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書庫

主日八分半(甲年) 2010年12月13日

目錄

將臨期第一主日:把未來提到今天

將臨期第二主日:悔改迎天國,兼善作新民

將臨期第三主日:天國臨格,世界大同

將臨期第四主日:義人若瑟

子夜彌撒:柔弱的嬰兒,強力的天主

聖家節:患難見真情,和睦建聖家

主顯節:星光處處

四旬期第一主日:日跌七次的義人

四旬期第二主日:兩情若是久長時

四旬期第三主日:為有源頭活水來

四旬期第四主日:洞在清溪何處邊?

四旬期第五主日:再生之恩

聖枝主日:真人基督

聖週四:千秋愛,萬古情

聖週五:肩擔古今愁

聖週六:逾越與新生

復活主日:昂然踏步,邁向新天

復活期第二主日:教會與基基團

復活期第三主日:抓緊時機

復活期第四主日:聖召、善牧、領袖

復活期第五主日:春在枝頭已十分

復活期第六主日:聖神的教會--由他力到自力

主受洗節:為天國獻身,為世界服務

常年期第二主日:若翰精神

常年期第三主日:有容乃大

常年期第四主日:力不可終恃,才不可終恃

常年期第五主日:祈禱、齋戒與社會正義

常年期第六主日:基本抉擇,生命方向

常年期第七主日:超越公平、無限寬恕

常年期第八主日:寒盡不知年

常年期第九主日:力行方有真信

常年期第十主日:失望而不絕望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無限向上的生命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不要害怕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十字架的矛盾,生命的弔詭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樂在苦中尋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橘生淮北則為枳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辨材需待七年期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抉擇與機會成本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人有能力餵飽自己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信心、冒險、委身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菊殘猶有傲霜枝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我的耶穌是誰?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生經白刃頭方貴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責善與諫諍之道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無限量的寬恕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機關算盡太聰明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信行合一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善用機會與創造機會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普世救恩與個人救恩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凱撒也要歸於天主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愛主愛人的統一

常年期第卅一主日:我們都是學生

常年期第卅二主日:善生安死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善用神恩,發揮潛能

基督聖體聖血節:我心無絕時

耶穌升天節:傳一個生活的信仰

五旬節主日:當受傷不再成為威望的時候

天主聖三:既獨立又共融的生命

傳教節:使萬民成為門徒

基督君王節:愛最後審判的唯一標準

聖母瞻禮:我們要作貞女與母親

*****   *****

 

將臨期第一主日

把未來提到今天

讀經一:(依2:1-5):上主將把萬民聚集在他的國內
讀經二:(羅13:11-14):救恩臨近了,應時常醒寤
福 音:(瑪24:37-44):要醒寤,準備人子來臨
中國文化: 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焉知生)。

「你們要警醒,要隨時準備好,因為在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便來了。」
(參考瑪24:42-44)

將臨期是教會禮儀年的新年,教會年曆的第一天。但很奇怪,在新年時,讀經的內容卻是世界末日——基督的再來。

耶穌提醒他的門徒要隨時準備,不要像諾厄時代的人,他們不相信洪水滅世;大難將至,仍然醉生夢死。他們嘲笑諾厄,所以那一天洪水來臨時便把他們沖走了。

耶穌說「人子」來臨也是一樣,是突然的,人們不防範的時候。所以耶穌說:「你們要準備、要警醒,你們不知道你們的主要在那一天來臨。」(參考瑪24:37-44)

在新年講末日是有意義的。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把未來提到今天;從未來開始,把未來與今日連結起來。

孔子有一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即是說,若你不明白何謂生命,又怎會明白何謂死亡?若你仍未明白每日能掌握到、觸摸到的生命,又怎能明白那掌握不到、觸摸不到的死亡呢?「未知生,焉知死」,的確很有道理。

但這句話的反面也是對的:「未知死,焉知生」。即是說,若不知道何謂死亡,我們今日又怎會知道如何生活呢?正如我們不知道終點,又怎會知道如何行走呢?如果我們不知道要行的路的具體情況,又怎會知道要帶備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寒冷或是炎熱,又怎會知道要帶備什麼衣服?

未來決定今日,死亡決定生命,這就是「未知死,焉知生。」所以我們要肯定死亡、接受死亡、明白死亡,才能知道怎樣去生活——度今天的生活。

我曾聽過有人這樣說:「我希望我出生時是哭著的,周圍的人都對著我笑;我更希望我死時是笑著的,周圍的人都對著我哭。」我為何會笑?因為我已經好好地活過,燦燦爛爛的走完了我生命的路。正如聖保祿宗徒說:「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所以他才可以自豪地說:剩下的,就是領受永生的冠冕。(參考弟後4:7-8)
我願意將來如何死,便決定了我今日要如何生。這就是把未來提到今天,或即是「從未來開始」(Start from the future)。這並不是高深的道理,生活的例子俯拾即是。例如:若我想讀書成績好,我便要今日努力讀書;若我要戀愛成功,今日我便要學習與人生活,學習了解、接納、容忍、欣賞別人。

「未知死,焉知生」。只有當我們知道生命的終點在何處時,我們才能知道要走哪條路。

在此,我們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我們需要很清醒,正如羅馬人書13:11-13說:「你們該認清這個時期。現在已經是你們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了。黑夜已深,白日已近。我們要拋棄黑暗的行為,佩上光明的武器。舉止要端莊,好像在白天一樣。

像白天一樣:即是說,要拋棄黑暗的行為,要活在光明中,要很清楚看到未來,看到我們的理想、我們要走的路。依撒意亞先知2:1-5也說:「讓我們攀登上主的聖山,上主將指引我們該走的路。我們要走在這條路上。請看,那時人們要把刀劍鑄成鋤頭,把槍矛製成鐮刀。

這就是我們要創造的世界,我們未來的遠景。在未來,殺人的武器將轉變成生產的工具,製造紛爭戰亂的因素,都要轉變成製造和平的條件。我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今日就該為此而活。

我們要清醒,我們要努力;從今天開始,未來就是我們生命的方向,這方向也就是今日我們所選擇的路。

當我們一生努力時,我們才能達到終點,才可以含笑而逝,因為我們已經走完我們的路,完成我們生命。周圍的人會對著我們哭,因為他們失掉了一個好朋友、一個好伙伴、一個美滿人生路上的同路人。他們已失掉了一個能啟發他們的生命,及鼓勵他們為生命而奮鬥的好朋友。

如果我們要含笑而逝,讓周圍的人對著我們而哭,我們便要從今天開始,把未來提到今天。

讓我們今日便按照我們想完成的生命開始去生活,使我們在死亡時無悔今生。讓我們在新年中想到世界末日,在生命的開始時,想到死亡。

讓我們知生又知死,知死又知生。讓我們把未來提到今天—?就從今天開始!

 

將臨期第二主日

悔改迎天國,兼善作新民

讀經一:(依11:1-10):默西亞的王國
讀經二:(羅15:4-9):基督拯救眾人
福 音:(瑪3:1-12):你們悔改罷!因為天國臨近了。
中國文化: 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那時候,洗者若翰出現在猶太曠野宣講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近了。這若翰就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那個人??在曠野裡有呼喊者的聲音:你們該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
(參考瑪3:1-12)

這位若翰是誰?聖經形容他是曠野之聲,是曠野中的一個聲音。他呼喊、宣講、感召,他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預備自己,以迎接基督的來臨。

迎接基督的來臨不只是拍掌、歡呼,而是要預備上主的路,修直他的途徑。換句話說,我們要改變我們整個的生命,以迎接基督的來臨。

悔改基本的意義不單是心中發痛悔,悔改要包括痛悔及改過。

修和聖事或告解聖事的步驟有五個:即省察、痛悔、定改、告明、補贖。省察是反省、回顧、反思。發覺生命出現問題時,感到悲傷、痛苦,後悔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但只悲痛、後悔是不足夠的。更要定改,決定去改、決心去改,尤其要躲避犯罪的機會、努力做應做的事。然後到神父面前告解(告明)及做神父罰的補贖,為我們所做的錯事作賠補。

這就是悔改:既後悔且決心改過。

若翰知道有些人是悔而不改,所以他見到很多法利塞人及撒杜塞人來受洗時,便對他們說:「蛇蠍敗類!誰教你們逃避那即將來臨的忿怒呢?若有悔意,就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

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即是說,我們不但要有悔意、要定改,還要結果實。若翰繼續說:「你們心裡不要想:我們的祖宗是亞巴郎。」單有亞巴郎作靠山,是沒有用的。每人都必須為自己負責,負責自己永恒的得救,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

為迎接基督的來臨,就要預備一條路,或修直這條路。所謂基督徒,按保祿宗徒的想法,是要與基督同死、同生;要穿上基督,成為新人。如中國人所說:「苟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大學),即是每日都要悔改,每日都要更新、改變自己。

若翰的宣講除「悔改」外,還有天國。他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近了。

我們不要以為天國就是天堂,悔改之後便會上天堂。這並非若翰宣講的目的。依撒意亞先知書已經為這「天國」作了一番扼要的描述:「由葉瑟的樹幹將生出一支嫩芽,它身上發出一株幼苗。上主的神要臨於他,賜給他智慧及聰敏之神、超見和剛毅之神、明達和敬畏上主之神。」(依11:1-10)

依撒意亞先知指的就是基督,將要來臨的默西亞。

當基督來臨,默西亞來到人間的時候,景況會如何呢?依撒意亞在11章繼續說:「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山羊同宿,牛犢與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它們。母牛與母熊將一起牧放,它們的幼雛將一同伏臥。獅子將與牛一樣吃草,嬰兒將遊戲於蝮蛇的洞口。在我的整個聖山上,再沒有人作惡,也沒有誰害人。

這就是天國的境界。我們歡迎基督的來臨,我們也歡迎基督所帶來的新境界——天國的境界。

但這天國是要我們與基督一起創建的,他邀請我們每日唸「願你的國來臨」,即是願人人按天父的意旨去生活,願人人得到精神、肉身的食糧,願人人可以互相寬恕、接納。為我們基督徒來說,這是我們的信念、理想和方向。

但我們所見到的世界卻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怎樣做?無可奈何地生活嗎?失望嗎?

唐朝白居易說得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我們見到的世界雖然不是如此,但我們可以預備自己成為上主的工具,成為天國的工匠。等到時機來臨時,我們便可與若翰一起成為曠野之聲,向世界宣講悔改的道理,宣佈天國的來臨。

我們要告訴世界,豺狼與羔羊一起共處是有可能的。在天主的聖山上、在天國裡、在新人類中,再沒有誰犯罪、沒有誰害人。這境界是可能出現的。如果我們悔改,好好準備自己,如果我們肯修直途徑,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一切都有可能。

天國最終是必會來臨的。

 

將臨期第三主日

天國臨格,世界大同

讀經一:(依35:1-6,10):救恩的福樂
讀經二:(雅5:7-10):要堅定你們的心,因為主已臨近了。
福 音:(瑪11:2-11):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嗎?
中國文化: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瑪竇福音第11章記載:
若翰在獄中聽到基督所行的,就派遣他的門徒去,對他說:「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去把你們所見所聞的報告給若翰: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得了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了喜訊。」
(參考瑪11:2-6)

耶穌在上面是重複了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荒野與不毛之地將要歡樂,沙漠將要歡喜,好像花朵盛開,盛開得好像百合,高興得歡呼高唱。他們要目睹上主的榮耀,看見天主的偉大,告訴膽怯的人:要鼓起勇氣,不要害怕!看!你們的天主要來,親自來拯救你們。

依撒意亞先知繼續預言說:「那時瞎子要看見,聾子要聽到,跛的人有如小鹿跳躍,啞吧將會發聲歡呼。」(參考依35:1-6,10)

我們的信仰其實很可愛,很振奮人心。我們期待的,除了基督的來臨外,更有天國的來臨,一個新天地、新境界的來臨。伴隨著基督而來的,是快樂、希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將變得可能。

信仰不只是純粹精神的事,也不只是純粹內心的事,它同時也是肉體性的、社會性的事,它關係到政治、經濟、文化及整個宇宙。

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痲瘋病人得到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到喜訊:這些都是振奮人心的話。

我們當中有不少人是盲的、窮的、跛的、聾的,甚至死了的。在我們中,不少年富力強的人都有問題,有嚴重的問題。有人說,有些人其實在廿多歲時已經死了,只不過是要等到七、八十歲時才埋葬。

在我們的詞彙中,就有所謂行屍走肉的人,這些人比死人更可怕,他們不單自己死去,也會害死別人,去為自己陪葬。

我們等待基督的來臨,不單只等待基督,也等待基督所帶來的新境界,等待一個新希望、新人類的出現。其實人類一直都在等待著這一切。

中國人在《禮記》的「大同篇」中,已經表達了這種渴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是中國古人的夢想。他們所希望的,是一個大同世界的出現。這個大同世界屬於所有人和每一個人。在那裡,賢能者為大眾服務;大家彼此有信義、講和平。我們不單親愛自己的父母,保護自己的子女,同時也親愛別人的父母,保護別人的子女。那時,不單老人、青年、兒童,甚至矜寡孤獨殘廢的人,都能過著幸福的生活。這就是中國人夢想的大同,耶穌宣講的天國。

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天國境界,將會與基督一起來到人間,中國人幾千年的夢想也將會與基督一起變成事實。

但理想歸理想,現實就是現實;信仰和實際的生命可能是兩回事。所以雅各伯宗徒提醒我們:「弟兄們,你們要忍耐,等待主的來臨。你們要忍耐,堅定你們的心,因為上主快要來臨了。」(雅5:7-8)

我們不妨對世界充滿希望,但我們也要準備去面對一個不公平、不仁愛、不正義及充滿缺憾的世界。

信仰是很奇怪的,一方面我們要堅信、切望,但另一方面又要不致陷入空想主義。我們需要忍耐,要學習接受那些必然來臨的事實,接受那些人生充滿限制的事實。我們要接受一個十分有限的生存空間。

在那時,我們會煩惱、憂傷、沮喪,但正在這環境中,我們會再聽到依撒意亞先知所講的話:「荒野與不毛之地將會歡樂,沙漠將要歡喜。我們將會目睹上主的榮耀,看見天主的偉大,我們要鼓起勇氣,不要害怕。看!我們的天主要來,他要親自拯救我們。

讓我們不斷依靠他,期待他的來臨。有一位孟加拉的無名詩人說:「一個人做夢,它始終是夢;一群人做夢,就會夢境成真了。」讓我們熱切地期待基督和與他一起而來的天國。

我們堅信更豐盛的、更圓滿的生命,是必要來臨的!

 

將臨期第四主日

義人若瑟

讀經一:(依7:10-14):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
讀經二:(羅1:1-7):耶穌基督是天主子,生於達味的後裔
福 音:(瑪1:18-24):貞女懷孕生子,若瑟領悟聖意
中國文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今天的讀經中,依撒意亞先知講了一個很特別的故事。這故事是關於猶太人的一位皇帝阿哈次。這皇帝對天主毫無信心,有一次上主對他說:你向我求一個徵兆吧!無論你是求諸地府,或求諸蒼天。但阿哈次說:我不想求,我不願意試探上主。(參考依7:10-12)

「不願試探上主」,這是一個很堂皇的藉口。阿哈次表面上是說,只要信賴上主,便不必求天主顯奇蹟、拿證據。但其實,他是不信賴上主,他反而害怕上主給他看到徵兆後,要相信上主。對他來說,相信上主是一件很苦的事。

因為信上主便要改變生命,付出犧牲,所以他不願意相信,並拒絕徵兆。

我們也是如此。我們不願意相信天主,不願意相信人,也不願意相信自己。其實,只要我們張開眼睛,細細的觀看大自然,看看星辰月亮、青山綠水、花鳥蟲魚,從這些美麗的萬物中,我們一定可以看到天主。

記得有一次,我與一群年輕人,到了台灣墾丁公園的海邊,大家一起悠然自得地躺臥在沙灘的岩石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談天說地。從日落待到月出,從暮煙四起待到滿天星辰,直到銀河高掛天上。我們一面欣賞,一面交談,十分開心。就在這個如此幽靜及美麗的大自然下,突然有一位朋友說:「神父,為何仍有人不相信天主?」

這問題問得真好!只要我們敞開胸懷,張開眼睛去看看這大自然,便不能不感受到造物主的偉大。但我們不願意看,沒有時間與空閒去看。

聖經說:諸天述說天主的榮耀,穹蒼宣揚他的化工。(詠19:2)保祿在羅馬人書也說:一切人都可憑天主所造的萬物,看到天主的臨在。(參考羅1:20)

但我們就是要閉起眼睛。我們不願意看到父母的健在是天主的恩典,友誼、親情是上主的賜與。我們不願意承認人的悔改本身,或者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忽然變得十分慷慨,這些都是奇蹟。我們甚至不願意看看自己的過去,看看我們在天主的領導下做了多少的好事。

其實我們做過很多事,這些事有時甚至可以使我們自己也感驚訝。相反地,我們只記著自己的失敗、自己的無能。

「我不想求,我不願試探天主。」這也是我的藉口。因為我不想看,不想看到上主在我身上所顯的大能,上主給我的恩寵。我不想看到人間的美善,不想看到原來自己是充滿活力的。因為若果我看見了,便要回應上主,便要在上主內度一個新生命。這種回應或這種新生命,為我來說是可怕的,因為我實在太疲倦了。

今日讀經的另一個故事也很有啟發性,那就是若瑟的故事。聖經記載,若瑟是一個義人,他在知道自己的未婚妻瑪利亞懷孕以後,不願公開羞辱她,打算秘密解除婚約、暗暗休退她。

若瑟面對一個很大的困難:未婚妻忽然不明不白地懷了孕,按當時的法律,他有權去告發瑪利亞,讓瑪利亞被人用石頭砸死。他不瞭解自己的未婚妻,不明白所發生的一切,於是他選擇了一條路,就是暗暗地休退她。(瑪1:18-24)
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他不妄自推測,更不隨便定罪。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知識分子應有的良知,這也是待人的重要原則。

很多人在不知的情況下,去猜想別人做事的動機。明明是沒有證據,但仍要胡亂猜度,去「靠估」,去生安白造一些證據來。「知之」固然是知之,「不知」還是要勉強當作知。這些人完全缺乏孔子的胸襟,也沒有若瑟的德行。

若瑟被稱為義人,他在這方面確實顯出了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君子,他面對不明白的事,便把一切交託給上主。

但後來明白了事件的真相後,他也果斷地行動。他知道瑪利亞是因聖神而懷孕,所以立即娶了瑪利亞。他雖然完全不明白什麼叫「因聖神而懷孕」,但他相信天使,他相信聖經: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他的名字叫厄瑪奴耳,意即上主與我們同在。他相信聖經的話已應驗在自己的家庭中,在自己的未婚妻瑪利亞身上。

在這將臨期,讓我們也懷著信心,祈求上主幫助我們相信他,相信別人,也相信自己。

 

子夜彌撒

柔弱的嬰兒,強力的天主

讀經一:(依9:1-3,5-6):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
讀經二:(鐸2:11-14):度相稱救恩的生活
福 音:(路2:1-14):耶穌誕生在白冷
中國文化: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天使向牧童說: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亞,這是給你們的記號:你們將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裡。(路2:10-12)

「我告訴你們一個大喜訊。」這大喜訊,依撒意亞先知已給我們預言過:在黑暗中生活的人民看見了一道皓光,住在死亡陰影下的人,已有光輝照耀著他們,上主會把他們的枷鎖、肩上的橫木及壓迫者的短棍都一一折斷。因為有一嬰兒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賞賜給我們,他就是要來的君王,他是奇妙的謀士,強力的天主,永恒之父,和平之王。(參考依9:1-3,5-6)

這就是喜訊:「我們會見到一道皓光。」我們將會開始在基督內看到生命的秘密,看到宇宙的奇妙,看到我們未來的幸福。我們將不會活在死亡的陰影下,我們將會在光中行走,這就是喜訊。

我們的枷鎖、肩上的橫木、壓迫者的短棍,都要一一折斷。世界將充滿正義,仁愛與和平,這就是喜訊,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將臨期內不斷聽到的喜訊:小山羊將與豺狼同睡,刀劍將會鑄成鋤頭,槍矛將會變成鐮刀。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一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世界。

這些都是我們夢想的喜訊,而這些夢想已經一一變為事實了,因為默西亞已經來臨,救主已經在我們中間出現。從今以後,我們可以自由去看、自由去愛、自由去認識、自由去交往、自由去付出。

這就是我們的喜訊,是基督、默西亞、我們的救主給我們親自帶來的喜訊。

但若我們再看清楚一些今日的聖經,我們就不會陷入一種烏托邦主義,以為上主白白的給了我們的一切,我們都會白白地、永遠地享有。不是的,聖經不單單講這些。

在天使向牧童報喜訊的說話中,有一件事我們要看清楚,就是我們會看到「一個嬰兒用襁褓包裹著,臥在馬槽內」。喜訊、救恩、默西亞的記號是襁褓、是嬰兒。

這位君王、默西亞、救世主是一個柔弱的嬰兒,北風吹來,他會冷到流鼻涕,他的面會凍到由紅變黑,他會傷風感冒。因為他窮,他沒有漂亮的衣服,包裹著他的只有襁褓、爛布,他臥著的不是名牌子嬰兒床,是馬槽。馬槽,不過是一個裝載馬吃的草料的「兜」,這個馬槽就是救主的搖籃。

這就是救主的記號:全能大力的天主只不過是一個柔弱的嬰兒。這柔弱的嬰兒卻被稱為奇妙的謀士、強力的天主、永恒之父、和平之王。就是這嬰兒要為我們帶來皓光,為我們折斷我們的枷鎖、肩上的橫木、壓迫者的短棍。

這令我想起一首詩,是清朝的張維屏所寫的: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意思是,造物主雖然不作聲,但卻有情有義,他愛這個世界,他為世界安排好了四時的運行。在冬天過去,春天來臨時,他老早已安排了一個千紅萬紫的世界,只等待天上新雷一響,萬物便會欣欣向榮。

的確,我們的天主是一位「無言而有情」的天主,他不直接管理世界,但世界卻是在他內而運行的。

耶穌也是這樣的一位天主,他是一位柔弱的嬰兒,但這位柔弱嬰兒卻掌握著整個世界,掌握著每一個人的命運。他愛我們每一個人,因為他是我們的救主。

讓我們在今日救主降生的神聖之夜,好好默想這神聖奧蹟。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十分平凡的生命,但在這平凡的生命中,有救主與我們同在,他的字名叫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一個柔弱而堅強的上主,一個我們可感受到而確實是掌握著我們命運的上主與我們同在。

讓我們一起讚美他、朝拜他!

 

聖家節

患難見真情,和睦建聖家

讀經一:(德3:3-7,14-17):孝敬父母
讀經二:(哥3:12-21):基督徒家庭生活
福 音:(瑪2:13-15,19-23):聖家逃亡,委身於主
中國文化: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姮娥影,空留明月輝。


起來,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裡,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瑪2:13)

在講聖家道理之前,讓我先講一個小故事。

在中國唐朝之前的幾個朝代,有一個稱為南朝的陳國。那時正當戰亂,徐德賢與妻子洛昌公主在戰亂中被迫分手時,把一面鏡子打破,每人各保存半面鏡子。他們約好一年之後,若有機會重逢,兩片破鏡就會重圓。

一年後,徐德賢拿著半面鏡子到街市出賣,剛巧洛昌公主的僕人也拿出另外半面鏡子,二面鏡子合在一起,果然可以重圓。徐德賢見到雖然破鏡重圓,但洛昌公主卻不知所蹤。於是他很感慨地在破鏡上寫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姮娥影,空留明月輝。本來鏡與人都不知去了哪裡,現在鏡回來了,但人卻仍不知身在何處,連影子也找不到,剩下的,只有清冷明月的光輝罷了。

這故事的結局當然是破鏡重圓。徐德賢終於再見妻子,二人經過離亂後,彼此就更加恩愛了。

今日瑪竇福音所講的故事也是一樣:黑落德王要殺害新生的嬰兒,但卻無從下手。於是他想出了一條萬全的毒計,就是把全城兩歲以下的嬰兒全殺了,新生的聖嬰就決不會漏網。

這時,上主的天使托夢給若瑟說:起來,帶著孩子和他的母親逃到埃及去吧。

逃到埃及!天主竟然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兒子!上主、全能大力的上主竟然要逃難!

不久以後,黑落德死了,天使在埃及又托夢給若瑟說:起來,帶著孩子和他的母親,返回以色列去吧!我們可以想像到,他們三人在紛亂中是如何的顛沛流離。但經過痛苦的洗禮,並受到挫折與困難的鍊淨後,他們的感情也一定更加密切。何況有耶穌作為這個家庭的支柱和核心,這聖家三口一定是世上最好的家庭。(參考瑪2:13-15,19-23)

今日禮儀選的聖經,除了瑪竇福音外,也選了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其中一段也描寫了一個美麗家庭應有的特質:你們該有感恩之心,要讓基督的話充分地保存在你們內,以各種智慧彼此教導、規勸,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你們的所作所為,都該因主耶穌的名而作,藉著他感謝天主聖父。(哥3:15-17)

這段話十分精彩,它認為作為一個基督徒家庭,該有兩大要素:就是時常感恩,並以聖言為中心。

第一點是感恩。保祿宗徒說要為一切事,時時感謝天主父。(弗5:20)他強調的是「時時」和「事事」。時時,即是說沒有一時不感謝;事事,即是說沒有一事不感謝。雖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聖家也有難唸的經,但還是要時時感謝、事事感謝。

今日的福音故事,對若瑟來說,本身就是一本十分難唸的經,一件十分難明的事,一個十分難面對的挑戰。若瑟一定會問:既然自己的兒子是因聖神懷孕,是天主的愛子,為何天主不保護他,要他們逃難到埃及?但若瑟仍是接受,帶著兒子及妻子逃往埃及。他在這種環境中仍是聽命、服從、接受、感謝。

我們的生命雖然充滿挫敗,充滿不如意之事,但仍要懷著感恩之心。若瑟和瑪利亞有感恩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萬事順遂,而是因為他們接納、相信、委身於上主,把一切交託在上主的手中。

第二點就是要以聖言為中心,即讓天主的話充分保存在心中。我們個人要常讀聖經、默想聖經,讓上主的話深深印在我們心中。聖經更是家庭的支柱、核心及基礎。

若我們常常默想聖經,家庭便會充滿智慧;而且有了聖言作指導,亦可以減少家中各人獨斷獨行、自以為是的危險。

如果我們一家人藉著祈禱彼此教導,互相規勸,用聖詠和詩歌讚美天主,所作所為都因基督之名而行,藉著他感謝天主聖父,那麼,我們的家便更可以其樂融融了。

藉祈禱而彼此教導、互相規勸,不是比較大家怒氣沖沖、互相對罵,勝過千百倍嗎?我們更希望父母都能用這樣的聖家精神去培育子女,使基督精神成為他們成長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主顯節

星光處處

讀經一:(依60:1-6):萬民奔赴你的光明
讀經二:(厄3:2-3,5-6):眾人分沾天主的恩許
福 音:(瑪2:1-12):賢士來朝
中國文化: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牢關鎖;
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新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裡?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瑪2:1-12 )

主顯節,是新生嬰兒救主耶穌基督顯現給外教人的日子。主顯節在東方禮的教會是一個很大的節日,它甚至比聖誕節更大和更隆重。因為主顯節是救主向普世人類顯示的一個時刻。

依撒意亞先知曾預言過:耶路撒冷,起來炫耀吧。因為你的光明已經來到。上主的榮耀已經照耀在你身上。看!黑暗籠罩著大地,陰雲遮蓋著萬民。但上主卻照耀著你,他的榮耀將彰顯在你的身上。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眾王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輝。(依60:1-3)

今日我們慶祝主顯節,我們都相信上主顯現給我們,但如何顯現呢?上主的星在哪裡?

如果你在香港的晚上抬起頭來,你能看到星星嗎?很難。在今日污染嚴重的時代,過去藍色的天空現在已變成灰暗。曾經一度燦爛的星空,如今已星辰聊落。

上主的星在哪裡?今日的主顯節為我們還有意義嗎?有!上主的星仍在,它在我們身外,也在我們心內。

上主的星在我們身外:

一、當我們閱讀聖經時,那裡有上主的星。

二、當我們聆聽教會的訓導時,那裡有上主的星。

三、當我們與朋友分享生命的意義或生活的經驗時,那裡有上主的星。

四、當我們注視和默思世界的變化時,那裡有上主的星。

世界的變化,就是教會在「梵二」不斷講的時代徵兆。每當我們看到世界的變化,和在我們周遭所發生的事時,上主的星就在那裡。上主藉世界的變化向我們說話。

當聖若望鮑斯高在街上行走時,他看到不少街童流離閑蕩,無人教導。他再讓這事件配合他在祈禱中所得到的感召:「你去為我最小的兄弟姊妹所做的,就是為我而做。」於是他便創辦了慶禮院,一種專在主日照顧青少年的活動。

所以,這世界就是上主的星,是在我們身外的星。上主在外面向我們講話,他透過聖經、教會、朋友及整個世界的變化,向我們講話。

但這顆星也在我們心內。

一、當我們祈禱時,上主與我們談話。

二、當我們進入良心深處時,天主在那裡接觸我們。「梵二」便這樣說:在人的內心深處,在良心隱密的角落中有天主,在那裡,我們與天主相遇。

中國人有一首好漂亮的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牢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每人都有一顆發光的夜明珠,但這顆明珠已被塵埃封蓋著。一旦除去污垢塵埃後,這生命的明珠便會照亮世界,照亮周遭的人,照亮我們所走的路。這顆明珠就是我們的星,這個明珠就是我們的良心。

我們在東方看到他的星出現,特來朝拜他。

各位朋友,主顯節中我們看到上主的星嗎?在聖經中,在教會訓導中,我們看到上主的星嗎?在朋友的分享中,在世界的變幻中,我們看到上主的星嗎?我們願意進入內心的深處接觸自己的良心嗎?我們願意進入良心隱秘的角落中,去和天主會晤嗎?

有星的人自己也會變成星,「上主的榮耀已照耀在你身上,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當我們找到星之後,我們本身也會成為星,或成為星的工具。

我們可以肯定,賢士們朝拜耶穌聖嬰後,必定會傳揚這位救主。而我們呢?我們在聖經中、教會內、朋友及世界中找到上主後,有否傳揚這位上主呢?我們進入良心深處,發現上主的秘密,找到我們自己生命的明珠後,有否以自己的言行啟發別人呢?

基督徒應是光。光要照亮整個黑暗,光是基督徒的特質:「你們是世界的光」。

當我們找到星後,我們會成為星;當我們被光照後,會成為光。「上主的榮耀已照耀在你身上,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眾王都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輝。」

上主,求你照亮我們,也讓我們成為照亮別人的光。

 

 

四旬期第一主日

日跌七次的義人

讀經一:(創2:7-9;3:1-7):原祖父母違命
讀經二:(羅5:12-19):罪惡雖多,恩寵卻更豐富
福 音:(瑪4:1-11):耶穌三退魔誘
中國文化: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在今天的讀經中,耶穌三次受魔鬼誘惑,也三次戰勝了魔鬼。讓我們簡單重溫這故事:

有一次,耶穌被聖神領往曠野,受魔鬼試探。他守了四十天嚴齋後,便感覺饑餓了,魔鬼就來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命這些石頭變成餅吧!」他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也靠天主口中的言語。

於是魔鬼再引他到聖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載:他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踫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

魔鬼又把他帶到一座高山上,給他看世上的一切榮華富貴,對他說:「你若朝拜我,我必要把這一切交給你。」那時,耶穌對他說:去罷,撒殫!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侍奉他。(參考瑪4:1-11)

耶穌基督貴為天主子,三次受誘惑。他的表樣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很難避免受誘惑,而且我們在受誘惑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軟弱的時候。但聖經告訴我們不要害怕,這一切都是源於原罪。

我們的原祖父母背叛了天主,把罪帶到世上來,使我們都變成易於犯罪,擁有一個軟弱的身體,就如保祿在羅馬人書說:罪惡藉著一個人進入了世界,死亡也藉著罪惡而來。如此,死亡便殃及全人類。(參考羅5:12-19)

保祿在羅馬人書中所描述的罪惡泛濫,已到了十分可怕的地步:所有人都犯了罪,無論是否選民或信神與否,大家都是罪人。他甚至形容我們由內至外,都好像生滿毒瘡一樣。但保祿宗徒的重點並不在於對罪惡的描寫,他最後要帶出的是:恩寵遠遠勝過罪惡。他說:恩寵決不是過犯所能比較的,因為既然由於一個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這樣,天主的恩寵,更要豐富地賜予眾人。就如因一個人的過犯,全人類都被定了罪,同樣,因一個人的正義行為,全人類都獲得正義,並獲得生命。

我們都是人,都會受誘惑,都有軟弱和跌倒的時候。基督徒有一個特點,就是完全不怕自己會跌倒、或曾經跌倒、或將會跌倒。奧斯定說了一句很好的話:「當我聽到聖經上提及義人每天七次跌倒時,我就感到很安慰。」

奧斯定自己有很獨特的經驗,他年青時是個放蕩不羈的人,當他回憶過去時,他講了兩段小逸事。他說他有時會去偷別人園中的水果,理由並非在自己的園中沒有水果,而是要體味偷東西的樂趣。

他又說,他有時與青年朋友一起講犯罪的經驗時,他會自豪地告訴別人,他連犯的罪也比別人的多、比別人的大。這樣,他便連犯罪也勝過別人了!就是這樣的一個奧斯定說,當他看到聖經說義人每日跌倒七次時,感到很安慰。

其實亦只有義人才能每日跌倒「七次」,而不義的人卻可能一生只跌倒「一次」,因為他跌倒了就永遠不爬起來,他也就不可能會再跌倒第二次!

一個義人可以每日跌倒七次,因為他每一次跌倒都不會灰心、失望,他會不斷地掙扎著爬起來。

今天也是慕道者的甄選禮,甄選禮就是慕道者申請要求接受洗禮。我希望各位慕道者記著,洗禮是一件聖事,也是一個我們願意終生接受基督的標記。在領洗後我們會有一個新的價值觀、新的人生觀。以後我們對誘惑和罪惡,都應有不同的態度。

領洗後我們仍然會經驗到自己的軟弱,我們會經驗到自己仍然是罪人,有時可能犯罪更多。但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基督內會重拾信心,重新面對自己。

基督自己也曾受過三次誘惑,所以我們不怕受三次、三十次、三千次的誘惑。我們甚至不怕曾經跌倒,因為無論我們以往的生命如何,我們總可以為過去劃上句號,揭開生命新的一頁,重新開始。

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意思是說:孔子不會學那些光憑勇氣就徒手打虎,遇河就冒然游過去,至死也不知後悔的人;他要在遇大事時懷著戒懼之心,然後運用機智去完成該做的事。

如果我們善用我們曾經有過受誘惑的、甚至犯罪的經驗,我們就更容易「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以戰戰兢兢的心情,依靠著那位賜給我們力量的天主,去勇敢的面對一切誘惑了。

 

四旬期第二主日

兩情若是久長時

讀經一:(創12:1-4):亞巴郎蒙召
讀經二:(弟後1:8-10):天主召叫並光照我們
福 音:(瑪17:1-9):耶穌顯聖容
中國文化: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上主對亞巴郎說:「你要離開你的故鄉,親族和你的父家,到我給你指定的地方去。」
(創12:1)

「離開你的故鄉,到我指定的地方去」,這便是信仰。信仰就是我們選擇了天主,走天主要我們走的路,度天主要我們度的生活。更具體來說,我們今天是選擇了基督。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從他!」這就是耶穌在山上顯聖容時,天主所說的話。信耶穌,便要聽從他。

耶穌在世上度過了三十三個寒暑,最後的三年是他的公開生活。在公開生活時,耶穌講道理、顯奇蹟,漸漸很多人相信他,甚至有人承認他是天主子。但耶穌知道自己的路並不是一帆風順、一直向上的路。不久,他會從高峰走下來,被人出賣,被人釘在十字架上,像一個可憐的罪犯、可憐的奴隸一樣。那時,那些曾經相信他的人會否再繼續相信他呢?哪有人願意跟隨一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囚犯?

為了幫助人去相信這位「十字架的囚犯」,耶穌選了三位門徒,讓他們先看清楚他是誰。瑪竇福音第17章說:耶穌帶了伯多祿、雅各伯及若望上了一座高山,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他的面容發光好似太陽,他的衣服潔白如雪。忽然梅瑟和厄里亞也顯現出來與耶穌談話……。

當伯多祿還在說話時,忽然有一片雲彩籠罩著他們,有聲音從雲中傳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他們聽了這些話,都俯伏在地,非常害怕。耶穌撫摸他們,對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抬頭一看,只見耶穌,其他的人都不見了。

在下山時,耶穌吩咐他們說:「在我還未從死者中復活之前,你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參考瑪17:1-9)

耶穌走的路,是十字架的路、痛苦的路,甚至是失敗的路。但這條路剛巧就是通往成功之路。在耶穌的失敗中就有成功,在耶穌的死亡中就有復活與生命。

不過,這是很難相信、很難明白的。除非人親身經驗過耶穌的天主性,親自與耶穌有過親密的結合,否則,人很難接受耶穌所講的話,走耶穌所走的路。

對耶穌有真實的經驗,才能走耶穌的這條漫長之路。

宋朝秦觀寫了一首詞名《鵲橋仙》,是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中國人所講的牛郎和織女,每年只能見一次面,情況似乎很淒涼。但秦觀的看法卻不一樣,他說:「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我們經驗到的真實生命是支離破碎的生命,是充滿缺憾的生命;我們見到的真實生命是走向死亡的生命。但對牛郎織女來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他們一年一相逢,卻勝過人間裡人們每日的見面。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若真的是有情及互相信任,又何需朝夕相對呢?

如果我們真實相信天主,又曾經有過與天主相遇的經驗,我們就不需要每日讓天主用雙手托著我們、抱著我們。

雖然天主事實上是抱著我們、愛著我們、牽著我們,但這並不是我們親身的感受。在這世界上,我們仍要接受試探,仍未能面對面地親眼見到天主。但只要我們在信仰旅程中曾經有一次在領聖體時,有一次在辦告解時,有一次做退省時,又或是有一次在生命深刻的體驗中,曾經經驗到生命的活力及天主的存在,那麼,這一刻的經驗就已經足夠支持我們一生去奮鬥。

伯多祿、雅各伯及若望三位門徒就是因為這一次經驗到上主的臨在,看到基督的顯容,就支持了他們一生為基督而奮鬥。

相傳伯多祿在他生命的終點,要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曾向釘他的人說:「我不配和基督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請你們把我倒轉來釘吧!」甚麼使門徒甘心為耶穌受死?就是因為他們曾經有過與耶穌親密的經驗。

各位朋友,讓我們在生命中找尋這種與基督親密的經驗,與基督相聚的經驗,並一些在生命中深刻的經驗吧!因為這些經驗能幫助和支持我們整個的生命。在我們顛沛流離時,這些經驗就會成為我們力量的泉源。

 

四旬期第三主日

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經一:(出17:3-7):梅瑟擊石出水
讀經二:(羅5:1-2,5-8):我們藉著信仰基督得與天主和好
福 音:(若4:5-26,39-42):向撒瑪黎雅婦人談論活水
中國文化: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日不讀書,便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
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今天的讀經是關於活水的。

耶穌有一次行得疲倦,到了一個撒瑪黎雅人的地方(撒瑪黎雅人被猶太人視為外邦人,是猶太人瞧不起的一群),在井邊遇見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耶穌於是向這女人要水喝。這女人覺得很奇怪,為何一個猶太人竟然會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隨後,耶穌便開始與婦人談論有關活水的道理。

耶穌說:喝這井水的人仍會感到口渴,但誰若喝我給的水,便永遠不會口渴:並且這水將會在他內成為泉源,湧出活水,使他得到永生。

接著耶穌便和這女人作了一番辯論:究竟要在甚麼地方朝拜天主?這女人向耶穌說:「你們的祖先說要在耶路撒冷朝拜天主,但我們的祖先卻說在這座山上。」

耶穌的回答簡單而直接:「女人,你相信我吧!時候到了,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真正朝拜天父的人,要以心神和真理朝拜他。因為,這樣的朝拜正是父所要的。天主是神,所以朝拜他的人,也應該以心神和真理去朝拜!」(參考若4:5-26,39-42)

這是一番很出名的話。天主不是住在聖堂的圍牆內,也不是被局限在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圈子中。天主是神,是無所不在的至上神。他無始無終,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朝拜這位神,必須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

當耶穌和這婦人談話時,門徒們帶了食物回來,但耶穌卻說不感到饑餓,因為他的食物就是履行天父的旨意,完成父交給他的工作。能夠和人談論生命的重要問題,這就是他的食物。

經文提到的活水,使我想起宋朝朱熹亦寫過一首關於活水的詩,題目是《觀書有感》,表達他在讀書時的一種感覺或感受。

在朱熹的書房門外,有一個小池塘,這池溏的水很澄清,天上的雲倒映在水中,十分漂亮。於是,朱熹便寫了這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鏡)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她)那得清如許,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眼前的小池塘雖然只有半畝大小,但卻波平如鏡,十分清澈;天上的雲倒映在池水上,好像在跳舞。若要問這水為何能這樣清澈?那是因為她有一個活水泉,不斷有活水流入。

朱熹認為書便是活水,是活水的泉源。所以古人也說:「一日不讀書,便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

人要不斷讀書,才會不斷有新思想、新朝氣、新靈感灌注在我們的生命內。沒有書,連我們的生命也會變得枯燥乏味,所以書便成了我們的活水泉,是令我們容光煥發的「護膚品」。

今天讀經講的活水有三層意義:

第一、基督自己便是活水。他是生命的泉源,若我們能進入他的心中,我們便如暢泳在活水泉內,在活水的汪洋中。基督是生命的泉源,也是生命的活水。

第二、基督的教訓便是活水。他的說話給我們指示了方向,讓我們看出應如何走我們生命的道路。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及生命。」他的教訓可以光照我們的生命,他的說話就成為我們生命的活水。

第三、耶穌的榜樣也是活水。他不單告訴我們道路及方向,更親自實行出來,讓我們看到如何可以按天主的旨意去生活。他不單是個指路人,還是個帶路人。

讓我們今天就走近基督,走近這活水泉,讓基督進入我們的生命中,也讓我們自己投入基督的生命中。我們要在基督內暢飲這活水,使我們不再口渴,讓這活水從我們的生命流出,以滋潤自己的生命。

更希望作為一個基督徒,以後當我們與人交往、談話時,我們的言語及行為都能滋潤別人、解別人的口渴。讓人有「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受。

 

 

四旬期第四主日

洞在清溪何處邊﹖

讀經一:(撒上16:1,6-7,10-13):達味受傅為以色列王
讀經二:(弗5:8-14):要成為光明之子
福 音:(若9:1-41):耶穌治好胎生瞎子
中國文化: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南岐安癭。

今日若望福音第9章講了一個很精彩的故事:一個胎生瞎子的故事。

有一次,耶穌與門徒行路時,遇見一個胎生瞎子。門徒懷著偏見問耶穌:「師傅,究竟是誰犯了罪,是他自己或是他的父母,使他生來便雙目失明呢?」耶穌回答說:「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他的父母犯罪,而是天主要在這事上顯示他的作為。」接著,耶穌便醫好了這個瞎子。後來當人遇見瞎子時,就問他說:「你的眼睛是如何被治好的?」他答說:「是一位名叫耶穌的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叫我去洗一洗。我洗了,就看見了。」剛巧那天是安息日。

法利塞人知道這事後,便對這事件作了一個「定性的」判斷,他們認為行這事的人不可能來自天主,因為他不守安息日。但有另一些法利塞人反問:「一個罪人如何能作出這種奇事?」他們之間於是起了爭執。

他們再詢問那瞎子的意見,那瞎子告訴他們,他把耶穌當作先知。那些猶太人於是又找瞎子的父母來詢問。但瞎子的父母害怕猶太人,不敢直接回答他們,只是說:「這是我們的兒子,他生來就瞎眼,如今他究竟怎樣看見,我們卻不知道。你們問他吧,因他已是成年人了。」

猶太人再問那瞎子,並向他說:「歸光榮天主吧!我們知道這人是罪人。」那瞎子雖然是個不學無術的文盲,卻懂得反唇相稽。他說:「他是否罪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本來是胎生的瞎子,現在卻看見了。」猶太人最後仍是不相信耶穌,理由是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瞎子於是說了一番很有哲理的話:「這真奇怪,你們不知道他是從哪裏來的,他卻開了我的眼睛。我們都知道天主不俯聽罪人,只俯聽那恭敬天主,並承行他旨意的人。自古以來,從未聽說有人能開胎生瞎子的眼睛。這人若不是由天主來的,他甚麼也不能作。」猶太人聽後,十分生氣,向他說:「你整個生於罪惡中,竟來教訓我們?」便把他趕出去了。

瞎子被趕走後,又遇到耶穌。耶穌很有感觸地說:「我來到世上是為了審判,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

有些和耶穌在一起的法利塞人一聽這話,就很不以為然地說:「難道我們也是瞎子嗎!」耶穌回答說:「你們如果是瞎子,就沒有罪;但你們如今說,我們看得見,你們便有罪了。」(參考若9:1-41)

這故事真的十分發人深省。我們是瞎子嗎?若我們真的承認自己是瞎子,便有機會復明;若自以為是,便沒有機會復明了。

有一個小故事,叫「南岐安癭」,也和上述的聖經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南岐位於四川一個偏僻的山中,山中的水很甜,但凡喝了的人都會患上「大頸泡」(脖子粗大症),所以南岐的人個個都患有大頸泡。一天,一個外方人來到南岐,所有的村民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外方人的頸這樣細小。這外方人告訴村民,他們的頸是有病的,得趕快醫治。但所有的南岐人都譏笑他說:「我們所有人的脖子都是這樣的,何必要去醫治呢?你的脖子才有問題啊!」

這個故事的教訓是:這群人「終莫知其醜」。即是說,最後他們仍是不知道自己有病,不知道自己的醜陋。

我們都是活在一種文化、一種偏見中。我們所擁有的,有好亦有壞,有對亦有錯,有美亦有醜。若我們肯張開眼睛,去看我們自己的長處及短處,我們才能去蕪存菁。但若我們只知閉上眼睛,我們也會「終莫知其醜。」

張旭有一首詩名叫《桃花溪》,很有啟發性:「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望過去,遠遠有一座橋;在迷濛的煙霧中,我們問船上的漁夫:桃花片片隨水漂流,但桃花源究竟在甚麼地方呢?我們如何找到真福的、生命的泉源?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如何找到天主?

我們需要張開眼睛;我們需要懇求天主幫助我們張開眼睛。只要我們在天主前承認自己是盲的,我們便可以得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盲的,我們每人的心中都有很多暗角:有我們看不見的,有我們故意不去看的,也有我們沒有能力去看的。今天,就讓我們懇求上主開啟我們的眼睛,去看到他要我們看的事物。

 

四旬期第五主日

再生之恩

讀經一:(厄37:12-14):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們內,使你們復活
讀經二:(羅8:8-11):藉聖神而重生
福 音:(若11:1-45):復活拉匝祿
中國文化: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若望福音第11章記載了一個很長的故事,就是耶穌復活拉匝祿的故事。

耶穌是人類的救主。雖然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朋友,但他亦有自己親密的朋友,有濃厚的民族感情。他很愛猶太人,所以有一次他為了耶路撒冷的即將滅亡而哭泣。在他的好朋友中,拉匝祿、瑪爾大和瑪利亞這一家人,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今日的故事是,當拉匝祿病重時,瑪利亞兩姊妹便派人到耶穌那裡說:「你心愛的人病了。」耶穌聽到後,便起程到她們家裡去。當耶穌到達她們家的時候,拉匝祿已經埋葬了四天之久。

瑪爾大對耶穌說:「主啊,若你早在這裡,我的兄弟便不會死。不過就是現在,我知道你無論向天主求甚麼,他必要賜給你。」耶穌對她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瑪爾大以一句標準的答案回答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耶穌對她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她回答說:「主,我信你是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位天主子、默西亞。」

接著,耶穌便與瑪爾大去到墳前,那時瑪利亞已在那裡。她一見耶穌,便俯伏在他腳前說:「主!若是你在這裏,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耶穌看見她和與她一起的猶太人哭泣,便心神感傷、難過起來。於是便說:「你們把他放在哪裏?」他們回答說:「主,你來看看吧!」那時,耶穌忍不住悽然淚下。於是猶太人說:「看,他多麼愛他啊!」不過,這時亦有些人以諷剌的口吻說:「這人曾使胎生的瞎子復明,難道不能使這人不死麼?」耶穌又再次傷感起來。

當耶穌來到墓前便說:「推開這石頭吧!」瑪爾大向他說:「主!已經臭了,因為已有四天了!」耶穌對她說:「我不是告訴過你,如果你信,便會看到天主的光榮嗎?」他們把墓門的石頭推開,耶穌讚美感謝了天父以後,便大聲說:「拉匝祿!出來吧!」這位死了四天,人們說已經腐臭了的拉匝祿便從死者中復活,出來了。(參考若11:1-45)

耶穌是生命、是復活,誰相信他就不會死;即使死了,也要復活。

生命的恩典很重要。父母生育我們,基督救贖我們,這都是生命之恩。不過,另有一種恩典也是相當重要的,就是幫我們明白生命、了解生命意義的恩典。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則叫「管鮑之交」的故事,很能道出生命中的這另一個重要層次。

管仲與鮑叔牙兩位是朋友,但管仲在許多人眼中卻不是好朋友,而是一個勢利小人。後來管仲飛黃騰達,司馬遷形容他的成就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過,就在他發達時,他記起了他的朋友鮑叔牙。他認為自己之有今日,全是因為鮑叔牙的緣故。

他想起以前與鮑叔牙一起做生意的時候,每次他都多取一些利錢,而鮑叔牙卻不認為他貪心,因為知道他窮困。當生意失敗時,鮑叔牙也不認為管仲沒有才幹,因為他相信凡做事,都一定有利和有不利的時候。有一次打仗,管仲三戰三走,別人都斷定他是懦夫,但鮑叔牙卻不是這樣想,他認為管仲的走,純綷是因為他有母親在堂、不能輕生,所以骨子裡管仲應是一位孝子,而不是一位懦夫。後來,公子糾吃了敗仗,另一位大臣召忽為這次戰敗而自殺謝罪,管仲卻不甘心自刎,而寧可屈辱地做俘虜、坐牢,所以人人都說他無恥;但鮑叔牙卻認為他只是不拘小節,因為他要留下有用之身去幹一番大事業,使功名彰顯於天下。

鮑叔牙處處維護管仲、欣賞管仲、鼓勵管仲,使管仲最終能出人頭地。於是管仲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即是說,管仲認為生他的雖是他的父母,但使他活得成功,給予他第二生命的,卻是鮑叔牙。

對於耶穌,我們能否如管仲所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基督。」或者更好說:「生我者父母,給予我永恒生命的卻是基督」呢?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要終生感謝,但耶穌給予我們另一個生命,一個更豐富的生命、永恒的生命,我們不是更應該無窮無盡地感謝嗎?

慈愛的天父,我們誠心懇求你,求你把新生命賜給我們,幫助我們時常在基督內開始一個新的生命,一個重生的生命。讓我們懂得上愛天主、下愛世人。讓我們懂得愛我們自己、愛別人、愛世界、愛我們自己整個的生命。並讓我們能好好活出這一個豐盛的生命!

聖枝主日

真人基督

讀經一:(依50:4-7):上主的僕人
讀經二:(斐2:6-11):耶穌貶抑自己,聽命至死
福 音:(瑪26:14-27:66):耶穌受難始末
中國文化: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今天是聖枝主日,我們慶祝基督榮進耶路撒冷。祝聖聖枝後,傳統上許多教友會拿一枝聖枝回家。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應怎樣看待這些聖枝或其他聖物。

很久以前,我有一位朋友,他拿了兩枝聖枝回家。我問他為甚麼拿兩枝,他說要把一枝放在門口,一枝放在窗口,這樣鬼就不會進來了。我便跟他說,如果鬼要進入你的家,牠可以由天花板上落下來,也可以由地板鑽出來。我的朋友這樣看聖枝,確實有多少迷信成分。

也有一次,在一間天主教學校的廁所裡,學生傳出鬧鬼,於是校方便在廁所內安放了一個十字架。但問題仍未解決。因為學生說當他們如廁時,在看到十字架的那一格廁所就沒有鬼,但看不到十字架的那一格便有鬼了,耶穌的力量彷彿不能穿透牆壁似的。這樣看聖物也有些迷信色彩。

其實,真正保護我們的不是聖物,而是聖物所代表的天主。

聖枝是我們歡迎基督,願意他成為我們生命之主的記號。我們願意服從耶穌,按他的教訓生活。換句話說,我們整個生命是與基督結合的。這樣,基督自然會祝福我們。

我要強調的,是基督保護,而不是聖枝或十字架本身有什麼「法力」。

所以當我們高舉聖枝,或者要帶聖枝回家時,我們要記著,這是一個我們歡迎耶穌,願意接受耶穌為王的標記。

今天是聖枝主日,也是基督受難主日。所以榮進耶路撒冷的基督,也就是要受苦受死的基督。

今天在聖道禮中,依撒意亞先知這樣形容受苦的默西亞、上主的僕人:

我主上主每日清晨喚醒我,使我好像學徒一樣悉心受教。他開啟了我的耳朵,而我沒有抗拒,也沒有退避。人擊我背,我就迎之以背,拔我鬍鬚,我就迎之以腮。侮辱我、唾棄我,我也沒有遮掩我的臉面。由於我主上主的支持,我不怕蒙羞。我面不改容,好似一塊燧石。(依50:4-7)

讀到這裡,我便想起魯迅的一句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孟子也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是說:如果我反省到我的所言所行都是對的話,那麼,即使有千萬人反對我,我也可以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如果我是對的,即使世俗說我錯,我也可以橫眉冷對千萬人的指責,面不改容,好似一塊燧石。這便是我們的救主耶穌、我們的君王。

我們的君王就是上主的僕人,他沒有抗拒上主的召叫,沒有逃避在他面前準備了的羞辱。保祿在斐理伯書第2章接著說:「耶穌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但他並沒有堅持與天主平等。相反,他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降生成人,與我們完全一樣。他謙抑自下,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是百分之百的天主,但他降生成人,成為百分之百的人。他經歷了人生的一切遭遇和苦痛。今日我們讀受難始末時,我們會看到這個百分百的天主,並沒有用他任何天主的能力,去使自己少受一分一毫的苦。

而我們呢,我們不想做人,我們想做神;我們本來罪有應得,但我們卻不想受苦。在痛苦面前,我們多麼希望我們有消滅、或至少有減輕痛苦的能力!

如果世上有一個「罪無應得」的人,這個人就是耶穌。但他為了我們的罪,受了我們應受的苦。他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降生成人,服從至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

我們所歡迎的耶穌、擁戴的君王,原來是這樣的一個僕人,一個完全回應天主召叫的人。

在上主的聖意中,基督要歷盡人的艱辛,走人的路,做一個百分之百的人。

曾經有一個神學生問一位神學教授:「你信耶穌是天主嗎?」教授回答說:「你問錯了問題。你應該問:你信耶穌是天主又是人嗎?」是的,耶穌是真天主,但有時我們卻忽略了他也是真人。他經歷過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生老病死,成敗得失;他被人出賣過、譏笑過,他嘗過饑餓,經驗過失落,他甚至曾經流過淚。

在今天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慶典中,讓我們擁戴我們的救主,這個真人基督。讓我們也要求耶穌幫助我們成為真人,勇敢地回應上主的召叫,接受生命中的一切,也在一個具體而真實的生命中,去完成上主給我們的任務。

 

聖週四

千秋愛,萬古情

讀經一:(出12:1-8,11-14):逾越節晚餐
讀經二:(格前11:23-26):舉行主宴為紀念主的死亡
福 音:(若13:1-15,34-35):給門徒洗腳
中國文化: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耶穌在受難前夕與門徒吃了最後的晚餐。最後晚餐這四個字勾起了我們很多特別的思想;我想起很多很多人,在生離死別時的心境。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文天祥的一首《除夜詩》。

他受刑前夕,剛好也是大除夕。在這個除夕的夜晚,他寫了這首詩:「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詩的意境悽切動人,它的大意是:我身處在空無廣闊的宇宙裡,有的只是轉眼即逝的歲月。世界雖大,我無處容身;時間之快,我已無力掌握。一切都會在轉眼間結束。我一生經歷了無數的風霜和雨雪,我的命途是數不完的挫折和失敗。現在是甚麼都沒有了,我的命運已經好象除夕,到了生命的末刻。這是「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的一刻,在搖曳的燈光下,我夢也難成,而夜卻是多麼的漫長啊﹗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偉大民族英雄,他為保家衛國,反抗侵略,不幸被虜。蒙古人用盡種種方法,對他威迫利誘,但他鐵一般的意志,毫不動搖,他在監獄裡寫的《正氣歌》,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充滿著不屈不撓、義薄雲天的氣慨。現在這一首《除夜詩》更加表現出他面對死亡時,所具有的既無所畏懼,亦不抱幻想,既慷慨而又從容的高貴精神狀態。這種冷靜而堅忍面對死亡的態度,十分難能可貴,這也是他所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註腳。

在我們紀念耶穌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的心境又是怎樣的呢?那不更是無盡之愛、萬古之情嗎?但耶穌與文天祥最不同的地方,是耶穌有能力把他的情和愛凝結起來,鑄成一件無窮偉大的聖事,把自己留下來,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保祿宗徒這樣描寫:「主耶穌在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感謝了,把餅分開,說:這是我為你們而犧牲的身體,你們要照樣做,來紀念我。晚餐後,他同樣拿起杯,說:這杯是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每次你們飲這杯,要照樣做來紀念我。」(格前11:23-26)

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他的肉身及寶血就是隱藏在餅及酒的形象中。每當我們吃這個餅及飲這些酒時,我們就是在領受基督的整個身體,他的身體就成為我們的食糧,他的聖血就成為我們的飲品。一種使我們不再口渴、不再飢餓的永生的糧食。

但我們又怎能夠有資格去領受基督的聖體呢?今日在禮儀中我們選讀了若望福音中洗腳的故事。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在他建立聖體之前,他為門徒洗腳。門徒們當然很抗拒,因為替人洗腳是奴隸做的事。

巴肋斯坦是一個乾旱的地方,沙塵滾滾,許多人進到別人家裡時,有錢的人家都有些奴隸拿出水來,為客人洗腳。當耶穌為門徒洗腳時,門徒立刻感到耶穌所做的正是奴隸做的事,所以他們抗拒。伯多祿便說:「主,你不能替我洗腳。」不過,耶穌卻對他們說:「我現在所做的,你們不會明白,不過你們後來會明白的。」

於是耶穌替他們每一個人洗腳,洗完後給他們說了他洗腳的理由:「你們明白我剛剛為你們所做的嗎?你們稱我為師、為主,這是不錯的,我確實是。但如果我這個為主為師的給你們洗腳,你們更該彼此洗腳;我給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樣去做……。我給你們一項新命令,你們應該彼此相愛,好像我愛了你們一樣。」(參考若13:1-15,34-35)

基督徒的愛不是純粹的互相喜歡。我們的愛要以耶穌為典範:如同耶穌愛了我們一樣。如果我們分析一下耶穌怎樣愛了我們,我們會發現:

一、耶穌是在我們不可愛的時候愛了我們;

二、耶穌是在我們還是罪人時愛了我們;

三、耶穌是無條件地愛了我們;

四、耶穌為了愛我們甚至死在十字架上。

換句話說,我們要無條件地愛所有的人。不是因為他們可愛,而是因為在我們裡面有愛,有基督愛的火種。

耶穌又說:「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因此便可以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我們成為門徒的身份証明,不是因為我們有一張領洗紙,而是因為我們彼此相親相愛。

領洗是重要的,上教堂也是重要的,不過更重要的是相親相愛;相親相愛才是做門徒的條件和記號。

今日是耶穌建立聖體的大日子,我們一方面感謝上主建立了聖體聖事,日日陪伴著我們,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成為我們的食糧,但我們更加需要的,是在愛中跟耶穌一起結合,在耶穌裡面跟所有的人結合。

 

 

聖週五

肩擔古今愁

讀經一:(依52:13-53:12):受苦之僕
讀經二:(希4:14-16:5:7-9):基督同情人的弱點
福 音:(若18:1-19:42):耶穌的受難始末
中國文化: 足踏塵世路,肩擔古今愁。
堅貞為民、精誠為國,獨往寧擔天下謗;
淡泊忘貧、憂勞忘疾,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在我們紀念耶穌受難的這一日,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耶穌心情的一些領會。

耶穌的生命充滿了愛,是一種大慈、大悲的愛。他愛這個世界,愛他碰到的每一個人,並願意背起整個世界的重擔。他好像先知依撒意亞所預言的上主之僕:「受盡侮辱、被人遺棄,真是一個苦命的人。他飽嘗痛苦,被人鄙棄,我們都視他如無物。但他所肩負的是我們的痛苦,所受的是我們的痛楚。我們還以為他受了懲罰,給天主擊傷及貶抑。但是他被刺透是因為我們的叛逆,他被打傷是因為我們的罪惡。因為他受了懲罰,我們才得到安全,因為他受到創傷,我們才得到痊愈。我們都好像迷途的羔羊,各走各路,但是上主卻將我們的罪過加在他的身上。」(參考依53章)

我想起的一句話,就是「足踏塵世路,肩擔古今愁」,這就是耶穌。他來到這個世界,背負了古往今來所有的罪惡、所有的哀愁。有一首描寫陸游的對聯,表達了詩人也有這種情懷:「堅貞為民、精誠為國,獨往寧擔天下謗;淡泊忘貧、憂勞忘疾,但悲不見九州同。

陸游非常愛國,一心希望國家能收復失去的領土。他的堅持,許多人是不了解的;能夠偏安不好嗎,管它什麼還我河山?因而許多人毀謗他,他只好獨自承擔這一切。他窮,但他不怕過淡薄的生活;他忙,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病痛。他最擔心的只有一個問題:國家民族的統一。所以他死前寫了一首《示兒》詩給他的兒子當作遺囑:「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我想這些先聖先賢的心境與耶穌的心境都是一樣的,都充滿了愛,大慈、大悲、大願的愛;對世界、對蒼生、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愛。不過,這個充滿了愛的耶穌,他面對的生命卻是可悲的,甚至比陸游的命運更可悲。

為甚麼人們要把他置於死地呢﹖除了他的仇人和那些想把他除去而後快的人外,還有老百姓。這些老百姓在我們讀的受難始末中,曾瘋狂地喊叫:「釘死他,釘死他!」其實,這些人不少在過去三年是曾經聽過耶穌講道理,受過耶穌恩惠的。他們當中可能有些本來是啞的,耶穌治好了他們,現在他們卻辱罵耶穌;有些可能是跛子,被耶穌治好後,現在卻走來,握著拳頭,大聲的嚷著要除掉他,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

他們寧可要一個江洋大盜巴拉巴,都不要耶穌!

當耶穌披著紫紅袍,頭帶茨冠,血流滿面,望著這些群眾對他的審判、定罪、侮辱時,我們能領會到他的心情於萬一嗎?如果我們是活在二千年前的巴肋斯坦,我們又會不會握著拳頭高喊「釘死他」呢!

即使在今天,耶穌的死又是否與我們沒有關係呢? 我們犯過的罪、做過的錯事,不也是耶穌被釘死的原因嗎?

耶穌的表現還有一樣是令我們十分驚訝的,就是當他身懸十字架的時候,他頭戴棘冠,不能望天,只能低頭望著那些恥笑他的、咒罵他的人。那些人說:「你下來吧!」當然是用諷刺的口吻說:「你下來吧!讓我們可以信你。」

我小時候讀到這一段時,我很焦急,我在想:「耶穌,你為什麼不下來﹖你下來吧!讓這些惡人啞口無言,讓所有人看到一個大奇蹟,然後他們就要跪下叩首,稱你為王!」

但這畢竟只是我幼小心靈的天真期望。耶穌沒有下來,他望著這群人,講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父,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甚麼。

耶穌自己當時的感受又是什麼呢﹖眾叛親離固然痛苦,但更令他傷心欲絕的,是他感到連天父也無影無蹤,所以他大聲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當他懸十字架,上不到天,下不到地的時候,他滿以為至少還有一個父親可以照顧他、幫助他,但那時候的天主,卻是靜默無聲。耶穌的吶喊,顯得十分空洞,一點回音都沒有,他只是在自言自語,是完全無助的自言自語,他的天父,保持著絕對的沉默。

這就是我們的救主,一個身為天主的人,孤獨地死去的救主。我們今日默想耶穌受難時,要記著這個事實:一個無罪的人,一個不該死的人為我們死了,承擔了我們的罪過。

耶穌基督,我們真的願意感謝你,感謝你承擔了我們的罪,為我們犧牲了你自己。你贖回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屬於你的,今天我們要完全為你好好地活出我們未來的生命、整個的生命。

 

 

聖週六

逾越與新生

讀經一:(創1:1-2:2):天主創造天地萬物
讀經二:(出14:15-15:1):天主的選民過紅海
讀經三:(羅6:3-11):我們受洗歸於基督
福 音:(瑪28:1-10):耶穌復活了
中國文化: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旱時一滴如甘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不用怕,我知道你們是來找被釘的耶穌,他不在這裡,他已經照他所說的復活了。」(瑪28:5-6)

今日是復活節前夕禮儀,我們紀念基督從死者中復活。復活節正式的名字應該叫「逾越節」,有「經過」的意思,所以復活節只是二分之一的逾越節。

逾越是一個過程,一個行動。我們由大齋到大餐,由黑暗到光明,由現世到永恆,由死亡到生命。這是逾越。

舊約的逾越,是天主引導以色列民離開奴隸的境況,奔向自由,經過紅海到達福地。新約的逾越,是基督自己由死亡到達生命,戰勝魔鬼,打開天門,帶領全人類走向天主。他藉死亡解除了我們的罪,藉復活使我們成義,賜給我們永生。基督的逾越帶給我們的是救贖。

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應該死於罪惡,與基督一起復活,然後懷著喜樂,充滿希望,繼續走我們人生的旅程。

逾越節不是純粹紀念二千年前發生的事。因為我們透過逾越的慶典,正在返回到二千年前的境況中,經驗到二千年前發生的事。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說:「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意思是讀古人書,回想古人的高風亮節,會使我們悠然神往,使我們進入古人的心中,亦讓古人進入我們的生命裡。又或者當我們看一些動人的電影時,我們有時會感動到流淚,而和電影中的主角起共鳴。

人原來是可以「超越」自己的,禮儀更是天主把人的這種能力提昇至最大的極限,讓我們真實的回到過去,參與他的奧蹟。

基督的死亡及復活的「故事」,雖然十分感人,但這個逾越的奧蹟,不是書,不是電影,也不是故事;它超越了歷史和戲劇,並使他的救恩,在我們的慶典中呈現出來。

基督的救恩在我們的慶典中已經變成一個「現在」的事實,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的事實。

就在今晚,藉著聖洗聖事,我們看見一些罪人變成義人,魔鬼的奴隸變成了天主的子女,他們差不多可以說是由人變成了神,變成了神的子女。對於那些領了洗的人又怎樣呢?如果我們在四旬期內或聖週內辦了妥當告解,我們也可以說是由死亡進入了生命,由罪的境況進入了成義的境況,我們也與基督一起在今晚復活了。

在今晚的禮儀中,我們看到有火、有光。基督是照世的光,他焚燒一切的罪,驅逐了世界的黑暗,指示給我們奔向永生的路。新教友領受蠟燭,代表基督的光;領了洗的教友手持臘燭,也提醒我們,我們是世界的光,我們要用自己的善行,在人前為基督作見証,使人見到我們的行為,光榮在天之父。

今日在洗禮中我們看到水,神父也祝聖水,幫助我們記得我們曾經受過洗禮。水是生命的泉源,中國人說:「旱時一滴如甘露」,這是生命之水。不過,水也是死亡的象徵,洪水時,就是水淹沒和毀滅了世界。唐太宗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它代表生命也代表死亡。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第6章也向我們說:「我們受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參與他的死亡。若果我們經歷了他的死亡,同他結合,也要經歷他的復活,同他結合。

洗禮無論是今晚的洗禮,或者是我們從前接受了的洗禮,都代表我們決心與基督同死、同生,與基督一起死於我們的過去,死於我們的罪,然後度一個真實、正義而充滿希望的生命:「為的是要我們也能度新生活」。

今晚領洗者也會領受傅油。傅油一方面有祝聖的意義,一方面亦有分離的意義。受傅油、被祝聖的人,獲得了特殊的使命,成為君王、先知及司祭。

我們要成為君王,因為我們要讓上主在我們生命中為王,在我們的家中為王,在我們社會和萬物中為王。我們要成為先知,為基督作見証,宣講天國的喜訊,做天主的代言人,講出天主的聖意和計劃。我們要做司祭,因為我們可以藉著祈禱及參與聖事,直接同上主交往、與上主結合。

今晚新教友亦穿上白衣,代表他們獲得了一個純潔的新生命,要好好的保存它。

最後,我們也不要忘記我們在領洗時的誓詞。我們曾經誓許要棄絕魔鬼,棄絕罪惡,追隨基督。所以要更加積極地效法基督,成為基督的門徒,做基督的人,有基督的精神。

從今以後,我們要思想象基督,生活象基督,並以福音的精神,作我們生活的準則。

 

 

復活主日

昂然踏步,邁向新天

讀經一:(宗10:34,37-43):伯多祿為基督的復活作見證
讀經二:(哥3:1-4):該追求天上的事
福 音:(若20:1-9):墳墓已空
中國文化: 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樸鼻香?


我們就是天主揀選的見證人,我們就是那些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共同飲食過的人。」(宗10:41)

復活節不單是紀念基督的復活,也是相信我們自己會復活,整個人類會復活,萬物也會復活。今日我想和大家分享兩個民族的遭遇:中華民族及以色列民族的遭遇。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而又可憐的民族。我們很偉大,因為我們有很長的歷史——有世界上最長久最持續不斷的文明。我們有過漢、唐的盛世,有過儒家、諸子百家的智慧。我們的屈原是世界上第一位大詩人。我們曾經有過四大發明:印刷術、造紙術、羅盤及火葯。從前,我們的絲綢及瓷器是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精品。

不過我們亦很可憐。我們的老百姓經常受苦。在亂世中,中國大地上曾經出現過「百里無人煙」的慘況。杜甫在《北征》詩裡描寫的「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讀起來也令人感覺十分悽冷。殘唐五代、五胡亂華的時候,更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黑暗時期。

近代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抬不起頭來,甚至連帶著基督精神的傳教士,有時也在不知不覺間,站在帝國主義者的一邊。屈辱、痛苦、自卑,是我們不少中國人的心境。

中華民國的軍閥時代,錢穆先生形容是歷史上最糊塗、最混帳的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外求獨立與平等固然做得好,但內求富強與統一,則仍然是遙遙無期。五四運動時所提出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即民主與科學),到現在還未在中國遍地開花,更不知何時可以結果。

中華民族甚麼時候可以逾越,甚麼時候可以復活呢?

讓我們再看看另一個民族??聖經的民族。

距離現在大約三千多年前,在埃及有一群旅居異地的僑民,由於他們苦幹、勤勞,於是積累了很多金錢與財產。但金錢與財產剛好惹起了禍端,法老王及埃及人要把以色列人貶為奴隸。這一群流落異鄉、寄人籬下的奴隸,他們堅強的身體被蹂躪,他們脆弱的心靈被糟蹋。於是一種渴望和平、嚮往自由的理想,就在這一種非人的生活中慢慢形成了。

與現實對比,這個理想更是多麼的鮮明,多麼的吸引。

終於,這個追求自由的理想,成為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這群奴隸踏上了艱苦的征途。由渴望到追求,由理想到實踐,需要很大的力量。而這力量的背後就是以色列人所稱的萬軍的上主、慈悲的上主、廣施救援的雅威。

但離開為奴之家,卻不能一步就進入自由的國境。拋棄了埃及之後,他們立刻要面對的是茫茫的沙漠,一望無際的荒原;沒有水、沒有食物。日間攝氏一百多度高溫,夜間冷到冰點以下,日曬雨淋、飛沙走石。他們面臨的抉擇是:要不要回去為奴之家,那裡至少可以「死有葬身之地」,或者,堅持夢想,找尋自由。

以色列人選擇了後者。於是在四十年內,他們在沙漠裡漂泊流浪。四十年,佔去了人生大部分的時光。他們掙扎、流浪、吃苦,直到整整一代人死去以後,終於找到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地方。

進入沙漠、投奔自由,這就是以色列人與我們基督徒原來的感召,是今日我們在復活節、在逾越節所慶祝的奧蹟。我們今日所宣揚的,就是這種面對生命的挑戰,和投奔自由的精神。我們要在任何環境下都有不屈不撓的勇氣,懷抱永遠不熄滅的希望。

昂起頭來,離開為奴之家;打破罪惡的枷鎖,經過沙漠的洗禮,走向上主所許諾的自由福地,十分不容易。

一個沉迷於電視的學生,要他重新拿起書本;一個沉迷於賭博的家庭主婦,要她重新將全部時間用在子女、丈夫及家務身上;一個只知道追求肉慾安逸,和沉迷於聲色犬馬的男人,要他重新度純潔的生活。這一切都絕非易事。但這正是皈依、回頭、洗禮、逾越的含義。

今天是復活節。我們不單只慶祝基督的復活,我們也要成為基督復活的見証人。我們就好像宗徒大事錄所說的,在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之後,與他共同飲食過的人。我們經驗過基督,領受過基督,擁抱過基督;我們曾經在基督的懷抱裡沉睡過、安息過。我們也曾經驗過基督給我們多少的恩典、多少的希望。就讓我們將我們的希望帶給我們的鄰人,帶到世界上,帶給中華民族。

以色列人曾經歷過四百年的奴隸生活,終於重獲自由。「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樸鼻香?」我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甚至整個人類,儘管苦難不斷,都要得到基督的救贖,得到他賜給我們圓滿的幸福和生命。

 

 

復活期第二主日

教會與基基團

讀經一:(宗2:42-47):理想的教會團體
讀經二:(伯1:3-9):分沾救恩的福分
福 音:(若20:19-31):耶穌基督顯現給門徒
中國文化: 形似、神似;神形兼備;意存筆先。


那時,信友們都專心聽取宗徒的教訓,時常聚會、擘餅及祈禱。他們變賣了財產,按照每人的需要加以分配。他們懷著喜樂和真誠的心一起進食,並時常頌讚天主。(參考宗2:42-47)

這是教會初期的一個團體,一個最原始的教會。當時的教會是一個很小的教會,不過這個細小的教會,卻具備了教會的所有元素。換句話說,他們是一個普世的教會、一個教區、一個堂區、一個基督徒基層團體,一個「基基團」。

當時他們人數很少,他們聚會時一同做幾件事:聽取宗徒的教訓、擘餅、祈禱;但他們首先是「聚會」。聚會是基督徒十分重要的特色,正如耶穌說:「你們兩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你們中間。」(瑪18:20)

在我們的神學術語裡,有所謂「哪裡有基督,那裡就有教會」。所以當兩三個人因基督的名字一起聚會時,那裡便有教會,因為基督在那裡。

初期教會就是這樣的教會,一個時常團聚的教會;正是這種聚會使教會成為教會。「教會」原是一個動態名詞,而不是一個靜態名詞。教會不是一個俱樂部、同鄉會,也不是一個興趣小組。教友不只是一個登記了名字的會員。因此,如果我們要屬於教會,就要聚會,要與其他兄弟姊妹因基督的名字時常聚會。亦因此,到教堂參與彌撒,參與堂區的生活,便成了做教友的重要活動和本份之一。因為在參與聚會的時候,我們成為教會。

家庭的性質與教會相似。英文說A house is not a home, 即一間屋不等於一個家。因為一個由四面牆圍起來的地方,也可以是一個破碎的家庭,甚至是一所監獄。只有當父母、兄弟、姊妹聚在一起的時候,特別是當他們一起吃團年飯,大家喜氣洋洋的時候,他們就成為家庭、溫暖的家庭。家庭不再是一個睡房、廚房及客廳的混合物。家庭是一群人,一群相親相愛的人的生命共同體。

但初期教友在聚會中做些甚麼呢?聖經說他們聽取宗徒的訓誨。而宗徒講的話不是他們自己的話,而是基督的話、基督的教訓、基督的生平和事蹟。這些話後來寫成文字,就變成聖經。所以說初期教友在聚會時聽取宗徒的訓誨,即是說他們在聚會時是首先讀聖經。在讀經中,他們聽到基督的教訓和事蹟,感受到基督為我們所作的一切。

初期基督徒首先是聚會,然後是讀聖經。有了這信仰的準備後,他們便舉行擘餅禮,即是舉行彌撒。彌撒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高峰和泉源,在那裡基督真實地臨在。其實基督在聖經裡已經臨在,在聚會中也臨在。不過基督建立了聖體聖事,用一個更特別的方式,即聖事的方式去和我們相處。他真實的身體和真實的寶血,臨在於麵餅及葡萄酒之中,作為我們的食糧。

初期基督徒聚會時除了誦讀聖經、參與彌撒外,還有祈禱。祈禱是我們直接與主交往的一種形式。我們在聖經中聆聽了上主的話,也透過祈禱回應天主的話。我們回應上主在我們生命中的召叫,和他在我們良心裡所發出的聲音。

在這裡,我們看到初期教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聚會、讀經、參與彌撒及祈禱。這是一個小群的團體,大家非常相熟,他們甚至變賣所有的財物,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不再需要任何物質去為他們帶來安全感。他們能變賣一切,因為基督就是他們的一切,教會就是他們生命的支柱。

這個團體還時常一起進食。一起進食、聚餐,是友愛的標記。我們不會請仇人到我們家裡吃飯;能夠一起吃飯,正代表我們大家都是朋友。在中國人的地方,包括海峽的兩岸,我們都會覺得請人吃飯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記,表示大家是朋友。初期的教會時常一起進食,而且十分喜樂,並時常讚頌天主。這種團體生活是快樂的,這不是一種拉長面孔,十分苦惱的生活。

這就是初期的教會。初期的教會也是一個充滿聖神恩典的教會。耶穌復活後,他見到門徒的第一句話就是:「願你們平安,父怎樣派遣了我,我也怎樣派遣你們;你們領受聖神吧!」(參考若20:21-23)

領受聖神,也是教會的特質。名畫家齊白石指出作中國畫不單要「形似」,更要「神似」,畫畫時要「意存筆先」,才能栩栩如生。教會如要栩栩如生,也當形神兼備,在聖神裡獲得更新、得到滋潤,然後大家一起在基督內建設教會,並與教會一起去建設世界。
今日我們也需要建設一個這樣的教會,一個時常團聚、互相支持的基層教會,一個充滿聖神之恩的教會。

 

 

復活期第三主日

抓緊時機

讀經一:(宗2:14,22-33):天主使基督復活了
讀經二:(伯前1:17-21):基督以自己的寶血把我們贖回
福 音:(路24:13-35):耶穌顯現給二位厄瑪烏門徒
中國文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


路加福音第24章記載:在耶穌復活後,有兩位門徒前往一處叫厄瑪烏的村莊,在途中他們碰到耶穌。但聖經說,他們的心眼有所蒙蔽,沒有認出耶穌來。(參考路24:13-35)

一個人認不出耶穌,或看不到一些東西,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人在山中」,第二是「心有暗角」。

蘇軾有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氣象萬千,所以遠、近、高、低看來都不一樣。我們看不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們是在廬山之中。

有時我們不認識真理,不認識基督,是因為我們「在裡面」。我們有時感受不到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感覺不到活在香港,或活在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裡是一分多大的恩賜,因為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直至有一日,當「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我們才會驀然醒覺到父母多麼好。又或者當我們突然遇到戰亂時,我們才會感受到太平盛世是多大的祝福。

當然,我們還有另一種蒙蔽,就是我們在生命裡都有一些「暗角」,一些我們無法明白的,甚至是不想明白的東西。我們不想明白,因為當我們明白後,我們需要改過,而我們卻不想去改,所以我們不願意明白,甚至拒絕去明白。難道一個學生不明白讀書的重要嗎?他明白,但他拒絕去明白,所以他繼續沉迷電視,繼續每晚用數個小時「煲電話粥」,繼續在不適當的時候談戀愛。因為他不願意明白。

聖經說那兩個門徒有所蒙蔽,所以他們沒有認出耶穌來。我們不知道當時的情況,也不知道這兩個門徒的心境。但上面說的兩個情況都有可能。於是,耶穌要親自開啟他們的眼睛。

耶穌用的其中一個方法是:把全部經書論及默西亞的話,從梅瑟和眾先知開始,都對他們解釋清楚。

要認識耶穌,便要認識聖經,而且不是一段聖經,而是「全部」聖經。聖經不可以斷章取義,甚至不可以「斷書」取義。我們必須認識新經,又認識古經;認識一本經書,又認識全部七十三卷經書,我們才可以在各經書中,找到真理和生命。

當這兩個門徒與耶穌一路交談的時候,他們不覺到了一個村莊。耶穌好像還要繼續前行,這兩個門徒就竭力挽留耶穌。他們說:「太陽已下山了,天快要黑了,請與我們一起住下吧!

挽留耶穌,是認識耶穌的重要步驟。耶穌的臨在,稍縱即逝;我們要挽留、要主動、要掌握時機。

有人說:「愚蠢的人放棄機會,聰明的人掌握機會,有智慧的人創造機會。」今日這兩個門徒至少掌握了一個機會,掌握了和耶穌一起的機會。

其實,我們不單要掌握機會,還要創造機會,在生命中創造機會去認識耶穌。例如:我們每天要為自己保留一些靜默的時間去沉思生命;要進入良心深處去接觸天主。當我們仰觀天空時,我們要花時間去注視,花時間去多看幾眼;當我們俯視大地時,我們要懷著興奮、感恩的心情,去擁抱上主賜給我們的這分大禮物。多注視、多聆聽、多沉思,我們要為自己創造機會,去接觸天主、接觸基督、接觸生命。

當他們挽留耶穌後,耶穌就和他們一起共進晚餐。在晚餐中,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將餅分開,遞給他們。那時,他們的心和眼睛都開了,他們認出那就是耶穌。

要認識耶穌、要接觸生命,領聖事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分餅就是彌撒,門徒在分餅時認出耶穌,我們都要在彌撒中、在領聖體時認出耶穌。不過,他們一認出耶穌,耶穌就隱沒了,他們立刻回想起與耶穌在一起時的經驗。他們說:「當耶穌在路上與我們一起傾談時,尤其當他為我們講解經書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一般熾熱嗎?

經驗十分重要,但經驗的反省更加重要。當我們有一個好經驗時,我們就要跟人分享。當我們重新分享、回顧、講述我們的經驗時,我們是再一次重複我們的經驗,重新經驗我們的經驗。門徒就是在他們反省時,才感覺到他們「曾經」心熱如火。
許多人只會記得一些壞經驗,而忘記一些好經驗。其實我們每人只要真正回顧一下自己的過去,我們便也會有厄瑪烏門徒一樣的經驗。

 

 

復活期第四主日

聖召、善牧、領袖

讀經一:(宗2:14,36-41):第一次宣講,三千人歸化
讀經二:(伯前2:20-25):基督是我們的榜樣
福 音:(若10:1-10):耶穌是善牧
中國文化: 伯樂與千里馬。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耶穌說:「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棄自己的生命。盜賊進入羊棧無非為偷竊、殺害、毀滅。但我來,卻是為使他們獲得生命,獲得更豐盛的生命。」
(參考若10:1-10)

耶穌是善牧,他愛他的羊。他亦希望教會的牧者是善牧,愛自己的教友、愛自己的羊群。

在《戰國策》中,有一個關於伯樂的小故事:一匹千里馬已經老了,拉著一輛很大、很重的鹽車,來到太行山。因為上山,所以那匹馬拉得很辛苦。牠彎著腰,尾巴下垂,腳掌流血,口吐白沫,全身汗水直流。拉到半山時,牠實在走不動了。那時伯樂剛剛經過,他就下車拉著這匹馬,痛心地哭起來,然後脫下衣服鋪在這匹馬身上。那時,這匹老去而無力的千里馬就昂起頭來,大聲地叫了一陣,因為牠終於感覺到伯樂是了解牠、和同情牠的。

我們都應像耶穌一樣去照顧羊群,都應像伯樂一樣,憐惜千里馬。但是有些所謂領袖,所謂牧者,他們根本不是善牧,不是好的領袖。

中國近代有位詩人寫了一首關於「領袖」的詩這樣說: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作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臧克家)

善牧就是一個「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教會今日需要很多這樣的善牧。

傳統的善牧指的是神職人員,這就牽涉到「聖召」的問題。但聖召究竟是甚麼呢?聖召並非一些抽象的、不可思議的東西。

聖召需要一些客觀的條件,拉丁文用三個S表達,即Sanitas (健康),Sanctitas (聖德),和Scientia (學識)。如果我們要追隨聖召,我們必須有起碼的健康,不要經常背著藥罐子;有起碼的聖德,不要有太多怪癖或不能自拔的毛病;有起碼的知識,有可以完成一個普通中學課程的智力。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已經具備了三個S,即健康、聖德、知識,再看一下自己對宗教、對靈性生活、對大自然和對生命是否有興趣,對宗教生活、祈禱、讀聖經是否有特殊傾向。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話,我已經具備了聖召的基本條件。

假如我想進一步與人分享這一切,並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和更屬靈,那我差不多已具備聖召的所有條件了。

有了適當的健康、聖德和知識,對宗教的事物有共鳴,又想更多人對宗教、對天主、對生命有興趣,我便可以選擇進入修道院。

入修院並不等於立即做神父或做修女。進修院是去體驗自己對宗教是否有持久的興趣,是否真正有做神父、修女的決心。通常我們會在修院中度若干年的團體生活,由三、四年到八、九年(或終身)不等,看看我們是否真有聖召。

如果我自己覺得適合,而修院亦覺得我適合,這樣我便可成為神父或發永願的修女。所以,聖召基本上也可算是一種「合約」,是我和教會立約:我選擇教會,教會選擇我。

今日不少人認為在世俗中亦可為信仰作見証,無論結婚或獨身,作神父或作醫生,賣菜的或家庭主婦,我們都可以達到聖德的高峰。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聖德有很多路,召叫也有很多種。但今日我想邀請各位去認真考慮的,是一個真真正正狹義的聖召問題:我有沒有做神父或作修女的聖召呢?我願不願意嘗試呢?

有一位愛爾蘭老師,經常苦口婆心地叫學生們「給天主一個機會」(Give God a chance),我現在也要認真地問大家,你願意給天主一個機會嗎?給他一個召叫你去作神父,或作修女的機會嗎?

請你和我一起說:「天主,你要我做甚麼?我把我的未來交託在你手中。如果你要我做神父、做修女,我會樂於回應你的召叫。主,我在這裡,求你召叫我!主,我在這裡,請你派遣我!」

 

 

復活期第五主日

春在枝頭已十分

讀經一:(宗6:1-7):選立七位執事
讀經二:(伯前2:4-9):以基督為基石
福 音:(若14:1-12):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中國文化: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壟頭雲;
歸來偶過桃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天主教的信仰是一個全面的、整合的信仰。意思是:我們相信來世,也相信今生;重視精神的生命,也重視肉身的生命;我們相信那些看得見的,也相信那些看不見的。我們要在今世活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但是我們絕對沒有忘記,我們在完結這生命以後,會進入另一個永恆的生命。

其實,如果用更準確的語言來說,來世的生命便是今世生命的延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生命。

耶穌在若望福音14章向門徒說:「你們的心不要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裡有很多居住的地方。我快要離開你們,我離開你們是為你們預備地方,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就要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好讓我在哪裡,你們也在那裡,我要去的地方,你們都要去。」十二門徒之一的多默就對耶穌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又怎知那條路呢?

接著耶穌就回答了他一句很出名的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參考若14:1-12)

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是真理,他講出生命的秘密、宇宙的奧蘊;他告訴我們,原來的生命是怎樣的,甚麼是豐盛的生命,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子女,子女應該怎樣對待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朋友,甚至應該怎樣對待仇人。

耶穌是真理,他講出生命的秘密,這秘密是天父創造世界的時候,已經規定了的。例如:世界應是乾淨的;人要相親相愛;快樂在於分享,而不在於霸佔;人際關係的金科玉律是愛及寬恕,而不是無休止的仇恨、敵對和鬥爭。這些都是天主為人生定下的真理。

耶穌是真理,因為他講出真理、活出真理,他本身就是真理。當我們說自己信耶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按照耶穌的話去生活,耶穌很強調這點。他責備那些只懂叫「主啊!主啊!」而不按照上主的話、不按照天主的聖意去生活的人,這些人其實並沒有信;因為信而不行就等如不信。所以「信耶穌得永生」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我們信耶穌時,還須按照耶穌真理的話去生活,我們才會得到真實的生命:今世豐富的生命,將來永恆的生命。

耶穌也是那條道路,因為通過他所講的真理,通過他自己,我們可以到天父那裡,可以進入永恆的真福生命中。

「除非經過我,否則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耶穌是到父那裡去的唯一途徑。他是天人之間的中保,天人之間的唯一橋樑。信耶穌、接納耶穌、按照耶穌的話去生活,我們便能通到父那裡去。他是道路。

當耶穌說這番話時,斐理伯宗徒忽然生出一個疑問:「主,你時常講述你的父,現在請你將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斐理伯不明白耶穌所說的橋樑和道路的道理,他只想直接看見天主、看見父。耶穌就說:「斐理伯,我和你們一起這麼長的時間,你還不認識我嗎?看見我就是看見父。你為甚麼還說要將父顯示給你呢?你不相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耶穌就是天父的「聖事」,藉著耶穌,我們認識父,可以到父那裡去。看見耶穌,就是看見父,這就是「聖事」。

有一首頗有「聖事」意境的詩這樣說:「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壟頭雲;歸來偶過桃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這首詩是說:我整日想找春天,卻找不到;我踏破鐵鞋走遍各處,還是見不到春天的蹤影。我終於回到家門,但就在我回家時,我偶然經過門前的桃花樹下,原來春天已在這裡,春天老早已在我家的門口。

在基督身上,我們其實已經見到天父,但我們仍然去找。其實,我們生命中本來已有基督:在教會的聚會中有基督,在聖經中有基督,連在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也有基督。因為耶穌說:「你對我最小的兄弟姊妹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同樣,當我們閉上眼睛進入內心深處時,天主在那裡;當我們仰觀天空時,天主也在那裡;當我們細心觀看這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時,我們亦能看到主在那裡向我們招手。「春在枝頭已十分」,原來基督是從未離開過我們,天主也一直在我們身邊。

讓我們張開我們的眼睛,放開我們的懷抱,去感受基督的臨在,去觸摸上主的親臨。而在基督的身上,我們便會接觸到父,因為耶穌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是生命的真理,他是通向生命的道路。讓我們接納他、相信他、按照他的話去生活。

 

 

復活期第六主日

聖神的教會:由他力到自力

讀經一:(宗8:5-8,14-17):撒瑪黎雅信徒領受聖神
讀經二:(伯前3:15-18):面對考驗,信靠基督之神
福 音:(若14:15-21):父要賜下護慰者聖神
中國文化: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在若望福音第14章中,耶穌對門徒說:「如果你們愛我,便要遵守我的命令,我要向父祈求,父一定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他是世界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因為世界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但你們認識他,因為他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之內。」(若14:15-17)

基督的教會有時候給人一個錯誤的印象,以為教會是一個「他力」的宗教。「他力」,因為我們講「聖統制」。在聖統制的教會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由上而下,一層層的隸屬,由教宗、主教、神父一直到教友。我們都要聽長上、神長的教導。我們由他們的手中領受聖事;是他們告訴我們基督的道理;是他們將救恩帶給我們。他們牧養、管理我們。

這似乎是一個十分之「他力」的教會,一個由上而下,由外面的力量去維持的教會。我們的教友幾乎完全被動:他們聽道理、領聖事、接受牧養。這種教會模式似乎很配合我們的「基督學」。因為是基督建立了教會,委託門徒管理這個教會;門徒又委派他們的繼承人繼續去治理這個教會。

不過,這只是我們教會的一部分。在耶穌離世升天前,他已經向門徒許諾過,要派聖神來。聖神便是那位世界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世界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不過,基督的信徒是認識他的,因為聖神與我們同在,在我們內。

今天的伯多祿前書對聖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行為有清楚的描寫:伯前第3章說:「你們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隨時準備答覆。要保持良心的無愧,好讓那些誣告你們的人,自遭其辱。」(參考伯前3:15-16)

由內心去尊崇基督,答覆別人,說出我們所懷希望的理由:信仰的理由、繼續奮鬥的理由,保持良心的無愧,向我們的良心交待,服從良心的訓令,聽從良心的聲音。這一切都是聖神的行動。

聖神的教會是一個「自力」的教會,而不是一個「他力」的教會。自力的教會強調個人的重要,自力的信仰要在人心中慢慢形成、成長、成熟。

我想將朱熹的一番有關「求學問」的話,和「自力」的信仰作一比較。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朱熹:晦翁學案)聖神在我們心中幫助我們處理我們的信仰,過程有些和朱熹所說的相似。

聖神在我們心裡,他和基督不同。基督的教會是一個有形的教會,在這個有形的教會中,我們可以直接去問,直接去聽,去服從。不明白,可以問神父,問神學家。不過,這有形的教會只是教會的一部分,教會還有無形的一面。那裡有的是聖神。

聖神無形無相、來去如風。他不可被掌握。你有問題問聖神,他不會直接回答你。聖神住在我們心裡,我們只能慢慢去體會,慢慢去學習,慢慢去悟出答案。

其實,當我們看聖人的行實,或聽一些有智慧的人的見識時,那都是他們一生經驗累積的精華。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經驗、這些話而進入聖人的內心世界。同樣,我們也可以透過聖經的話,藉聖神的啟發,進入基督的內心世界。這時,天主聖神就幫助我們明白這些話背後的意義,並將這些話轉化成我們的渴望、理想和對自我的要求,然後再決定我們自己該如何實踐,找出屬於我們的答案。這些答案已經不是聖人的答案,不是聖經的答案,而是我們自己的答案,是我們在回應天主時,所作出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決定。

是聖神幫助我們作出這個決定,是聖神在我們心中,和我們一起找出這個答案。可以說,這是我們良心的答案、我們自己生命的答案。因為聖神在我們心中。

耶穌說:「聖神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所以,如果我們進入生命的深處,就會接觸到聖神。藉著聖神,我們才會進一步認識基督、認識天父。這就是耶穌所說的:「到那天,你們便會知道,我在父內,你們在我內,我也在你們內。那些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愛我的人。誰愛我,我父一定愛他,我也要愛他,並將我自己顯示給他。」(若14:20-21)

主耶穌基督,求你派遣聖神來到我們心中,成為我們生命的動力、我們的朋友。我們願意進入我們良心的深處,與我們的朋友、我們的護慰者聖神談話。我們相信,他會使我們更加明白你的話。主,求你將聖神賜給我們,賜給你的教會,也賜給所有的人!

 

 

主受洗節

為天國獻身,為世界服務

讀經一:(依42:1-4,6-7):上主僕人的召叫和他的慈悲
讀經二:(宗10:34-38):天主以聖神給耶穌傅油
福 音:(瑪3:13-17):耶穌受洗後看見天主聖神降臨在自己身上
中國文化: 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若翰不肯接受為耶穌授洗。耶穌回答說:「你暫且照做吧!因為我們應該這樣做,以完成全部正義。」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瑪3:13-17)

今天,我們紀念耶穌的受洗,這是耶穌公開生活的序幕。從此,他正式踏進了世界的舞台,公開向世人宣講天國的喜訊。

他並不是自己要到這世上來的,而是天主、他的父派遣了他:「我、上主,為正義召喚了你,我必提攜你、保護你,我要立你為人民的盟約,使你成為萬民之光;你要開啟失明者的眼睛,把被囚禁的人領出監牢,使黑暗中的人得見光明。」(依42:6-7)

耶穌接受洗禮,也就是接受了一個任務、一項使命,接受了天父的派遣,亦因此,他成了天父所喜悅的:「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耶穌是天主的「聖事」。從耶穌身上,在他的宣講和行動中,我們慢慢接觸到、看到、感受到、領悟到,和明白到那位無形無相的天主;因基督的緣故,我們和那位原來不可捉摸的天主,已經可以發展出一種位際的、親密的關係。而且,在耶穌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天主對人的最大和最真摯的愛情;在耶穌身上,我們更看到人對天主最高、最大、最深、和最完全的服從和回應。

洗禮正是這一切的標記,藉著接受這個標記,耶穌決心接受和實踐父交給他的使命:把天父啟示給人類,讓天國臨現在人間。

我們許多人在洗禮中,大多只會想到赦罪、蒙恩、將來得升天堂的幸福,很少想到這更是一個對基督的追隨,一種終生的奉獻,為天主而奉獻,為實踐他給我們的使命而奉獻一生。

比起基督教朋友來,我們天主教徒無疑在傳教使命上是相當薄弱的,我們甚至比不上佛教徒那種蓋寺廟、印善書、積功德的熱誠。

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接受洗禮時已領受了三重使命:作先知、司祭、君王的使命。先知,我們要作天主的代言人,為基督、為信仰、為真理作見證;司祭,我們要直接和天主接觸,盡一切宗教義務,為世界祈禱;君王,我們要讓天主在我們心中為王,並帶領別人到天主那裡,讓天主在一切之中為王。

這都是我們在領洗時所領受了的使命;我們絕不是只來承繼永生、享受救恩的!

但耶穌的使命是甚麼呢?他又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教會一向相信,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上主的僕人」,就是指耶穌,而今天的讀經是這樣的形容這個上主的僕人:「我在他身上傾注了我的神,叫他給萬民帶來公正。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芯,他不吹滅;他要忠實地伸張正義。」(依42:1-4)

耶穌好像上主的僕人一樣,也是慈悲和正義的,他愛所有人,也愛每一個人,包括軟弱的人和罪人在內。他要把救恩帶給他們。

從耶穌的使命和領洗者的使命來看,我們也可以很易聯想到教會的使命。如果耶穌是為人而存在:「他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那麼,教會也應是為世界而存在的。

所以梵二的《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很清楚地說:「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的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亦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愁苦和焦慮。凡是屬於人類的種種,在基督信徒心靈內,莫不有所反映。」即是說,教會對世間的一切,都會感同身受。

這亦是中國人所說的「人溺己溺,人飢己飢」,或范仲掩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孔子周遊列國,他熱愛人民、關切世運,有人勸他不必再費心了,因為洪水橫流、濁浪滔滔,做甚麼也沒有用處。孔子的回答很簡單:「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意思是:我不願隱居山林,只是和鳥獸相處。正因為洪水滔滔,所以我才出來濟世;天下太平,我出來幹嗎?

希望基督能帶導我們所有人,特別那些信從他的人,為天國而全然獻身,為世界而忠誠服務。

 

 

常年期第二主日

若翰精神

讀經一:(依49:3,5-6):作上主的僕人
讀經二:(格前1:1-3):為基督而蒙召
福 音:(若1:29-34):若翰為耶穌作證
中國文化: 介之推不言祿;劉備三顧草廬;聖君賢人的禮賢下士。

若翰見耶穌走來,便說:請看!消除世界罪惡的天主羔羊。這就是我所說的那一位,他在我之後來到,卻在我以前存在。因他先我而存在,於是我作證:他就是天主子。(參考若1:29-34)

「請看!天主的羔羊。請看,除免世罪者。」這是我們每日在領聖體時所聽到的話??聖若翰的話。他被稱為耶穌的前驅,是一個向世界介紹耶穌的人。

若翰自己有很多門徒。在耶穌出道以前,他已經宣講、施洗,有相當高的地位和名譽。連耶穌也親自來到他面前受他的洗禮。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曾經顯赫一時,有很多聽眾、很多追隨者。甚至黑落德王也佩服他。這樣的人,如何能容忍甚至主動介紹另一個人,並清楚說出,這人比他自己更偉大呢?

這象徵另一人將會取代他的地位,這預示聽過他講道的人要去聽另一位講道,跟隨他的人要跟隨另一位。他這樣做,無疑將會使自己很快就從眾人的焦點中消失。

若翰從不諱言:「他要長大,我要縮小;他要興盛,我要消退。」這簡單的說話,為今日很多人來說是致命性的。世上很少人能自願放下自己的權力、地位和面子。因為失去了權勢、地位,就是失去了一切。

這就是若翰精神。

「看!這位就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你們去跟隨他吧,他是救主、天主子。我只是他的工具,他的僕人,他的前驅。我要做的已經做完,我站在台前的時間,已經到了落幕的時候。」

不以自己為中心,總是想到別人,這種「若翰精神」在中國的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有春秋時晉國介之推的不言祿、不貪功、不追求立功之後受賞;有劉備的三顧草廬,和許多聖君賢相的禮賢下士。他們可能不免有為自己打算之心,但對屬下的欣賞、肯定,卻不是所有在上者能人人做得到的。大多數的人是:有過諉於他人,有功自己獨霸。

若翰被揀選作為基督的前驅,其實我們每人都被天主揀選了。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9章說:上主對我說:「以色列,你是我的僕人,我因你而自豪。」其實上主看中了我,他是我的力量。當我尚在母胎時,他便培養我作他的僕人。他對我說:「你要作我的僕人,復興雅各伯支派,領回以色列的遺民,還是小事,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

我們每一個人都已蒙召,都是上主的僕人,他看中了我們。當我們尚在母胎時,他已培養我們去復興雅各伯支派,領回以色列的遺民。遺民就是那些堅持信仰、不離棄上主的一小撮遺留下來的人。

我們也要復興教會,領回那些在教會內忠於上主的人。不單如此,我們更要成為萬民之光,使救恩達到天涯海角。我們要成為僕人,把耶穌介紹給人,這就是若翰精神。

有一段可以反映若翰精神的新聞:有一波音737飛機失事掉落河中。當時天氣嚴寒,河水結冰,救援工作很困難。遇難者中有一位年約50歲的男人,每次當他接到救生圈時,他總是遞給他旁邊的人。如此共五次。最後當直升機要救他時,他已消失在冰封的河水裡。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稱他為「水中的人」。

其實,當「水中的人」每一次把救生圈遞給其它遇難者時,他應該知道他有什麼命運與下場,但他卻做了。這位「水中的人」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訊息:「人」這個名詞,可以有大尊貴、大慈悲的含義。消失自己、成就別人,這是若翰精神的現代版。

今日的傳教士,很多都有這種精神。他們帶著三個英文字去傳教:begin, beget, be gone,就是開始、生產、離開。因為每當一位傳教士去到一個地方時,他就開始傳福音的事業。然後他培育地方教會,讓成熟的地方教會誕生。地方教會誕生後,他就功成身退。這是傳教士的「若翰精神」。

當我們要去幫助人時,也讓我們記得這種精神。重要的不是幫助人,而是與人同在。我們要支持及肯定他們,培養他們成長和自立,使他們不再需要依賴我們。他們要長大,我們要縮小;他們要站在台前,我們要退居幕後。我們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別人的好處。這也是「若翰精神」。

「看,這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讓我們介紹耶穌給別人,也將別人介紹出去。我們要成為別人背後的支持者、肯定者及欣賞者。

 

 

常年期第三主日

有容乃大

讀經一:(依8:23-9:3):天主施恩於加里肋亞
讀經二:(格前1:10-13,17):要同心合意,不要分黨分派
福 音:(瑪4:12-23):耶穌在加里肋亞傳道
中國文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保祿向格林多人說:弟兄們,我以主基督的名義,請求大家言行一致。不要分黨分派,而要同心同德,團結起來。你們曾經各自聲稱:我是屬阿頗羅,我是屬刻法。難道基督已被分裂了嗎?難道是保祿為你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嗎?或是你們受洗是歸於保祿名下嗎?其實,基督派遣我不單是為施洗,而是為宣講福音,宣講那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他才是救主,我保祿不是,阿頗羅也不是。我們不可再分黨分派。(參考格前1:10-13,17)

在這世界上,我們很喜歡劃小圈子。各人有自己的小圈子,各群體也有自己的小圈子。有以不同的宗教劃分,有以不同的膚色劃分,有以不同的國家劃分。有時甚至在小圈子內也劃一些更小的小圈子。即使在大公的教會內也會劃分某修會的、某堂區的小圈子。更有在一個堂區內也分不同的小圈子,如聖母軍、聖母孝女會、聖體會、基基團等。

從這個角度看,縱使教會未被分裂,但所產生的問題也是令人傷腦筋的。曾聽過有些本堂神父抱怨,當堂區舉辦活動時,沒有善會支持,因為各善會都有自己的活動。這就是小圈子。

世上有很多小圈子。其實天主也劃圈子,不過,他的圈子是以穹蒼為界線。他的圈子就是穹蒼、就是宇宙。換句話說,在天主的聖心中,他只有一個圈子,一個包含所有大小圈子的圈子。

讓我們好好反省這個問題:究竟我為何要劃圈子、分你我呢?這可能是一個嫉妒的問題。我們認為別人的成就會影響我們。

依撒意亞先知的話可給我們一些啟發:「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見了浩光,住在幽暗中的人們已有光輝照耀他們。」(依9:1)這句話亦被引用在本主日的瑪竇福音內:「耶穌聽到若翰被監禁以後,就隱退到加里肋亞去了。後又離開納匝肋,來到近海的葛法翁。這應驗了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話:則步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旦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現在已有光輝照耀他們。」(瑪4:12-16)

「浩光」,就是當太陽如日中天時,所發出的光芒。它照亮了整個世界。當我們看到光線時,會否減少別人看到的光呢?同樣,當別人享受陽光時,會否令我們減少了對陽光的享受呢?不會,因為它是「浩光」,巨大的、無窮無盡的光。

我們要讓自己去接觸那些無限的、豐富的、偉大的東西,讓自己去接觸那位包容一切的天主。當我們能接觸到這包容一切的天主時,我們的心也會變得寬大,而不再需要劃小圈子了。

在晚上,讓我們抬頭看看漂亮的星空。晚上的星空很燦爛,因為有無數的星星,每顆星都是燦爛星空的組成部分,每顆星都發出自己的光芒。無論它是頭等星、二等星、或三等星,有多大的熱便發多少的光。它們不會因為自己的光芒而掩蓋了別的星光,亦不會因為自己微弱的星光而感到慚愧、自卑。大家一起組成燦爛的星空,多麼美麗!即使是流星,也可以在墜落時閃出一道亮光,為天空增添美麗。

為何我們的世界不是一個燦爛的星空?為何連我們的教會也燦爛不再?為什麼在一個小小的家庭內,兩兄弟也可以互相嫉妒?為何兩個好朋友,會只因為其中一個被上司欣賞,而致反目成仇?為何加音會嫉妒亞伯爾?是否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敗呢?

我們不可再分黨分派,不要再說我屬那一教會、那一堂區、那一國家、那一民族。我們都是同一個身體內的肢體、一個家庭內的成員、一個天父庇蔭下的兄弟姊妹、一個地球村裡的公民。無論是一等星、二等星,甚至流星,均有其自身的光芒,都可以使一個靜夜的天空顯得更加美麗。

今日世界需要的是寬容,寬而又能容。一切的排他主義、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思想,無論是政治上的、宗教上的,都與今日世界大同或天下一家的精神格格不入。

林則徐先生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大海,因為能容納千百條河流的水,所以才成為「大」海。有容乃大,能包容的才能成為偉大。

上主!求你幫助我們能有一個如你一般的胸襟,去包容、接納、擁抱及欣賞!

 

 

常年期第四主日

力不可終恃,才不可終恃

讀經一:(索2:3;3:12-13):天主要保留卑微貧苦的子民
讀經二:(格前1:26-31):天主召選了世上軟弱的來羞辱那剛強的
福 音:(瑪5:1-12):山中聖訓之:真福八端
中國文化: 物物而不物於物。 力不可終恃,才不可終恃。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3)

神貧有很多種境界和層次。首先是指簡樸的生活,不被物質控制。如莊子所說的:「物物而不物於物」。意即我們可以用物但不被物件所用、所控制。

神貧亦代表我們懂得欣賞及享受所擁有的一切,同時不必用貪婪的眼光去注視我們所沒有的。神貧精神使我們在缺乏時仍內心坦然、安貧樂道。

神貧有時亦代表一些人故意去選擇貧窮,度一種簡單而貧窮的生活。在教會中,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達官貴人,以金枝玉葉的身份,拋棄一切,進入修院,度神貧甚至實貧的修道生活。這些都是神貧。

神貧也是一種精神狀態。有一次,莊子在一王侯面前走過,這位王侯說:「莊先生,為什麼你的樣子是這樣的委靡難看呢!」莊子說:「我並不委靡難看,我不過是貧窮而已。我缺少的是一些外在的物質,但我擁有的卻是生命中無限活潑的天機。」

以上都是神貧的不同境界,但神貧的最深意義卻是「自空」的精神。

有一次,孔子很不開心。其他弟子們見到老師不開心,都不知所措,大弟子顏回卻拿起琴,坐在孔子房門前彈奏起來。孔子聽到琴音,便叫顏回入內問他:「你為何這樣開心呢?」顏回答說:「老師,我們也很想知道你為何不開心?」孔子請顏回先回答。

顏回說:「老師,我以前曾聽過你的教訓,做人要樂天知命,不必憂心。」

孔子說:「對!樂天知命、不必憂心,這確是我以前曾說過的。但我今天要補充一下。我年青時,修詩書、正禮樂,我努力做這一切,目的是要治天下、遺來世,把天下治理好,讓千秋萬代的人,都能生活得開心。但我的痛苦經驗是:我做過官,治理過魯國,卻成就不大。我不能在有生之年,治好一個小小的魯國,卻奢言要治好天下,留存萬世。這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嗎!

所以,我雖然樂天知命,亦有一種很大的憂心。我憂心的是我能做好自己,不能幫助別人;只能做到小範圍內的事,不能做到大範圍內的事;在有生之年做到一點點的小事,卻不能做到在身後想建立的功業。」

孔子的這種體驗,便是他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當他回顧自己的過去時,他說自己的生命歷程是:「十五致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限制,限制就是一個人深深的感到自己的有限。這種「有限」的感覺,就是神貧的感覺。

我們是什麼?我們只是一無所有。無論我們是誰,都總有不可為、不能為,或為而無所成的時候。

辛棄疾寫過一首《醜奴兒》,用另一輕鬆的手法去描繪上面的這種「有限」的感覺。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意思是,我青年時喜歡跑上高樓吟詩作對,多麼的意氣風發。如今老了,歷盡滄桑,惹盡閑愁,我有許多話要說,但又從何說起呢?我能說什麼?不如說:「天氣真好啊!」

孔子和辛棄疾都不是消極的人,他們是經歷了生命的高峰後而悟到的應有的收歛、含蓄、隱退、謙虛。他們經驗到人確是「力不可終恃,才不可終恃」;他們不再自以為是,不再自我中心。這就是神貧。

神貧的人看得很清楚,在上主面前、在宇宙內、在歷史長河中,自己所處的地位。我們確有可為的地方,但卻有更多的不可為。我們有能力做一些事,卻有更多未能做的事。

當我們謙虛、自空、完全委托在天主手中時,我們會經驗到,「天國是他們的」有什麼意義。那時,天主便會進入我們的生命中,取代我們的生命,完成我們的生命,充實我們的生命。天主的力量於是成為我們的力量,天主成了我們的一切。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謙虛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主是他們的;感到自己一無所有、一無所能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能力就要成為他們的能力。

天父,求你幫助我們完全空虛自己,為使你完全佔有我們的心及我們的生命!

 

 

常年期第五主日

祈禱、齋戒與社會正義

讀經一:(依58:6-10):天主喜歡的是人解除不公正的鎖鏈
讀經二:(格前2:1-5):不依靠動聽的言語宣道
福 音:(瑪5:13-16):山中聖訓之:地上鹽、世界光
中國文化: 非攻: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你們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參考瑪5:13-16)

我們對這段經文很熟悉,但我們又如何理解這段經文,並成為鹽和光呢?本主日的第一篇讀經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8章,可以幫助我們較全面地明白如何作鹽和作光。

上主說:「我所喜歡的齋戒,是要人解除不公正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斬斷所有的軛,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這就是齋戒。它並不意味是單單少吃一些食物,而是解除不公正的鎖鏈,作出正義和仁愛的行為。

依撒意亞繼續說:「把食物分給飢餓的人,收容流浪的窮人,遇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服穿,不要忽略你的同胞。這就是你的齋戒。如此,你將會光芒四射,有如黎明。你的創傷會迅速復元。那時,若你呼求,上主一定俯允。若你哀求,天主一定答道:我在這裡。」(參考依58:6-10)

所以,齋戒並不單單只是少吃一些,使自己感到飢餓;同樣,祈禱也不單單只是向天主祈禱,和天主建立關係。聖經要求我們,要在人神關係上,促進人與人的關係,而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找尋和神的共融。這才是聖經的精神。

因此,聖經就把「解除不公正的鎖鏈、把食物分給飢餓者、不要忽略同胞」等正義與仁愛的行為,提昇到敬神的層次,認為這才是對神的真正敬禮。信徒能做到這些,才能光芒四射,那時,祈禱才會產生效力,那時,上主才會回答我們:「我在這裡。」

依撒意亞繼續說:「若你放棄欺壓的行為,不再互相侮辱及出言傷人。若你把食物施捨給飢餓的人,滿足貧窮人的心靈,那麼你的黑暗將成為光明,你的黑夜將成為白晝。

聖經本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明白新經,就要找尋古經的背景;要明白古經,就要在新經的光照下去觀察。

在這個角度下,在依撒意亞先知的啟發下,我們就可以明白新約所謂作世界的光更深一層的意義。即是,我們如果要做光,就不單只是明白生命的道理、走向個人成全,或只懂得祈禱和領聖事。我們更要在基督內學習生活、待人,並建設一個正義和平的新世界,去光照世人,讓人看清甚麼是真理和生命。

真理有時不易看清。墨子在《非攻》曾說過一段很震憾的話:「當一個人殺一個人時,會說他不義,有一條死罪。若這樣計算,殺十個人,便有十重不義,有十條死罪;殺一百個人,便有一百重不義,有一百條死罪。這些道理大家都懂。因此,我們都會罵那些殺一個人的、殺十個人的、或殺一百個人的人。但是,只要你有能力殺一個國家、殺無數的人,只要你懂得攻城、攻國,所有人都會讚賞你們。」

墨子的感嘆是:殺一個人算是不義,殺一國,反而被讚賞。這就如一個人,少見黑說黑,多見黑卻說白,我們便說這個人黑白不分。現在正是如此。我們罵那些作小惡的人,而對那些作大惡,甚至屠城滅族的人,卻讚賞他們能幹。用墨子的原話是:「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辨矣。今小為非,則知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辨乎?」面對著這個是非不分的世界,我們這些「作光」的人的任務不是更大嗎?

墨子的觀察令我們傷感,也令我們警惕。對小不義我們懂得判斷,對大不義,我們就不知所措。這世界就是如此。

當我們看到一些小偷偷竊,便會判他有罪;但當一個奸商利用一個國家的壞制度去剝削了大量金錢時,我們反會讚他有商業頭腦。有些人偷銀行的錢,會被判坐牢。但若有些人利用銀行的制度,甚至利用龐大的資金,在金融或股票市場上翻雲覆雨,致令一個國家或多個國家的經濟崩潰,我們則說這些人是經濟事務的天才!若我們見到一個賣淫的妓女,我們會說她無恥,但若我們看到一些地方公然設立紅燈區,把賣淫合法化,我們則說這是在回應社會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你們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基督徒要高舉福音的價值觀和理想去光照世界,基督徒需要負起移風易俗的責任,不單注意個人的得救而已。

主基督,求你幫助我們能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幫助我們看到自己應走的路,也幫助我們能看到世界及人類應走的路。你是我們個人的救主,也是我們整個人類的救主;你有能力聖化我們個人,也有能力聖化整個世界。幫助我們和你合作去聖化我們自己,也聖化別人;聖化個人,也聖化影響我們生命素質的整個社會制度。

 

 

常年期第六主日

基本抉擇,生命方向

讀經一:(德15:16-21):只要人願意,就能遵守上主的誡命
讀經二:(格前2:6-10):天主的智慧使人得光榮
福 音:(瑪5:17-37):山中聖訓之:新法律成全舊法律
中國文化: 南轅北轍: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耶穌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要廢除,而是要成全。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

你們一向聽人說:不可殺人,但我告訴你們,你們要尊敬你們的弟兄,不要叫他們「傻瓜」或「白痴」。若你到祭壇前要獻上祭品,在那裡忽然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麼怨你之事,就把你的禮品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禮品。

你們一向聽人說: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連心內也不應想這事。別人告訴你們不要發虛誓,我卻對你們說,什麼誓也不要發。你們的話該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參考瑪5:17-37)

在「山中聖訓」中,我們聽到耶穌說話的語氣很特別,他不單是說一些教訓、倫理原則,或做人的道理,而是說一種選擇。我們要在「別的人」所說的話,和耶穌所說的話之間,作出選擇。

今日《德訓篇》也說:「只要你願意,便能遵行上主的誡命,你是否忠信,完全出於你的自決。上主在你面前放置了水與火,生死與善惡都放在你面前。」(德15:16-18)

基督徒要走的路並非只是「做」一些好事,「躲避」一些壞事。信仰要求我們選擇一個「方向」。正如一個人要向東走或向西走,要住在山上或住在海邊,要移民他國或留在本地,這都是一種選擇、一個方向。

這些選擇,在我們生命中有很多。小型的選擇,例如今天吃什麼早餐?穿什麼衣服?看什麼電影?買哪本書?有些較大的選擇:如結婚、移民、選擇職業等。此外更有些大得多的選擇,例如做人的原則:要為朋友赴湯蹈火?或為自己的利益而出賣朋友?至於認為生命有意義或無意義?要信天主或不信天主?這就是所謂的「基本抉擇」了。

《戰國策》有一則故事,叫「南轅北轍」,很能表明「抉擇」是什麼。它說:有一個人在北方的太行山遇到一個駕車的人。他問駕車者去哪裡。那人答說去楚國。他告訴那人,楚國是在南方,這是朝北方走,走錯了。但那駕車者說:不怕的,因為「吾馬良」,我有一匹好馬。於是他繼續往北行,又遇到第二個人。那人問駕車者去哪裡。他說:往楚國。那人說:你正在向北方行,但楚國卻是在南方呢,你走錯了!但那駕車者又說:不怕的,因為「吾用足」,我有很多旅費。於是他繼續往北走,又遇到第三個人。那人又問他要往哪裡去。駕車者答說往楚國。那人又告訴他走錯路了。但駕車者還是說:不怕的,因為「吾御者善」,替我開車的人技術高明。

其實,若這個人的馬兒好、旅費足、駕車技術高超,這些因素愈好便愈會帶他遠離楚國,即所謂「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因為他走的方向不對頭。

傳說由意大利到法國的一條鐵路,要經過阿爾卑斯山,所以要鑿一條很長的隧道。這條隧道從兩邊一起同時進行開鑿,希望到中間二者能會合連接起來。但到了中間時,卻差了一點點而接駁不上。為補救這個錯誤,工程師傾家蕩產也不成功,最後唯有自殺。

只有開山的高科技是不足夠的,重要是能把接口駁上。這就是方向。我們有最好的車是不夠的,重要的是知道往哪裡走。這就是基本的選擇。

只要你願意,便能遵行上主的誡命。」要不要上主,願不願意聽上主的話,這是基本的選擇。這是「水與火」的選擇,「生死與善惡」的選擇。這就是「基本抉擇」。

耶穌說:「我來不是為廢除法律,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完成。你們要超過經師與法利塞人的義德,才能進天國。」

不殺人是不足夠的,要尊敬他們。獻禮品是好的,但要先與弟兄修好,才有資格向上主獻上禮品。不要以為是教會及法律禁止犯姦淫,而是要手潔心清,連思想也要聖潔。不要再強調發真誓或發虛誓,而是連誓也不要發,因為我們的說話要「是就說是、非就說非」,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擔保說話的真實無妄,而不是靠發誓去保證。

這就是「山中聖訓」的重點。我們要從今日開始,基本選擇天主,選擇天主的法律,選擇天主作為我們生命中的標準、步履前的明燈,然後度一個聖潔的生活,活出聖潔的生命。

 

 

常年期第七主日

超越公平、無限寬恕

讀經一:(肋19:1-2,17-18):不要懷恨,不可復仇
讀經二:(格前3:16-23):人是天主的宮殿,不要搞分裂摧毀它
福 音:(瑪5:38-48):山中聖訓之:愛仇人、成全如天父
中國文化: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天地有曲全之仁,雨露無不被之澤。


耶穌說:「你們一向聽人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告訴你們,不要抵抗惡人。若有人打你的右頰,你將左頰也轉給他。你們一向聽人說過,要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但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人,並且要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正義的人,也給不正義的人。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參考瑪5:38-48)

這段經文十分漂亮,但卻是讓人很易誤會的經文。甚至有些外教人譏笑我們基督徒:「現在我摑你一巴掌,你是否肯讓我摑另外一巴掌?」

這經文的確不可以在開玩笑下去了解。但若我們看看主耶穌自己的生活,看看這位曾經講過要愛仇人的,他自己怎樣做時,我們或許便會明白甚麼叫做愛仇人。

他在世上活了三十三年,度過了一個又幫助人、又慈悲、又時常愛人的生命之後,得回來的,是被人的誣捏和陷害,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當他被懸掛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人們仍在罵他,耶穌卻向天父說:「父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

孔子認為最好的老師應「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即是說:在要講一端道理之前,自己先實行出來。耶穌正是這樣的一位「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好老師。他不單講,他也做;他給我們指出人生的方向,也指示人在具體的情況下如何去實踐。他更用自己的表樣,給我們作示範。

在寬恕仇人上,耶穌完全能按他自己所講的去做。

我們很多時不寬恕,因為我們覺得受委屈、覺得不應受苦、覺得太過分。但我們不要忘記,世上只有一位是完全不應受苦,完全無罪、無辜的,那就是耶穌。我們沒有人是無罪、無辜的。我們受少許痛苦,便怨天尤人,受少許委屈,便要報復,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很無辜。

看到耶穌的表樣,我們很易想起母親。在家庭中分配工作時,多數都是不平均的,很多擔子只落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通常便是母親;而這位母親多數會默默承受一切。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庭亦不常常溫暖。有時丈夫會有過份的行為,兒女也有點反叛。這位母親在默默承受之餘,心中也許會有一點點的不滿,使她覺得無奈和疲倦。她實在受了不少委屈,要流淚也只能默默地流。在無人知道及無人了解之餘,也許還有人冷冷的說:「你是賢妻良母,你不是應該承擔這一切嗎!」但母親心中會問:「為什麼不是每人盡一點力,分擔這個家的重擔?為什麼一切都要放在我的肩上?為什麼這個世界是這樣的不公平?」

這時母親有兩個選擇:一是要求絕對公平,如果你不做,我也不做,大家拉倒。二是超越公平,以寬容去接受一切、承擔一切。

相信不少母親是選擇了寬容。就好像耶穌並不追求公平一樣。他超越了公平,他徹底地用愛及寬恕去面對一切、征服一切。這就是耶穌所說的:「若有人打你的右臉,你連左臉也給他。愛你們的仇人,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的真義。

這是很難實行的,只有廣闊的心胸,才能較易容納。保祿在格林多前書第3章說:「你們是天主的宮殿,天主聖神住在你們內。你們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

若我們與天主有真實的交往,與基督有真實的結合,當我們接觸到天主的大愛及無限寬恕時,我們的心一定會變得更大、更廣、更能寬恕。「你們應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正義的人,也給不正義的人。這是太陽和雨露的胸襟,可使我們光照一切、包容一切、潤澤一切。

中國人有謂「天地有曲全之仁,雨露無不被之澤」,天地包容一切,雨露潤澤一切。我們是天父的子女,是基督的門徒,我們必須學習基督的胸襟,追求如天父一樣的成全,一樣的寬恕。

慈愛的天父,求你們幫助我們,賞賜我們有你一樣的胸襟,亦幫助我們能效法基督,無條件地寬恕,徹底地寬恕,超越一切公平的寬恕。

 

 

常年期第八主日

寒盡不知年

讀經一:(依49:14-15):天主不會忘記我們
讀經二:(格前4:1-5):判斷人的是天主
福 音:(瑪6:24-34):山中聖訓之:耶穌教人不要憂慮
中國文化: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耶穌說:「你們不要擔心生活所需要的飲食,也不要憂慮身上所穿的衣著。難道生命不比食物更有價值,身體不比衣服更重要嗎?

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獲,也不囤積食糧,你們的天父卻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飛鳥更貴重嗎?你們又何必憂慮衣著呢?你們看田野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不勞作,不紡織;可是我告訴你們,連撒羅滿在極盛的榮華時代所穿戴的,也比不上這些花中的一朵。

田間的野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投入爐中,天主尚且這樣裝飾它們,何況你們呢?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甚麼、穿甚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本來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要先尋求天國和它的義德,其他的一切自會賜給你們。」(參考瑪6:24-34)

我們不要為衣食憂慮,因為生命才是最基本的,衣食不過是為維持和裝飾生命而已。天主自會照顧。而且福音在另一處也這樣記載:我們比麻雀貴重得多,就連我們的頭髮,天主也曾數過了。他愛我們、照顧我們,我們又何須為那些身外物而憂慮呢?(參考瑪10:29-31)

我們亦無須為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憂慮。保祿說:「在我方面,無論受你們的判斷,或受人間法庭的判斷,我也認為是不重要的,就連我自己也不判斷自己。雖然我自覺良心無愧,卻不能因此就自認為是正義的人,因為判斷我的,是上主。」(參考格前4:1-5)

我們毋須憂慮別人如何看我們。但可惜的是,我們自幼領會到的自我形象,只是一種「照鏡形象」(looking glass image),那是名副其實的鏡花水月。我們不清楚自己,我們全靠別人告訴我們是誰。當我們年幼時,父母、保姆、哥哥或姐姐說我們乖,我們便以為自己乖;當他們說我們沒有用時,我們便也以為自己沒有用。

我們十分介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判。連一個「成熟的」、如神父的人,也會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例如說,如果主教讚美他,他會很振奮;甚至一個普通的教友對他的肯定,他也會覺得很開心。反過來說,若有人批評他,即使毫無根據,他也會感到不高興。我們的確很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

但保祿認為,判斷我們的是上主,毋須為別人的看法而憂慮。齊克果說:「牧羊人不會介意一隻羊如何看他」。我們只須善盡自己的責任,然後把一切交托在上主的手中,那就自可毀譽由人了。

最後,我們也不須為生命而憂慮。依撒意亞這樣說:熙雍說:「我主已經拋棄了我,我主已經忘掉了我。」但上主回答說:「母親怎會忘記她的嬰兒,初為人母的又怎會忘記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會忘記,我也不會忘記你。」(參考依49:14-15)耶穌也有一次對門徒說:「你們縱然不善,還知道這樣對待你們的子女,何況是你們在天的父呢?」

在人生旅途上,我們會碰上很多不如意之事,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有很多朋友,亦有很多仇人。與我們一起走的人,有些也許會突然間消失,或者走別的路。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相信:有一位永遠不會拋棄我們的,那就是我們的天主。「母親怎能忘記她的嬰兒?縱然她能夠忘記,我卻不會忘記你。」

所以,我們最需要的是先尋求天主的國及它的義德,其他的一切,天主自會賞賜給我們。

尋求天主的國:我們可以在祈禱中尋求,進入內心去尋求,在聖經中尋求。我們可以在與朋友傾談一些嚴肅的、信仰上的事時去尋求,也可以在回顧生命,察看上主如何活在我們的生命中時,領會到上主如何帶領著我們。

一位無名氏說:「當我們往前看的時候,我們可能覺得前途是白茫茫或者黑漆漆的一片;但當我們回顧走過的路時,我們會看見上主的手,不斷在牽引著我們。」

讓我們學習那位太上隱者,瀟灑的面對自己的生命,在忙碌而繁雜的生活中,懂得放鬆和交託:「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讓我們張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其實天主就在那裏,他的手在托著我們,他的慈愛如汪洋大海般環繞著我們。讓我們永遠安息在他的懷抱中,直到天荒地老。

 

 

常年期第九主日

力行方有真信

讀經一:(申11:18,26-28):跟隨天主的教導才會蒙祝福
讀經二:(羅3:21-25a,28):人成義是耶穌救贖的功勞
福 音:(瑪7:21-27):山中聖訓之:信仰與行為;沒有行動的信仰有如建在沙土上的房屋
中國文化: 力行方有真知;(力行方有真信)。先意承志。

耶穌對門徒說:「不是凡對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入天國,而是那些承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到那一天,將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難道我們沒有因你的名字說過預言,因你的名字驅逐過魔鬼,因你的名字行過許多奇蹟嗎?』那時,我必要向他們聲明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吧!』」(瑪7:21-23)

「信耶穌得永生」,這話我們曾聽過基督教的朋友們說了很多次。但耶穌在這裡說得很清楚:不是那些說「主啊!主啊!」的人便能進入天國。只有那些聽了耶穌的話而又實行的人才可以進去。

所以瑪竇福音繼續說:「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又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房屋建築在磐石上:風吹雨打,洪水沖擊,那座房屋仍屹立不倒,因為是建築在磐石上的。」(瑪7:24-25) 聽、信而又實行,三者結合,這才是穩如磐石的信德。相反地,「聽了我這些話而沒有實行的,便好像一個愚昧人,把房屋建在沙土上:風吹雨打,洪水沖擊,那座房屋很快便會倒塌下來,而且塌得很慘重。」(瑪7:26-27)

在腦海中相信天主,十分容易。如果在佈道會中,向前走一步,說句「相信」,便能升天國,那實在是太廉價的救恩了。反過來說,很多人因為不肯往前走這一步,不肯因某個佈道家的宣講而點頭相信,就判斷那些人不會得救,這種信仰思想也是太狹隘了。

得救,並不在乎我們有沒有向前踏一步,有沒有點頭,而是在乎我們所走的那一步,是不是代表我們準備繼續走無數步。換句話說,當我向前踏一步時,那一步是代表一個正確的方向、信仰的方向。以後,我一生便要跟著這一步的方向去走無數步,走基督要我走的路;這樣我才可以得救。

又當我點頭,或者說「信」的時候,我是接受整個的基督,而不只是接受他的「救恩」。而接受整個基督,就是接受他的話、他對我的要求、他給我的召叫。而他的話,可能是很難明白、很難入耳的。

梅瑟訓示人民說:「你們要將我這些話銘刻在心中,繫在手上當作標記,戴在額上當作徽號。」(申11:18)這個「徽號」,是我們走向天主的標記,是堅信和實踐的象徵。

宋明理學家說:「力行方有真知。」我們也可以說:「力行方有真信。」不經過實踐的,不是真知識;不經過實踐的,不是真信仰。實踐,是檢驗真理和信仰的重要標準。

申命紀繼續說:「你看,我今天把祝福和詛咒放在你們面前:如果你們聽從上主、你們天主的誡命,就是我今天吩咐你們的,你們就蒙祝福;如果你們不聽從上主、你們天主的誡命,離棄我今天吩咐你們應走的道路,而跟隨你們不認識的其他神明,你們便會受到詛咒。」(申11:26-28)

相信天主,便要按照他的話去生活,對他完全服從。

在「亞拉丁神燈」這個故事裡,巨人慣常對神燈的主人說:"Master, your will is my command!" 意思是:主人,你的意願就是我的命令。這才是信。信的人會完全服從。

中國人認為最好的孝子要「先意承志」,就是要能及早覺察到父母的意願,讓父母在未開口要求前,便做了他想我們做的那件事。這也就是剛才「亞拉丁神燈」的那個巨人對亞拉丁所說的話??「你的意願,就是我的命令。」

當我們今天說信耶穌、信天主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先意承志」呢?我們能不能覺察到天主的聖意,在他還沒有命令我們前便做了呢?我們會不會像「亞拉丁神燈」裡的巨人一樣,向天主說:「上主!你的意願就是我的命令。你只要輕微的授意,我就會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快樂的去做。」

不少人會拒絕去相信天主,拒絕去服從天主,他們甚至在上主面前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實只要我們能走進我們的內心,翻開聖經,以開放的心懷去祈禱,我們就能像小撒慕爾說:「主,請你發言,你的僕人在這裡靜聽。

上主,請看我的生命已經為你敞開,我的將來完全由你的聖意來決定。我沒有自己的未來,因為你的聖意就是我的未來。我沒有未來,因為我的家庭,我的社會,我的民族,我的教會,他們的需要,就是我的未來。我沒有未來,因為我鄰人中最小的兄弟姊妹,他們的需要,就是我的未來。

我願意在教會中侍奉你,在家中侍奉你,在幫助我最小的兄弟姊妹時侍奉你!

 

 

 

常年期第十主日

失望而不絕望

讀經一:(歐6:3-6):天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
讀經二:(羅4:18-25):亞巴郎為信德之父
福 音:(瑪9:9-13):瑪竇被召為徒
中國文化: 知其不可而為之。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那時候,耶穌看見一個名叫瑪竇的人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跟隨我吧!」他就來跟隨了耶穌。耶穌在屋裡用膳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用膳。法利塞人看見了,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師傅為甚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用膳呢?」耶穌聽見了,就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你們去研究一下『我要的是仁愛而不是祭獻』是甚麼意思;我來,不是召喚義人,而是要召喚罪人。」(瑪9:9-13)

稅吏是為征服者羅馬人向猶太人收稅的人,在猶太人眼中,這些稅吏是羅馬人的「走狗」。當耶穌向瑪竇說:「跟隨我!」的時候,這「召叫」就是我們的信仰。

我們的信仰,基本上是召叫和回應。天主召叫人,每一個人和所有人,不分種族、階級和職業。我們有時會說:「信甚麼也一樣,因為所有宗教都不過是教人為善,或給我們心靈寄託,或者是給我們求神問卜、祈福免禍的機會吧了。」

天主教當然也教人為善,可以成為我們心靈的寄託,可以藉向上主祈禱而獲得垂允。但這些都不是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天主教最核心的,是召叫和回應。「跟隨我吧!」這就是天主教。

天主教以天主為中心。我們的生命,自信主以後,已經不再屬於我們自己,我們是屬於天主的,並要成為天主要我們成為的那一個。我們深深知道,天主為我們的生命已有一個計劃、一套計劃。他不斷地召叫,我不斷地回應。我要向天主開放,我要好像小撒慕爾那樣說:「主!你的僕人在這裡,請你說話吧!」這才是天主教。

天主召叫所有人,甚至包括罪人;沒有人被排斥在天主的愛顧和關懷之外,每一個人都不用自卑和害怕。耶穌說,他不是來召喚義人,是來召喚罪人。正因為我們有罪,正因為我們有不妥善的地方,所以我們更加需要回應天主的召叫。如果天主愛了我,我就要愛我自己;如果天主肯定我,我便沒有理由不去肯定我自己。因為天主比我大。

既然天主召叫我,我就要回應天主。無論我覺得自己是怎麼樣,也要對天主滿懷信心。滿懷信心就是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第4章所說的亞巴郎的特質。

羅馬書這樣說: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天主曾向他預許:你的後裔要像天上的星、地上的沙那麼多。他雖然年近百歲,明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撒辣亦已經超過了生育的年齡,但他的信心卻沒有衰弱,對於天主的許諾,總沒有因不信而懷疑,反而堅信不移。他清楚知道,天主所應許的,天主必能實踐。因此,天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參考羅4:18-25)

亞巴郎的一生,是信仰的一生、希望的一生。當他年青時,天主召叫他,向他說:「你去,去我指定的地方。離開你的故鄉,離開你熟悉的環境,離開給你有安全感的地方,讓我成為你的安全感,讓我成為你的一切,讓我成為你的依靠。」亞巴郎便起身,去天主要他去的地方。

他沒有子女,但他相信天主的話:「你的後代,將會像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沙粒那麼多。」他不知道怎樣才可以滿全這個許諾,但是他相信這許諾必要實現。不久,他獲得了一個兒子、一個獨生子,依撒格。但更大的考驗來了,天主要他把依撒格祭獻給他。

他感到很困擾。有一齣電影描寫他聽到這吩咐後,十分憤怒。他去到帳幕門口的一塊大石前,用力地搥向那塊大石。他完全不明白為甚麼這個天主、這個曾經許諾過,說他的後代要如地上的沙、天上的星那麼多的天主,竟然要他獨生子的死亡。但他到了第二天,還是完全順服地,按照天主的話去做了。他在絕望中仍然懷著希望而相信。

我們要回應天主的召叫,就要好像亞巴郎一樣,在希望中滿懷信心。即使在絕望的時候,仍然懷著希望而相信。因為我們清楚知道以下的真理:「如果天主關了一扇門,他一定會為我們開一個窗。

孔子不是基督徒,但許多人都知道他有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和毅力。人們迫害他,他亦只是淡淡的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賦予我這種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他有的,是對國家、民族,和對自己的信心、寄望和抱負。

我們相信,給了亞巴郎信心和希望的天主,也同樣給了孔子面對人生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無限向上的生命

讀經一:(出19:2-6):預告立約
讀經二:(羅5:6-11):藉基督人與天主和好
福 音:(瑪9:36-10:8):派遣十二宗徒

中國文化: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耶穌看見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悲的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莊稼多,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瑪9:36-38)

慈悲心是基督徒最基本的特質之一,我們對這個世界、對我們周圍的人,都應該有慈悲心。

環顧周圍,雖然我們不敢說有許多異端邪說,但實在有些道理和思想,是真的對我們的生活有害的。例如有些人很相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些人「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有些人說:「賭錢一定輸,不賭一定窮」﹔更有些人說:「有仇不報非君子,有冤不報枉為人」。

對這些人我們應該有慈悲的心,向他們說出生命的真理。我們要告訴他們:我們可以為別人而生存,也可以追求有永恆價值的東西;我們絕對可以老實地去活出我們的生命,也可以去寬恕。我們每人都可以活得崇高而偉大!

有不少人只看眼前,對他們來說,只有現世,沒有來世,只有物質,沒有精神。這些人的生命是可憐的,我們對他們也應有慈悲、憐憫的心。

許多人的生命是虛浮的,沒有根、也不能持久,他們的生活方式很快就會進入日久生厭的地步。

某次有個學生來跟我說:「神父,你要繼續教學生倫理和道德,不要怕被人說這是老套、過時的東西。」他曾經在天主教中學唸書,我曾教他倫理課。我問他為何突然有這感覺?他說他在中學畢業後,常去「的斯科」(的士高)尋歡作樂。起初他感到十分震撼和興奮,整個星期都感到十分開心,大有不進「的斯科」便枉過此生的感覺。但過了不多久,他便感到這一切的一切也不外如是,這些震撼他神經於一時的東西,並沒有充實他的生命,他的心還是得不到安頓。

這就是聖奧斯定所說的:「上主,如果我們找不到你,我們的心是不會得到安穩的。」面對這些只追求表面、追求虛浮的人,我們不是也應有憐憫、慈悲的心嗎?

許多人的生活經驗都是很狹窄的,他們不知道還有一個更廣、更大、更豐富的生命。

很久以前,我在路上看到很多海報,全是黑色,是一張張的大黑紙。我不明白海報為何只是黑紙一張,於是我走近去看個究竟。我發現在每張黑色海報下方,都有一段字體很小的文字:「這就是瞎子眼中的花朵。」意思是:對於瞎子來說,最美麗的花朵都是黑色的;在他們的天地中沒有顏色、沒有繽紛、沒有鮮艷奪目這回事。

其實,不少人的生命也不外是黑紙一張。他們看不到生命可以很豐富、很充實;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天地也可以天空海闊。對於這些人,我們也應該有憐憫、慈悲的心腸。

天主願意所有人都獲得救恩,並願所有人都瞭解生命的秘密,活一個無限向上的生命。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天主的心意。面對這些人,耶穌只能慨嘆:「莊稼多,工人少。」當我們聽到這話時,我們會不會說:「主,我在這裡,請你派遣我」?

耶穌繼續告訴門徒:「當你們宣講時,你們要說,天國臨近了!」天國不是天堂,天國是「上主為王」;這天國不單在天上,也在地上。

上主是創造宇宙、萬物、生命的主,他亦將生命的規律深植在一切的人和所有的物裏。我們的天主是一個「超越」而「內在」的天主。亦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當我們發現物的本性和人的本性時,這就是天主聖意的所在。當我們按照人性和物性去生活時,我們就是按照天主的聖意去生活。天主便是這樣為王??王於我們的生命中。

當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能各安其位、各按其序時,這也是天國臨現、天主為王的時候??他為王於整個宇宙中。所以宣講天國,就在於找尋天主的聖意、發現天主的計劃,並讓上主在一切之中為王。

耶穌說:「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的施予。」(瑪10:8)信仰是我們白白得來的,我們要白白的去傳這個信仰。

我們白白得來的還有我們的時間、才能、愛心,和我們擁有的神恩。我們的一切都是天主的恩賜,我們要善用他給予我們的一切,將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交還給他,交還給這個世界,交還給我們周圍的人。讓我們好好地善用我們的時間、金錢、才能和愛心,活一個無限向上的生命,去報答創造我們、內在於我們生命中的天主。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不要害怕

讀經一:(耶20:10-13):天定勝人
讀經二:(羅5:12-15):因亞當的過犯,眾人都死了;因基督的恩寵,眾人都活著。
福 音:(瑪10:26-33):不要害怕在人前承認主
中國文化: 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你們在人面前不要害怕!」耶穌說:「兩隻麻雀不是只賣一個銅錢嗎?但是若沒有你們天父的許可,連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他都一一數過了。所以,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要貴重得多呢!」(參考瑪10:26-33)

麻雀很便宜,兩隻麻雀只值一個銅錢而已,但是天父愛牠們、保存牠們,沒有天父的許可,連一隻麻雀都不會掉在地上。我們比許多麻雀貴重得多,所以天主一定更加愛我們、保護我們。耶穌甚至告訴我們,天父連我們的頭髮都數過了。我們要信賴天主、不要害怕。

在一項調查中,問青年人最怕甚麼,他們說最怕是不能進入朋友的小圈子,或是被朋友和同輩所拒絕。從這個角度看,我相信不少青年人,為了取悅自己的同輩,他們會講他們講的粗口,做他們大家贊成的事,甚至是壞事。

作為基督徒,我們應是中流砥柱,要懂得說「不」;我們要懂得拒絕,要做地上鹽、世界光;我們要能夠做到屈原所說的「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大家混濁,我們不妨是清潔的﹔大家醉倒,我們不妨是清醒的。我們必須用我們的言語、行為、生活,為基督、為信仰、為美滿的人生、為生命的真理作見證。

耶穌說:「你們在人面前不要害怕,因為沒有一件隱瞞的事將來不被揭露的,亦沒有一件隱密的事將來不被人知道的。你們不要害怕那些殺害肉身而不能殺害靈魂的,但是要害怕能夠將靈魂和肉身一同投入地獄中的那一位。」

我們不要害怕我們的同輩、朋友,我們不要害怕被同輩、朋友拒絕。我們應該害怕的,是天主的拒絕。

有些人在工作的時候與人同流合污,因為他們說,這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我們是可以拒絕的。

有一位台灣教友商人,他經常在胸前掛一個十字架。據說不少台灣人談生意的時候,習慣在類似色情場所的髮廊中進行。但這位教友商人很清楚向其他商人說:「我是教友,我不會去那些地方;如果你跟我做生意,我們就只談生意。」

起初有些人不接受他這種古板的談生意方式,甚至不跟他做生意。但漸漸有些人發現這個人才是正直的,他有他自己做生意的方式,不需要賄賂、不需要做其他多餘的事。最後證明他的方法是成功的,有更多正直的人跟他打交道。

孔子的弟子冉求向孔子說:「非不說(悅)子之道,力不足也。」意思是:「老師,我不是不喜歡你的道理,可惜我沒有力量去做!」孔子提醒他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意思是說:「你說你力不足嗎?好!那麼你就要證明你的力是足或是不足。如果你真是力不足,你會做到一半才放棄,即所謂『中道而廢』。但你現在一開始便說自己力不足了,這樣,你就等於是畫地為牢,為自己畫一個圈,把自己囚禁起來。你在還沒有嘗試以前,就已經說自己踏不出這個圈了。你不要忘記,這個圈是你自己畫的!所以你是在「畫」,在畫地自限;你只是不願意跨出這個圈罷了!

有時候我們的子女也是這樣去「畫」。當我們問他懂不懂時,他立刻便說「不懂」﹔問他可以不可以時,他立刻說「不可以」﹔問他願不願意時,他的第一句也總是「不願意」。總之,甚麼也要加一個「不」字。

我們作父母的,要幫助我們的子女養成正確而良好的習慣,所以每當我們的子女說「不」的時候,我們要指正他,要他先想想懂不懂、能不能,才去回答,不要太快說「不」。

我們都傾向於「畫」,因為我們害怕,害怕被別人拒絕、害怕失敗。其實我們也是在害怕自己。

耶穌對我們說:「你們不要害怕,要努力為真理、為信仰作見證。凡是在人面前承認我的,我在天父面前也要承認他;誰在人面前不認我,我在天父面前也要否認他。

當我們所有的同學、所有的同伴、所有的同事都認為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我們要嘗試說給人知、活給人看,生命可以有高貴的含義;生命絕可以活得光輝和燦爛。這就是為基督作見證、為生命作見證。

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要貴重呢!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十字架的矛盾,生命的弔詭

讀經一:(列下4:8-11,14-16a):叔能小鎮婦人款待厄里叟
讀經二:(羅6:3-11):基督徒已死於罪惡
福 音:(瑪10:37-42):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中國文化: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耶穌說:「誰愛父母勝過愛我,不配做我的人﹔誰愛兒女勝過愛我,不配做我的人。誰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不配做我的人。誰要保存自己的生命,反會喪失生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生命,必要獲得生命。」(瑪10:37-39)

這就是十字架的矛盾,生命的矛盾,生命的弔詭:因為我們相信,在基督內的死亡,就是生命。

保祿在羅馬人書這樣說:「我們已經藉洗禮與基督同死同葬,為的是要我們都能夠度新的生活。如果我們已經歷基督的死亡而與他結合,亦要經歷他的復活而與他結合。」(參考羅6:3-11)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災禍,有時是幸福的來源,而在幸福裡有時卻埋伏著災禍。這便是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道理。那位塞翁失了一匹馬,人們都覺得可惜,怎料不久那匹馬帶了一群馬回來,所以失馬又怎知不是福呢?不料就在那群馬回來後,他的兒子就騎上其中一隻,以致跌傷了,所以得馬又怎麼知道不是災禍呢?

在這角度下,老子說了一番很弔詭、難明的話:「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委曲可以保全,屈伏反而能夠伸展。低窪得到充盈,敝舊才生出新的。得著少反而多得,貪多就會迷惑。正因為一個人不去跟別人爭,所以天下間沒有人能夠與他爭。

這都是生命的弔詭,十字架的矛盾。

天主教的十字架通常有「苦像」,即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像。基督教朋友由於堅持不拜「偶像」,所以亦認為不應該恭敬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苦像」,所以他們的十字架沒有被釘的耶穌。

他們除了堅持不拜「像」這原因外,也是因為他們說,耶穌復活了。當我第一次進入基督教的教堂時,看到他們的十字架和十字架背後有光管發出光,我覺得很美。「基督復活了」,多美的意象!我也看過有些現代化的天主教堂畫的耶穌,好像一個跳舞的耶穌,也是因為耶穌復活了。我覺得這些都是對的、正確的,因為基督確實復活了。

但當自己年紀越來越大,生命的經歷越來越多時,我便發覺,始終苦像才是我們基督徒在世上的真正標記。

在現實的生命裏,我們真正的經驗並不是復活,而是死亡;我們真正經歷到的並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記得很久以前,我有一次主持聖誕節子夜彌撒,禮成後大家很高興,於是一起上神父樓吃粥。我彈吉他,大家一起唱歌,好快樂。到了早上四時左右,曲終人散,我返回房間睡覺。一躺下來,眼望著天花板,忽然感覺到很空虛。

在絕對的熱鬧背後就是絕對的空虛,這是我們許多人的經驗;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不走的朋友?

我們愛許多人,也有許多人愛我們,但又有哪些朋友或戀人,真能長相廝守?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最深刻的快樂,背後總有一絲絲的哀愁。何況,「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真正而持久的快樂,在塵世間怎能找到?

生命其實是一個向著死亡的奔赴,我們正在走向死亡、走向解體。生命其實是由一連串的痛苦組成的,如果將痛苦從生命中除去,可能生命已所餘無幾了。

那麼快樂在哪裏?幸福在哪裏?復活在哪裏?

當我們能夠由十字架的具體苦痛中經驗復活,由被釘的苦像上看到復活的基督時,我們才能明白甚麼叫復活。當我們跪在床邊為病重的父親祈禱,而當我們熱心唸經時,我們的父親剛剛斷氣,那時我們卻相信天主俯聽了我們的懇求,這時,我們才明白甚麼是禱告。

「誰要保存自己的生命,反會喪失生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生命,必要獲得生命。」在現世,沒有永久的復活﹔在現世,沒有純粹的快樂,因為在所有的快樂背後都隱藏著痛苦。我們必須學習在這具體的痛苦中,找尋快樂,在這具體的死亡中,經驗復活。

就讓我們注視著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向他說:「主,你已經復活了!在我生命裏所經歷到的一切矛盾、痛苦、挫折,這些全部都是你的恩賜,都有永恆的價值。」

我們要敞開胸懷,懷抱十字架,懷抱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擁抱生命中的一切,並相信在我們為基督而放棄生命的時候,我們便獲得生命,永恆的、更豐富的生命。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樂在苦中尋

讀經一:(匝9:9-10):以色列的君王是謙虛的
讀經二:(羅8:9,11-13):屬神的生活
福 音:(瑪11:25-30):背起耶穌的軛,跟他學習
中國文化: 沙灘上的足印。 未曾受過傷,來日我怎可自豪?

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這些勞苦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吧,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向我學習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的心靈就會得到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28-30)

「軛」就是農夫在犁田時,放在耕牛肩上的橫木,這條橫木連接著犁耙,牛就用牠肩膊上的這條橫木,拖起那個沉重的犁耙去犁田。這個就是「軛」,象徵奴隸在做粗重工作時,加在他們肩上的重擔。

今天匝加利亞先知也向我們說:「熙雍的女兒,你要盡情喜樂!耶路撒冷的女兒,你要歡呼!看,你的君王要來到這裏,他是正義的,所向無敵。」(匝9:9)

但這個君王自己也背著一個軛,他也有一個重擔。他自己的生命充滿挫折,他被人出賣、被人否認,他治好的群眾背叛他,他的門徒不明白他。基督的一生其實都背著一個軛,但他卻說:「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有一個小故事這樣說:「有一次,當我回顧我過去的生命的時候,我發覺我的主一直都陪伴著我。我倆好像在沙灘上行走,沙灘上就留下了兩行足印:一行是主的,一行是我的。我的一生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但當我的生命一幕幕地展開時,我發覺忽然沙灘上只剩下一行足印,而那個時候,剛剛就是我生命最低沉、最痛苦的時候。於是我便問身邊的主:『主,為何在我生命最低沉的時候,你竟然離開我,讓我一個人獨自走這苦路呢?』

主便對我說:『我的朋友,當你在生命最低沉的時候,我並沒有捨棄你;你在沙灘上看見的那行腳印是我的,因為我是背著你走。』」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我自己將它編譯成一首白話詩:

春夢了無痕,我與主沙灘上共度黃昏。
天抹彩雲低宇宙,細沙上遺下我倆兩行足印。
回首前塵渺渺,忽呈現我一生幻影繽紛。
正柳暗花未明時,歎所餘只一行足印。
我不禁俯首哀怨低吟:
為何天恩浩蕩,卻留下我苦杯獨飲?
主的回答細若空谷梵音:我從不捨棄所愛;
當你看到足印只剩一行時,即是我在背著你前進。


主的話很對:「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因為基督和我們一起走,他甚至背著我們走!

我們不要再怕勞苦,不要再逃避重擔,不要再拒絕我們生命的軛了。相反地,我們要盡情喜樂,不斷歡呼,我們相信基督要來到這裏,他所向無敵。

「他還要摧毀戰車,消滅戰馬,折斷作戰的弓弦。他要向萬民宣佈和平,他的王權普及四海,從大河直達地極。」這是匝加利亞先知的預言。

基督要毀滅戰爭,宣佈和平,他要將喜樂帶到人間。不過這個「喜樂」,並不是沒有痛苦的喜樂。

生命不需要順境,卻需要在逆境中得到力量;生命不需要沒有痛苦,卻需要天主給我們力量去面對痛苦。當我們能夠面對生命的挑戰,能夠戰勝生命的痛苦時,我們便會以欣慰的心,回顧我們走過的路。

曾經有一首歌這樣唱:「未曾受過傷,來日我怎可以自豪?」在戰爭的電影中,士兵們都喜歡向人展示他們受過的傷,和那些烙印在他們身體上的疤痕,這是他們生命的驕傲,是他們為保家衛國時留下的光榮印記。

我們也要有這一分豪氣,勇敢地背起我們的重擔,背起我們的軛,向耶穌學習。

其實耶穌自己也有很大的重擔、沉重的軛。想深一層,耶穌的擔子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耶穌的軛就是我們的罪。他願意背起我們的軛,背起我們整個人,我們為何不願意背起自己的軛,不願意背起自己的擔子呢?

只要耶穌和我們在一起,我們便甚麼都不必怕。「主基督,我們知道你時常與我們同在,就讓我們時常投入你的聖心中,在你裏面和你一起去背起我們生命的重擔,背起你賜給我們的軛!」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橘生淮北則為枳

讀經一:(依55:10-11):上主言出必行
讀經二:(羅8:18-23):受造物皆熱切期待救贖
福 音:(瑪13:1-23):撒種的比喻
中國文化: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耶穌對群眾說了一個比喻︰「看,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種時,有的落在路旁,小鳥飛來把種子吃了。有的落在沒有多少土壤的石頭地裡,因為土壤不深,很快就發了芽;但是太陽一出來,就被曬乾了,又因為沒有根,就枯萎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出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參考瑪13:1-23)

上述的聖經還有一段令我們覺得奇怪的話。門徒對耶穌說︰「為甚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呢?」耶穌回答他們說︰「因為天國的奧妙,只讓你們明白,卻不給他們知道。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到,也不了解。」馬爾谷在述說同樣的比喻時甚至暗示:「耶穌的比喻是要他們不明白。」

有些聖經學者說,耶穌的原意不是使人不明白 ,因為他用比喻來講道理,本來就是為使人更易明白。不過,有些生命的道理,我們越認識便越不理解,因為我們拒絕去理解。

舉例來說,如果有兩個人在爭辯,最後是一方發現了是自己理虧,那麼他是否一定會服輸?未必!我們有時會拒絕承認理虧。

兩個母親為自己的兒子爭吵,當其中一個母親察覺是錯在自己的兒時,你以為她會向對方道歉嗎?有時她寧可口頭上繼續堅持,然後待帶兒子回家後,再嚴厲地責備他,因為他差點令母親在別人跟前丟臉!

當父母不給我們錢去買名牌衣服時,我們便會生他們的氣。即使有人向我們解釋,父母工作賺錢很辛苦,我們仍然不會明白,因我們拒絕明白。

猶太人、法利塞人和經師們,因為不喜歡耶穌,並且認為耶穌的道理與他們的傳統格格不入。所以,即使他們知道耶穌的話有理,他們仍然不會接受,因為他們拒絕接受。

當我們拒絕一個人、不喜歡一個人時,我們就不會明白他的話,即使他的話有理。「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有時並不是事實。

今日耶穌所講的「撒種比喻」,包括各種各類的人。他講的「道」有如種子,落在不同的泥土上,就結出不同的果實。耶穌認為聽眾當中有四種人,就好像有四種泥土。

有些人聽道理,卻完全無心裝載。他們來趁熱鬧,他們好奇,只馬虎地聽,種子根本沒有機會在他們的生命中生長,就如落在路旁的種子,小鳥飛來便把它們吃掉了。

另外有一種人很熱心求道,愛聽新奇的事。好像現今有很多青年人,他們留意哪個神父道理講得好,哪個慕道班辦得棒,哪裡有一個熱鬧的青年運動……。他們很高興地、滿懷熱誠地去參加。第一、二次確實覺得很開心,但第三次已經覺得不外如是。

沒有土壤、或土壤不夠深,落在石頭淺土層上的種子,即使能發芽,太陽一出來,便被曬乾了。缺乏恆心的人,就是這樣。

也有第三種人,他們肯聽道理、肯思考、肯相信,他們願意找尋生命,努力使種子發芽和生長。可惜遇上太多荊棘,這些荊棘使植物窒息了。

從前有一位女士,她很熱心,每天參與彌撒。後來結了婚,丈夫最初陪她一起信,但後來不信了,還禁止太太信,不准太太在家中放置聖經、十字架……。當太太祈禱或去聖堂的時候,他便大吵大鬧。這位太太唯有偷偷摸摸地履行自己的宗教本份。幸好由於信仰根基深,經過五、六年艱苦日子後,丈夫有點回心轉意,她終於能夠繼續度宗教生活。

荊棘使很多人跌倒。生命的壓力、環境的逼迫,有時也會使我們的信仰生命夭折。

當然也有些種子是落在好的泥土中。它們結出果實,有些一百倍、有些六十倍、有些三十倍。

《晏子春秋》有個比喻︰「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意思是說,橘樹或橙樹,生長在淮水的南面,就是真正的橙、鮮甜的橙。若生在淮水的北面,就會變為枳,樣子雖然像橙,卻是酸的、澀的、苦的。

天主的聖言也是一樣,種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心成為良田,讓上主的聖言種在我們的心田中。我們需要不斷的聽、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默想和實踐耶穌的道,才能讓這道在我們的生命中開花結果。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辨材需待七年期

讀經一:(智12:13,16-19):天主待人恩威並用
讀經二:(羅8:26-27):聖神為人轉求
福 音:(瑪13:24-43):莠子、芥子和酵母的比喻
中國文化: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


耶穌給眾人說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的田裡撒了好種子。他睡覺時,仇人便在麥子間撒下莠子走了。麥苗長起來,到了吐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僕人於是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在田裡撒了好種子嗎?那麼莠子是從哪裡來的呢?』家主對他們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他說:『那麼,你要我們去把莠子拔出來嗎?』他說:『不用了,免得你們拔莠子時,連麥子也拔出來。讓兩者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吧。』」(瑪13:24-30)

世上有善也有惡,有善人也有惡人。上主不會把惡人鏟除,讓善人度過平平安安、無風無浪的日子。

其實我們都是罪人,如果天主要鏟除一切惡人,我們無人能夠幸免。但天主容忍我們、接受我們所有人和每一個人。正如智慧篇記載,上主雖然掌握大權,但施行審判的時候卻非常溫和:「你治理我們的時候,極為寬仁,你這樣做是為教育你的子民,要他們知道,正義的人必須以仁愛待人,並使你的子女滿懷希望,因為你在人犯罪之後,仍賜給人懺悔的心。」(智12:18-19)

天主是一個容忍的天主,一個大方、寬宏、無限地愛人的天主,一個完全不斤斤計較的天主。他等待、期望我們回頭,他希望我們皈依。

唐朝白居易有一首《放言》詩這樣說︰「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首詩的意思是︰解決疑惑、辨別好壞,是不用占卜,也不必使用龜殼來敲問的。時間會讓我們分辨出來。

「試玉要燒三日滿」:有些石頭只是似玉而不是真玉,要辨認出真假,唯有把它們燒上三天。真玉能夠抵受三天的火燒;如果不是真玉,三天之後便會被燒成灰燼。

「辨材需待七年期」:一棵樹的木材是好是壞,起初是看不出來的,待種了七年後,你才會看出哪些是有用的、結實的木材;哪些是疏鬆的、無用的木材。

白居易還舉了兩個例子。起初常有流言說周公造反,而王莽開始時卻被認為是忠臣。假若他倆死得早一些,周公便會被後人斷定是奸臣,而王莽卻被視為忠臣了。幸好,時間能証明一切。經過時間的考驗,我們終於發覺周公是忠臣,而王莽才是奸臣。所以白居易說:「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在我們的近代史中,如果汪精衛、蔣介石、周恩來等,在不同的時間去世,他們在人間留下的評語便會不同。又或者孫中山先生如果再多活二十年,誰知道結果會怎樣?

天主就是要給我們時間,他容忍、容許世間的一切發生。他容許我們有改變的時間,他不想在這世界上那麼快便分出善惡,那麼快便執行審判。

耶穌甚至形容天國是好像一粒芥菜種籽,人把它種在自己的田裡,它是各種種籽中最小的,但後來長得比其它農作物都要大,竟然成為一棵樹,甚至天空的飛鳥都來棲息在它的枝上。時間可以使一粒最小的種籽,成為一棵最大的樹。(參考瑪13:31-32)作為基督徙,作為追隨基督的人,作為一個有信仰的人,我們必須讓我們的信仰接受時間的考驗,去証實我們對天主的忠信。

耶穌說了另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婦人把它混和在三斗的麵團內,直到全部發酵起來。」(瑪13:33)

酵母要發揮它的威力,也需要時間。就讓我們時常回應天主的召叫,在我們的生命中、家庭內、在我們的事業中,努力活出我們的信仰,為基督作見証。

我們毋須時常抱怨在我們身邊有那麼多我們認為是壞的事。我們應該學習怎樣去處理我們的環境,處理我們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有天主的聖意。我們切勿急不及待地要做天主的秘書,充當天主的顧問,教天主怎樣做。我們應該懷著謙虛的心,把自己的生命交托在天主的手中。

「讓兩者一齊長到收割的時候吧,」耶穌說:「在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工人說:先把莠子拔起來,捆起來做燃料,然後把麥子收進我的糧倉內。」(瑪13:30-30)在生命的盡頭,一切都會揭曉。

就讓我們一生都忠信到底,使我們終有一天,會好像麥子一樣被收進上主的糧倉裡。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抉擇與機會成本

讀經一:(列上3:5,7-12):撒羅滿向天主求智慧
讀經二:(羅8:28-30):天主預定我們肖似他的兒子
福 音:(瑪13:44-52):寶貝和珍珠的比喻,撒網的比喻
中國文化: 患在鼠:一隻會捕鼠也會捕雞的貓。


耶穌說:「天國好像埋在地下的寶藏;有人發現了,就把它埋藏起來,高興地去變賣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貴重珍珠的商人;他發現了一顆貴重的珍珠,就去變賣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顆珍珠。」(瑪13:44-46)

生命是一個抉擇;或更好說,生命是由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抉擇所組成的。如果我們發現到有更好的東西,我們會犧牲其他東西,去作出這個更好的抉擇。

列王紀記載了撒羅滿向上主求智慧的故事。他說:「上主,求你賜給你僕人一個智慧的心,好能夠治理你的子民,判斷善惡。」於是上主對他說︰「因為你求了這件事,而沒有為自己求財富、求長壽、或者求消滅敵人,你只為自己求智慧,好能辨明正義,我就照你的話去做,賞賜你一個聰明智慧的心。」(參考列上3:5,7-12)

智慧幫助我們問:究竟在我們的生命中,甚麼是最重要呢?智慧要我們在芸芸眾多的可能性中,作出選擇;而且不要忘記,在選擇中,要放棄,選擇去放棄。

《郁離子》有一個「患在鼠」的故事這樣說:有一個趙國人,家中老鼠為患,他便往中山找來一隻貓。這隻貓雖善於捕鼠,但也喜歡捉雞。過了幾個月,老鼠被捕光了,但雞也死清了。這個人的兒子覺得很不高興,便問父親為何不把貓趕走?他父親說:「孩子,你是有所不知的了。鼠患是我們最大的問題,因為老鼠會偷吃食物、損壞衣服、弄破牆壁、破壞所有器皿,那時我們便會飢寒交迫了。這情況不是比無雞更糟嗎?沒有雞吃,有甚麼關係呢?飢寒交迫才是問題所在啊。那為何要把貓趕走呢?」

貓能捕鼠,也能捉雞。要除鼠患,便要忍受無雞吃之苦。

生命也是這樣。若星期天要去參加彌撒,便不能去游泳;若我選擇了和這個人結婚,便要放棄其他所有的人。

這就是抉擇,這抉擇包含了放棄。我們不單要選擇一樣東西,還要決定去放棄別的東西;要甘心情願去放棄,為了更好的擁有而選擇放棄。

讓我們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是一個男人,有母親,也有妻子。你是一個孝子,也是一個好丈夫。但有一天,你的母親和妻子爭吵,你如何是好?若你附和母親,你會激怒妻子;若你聽妻子的,就會激怒母親。你要怎樣做?

不懂選擇或不願選擇的人只會等待、焦急。等待誰表現得更惡、罵得更兇。若妻子更惡、更凶,便聽妻子的;若母親更惡、更凶,便聽母親的。

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選擇。選擇是主動的。正確處理上述情況的態度是:若今次是妻子對,我便要聽妻子的,但要記著,母親可能會因此而遷怒於我,所以我要同時選擇接受母親生氣的後果。若今次是母親對的話,我便要聽母親的,但後果可能是妻子有一段長時間和我冷戰,她甚至可能會抗議,不煮飯、不作家務。選擇,要連後果也一起選擇。

可惜的是,很多人在做了選擇之後,當料想不到的後果出現時,他們便會後悔。他們會說︰「早知如此,我就不作這樣的選擇了。」

真正的選擇要連同後果一起去選擇。當我選擇了做教友,我會選擇在星期天,以一個特殊的方式,在教堂內善盡我的宗教任務。於是我會放棄在主日和我的朋友釣魚,而改在星期六去釣魚。如果我選擇和這個人結婚,便要放棄其他所有的人。若我選擇了做醫生,便要放棄做工程師。

結了婚,對另一個「第三者」便不應再有「恨不相逢未嫁時」(或未娶時)的懊悔。這就是選擇。

今天我們也要做一個選擇??選擇天主,選擇度一個更豐盛的生命,選擇一生都要按信仰的要求去生活,守好天主的十誡、善盡宗教的本分。

有些教友,在外教人面前總是抬不起頭來,尤其當別人取笑他們︰「你是教友,卻去賭錢!」「你為何吃飯前不唸經?」那時,他們真的有些後悔做了教友。

其實,我在做教友時,已經要把這些事預計在內︰若我要做教友的話,我就不會賭錢,最低限度,我不會沉迷於賭博。在我決定做教友的時候,我就要預計,我的同事一定會向我要求一個更高的道德標準。我要把這些事計算在我的選擇之內。

「天國是一個寶藏、一粒珍珠」,我們絕對值得變賣一切,去購買這個寶藏、這粒珍珠!

慈愛的天父,我們願意為你的緣故而捨棄所有的一切,因為只有得到你,我們才可以得到幸福??真正的、永恆的幸福。求你幫助我們恆心到底,不要後悔選擇了你。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人有能力餵飽自己

讀經一:(依55:1-3):上主的言語是人的美食
讀經二:(羅8:35,37-39):沒有事情可使人與主隔絕
福 音:(瑪14:13-21):耶穌首次增餅
中國文化: 不患寡而患不均。

依撒意亞先知書這樣說︰「上主說,凡口渴的,到水泉來吧!沒有錢的,來購買這些不用花錢,不需付款的酒和奶吧!你們如果細心聽從我,就能飽吃美味,你們的心靈必因品嚐佳餚而喜悅。」(參考依55:1-3)

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在瑪竇福音中應驗了。當耶穌講道理的時候,群眾越來越多,很多人跟隨耶穌已很久,但他們還未進食。那時,耶穌看見這一大群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到了傍晚,耶穌叫門徒給群眾食物,但門徒說,他們除了五個餅和兩條魚外,甚麼也沒有了。

耶穌便叫門徒給他把這五餅二魚拿來,然後便祝福了,再叫門徒分給群眾。聖經說︰眾人吃了,也飽了。然後他們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進食的人除了婦女和兒童外,約有五千。(參考瑪14:13-21)這就是很出名的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天主的大能、天主的慷慨。他是宇宙的主宰,擁有一切。他有能力養活所有人,無條件地、白白地施恩給每一個人。「凡是口渴的,到水泉來吧;無錢的,來購買這些不用花錢、不用付款的酒和奶吧。

投奔上主、接觸上主,我們便是到了恩寵的泉源,到了一個施恩的寶庫面前,上主會賞賜給我們最需要的東西。不過今天的故事講的,除了天主的大能和他的慷慨外,也在講人的慷慨。

五餅二魚,一定是屬於某個人的;若望福音便說這是屬於一個兒童的。他有五個餅、兩條魚,但群眾成千上萬。

當耶穌叫這個兒童拿出他的五餅二魚來的時候,我們的智慧會告訴我們︰耶穌的做法是愚蠢的。這五餅二魚,若一個人甚或一家人吃,可能只是剛剛夠。如果五千人、一萬個人一起吃,就根本無人會飽。

所以,與其無人會飽,為何不讓一個人、一家人、一小撮人得到飽食呢?耶穌的要求合理嗎?

不過,當時的確有人慷慨地拿出了自己的糧食。有人甚至這樣解釋這個「五餅二魚」的奇蹟:即是耶穌並未真實地顯了一個增餅的奇蹟,他顯的奇蹟是增加人的愛心和分享之心。就好像有些堂區在旅行時,會請大家都帶一些食物。到達目的地時,大家把自己的一分拿出來與其他人分享。那時,有帶食物的,當然可以吃飽,就連沒有帶、或帶得不夠的,都可以得到飽足。多次的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這樣的堂區旅行,都會剩下不少食物。

耶穌見到這成千上萬的人,可能都隨身帶了一些食物,有多也有少,當耶穌感動、啟發、刺激、鼓勵這群人,拿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來與大家分享時,於是便有很多食物剩了下來。

當然,我不是說耶穌沒有真的顯了增餅這個奇蹟。我想說的是,不論是增餅,或是增加人的愛心,都是「奇蹟」。

上主可以直接餵飽世上所有的人,但上主也可以感動人,讓人類去餵飽自己。

我看過一份八零年代的調查報告︰它說全世界約有四十多億人,要餵飽這四十多億人,每年只需要一百五十億美元左右便可。而這一百五十億美元,不過只是全球軍費的一個星期的開支。原來,我們祗需一個星期的軍火開支,便可以讓四十多億的人口,在一年內都得溫飽!

也有人統計過,列根在美國做總統的時代,用於國防上的經費,便足夠養活全人類一百五十年。

這些數字實在很值得我們反省︰若人類把用在殺人上的經費,改用來養活人,世界便不會再有飢餓。但事實告訴我們,現今世上有八億飢餓的人口,有八億人吃不飽、穿不暖,有很多孩子晚上要餓著肚子上床睡覺。為甚麼?是否因為世界沒有充足的食物?是否需要如舊約時代一樣,要天主直接降瑪納去餵飽人?不用!人有能力餵飽自己。

春秋戰國時代的孟子早已說過,貧窮和饑餓的問題,不是匱乏的問題,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是因為我們不懂分配,不願分享。

我們需要的是愛心,需要的是一種分享的精神。若上主能直接餵飽人,這個當然是奇蹟;但若上主能感動人去彼此支持,我想這是更大的奇蹟。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信心、冒險、委身

讀經一:(列上19:9,11-13):先知在微風中認出天主來
讀經二:(羅9:1-5):保祿為同胞甘願受詛咒
福 音:(瑪14:22-33):耶穌步行水面
中國文化: 邊際境遇的跳躍。 次非斬蛟

那時,門徒所乘的船離岸已幾公里,遇著逆風,在波浪中顛簸不定。天快亮時,耶穌在海面步行向他們走去。門徒看見他在海上行走,就很驚慌,說:「是個妖怪!」並且嚇得大叫起來。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必怕!」伯多祿對他說:「主!如果是你,就讓我在水面步行到你那裡去吧!」耶穌說:「來吧!」伯多祿就離開了船,在水面向耶穌走去。但他一見風勢猛烈,害怕起來,便開始下沉,大叫說:「主!救命啊!」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呀!你為甚麼懷疑呢?」(瑪14:22-33)

門徒見到主在水面上行走,誤認他是一個妖怪。我們是否也有時會把天主當妖怪,或把妖怪當天主呢?

門徒把耶穌當妖怪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天色仍然很昏暗。昏暗中,我們不辨是非、不辨善惡。基督是光,只有在信德的光照和啟發下,我們才可分辨善惡、分辨好壞。

伯多祿見到是耶穌,便說︰「主!如果是你……。」

「如果是你」,表示他仍未肯定。在未完全肯定的情況中,他仍說︰「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裡吧!」伯多祿的特點是願意嘗試、敢於嘗試。

「如果是你。」人生不需要事事都獲得百分之百的保證。信德才是我們的保證,雖然我們看不清,其實主常與我們在一起。

當伯多祿聽到耶穌說「來吧!」他便縱身一躍,跳到水面上,向耶穌走去。這就是所謂「邊際境遇的跳躍」。

人生有很多「邊際境遇」,很多我們無法明白和控制的風浪。我們需要跳躍,需要帶著信心向前「縱身一躍」。

當我和一個人吵架後,我應否和他修好?我應否首先伸手向他握手言和?我無法保證對方也會伸出手來。若他不伸手,我會很尷尬。但若果我不計較,我便會做該做的事,勇敢地、主動地伸出修和之手。這就是縱身一躍。

父母養育子女,不會知道子女是否忤逆,會否報答自己,會否達到「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的目的。但他們不需證明、不用證據;他們愛自己的子女,願意在子女身上投下自己的時間和愛。這也是向前縱身一躍。

當一個人要結婚的時候,他會向自己的另一半,在上主面前說出這個盟誓︰「某某,我如今鄭 重承認你是我的妻子/丈夫,並且許諾從今以後,無論環境順逆,疾病健康,我將永遠愛慕尊重你,終生不渝。願主垂鑒我的意願。」

我將「永遠」愛慕尊重你、「無論」疾病健康、環境順逆。我有什麼把握?有沒有保證?沒有!一點也沒有!於是我向前縱身一躍。
這就是終身的盟誓。

在教會內、學校中、社會內,當我要承擔一個責任,或者承擔公職、又或做一件重要的事的時候,我沒有能力去擔保成功,但我認為我要盡一個好公民、好學生的責任,於是我向前縱身一躍。

在《呂氏春秋》中,有一個「次非斬蛟」的故事︰有一個名叫次非的人,他有一把寶劍。有一次乘船時,遇到兩條蛟龍把船纏著,眾人認為他們都必死無疑了。但次非拿著寶劍說︰若我不能用這寶劍把蛟龍斬死,那麼這寶劍對我有何用處?於是他跳入江中,和兩條蛟龍搏鬥,把它們殺掉,保全了全船人的生命。次非,他也是在向前縱身一躍。

伯多祿的特點是︰「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裡罷!」

他大概知道耶穌是在那裡,但並不完全肯定。然而,即使他未完全肯定,他也願意縱身一躍,由安全的船,跳到驚濤駭浪之中。這就是信德的跳躍。

但聖經繼續說,伯多祿見到風勢猛烈,便害怕起來。

我們的信德需要無數次的磨鍊,在風浪中磨鍊、在風浪中實踐,才能得到鞏固。

伯多祿在下沉的時候大叫︰「主!救命呀!」當我們下沉的時候,或遇到困難時,我們也千萬不要忘記大叫一聲︰「主!救命呀!」
主原來就在我們的心內,在我們的周圍,只不過我們看不見。我們的天主本來就是無所不在的天主。

讓我們時常懷著信心在主內行走、在主內生活。我們都應有信心離開那條安全的船,跳到驚濤駭浪之中,因為耶穌就在海面上行走。在那裡,只要我們懷著信心、懂得依靠,懂得大叫「主!救命呀!」主一定會及時伸出救援之手。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菊殘猶有傲霜枝

讀經一:(依56:1,6-7):只要外邦人愛慕上主,終為上主所接納
讀經二:(羅11:13-15,29-32):外邦人或猶太人最終都得天主的救恩
福 音:(瑪15:21-28):客納罕婦人的信德
中國文化: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依撒意亞先知這樣說︰「至於那些外邦人,如果他們皈依上主,事奉上主……我要帶領他們登上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的祈禱之所,滿心歡樂……因為,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祈禱之所。」(參考依56:1,6-7)

依撒意亞先知的說話是很革命性的,因為對猶太人來說,上主只是他們的天主,只有他們才是天主的選民。所有外邦人都是注定要受罰的,一切的外邦人都不屬於上主,都會被上主捨棄。現在依撒意亞先知說,外邦人和猶太選民已沒有分別,如果他們皈依、侍奉上主,上主一樣會帶領他們往上主的聖山,使他們在上主的祈禱之所內滿心歡喜。

在猶太人的歷史,或是在古經中,上主常被形容為亞巴郎的天主。

天主像是一個「家神」(亞巴郎家的神),或是一個「族神」(以色列民族的神)。上主有時甚至被描寫成為一位「戰神」,一位和他的選民一起作戰,一起消滅外邦人的神。

這個上主只是一小撮人的天主。但是依撒意亞先知清楚的告訴我們,這個上主是萬民的天主。

猶太人的思想就是現在很多所謂「基要派」人士,或者原教旨主意者的思想。這些人都把上主放在自己的口袋中,認為上主只是他們的天主。

今天的福音說了一個更好的故事,就是客納罕婦人的故事。客納罕人也是所謂「外邦人」的一種,是猶太人所鄙視的,且被認為是上主所捨棄的一群人。

一次,有一個客納罕婦人見到耶穌,便高聲叫喊說︰「主!達味之子,可憐我吧!我的女兒被魔鬼糾纏的好苦啊!」耶穌卻一句話都不回答她。他的門徒就上前求他說︰「打發她走吧!因為她在我們後面不停地喊叫。」耶穌回答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

耶穌這句話反映了很多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和信念:上主是拯救以色列人的天主,是屬於以色列民族的天主。

那個客納罕婦人,那個非天主選民的婦人,來叩拜耶穌說︰「主,援助我吧!」耶穌回答說︰「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意思很明顯:狗是狗,人是人;我們人吃的是人的食物,你們這些如狗一樣的人,只配用狗的食物。這是一種十分嚴峻的拒絕,也是充滿偏見的話。

但那位客納罕婦人絲毫不把這些話當作侮辱,她回答說︰「是啊!可是小狗也可以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

耶穌回答說︰「啊!婦人,妳的信德真大,就按照妳的願望,給妳成就吧!」從那時刻起,她的女兒就痊癒了。(參考瑪15:21-28)

這故事清楚告訴我們:一個外邦人、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極有可能比一個自稱為有信仰的所謂「選民」,有更大的信德。

有一副對聯說得很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把寶劍為什麼會鋒利?是因為它經歷很長久的磨礪,在磨刀石上磨了很久,所以它的刀鋒可以吹毛得過、削鐵如泥。梅花是香的,尤其在嚴寒的冬天,在世界陷入苦寒的時候,我們看見梅花一枝獨秀、挺拔地開放,發出幽香。環境越凍,天氣越冷,梅花越香。

這位客納罕婦人可說經得起磨礪,也經得起苦寒。

耶穌的話,其實很傷她的心、她的自尊,甚至很傷她的民族感情。不過,這並不是耶穌的話,他只是反映當時人的偏見;又或者,耶穌是要用這些話去試鍊這個婦人。果然,這個女人不負耶穌所望,她說出了一句十分謙虛的說話︰「可是連小狗也可以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

我們的信德又怎樣?我們經得起考驗嗎?我們怕不怕苦寒?我們願意衝破一切,去皈依、去相信嗎?依撒意亞先知說得很清楚︰「若果外邦人皈依上主、侍奉上主、愛慕上主、做他的僕人,我就要帶領他們登上我的聖山。」

反過來說,所謂上主選民,所謂基督徒,我們有否皈依上主?我們接受了洗禮,但我們是否真的皈依?我們領了「教友証書」,但我們有否侍奉上主?我們的名字叫伯多祿、若望、瑪利亞,我們接受了一個基督徒的名字,但我們有否做上主的僕人?我們有否固守我們和上主的盟約?我們領洗的時候,曾經向上主許諾過、發過誓,要棄絕魔鬼、相信天主、愛我們的鄰人。這一切我們有否固守?

選民及非選民,信徒及非信徒,並不是一個名字上的問題,是真正的皈依、侍奉、愛慕、固守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被稱為上主的子民。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我的耶穌是誰?

讀經一:(依22:19-23):上主召厄里雅金作他的僕人
讀經二:(羅11:33-36):有誰知道上主的心意?
福 音:(瑪16:13-20):立伯多祿為教會的磐石
中國文化: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有一次耶穌問他的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呢?」他們說:「有的說是洗者若翰,有的說是厄里亞,也有的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呢?」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基督、永生天主子。」(參考瑪16:13-16)

「人們說我是誰?」我們聽過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些人相信耶穌,有些人不相信耶穌。在香港,有些人將「講耶穌」當作是「講廢話」、講與生活脫節的話。耶穌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稱呼,有不同的價值。

門徒最先是重複別人的話。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門徒大概已算給足耶穌面子,因為其實也有人說,這個耶穌是靠魔王貝耳則步驅魔的,他是一個罪人的朋友,一個貪飲貪食的人。但門徒沒有複述這些人對耶穌的稱呼。

耶穌不滿意這些答案。因為耶穌想問的,不單是別人說他是誰;他想知道門徒怎樣看他。

於是伯多祿回答說:「你是天主子」。這個伯多祿曾經聽過耶穌講道理,見過耶穌行奇蹟,和耶穌一起在驚濤駭浪中,步行海面。這個伯多祿也曾經親自聽到過耶穌的召叫:「從今以後你要做漁人的漁夫」。

「你是天主子」是伯多祿用口頭去講的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答案,一個標準答案??連小孩子都會回答的答案。

直到聖神降臨後,伯多祿才在藏身的晚餐廳中,突然間勇敢地站起來,充滿聖神,公開宣講耶穌從死者中復活。

從那時開始,伯多祿是用自己的整個生命去宣講。直到他經歷了千辛萬苦,跨越了重重的挫折和風波,走到人生旅途盡頭的時候,他更用了自己的血為基督作見證。

傳說他是被釘在十字架上致命的。當時他對劊子手說:我不配像耶穌一樣釘在十字架上,如果要釘我的話,請你把我倒轉來釘。這就是伯多祿血的見證;他用血去宣講。

同樣的宣講,有本質的不同。一個是口頭的宣講,一個是生命的宣講,一個是血的宣講。

佛教徒有個很特別的說法:「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當他第一次見到山時他會說:「這是山」。但當他慢慢去默想、探究真道的時候,便會發現山的定義開始模糊,山與非山之間的分別,並不明顯,因此他會發現:「見山不是山」。等到他真正悟道之後,他將這個山變成有生命的實體,並與自己的生命連繫上,這時他會發現:「見山又是山」。

第一個山和第三個山,是完全不同的山。第一個山是思維上的、感官上的山,第三個山是一個已有生命的山,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一個有生命的山,我們可以對它生出感情的山。

標準答案容易回答,但是用生命去了解的答案,用血去證實的答案,才是真實的答案,屬於我們的答案。

對你來說,耶穌又是誰呢?如果你說耶穌是「主」,你有沒有聽耶穌的話,按他的話去生活呢?你有為他的話而受過苦嗎?你經驗過在聽他的話時那種快樂和狂喜嗎?

你說耶穌聖體是食糧,是旅者之糧。你是否時常領受他?好好珍惜他?你是否時常朝拜聖體,與他交談呢?

你說耶穌是救主。你有沒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整個的生命:肉身的、靈性的、現世的和永恆的生命呢?你有沒有珍惜自己的和別人的生命,有沒有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呢?

你說耶穌給你帶來希望。但你對政治前景,對香港、中國,對你自己的前途是否懷有希望呢?你說耶穌是歷史的主宰。但你相信一切都在上主手中嗎?你能不能在面對未來時,可以無恐無懼,如同一個嬰孩睡在母親的懷中?

你說耶穌是主、是食物、是救主、是希望、是歷史的主宰,這些都是你在「說」;但你能夠用生命去證實你說的話嗎?你能用你自己的血在你的話上蓋上一個印嗎?

伯多祿用口開始,用生命去完成,用血蓋上了一個印。

我們也必須用耳朵開始,在聽了耶穌是誰之後,就用口去宣講,再用生命去印證,直至用血去寫出:「耶穌,你是我的主,我要為你而生,為你而死!」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生經白刃頭方貴

讀經一:(耶20:7-9):耶肋米亞先知無法拒絕代天主發言
讀經二:(羅12:1-2):作悅樂天主的祭品
福 音:(瑪16:21-27):首次預言受難和復活;背十字架的必要
中國文化: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生經白刃頭方貴,死葬黃花骨亦香。


耶穌開始對自己的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就該捨棄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誰若願意保存自己的生命,反而會喪失生命;但是,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生命,反而會得到生命。人即使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付出甚麼代價來換回自己呢?」(瑪16:24-26)

生命有本、有末,有重要的、有次要的,我們一定要回到本源,找到最關鍵的東西。

有許多人曾經談論過金錢能夠做到和不能夠做到的事。例如:金錢可以買到化妝品,但買不到青春;可以買到舒服的床,但買不到甜蜜的睡眠;可以買到婚姻,但買不到愛情;可以買到大屋,但買不到溫暖的家。金錢甚至可以買到一大群酒肉朋友,但買不到知己良朋,買不到生死之交、莫逆之交。

在人生的本末中,青春是本,化妝品是末;睡眠、愛情是本,那張床和婚姻是末;友情和溫暖之家都是本,而那些酒肉朋友,或者房子的大小,都不是絕對重要的。

「人即使賺得了全世界,而喪失了自己,有甚麼益處?」傳說有一位聖人聽到這句話,於是捨棄了世界的榮華富貴,跟隨耶穌、進了修道院。

生命很快完結,雖然這個生命很真實、很可愛,但到底亦不過是一個短暫的生命。近代一位詩人在縱論世間豪傑時,曾這樣描寫:不論是秦王、漢武,或唐宗、宋祖,或者是名震天下的成吉思汗,一切都「俱往矣」,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首詞,充滿豪氣。它認為一切歷史上的偉人,都消逝了;今日能夠為歷史掌舵的,就只有我,只有我們這一群人。

不過,無論寫詞人當日多麼意氣風發,今日在我們再讀這首詞的時候,在芸芸「俱往矣」的人中,不是也包括了詩人自己嗎?

蘇軾另有一首詞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無論是甚麼風流人物,一樣會被浪花淘個淨盡。

有一次,我返回出生之地大澳。晚上,我走到海邊,看著大海,看著高山。多少年來,這個海、這個山,曾經見過多少興亡,多少悲歡離合,但青山依舊,人物已經完全不同了。如果你有機會到墳場去,你會見到無論是王侯將相,或者販夫走卒,一律都會變成荒煙野蔓,走燐飛螢。

生命很快會過去。我們如何活這個生命,如何為我們的生命留下一些寶貴的記憶,使我們回憶時也會感到開心,感到不枉此生、無悔今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副黃花崗的對聯這樣說:「生經白刃頭方貴,死葬黃花骨亦香」。若我們能夠好好地生活,甚至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國家民族,以致連頭也曾經被利刃砍掉了,這個頭才是尊貴的。能夠葬在黃花崗裡,為革命而死,這副骨頭也會發出特殊的芳香。

有人曾經問過我:「神父,假如你活到八十歲的時候,忽然發現並沒有天主、沒有永生,你會不會後悔竟然信了八十年,並為一個不存在的天主而奉獻了自己呢?」

我當時毫不猶疑地回答:「不會後悔」。

因為這個信仰生命本身,或更具體來說,我在信仰中而度的這個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積極、有意義和多姿多采的生命。我活得比不少的人更充實、更燦爛;有沒有神,有沒有永生,並不影響,更不取消我這八十年來璀璨的生命。我會很高興沒有白白地活了這八十年,我已經可以無悔今生。

何況,在這生命道路的盡頭,我知道有永生在等著我,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下了。」(參考弟後4:7-8)

無數聖人告訴我們,當我們在跟隨耶穌時,會遇到困難,會遇到十字架。但如果我們能夠捨棄自己,背著十字架跟隨耶穌,甚至為了耶穌基督而喪失自己的生命,我們反而會得到生命,一個更加豐盛的生命、永恆的生命。

主耶穌,求你幫助我明白甚麼叫做生命。在這個短暫的生命中,在我只能活一次的時候,求你教我如何去活這一次,怎樣好好地去活這一次。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責善與諫諍之道

讀經一:(厄33:7-9):要警告別人的錯誤行徑
讀經二:(羅13:8-10):愛是法律的滿全
福 音:(瑪18:15-20):兄弟規勸之道
中國文化: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責善,朋友之道。

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你要趁你和他獨處時,糾正他。如果他聽從你,你便賺得了你的弟兄。」(瑪18:15)

兄弟的規勸之道,要注意的是找尋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坦誠地、謙虛地向他講出你的心裡話。聖經說的「獨處時」,就是說不可在大庭廣眾中,讓他丟臉。

厄則克耳先知也說:「上主說:人子,我現在立你做以色列家的警衛;你聽了我所說的話,要代我警告他們。當我告訴惡人說:『惡人,你必會喪亡!』你若不發言,警告惡人離開他的邪道,那惡人必因自己的罪而喪亡,但是我要向你追討他的血債。你若警告惡人,叫他離開他的邪道,而他不肯改邪歸正,他必因自己的罪而喪亡,而你卻救了自己。」(則33:7-9)

我們要負責我們兄弟姊妹的得救。如果我們不作聲,不去警告,那他的喪亡,我們是要負責的。我們再不能夠好像加音對天主說:「難道我是我兄弟的看守者?」

不錯,我們都是我們兄弟的看守者,這是愛德的任務。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這樣說:「弟兄們,除了彼此相愛外,不應對人有任何虧欠,因為誰愛別人,誰就履行了法律。其實『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等誡命,都包括在『愛你的近人如同你自己』這句話裡。愛不作損害別人的事,所以,愛滿全了法律。」(羅13:8-10)

在這段聖經裡,我們也很清楚看到天主教信仰,已漸漸由只著重神,轉到也著重人。

在聖經啟示的發展過程中,首先強調的是愛天主。但當人問耶穌哪一條是第一條誡命時,耶穌就已經將人和神並列:「愛天主在萬有之上、愛人如己」。人問他一條法律,他答了兩條。在耶穌心中,這兩條法律原本就是一條法律;或者說,這兩條法律,只是一條法律的兩面。

到了保祿宗徒的時代,他甚至只講一句話,即所有誡命都包含在一條誡命裡:「愛你的近人如同你自己」,而互相規勸,正是愛的一種形式。

孔子說:「責善,朋友之道」。這句話尤其值得我們中國人思考,因為中國文化特別強調含蓄,講話比較喜歡轉彎抹角。當我們要拒絕別人時,我們不會立刻拒絕,我們會講一大堆理由,使人意會到我們在拒絕。

「責善」是更加尷尬的一回事,我們很難開口說出別人的錯處。但聖經和中國文化都叫我們責善,「要趁你和他獨處的時候」,選一個適合的情況和環境,去矯正他。

其實在中國文化裡,不只朋友要互相責善,甚至子女對父母也要責善。在《孝經》裡,曾子問孔子:「老師,我想問一個問題:子女聽從父母的命令,是不是就叫做孝呢?」

孔子的答覆是:「是何言予!是何言予!」你在講些甚麼呢?以往「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即是說,以前做王帝,如果有七個肯諫他的臣子,他雖無道,仍不會失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諸侯如果有五個諫他的人,雖然做得不好,也不會亡國。「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如果做父親的,有一個能諫他的兒子,他便不會陷於不義。

孔子的結論是:「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即是說,若有不義,我們不可以不向父親提出來,臣子亦不可以不向君王提出來。有不義就要諍、要諫,光是聽話、順從,怎麼可以叫「孝」呢!

後來《大禮記》的「曾子侍父母」,就稱這種責善精神做「以正致諫」,所謂「從而不諫,非孝也」,即是說,若只順從而不懂得去諫,便不算得是孝子。而這種能諫諍父母的孝子,又叫做「諍子」。

在我們整個生活中,我們要注意的是正義,「當不義,則諍之」,有不義,就要諍,有不妥,就要諫;朋友有不對,就要責善。

當然,這一切都不應以自我為中心,不是說我覺得你不對,就罵你、指責你。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真理去光照自己,用信仰去判斷自己。

其實最後的判官,應該是我們的天主,是耶穌基督和他在聖經裡面的啟示。只有當我們活出信仰,時常按照真道而行的時候,我們才有資格去諫諍別人、諫諍父母。

慈愛的天父,請幫助我們時常按照你的話去生活,讓我們能彼此常用真理去互相規勸,努力活在真理的光輝中。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無限量的寬恕

讀經一:(德27:33-28:9):不要懷恨,但要悲天憫人
讀經二:(羅14:7-9):為主而生,為主而死
福 音:(瑪18:21-35):寬恕之道
中國文化: 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今次的聖經告訴我們一個天主教十分重要的道理,就是寬恕。寬恕是很困難的事,在聖經裡,寬恕的道理是逐漸啟示出來的。

古經記載,最先人類的復仇是無限制的(創4:24)。在無限復仇的背景下,上主對人說:你的復仇最多只可以到七次或七倍,不可以超過。然後慢慢進展,在七倍復仇的背景中,聖經說:你應該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亦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伯多祿來問耶穌說:「主呀!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應該寬恕他多少次呢?七次夠不夠?

在以牙還牙的背景中願意寬恕七次,實在是十分慷慨。但耶穌要告訴我們的是:「我不是說,你要寬恕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七十個七次」是代表無數次、無限次。「七」這個數目字,在聖經中代表圓滿、極多;七十個七次更是代表一個最圓滿的數目、一個無窮無盡的數目。即是說,我們要無限地寬恕。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寬恕。

耶穌講寬恕時,同時講了一個令我們很震撼的比喻。有一個人欠人許多錢,聖經說是一萬金幣,是任何一個普通的人無可能償還的一筆鉅大的數目。所以聖經說他沒有錢可以償還。主人就下令將他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拿出來變賣去還債。但即使賣掉一切,他都不可能還清債務。這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主人說:「主啊!寬容我吧!我一定會清還給你的。」主人就動了憐憫之心,將他釋放了,且豁免了他的債務。

怎知這僕人一出門,便遇到一個欠他少少的一百銀幣的同事,他就扼住他的喉嚨說:「還清你欠我的債!」這個欠他一百銀幣的同事,也好像他一樣,跪在地上哀求說:「你寬容我吧!我一定會清還給你的!」但這個人不肯,反而將他關在監獄裡面,直至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其他的同事看見這一幕醜事,非常悲憤,就將這事告訴主人,於是主人就叫了這僕人來對他說:「可惡的僕人,你哀求我,我就全部免了你所欠的債;難道你不應該憐憫你的同事,好似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主人十分憤怒,於是將他交給獄吏,直到他還清全部的欠債為止。

耶穌的結論是:「如果你們不從心裡寬恕你們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參考瑪18:21-35)

在德訓篇中,天主也曾這樣說:「你要寬恕你近人的過錯;這樣,你在祈禱時,你的罪也會得到赦免。如果你對他人懷恨在心,怎能求上主治療呢?如果你對自己的同胞毫無憐憫,怎能為自己的罪過求寬恕呢?」(德28:2-4)

德訓篇繼續提醒我們,如果要寬恕,就要記著幾件事。第一、要記著最後的結局,而停止仇恨。第二、要記著人必會死亡和腐朽,並遵照誡命去生活。第三、要記著天主的誡命,不可向人發怒。第四、要記著至高者的盟約,寬恕別人的過失。(參考德28:5-9)

聖經提醒我們,我們要記著人生總有一死,合了雙眼,伸直雙腳,便一切都完結了,所有的恩恩怨怨還有甚麼意義呢?你將你所恨的人由墳墓裡拿出來鞭屍,難道他會痛嗎?即使他痛了,對你又有甚麼好處呢?

有些人記仇,會一直延伸到他進入墳墓裡;甚至還要子孫們世世代代去復仇。這是真真正正的冤冤相報何時了。

我們要記著天主的誡命,天主叫我們寬恕,不可向人發怒。如果天主寬恕我們,如果他無條件地寬恕我們,我們又有甚麼理由懷恨在心呢?所以要寬恕,要無限量地寬恕。

耶穌不單講寬恕之道,他自己也實踐寬恕之道。當他懸在十字架上時,他戴著茨冠,不能抬頭向天仰望,他只能望著在十字架下,咒罵他、譏笑他的人。但他一點也不懷恨在心,他只是溫和的說:「父!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作甚麼。」

耶穌也叫我們效法他慈悲的天父,一個無限包容的天主,他好像太陽和雨露,不分彼此地,光照和潤澤所有人。

中國人很少講寬恕,但卻講包容,例如這副對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能包容的人,便可以較易去寬恕了。

耶穌還有一些話值得我們警惕:如果我們不能從心裡寬恕我們的兄弟,天父也要這樣對待我們。天主經也提醒我們:「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我們每個人不免都會得罪別人,我們必須培養一種文化,一種信仰的氛圍,就是我們可以彼此寬恕、願意彼此寬恕,使一切都有重新開始的可能。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機關算盡太聰明

讀經一:(依55:6-9):天主的行徑不是人的行徑
讀經二:(斐1:20-25,27):或生或死,總要叫基督受頌揚
福 音:(瑪20:1-16):僱工的比喻
中國文化: 華子健忘。 機關算盡太聰明。

今天耶穌講了一個招聘工人的比喻。

比喻描述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一大早就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招聘工人。他在起初時給工人議定了一天的工資是一個「德納」。稍後於第三時辰,第六、第九和第十一時辰,他都同樣出去招聘工人,並許下要給他們公道的工資。

到了傍晚,家主就給工人發工資,由最後的開始派發。他們全部都得到一個「德納」。輪到清晨最先招聘來的第一批工人,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多得一些,怎知所得的,仍是預先約定的一個「德納」。他們就對家主的所為十分不滿,並抱怨家主虧待了他們。

家主就對他們其中的一個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拿你的走罷!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

耶穌藉著這個比喻,要給我們介紹的,是一個慈悲、慷慨的天主,一個從來不斤斤計較的天主。

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5章引述上主的話說:「我的思想不是你們的思想,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正如高天超越大地,我的途徑也超越你們的途徑。」(依55:8)

我們很多時候,好像要作天主的秘書或管家。我們想規範天主,甚至祈禱時也要「教」天主怎樣做。例如有些人在信友禱文中為社會祈禱時會說:「上主,求你祝福我們的社會,幫助我們的社會安定繁榮,使人人能夠安居樂業。求你幫助那些老闆不可剝削工人,幫助工人能夠好好地善盡責任」等等。我們會將一大串我們心中認為是美好的東西,變成祈禱,並要天主去遵守,希望天主能照樣做。
那是名副其實的「我旨承行」,「願我的旨意奉行在人間」,而不是「爾(天主)旨承行」!

我們忘記了,其實天主愛我們,多過我們愛我們自己;天主認識我們,也比我們認識我們自己更深。聖奧斯定有句拉丁名言說:「Deus est intimior intimo meo」,意思是說,天主(Deus)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比我們的五臟六腑(intimo)和我們的關係更加密切(intimior)。

是的,全知的天主確實知道我們整個生命、整個社會的需要。天主明白我們的過去,看到我們的未來,看到我們的、社會的、宇宙的一切。只有天主才知道甚麼為我們最好。

《列子》裡有一個叫做「華子健忘」的故事:宋國的華子患了健忘症,一出門便忘記回家,現在又忘記以前的事。他常常問:「我現在在哪裡?」人答說:「這裡便是你的家呀!」有時,他會對著他的太太說:「你好漂亮呀!你叫甚麼名字?」她說:「我是你的太太啊!」

對於華子這種病,她的太太覺得很焦慮、很傷心,於是就許下,誰若能醫好華子的健忘症,便給他一半財產。

有一個人想盡了所有的方法去醫華子的病,果然華子的病好了。但結果是華子變得很衝動,常常發怒,且將妻子趕出門,對兒子任意打罵。

別人就問:「你的病好了,為甚麼會變成這樣?」華子說:「以前當我健忘的時候,我坦坦蕩蕩,連天地有無都不放在心頭。而今我恢復記憶了,生死、得失、喜怒、哀樂全都湧現出來,我想暫時忘記生活的重擔都不可能。所以我覺得更加煩惱。」

為甚麼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的紛爭?因為我們的記憶力太好。為甚麼那些工人不開心?因為他們記得:如果早晨來的要得一元,那麼晚些來到的就該少得些。而這些晚來的工人居然和我這個「整天受勞受苦的」享有同等的待遇、領取同樣的工資,那就是不公道!

心裡面有太多的是非、太多的分別,是因為有太多的計謀和計算。我們計算得很精、很全、很盡,是真真正正曹雪芹所說的:「機關算盡太聰明。」而機關算太聰明的結果,恐怕會是「反誤了卿卿性命」,即是使我們自己不開心,別人也難過。

但是天主並不如此,天主並不要和我們計算,他是一個慷慨為懷,大方對待萬物眾生的天主。

讓我們求天主賜給我們這樣的一個慈悲、慷慨大方的心,去面對世情、處理世事。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信行合一

讀經一:(厄18:25-28):惡人改過可得生命,義人作惡反而喪亡
讀經二:(斐2:1-11):效法耶穌友愛謙下
福 音:(瑪21:28-32):二子的比喻
中國文化: 濫芋充數


今天耶穌所說「兩個兒子」的故事,裡面的大兒子說要「做」,卻不去做,而小兒子雖說「不做」,卻做了。這明顯是針對當時的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的。

在耶穌的時代,他最感難受的,是面對那些司祭、長老等人;他們熱心、忠於宗教,是選民中的表表者。但天主親自派遣自己的獨生子來到世上,他們反而不肯相信,還加以排斥,甚至殺害。

厄則克耳先知也有這樣的預言:「義人若離棄正義而作惡,因而喪亡,他是因自己所作的惡而喪亡。惡人若遠離他所做的惡事,而實踐正義和公道,他必能保全生命。」(則18:26-28)

惡人可以得到生命,義人反而喪亡,這是何等的諷刺!名字要來作甚麼?身份有甚麼用處?基督所講究的是具體的生活實踐、真實的生命。

《韓非子》有一個「濫芋充數」的故事,他說:在齊宣王時代,有一群人吹芋(一種吹奏的樂器),每次多達三百餘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請加入吹芋的行列,齊宣王很高興地接受了他。齊宣王死後,閩王即位。閩王喜歡獨奏,希望能一一地欣賞每位樂師的技藝。那位南郭先生一知道後,就逃之夭夭了。

為甚麼他要逃跑呢?因為他不懂得吹奏,他只是站在三百人中,裝模作樣。

名與實必須相符。有一次,我見到一位中年太太,我問她為何不加入一個專門為中年婦女而設的善會,她用一種十分不屑的神氣加以拒絕。我問她為甚麼。她說:「這群人每主日彌撒後就去打麻將。不止這樣,她們有些人還放高利貸!」

我也碰到另外一位女士,她常到聖堂,但不肯領洗,我問她為甚麼?她回答說:「我知道教會是不准節育的。等我生了兩個孩子,做了結紮手術之後,我就會入教了。」

看到這兩個人,我感到有點不是滋味,究竟信仰對她們來說,是甚麼一回事呢?它只是為獲得一個基督徒的名字嗎?或者它只像某些基督教徒所強調的,為了「信耶穌得永生」這類廉價的救恩?


耶穌在傳教的時候,一次有人高聲向他說:「懷過你的胎,哺過你的乳,真是有福。」即是說,做耶穌的母親,真是有福。但耶穌卻回答說:「聽天主的話而實行的人,更是有福。

有些基督教朋友,將這段聖經解作耶穌不承認、不尊重自己的母親。這恐怕只是斷章取義的解釋而已。耶穌的意思是:在他的心目中,任何身份都不足恃,連做耶穌的母親這個身份,都不足恃。真正有價值的,是聽天主的話而實行。

如果我們稍為認識聖經,我們就知道聖母瑪利亞正是一位最聽天主的話而實踐的人。她從領報「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開始,直到生命的終結,一生所實行的,不外都是天主的聖意。所以聖母值得我們尊敬,並不單單因為她是基督之母,更因為她是最承行天父旨意的人。

所以我認為「信耶穌得永生」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信耶穌只不過是一個開始;愛耶穌、按耶穌的話生活,才是得到永生的條件。

聖洗聖事被稱為「入門」聖事,因為透過這件聖事我們進入教會的大門。在這個大門裡,我們學做人,我們不斷悔改、更新。聖經學者黎俄內認為:「教會是為接受信仰的奧跡所作的一個準備。」因為教會本身不是目的,她只是一個方法、一條路,她幫助我們經驗信仰、接受基督、活出信仰的生命。

我們必須做個名實相符的教友,即思想像基督,生活像基督,並以福音精神,作生活的準則。

耶穌說:「如果你們彼此相親相愛,人們『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所以不是領洗紙、不是基督徒的名字使我們成為基督徒,而是我們的生活、我們愛的精神使我們成為基督徒。

讓我們祈求天主,使我們能信、行合一,使信仰和生活能結合在一起,使我們能活出一個更豐盛的生命。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善用機會與創造機會

讀經一:(依5:1-7):葡萄園的寓言
讀經二:(斐4:6-9):思念正義之事,可享平安
福 音:(瑪21:33-43):園戶的比喻
中國文化: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見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惜福、惜緣。

我的愛人有一座葡萄園,位於肥沃的山岡上;他翻了泥土,除去石塊,種了精選的葡萄樹;還在園中築了一座瞭望台,和掘了一個榨酒池。他原希望葡萄園出產好葡萄,它卻出產了野葡萄。(依5:1-7)

這個葡萄園的故事,是一個辜負天主恩典的故事:上主「原希望葡萄園出產好葡萄,它卻出產了野葡萄。」

依撒意亞先知對這故事的解釋是:萬君上主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族,可惜的是,「上主原本希望正義,看,竟是血腥;他原本希望公平,看,卻是哀號!

瑪竇福音說得更令我們警惕:種葡萄的佃戶不單不肯交租,還殺死收租的人,甚至殺死葡萄園主人的兒子。因為當他們見到園主的兒子親自來收租時,他們竟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了他,就能得到他的產業。」(參考瑪21:33-43)

耶穌說這個比喻時,顯然是黯然神傷的。這個比喻,瑪竇福音特別聲明是向民間的司祭長及長老們所說。這些司祭長和長老們原本都是宗教的護衛者,亦是以色列民族的支柱。而以色列人民又是天主的選民,天主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準備他們迎接基督的降生。

但基督來了,拒絕他,甚至殺害他的,反而是天主的選民!

在這裡,基督說了一句很傷感的話:「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所以他不得不向那群捨棄他的,和將要殺害他的人說:「天主的國一定要從你們手中奪去,而賜給那些結果實的外邦人。」(參考瑪21:42-43)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惜福」和「惜緣」這兩個詞語。惜福就是珍惜福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物質;惜緣就是珍惜緣份,珍惜我們所碰到的所有人,這裡特別指的是基督的臨在。因為這一切都是上主賜給我們的恩典,是獨一無二、一去不回的恩典。

陶潛有首詩,其中有四句寫得很好:「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盛年、壯年,能夠工作、能夠繃繃跳跳的日子,是不會一次又一次地再來的。每一日只有一個早晨,不會再有另外一個。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努力,不斷自我勉勵。因為如流水般的歲月,不會無了期地等待我們。

另有一首詩寫得更好,它鼓勵青年人要珍惜光陰,把握機會去讀書、追求學問。它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見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意思是;小孩子很快便會衰老,但學問卻很難成就。所以一點一滴的光陰都不可輕忽、不可浪費。你看,時間過得這麼快,春天池塘的草還未全綠,轉瞬間,門前的梧桐葉已染上金黃的秋色了。

春天剛開始,秋天已經跟著到來,這就是「未見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上主賜給我們無數的恩典。他種了很好的葡萄樹,在周圍圍上了籬笆,為我們做盡了一切,我們必須結出好的果實,以報答上主的栽培。

但很多人拒絕了上主的恩典、拒絕了耶穌的親臨。他們浪費了時間,放棄了機會。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深刻的反省。否則,我們必定會聽到這句話:「天主的國必定會從你們的手中奪去,一切的機會也會從你們的手中搶去。你們的青春和你們的時間,亦會從你們的手中溜走,而賜給那些結果實的外邦人。」

不要自恃有青春,不要自恃有基督徒的名份,不要自恃有天主給的時間;這一切都會過去。我們必須好好的善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要像司祭長和民間長老那樣拒絕基督。

我們有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拒絕基督,拒絕他給我們的一切,拒絕天主的恩典。

有人說:愚蠢人放棄機會,聰明人掌握機會,有智慧的人創造機會。你又是屬於哪一種人呢?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普世救恩與個人救恩

讀經一:(依25:6-10):上主要施恩於普世萬民
讀經二:(斐4:12-14,19-20):知恩知足
福 音:(瑪22:1-14):婚宴的比喻
中國文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雲捲雲舒。


耶穌把天國比作是一個國王為兒子擺設婚宴。但被請的人或是拒絕,或是殺死來請的人。國王只好轉而邀請所有大街小巷裡的人來赴宴。

瑪竇福音這樣說:那時候,耶穌又用比喻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兒子擺設婚宴。他派遣僕人催促被請的人來赴宴,他們卻不願意來。他又派遣另一批僕人去,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我已經預備好盛宴,宰殺了肥美的公牛和家畜,一切都齊備了。請你們來參加婚宴罷!』他們卻不理睬便走了:有的去耕田,有的做生意去了,其餘的捉住僕人,凌辱後殺死他們。」(瑪22:1-14)

依撒意亞先知也說同一的故事。他說:在熙雍山上,萬軍的上主要為萬民擺設盛宴,備有豐美的食物和香醇的陳酒:食物是精選的,陳酒是上等的。他要在這座山上揭去遮住萬民的頭巾,和掩蓋各國的帳幔。他要永遠消滅死亡,我主、上主要從每個人的臉上抹去眼淚,要由整個地面除去他民族的恥辱。(參考依25:6-8)

在天主的聖意中,全世界是一個國度,整個人類是一個大家庭,不再有疆界,不再有你、我、你們、我們的分別,不再有宗教上、種族上、文化上、性別上的區分。

在這個故事的背後,聖經還有一段小插曲。當所有的人坐滿之後,國王進來看見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便對他說:「朋友,你沒有穿婚宴禮服,怎麼就到這裡來呢?」這個人無言以對。國王便叫僕役把他的手腳綁起來,拋到外面的黑暗中。(參考瑪22:11-13)

接著,耶穌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瑪22:14)

上主請了所有人,這是普世救恩。但我們需要回應,這是我們的個人救恩。

看看我們的教友團體,我們會發覺,蒙召的人、領洗的人相當多。但繼續相信,堅持度相稱基督徒生活的人,卻越來越少。如果我們要堅持信仰,我們一定要像保祿宗徒今天所說:「我能忍受窮困,亦能適應享受;在任何際遇和環境中,不論是飽是餓,是富是貧,我都得到了一個秘訣:仰賴使我堅強的那一位,我甚麼都能面對。」(參考斐4:12-13)

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的禮服就是一種相稱的生活,在任何際遇中,都堅持自己的信仰。好像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一個小故事,講述一個將軍向一個很有道行的人探究是否有天堂和地獄。有道行的人對他說:「你是幹甚麼的?」他說:「我是一個將軍。」那個有道行的人說:「我真不知你是怎麼作將軍的,你的樣子只像一個屠夫吧了。」將軍聽了十分憤怒,舉起刀來要殺他。這個很有道行的人便說:「地獄的門從此便要打開了。」將軍聽了,立刻向他道歉。這個很有道行的人再說:「天堂的門亦由此而打開了。」

天堂和地獄,並不只是在死後,而是現在已經出現。在一念之間,天堂或地獄的門便會為你而開。也是在一念之間,我們決定是否接受天主的邀請。

劉海粟先生在香港時,贈給記者們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雲捲雲舒。」記者中有人將這兩句話改成:「寵辱去留無驚意,庭前天上看花雲。」對聯的意思是:你無論喜歡我或不喜歡我,我都不會驚慌,我會把它視作門前的花開花落;你重用我或不重用我,我亦無所謂,我會把它看成是天上來去不定的浮雲。

這也是孔子所說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種境界,也就是保祿宗徒剛才說的境界。

我們要有決心,接受上主的邀請。基督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如果我以基督為動力,我便甚麼都能面對。在這樣的生活中,天堂的門已經大大的為我敞開了。這就是為一切人的救恩,也是為我而預備了的救恩。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凱撒也要歸於天主

讀經一:(依45:1,4-6):居魯士也屬於天主
讀經二:(得前1:1-5):得撒洛尼信眾以信望愛堅守主的訓導
福 音:(瑪22:15-21):納稅的問題
中國文化: 螳臂擋車: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敵。


在本主日福音中,有一句時常被人引用,甚至被外教人引用的話,就是:「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並認為這話是要求教會「政教分離」。

故事的起因,是法利塞人正商討要怎樣在言論中陷害耶穌。他們派門徒去問耶穌:「是否應該給凱撒納稅?」

這裡說,法利塞人要設的是一種佈局、一個陷阱,要在耶穌的言論中,去找出陷害耶穌的話柄。

「應該納稅給凱撒嗎?」耶穌很難回答。他不可以說必須給凱撒納稅,因為猶太雖亡於羅馬,但公然主張向一個帝國主義者納稅,畢竟是一件讓猶太人感到十分羞恥而屈辱的事。他這樣說會大失人心。但如果耶穌說不應納稅,他們就會說他明目張膽背叛凱撒、背叛羅馬,這可真是一條叛國的死罪。

耶穌並不直接回答,卻反問他們,這個用來納稅的銀幣,上面的肖像和名號究竟是屬於誰的?他們回答說:「是凱撒的。」耶穌就說:「那麼,凱撒的就該歸還凱撒;天主的就該歸還天主。

很多人就根據這話,說教會不應參與政治。

但假如我們細心看看今天的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5章,我們會比較清楚知道耶穌在說甚麼。

依撒意亞這樣說:上主牽著他的受傅者居魯士的右手,使他征服他面前的列國。上主對他這樣說:「雖然當時你還未認識我,我卻指名召叫你,給你起了一個稱號。我是上主,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神;雖然你還未認識我,我卻武裝了你,使從東到西的人都知道:除我之外,再沒有別的神。我是上主,再沒有另一位。」(依45:1,4-6)

「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甚麼該歸還給凱撒呢?是錢幣。因為這個錢幣既然刻有凱撒的肖像,就歸還給凱撒吧;但是天主的便要歸還給天主!

但甚麼是屬於天主的呢?不是一個錢幣,不是某些東西,而是普天下所有的物、所有的人,包括認識天主的、或不認識天主的,選民、或外邦人,以色列的君王、巴比倫的君王、或亞述帝國的君王,不論是達味、撒羅滿、或居魯士,甚至連凱撒自己,全部都是屬於天主的。

所以這段經文並非講述政教的關係,而是耶穌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去迴避一個兩難的問題,去解決別人對他的陷害。不過耶穌的說話仍然是十分清楚的: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

這兩句話並不是平行、平等的。因為歸於天主的,也包括凱撒和凱撒所有的一切。凱撒絕不能和天主並排、相比!依撒意亞先知認為,連威名遠播的居魯士也是屬於天主的。

在《淮南子》中,有一則螳臂擋車的故事。故事說在齊莊公出獵時,有一蟲正舉著牠的前足,要擋住齊莊公馬車的去路。莊公很奇怪,就問那是甚麼蟲?駕車的人就告訴他:「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敵。

螳螂和馬車,是絕對不同類、不同比例、不同世界中的兩碼子事,這正如凱撒和天主,跟本也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兩碼子事。認為「凱撒歸凱撒,天主歸天主」這話,意味著政教分離,就等如說「螳臂可以擋車」一樣的可笑。

不過,既然大家都把這兩句話當作有政治的含意,那麼,我們也不妨順便談一談天主教對參與政治的看法。

天主教認為教友應該參政,因為教友也是公民,是天國的子民,也是現世的國民。

作為教友,他擁有全部的公民權利和義務。他可以投票,參與公職,可以屬於不同的政黨。

但是作為教會,尤其是教會組織、教會當局(包括主教和神父),教會要和政治、政黨保持距離,不應該牽涉黨派政治或黨爭。如果教會和社會的權勢能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教會就能成為社會及國家的諍友,亦可以客觀地按照福音的準則和理想,說出福音對社會、對國家的要求。

既然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包括凱撒在內,都是屬於天主的,我們便要使我們的國家成為天國,一個正義、仁愛、和平的天國,讓所有人都能活在一個天父的大家庭裡,無恐無懼、相親相愛地生活。這是信徒參政的最終目的。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愛主愛人的統一

讀經一:(出22:20-26):天主厭惡不義
讀經二:(得前1:5-10):得撒洛尼信友的信德傳遍各地
福 音:(瑪22:34-40):最大的誡命
中國文化: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以孝治天下。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有一個法學士問耶穌,哪一條是最大的誡命,耶穌對他說:「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的,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和它相似:你應當愛人如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參考瑪22:34-40)

愛主、愛人本來是兩條誡命,但在耶穌的心目中,卻只是「一條」誡命。

所有宗教的重點一定是愛神,但聖經卻十分注重愛人。

出谷紀第22章認為恭敬天主的人,一定要愛人,理由是因為我們亦需要別人的愛。出谷紀這樣說:「對於外籍人士,不可苛待壓迫,因為你們也曾僑居埃及。對孤兒寡婦,不可傷害;如果傷害了任何一個,他向我呼求,我必聽允,必要發怒,用刀殺你們:這樣,你們的妻子也要成為寡婦,你們的兒子也要成為孤兒。如果你借錢給我子民中一個與你同住的窮人,不可像債主一樣,向他索取利息,若是你拿了別人的外衣作抵押,日落以前,應該還給他,因為這是他唯一能蓋身的外衣;沒有外衣,他怎能睡覺呢?他若向我呼號,我必聽允,因為我是仁慈的。」(出22:20-26)這是出谷紀的「推己及人」精神。

其實,在孔子的思想中,生活和信仰也是要結合起來的。我們都知道孔子說過「慎終追遠」這句話,但我們多數會忘記這句話的後面,還有「民德歸厚」四個字。孔子的意思是,當一個民族能「慎終追遠」時,他們的社會風氣也一定會變得更好、更敦厚,這就是「民德歸厚」。

孔子也認為,我們對父母要能「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並要做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境界,換句話說,我們要對生者和死者都盡孝。孔子更相信,若我們連對死者都能盡顯孝心,對生者又怎會不克盡孝道呢!

所以「慎終追遠」的目的,就是為了「民德歸厚」。這是中國人的信仰與生活的統一與結合。

我們的信仰也強烈要求我們,生活與信仰必須統一。聖經有時講來世的生命,但目的是為幫助我們度現世的生命。我們信天主,是為了使我們能信人、信自己、信生命。我們愛天主,亦是為了幫助我們對自己、對別人都充滿愛心和充滿希望。

信、望、愛是立體的,一方面是天主,另一方面是自己,第三方面是各種人和事。我們對自己、別人和天主,都應該同時充滿信、望、愛。更好說,對天主充滿信、望、愛,可以擴展而使我們對人、對自己和對萬物都充滿信、望、愛。

宗教信仰時常叫我們光榮天主,我認為我們只能用我們的生命去光榮天主。一個更準確的比喻是,子女的成材是父母的光榮,學生的成材是老師的光榮。天主既是生命的主宰,如果我們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能管理好這個地球,這便是天主的光榮了。

這就是拉丁文所說的Gloria Dei, homo vivens.(活生生的人,就是天主的光榮)。所以我們要在天主內愛人,在愛人的時候愛天主。

關於這點,我們耳熟能詳的聖經章節有:「你對我最小的兄弟姊妹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純潔無瑕的虔誠,就是照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和寡婦。」(雅1:27)「你若不能愛看得見的兄弟,又怎能愛看不見的天主呢!」(若一4:20)

我們必須在天主裡學習去愛人,亦在天主裡,愛人愛得更純潔、更全面、更徹底。而在愛人的時候,我們便是落實了對天主的愛。

讓我們一生時常實踐耶穌的話:全心、全靈、全意、全力的去愛,盡心、盡性、盡情的去愛;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並且愛人如己。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我們都是學生

讀經一:(拉1:14-2:1-2,8-10):司祭們的行徑使人跌倒
讀經二:(得前2:7-9,13):宗徒以愛牧養信友
福 音:(瑪23:1-12):痛斥經師和法利塞人
中國文化: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不敢為天下先。上下而求索。


耶穌說:「你們不要被稱為『師傅』,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彼此都是弟兄;也不要在世上稱任何人為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父;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最大的,該做你們的僕役。凡自高自大的,必被貶抑;凡自謙自卑的,必被高舉。」
(參考瑪23:8-12)

我們的教會是被稱為聖統制的教會,一種由上而下的秩序,由教宗、主教、神父、教友,一層層向下統治的格局。這樣看教會,很容易令我們誤以為教會是一個世俗的組織,一種權力的架構。

其實,在耶穌心中,教會的權力和秩序,根本和世俗的完全不同。

在天主的教會裡,只有一位萬君的天主,只有他才能告訴我們甚麼是正道,一切世上的君王和司祭,都應該執行上主的命令。在這過程中,教會的權威不過是愛的權威、犧牲的權威。

保祿在得撒洛尼人前書說:「弟兄們,我們慈祥的對待你們,像母親撫養自己的孩子。我們這樣疼愛你們,不但願意把天主的福音交給你們,而且也願意把我們的性命交給你們。因為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得前2:7-8)

這便是教會的聖統制,亦是教會的權力——為別人犧牲的權力。

教宗是教會裡佔最重要位置的一個人,但是在他簽署文件的時候,他自稱是「眾僕之僕」(servus servorum),這就是他的權力:為教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權力。

聖統制應以天主為中心。我們全部人都要向真理低頭,要謙虛地找尋天主的聖意。在教會裡面,無論是聽命的、教導的,最終都要聆聽、默想、學習、實踐天主的道。教會是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彼此平等、友愛、共融的團體。

梵二的《教會憲章》也說:「雖然由於基督的意願,某些人被立為他人的導師……,可是論地位,論全體信友共有的建設基督奧體的工作,在眾人中仍存在著真正的平等。」(教會憲章第32節)

為甚麼我們在基督內不可以作「導師」呢?因為我們都是學生,我們都在學習真理。不單個人要學習,就是整個教會、整個人類,都要學習。

莊子形容孔子是一個「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的謙謙君子。六合是指前、後、左、右、內、外六個層次,換句話說,六合就是在我們經驗範圍外的一切。孔子存而不論,是說他用心去聽、去觀察,而不加評論、不作判斷。因為孔子在他的經驗和認知範圍以外的一切,他都不願意判斷。

雖然我們稱他為萬世師表,但他絕不是一個信口開河的人。他自己曾經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這種謙虛態度的人,才會有真知灼見,才配稱為真正的導師。

世上的所謂導師,不過只是「學無先後,達者為師」而已。我們的導師也不過只是多知了一點、先行了一步。其實我們大家都是慕道者、都是學生。

面對無涯的知識,莊子有這樣的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世界上並沒有甚麼都知道的通天曉導師。

不僅在知識上,連在具體生活上也是無人可以自誇的。孔子就認為自己有很多理想都未能達到。他舉了一些例子:「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即是說,我要求別人為我做的,我卻未能對別人這樣做。

孔子是一個很謙虛的人,在知識上、行為上和倫理道德生命上,都不敢自誇十全十美。

其實這並不是謙虛,而是客觀的真實。如果我們自以為連六合之外的東西都懂,又或者認為自己是道德上的完人,那麼我們只是在欺騙自己而已。

我們只有一位師傅,就是耶穌基督。讓我們所有人,不論是在上的,或在下的,不論是教導人的,或是被教導的,都能在基督的光照和指導下,不斷的學習,一生「上下而求索」,做個勤奮的學生??由搖籃到墳墓。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善生安死

讀經一:(智6:13-17):尋求智慧的,必找著
讀經二:(得前4:13-18):信主的人必得復活
福 音:(瑪25:1-13):十童女的比喻
中國文化: 臥薪嘗膽。

耶穌把天國比作十個拿著燈去迎接新郎的童女,其中有五個是糊塗的,五個是明智的。她們有不同的人生態度,也就遇上了不同的命運。

故事接著說:「糊塗的拿了燈,卻沒有隨身帶油;而明智的拿著燈,也把油裝在瓶裡帶來。因為新郎遲遲未來,她們都睡著了。半夜,有人高呼:『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罷!』那些童女就起來,整理她們的燈。糊塗的對明智的說:『把你們的油分一些給我們罷!因為我們的燈快要熄滅了!』明智的答道:『這些油恐怕不夠我們大家用,不如你們自己去買罷!』她們去買油的時候,新郎來了;那些準備好的童女,就和他進去參加婚宴,門就關上了。後來,其餘的童女回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罷!』新郎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

耶穌說完這個故事,就作了一個結語:「所以,你們該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和那時間何時來到。」(瑪25:13)

生命可以說很悠長,也可以說很短促。在我有限的鐸職生涯中,我已曾看過很多不同類型的人,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了世界。

我曾經為一個小朋友送葬,為一個十多歲的學生舉行追悼儀式,為一個患了癌症的中學生行傅油禮。在我剛做神父的時候,我曾有過在兩年內為一個新家庭舉行了三件聖事的紀錄:新人的婚禮、新生嬰兒的洗禮、剛做爸爸者的葬禮。我最感悽愴的一次送葬經驗,是在非洲的坦桑尼亞,為一個舉目無親的寡婦的獨生子舉行葬禮。

有一次我參加一位神父的百歲壽辰,他大概太過高興吧,生日後過了幾天就被天主召回去了。

香港曾有兩位年富力強的神父,一位是四十多歲的瑪利諾神父,忽然就去世了;另一位是五十多歲的米蘭會神父,他是剛做完身體檢查不久,一切正常,但在回國後一次的郊遊中,突然就離開了塵世。

天主甚麼時候召叫我們?新郎何時到來?我們都不知道。千萬不要說我們有很多時間,千萬不要說我們有的是青春。剛才我說的都是自然的死亡,如果再加上意外的死亡,我們更不能預料到,我們將於何時、何地離開人間。

台灣有位主教,在打電話時突然伏在電話旁,便去世了。有些人一睡下,便再沒有再醒起來的明天。

我們真的要時常醒悟、不斷準備!

《史記》有一個「臥薪嚐膽」的故事:吳王夫差時常睡在柴上(臥薪),不斷提醒自己要報仇;越王勾踐,則將一個苦膽放在身邊,不時舐一舐(嚐膽),提醒自己要復國、雪恥。在這裡,我們的注意點不是仇恨,而是讓我們知道,有些人為了提醒自己不忘記去做最重要的事,而長久的臥薪嚐膽、默默奮鬥。

「臥薪嚐膽」是幫助我們時常警醒的好方法。我們也要時常醒覺到生命和時間,都不是在我們的手中,而是在天主手中。他甚麼時候來,我們不清楚。但我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他一定要來。

記得我讀中學時,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習練善終」,即是每一個月拿出半天的時間來練習,例如默想、告解、作一些熱心神功等,去準備自己如何面對死亡,以獲得「善終」??死得好、死得安樂。

台灣有一位修士,他在自己的房間裡擺放了一個死人的頭骨,因為他要學習教會內的某位聖人,不斷的提醒自己:「昨天的他,就是今天的我;明天的我,就是今天的他。

我們不知道生命甚麼時候完結,「習練善終」會不斷幫助我們,讓我們隨時可以安心地去見天主。

有一次,小聖類斯在玩得興高采烈時,有人和他開玩笑說:「類斯,假如天主今晚就要收回你的靈魂,你現在會做甚麼呢?」類斯說:「我會繼續打球。」

對小類斯來說,盡心盡性的去做每一件事,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去見天主了。

如果我們能夠連吃飯、讀書、遊戲,都是為了天主的緣故而盡力去做,我們甚麼時候不可以去見天主呢?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善用神恩,發揮潛能

讀經一:(箴31:10-13,19-20,30-31):賢淑婦女的表樣
讀經二:(得前5:1-6):要清醒地等待主的再來
福 音:(瑪25:14-30):塔冷通的比喻
中國文化: 猴子跳澗。

瑪竇福音形容天國好像一個遠行人,他按照不同人的不同能力,把不同數目的金幣交給自己的僕人,一個給了五個,一個給了兩個,一個給了一個,要他們好好的去保管和善用。主人回來時,便和他們結賬。

那領了五個金幣的,賺了五個;那領了兩個金幣的,也賺了兩個。只有那領了一個的,去把地掘開,將金幣藏起來,沒有賺到甚麼。
主人論功行賞,大大地獎賞了那賺了五個金幣,和那賺了兩個金幣的僕人,並罰了那個賺不到錢的僕人。(參考瑪25:14-30)
我們的天主很好、也很公道,他按照我們的才能委託我們辦事。我們每個人都有如大小不同的器皿,無論器皿是大是小,總是盛滿了天主給我們的恩寵之水。

天主給我們的一切,多一些就已經過剩,少一些又過少。每個人所得的,都恰到好處。

天主從來都不在我們之間作比較。如果我們有五個金幣,就要賺五個;有兩個,就要賺兩個;有一個,也可以賺一個。這樣,在天堂內,我們的功勞將會完全一樣。

但在我們中,卻總是會有些懶惰的、糊糊塗塗地度日的人。這卻是天主所不容許的。

保祿在得撒洛尼人前書中,也勸勉他的教友要清醒、謹慎。清醒、謹慎作甚麼?善用天主給我們的潛能,好像今天箴言篇中那位賢淑的婦女。她勤勞操作,愛天主、愛丈夫,也愛一切的人。「她遠勝珠寶。她的丈夫衷心信她,絕不至有所缺乏。她一生使丈夫幸福,不令他煩惱。她找來羊毛和細麻,愉快地親手操作。她手執紡錘,手指旋轉紗錠。她慷慨賙濟貧窮的人,伸手扶助困苦的人。」(箴31:10-31)

天主賞我們的一切,我們都該善用;有眼睛就要去看,有耳朵就要去聽,有翅膀就要去飛,有心就要去愛。當我們越善用恩賜時,我們就越能擁有和發揮、增加這些恩賜。

我在小修院時,多謝天主給我有些聰明,書能夠唸得不錯,所以我總喜歡幫助其他在學習中有困難的同學,亦因此我在會考中,成績相當不錯。因為我越能夠幫助別人,就越能夠充實自己。

反過來說,有些守財奴,他們不懂善用錢財,只有不斷在自己的銀行存摺中加上一個又一個的圈。從這角度看,那些錢財根本便不是屬於他的,而是屬於銀行的,因為他從未善用過一分一毫。

才能必須善用,才可以繼續擁有及增多。這就是「凡擁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原有的也要失落」的真正意義。(參考瑪25:29)

其實我們還擁有一些我們未知的潛能,它們只有在關鍵時才能發揮出來。我們會見到一些作母親的,當有重物把她們心愛的兒子壓著時,她們能夠發揮平常沒有的力量,把重物托起,救回自己的兒子。

記得有一次,在我很小的時候,與一群小孩子在大澳捉魚。一天晚上,我們遇到一條大蟒蛇,於是大家都拚命的跑,跑上岸後,其中一小孩驚魂未定,手提著滿滿的一桶水在喘氣。我們望著他都十分驚訝:「嘩!你的力量真大啊!」他一看見自己拿著這樣重的一桶水,就突然「呯」的一聲放下了。其實,他平時並沒有如此大的力量。

中國也有一個關於猴子跳澗的故事:有一個訓練猴子的人,希望能訓練那些猴子跳過一個深溪。那些勇敢的,不用怎麼訓練,一跳就過去了;有些就是不敢跳。於是他就開始鞭打那些不敢跳的猴子,有些猴子怕打,也就勉強的跳過去了。但是有些猴子,就是怎麼鞭打牠們,牠們都不肯跳。忽然,有一隻老虎跳出來,所有的猴子便都跳了過去。

其實天主給我們很多潛能,是需要我們加以發揮的。我們必須時常對自己說:我能夠,我可以;我可以活得痛快,可以活得好;我是天主的子女,我有天主給我足夠的能力,去活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一個愛主愛人的生命。
能夠這樣發揮潛能,就是善用天主給我們的金幣。

 

 

基督聖體聖血節

我心無絕時

讀經一:(申8:2-3,14-16):上主以「瑪納」及自己的言語養育選民
讀經二:(格前10:16-17):信友在基督的體血內結合
福 音:(若6:51-58):人子的血肉是信友的飲食
中國文化: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耶穌說:「如果你們不吃人子的肉,不飲人子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必有永恆的生命;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若6:53-54)

基督新教的朋友,傾向把這段經文當作是比喻,但我們天主教二千年來,一直都相信耶穌所說的這些話是直接的:他要留下他的血給我們喝,留下他的肉給我們吃。

在彌撒中,在那個白色的麵餅裏,我們相信有耶穌真實的身體;在葡萄酒的形狀下,我們相信有耶穌真實的寶血。正因耶穌說的是直接而真實的話,所以當猶太人聽到耶穌說「吃肉」、「飲血」時才會覺得反感。但無論人們多麼反感,耶穌還是繼續說:「如果你們不吃我的肉,不飲我的血,在你們內就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飲我的血,就一定有永生,在末日我還會使他復活。

保祿宗徒在格林多人前書也這樣說:「我們所祝福的祝謝之杯,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嗎?」(格前10:16)我們不單只領受基督的身體和寶血,我們更加在耶穌的身體和寶血內彼此結合。基督的血和肉會幫我們獲得生命,賜予我們力量去走人世的旅途。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旅程。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好像活在一個客棧中,我們正在走向天鄉、走向天父。在這個旅程中,我們會經歷許多困難;這時,我們需要的是力量??走這個人生旅程的力量。

明朝的顧炎武,寫了一首詩,叫做《精衛》。精衛是一種鳥,傳說是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游泳時淹死了而變成的。牠不斷的由西山那裏銜一些小木頭、小石子去填海,希望這個海不再淹死其他人。這個故事就叫做「精衛填海」。

一隻小鳥,用牠微弱的力量去銜西山的木、石,來填平東海,這是一個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精衛鳥不斷勇往直前,毫不害怕。於是顧炎武就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說:「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這首詩首先是問:世上本有許多不平的、不合理的、令我們遺憾的事。為何只有你那麼憂心、那麼辛苦的要背起這個責任呢?你只得一寸的軀體,為何卻要生生世世的去銜木填海呢?精衛鳥就回答說:我一定要填平這個東海,至死不渝;大海一日不平,我是一日都不會死心的。

基督徒面對人生的挑戰,面對社會和天主的召叫,要走的路十分漫長。在走這條路的時候,我們需要天主給我們力量。耶穌基督建立的聖體聖事,就是食糧、就是力量,所以我們也稱聖體聖事為「旅行者的食糧」。

各位教友,希望我們好好善用這件聖事,至少於每星期參與彌撒的時候,要去領聖體、領聖血。在領聖體之前,讓我們靜默、收歛心神、默想、懺悔,淨化我們整個的心靈,使我們能夠有一個更大的心靈空間,迎接耶穌、這位宇宙的主宰,去進入我們的生命中。
領聖體後,我們也要靜默片刻,單獨與在我們心中的耶穌會晤、交談。在我們的生命中,無論是成敗得失、喜怒哀樂,只要是屬於我們的,都是珍貴的、好的,我們都可以跟耶穌分享。我們可以盡訴心中情,說出我們的喜樂和煩惱。

在領聖體的時候,讓我們發信、望、愛三德。

我們相信:相信耶穌就在餅、酒形狀中。我們盼望:盼望耶穌來到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生命的食糧,成為我們生命的力量。我們愛:愛耶穌,因為他甘願在餅、酒的形狀中等待我們。讓我們懷著大愛,去擁抱、接納和領受他。

彌撒後,聖體會留在聖體櫃中,這是天主教的優良傳統。當我們進入教堂,見到一盞紅色的燈亮著的時候,這便是「聖體燈」,是基督在聖體櫃中的記號。就讓我們用一分鐘、五分鐘或十分鐘的時間去朝拜聖體,與耶穌交談,說出我們心中的煩惱,表達我們心靈的喜樂,向耶穌講述我們生命的計劃、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前途、我們的一切。

耶穌是我們的好朋友,他願意進入我們的生命,渴望與我們結合。讓我們懷著信、望、愛的心情,讓基督進入我們內,也讓我們進入基督內,永遠地和基督結合在一起。

 

耶穌升天節

傳一個生活的信仰

讀經一:(宗1:1-11):耶穌升天
讀經二:(弗1:17-23):基督坐在父的右邊
福 音:(瑪28:16-20):顯現給門徒派他們往訓萬民
中國文化: 涸轍之鮒。

那時候,十一位門徒就往加里肋亞,到耶穌給他們所指定的山上去。他們看見耶穌就朝拜他,耶穌對他們說:「天上地下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參考瑪28:16-20)

使萬民成為門徒,教訓他們遵守耶穌所吩咐的一切。這是耶穌對他的教會、對他的門徒的最後命令。換句話說:這是耶穌對我們每一個人的遺囑。

作為一個基督徒,傳教是我們召叫和信仰的一部分。一個不傳教的基督徒,不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其實,當我們真正經驗一件好事的時候,我們不可能不傳出去;如果我們不傳出去,極可能因為我們未經驗到這件事是好事。

試想一想,一位學生如果在中學會考得到十個「優」,他能忍得住不與他的好朋友分享嗎?這是不可能的,他肯定第一時間會致電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讓他知道,使他和自己一同高興。當一個人找到工作時,尤其是找到薪酬高而又有意義的工作時,他一定第一時間致電給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假如一個人去旅行,看到很美麗的風景,有一個很好的經歷,他回來後一定第一時間與朋友分享。

我們為甚麼不與我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分享我們的信仰呢?為甚麼不傳教呢?極可能因為我們還沒有經驗到信仰是多麼的好。我曾經聽到一些父母們不願意給自己的子女領洗,理由很簡單,也很冠冕堂皇。他們說:「我們希望子女成長後,自己去選擇他們自己的信仰。」

但是,我感覺到這許多時只是藉口。如果我曾經就讀過一間名校,這間學校是使我獲得學問、職業及地位的學校,我不需要問我的子女,我便會決定送他到這間學校讀書。我們自小教導我們的子女說中文,我們不會等待他長大後才讓他決定學習甚麼語言。如果我認為某個牌子的奶粉好,我就選擇給孩子吃,因為我知道這些奶粉會使他健康地成長。

這絕不等於要我們的子女迷信,而是說,假如信仰是我們生命的動力,是我們希望與力量的泉源,我們經驗到聖神的臨在,我們真實感到信仰是這麼好,我們經驗到做天主子女是多麼幸福,我們便會與我們的子女分享這些信仰,讓他們也在信仰裡得到力量。

我們身為中國人,我們的兒女便是中國藉;我們是基督徒,為甚麼我們不使自己的子女也有一個「天國籍」呢?很可能是我未經驗到這個信仰,很可能我感覺到上教堂是件苦事,我感覺到禮儀是一種束縛,我感覺到教規是一副枷鎖。

我不願意愛人如己,又怎可以教導子女去寬恕別人呢?我不願意度一個簡樸的生活,按照山中聖訓的教導去生活,我又怎樣可以教導我的子女去相信真福八端?

「你們去使萬民成為門徒」,但首先我們自己要成為門徒。「你們要教訓別人遵守我所吩咐的一切」,但我們首先便要實踐基督吩咐我們所有的一切。

但是,也有些人不願意傳教,是因為不懂得如何去傳。這時我們便要記著耶穌所說的「我要與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的話。

耶穌將在我們心裡教我們怎樣說話,聖神也會在我們心中幫助我們。

我們要勇敢地去傳教,因為傳教也是一個很迫切的任務。我們的家人、親友、鄰人都需要我們給他們帶來福音。

莊子說過一個叫「涸轍之鮒」的故事。他說:有一條魚掉在乾地上,牠好口渴,便向路人要一點水。這人說:「你等一會,讓我到南方去找吳王,請他引西江的水來給你解渴。」這條魚氣憤地說:「我現在只需一斗半升的水便可以活命了,待你到南方去找水來時,我早已經渴死,變成一條乾魚了。那時,你不如到乾貨市場去找我吧!」

我們都有很多朋友可能會有信仰的問題、生活的問題、精神的問題。他們想了解、想知道天主教信仰在這方面的答案。他們想問我們。但許多時由於我們自己對耶穌沒有經驗,對信仰認識不深,我們只得對他們說:「等我有空時帶你去找神父吧!」

其實,你的朋友是想「你」回答他的問題,因為你是他的朋友,他信任你。同時他是「現在」問你,他現在口渴,你明天、隔一個星期或隔一個月才帶他去見神父,他已經不再口渴,或者已經渴死了。

作為一個基督徒,如果我們真的是要去傳教的話,掌握時機,掌握對方的心理和適當的詞彙,都是缺一不可的。

五旬節主日

當受傷不再成為威望的時候

讀經一:(宗2:1-11):聖神降臨
讀經二:(格前12:3-7,12-13):我們屬於同一的身體,各有神恩
福 音:(若20:19-23):顯現給門徒
中國文化: 巨人的花園。

耶穌復活後,有一次顯現給門徒,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怎樣派遣了我,我也怎樣派遣你們。」接著,耶穌給他們吹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吧!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到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能得到赦免。」(參考若20:19-23)

不久,五旬節到了,宗徒大事錄說:「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從天上傳來一陣響聲,好像暴風吹來,充滿了他們所在的全座房屋。有些好像火一樣的舌頭出現,分別停留在每一個人的頭上,他們都充滿了聖神。」(宗2:1-4)

充滿聖神的後果是怎樣的呢?格林多前書說:「除非受聖神感動,沒有一個人能夠稱耶穌是主。神恩雖有區別,卻只有一個聖神;服務雖有多種,卻只有一個主;工作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天主所推動眾人做的。聖神在各人身上的顯示,都是為了眾人的好處。」(參考格前12:3-7)

聖神在我們的生命中幫助我們去服務、工作,就像一個身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有些是眼睛,有些是手,有些是腳,有些是頭,按照聖神給我們的恩賜,我們去服務教會、服務世界。

我們的教會是一個聖神的教會,這教會建築在基督身上、由聖神所推動;她進入世界、聖化世界。在聖化世界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寬恕與修和。

在這裡,我想同大家分享一個很有趣的童話故事:「巨人的花園」。

有一個巨人,他有一個很漂亮的花園。有一次,在他遠行時,小孩子們便進入了他的花園玩耍。巨人回來了,十分憤怒。「這個花園是我的!」他說:「你們都給我滾!」然後,他圍起他的花園,不再讓小孩子進來。

冬天來了,周圍都佈滿了白雪。過了不久,春天也到了,所有地方都開始欣欣向榮,只有巨人的花園仍然是嚴寒的冬天。因為哪裡沒有小孩子,哪裡就沒有春天了。

巨人很奇怪,為甚麼春天遲遲沒有來。一年又一年的過去,巨人的花園仍是只有永恆的冬天。他感到悶悶不樂。

一天,他偶然從屋裡望向花園,發現整個花園的花都開了。只是在一個很遠的角落裡,卻有一棵樹,仍然是鋪滿了白雪,樹枝上一朵花都沒有。原來許多小孩子已經偷偷地進入了他的花園,爬到樹上,凡是有小孩子的樹,都開滿了鮮花。只有很遠角落的那個小孩子,由於太矮小了,爬不到樹上,所以樹上還是沒有開花。

巨人明白了,原來自己的花園只有永恆的冬天,是因為沒有小孩子。於是他便靜悄悄地走進花園。小孩子見到巨人,都紛紛逃走。他們走了以後,那些樹又立刻變回冬天。

巨人走到很遠的那個小孩子身旁。小孩子正在哭,看不到巨人的到來。於是巨人便靜靜地將小孩子抱起來,把他放在樹上,樹便立刻開花了。於是,這小孩子便吻了巨人,巨人也熱情地擁抱著這個小孩子。其他的孩子見到巨人突然之間變得那樣慈祥和藹,都不再怕他了,大家又再次進入了花園。於是,整個花園又再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巨人說;「好了,從今天開始,這個花園已經是屬於大家的了。大家可以隨時進來玩啦!」那天,巨人便把花園的圍牆拆掉了。但是,第二天,小孩子們再來玩耍的時候,巨人卻見不到他喜歡的那個小孩子。

許多年過去了,巨人已經很老。他再不用害怕冬天了,因為他知道,冬天之後,春天還是會再來的。

一天,當巨人坐在花園裡休息時,他忽然見到先前的那個小孩子進入了花園,他就急忙跑過去。但當他一見到這小孩子的手掌和雙腳上都有幾個釘痕時,他就很憤怒而激動地說:「誰傷害了你?我要去找他算賬!」小孩子說:「不必了,這是愛的傷痕啊!」

巨人於是說:「你是誰?」忽然間,他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便不由自主地在小孩子面前跪了下來。小孩子便向巨人微笑說:「許多年前,有一次你讓我在你的花園裡玩耍。今天,我就要帶你到我的花園裡去。」

就在那天的下午,當其他小孩子進入花園的時候,他們見到巨人睡在一棵樹下,已經死了,滿身鋪滿了鮮花。

寬恕是基督的教訓,亦是聖神的果實。

當權利決定一切,正義代表一切,而受過傷,又成為威望的時候,這個世界已不再明白甚麼叫寬恕、接受和愛了。

但基督告訴我們,聖神啟示我們,我們可以走另一條路,一條超過權利、超過公義、超過受傷的路,我們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去寬恕、去接受、去愛。

只有寬恕和愛,才可徹底改變這個世界,和徹底治療我們生命的創傷。

 

 

天主聖三

既獨立又共融的生命

既 獨 立 又 共 融 的 生 命
讀經一:(出34:4-6,8-9):雅威是慈悲寬仁的
讀經二:(格後13:11-13):在聖三內的問候
福 音:(若3:16-18):天主因愛而派獨生子到世上來
中國文化: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天主竟這樣篤愛世界,甚至不惜賜下自己的獨生子,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死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

保祿宗徒這樣問候格林多的教會團體:「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天主的慈愛、聖神的共融,時常與你們同在!」(格後13:13)教會在彌撒開始時也引用了這句話作為開場白:「願天父的慈愛、基督的聖寵、聖神的恩賜與你們同在!」這就是我們今日慶祝的聖三奧蹟。

聖三是一個奧蹟。如果你純粹由一而三、三而一去看,這不單是一個奧蹟,而且是一個矛盾。我們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說甚麼,我們好似是在說一堆數學符號。

但我們不是在說數學,我們是在說天主,那位至高無上的真神。我們說聖父是天主,聖子是天主,聖神也是天主;不過不是有三個天主,而是只有一個天主。

我們信的是一神教:至上神只有一個。不過,這樣的一個天主卻包含有三位,名為聖父、聖子、聖神。天主教稱之為「三位一體」,基督新教譯為「聖三一」。

傳統上有人用三角形去表達這個三位一體的觀念。即是說:一個三角形有「三」隻角,不過只是有「一」個三角形。也有人用燭光來表達:一枝蠟燭有蠟燭的光、形、和熱;光不是形,形不是熱,熱不是光,不過它們卻只是一枝蠟燭。

但三位一體絕對不是指這些東西!

聖經清楚告訴我們:天主是愛。我們不妨默想一下天主聖三的內在生命,作為我們自己生命的參考。

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神,聖神不是聖父。不過他們卻是一個天主。這是不同的統一、既獨立又共融的生命。

其實這「奧蹟」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爸爸不是媽媽,媽媽不是子女,子女不是爸爸,不過卻是一個家庭。父母在教養子女時不需要複製自己;子女有自己的生命、天賦、神恩,也有自己的將來。我們是支持、欣賞、鼓勵子女和自己的不同。但這個彼此不同的家庭卻是一個愛的家庭,一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

教育上也是一樣。老師不用塑造另一個自己,他必須引發學生的生命力,幫助學生去發現他們的潛能,發展他們的潛能,使也們成為自己。
堂區也是一樣。聖體會不是孝女會,孝女會不是輔祭會,但大家都是屬於一個堂區、一個教區、一個教會。教會內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這些都是好事。這就是不同中的統一,既獨立而又共融的團體。

我如果是一個保守的人,我便要多謝天主賞賜教會裏有一個前進的人去牽引我、帶動我。否則我就會坐著不動。如果我是一個前進的人,我也要感謝上主賜給我在教會內有一些保守的人去拖著我的後腿,免得我跑得太快。

不同是一種恩賜,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情接受。

我們喜歡同聲同氣的人,我們希望大家有相同的思想和相同的辦事方式。但是在聖三奧蹟中,不同是統一的,不同是互相欣賞的,一切以愛為基礎。

當我們說天主就是愛的時候,我們不是說天主「有」愛,而是說整個天主都「是」愛。我們有愛,但我們有時也有恨。天主就是愛,因為天主從內到外都是愛,他沒有不愛的時候,所以他不斷的寬恕、不斷的接納、不斷的愛。

他是這樣的愛我們,甚至派遣他的獨生子來到世界,為我們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天主、天主聖三。

天主聖三和我們的生活還有更進一步的關係。我們相信聖父創造、聖子救贖、聖神聖化。這一切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聖父創造??他創造了世界,並將這世界送給我們當禮物,我們應懷著無限感恩的心去接受,好好的珍惜,不可以污染,不可以糟蹋。又如果天主是我們的父,我們大家便都是兄弟姊妹,超越宗教、文化、種族和階級;我們所有人都是天父家庭內的子女,彼此都是兄弟姊妹。

聖子救贖??他為了我們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因此我們的生命是很寶貴的。保祿宗徒說我們是用基督的血贖回來的。所以我們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別人的生命。

聖神聖化??天主聖神住在我們內,他是我們生命的原動力。他推動、啟發、激勵、滋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能夠在基督內、按照他的啟示、按照他給予我們的靈感,去活出天主性的生命。

如果我們相信天主聖三,我們就會活一個天主聖三的生命,時常尊天主為父,對待別人好像兄弟姊妹;愛自己的生命,也愛別人的生命;並不斷在聖神的推動下,改變自己、成聖自己,度一個更豐盛的生命。

 

 

傳教節

使萬民成為門徒

讀經一:(依2:1-5):萬民都要湧向上主的聖山
讀經二:(羅10:9-18):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派遣,宣講,相信,呼求
福 音:(瑪28:16-20):往訓萬民
中國文化: 墨子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的一切。看!我要天天和你們在一起,直到世界的終結。」(瑪28:19-20)

傳教,本來是教會的特質,但很可惜,我們的天主教徒大多是不傳教的。以下,我們選錄一些教會的文憲,來說明教友傳教的重要:
?教友要以福音精神執行自己的職務,好像酵母,從內部聖化世界。(教會憲章31)

?教會通過它的百肢以不同方式進行傳教事業,原來基督徒的使命實際上就它的本質來看,亦就是傳教的使命。(教友傳教法令2)

?教友傳教的義務和權利都由他們和首腦基督的契合而來,他們是藉聖洗和堅振,被上主委任去從事傳教事業。(仝上3)

?在教會團體內,教友的行動如此需要,至使牧者的傳教事業,沒有教友往往不能收到圓滿的實效。(仝上10)

?平信徒,正因為他們是教會的成員,有宣報福音的聖召和使命。(若望保祿二世:平信徒勸諭33)

下面,我們再說一說教友傳教的一些精神。

天主教就他的精神來說,是一個包容的宗教。我們忠於自己的信仰、十分肯定自己,同時也欣賞別人的信仰。我們早已放棄了「外教人下地獄」的講法,也不會用任何恐嚇的方式去引人入教。

這樣包容的宗教還要傳教嗎?以下是要傳教的理由:

1.我們要宣講喜訊??天主存在,他愛我們、他派遣了他的獨生子來救贖我們;生命有意義、痛苦有價值;我們可以活得更積極、更快樂……這一切都是喜訊,都值得向我們的親友和向普世人類宣告。

2.我們要分享我們的快樂──我們對天主、對基督、對聖事和對自己的信仰生活都有特殊的體驗,體驗越深,獲得的力量越多。這一切都值得向我們的親友、鄰人介紹,使他們亦能獲得我們所獲得的力量,度更豐盛的生命。

3.以正確的人生觀抗衡不正確的人生觀??基督徒雖然不應自以為是,但無可否認,世界上確實存在著黑暗的勢力,甚至有害人的異端邪說。天主對人和對世界都有他的計劃,但人卻因為一己的私慾而破壞了天主的計劃。因此基督徒有責任和基督一起找尋、實踐天主的計劃,恢復世界原有的秩序,讓天國早日來臨。這便是傳福音。

戰國時代的墨子,知道公輸盤要建造雲梯攻打宋國,就「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要說服他不要用戰爭來解決問題。墨子有了「非攻」的思想,所以也負起了推動和平的使命,他亦願意為此而付出很大的代價。

4.找尋同路人──亦即擴展教會。這並非要在世上建立教會的勢力,而是為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為基督、為真理作見證,作光作鹽,使世界獲得更新和救贖。

5.獨特包容,一事兩面──天主教兼具獨特與包容的特色,這便決定了它必須傳教。正因我們包容,所以我們願意和別的宗教及思想交談;亦因為我們有獨特的一面,所以我們才有可以與別人交談的地方。

6.基督的意願──最後,我們傳教的最重要理由應是耶穌自己的意願。他在升天前向他的門徒說:「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我們經驗了愛,接受了救恩,對於這位愛情之主和救主的願望,我們又怎可不設法去滿全呢?

7.以基督徒為榮??我們說包容,並不是主張「信仰相對論」,也不是說信甚麼都無所謂。我們仍然堅持自己的信仰,並以身為基督徒為榮。梵二《教會憲章》說:「如明知天主藉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天主公教為得救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堅持到底,便不能得救。」(14節)包容是肯定自己,也尊重別人;是互相挑戰,也互相學習;在一切的真善美中,找到無所不在的天主。

8.傳教三部曲??第一步是使信其他宗教的人成為更好的信徒,或使無信仰者成為更好的「人」;第二步是助他跳出自我,願意與別人分享生命的美善,使自己和別人一起成為更好的「人」;第三步是邀請他加入天主教的行列,成為天主教徒,一起為天國奮鬥。

其實,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中,包容是最重要的人生態度,我們今日世界最需要的也是這種包容精神,因為這正是世界大同的重要基礎。我們以擁有和「忠於」這種「包容」的信仰而自豪。我們很值得致力去宣揚這種信仰。

 

 

 

基督君王節

愛:最後審判的唯一標準

讀經一:(厄34:11-12,15-17):上主是善牧
讀經二:(格前15:20-26,28):在末日,基督要消滅所有仇敵
福 音:(瑪25:31-46):公審判
中國文化: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造物無言卻有情。


今天福音最精的片段是:「你們來承受從創世時就給你們預備好的王國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無家可歸,你們收留我;我衣不蔽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照顧我;我被監禁,你們來探望我。凡你們對我最小的一個兄弟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參考瑪25:31-46)

今天我們慶祝基督君王節,我們要想一想他是個怎麼樣的君王。

按照厄則克耳先知書,這個君王是善牧:「看!我要親自尋找我的羊,照顧我的羊。失落的,我要尋找;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病弱的,我要治療;肥壯的,我要護守;我要廣施救恩,牧養牠們。」(參考則34:11-12,15-17)

我們的君王還要消滅所有的仇敵。保祿在格林多人前書第15章說:「那時基督將消滅一切率領者、掌權者和大能者,並將自己的王權還給天主父。原來,基督必須為王,直到所有仇敵屈伏在他的腳下。在萬物都隸屬聖子權下之後,甚至聖子也要屈伏於那位使萬物隸屬子的父,好讓天主在萬有中,超越萬有,統御萬有。」(格前15:24)

當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天主的聖意去生活時,天主便為王了。

這個天主不是外在於我們生命的天主,而是一個「超越而內在」的天主;他在我們內、我們在他內,好像魚在水中,水在魚內。這是一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天主,他使四時運轉不息,使萬物欣欣向榮。

這是一個無言而有情的天主,《中庸》形容天生萬物,超越一切形相,即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張維屏也相信在萬物中有一股力量存在,他在「新雷」詩中說:「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而天主超越萬有及統御萬有的意思是:一切都要按照他在創世時的原先計劃而運作。

日月星晨,四時代序,萬物欣欣向榮,這是天主在大自然中為王。我們每人按照他的聖意生活,愛人如己,建造一個正義、仁愛、和平的世界,這是天主在世界中為王。我們在家庭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上和下睦,這是上主在我們家中為王。我們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人,活得豐盛,活得痛快,這是天主在我們心中為王。

基督為王的意思,就是讓天主在萬有中超越萬有,統御萬有。
基督為王,因為他是審判者,是我們剛才在福音中所讀到的判官。但最後審判的唯一標準是愛德、愛人。基督不會問我們領了洗沒有,不會問我們是中國人或美國人。基督只問一件事,就是我們有沒有愛他的兄弟姊妹,尤其是那些最小的兄弟姊妹。

這個最後審判令我們更加警惕的是,那群受賞或受罰的人都同時都覺得很驚訝,他們問:「主,我們何時見到你?」當然,若他們真的看見了基督、遇到了基督,他們一定會好好的侍奉他,因為可以得到永生。但這只不過是一種買賣。

基督的答案很清楚:「我就在人的身上,尤其在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

基督原來有很多種臨在,每一種臨在都是真實的基督。
第一,基督臨在於聖體聖事當中;
第二,基督臨在於聖言或聖經中;

第三,基督臨在於我們的團體生活當中,因為哪裏有兩三個人因基督的名子聚集在一起,基督就在那裏;

第四,就是今天的臨在,基督臨在於我們的愛德行動中,臨在於我們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

我們必須時常注視我們周圍的人,了解和滿全他們的需要。懷著愛主愛人的心去愛我們周圍的人,這是天主的命令,也是我們得救的關鍵。

我們這樣做--愛主愛人,上主就會為王,天國就會臨現,我們就會得救。

 

 

聖母瞻禮

我們要作貞女與母親

在最後的這一次講道中,我要綜合一些聖母的瞻禮,看看聖母和我們的關係,我們應怎樣恭敬聖母。我想說九點。

第一,聖母是一個充滿天主恩寵的人。在天使往見瑪利亞的時候,就已經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主與妳同在。」這位聖母,一開始便充滿了恩寵??天主的恩寵。

第二,她是承行主旨的人,不斷按照主的意思去生活。當她知道要做天主之母的時候,她的反應是:「主的婢女在這裡,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這是一句石破天驚的話。這一個允諾,便決定了天主聖子降生為人。在救恩史上,這絕對是一個重要的決定。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些決定性的時刻,在人類的歷史中也有一些決定性的時刻。可以說,如果梅瑟沒有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便不會有《出谷紀》;如果瑪利亞不答應做天主的母親,便不會有降生奧蹟。

我們必需要有一個梅瑟,不是這一個梅瑟,便是另一個梅瑟。因為,天主是不會自己帶猶太人出埃及的。我們也必需有一個聖母,不是這個瑪利亞,就是另外一個瑪利亞,總之要有一個女子去答應做天主的母親。瑪利亞回應了天主的召叫,她為人類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一個救恩史上不可以沒有的決定。

第三,瑪利亞是一個忠於主的人,一生忠信於主。她甚至在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仍然忠誠地站在十字架下,陪伴自己的親生子度過他最後的一刻。

第四,瑪利亞是天主之母。不是如基督教的朋友所懷疑的:人怎能夠生神?聖母是天主之母,不是因為她生了神、生了天主,而是因為她生了耶穌,而耶穌是天主,所以我們稱聖母為「天主之母」。

第五,聖母為我們代禱。聖母是一個很關心我們的人,正如我們也很關心別人、關心世界。我們都會為別人祈禱,我們更可以肯定,聖母也會為我們祈禱。我們可以彼此代禱,為甚麼聖母不可以為我們祈禱呢?有時候,基督教朋友拒絕去求聖母為我們代禱。我覺得這是很不近人情的。我們有問題的時候,也會請我們的朋友去為我們祈禱,請我們的父母為我們祈禱,請我們的子女為我們祈禱。為甚麼我們單單不可以請聖母為我們祈禱呢?我們有甚麼要忌諱呢?聖母愛我們、關心我們。我們可以求聖母為我們代禱,就好像我們可以請求我們的朋友為我們代禱一樣。

第六,聖母是人類中最突出的一員,最聖潔的一員。我們以我們人類當中有聖母瑪利亞這樣的一個人為榮。我們更因為我們擁有這樣突出的成員,而使我們對生命、對前途、對未來都充滿了希望。聖母既然已經得救了,我們亦會步她的後塵,踏上得救之途。

第七,我們可以偕同聖母,奔向基督。我很不明白為甚麼有些人會拒絕與聖母一起同行、一起奔向基督。在我們人類歷史的長河當中,在人類浩浩蕩蕩的奔向基督的旅程中,聖母瑪利亞是我們之中最突出的一員。她是我們的母親,她關懷我們,為甚麼我們不願意與她手牽手、心連心地奔向基督呢?為甚麼我們會與一群兄弟姊妹奔向基督,而把基督的母親排除於我們的行列之外呢?難道是因為恭敬聖母便等於拜偶像?是因為我們忌諱?我覺得這樣太過份了。我們天主教徒,應該放心大膽,一起伸開我們的雙手,牽著我們的慈母,奔向基督,走向天父。

第八,聖母是我們的母親。她愛我們,就好像她愛了耶穌一樣。當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他看見若望和聖母兩個人在十字架下,就對若望說:「看!你的母親。」又對聖母說:「看!妳的兒子!」耶穌也一樣對我們說:「看!你們的母親。」他亦會對聖母說:「看!妳的子女。」我們都是聖母瑪利亞的子女,讓我們愛她,和她一起奔向天父。

第九,聖母瑪利亞是我們的典範、模範,我們應該效法她。聖母瑪利亞同時是貞女,又是母親。我很強調這個「同時」。我們,不論男女,都必須同時成為貞女及母親。

我們應是貞女,必須忠於天主,忠於生命,忠於理想,忠於信仰,至死不渝。無論是環境順逆,無論是在甚麼波浪中,我們都忠於天主,像聖母一樣,成為忠貞的貞女。

此外,我們也要成為母親,一個有生育能力的人,一個能夠啟發生命,能夠幫助別人活一個更豐盛生命的人。我們必須是母親,我們必須能夠為天國誕生更多的子女,使更多人成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必須有生育的能力,用我們的言語和生命,用我們的行為和表樣,去啟發更多人認識天主,追隨天主,回應天主的召叫。

 

2011年05月17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A)


2010年12月13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B)


2010年12月13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C)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丙年)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乙年)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甲年)


2010年12月13日

修身(倫理教育之三)


2010年12月13日

宗教倫理培育小叢書


2010年12月13日

家庭‧民主‧信仰


2010年12月13日

成長(倫理初階之二)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