度愛主、愛人的生活的人,又或者那些沒有機會信天主,卻能善用天主種在他們心中的愛去愛人的人,死後都會到天堂,永遠和天主活在一起。
‧但天主不會強迫每個人都到天堂上去和他一起。那些不願和天主一起的人,便到地獄裡去。
4. 死的時候會怎樣?人會發生什麼變化?
‧人死了,便有另一種存在。好像由雞蛋變成小雞,由蝌蚪變成青蛙,由毛虫變成蝴蝶。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寶貴的一部分,當身體死去時,這寶貴的部分(神學家叫它做「靈魂」)便離開身體,和天主一起生活,就好像蝴蝶從蛹中爬了出來,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5. 為什麼婆婆會那麼快死?
‧婆婆已經八十歲,他已經活了很久、很久了。天主看她在世上已經立了很多功勞,做了很多事情,也很累了,所以召叫她到天堂上去和他一起生活。
6. 為什麼我的弟弟/鄰居的小妹妹又那麼快死呢?
‧我們不知道。也許天主願意早些和他一起生活,所以便早些叫了他去。
‧其實,在世上生活固然好,早一些離開世界也不是什麼壞事。五百年之後,無論是五歲死、五十歲死或一百五十歲死,都沒有分別。所以我們要努力去生活,就把什麼時候死這問題,完全交在主的手中,隨他安排好了。莊子也教我們把生、死之事看得自然,不強求長壽,也不惋惜夭折,他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他還把這種達觀的心叫作「懸解」,即是說,太掛心生死的人,就好像身體被倒懸起來一樣;不再為生死而掛心了,便好像被解下來,得到解放一樣。
7. 媽媽,你會不會死呢?
‧媽媽也會死的,但媽會在天堂上常常為你祈禱,求天主保佑你。而總有一天,你也會死的,爸爸、爺爺、姊姊都會死,那時我們在天父的家裡又會重聚了,那時我們每人都會有一個新的身體、新的生命,不再生病、不再痛苦,也不再會有分離了。 聖經上說:「隨後,我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天主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默21:1-8)
‧如果媽媽真的患了重病,有死亡的危險,媽媽或爸爸都應找一個機會和孩子說類似的話:「如果媽媽死了,我知道天主還是會照顧我們一家人的。天主愛媽媽,叫媽先走一步,你和爸爸遲一些也會去的。媽死時,你會很難過,想哭,那你就大哭吧;但你不會永遠難過下去的,以後你就會覺得好過一點了。你會重新站起來,繼續讀書,繼續你的生活。希望你時常記著媽媽,為媽媽祈禱;我也會在天父的家裡常常為你祈禱。你知道我愛你,我永遠都愛你,並希望你常常快樂,常常得到天主的祝福。我就快完成了我在世間的旅程了,我很開心有過一個像你這樣乖的孩子,希望你時常都這麼乖,就好像媽媽仍然在你身旁一樣。」
‧假如媽媽真的死去,必須讓孩子表達他的痛苦和悲傷,讓他有機會大哭一場。
8. 我們真的會復活嗎?我們怎樣復活?怎樣升天?
‧我們的信經說:「我信肉身之復活,我信常生。」所以,我們信肉身真的會復活。即使我們的肉身已化為泥土,已被火燒成灰燼,或已被野獸、虫、魚吃了,消化了,天主仍然會給我們一個新的身體,一個健康的、不會生病、不會衰老、不會再死亡的身體。
‧我們不知怎樣復活,但全能的天主既能由無中創造了萬物,一定也有辦法再給我們一個新的肉身。
‧我們也不知怎樣升天。但世界末日之後,所有人都會到天主台前受審判,善人永遠和天主一起生活,惡人則永遠和天主隔離,度他們那種沒有愛的、地獄式的生活。
九、天堂‧地獄‧鬼
1. 人死後會變成鬼嗎?為什麼有那麼多鬼的傳說?
‧不會。我們會永遠和天主在一起,不會回到世間來做鬼的。現在那些說見到鬼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心理作用,杯弓蛇影,自己嚇自己的。其他人則是以訛傳訛,繪影繪聲的描述一些他們未見過的東西。當然,也有一些巫婆、術士,他們只是用鬼來騙錢斂財而已。
2. 地獄是什麼?它在那裡?
‧地獄是惡人受苦的地方。其實,「與天主隔離」就是地獄;我們不知它在那裡,但也可以說它隨處都在。如果我們心裡有怨恨、憤怒、嫉妒、不寬恕、要復仇的烈火在燒,我們的心裡就有地獄。但我們在世上的怨恨、復仇之火可能只是短暫的燃燒,待我們後悔了、改過了、和人修好了,這火就熄滅了。而地獄的火是不熄的,在地獄的人是永遠的仇恨、永遠的憤怒,那是好可怕的事。
3. 天堂是什麼?它在那裡?
‧天堂是善人永遠和天主在一起享福的地方。「和天主在一起」就是天堂;我們也不知它在那裡,但它也可以是無所不在。只要我們愛、寬恕、互助、體諒、擁抱、微笑、分享……天堂就在我們的生命中了。而且它是永遠的。
‧我們都是為繼承永生、為繼承天國的產業而被造的。天主已給了我們一切為得救、上天堂的方法,只要我們忠於天主,努力愛主、愛人,我們就一定能得救、上天堂。
4. 電視新聞報告的那個大壞蛋死了,他會到地獄去嗎?
‧審判人的是天主,我們完全不知道誰會下地獄。就是出賣耶穌的猶達斯也未必在地獄中。
‧如果這個大壞蛋在臨死前懺悔、求天主寬恕,他一樣可以上天堂。只要我們還活著,求天主寬恕是永遠不會太遲的。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有個一生作惡的強盜向耶穌認罪,求耶穌寬恕,耶穌便向他說:「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路23:43)
5. 魔鬼是什麼樣的?我怎麼知道牠存在?有人見過魔鬼嗎?
‧聖經上說有魔鬼存在。耶穌受過魔鬼試探,也驅過魔;魔鬼也是那引誘原祖父母亞當、厄娃犯罪的蛇;伯多祿說:「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伯前5:8)
‧但魔鬼並非如圖片所描繪的有角、有尾巴、面目猙獰的東西。
‧很少人見過魔鬼,但我們在世上也能感受到魔鬼的臨在,那是一種邪惡的力量。這邪惡力量的結果,衍生了世上的戰爭、殘酷、貪婪、自私和各色和樣的人為不幸。牠引誘我們去作壞事情。有時我們心裡有個聲音:「去打他!」「不要聽媽媽這些老土的話!」「你想嗎?做啊!拿啊!打啊!……」這些都是魔鬼的聲音。
6. 魔鬼會偽裝成光明的天使嗎?我們怎能辨認出牠來?又怎能避免牠的誘惑?
‧會的。但如果我們小心,我們就能認出這偽裝天使的猙獰面目。
‧那些外表斯文,以花言巧語去騙我們背叛天主,使我們不再關心別人的人,即可能是偽裝的天使。耶穌認為可以「從果子去判斷一棵樹的好壞」,我們也可以從最長遠的結果,來看一個叫我們做某些事的人是魔鬼或是天使。(但要記住,我們千萬不能叫另一個人是「魔鬼」,因為所有人都是天主的子女,我們只要小心別上當就可以了。有資格審判人心的是天主,不是我們。)
‧若我們多祈禱,勤領聖事,交好朋友,有疑難便請教父母、師長、神父、修女等,魔鬼的誘惑便不易在我們身上發生作用了。信賴耶穌,是打敗魔鬼的必勝武器。
7. 世界會結束、會毀滅嗎?為什麼許多人說「世界末日」就快到?
‧世界會結束、會毀滅的,但我們不知在什麼時候。因為耶穌說:「至於那日子和那時刻,除父一個外,誰也不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瑪24:36)馬爾谷還加上:「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谷13:32)。所以那些說世界末日什麼時候發生的人,只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騙人去信他們的教而已。有些基督教基要派的人,在一九八零年代已經好幾次預測了世界末日的準確日期,但他們預言的日子一一過去了,世界還是好好的繼續運行。
‧基督徒是不怕世界末日的;其實,我們自己的死亡,就是我們的「世界末日」。我們該做的,就是每天好好生活,亦每天準備去見天主;常常準備自己的死亡,亦常常準備迎接世界末日。耶穌說得好:「你們該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瑪25:13)
‧請參考徐錦堯著「新答客問──答覆基督教朋友的質疑」P.80–82
8. 有沒有輪迴?
‧基督徒不相信輪迴,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只能活一次,所以必須好好的活;我們沒有另一次的機會。
‧但我們不必和那些相信輪迴的人辯論,反正大家都沒有足夠的資料去討論。每人都有信仰自由,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們所信的。我們堅守自己的崗位、決心一生一世追隨基督就可以了。我們必須努力向人傳教,好像播種一樣,但那種子能否生長,已不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了。保祿也說:「我栽種,阿頗羅澆灌,但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格前3:6-7)
第四部分 兒童初領聖體補充資料
父母如果能充分掌握前面的資料,並隨時隨地、多次而重複地教導孩子,孩子便已經有最好的準備去「初領聖體」。以下的資料只是為使孩子對聖洗聖事、修和聖事及聖體聖事有更深刻的印象,並能掌握更清楚的方向──尤其信仰與生活整合的方向。對初中學生來說,以下數章也是很好的複習材料。
甲、聖洗聖事──加入教會大家庭
一、由生活出發
1. 在第1、2、3、5幅圖中,我們看到什麼?先請孩子指出。
(1.家庭;2.學校;3.香港市民;5.教會團體及嬰兒領洗)
2. 他們都是屬於一些團體,因為他們彼此都有一些關係。是什麼東西把他們連結起來?先請孩子回答。
(父母可引導孩子:1.家庭是以血緣聯繫。2.學校是為學習而聚合。3.香港市民也是一體,因為大家都講同一的語言,有同一的風俗、文化、習慣……。5.聖神使教會團結、共融,並使不同的人,不同的種族,說不同語言的人都能連結起來。領洗使這嬰兒加入這個大團體、大家庭。)
3. 父母可在這裡給孩子展示一些自己家庭的照片,及孩子領洗的照片,強調他屬於家庭,也屬於教會、屬於天主。
4. 父母可趁機會告訴孩子,他或她出世時,父母是多麼、多麼的高興,多麼、多麼的歡迎他或她加入這大家庭。天主也是這樣歡迎我們藉聖洗聖事而加入他的教會大家庭。
二、聖經:保祿歸化──宗9:1–19(參考宗22:1–21)
1. 問孩子在圖4見到什麼?
(一個人跌在馬下,有光照著他,光中的人似在向跌倒的人講話)
2. 父母利用圖4給孩子詳細講解保祿歸化和領洗的故事(宗9:1–19;22:1–21),必要時可利用兒童聖經畫冊。
3. 設法讓孩子明白保祿皈依的「步驟」:
‧他原很熱誠,想度好的宗教生活。(22:3)
‧他被基督「召叫」。(9:3–5)
‧他接受召叫,任由基督差遣。(9:6–9;22:10)
‧他接受洗禮,加入教會。(9:17–18)
‧掩蓋他眼睛的「鱗甲」掉了下來( 9:18),他重見光明,重新接觸到生命,他認識了天主的聖意(22:14),願意呼求耶穌的名(22:16)。他的「舊人」死了,他未來的一生都是為基督而過的「新生命」(弗 4:17–32),他並要在各處為基督作見證……。父母此處應給孩子詳細解釋。
三、幫助孩子作生活反省
1. 我已領洗,是教會大家庭的一分子;我要怎樣做才能盡好自己作為教會分子的責任?
2. 什麼東西會使我離開這個教會大家庭?
3. 什麼是我眼睛上的「鱗甲」,使我看不見精神生活、宗教生活上的東西?
4. 要度「新生活」,我最需要作什麼?
四、聖經金句──瑪28:19–20
* 請孩子用大字寫出這句金句,貼在牆上;還要把這金句背熟。
* 本章的其他詳細資料請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P.207–210
乙、修好聖事──與天主及與教會重修舊好
一、由生活出發
1. 由圖1、2、3、4,我們看到什麼?
(1.讀聖經;2.祈禱;3.告解;4.探病人)
2. 圖1、2、3、4都是回歸天主,與天主修好的方法,都可以獲得天主的赦罪。為什麼?先請孩子回答。
(父母提示:1.讀經是人願意聽天主的話,按天主的話去生活,這是一種歸向天主的行為,所以可以獲得罪赦、與天主結合。2.是和天主談話,願意把自己交在天主手中,信賴他、依靠他,所以亦可以獲得罪赦、與天主結合。3.是承認自己犯了罪,自己背叛了天主,並願藉基督所立的修好聖事,在神父手中接受天主的寬恕,與天主及與教會重修舊好。4.是我們放棄我們的自私與自我中心,好像天主一般去愛人,這是天主最喜歡的,所以亦能獲得罪赦、與主結合。)
3. 修好聖事和其他獲得赦罪的方法又有什麼不同?
父母引導孩子回答:
‧在修好聖事中,我們向代表基督的神父「告罪」,而神父也是教會團體的「領導人」。
‧所以我們是向天主,同時也是向團體認罪。
‧我們會聽到天主藉神父向我們說的話:「我赦免你的罪!」
‧所以我們在修好聖事中,是特別針對我們生命中的一個事實:我們常常得罪天主、也得罪人;我們常傾向於遠離天主,也傾向於破壞團體的和諧。因此我們要與天主同時亦要與團體修好。
‧在接受神父赦罪時,我們特別感覺到天主仁慈的豐盛和偉大。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會有新生的機會,因為天主常等待我們,無論我們何時走向他,他都會伸開雙手擁抱我們。
‧因此修好聖事本身亦是一個「慶典」,「慶祝」我們在天主內、在團體內的新生。
二、聖經:蕩子回頭──路15:11–32
1. 導言:有人說:我的罪是我和天主間的事,我向主認罪就好了,用不著再向神父或在教會內告罪。
但耶穌告訴我們蕩子的故事,他不單得罪了爸爸,也得罪了全家;所以不單他的爸爸寬恕他,他的哥哥、他的全家也必須接受他,這樣全家才能「歡宴喜樂」。(路15:32)
2. 細看圖5,叫孩子指出誰是蕩子,誰是父親、哥哥、媽媽。他們在作什麼?
(蕩子懺悔求恕,父親寬恕扶起,哥哥在觀望,母親跑出來迎接)
3. 比較告解和蕩子回頭兩幅圖,有什麼相同處?先由孩子指出。
(蕩子和告解者都獲得寬恕;在兩個情形中,全家都有分寬恕,然後罪人與蕩子都能參加家庭宴會。)
4. 注意:犯了嚴重罪的人(即傳統的所謂「大罪」),是和天主及教會隔絕了,所以必須先領修好聖事,才能再參與彌撒祭宴,領受基督的聖體。
三、修好聖事的步驟(路15:11–32)
1. 犯罪:蕩子離開父家,浪費父親的財產、恩典。(11–14)
2. 反省(省察):他反躬自問。(17)
3. 痛悔:「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18)
4. 定改:「我要起身回到我父親那裡去!」他便起身……(18、20:決志、行動)
5. 告明:兒子向父親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21)
6. 修好:父親完全寬恕蕩子(21–24,31–32),神父代表天主赦告解者的罪。
7. 補贖: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蕩子後來和父親、哥哥一起,重度新生活,這是最重要的補贖。(32)
8. 在領修好聖事時,我們為做補贖還要念一些神父指定的經文,或做神父規定的善功,表示我們決心要彌補以往的過失。
四、聖經人物怎樣求天主寬恕?
1. 伯多祿──谷14:70–72
2. 右盜──路23:39–43
3. 達味王──詠51
五、角色扮演
1. 和孩子演習辦告解(或「扮」告解)。
2. 教孩子念悔罪經,直到他能背誦出來。
3. 父母也可以趁機會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麼的願意接受和寬恕,永遠都會給孩子另一次機會。天主也是這樣對待我們。
六、幫助孩子作生活反省
1. 我有沒有想到,當我得罪天主時,也得罪人,得罪人時,也得罪天主?
2. 當我要與天主修好時,我有沒有想到要與人修好?
3. 我願意接受、擁抱一切──包括天主、別人、我自己──嗎?
七、聖經金句──若20:22–23
* 請孩子用大字寫出這句金句,貼在牆上;幫助孩子背誦這金句。
* 本章其他詳細資料請參考「正視人生的信仰」P.196–206
丙、彌撒/聖體聖事(一)──合一的宴會、生命的食糧
一、由生活出發
1. 在1、2、3、4、5 圖中,我們看到什麼?請孩子指出。
(1.婚姻宴會;2.母親給嬰兒餵奶;3.家庭晚餐;4.彌撒祭宴;5.耶穌的最後晚餐。)
2. 大家都在吃什麼?
(在彌撒中是領聖體,即吃耶穌;最後晚餐是吃逾越節羔羊、未發過酵的餅、葡萄酒。)
3. 五幅圖的共同點是什麼?
(共融、合一、生命、營養。)
4. 婚宴的特點是什麼?
‧它公開肯定了新郎和新娘的結合,也表達了兩個家庭、雙方親家的合一。
‧它肯定了兩位新人的許諾、誓約或「盟約」,就是兩人彼此都答應了,要從今以後,「活在一起,愛到永遠」。
二、聖經:最後晚餐──格前11:23–27
1. 最後晚餐也是一個「婚宴」,表達了天主與人所立的「盟約」,即耶穌願意和我們「活在一起,愛到永遠」。
2. 耶穌在離開世界前建立聖體聖事,表示他不願意離開我們,他也「答應了」要藉聖體聖事和我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
3. 中國有些人「歃血為盟」,非洲人的婚約一般也是用動物的血來諦結的。耶穌在最後晚餐中也願意用他的血來和我們諦結「盟約」。
4. 父母不妨用自己的結婚照片,詳細給孩子解釋愛、互相交付、一起生活等是什麼一回事。或告訴孩子自己多麼的愛他或她,多麼願意為他或她交出自己的愛和自己寶貴的一切。其實耶穌也是願意這樣對待我們。
三、比較圖1和圖5、圖4,為什麼說最後晚餐和彌撒都是一種婚宴?
1. 在最後晚餐和彌撒中,耶穌和我們「完全結合」,好像新娘、新郎結合一樣。
2. 耶穌把自己交給我們,就像新郎把自己交給新娘。
3. 我們領聖體時,便是把自己交給耶穌,好像新娘把自己交給新郎一樣。
4. 當我們領聖血時,我們特別感覺到這是以基督的血來諦結的「盟約」──即基督願意並「許諾了」要 和我們「活在一起,愛到永遠」。
四、其他幫助我們明白聖體聖事的聖經章節
1. 瑪9:10–13
耶穌和罪人一起吃飯,因為「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耶穌不嫌棄我們有罪,仍然願意和我們結合在一起。
2. 若6:52–58
耶穌把自己的身體交給我們,作為我們的生命之糧,使我們能得到生命,今世的和永遠的生命。
3. 若6:1–15
增餅奇蹟:耶穌有能力養活我們,但他希望我們首先願意拿出我們所擁有的去和別人分享,然後他才會顯奇蹟。願意合一的人也必須願意分享,只有彼此慷慨的分享,才能製造真誠的合一。如果我們要和耶穌一起合一、分享,我們也必須在耶穌內和其他的兄弟姊妹合一、分享。
4. 瑪18:19–20
兩三人因基督名字相聚,他就在中間。所以我們要常常參加信徒的聚會,尤其主日的彌撒聚會。
5. 瑪25:37–40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所以我們應在彌撒和領聖體後,多作愛德的工作,尤其要關懷那些被人忽略的「邊緣人」。
五、幫助孩子作生活反省
1. 我要如何保持與人的合一──在家中?在學校中?
2. 什麼東西最易破壞我與別人的合一?
3. 我願意與別人分享我的東西嗎?我的玩具?我的零用錢?
4. 我要怎樣才能接受別人是我的兄弟、姊妹?
5. 我願意每次領聖體後,都保持數分鐘的靜默,和耶穌談話,求他幫助我去多愛一些及多些與人分享嗎?
六、聖經金句──格前11:24b–25
* 請孩子把金句用大字寫出來貼在牆上,並設法背誦。
* 本章其餘資料見「正視人生的信仰」P.57–59,182–190
丁、彌撒/聖體聖事(二)──耶穌的偉大祭獻
一、由生活出發
1. 在圖1、2、3、4、5 中,我們看到什麼?請孩子指出。
(1.嬰兒出生後母親死去;2.一粒埋在泥土中的種子,一粒發芽的種子;3.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4.服侍殘障兒童的修女;5.為人犧牲被釘的耶穌及「重演」十字架祭獻的彌撒。)
2. 五幅圖有什麼共同點?
(大家都在作出「犧牲」,為一個使命、為一種目的而犧牲。母親的犧牲帶來另一個生命;種子「犧牲」是一種自我的完成,結出許多果實;革命者的犧牲創造了新中國;修女的犧牲使另一個生命充滿歡樂和希望。)
3. 耶穌和圖中其他人有什麼關係?
(耶穌願意和一切為人犧牲的人認同。他自己的自我犧牲就是向天主的「祭獻」。其他人的犧牲,和耶穌的犧牲聯合在一起,就構成人類向天主奉獻的偉大「祭獻」──彌撒)
二、聖經:麥子死去百倍收──若12:23–28
1.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為別人而奉獻、為別人而犧牲。
2. 為了生孩子而死的母親很少有,但有。為國、為民而犧牲生命的人也很少有,但有。
3. 更多的是:父母為子女、丈夫為妻子、妻子為丈夫……;女兒為了服侍臥病的母親而推遲出嫁的日期;朋友為了幫助朋友而不去看電影……也有為社會的、為教會的……父母可請孩子舉出日常所見的小例子;父母也可以舉出很多其他「為人犧牲」的大小例子。
4. 耶穌邀請人學他,學他為別人而奉獻、為別人設想、為別人犧牲:「誰若事奉我,就當跟隨我;如此,我在那裡,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裡。」(12:26)
三、為什麼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他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而犧牲、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四、耶穌的一生如何犧牲?如何奉獻?
1. 耶穌的犧牲、奉獻由出生開始,他一生是為天父而活,也是為人類而活。
2. 耶穌要遵行的是天父的意願,而不是他自己的意願。
3. 他一生都在學習找尋天父的旨意,並按父的旨意去生活。他也是這樣教門徒念天主經:「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瑪6:10)
4. 他說:「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若 4:34)他還說:「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12:50)而他的母親亦正是一個自視為天主的「婢女」,願意完全承行天父旨意的人。(路 1:38)
5. 耶穌對天父的服從,完全表現在他面對死亡的恐懼中。路加形容他:「在極度恐慌」中,在「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的時候,仍堅定地向天父說:「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路22:39–46)
6. 他在十字架上,在斷氣前一剎那所說的話:「完成了」,正好為他一生的偉大犧牲精神,刻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古往今來的人,便是因這偉大的祭獻而獲救。
7. 保祿對基督的形容是:「他使自己空虛……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 2:7–11)
五、其他有關的聖經章節
1. 谷10:42–45 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2. 若13:2 –15 耶穌為門徒洗腳:彼此服事,就是奉獻、犧牲。
3. 瑪26:36–46 山園祈禱。
六、「聆聽」的練習
為妥善參加彌撒(感恩祭宴),專心聆聽聖經是絕對重要的。孩子不習慣專注,反而只想聽「好聽」、「易聽」的東西;所以應告訴孩子,學習專注、學習聆聽也是一種犧牲、一種奉獻,是對天主、對天主聖言的尊重。
練習專注和聆聽的方法如下:
預備兩三種容器(例如碗、膠杯、紙皮盒等),及一些小物件(例如:鈕扣、萬字夾、小石子、米、豆、小釘子……)。然後蒙住孩子的眼睛,把小物件放在容器中,讓孩子搖動,發出響聲,然後請孩子猜那是什麼東西。也可以由父母在孩子背後搖容器,請孩子猜。
如果有機會,也可帶孩子到郊外,閉上眼睛去聆聽鳥聲、蟲聲、風聲、波浪聲等。
但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平時專心聆聽孩子的說話,也要求孩子專心聆聽父母的說話!!
七、幫助孩子作生活反省
1. 圖5和其他圖1、2、3、4有什麼關係?我們應怎樣使生活成為祭獻,或把生活帶進彌撒中?
2. 我們領聖體,是基督把自己完全給了我們。我們如何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給基督?
3. 在家中、在學校中,我們可以作些什麼小事情去為基督、為別人而奉獻、犧牲?
八、聖經金句──若12:24(麥子不死空自留,麥子死去百倍收)
* 請孩子用大字寫出來貼在牆上,並加以熟讀和背誦。
* 祭獻意義請 參考「正視人生的信仰」P.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