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慕道--由搖籃到墳墓(代序) 如何應用本慕道手冊 1.互相認識 2.挑戰人生之謎 3.不必再無奈 4.突破困境 5.耶穌教人面對憂慮 6.神存在嗎﹖ 7.人神的相遇 8.天主教與中國文化 9.天主教的組織和它的物質部分 10.天主教信仰一瞥 11.聖經這本書 12.彌撒初探 13.耶穌是誰? 14.澄清對真信仰的誤解 15.上主的召叫與人的回應 16.信仰就是徹底回應上主的召叫 17.信仰要求人性觀的改變 18.信仰要求價值觀的改變 19.信仰要求宇宙觀的改變 20.上主的召叫是一種喜訊 21.聖經--天父的家書 22.聖經與人生 23.勤讀聖經 24.聖經--這是上主的話 25.小組查經 26.祈禱的重要 27.祈禱的不同形式 28.與主相偕 29.全人的祈禱 30.降生奧蹟 31.逾越奧蹟 32.痛苦的奧蹟 33.聖經人物如何面對痛苦 34.復活的基督 35感恩祭 36.禮儀標記 37.罪、悔改、皈依 38.修好聖事 39.入門聖事聖洗、堅振、聖體 40.聖秩、婚姻 41.病人傅油 42.天主十誡: 一、二、三 43.天主十誡:四、五、八 44.天主十誡:六、七、九、十 45.身後大事 46.聖母、聖人、聖物、聖地 47.基督徒家庭宗教生活 48.一個基督徒的生活 49.基督徒需要基督徒環境 50.教會的社會使命 51.眾人的教會 52.信仰團體聚會是第一優次 53.教會史綱要 4.為基督作見證 附錄:常用經文 簡問簡答 ***** ***** 慕道——由搖籃到墳墓 (代序)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有些人一生混混噩噩,過的生活和豬狗沒有多大分別。如果忽然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參透了宇宙、人生的秘密,那種驚嘆、幸福之情,便足以讓人有不枉此生的感覺;那時即使死了,也不算白活了。 慕道,指的就是這種人生的追尋。 天主教是一個「正視人生者」的宗教,天主教的信仰也是正視人生的信仰;它源於天主的啟示,並以耶穌在聖經中的說話為準,亦可以在中國文化的精華中找到大量的印證。這種信仰要求我們認清人生與宇宙萬物的真相,生存的意義,和如何邁向真、善、美、聖的境界,最終達至天人的合一,回歸到萬有的真原天主那裡去。 這是個一生不斷的過程——由搖籃到墳墓。人只有在落落實實的生活經驗中,才能悟道;也只有在不斷的悟道中,才能真真實實地,活出豐豐盛盛的生命。 這本慕道手冊只是一個工具。它提示我們從多個角度去看天主教的信仰。它也好像一個靈性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際遇中,看得更遠、更深、更廣、更通、更透。 保祿使徒認為「信仰是出於報道」(羅10:17)。就讓這本書,成為「報道」或「佈道」的一個小小媒介;亦期望上主的道的種子,能廣泛地散播到整個神州大地之上。 * * * * * 本慕道手冊的主要脈絡,是我於一九七七年至八零年在長沙灣基督君王堂時,和一群朋友共同探討出來的。一九八七年至八九年,我在公教教研中心再次和廿多位朋友一起主持了兩屆慕道班,受洗者共九十多人。他們在慕道班中,不單分擔了講解教義和分組討論的任務,於每次組長會議時,更對慕道班的內容和教授方式提供了寶貴的意見,他們都是這兩屆慕道班的功臣和支柱。 所以本書的得以完成,除應感謝游勵明修女和羅宜意小姐的費神打字,及教研中心各同工的通力合作外,更當感謝這兩年來,在慕道班事工上和我併肩作戰的好友,他們是:馬珍娜修女、劉燕棠修女、黃美美修女、黃漱芳修女、楊玉蓮、吳美莉、張德影、張燕玲、葉茂華、蔡慧雲、李育強、黎家賢、區純華、張慧儀、譚少馨、陳志常、馮潔珠、趙飛鳳、張淑婉、劉國華、洪士明、譚詠儀、謝聖嬰、陳嘉雨、程惠蘭、潘麗霞、陳淑齡。 又本慕道手冊的內容與編排,與傳統的慕道書略有不同,歡迎大家和我一同去探討這個新嘗試,並提供意見,以便日後再版時能加以修正。 八月十五日也是我本人晉鐸的十八週年和教研中心成立三週年的日子。在過去這些年來,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已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這一切變化中,我們都很清楚的看到,有一位萬古長存的歷史之主在照顧和帶領;他的恩寵仍是如汪洋大海般地環繞著我們。讓我們在他內,建造人類合一的方舟,揚起信心與希望的風帆,向著正義、仁愛、和平、自由的天國駛去。 徐錦堯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五日 聖母蒙召升天節 03修訂版附誌 本書經過十四年多的實踐,先後已有了香港版、台灣版和中國大陸版,印行超過27萬冊;從本書抽出來以作單行本的五本「福傳小冊子」,也已印行了超過150萬冊。此書所強調的「正視人生」的理想確已獲得不少知音者的認同,亦為培育新一代的教友作過一點小小的貢獻。現趁再版之便,參照《天主教教理》的精神,再補充一些重要的資料,如「立體的人生觀」、靜坐的步驟、小組聖經分享七步法等,還有十多個地方的較小的修訂,希望對未來的慕道者及教慕道班的朋友,有更多的啟發。 二零零三年三月 如何應用本慕道手冊 慕道班上課一般程序如下: 1.祈禱:合上眼睛、全身放鬆、深呼吸、自我開放……。 2.講解教義;生活印證。 3.小組討論;表明立場(接納或未能接納所闡釋的道理)。 4.問題澄清;總結。 5.祈禱。 | .祈禱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開放的心靈,去接受上主的訊息。 .生活印證是為了使信仰和生活結合起來。 .小組討論則是為了使抽象的教義,成為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選擇。 本慕道手冊共有五十四課。原則上1-9供慕道前期用;10-46用於慕道期;47-54則供釋奧期用。但導師可依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慕道者必須攜帶聖經上課。本手冊在許多地方都只是引出聖經章節,而不印出聖經原文;但大部分聖經章節均須於上課時讀出。慕道者應學習自己去翻查和閱讀聖經。 每課的聖經金句,都是該課的重點部分,慕道者應設法熟讀和背誦,以便讓上主的話能滲入心中,改變生命。 討論與分享部分相當重要。慕道者上課前可以先備課,回答部分或所有問題,然後於上課時和大家一起分享。教義經過分享後,才能變成自己的信念。 本書有許多附錄,大部分都是只供參考之用。 本書對耶穌有相當詳盡的介紹,除「耶穌是誰?」這課外,他的教訓散見各章;山中聖訓的精華更可見於第十八章「信仰要求價值觀的轉變」裡。 這個課程也適合教友「再慕道」之用。整個慕道的過程如下: 慕道前期 | | 探討一般人生問題;學習以基督的角度去看事物;初步皈依。 | 收錄禮 | 授聖經;登記成為正式慕道者。 | 慕道期 | | 願意加入教會團體,在基督內改變生活;初步學習讀經、體驗祈禱生活;在教會引導下,按部就班去慕「道」,認識自己所希望分享的救恩奧蹟。 | 甄選禮 | 登記姓名,錄取成為下次洗禮的「候洗者」。 | 淨化、光照期 | 考核及 傅油禮 | 查考慕道者生活,看是否能實踐基督徒愛德;舉行覆手祈禱,「驅魔」(求主使脫離惡勢力,並堅固追隨基督之心)。 | 入門聖事 | 洗禮 堅振 聖體 | 成為天主的子女、教會的一分子。 | 釋奧期 | | 在完整的教會生活中體驗逾越奧蹟,經驗上主的臨在,加深對信仰、教會和世界的認識。 | 慕道最理想的地方是在團體內,裡面有慕道者、有教友、有導師(可以是神職人員、修士、修女或普通教友);這便是所謂慕道團。 慕道團除「上課」外,如能加插一些「課外」的聯誼活動,對整個慕道過程將會有很大幫助。 慕道團的真正導師是耶穌自己,並應以聖經為重要媒介;其他導師都是上主恩寵的「工具」。 慕道者的基本心態,不是來聽一些「有關」耶穌的知識,而是要來接觸耶穌本人。如果要勉強取個比喻,慕道是跳到水中學游泳,而不是在陸地上學習游泳的理論;是和另一個人進入戀愛的狀況中,而不是研究有關戀愛的問題。 第一課:互相認識 基督徒生活由三個部分構成:一.信仰思想;二.信仰生活;三.信仰團體。 一、信仰思想就是有關宗教、信仰、宇宙觀、人生觀、精神生活、神的啟示,以及一切有關人生重要際遇如生、老、病、死等等的理論。這些理論是神的默感和人的思考的共同結晶。它的作用是指導生活、推動生活、提昇生活的層次、拓展生活的深度和廣度。 二、信仰生活就是依信仰的指示而安排的新生活。它包括個人的皈依和成長、人際關係、社會責任和人神的關係。它的結果是更充實、更積極、更快樂、更幸福、更豐盛的生命。 三、信仰團體就是一群有相同信仰,願意為同樣的生活理想而奮鬥的人,他們走在一起,共同地、不斷地、一生地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內容,尋找神的旨意,在互助互愛、互相支持的團體生活中,使信仰的生命能落實地、具體地、一步一步地兌現出來。 所以我們稱這個慕道班為「慕道團」,因為我們要在團體的生活中慕道,在團體的分享中逐漸去認識信仰。基督徒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願意成為團體的一分子,成為團體中積極而投入的一員。一方面由團體中汲取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對團體有真實的貢獻。而他對團體的全心投入和參與,本身已經是一種重要的貢獻。 為了建立團體,慕道團每次聚會都會有分享的時間,每位慕道者都應慢慢學習把自己的心得與人分享,亦願意把困擾自己的問題,在團體中提出來。 為了幫助建立這樣的慕道團體,我們首先要作一些簡單的互相認識。 A、請介紹你的姓名、居住地域、職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的雙親是否健在?請介紹他們的宗教信仰。你有多少兄弟姊妹?請介紹他們的宗教信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如果你已婚,請介紹你的配偶及子女的簡單現況(職業、學校)及宗教信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你參加慕道班的機緣是(請出)﹕ 1.偶然______; 2.朋友介紹______; 3.自己努力去找______; 4.神父/修女鼓勵______; 5.看到宣傳______; 6.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你參加慕道班的動機是(請出兩個最強的動機): 1.好奇______; 2.陪朋友來______; 3.想認識基督______; 4.願活得更積極______; 5.為了獲得信仰______; 6.找尋生活意義______; 7.沒有特別動機______; 8.過更好的生活______; 9.填補心靈的空虛______; 10.作投身社會的準備______; 11.需要團體的互相支持______;12.想改變自己的生活______; 13.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你快樂時的反應是(請出): 1.樂極忘形______; 2.找人分享______; 3.衷心感謝______; 4.計劃未來______; 5.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你痛苦時的反應是(請出): 1.大哭一場______; 2.怨天尤人______; 3.逢人訴苦______; 4.找好友分擔______; 5.拼命工作______; 6.找尋麻醉的方法______; 7.發洩於人或物______; 8.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請舉出你性格上的三個優點(例如樂觀、不記仇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你有什麼嗜好?你空閒時主要作什麼?(你花最多時間在什麼事情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你有什麼專長(例如彈琴、縫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聖保祿說:「愛情不可是虛偽的……應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人一同哭泣。彼此要同心合意。」(羅12:9-16) 1.你覺得基督徒彼此分享信仰或生活是有意義的嗎?是需要的嗎?請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們如何才能「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人一同哭泣」? 附錄一 人在今天 每一次跟人接觸, 都是一次喜悅: 一次彼此都愉快的交流, 一次青春與鬥志的投射, 一次友愛與信心的昇華, 一次慷慨的給予, 一次熱烈的吸收, 一次飛揚的靈感, 一次陶醉的詩情, 一次節日的煙花, 一次中秋的明月。 人啊!該怎樣稱呼你才好呢? 是親愛的朋友? 是可敬的老師? 是尋找光明的旅伴? 是同甘共苦的同志? 是人生的過客? 還是未來的播種者? 只要是人, 就能夠在內心深處 找到我們渴求的燃料; 可以點起一盞盞的明燈, 一枝枝照亮胸襟的火炬。 這是我的幻想, 也是我的堅信: 堅信一切的錯誤 都會被糾正; 或者被別人, 或者被自己。 人,就是這樣的生物, 每一代都要把美好、 把善良、 把美麗的希望、 留傳下去, 直到永遠。 (何達) 附錄二 生活分享的意義 在慕道團中,我們每次都要分享生活,而且要討論慕道資料或講者所講的內容。以下說明為什麼我們應重視這兩項活動: 一、經驗生活、分享生活、找尋意義 1.平常生活值得分享,因為「平常生活是道」。莊子說道是「每下愈況」的,即越卑下,越明顯;由於道無所不在,生命中無不是道,所以莊子甚至認為「道在屎溺」。佛教也認為「是真佛但說家常」;所以值得分享「家常」生活中的平凡經驗。 2.信仰是一種靈性視力,幫助我們看得清、看得遠、看得廣。信仰給我們配備靈性顯微鏡或望遠鏡;多分享,便能懂得如何用信仰眼光去「看」。 3.信仰好像黑房中的「燈」,它雖然不能「改變」客觀事實,卻能幫助我們看清事實、現狀和生命,使我們能採取正確方法去面對生命。 4.生命充滿意義,值得我們一生去發掘;我們必須學到開拓生命領域,擴闊人生視野: 「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瑪7:7) 但必須刻意去找、去問:為自己保留探索人生的特別時間;製造生活節奏中的「暫停」。 如果和人一起找,更易找到;所以要重視團體生活,以開放態度去和人分享生活。 5.因此我們必須熱愛生命,努力生活;然後回顧、反省、瞭解、看出意義;再把反省結果整理成為系統,和人分享。 6.我們必須「培養清晰的頭腦與創造力」,「領會到自身經驗的意義及經驗中的真理。」(梵蒂崗文件:天主教學校1977) 二、小組討論的重要性 甲、對我們自己的益處 1.讓我們有時間消化和吸收講者所提供的資料。 2.增加自己的參與感、投入感、歸屬感和「主體意識」,使自己成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份子。 3.增加個人的表達力、洞察力、溝通力和聆聽力。 4.多發言有助辨認和整理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公開表明立場亦有助肯定和加強自己的選擇。 5.培養批判能力,學習訴諸理性(訴諸情感)。 6.討論是由理論變實踐、思想變行動的必要過程之一。 7.學以致用:使講者的言論,成為自己的及自己團體的信念;使信仰成為主動的、積極的、「自己的」信仰。 乙、對講者及演講內容本身的貢獻 1.給講者回饋:贊同、異議、存疑、澄清、補充;這對講者及聽眾均有益。 2.加入各方的思想可以使講者的內容更豐富、更生動、更符合現場每人需要。 3.即時的交流比日後的交流更有益,也更有效。 4.使演講不致成為單方的灌輸;這也是培養一個民族的主動性格和民主性格的重要方法,使人人敢於發問,也有表達自己意見,甚至表達與權威者不同意見的能力和信心。 丙、對建立團體的益處 1.活潑、積極、富有想像力的小組討論,可以創造新思想,找出新方向。 2.可以互相學習(不是單單向講者學習),也可以互相啟發:「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 3.每人突出自己所把握到的重點,對那些不明白演講內容的人極有幫助。 4.有助建立團體,因為藉此可逐漸認識各組員的思想、個性和背景等。 5.這也是神學本地化的先決條件:在不斷討論和交流中,我們會找到以本地語言去表達信仰內容的方法。 丁、小組討論應注意事項 1.說話要大聲、清楚、慢;要故意大聲,刻意提高聲浪。 2.不要默不作聲,也不要喋喋不休:頻率要高(多次發言)、時間要短(不要長篇大論,要精簡、對題)! 3.不要爭辯或鑽牛角尖,而要說造就人的話。 4.要環視眾人,不要只向組長發言。 5.要學習互相尊重,專心聆聽每個發言者;以「信德」眼光去看、去聆聽、去接觸每一個人的感受。 6.相信自己的發言對自己、對別人、對團體都有極大的好處。 7.不要把分享變成「講是非」或對別人的控訴。還要學習適當地保守分享中聽來的秘密。 第二課:挑戰人生之謎 天主教是一個「正視人生者」的宗教。基督徒不單不會逃避人生的眾多問題,反而會主動地面對、探討和尋求破解之道。 相傳有一位古希臘皇帝,正當他擁有一切世人認為幸福、快樂、偉大的東西時,忽然想起要問一個問題:「人生最好的是什麼?」他找不到答案,因為他並不認為自己擁有最好的東西,他仍有極大的焦慮,而且對自己的所有並不滿足。於是他問一位大哲學家。那位哲學家卻回答說: 「人生最好的,就是不要問有關人生的問題!」 大概這位哲學家的想法是:人生問題是問不得、碰不得的。你不去問它,反而可以糊糊塗塗,卻心安理得、醉生夢死地了此一生。一旦問起來,便會發現人生中有極多不能明白,也無法掌握的東西,迫使人在無可奈何中過活。 魯迅講過一個故事: 「假如一間鐵房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承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是的,讓人「由昏睡入死滅」,總比使人醒起來,然後無奈地去受臨終的痛苦好得多。但魯迅卻有另外的結局: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吶喊:自序) 朋友,參加慕道班去探討人生的真相,勇闖人生之謎的大關,不單不會使我們在清醒中死去,反會給我們提供機會,去擊破那圍困我們的鐵皮屋的囚籠,讓我們能接觸到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活一個更自由自在的生命,並且獲得窺探生命秘密的驚喜。 挑戰的範圍 一、全人發展六大範疇 1.身體;2.理性;3.感情;4.道德;5.宗教;6.靈性。 作為一個慕道者,我們要追尋和發展的,不單是我們的「內心」或「精神」或「靈魂」的培養和發展,而是整個的人生、整個的生命。耶穌降生世上來拯救世人,並不是只救我們的靈魂,也救我們的肉身、我們整個的人、我們的「整個生命」! 我們的慕道班要「挑戰人生之謎」,就是要挑戰人生的全部。 我們要「在信仰的光照下」,學習問得更多、想得更多、思考得更仔細;為能看得更多,明白得更多,活得更好、更活潑、更徹底、更全面和更深入。 二、全人發展八大方向 1.格物;2.致知;3.誠意;4.正心;5.修身;6.齊家;7.治國;8.平天下。這就是《大學》裡所謂的「八目」。 這八目包括了要對物質世界的客觀認識(格物、致知),良心的正確培養和行為動機的純潔(誠意、正心),個人德性的修練(修身)、家庭的和諧(齊家)、對國事和天下事的關注和投身(治國、平天下)。 而這一切,其實都和「信仰」有直接關係。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文件《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其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話:「教會的宗教使命,正因為是宗教使命,而成為非常屬於人性的使命。」 意思就是:教會的「宗教使命」其實就是「人性使命」,這宗教的任務正正就是要提昇人性、豐富人生! 換句話說,我們說要挑戰人生之謎,就是要深入的探討上面所說整個人生的六大範疇和八大方向,使我們可以活得更充實和更快樂,今生無愧此生,來世獲得上主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 聖經金句背誦: 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瑪7:7-8) 討論和分享 1.你曾經嚴肅而認真地問過有關人生的問題嗎?請舉出一個例子。你如何問?又如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曾經逃避過什麼人生的問題嗎?為什麼你會逃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懂得回答問題固然不易,懂得問問題也不簡單,你同意嗎?你願意在面對人生、宗教、精神生活時,多問問題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陽明先生認為,為學之道有五個步驟,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即學習、詢問、思考、分辨、實踐)。你認為面對信仰生活,也要經過這五個步驟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耶穌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瑪7:7-8)。找尋學問,有時我們會失敗,但在耶穌基督內誠心找尋生命意義的人,是永不會失敗的,你相信嗎?你願意在慕道團中,誠心地、恆心地探討生命之謎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經過了今天的聚會,你對人生有什麼新領悟嗎?有什麼特別的決志嗎?請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課:不必再無奈 一、檢視你的生命 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樣信仰也養百樣信徒。有些人一生過得轟轟烈烈,有些人卻在無可奈何中生存,甚至死去。 如果你是八歲或十八歲,你或者會覺得生命是一個黎明,剛剛開始,生命悠長,而且充滿陽光和希望。但假如有一天你到了八十歲或者八十八、九十八歲時,你又會如何看生命呢?回顧你所走過的路,你會後悔嗎?你會認為曾經不枉此生嗎?如果有機會再走一次,你會重新再走你曾走過的人生路嗎?或者,你會選擇另一條路? 如果你不想八十歲時有任何悔意,你現在該作什麼準備呢? 二、聖經的感嘆 聖經是一本充滿人情味的書,它記載的,大半都是有關人生和生命的事情,而聖經作者本身對人生也有極深的體會。以下是他們對人生的一些片語: 1.一聲嘆息(嘆) 聖詠作者曾向天主說: 「我們的日月,都在你義怒中消逝;我們的年歲,也不過像一聲嘆息。」(詠90:9) 任何人都會有過「嘆息」的經驗,它是我們在無可奈何中的呻吟。隨著那一聲聲的嘆息,我們期望能把不愉快的經歷都呼出去、吐出去。事實上,那一聲深沉的、急促的呼氣,確也能使我們的身心鬆弛了一點點,也讓我們的神經,不會緊張到爆裂——但那畢竟沒有解決問題。 我們的嘆息,源於我們極深的經驗:疾病的煎熬,環境的逼迫,經濟的厄困,坎坷的遭遇;被人誤會了不能解釋,做了好事得不到好報;溫溫暖暖的家庭,忽然人人冷若冰霜,如日中天的事業,忽然危機四伏;已經盡了力量,還是再次失敗,已經做到最好,老天爺還是好像要千般作弄人,不斷和我作對。讀書時愁不能畢業,畢業後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了又會為升職而傷腦筋。戀愛有戀愛的煩惱,結婚有結婚的煩惱;我們為父母擔憂,也為子女擔憂。 誰不曾嘆息過呢?靜夜深思、午夜夢迴、清晨起來,我們有時都會喟然長嘆。嘆出我們的感傷,嘆出我們的無奈。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即是說,憂患的意識和人生的挫折,會使我們不斷警醒,也因此使我們能生存、發達;而安逸的生命,就會使我們疏忽、大意,而終致失敗、死亡。這生於憂患,不就是聖經所說的「人生像一聲嘆息」嗎? 2.速於織梭(速) 聖人約伯在經歷了許多人間的苦痛後,忽然若有所悟的說: 「我的日月速於織梭……我的生命無非像一口氣」(約7:6-7) 人生不但像一聲嘆息,而且過得很快、很快。即使有人有時會度日如年,覺得時間走得比蝸牛還慢,但日子過去了,還是好像一瞬間的事。無論你是王侯將相、或者販夫走卒,有地位的、沒有地位的,高貴的、微賤的,有學問的、目不識丁的;又無論你是政治家、科學家、醫生、工程師,或者只是賣菜的、討飯的,你的一生都要「速於織梭」,轉眼就過去。 我們都是旅客,我們的世界不過是個大旅舍。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我們便是住在這世界的大旅館中,總有一天,我們要離開;而且,那會是很快便發生的事。 離開了這旅舍,我們往哪裡走呢? 3.雲煙消散(滅) 聖詠作者說: 「我的日月消散如雲煙。」(詠102:4) 上面的約伯也說: 「他去了,好像雲消霧散。」(約7:9) 人生不但充滿嘆息和哀愁,不但過去得快如電光火石,而且,剎那間,會消滅得無蹤無影,如雲消霧散。一百年前,沒有你、我的存在,一百年後,你、我又將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的名字,將會從人間消失,我們的音容笑貌,也不會再被任何人所追憶。我們不過是投在大海裡的一塊小石子,雖曾濺起過一點浪花,但很快地,便會消失得無處可尋,沒有人再會知道,誰在什麼地方曾投下過什麼東西。我們一生所曾斤斤計較過的成、敗、得、失、名、利、地位、學業、成就、榮譽,又會變成什麼呢?我們曾經那麼執著的愛呀、恨呀、報仇呀、囤積呀,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三國演義》開始時有一首詞,最能道盡人間的興亡和變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如果人生不能抓著一些永恆的東西,我們的一生豈只是「笑談」而已,還不是白白地活了嗎? 三、感嘆的背後 其實,生命遠比上述所描寫的更充實而有意義。嘆息的背後也可以有歡愉;生命無論多麼易逝,我們仍然可以把握著有限的時間,去為永恆而累積一些不可朽壞的東西;如果我們活得好,雲消霧散後,不就是雨過天青嗎? 信仰--尤其對基督的信仰--可以把你的生命完全扭轉過來,你完全值得付出更多的時間,以更大的熱忱和恆心,去追尋有關你自己生命的事。你的努力,一定會讓你有豐富的收獲;你是完全不必無可奈何地生活的! 四、聖經金句背誦 耶穌說:「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b) 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 他啟示一切真理,而且是通往永恆生命的道路,他本身就是永恆生命的泉源。 討論與分享 1.你的生命線:請你把下面的橫線分成數段(由三、四段,到八、九段都可以),在上方填上你的歲數,下方填上你當時的處境或你的工作等等。(左方代表你的出生;右方末端代表你的去世,也請填上你去世的歲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生 死亡 2.上面有關人生的嘆、速、滅三段文字,那一段令你感受最深?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信耶穌能化解人生的憂慮嗎?你希望耶穌能幫助你,和你一起去面對人生的憂慮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隨便說出一樣你現在擁有,卻不是必需擁有的東西嗎(即是說:沒有它你仍能生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現在你對人生有什麼新領會?你有什麼特別的決志?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課:突破困境 一、人類的困境 人生充滿困境。我們熟悉的成語就有: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翻開報章,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消息:八歲的小孩因為默書不合格而自殺;親人因為爭家產而對簿公堂;風風光光的生活,一夜之間全部喪失;911事件使一向固若金湯的美國剎那間變得人心惶惶、風聲鶴唳;世界的大、小戰爭使許多人家散人亡……。 除了這些我們很易察覺到的困境外,我們是否還有其它難於察覺到的困境呢?請你先思考一下下面的問題: 科技十分發達,但未必全為人服務。 (相反地,倒像是人為了追逐科技而生。例如:有些人本來只要有某種程度的電腦便夠用了,但還是要不斷的「升級」。這事實只會產生一個後果,就是讓電腦商賺大錢,小市民大出血!) 懂得心理規律,但未必能處理自身的問題。 (不是有些心理學家能幫助他人不自殺,他們自己卻自殺;有些婚姻問題專家能幫助他人不離婚,他們自己卻離了婚嗎?) 世界整體擁有大量財富,但仍有廣泛的貧困、饑餓、文盲。 (七零年代全球有三億赤貧人,今天的赤貧人已超過十億了!根據香港統計處2001年10月公佈,香港當年的貧富差距竟然是本港三十年來貧富差距最嚴重的一年,比落後的國家還嚴重!) 人人嚮往自由,但卻出現了新式的社會與心靈的奴役。 (群眾在投資上盲目跟風的羊群心理;在社會稍微出現不安時集體搶購日用品甚至湧向銀行提款;群眾情緒易受政客煽動;大眾傳媒 ,對群眾的「愚弄」……,不都是我們常見的現象嗎?) 無人不渴求世界和平,但卻常活在滅絕全人類的戰爭陰影下。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911事件與美國對阿富汗的轟炸,有哪些是必然要發生的呢?不都是人們的愚蠢所造成的嗎?人類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戰爭史,多麼可怕!) 很能處理目前問題,但未來方向模糊。 (誰能掌握明天?我們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前途和生命的方向?我們大多數人不是只能「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嗎?) 處身廣大的群體中,但失卻個人的思考和靜觀時間。 (許多人都是忙、忙、忙,有事忙,無事也忙。有些人愛熱鬧,但他們即使處身在熱鬧的群眾中,還是感到十分的孤單、寂寞。) 可能行至大的善,但亦可能做最壞的惡。 (人確實可以活得崇高而偉大,卻也可以變得十分腐朽和卑鄙。人有能力創造和平,也有能力消滅世界,毀滅自己。) 物質生活十分發達,但精神生活十分落後。 (所以中國大陸在人民物質生活獲得大幅度改善的同時,亦要提出建設「精神文明」這個大目標和大方向。) 以上用克體字印出的內容,是天主教梵蒂岡大公會議「現代」憲章所說的話。 天主教於二千年前由耶穌基督所創立,她在過去二千年中,差不多每隔一百年,便會大規模地回顧自己的過去,把自己的信仰生活重新整理一番,並為未來而確立發展的新方向,迎向新時代的挑戰。教會這種大規模的回顧、更新和重訂方向,稱為「大公會議」。 一九六零年初期,天主教召開了她的第廿一次大公會議,稱為「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稱「梵二」)。會議中有一份重要文件,稱為《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簡稱「現代」)。該憲章對現代人的處境、煩惱、焦慮、矛盾、不平衡等,都有很深刻的描寫。它除了邀請我們反省上述問題外,還提出下面的見解。 二、不平衡 「現代」憲章認為上述的一切,可以用「不平衡」三個字來形容。人類不錯是在進步,而且有很大的發展,但卻是不平衡的發展。我們仿似是一個一條腿比另一條腿肥大數十倍的人,難怪走路時搖搖欲墜。 其實這種不平衡,幾乎籠罩了我們的整個生活:我們習慣了「即食」、「即溶」的東西,因此已變成能快不能慢:例如我們只能欣賞節奏明快的音樂和電影,卻失去了欣賞輕歌漫舞或文藝化電影的興趣。我們習慣了「一用即棄」的東西,已到了只能浪費而不能節約的地步。我們喝慣、吃慣了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已致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這菜根香三字,為現代人已成了怪談。我們拿出來炫耀的,不過只是服裝、房屋、汽車等物質的豐盛而已!我們幾時曾經以道德責任自許,以精神生活的深度和多釆多姿而欣慰、而自豪? 三、不平衡的根 「現代」認為現代世界所患的不平衡,其實是源於人心的基本不平衡。它認為在人性內存在著許多互相矛盾、水火不容的因素。例如: 1.由於人是「受造物」,所以一方面感到自身有許多限制,但同時內心深處卻又有無窮的願望,嚮往絕對的幸福、快樂、自由。 2.人有許多慾望,卻無法同時獲得,所以必須選擇一部分,而放棄大部分。 3.由於人本性的軟弱無能和為惡的傾向,往往會做出本心不願做的事,又往往不做本心所願做的事。 「現代」認為基於上述原因,人在自身內,便感到「分裂」之苦,而社會上如此眾多而巨大的爭執,便造端於此。俗語所謂「是仙是凡皆快活,最是煩惱做半神。」也有這個意思。 四、不正確的解決辦法 「現代」認為今日許多人面對著世界、生命的不平衡,都是用不正確的方法去解決,例如: 1.有些人不肯或不敢正視這些問題;又有些人因著遭受到眾多不幸(例如太過貧窮,或日夕在戰爭威脅下生存),而無暇反思這些問題。 2.有些人什麼都信,以為這樣可以使自己的良心平安一點。 3.有些人認為單靠人力,便可以完全拯救人類;地上的國度,已經可以滿足人心的一切渴求。 4.更有些人認為人生本來無意義,而主張由人去給予人生全部意義。 不過無論如何,「現代」仍認為我們必須正視和回答下述問題: 人究竟是什麼?痛苦、罪惡及死亡的意義何在?為什麼人類在創造了那麼多進步之後,這些不幸仍然存在?人類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後所獲得的勝利,何益之有?塵世生命完結之後,還有什麼?在這一切人生之謎的背後,將是清泉湧溢的真、善、美、聖?還是怪誕、荒謬、混亂的荒漠?或者竟是一無所有,完完全全的、徹徹底底的死寂滅絕? 五、基督帶我們突破困境 1.基督是「無形天主的肖像」(哥1:15),是一個完人,也是我們當效法的模範;只有在他身上,我們才能找到有關人類生命之謎的最後答案。 2.他告訴我們,我們原是天主的子女,原是為繼承永生而受造的,我們原有一個崇高而偉大的生命。 3.我們雖然曾經墮落,但耶穌卻為我們傾流了自己的聖血,為我們賺得了生命,把我們從罪惡及自私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使我們能與天主、與他人重修舊好。使天人合一終於由理想變為事實。 4.耶穌為人受死並復活,藉聖神提供人類以光明及力量,使我們有能力滿全自身的崇高使命,達到真、善、美、聖的境界。 5.他揭示給我們,人生之路是滿有意義的,只要我們善意地、努力地去走,生命和死亡,皆被祝聖,一切幸運與不幸,都可以化為祝福。 6.由於相信基督,使徒保祿突破了生命的困境。他說:「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格後4) 7.接受和信仰基督,是突破困境的唯一方法,而有關基督及生命之謎的答案,正是我們在慕道班中要不斷尋找的。 六、聖經金句背誦 1.耶穌又向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 2.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4:13-14) 3.「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若14:6b) 討論與分享 1.請在第一節「人類困境」中,圈出你覺得最認同或最有同感的三項,並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二節的「不平衡」例子中,請你再多舉一個你曾親身經歷過的例子,以顯示當我們在一方面進步時,往往亦同時在另一方面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你只有一個選擇而沒有其他選擇時,你會不高興;但當你有太多選擇,而最後又只能選擇一個而放棄其他時,你也會不高興。你能舉出一個例子進一步說明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節的「基督帶我們突破困境」,有多少是你認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分享你對第六節「聖經金句」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課:耶穌教人面對憂慮 一、瑪6:25-34 請按聖經朗讀瑪竇福音第六章廿五節至卅四節(思高版聖經P.1516),然後再口語化重讀一次。 耶穌這段話針對著三種重要的人生憂慮,一是對衣食的憂慮,二是對自我的憂慮,三是對死亡的憂慮。 1.對衣食的憂慮 衣、食是人生的最基本需要,難怪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孟子說:「食、色、性也。」而一般老百姓也會毫不諱言自己辛勤勞碌,不外是為了「兩餐」(溫飽),或是為了「糊口」而已。缺少了這些最基本的維生物資,我們便會產生極大的憂慮。 但人生就只是為了衣、食嗎?我們一生勞勞碌碌,就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嗎?飽食暖衣後又怎樣?我們和豬狗又有什麼不同呢? 耶穌就認為人生不只是為了衣、食,也毋需為衣、食而過分憂慮。他說:「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他的意思是:生命是本,衣、食是末。雖然衣、食是生存的必需品,但生存決不是為了衣、食。所以人生存,便應該追求比穿衣、吃飯更重要,和更有意義的東西。耶穌舉出飛鳥為例子,「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更貴重嗎?」 是的,連飛鳥的生命都有意義,牠們要自由自在地飛翔,要快快樂樂地歌唱,要為世界平添動感,為山川河嶽增加秀色。我們的生命不是比飛鳥更貴重嗎?為什麼我們不為生命的質素、充實與昇華而努力,卻為衣食的多寡而憂慮呢? 耶穌的忠告是:要努力追求更有意義的東西,然後把一切交託在天父的手中,我們便可以無憂無慮了。 2.對自我的憂慮 擁有自我是很愉快的,但這個自我卻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有時,我們最不能面對的,就是這個「自我」。 對於這個自我,許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我們不能接納自己,也害怕自己在別人眼中沒有地位,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我們刻意打扮、努力「弗」(keep fit:「瘦身」)、拼命賺錢,盡力去求取在事業上或學業上的成功。這一切無非為在人前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有時連我們勉力做好人,也不外是想贏得別人的稱讚和欣羨。其實這種努力,背後是隱藏著一種自卑的心理。 耶穌卻指出,飛鳥在平凡中活著,自得其樂,牠們絕不會擔心被別的飛鳥看不起。我們比飛鳥更貴重,我們自有自己本來的價值,為什麼卻一定要借助別人的欣賞才能心安呢? 別人是我們的鏡子,不錯。但很可惜的是,別人往往卻是一面哈哈鏡。人常有看重自己、看輕別人的毛病,中國古人便說過「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因此我們少不免會在別人眼中,只看到自己被扭曲的一面。其實我們的真正尊貴,不必是從別人的肯定而來,而在乎我們自己能否接納、愛惜、尊重我們自己。何況,耶穌還說過,天主既愛了飛鳥,自然也會更愛我們這些比飛鳥「更貴重」的人。如果比我們更偉大的天主,也接納和尊重了我們,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接納、不尊重自己呢? 孟子說:「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今天讚賞我們的人,明天也可能把我們踏在腳下。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價值繫在別人身上呢?有天主看重我們,不就夠了嗎?何況,這個偉大的天父接納我們,完全不是為了我們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他無條件地愛我們,也願意照我們原來的樣子愛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位慈父的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又何必擔心自尊的問題呢? 耶穌的意思是:照著我們原來的樣子去活,快快樂樂地活,把自己完全投在天父的懷抱中,我們便無需為「自我」而憂慮了。 3.對死亡的憂慮 沒有人可以免於對死亡的憂慮(除非他是白癡!) 我們對自己的生前和死後都一無所知;就連在生時,我們對自己的所知也是十分有限。人生好像被一個無限的寂寞與蒼茫所包圍和籠罩。 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我們會竭力去求知;但我們立刻便會發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越知,越覺得自己無知。我們又會盡力去攫取更多的金錢、財產、地位、權勢等,希望能保障自己、延長自己。但擁有越多的人,越怕失去所擁有的東西,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會像赤條條地來到世上時那樣,兩手空空地離開人世;我們什麼都不會再擁有!即使我們的名字能刻在什麼石上、紀念碑上,又或者能名留青史,但假如我們已經消失、不再存在,那又有什麼用處呢?對我們來說,即使是萬世流芳,不也是荒謬、虛無嗎? 面對這種憂慮,耶穌只是淡淡地指著田間的百合花和野草說:它們比撒羅滿最榮華時代所穿的還美。這些野草閒花,「今天還在,明天就投在爐中,天主尚且這樣裝飾」,何況我們人類呢? 耶穌的意思是:生命本身是有價值的,野花野草即使只有一天的時間去裝飾大地,它們已盡了生存的責任,已經無負於創造它們的主。人只要懂得生存,只要能正視生命、發揮生命,則亦可以生而無憾、死而不懼了。尤其若我們懂得與天主溝通,與宇宙的創造者結合,與天下百姓共融,以民胞物與的心胸,上能與造物者遊,下能欣賞花草、天地無言的美,進而了悟宇宙、萬物、人性的美與光輝,我們便會感到生命的歡愉、深沉、廣闊和偉大。 敞開心靈,接近生命的根源,我們便可以消除對死亡的憂慮,而經驗一個豐富、完美而有意義的生命。 二、聖經金句背誦 1.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更貴重嗎?(瑪6:26) 2.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6:31-33) 討論與分享 1.你有沒有一些只關心吃、喝、玩樂的朋友?請你分享他們對人生的看法,並對他們這種人生觀加以評價。 2.你是否確信你的生命比飛鳥的、豬狗的更貴重?請分享。 3.下列情況很可能是自卑的表現,請你出其中最明顯的兩個: (1)看見別人成功就不舒服______; (2)作些奇怪事來引起別人注意______; (3)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不敢負責______; (4)不敢在人前講話______; (5)把失敗歸咎別人______; (6)事情未開始就害怕失敗______; (7)承擔責任後常焦慮至睡不著______; (8)故意壓低別人,抬高自己______; (9)不能冷靜地聆聽別人的批評______; (10)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比你更偉大的天主接納了你,你便無權不接納自己」。請分享你對這句話的感受或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有最接近死亡的經驗嗎?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得光明便死得磊落;只要生而無憾,便可以死而不懼。對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讀完瑪6:25-34,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全能的天主也有作不到的事嗎? 有人問:天主有沒有辦法造一塊連他自己也不能舉起的石頭? 答案是:不能;因為這是一個很無稽的問題,一件邏輯上不可能的事。如果要問這類問題,天主不能作的事太多了:他不能畫一個四方的圓圈、他不能造一件黑色的白衫、他不能使一個人同時存在又不存在、他不能消滅自己(因為他就是永恆而圓滿的生命)、他不能做壞事、他不能創造一個比自己更偉大的神……。 天主是全能的意義是:一切能成就的、合理的,他都能做得到。 其實,我們應把天主的全能與我們的生活掛。我們相信他是全能的、又是全善的,他愛我們,又有能力愛和幫助我們,並願意把最好的東西賜給我們。我們必須全心信靠他,並在任何環境中對他懷有希望。 另一個可能的答案就是:天主或許可以做出看似是矛盾的事。 讓我先說明一個事實:如果你只見到杯的「影子」,而從未見過杯,你能不能從杯的影子認識杯?不能。因為杯是立體的(三度空間),而影子只是平面的(二度空間);你不能從二度空間去認識三度空間內的事物。而天主卻可能是五度、六度,甚至無限度空間內的實體(或神體)。我們在這有限的空間和經驗內,絕對不可能完全探知天主的本體和能力。天主的全能正是天主的本體和能力內的事。所以,或許在另一個空間中,我們認為「矛盾」的,卻是可能的。所以天主或許也可以造出一個他舉不起的石頭,而仍然是「全能的」!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 好飲者不以寒暑改量, 喜讀書者不以忙閒作輟。(張潮:幽夢影) 真信的人亦不會因環境的順逆 而改變他對天主的信賴。 第六課:神存在嗎? 神是否存在?這是宗教的關鍵問題。如果沒有神,宗教便成了人為的把戲,慕道班也不過是一種社交活動罷了!以下我們嘗試探討幾個顯示有神的論點。 一、從良心到神的存在 人不分善、惡,都有良心。雖然我們對善惡的定義未必一致,但「行善!避惡!」或「善要行!惡要戒!」這原則,卻是無人不遵守的。我們做了自認為是善的事,良心就會誇讚;做了自認為是惡的事,良心就會責備。有些人甚至為了追隨良心的呼喚,而置死生於度外。更奇怪的是:無人能夠真的「埋沒」這個良心。即使大奸大惡的人,也無法完全壓制良心的抗議。良心是那樣地獨立於我們主觀控制之外,每當午夜夢迴,或在面臨死亡時,就是最惡的人,也難逃良心的譴責。 這個良心的來源就是神。梵二說:「在良心深處,人發現法律的存在……這法律的呼聲告訴人應當『好善、行善、戒惡』……人擁有天主在其心內銘刻的法律,而人性尊嚴就在於服從這法律(即按良心的驅使去行事)……良心是人最秘密的核心和聖所,在這聖所內,人獨自與天主會晤;而天主的聲音,響徹於良心至秘密的角落。」(現代.16) 二、從因果律及宇宙起源到神的存在 有果必有因;但世上的一切因,都必然同時也是果。例如某雞是某蛋的因,但該雞本身同時亦一定是另一隻蛋的果。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你可以說,牠們都是慢慢進化出來的。但如果你堅持一直推上去,你必然要承認有一個開始:生命應有一個開始,或者物質應有一個開始。這個一切因的因,一切都是由他而開始的第一因,便是神。他本身只是因,而不是任何因的果,因為他是第一因。 你可以說:宇宙也可以是永恆的、無窮的;它不必有因,它自己就是因。但根據科學上公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宇宙已存在了一段無窮盡的時間,它應該已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即是說:在宇宙中,所有分子、粒子都已平均地分佈,宇宙中應該再沒有銀河、星系或星球,而只是一個冰冷的、黑暗的、沒有運動的、死的宇宙。但宇宙仍在運動、仍在擴張、仍是熱的,所以它不可能已存在一段無窮盡的時間。換句話說,宇宙是有開始的。 又根據天文學家的發現,我們的宇宙現在正在向所有方向擴張或擴散,好像一個吹氣的氣球。如果你把整個過程像電影般「倒後」,便會回到一點,那就是大約於二百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宇宙「大爆炸」。這便是宇宙的開始。 如果連宇宙本身都有開始,它便需要有一個無時間性的、永恆的、沒有開始的、不必其他原因的神去創造它,使它開始存在。 三、智慧的安排比偶然的發生更可信 宇宙和生命的存在,都有它們本身的「規律」。 太陽的表面有華氏一萬二千度的高溫,但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卻恰好可以使地面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如果月亮和地球的距離近一些(例如相距五萬哩),由於兩球間的吸力加大了,地球的潮水便會洶湧澎拜,而使地面每天水浸兩次,淹沒了陸上的一切生物。 至於四時的代序、地球上生態的平衡、種瓜得瓜等的規律……都是奇妙的、和諧的,甚至是充滿美感的。但你仍然可以說,它們可能都只是偶然。不過,要說宇宙的秩序是一種偶然,就好比說:某次有一個排字房的鉛字架倒翻了,排字工人把鉛字拾了起來,剛好就排成了一本書。這未必無可能,但我們寧可相信,這本書是某個人智慧的成果,而非一堆鉛字的偶然組合。面對秩序井然的宇宙,我們認為要承認有一位智慧的神去管理和安排,總比承認這一切都是偶然的,更為容易和更為合理。 四、由美善之國的追尋到神的存在 人都在追求真、善、美,或至少追求他以為的真、善、美。 許久以前有一齣電影叫「夢斷城西」(West-Side Story),講述兩幫流氓互相鬥爭的故事,後來愈爭愈烈,終至弄出人命。男女主角原本分屬兩幫,但愛情使他們走近了,而且願意化解雙方的仇恨。但可惜故事的發展,使雙方仇恨有增無已,悲劇終於到了無法化解的地步。他們在末了只能無奈地共唱一首歌:何時有一個地方、一個時間,讓我們有一個新的開始,讓大家互相寬恕、互相扶持、互相愛顧? 其實,他們心底裡所要求的,正是一個美好的國度,一個洋溢著正義、和平的美善之國。那裡沒有仇恨,沒有爭鬥,只有愛、寬恕和接納。可惜,直至電影的終場,這個國度始終未曾出現。受苦的人仍在受苦,悲劇只是暫告一個段落,它還在不斷的延續下去。城西的夢斷了,追求人間天國的願望,終於還是落了空。 這個美善之國會出現嗎?千萬年來,人類年年月月地期待著的美善之國,叫它世外桃源也好、叫它香格里拉(Shangri-la)也好,難道就只能是詩人、文藝工作者的幻想嗎?如果真的是這樣,人類追求幸福的願望,不就成了一齣趣劇、鬧劇或甚至是悲劇嗎?萬物之靈的人類,不是比冥頑的無靈之物更可憐嗎? 如果人生不是一個大悲劇,那麼,默示錄的話便是一個真正的喜訊:「隨後,我看見了一個新天新地……天主要同人們住在一起……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默21:1-4) 五、有情世界有情天 當我們說有神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說一個哲學上的、理念上的、抽象的神;他也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冷若冰霜,無視人間疾苦的神。他是有情、有心,能感受到我們所感受的,能同情我們的神。他進入了人類的歷史,分享了人類的命運。他曾降生成人,擁有一個和我們相同的生命。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挑戰,被壓到透不過氣來,又感念到人間種種的淒愴、不平、怨憤、是非、罪孽的時候,我們很難沒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但那邊,那位身懸十字架的耶穌,同時亦在悲痛地哀鳴:「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這真是一位洋溢著悲情的大主宰,深切地領會和感受到人間一切的悲哀和惆悵。這時人類所有的憂愁、痛楚、罪惡和污穢,全都壓在他身上。他的最後吶喊,正代表了他承擔著人類的一切重擔,他終於在無比寂寞和悽涼中死去了。 如果耶穌就這樣地死了,那不過只是眾多歷史悲劇之一,就如屈原、岳飛、文天祥、蘇格拉底、甘地等等一樣。但耶穌的死卻完全不同,他復活了,他不單是一個偉人,他更是神。他戰勝了死亡、痛苦和一切不幸。他告訴我們,我們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都不會是白受的,因為一切都有導向新生命的可能。罪惡、痛苦與死亡並不是那麼的可怕,因為復活的生命將會由此而激射、迸發、穿越而出。 這位有情的主宰其實在告訴我們:世界是有情的、人生是有情的,一切都是有情的。只要我們努力地活,活出他給我們創造的豐盛生命,並在這生命中去接觸這生命之主,一切束縛著我們的東西,都會被解除和鬆脫。那為一切人而預備了的美好日子,是終會來臨的。 六、神的存在與我的生命 天主教不是要用理論去「證明」神的存在,而是要用行為和生活去為神的存在作見證:神確是存在於我的生命中,我是在他內生活、為他而生活、遵照他對我啟示的生命之言而生活;活出一個積極、快樂而有用的更豐盛的生命。 如果一個所謂的「信徒」,口裡說有神,生活卻一塌糊塗,別人怎能從他身上看到神的影子呢? 七、聖經金句背誦 1.其實,自從天主創世以來,他那看不見的美善,即他永遠的大能和他為神的本性,都可憑他所造的萬物,辨認洞察出來,以致人無可推諉。(羅1:20) 2.凡不認識天主的人,都是真正的愚人,因為,他們未能從看得見的美物,去發現那自有者;注意了工程,卻不認識工程師。(智13:1) 討論與分享 1.你能感受到良心的作用嗎?你真的覺得良心是一個不受你主宰,能誇獎你也能責備你的力量嗎?請舉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嘗試過在欣賞大自然時,感受到天主的存在嗎?你會對莊嚴的宇宙發出驚訝讚嘆之情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曾經追尋過什麼真、善、美的東西嗎?在你追到時,它們能使你完全滿足嗎?你曾否夢想過有一天要完全擁有你所追求的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分享你讀完本課後最深的一個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張維屏:新雷)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 天主不說人間的語言,但大自然確實是天主的傑作 ──是他的文章,他的簫聲。 第七課:人神的相遇 一、人生永恆的問號 在我們的生命中,許多經驗和事例,都會迫著我們去問一些問題,例如:世上有沒有一位超越一切的神呢?有沒有一位「絕對者」呢?他又是誰呢?尤其當我們碰到良心問題,面對宇宙和大自然的奧妙、罪惡的事實、心理的經驗、生存與死亡、人存在的動力,以及特殊的經驗等等時,我們更加會問上面的問題。 當人面對荒謬、無意義和寂寞的時候,在人的內心深處會有一種孤獨的感覺,這孤獨的感覺,即中國詩人所說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獨」的感覺,這種感覺就連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也不能完全地填補。這時,我們便會問:誰可以填補這分空虛呢?誰能幫助我們免除這分深沉的孤獨呢? 還有,當我們面對世界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時,我們也會問:人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人類已經這麼進步了,而罪惡、痛苦和死亡仍然存在呢?即使我們能延長一倍、兩倍、十倍的壽命,又有什麼用呢?科學和文明到底對人有什麼實益?在享盡世間的一切以後,我們要往那裡去?哲學家海德格說:「生命是一個奔向死亡的存有」,意思是:我們好像被拋到這個世界中,走在一條導向死亡的單行道上。從前我並不存在,今日我不必存在,將來也不會存在。那麼,我們又為什麼要存在呢?這時,無論你是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無論你是英雄、豪傑,或者有多偉大,你都會感到完全無力、無能、無助。 與此同時,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卻說:「作為一個人,就是等於尋求作神。或者,如果你喜歡,人基本上,就有要做神的慾望。」事實上,有些人的意志力和毅力確是特別的強,他們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克服困難,向更完美的境界奔馳。這股力量是從哪裡來的呢?人真的能徹底地超越自己,蛻變為「神」嗎? 二、「邊際境遇」 當我們認真地思考上述問題時,我們便進入到一種宗教心理學家所稱的「邊際境遇」中。 在這境遇中,我們往往感覺到生命的有限,體會到自己絕對的無能,以及內心有一種無法滿足的渴望。這時,我們好像是處在生命的邊緣上,面對著宇宙和人生的奧秘,感到完全的茫然和失落。我們似是走到了已知世界的盡頭,或到了可把握的生命的「臨界點」,前面只剩下茫茫的一大片不可知和不可把握,那是絕對的黑暗、虛空和孤寂。這時,邊際境遇就發生了,因為我們已到了自己生命的邊緣。 有一位現代作家,他描寫孔子在晚年時,曾有一次在暮色蒼茫中佇立,臉色凝重,神情落寞。這極可能是一種對孔子十分真實的描繪。孔子自己便曾說過「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也就是限制。他一生熱愛人間、關切世運,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到處奔走。他耗盡精力,去「修詩書、正禮樂」,目的是要「治天下,遺來世」。但奮鬥了一生,結果是竟然未能治好「魯國」於「當年」,還談什麼「天下」、「來世」呢?所以他深深感到,人無論多麼願意、多麼能幹,亦總有不可為、不能為,或為而無所成的時候。這便是他所說的「知天命」,他所感受到的「限制」。這也是他回答顏回的話的深意:即使是「樂天知命」的人,也會有「憂之大者」。這種免除小憂,而卻有大憂的經驗,便是我們所說的「邊際境遇」。 三、宗教經驗:邊際境遇的跳躍 當人走到生命的邊緣,進入了「邊際境遇」中時,由於他已自覺完全無能為力,他便面臨兩個抉擇:一是退回到那可知和可掌握的世界中,不再理會前面白茫茫的一片;另一個抉擇便是往前縱身一躍,投入那不可知的世界裡,進入「另一個世界」也就是神的世界中,願意藉神的啟示和力量去面對和解決人的問題。這種對「另一世界」的信仰,對「不可知」的皈依和探索,就構成了所謂的宗教經驗。 承認自己的有限,向神投誠,就是一種「跳躍」;跳躍是接觸天主的唯一方法。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代表的,正是在困惑中的突破。邊際境遇因此成了一塊「跳板」,使人從有限跳到無限;由可經驗的世界,跳到未曾經驗過的世界;由「自力」跳向「他力」,跳到神的懷抱中。 宗教經驗是很特殊的。有些人清楚意識到,有一股力量臨在自己身上,使他做出自己能力所做不到的事;有些人清楚意識到,有一種來自「那一位」的使命感;也有一些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在和那位「絕對者」、「超越者」溝通、來往。 梅瑟便經驗過天主的召叫,而且感到有一股力量臨在自己身上;保祿和基督相遇後,那分使命感使他一生背上了傳福音的包袱,甚至說出「如果我不傳福音就有禍」的豪語;教會中的聖人,如聖女大德蘭、聖方濟等,他們都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和天主的來往,他們的經驗是如此深刻,以致在方濟身上,竟出現了耶穌的五傷。 四、宗教經驗的追尋 一切對神存在的證明,如果沒有伴以活潑的宗教經驗或信仰的見證,便會顯得空洞、薄弱而沒有生命。信徒必須一生追求與造物者遊、和神溝通、與天主結合。下面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1.正視人生:不要迴避人生的種種問題,不要從「邊際境遇」中抽身退回到自我麻醉和逃避現實的生活方式中。面對人生時,要像孟子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盡性的人,便會找到天主。 2.自我開放:默想;找尋適當的靜默、獨處時間,去深度地思考人生、探索生命的問題。不要由早到晚,只管找尋熱鬧。 3.向神開放:祈禱、讀聖經、參與禮儀;積極尋求與神的溝通和結合。 4.向人開放:與人深交,分享生命中深刻的經驗,互相啟發以擴闊人生的境界。與朋友在一起,不要永遠只談風、花、雪、月。 5.力行方有真知:能實踐所認知的理想,並肯為理想而投身和奮鬥;在深刻的生命經歷中,尋求與神相遇。 6.基本抉擇:在一切「邊際境遇」中,願意選擇作信心的跳躍,並願意使自己和天主的關係成為一種絕對的、自由的、不可追悔的、負責的、完全的投誠和獻身,並對這位超越的天主投以完全的信任,一種超越理性、不須證據和保證的全然信任,並要如屈原所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五、聖經金句背誦 1.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真好像牝鹿渴慕溪水。我的靈魂渴念天主,生活的天主,我何時來,能把天主的儀容目睹?(詠42:2-3) 2.天主是我們的救助和力量,是患難中最易尋到的保障。因此,縱使地動山崩,墮入海心,我們也絕不會疑懼橫生。(詠46:2-3) 3.所以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為此,我為基督的緣故,喜歡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12:9b-10) 討論與分享 1.你有過「邊際境遇」的經驗嗎?你曾有過完全無助、無力、無能的經驗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邊際境遇中,你有想到要選擇向神投誠和開放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四節「宗教經驗的追尋」中,你認為最重要是那一項?你又會選擇先做那一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聖奧斯定認為除非找到天主,否則我們的心永不會得到安息。你認為對嗎?世上能有東西使我們得到真正的安息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課:天主教與中國文化 一、梵二的話 梵二在《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這樣說:「信友在走向天國期間……肯定人類文化佔有卓絕的位置……有助提高人類對於真、善、美的理解力,對於普遍價值的判斷力……文化使人的心神更能擺脫世物的奴役,更易高舉自身,奉事並靜觀造物真主……便於認識天主聖言。」(現代.57) 這段文字的重點是: 1.梵二肯定每個地方文化的價值。 2.文化有助人對真、善、美的了解(而宗教與真、善、美有關)。 3.文化有助人舉心向主。 4.文化有助人認識聖經。 二、天主教沒有自己的文化 天主教的特質是接受福音、生活福音、傳播福音;天主教除了希望人接受福音,按天主的旨意度更豐富的生活外,沒有其他意圖。 福音是天主的話(上主的「聖言」),它指出人生的真理,教人如何生活,並回答一切困擾人生的問題。 這天主的話首先「降生」(以具體的形式在人間出現)而成為聖經,借了希伯來人的文字和文化,去表達出天主的話的內容與精神。面對聖經,天主教要透過希伯來文化,但亦要剝去希伯來文化的外衣,以明瞭上主的真正旨意。所以希伯來文化並非天主教的本位文化。 然後天主教傳到歐洲,但它並沒有把希伯來文化傳到羅馬帝國,相反地,教會盡量吸收了當時盛行的希臘和羅馬文化,並用它們來表達福音的精神與理想,經過二千年的發展,而成了今日的「歐美基督文化」。 顯然,西方傳教士所帶來的基督,是披上歐美(希臘、羅馬)文化外衣的,這是不得不已的事實。但歐美希羅文化也非天主教本位文化,中國人在接受福音時,完全有權利剝去這西方文化的外衣,直達福音的核心,再以中國文化去表達福音的內容與精萃。 三、教會中國化,福音文化化 中國人在接受了福音之後,必須參透福音的精神與活力,首先以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去準確地描繪福音的內容,同時以中國人感到親切、易明、和易於產生共鳴的標記和動作,去宣示我們對福音的接納,對上主的信奉與投誠,和對上主的敬禮。 按照梵二的精神,如果福音能充分文化化,天主教能真正本地化,那麼中國基督徒一定更能欣賞福音的真、善、美,並能更易於「高舉自身,奉事並靜觀造物真主。」 四、天主教與中國文化的互補 「現代」繼續說:「在福音及人類文化間存在著許多聯繫……(天主)曾依照各時代所有文化,而發表了談話。同樣,教會亦曾利用不同文化,向萬民宣講福音……教會深入並生活於各式文化中,結果是教會本身及各民族的文化內容,益加豐富。」(現代.58) 所以,我們身為中國基督徒,有權利也有義務,去使教會中國化,使福音的光輝能透過中國文化,而放出異彩,使整個天主教的文化,能更形豐富,亦使我們自己的中國文化,因福音而更充實起來。所以「現代」再加上:「基督的福音不斷革新……淨化並提高各民族的風尚……使各民族文化的優點及資質,益加豐富……並在基督內復興。」(現代.58) 五、中國文化本來易於接受福音 1.中國人本來就信神。遠在公元前二千年的時代,我們已有「至上神」的觀念,雖然名字有許多,例如乾、帝、上帝、天等等。「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等等,都是指的對一個有位格的神的信仰。 2.中國人也有某些「永生」的觀念。蘇東坡在他的《潮州韓文公廟碑》中,便表達過這種信念:「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 3.中國人的倫理觀更是十分豐富。可以說,深懂中國文化中的仁、義、禮、知、孝、悌、忠、信等等的人,對於福音中的山中聖訓,或者對於保祿宗徒教人為人處世的道理,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而且還會有相得益彰之妙。 4.中國文化重人倫、重現世和嚮往大同的傾向,更易使我們明白福音中「天國」已經開始這個觀念。天國不是單單在來世的,它應自今世開始,而於來世完成。努力建設孔子、孟子和墨子等的大同世界和道德之國,便是接受天國的第一步。 5.中國文化擁有大量美的、善的因素,而且有強烈的回歸大自然、與大自然共融的傾向。這對於提昇我們的心靈,趨向和接近那位真、善、美的造物主,有極大幫助。 六、由文化到天主 世上的一切真、善、美,都是來自真、善、美的根源--天主;追尋真、善、美的人,也一定會找到天主。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豐富文化遺產,實在也是我們認識天主的重要途徑。中國文化確能提昇心靈、變化氣質,並極具潛移默化的功能,我們不妨把握機會,去多研究和接觸中國文化的精萃,這對於我們的宗教生活,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七、聖經金句背誦 1.伯多祿遂開口說:「我真正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凡在各民族中,敬畏他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他所中悅的。」(宗10:34-35) 2.保祿遂即站在阿勒約帕哥當中說:「眾位雅典人,我看你們在各方面都更敬畏神明,因為我行經各處,細看你們所敬之物,也見到一座祭壇,上面寫著『給未識之神。』現在,我就將你們所敬拜而不認識的這位,傳告給你們。」(宗17:22-23) 討論與分享 1.你認為深懂中國文化,對認識福音有幫助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二如何評價文化對福音的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今後會以什麼態度對待中國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勘破乾坤妙趣,識見天地文章。(洪自誠:菜根譚) 在生活中體驗天主的臨在, 從文化中發掘生命的真美; 投入大自然──與造物者同遊。 第九課:天主教的組織和它的物質部分 一、七件聖事 七件聖事即:聖洗,堅振、聖體、告解(修和)、病人傅油、聖秩(神品)、婚配。七件聖事都是耶穌所建立的,可以直接或間接在聖經中找到根據(見本書的以後部分)。聖事基本上是由(1)讀聖經,(2)祈禱,(3)和一些外在的標記(或一些物質元素)所組成。 二、一些宗教標記 人需要外在的標記去表達內心的虔誠。任何宗教,都有或多或少的外在標記。以下是一些在天主教會中常見的標記,其中一些是物質標記,一些是動作或行動標記。 物質標記: 1.水:代表死亡和新生;洗禮用的就是水;教友進聖堂時也會點聖水劃十字,提醒自己受過洗禮皈依基督。(部份聖堂更有為洗禮而設的聖洗池) 2.油:賦與力量;堅振及病人傅油都會用油。 3.麵餅:是食物,代表精神的糧食;祝聖後變為基督的身體。 4.葡萄酒:是飲品,祝聖後成為耶穌的寶血。盛載聖血的杯稱為「聖爵」。 5.聖堂:是敬禮天主的地方,雖然「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4:24)但一個充滿宗教氣氛的地方,對我們的宗教虔誠是有幫助的。 6.祭台:是祭獻天主、舉行彌撒的地方。祭台也代表基督。 7.聖體櫃:天主教堂的正中,通常有「聖體櫃」(或聖體盦),裡面通常保存一些彌撒中祝聖了的聖體。天主教徒常往聖堂「朝拜聖體」,因為相信耶穌臨在於麵餅的外形中。 8.聖經架:教堂中有時有聖經架,代表我們對聖經的尊敬和重視,因為我們相信天主藉聖經親自向我們說話。 9.十字架/苦像:苦像是十字架上有耶穌被釘的像,提醒我們基督曾聽天父之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10.聖人像/聖母像等:提醒我們對聖母或聖人的尊敬;同時也告訴我們,在我們中已有些人蒙受了救贖。如果我們忠於天主,一定也會獲得救恩。 11.玫瑰珠(唸珠):是教徒用來唸玫瑰經的工具。 12.祭衣:舉行宗教禮儀時,主禮人會穿祭衣或其他聖袍,以顯出對所行禮儀的尊敬和重視。 13.顏色:彌撒用的祭衣,白色代表純潔、喜慶(聖誕、聖母節日、精修聖人節日等用);紅色代表致命或隆重慶典(殉道聖人節日、聖神降臨節或其他大節日用;中國的喜慶日子如過年等也可用紅色);紫色代表悔改、補贖、哀悼(將臨期、四旬期、亡者彌撒用)。隆重節日也可用金色。 14.告解亭/修和室:是辦告解的地方,從前是隔著一塊有許多小孔的板,現在也可以是教友與神父面對面地坐著辦告解。 15.乳香、蠟燭:是舉行宗教禮儀時的用品,有增強宗教氣氛和導人舉心向上的含義。中國教會也可選擇用「線香」。 16.鮮花:代表尊敬。 17.聖枝: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猶太人手持棕櫚枝歡迎他,所以聖枝是我們擁戴耶穌的記號。 18.打鈴:鈴聲提醒信眾禮儀到了某重要部分(如舉揚聖體等)。中國人用「磬」更有「暮鼓晨鐘」的含義。 19.奉獻箱:教堂近門口處通常有奉獻箱,教友可自由捐獻,以支持教會經費或作濟貧用途。 20.家庭宗教裝飾:有些公教家庭會供奉十字架、聖像、聖經等,目的也是常提醒自己,要以公教精神興家立業。 動作標記: 1.覆手:祝聖;祝福;賦與聖神之恩。 2.劃十字:我們用十字聖號祝福自己:「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一方面紀念耶穌為我們受苦受死,一方面也呼求三位一體天主的名字。 3.聚會:聚會本身也是一個標記,象徵天主召叫了我們一起去事奉他、按他的旨意生活。我們就是在聚會中聆聽他和接觸他。聚會也是天人合一和人類合一的標記。 4.打跪(打千)、鞠躬:教友進聖堂時打跪或鞠躬,表示對聖體櫃中耶穌的恭敬。 5.伸開雙手:神父在彌撒中往往張開雙手,那是猶太人的祈禱姿勢,代表向神開放,也代表接納天主進入心中。 6.跪、立、坐:跪代表朝拜、尊敬;站立代表歡迎;坐代表聆聽、默想。 7.祝聖聖物:十字架、唸珠等,通常會由神父劃十字降福和祝聖,祈求上主給「善用這些聖物」的人以豐富的恩寵和祝福。 8.聖屋:教友如有新居入伙,會請神父聖屋,以顯示這是一個信奉天主的家庭,應以福音精神為整個家庭生活的基礎和方向。 9.靜默:宗教儀式前或祈禱前,信友會保持肅靜,收歛心神,以能調整心弦、進入內心、虔誠參禮。 10.亞孟、亞肋路亞:兩個字都是希伯來語。亞孟意思是「我信、我同意、唯願如此」。亞肋路亞是一種歡呼、歡迎的頌詞和口號,原意是「讚美天主」。 三、教會中樞組織 「由於主的規定,聖伯多祿及其他宗徒們組成一個宗徒團,基於同等的理由,繼承伯多祿的羅馬教宗和繼承宗徒們的主教們,彼此也聯結在一起。經常在統一、愛德及和平的聯繫之下,息息相通;同樣地,他們召集會議,衡量大家的意見,對重要的問題作共同的決定,這些都說明主教聖秩的集體性質;歷代的大公會議也清楚地證實這一點……可是,如不以繼承伯多祿的羅馬教宗為主教團的首領,並使他對所有牧人與信友的首席權保持完整,則主教團便毫無權力。」(教會憲章‧22) 1.全球教會形成一個超國家的組織,教宗為教會可見的元首(英文稱為Pope=Papa=父親;譯為「教皇」並不貼切;若望保祿二世為宗徒長伯多祿之後的第264任教宗)。教宗和他的中樞輔佐機構(普通稱為宗座或教廷)長駐於意大利羅馬內之梵蒂岡;梵蒂岡除了是全球天主教的中心外,它本身亦享有國際承認的獨立主權,並有權利與各國互換外交使節。 2.大公會議:教宗召集全球主教,處理教會的重大問題,為一不定期的會議,教會史上已舉行過二十一次。最後一次是一九六二年的梵帝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3.全球主教代表會議:教宗召集全球各國主教團推選的代表,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提供集體意見。一九六七年首次集會。 4.樞機團:原為教宗的參議院,由教宗自由任命,多數擔任教廷聖部部長或重要教區首長。 5.教廷各聖部:是輔佐教宗的常設機構,其組織概要如下: A.國務院或稱教宗秘書處,直接輔佐教宗,處理教務。 B.教會公共事務部:等於外交部,由國務卿兼部長,主管教會與國家之間的事務。 C.另有九個聖部和三個具有會談性質的委員會:即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非基督徒委員會、無信仰者委員會。還有推動信徒傳教及社會事業的「信徒委員會」及「正義和平委員會」。 四、地區組織 1.通常每個國家或較大地區的各主教,組成所謂「主教團」,為該區的信眾共同執行某些牧靈職務,並透過與當地文化和生活的結合,為教會和社會服務。 2.數個毗鄰的教區,可按人事、環境及牧靈需要,組成「教省」。 3.直接主管地區教務的行政單位稱為「教區」,教區的首長稱為主教。主教的產生,由教宗使節按主教團、教省內的主教們、以及該教區內有代表性的神職人員及信友的意見向教宗推薦,並由教宗任命。大的教區可有一位或多位輔理主教。如有助理主教,則此助理主教便是下屆教區主教的當然人選。每一教區設副主教一人或數人,由主教任命。每一教區有主教公署、諮議會、司鐸議會、各種委員會及各種教區性教友組織。 4.教區分為若干堂區,主教任命一位司鐸為堂區主任(稱為主任司鐸或俗稱本堂神父)。各堂區可以組織各種信徒團體或善會,如堂區議會、聖母軍、工青會、青年會等。 5.近年新興一種教友組織,名為「基基團」(基層基督徒團體),是教友今日學習和實踐信仰的組織。 6.香港教區目前最重要的三種工作是:牧民、教育、福利。 7.香港教區為了配合牧民需要,近年來已致力發展教友牧職,並已實行終身執事制。 五 、修會 「自教會初期,已有男女實踐福音勸諭,立志更自由和更忠誠地追隨及效法基督;各人依照自己的形式,度著獻身給天主的生活。其中許多人,因聖神的啟示,或度隱居生活,或創立修會;教會以自己的權力欣然予以接受,並加以核准。因此,由於天主的旨意,出現了各色各種的修會……所有被天主召喚追隨福音勸諭,並忠心實踐的人們,在各種不同的恩賜中,將自己特別獻與天主,以跟隨那冰清玉潔而一貧如洗(瑪8:20;路9:58),服從而死於十字架上(斐2:8),救贖並聖化了人類的基督。」(修會生活革新法令.1) 修會通常是一種國際性的組織(也有只屬教區性的),分為男修會(例如耶穌會、方濟各會等)或女修會(例如寶血會、嘉諾撒會等)。他們都有一些特別的理想或特殊的傳教事業。他們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度團體生活。通常也發神貧、貞潔、服從三願。 天主教內的修會與基督教的「會」(例如聖公會、浸信會等)有很大分別。天主教修會雖多,但仍是屬於一個教會。基督教的每一個「會」,都是互不從屬的獨立教派。 七、其他 1.天主教主張為嬰兒付洗,並由公教父母自幼培育他們的信仰生活。 2.天主教徒的婚姻是一件聖事,一般要在教堂舉行。 3.天主教會不承認離婚,也不許可墮胎或有婚前性行為。 4.天主教有所謂聖統制(Hierarchy),是主耶穌所創立的:教會內有一部分人被祝聖為教會的公職人員(也稱為「神職人員」),終身獻身為教會服務,他們包括教宗、主教、神父(神甫)和執事,他們都是男性;天主教傳統上不祝聖女性為神職人員。教宗、主教、神父都要度獨身生活,但有些終身執事是已婚的。我們要尊敬這些神職人員,視他們為基督所派遣的使者,還應在精神和物質上支持他們。 八、聖經金句背誦 1.所以,我兒!你應因那在基督耶穌內的恩寵堅強起來,應把你在許多證人前由我所聽的,傳授給忠信可靠的人,使他們也能夠教導別人。應如同基督耶穌的精兵,與我共受勞苦。(弟後2:1-3) 2.然而你要堅持你所學和所信的事,你知道你是由誰學來的。你自幼便通曉了聖經,這聖經能使你憑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信德,獲得得救的智慧。(弟後3:14-15) 討論與分享 1.為什麼教會要有外在的標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教會的物質部分中,你認為那兩樣是必需的?那兩樣是多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當這位印度宗師領導門徒做晚禱,會堂裡的貓就跑來騷擾這些敬拜者。所以他吩咐下去,在晚禱時,把貓拴起來。 這位印度宗師作古以後,那隻貓還是在晚禱時被拴著。這貓死後,又養了一隻貓,好讓牠在晚禱時被拴於會堂。 過了幾個世紀,這位印度宗師的門人寫學術論文時,還在研究一隻貓在晚禱中的重要角色。(戴邁樂神父A. de Mello, S.J.) ——僵化了的傳統,比這更可笑。 第十課:天主教信仰一瞥 在你繼續深入探討天主教信仰內容之前,希望你能很快地瀏覽一下天主教信仰的大綱,使你能稍微領會加入天主教究竟大概是什麼一回事。 這裡提供兩篇文章,第一篇是「宗徒信經」,是天主教最古老的信仰綱要,它突出的是信仰的超性部分,是整個教會信仰的根基;第二篇是徐錦堯作的「我的信仰宣言」,它突出了信仰和生活的關係,是天主教徒可以反省的其中一種人生信念。 一、宗徒信經 我信全能的天主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 | 1.三位一體的真神:一個天主,包含三位(聖父、聖子、聖神)。 | 我信父的唯一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 2.聖父:創造宇宙、萬物、人。 聖子:降生成人,救贖墮落的人類。 聖神:聖化、推動、提昇生命。 | 他因聖神降孕,由童貞瑪利亞誕生;在比拉多執政時蒙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安葬;他下降陰府,第三日自死者中復活;他升了天,坐在全能天主父的右邊; | 3.聖子二千年前降生,取名耶穌,在世三十三年,傳教、受難、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升天。 | 他要從天降下,審判生者死者。 | 4.世界會有終結之日,耶穌再來審判:善人受天堂永生之賞,惡人受地獄永死之罰。 | 我信聖神,我信聖而公教會, | 5.耶穌創立了教會天主教。 | 諸聖的相通。 | 6.諸聖相通功:我們是一個共融的、生命互通的團體。 | 罪過的赦免, | 7.人都是有罪的,只有誠心懺悔、改過、皈依上主的人可獲罪之赦。 | 肉身的復活, | 8.墳墓並非人生最後歸宿,我們的肉身也有復活的一天。 | 永恆的生命。亞孟。 | 9.人的生命是永恆的,並非人死如燈滅。 | 二、我的信仰宣言 我信世間只有一位至上神,他就是一體三位的天主。 我信聖父創造了我們去分享他的生命,又創造了世界給所有人和每一個人享用。我們要善用父所賜的一切世物,也要好好管理父所託給我們的世界。尤其不應污染它、糟蹋它。 | 1.善用天父創造的萬物;愛惜、保護地球。 | 我們既承認有一位共同的天父,所以我們也應接納一切人為兄弟姊妹。 | 2.四海之內皆兄弟姊妹。 | 我信聖子降生救贖了我們,他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原是他用重價的寶血贖回來的。我們因此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他給我們宣講了天國,並召喚了我們去作這天國的工匠。他的降生提昇了平凡;他的復活帶來了希望。 | 3.人無分智、愚、貧、富,都是世上最貴重的受造物。 | 我們從此可以懷著必勝的信念,以生命去和死亡的權勢作持久的鬥爭。 | 4.活著是有意義的,值得為生命而奮鬥到底。 | 我信聖神,他是我們靈性生命的動力,他啟迪真理、堅固善念、催迫行動、不斷淨化。在聖神的帶領下,生命不單是一個「是」,也是一個「成」,我們可以探討生命的深度,也可以開拓生命的廣度,這就是基督所說的「更豐盛的生命」。 | 5.要以開放的心靈,隨聖神的引導,聽良心的召喚,度更豐盛的生命。 | 我願意在基督的教會內體驗和發展上述信仰,並在教會的歷史中追尋人類回應上主的足跡。我相信在教會內,個人的努力、神學家的探索、教會神長的訓導,三者平衡、整合起來,就是我們追尋上主、發掘真理的最佳途徑。 | 6.在教會內找尋人生真理、探討生命的深度和廣度。 | 我珍惜基督徒在教會內的信仰傳統,尤其是聖體、聖經、祈禱三者,更是我們靈修生活的重要支柱。 | 7.善用教會傳統中的聖體、聖經、祈禱。 | 我也很珍惜教會內充滿動感的團契生活,那是我認識信仰、發展信仰和幫助我實踐信仰的地方。如果我願意按上主的計劃去重建世界的秩序,我便不能沒有教會的支持;教會如果缺少我的參與,也將蒙受莫大的損失。 我信一切真、善、美都是來自上主,也能導人歸向上主 。 | 8.信仰和生活的分享,可以使信念變為理想,使理想變為行動。 | 因此我會珍愛自己文化、同胞和社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並以身為中國人、身為本地人為榮。 我認為教會是世界的朋友,也是僕人。她必須和世界對話、合作,也必須為世界真正而深沉的需要而服務。 | 9.真正的教徒,是100%的市民、也是100%的國民。 10.由文化到聖經:通曉中國文化有助對聖經的了解。 11.教會為世界存在,並非世界為教會存在。 | 我知道墳墓並非生命的終點,因為人原是為永生而受造的。但基督徒不是天國的唯一繼承者,而是上主普救人類的見證人。一切有愛的人,總有一天,都會團聚在天主內,分享他那圓滿的真福生命。 | 12.人的生命是永恆的,創造人類的天主也願意拯救全人類。 | 三、聖經金句背誦 1.此外、弟兄們!你們要喜樂,要勉力成全,要服從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樣,仁愛與平安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以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相偕。(格後13:11,13) 2.從來沒有人瞻仰過天主;如果我們彼此相愛,天主就存留在我們內,他的愛在我們內纔是圓滿的。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一4:12,16) 討論分享 1.你是為信神而信神,或者是為了一個更快樂的生活而信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豐盛的生命就是(請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一項): 更快樂______; 更充實______; 不怕失敗______; 不怕困難______; 更深的愛______; 無恐無懼______; 光明磊落______; 更善良______; 多姿多采的生活______; 更大的服務能力______; 使別人快樂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你聽到生命是永恆的時候,有什麼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說出三個善用世物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扎根信仰、投身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注目永恆。 這是一種多元、立體、全面、整全、有機、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信仰;可說是「信仰一條龍」。它有個人性,也有集體性;它發於內心,卻成為外在的生活;它活於時空之中,卻不受時空的限制。 ※一葉能蔽目,雙荳能塞聰; 理身不知道,將為天地聾。(聶夷中) 信仰是一種視力,幫助我們看得更深、更遠、更廣、更通透……。 第十一課:聖經這本書 (本課須於「收錄禮」前講授) 一、聖經素描 聖經是一本世界文學名著,至今已被譯為一千八百二十九種語言,年銷三千萬冊左右。今日有十多億人把聖經當作靈性生命的寶典,和上主啟示的泉源。 這是一本內容深沉、年代久遠的紀錄,在長年累月的宗教生活反省中孕育而成;記載的是先知、詩人、聖賢、使徒、民族英雄等與上主在一起的宗教經歷和體驗。他們在走過了人生偉大的旅程之後,有些人以口述的方式,有些人則以文字的記錄,去把他們生命中酸、甜、苦、辣的遭遇,和他們對人生深刻的觀察寫下來,便成了今日聖經的主要骨幹。 聖經是一本有關生命的書,也是一本指向生命之道的書,裡面的角色只有神、人、生命、天和地。所以它不是科學書、不是歷史書、不是勸世文,也不是任何一本我們可以和其他著作一起歸類的書。它是讓我們能接觸到天主的書。 聖經充滿理想,也十分腳踏實地;它是超越的,也是落實的。它雖然以神道為中心,卻是為了發揚人道的精神;它有許多來世的述,卻是為了教人如何活於今世。它的智慧恍如樹林裡的風聲、曠野中的天籟。純樸的人聽到它的呼喚,熱愛生命的人感到它的吸引力。 這本書講述生、死,以及人在有生之年內的種種變化,和死後種種不同的命運。 它曾目睹過一個民族多次的興亡,也曾為一些成功的生命而歌頌,為一些失敗的生命而惋惜。它裡面的一切,似乎都在隱約地告訴我們:國家、民族有盛衰興替的關鍵因素,人類、生命也有生死存亡的不易之道。這原是上主在創世時早已定下的法則,這也是我們習稱的「客觀規律」。 在聖經的眾多人物中,有一位與眾不同,而基督徒尊為主的,他就是耶穌基督。其他的人不過是在講述生命,但這位耶穌卻自稱是生命之主,他自己就是「生命」,而且他還說要給人「更豐盛的生命」。 基督徒相信:這些帶來更豐盛生命的話語,就記載在這本聖經之中。 二、天主教--啟示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是人去找尋神,天主教卻是「神找尋人」。是天主主動向亞巴郎說:「我要在我與你和你歷代後裔之間,訂立我的約,當作永久的約,就是我要做你和你後裔的天主」(創17:7)。 天主不單主動去找人,要作他們的天主,他還親自把自己的思想、意願及一切有關人生的真理「啟示」給人。他清楚告訴人,世界原是怎樣的,萬物為何而存在,人生快樂與幸福的泉源和關鍵在哪裡,以及生命的來源與歸宿等等。這一切都記載在聖經裡。所以天主教所信、所做的,都不是人的發明,而是建基於客觀的事實,和天主親口的啟示上。 三、聖經小資料 1.聖經:英文的Holy Scriptures原指「聖的著作」。Bible 則原是希臘文,即英文的Book,但要加上定冠詞,成為 The Bible,意指「那本書」。在教會傳統中,聖經不必有名稱,(就如我們不必叫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因為聖經就是「那本書」,是「書中之書」,是生命之書,是最重要和最寶貴的書。中文的「經」則是指「天下之大經」,是做人處世或「立身經世」的根本大道,是生活應遵從的典範。 2.新舊約:聖經分為兩大部分,前部叫舊約,後部叫新約。約(Testament)是指人神間的盟約、契約。舊約是為新約而舖路的。 3.舊約:(Old Testament)原指天主與以色列民族在西乃山上所立的盟約。舊約這本書所記載的,是耶穌降生前的事蹟。 4.新約:(New Testament)是耶穌基督(他本身是天主又是人)以自己的聖血和聖死,為全人類所立的永遠盟約,稱為新約。新約這本書所記載的是耶穌降生後的事蹟。 5.福音:新約中有關耶穌生平的那四卷書稱為「福音」(Gospel)。福音即「喜訊」,因為耶穌基督的降生給人類帶來了救恩的「好消息」。 6.群書總匯:聖經不是一本單一的書,它包括舊約46卷,新約27卷,共73卷(見下表);先後歷1500年才完成,作者無數,執筆者40餘人。(因為聖經許多時先有「口傳」,然後才筆錄成書;所以「作者」多於「筆錄者」)。 7.聖經是全世界譯文最多、銷路最廣的書,大約年銷三千萬冊;中國大陸自1980年開放以來,二十年間也印了二千萬冊! 8.次經:舊約的46卷中有39卷以希伯來文寫成,七本的現有原文卻是希臘文:即巴路克,多俾亞,友弟德,瑪加伯上、下,智慧篇,德訓篇。此七書天主教稱為「次經」或「第二正典」,但它們與其他「正典」(Canon)同為聖經;基督教雖亦稱之為「次經」,但卻把它們與「偽經」同樣看待(並不當它們是聖經)。 9.聖經的文學類型:聖經不是歷史書,也不是科學書,它就是「聖經」(是天主送給人類的「生命之書」)。正如我們不能用歷史的眼光去讀西遊記,不能用科學家的批判態度去對待唐詩三百首,同樣我們也不能以非聖經的眼光去看聖經。 聖經各卷的文學類型有傳記、歷史、律法、禮儀、詩歌、戲劇、寓言及神話等。因為上主要透過不同的文體,去啟示他有關生命的奧秘,傳達他對人所顯示的計劃和訊息。人只有在上主的光照下誠心找尋,才可明白聖經的真理。 四、天主教如何對待聖經 1.天主教重視聖經: ‧凡禮儀均以聖經為基礎,並有讀經部分。 ‧感恩祭中有聖經遊行,向聖經奉香,這是表示對聖經的尊重;讀福音前在額上、口上和胸前劃十字,是願我們能常默想上主的話,常宣之於口,並常保存於心。 ‧查經組、家庭讀經運動等,都是重視聖經的行動。 2.聖經的絕對正確性:天主教相信聖經是絕對真實、正確的,所以完全相信聖經的啟示。但聖經的真實性並非逐字逐句的表面真實,而是指「救恩的訊息」、或中心的訊息、或啟示的核心絕不能錯。(以後會再討論這個問題)。 3.聖經的作者:天主教相信聖經的作者是聖神(伯後1:21),同時也是人。是聖神,所以聖經的「中心訊息」絕不能錯;是人,所以有人的特點和不同的風格,亦會在數字、歷史或自然科學上表現混亂與矛盾。 4.我們應如何對待聖經: ‧第一要相信聖經的話,因為聖經的話就是天主的話,是天主「此時此地」向「我」說的話。 ‧第二要重視聖經的話,當其他思想與聖經對立時,優先遵從聖經的指示。 ‧第三要熟讀聖經的話,甚至要背誦一些重要的章節,使上主的話能滲進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在生命的重要關頭,聖經的話會自然浮現出來,成為我們的指導和安慰。 ‧第四要實踐聖經的話,按聖經的指示去生活、實踐。 ‧第五要默想聖經的話:上主的話有時不易懂,有時相反我們的傾向。唯有懷著順服的心,仔細默想上主的話,我們才能慢慢明白、樂於接受。瑪利亞把上主的話「默存在心中」,也有這個意思。 ‧第六要分享和傳播聖經的訊息:要勇敢和人分享自己的得著,帶領人信主,讓人人都能藉聖經而自我改變、充實生命、獲得救恩。 五、聖經金句背誦 1.你自幼便通曉了聖經,這聖經能使你憑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信德,獲得得救的智慧。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為教訓、為督責、為矯正、為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善工。(弟後3:15-17) 2.你的語言是我步履前的靈燈,是我路途上的光明。我要傾心遵守你的法典,千秋萬世,一直到永遠。(詠119:105,112) 3.主!惟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若6:68b) 六、討論與分享 1.背誦詩詞歌賦及文學名著的好處,與背誦聖經金句的好處,二者之間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就四、4的「我們如何對待聖經」一節詳細分享:你自己會如何對待聖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分享你讀完本課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課:彌撒初探 (如果慕道者也去參與彌撒,則本課可以提前講授) 一、彌撒--基督徒生活的高峰 彌撒是天主教會中最重要的一種宗教禮儀,被稱為基督徒生活的高峰。 彌撒是拉丁文Missa的音譯,英文的Mass也是由拉丁文翻譯過去的。彌撒的原意是感恩,因此現在也稱為「感恩祭」。 天主教雖然是一種「宗教」,但它卻和其他宗教略有不同,因為天主教極重視宗教行為與生活之間的聯繫。以下所討論有關彌撒的特質,都直接或間接和人的生活有關。 附圖顯示彌撒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聖言,第二部分是聖體。 二、扎根聖言--完美世界的藍圖 聖言是上主的話,包含上主對世界和人類的計劃和旨意,並能給人以啟發和靈感。但為明瞭上主的話,我們必須有適當的準備,開放自己的心靈,除去對真理的抗拒之心,這便是懺悔,這是一種對上主的皈依和無條件接納的意願。 在證道中,我們一方面闡釋上主的話,另一方面也以實際生活去印證上主的話。我們舉出自己生活的例子,去為上主的話的可信性和可行性作證:或者是如何實踐了上主的話,或者是如何為了未能實踐而感到遺憾,決志再去嘗試。 三、勤領聖體共融合一的聖事 聖體是彌撒的第二部分。聖體本身是一種祭獻、紀念、宴會,也是人類靈性生命的重要食糧。聖體聖事的前部分是預備祭品,而以領聖體作結束。基督徒相信眾人既領同一的聖體,因此眾人也就在基督內合而為一。 四、為信仰作證 彌撒的最末一句話是「彌撒禮成」,其實原文卻是:Ite, missa est.,意思是:你們去吧!你們被派遣出去。這裡的missa也就成了彌撒的正式名稱。所以「禮成」並非結束,不過是完成了一個階段而已。信徒必須藉著聖體所賦予的力量,努力按聖言的啟示去生活,在人間為基督作證,使上主創世的計劃能達致圓滿。這樣,一週的辛勞和努力,正是另一次彌撒的最佳準備。 信徒便是在「禮儀」和「生活」的交替中成長起來的。在這角度下,我們可以說:生活是彌撒的基礎,彌撒則承擔了指導和推動生活的責任。 五、參與彌撒的態度 1.懷著開放、受教、皈依的心去聆聽上主的話,獲取生活的靈感、充實信仰的內容。 2.獻上自己的一切當作祭品,為天主而生活。 3.虔誠領受基督的聖體,並願在基督內,與主、與人合一。(注意:只有教友才可領聖體!) 4.帶著充實了的信仰生命,滿懷希望地面對一週的挑戰。 5.帶著一週生活的成敗得失與酸甜苦辣,到主的祭台前重新再裝備自己。 6.在不斷的信仰行為與生活實踐的交替中成長,使自己的生命逐漸轉化、昇華、蛻變。 六、聖經金句背誦 1.所以弟兄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纔是你們合理的敬禮。(羅12:1) 2.所以,你們或吃或喝,或無論作什麼,一切都要為光榮天主而作。(格前10:31) 3.我們既然有一位偉大的,進入了諸天的司祭,天主子耶穌,我們就應堅持所信奉的真道,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所以我們要懷著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希4:14-16) 討論與分享 1.在彌撒祭祀中,耶穌把自己獻給天主當作祭品,我們也要把自己獻出來當作祭品。你認為可以特別獻上什麼?(請三樣) 成功______; 失敗______; 快樂______; 痛苦______; 呆板的生活______; 辛勞的工作______; 友情______; 時間______; 愛心______; 服務______; 整個自己______; 自己所有的一切______; 自己的時間、金錢、才能與愛心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會牢記、默想在彌撒中所聽到的聖經和證道的內容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認為和人討論在彌撒中所聽到的聖經和證道會有什麼好處?請指出對你自己的好處,及對對方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分享彌撒表中所說「以聖言指導生活,以生活印證聖言」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帝行兵,雨箭風刀,雷鼓雲旗天作陣; 龍王夜宴,月燭星燈,山肴海酒地為盤。 著名的考古學家德日進神父有一天忘了帶備做彌撒的用品。面對著茫茫大地,他說:「我要以大地作祭台,以人類作祭品,偕同基督,一起獻上那曠古未有的一台彌撒。」 第十三課:耶穌是誰? 一、耶穌這個人 耶穌並不姓耶,那是一個希伯來文名字。我們通常也不會在他的名字之後附上生卒年份,因為現在的「公元」,原來便是以他的出生年份為計算起點的。即是說,他該是大約在公元零年出生。 耶穌的英文名字是Jesus,希伯來文原意是「救主」;他也被信徒尊稱為基督(Christ),意思是「受過傅油的」尊貴者;基督是希臘文的音譯,按照希伯來文的音譯該是默西亞(Messiah)。 耶穌基督的一生,是世上最突出的傳奇之一。他在人類宇宙中的出現,雖然只像漆黑夜中的電光一閃,卻充滿了愛與美的光輝。 他生於貧窮,長於微賤,死於羞辱,一生勤勞苦幹,是個地地道道的工人,而且經常與窮人、微賤者為伍。 他的言語和行動充滿了爭議性。有人認為他是先知,是神的代言人或傳達天主旨意的人;但也有人認為他妖言惑眾。有人認為他是從天主來的;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從魔鬼來的。許多人信從他,甚至認為他是「天主子」;但更多人反對他。一般來說,純樸的人、謙卑的人、胸無城府的人較易聽懂他的話,也較易接受他;而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熱中名利地位、滿腦子自以為是的人,卻很難明白他,更談不到接受他。 他在世上只活了三十三年,卻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在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村落中,度著一種平凡的生活。也許他要用自己的表樣,去告訴我們這些平平凡凡的人:只要在平凡中活得不平凡,那麼,平凡便一樣是充實、豐盈和偉大的。 他熱愛世人,是人性尊嚴最積極的歌頌者。他似乎特別照顧被人遺棄的人,即我們所稱的「邊緣人」,無論是窮人、病人、痲瘋人、漁民,甚至是被人鄙視的稅吏、外邦人、娼妓和罪人,都不會被摒絕於他的注視和愛顧之外。 他曾經為了提高人的地位,而和當時的宗教領袖、法律專家起了嚴重的爭執,因為這些人認為傳統和「法律」(例如安息日的禁令)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耶穌卻認為人比最神聖的法律更神聖,比一切人為的傳統更重要。 他在被釘十字架上時,更曾熱切地為自己的仇人,為那些無理地釘死他的人祈求天父的寬恕。 但他並不是一個泛愛主義者,他也有自己的團體和一些特別親密的朋友。他甚至曾經為了自己朋友的死亡而悲傷,為了自己民族即將遭受的悲慘命運而流淚。換句話說,他雖然屬於整個人類,但也有強烈的民族感情。 雖然不少人稱他為師傅或老師,但他除了本身的條件外,卻是一無所有:他沒有進過大學之門,沒有享過高官厚爵,沒有令人震懾的權勢,也沒有足以提高自己威信的證件。他孑然一身,無所依託庇蔭,世人認為偉大的東西,他一件也沒有。他唯一擁有的,也許只是自己的信念、熱誠和毅力。就憑這些,他到處奔走,冀能為世間帶來滋潤,替人類帶來蒼天的祝福。 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對生命觀察入微的真正藝術家,所以他常能用最美麗的圖畫和比喻來教導群眾。在他的眼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命中的一靜一動,隨意俯拾,都可成為宣道的材料,都可為人生最高深的道理作最淺白的例證。 他除了是一位良善心謙和慈悲為懷的導師和牧者之外,也是一位革命家、解放者。他曾宣稱要「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他並不輕視財富,也不鄙棄富人,他只是要改變由財富所造成的人為不平等,並要制止一切不公義、壓迫和剝削。他不單同情弱小者,而且是他們的朋友、拯救者和代言人。 他自稱是由天父所派遣,來到世界與人同住,要向世人揭示建設大同世界的藍圖,教給人個人成全的準則和人際間交往的金科玉律。這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使人人都能度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以光榮他的,也是眾人的天父。他甚至告訴人們,他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因為只有他能完全透徹生命的真理和祕密,只有他能指示人如何走向生命--一個自今世開始,而於來世完成的永恆真生命。 他為人守正不阿,而且充滿正義感,所以他常常揭露人心底的歪念,譴責隱密中製造的陰謀。他憎恨罪惡,卻同情在愚昧和軟弱中失足犯罪的人。但他的同情並非姑息,他要求真誠的悔改和皈依。 他經常發出振聾啟聵的呼聲,這些聲音甚至能使那些尸位素餐,而不按上主計劃行事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們的寶座感到震動。於是,正如所有先知都曾因為自己的敢言、敢為而遭難,這位先知中的先知也難逃被迫害的厄運。因為雖然「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若3:19) 終於,他不再見容於世界,而被他曾熱愛過的世界所捨棄。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受盡屈辱而死,完結了他在世上三十三年的生命。 他死後第三天,安葬他遺體的墓穴空了。他的敵人說是別人偷去了他的遺體,他的門徒卻說他已經復活了。 在多少年代以後的今天,不管世界已經起了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不管有多少人要拚命地消滅他和他所創立的教會,可是他卻比他在世時更有活力。 他雖然從未擁有過巨額的財富,卻使許多富人樂於賙濟,使許多窮人獲得關懷,使更多人獲得財富所不能購買的東西。 他雖然從未寫過一本書,可是世上很少圖書館能容得下有關他的一切著作。 他雖然從未辦過學,但世上根本沒有一間學校能擁有像他所擁有的那麼多學生。 他雖然從未作過一首歌曲,但他自己卻是世上許多歌曲的題材。 他雖然從來沒有掛牌行醫,但他治好了許多病人,不用藥物,也不收診金;他所治療的破碎心靈,是世上的醫生都感到無能為力的。 他雖然從未統率過軍隊,但沒有一個軍官能有他那麼多志願兵;在他的感召下,千千萬萬人都作了他的理想和愛的俘虜。 每逢星期日,許多人都為了他而到教堂中聚會。他的生活成了他們的最高典範,他的訓言成了他們生命中的明燈。對這些信徒來說,他仍舊活著,活在他們的心中,活在他們的周圍。他就是這些信徒們的救主,他的名字叫耶穌。 二、巴肋斯坦:耶穌的故鄉 巴肋斯坦是一個很細小的地方。它西臨地中海,北接利亞,東鄰約旦,南邊則是阿剌伯半島。 附圖是耶穌時代的巴肋斯坦,耶穌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度過。 他出生在白冷(10),然後逃難往埃及,回來後定居納匝肋(3),所以他的名字也叫「納匝肋人耶穌」(Jesus of Nazareth);以後他在納匝肋隱居直到三十歲。 他的公開生活以在約但河(B)受洗開始,後來在加納(2)參加婚宴,顯了他的第一個奇蹟--變水為酒。以後他一直在葛法翁(1)及加里肋亞(D)附近傳教、講道、治病、驅魔、及顯其他奇蹟。 他曾在加里肋亞湖步行水面、平息風浪,並召收了一批漁夫做自己的門徒。有一次他在納因城(4)復活了一個寡婦的獨子,在耶里哥(7)使一個盲人復明;他所講的「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也是說有一個往耶里哥的人被人打傷,幸虧得到一個善心的撒瑪黎雅人的救助。 | | 他也有一次在撒瑪黎雅省(E)的息哈爾(5)和一位撒瑪黎雅婦人論道,談及他自己就是「活水」,可以真正、徹底而永久地解決人生的「飢渴」。 他昂然踏進耶路撒冷(8)接受死亡命運之前,曾在伯達尼(9)復活已經死而埋葬了四天的拉匝祿。但這位生命之主,有能力使死人復活的,自己卻為了聽從天父之命,在耶路撒冷被釘死於十字架上,享年三十三歲。 他復活後曾多次顯現給門徒,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便是在厄瑪烏(6)。以後,他便升天去了,留下他所建立的教會,去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三、馬爾谷福音中的耶穌 (如果你有空,請你用個半小時的時間,一口氣把全本《馬爾谷福音》從頭至尾讀完,你會對耶穌的生平有一個概括但清晰的印象。如果你抽不出這九十分鐘的時間,便請你依下面次序,翻開《馬爾谷福音》閱讀。) 1.傳教的準備 若翰的使命,耶穌受洗(1:1-13) 2.在加里肋亞傳教 開始宣講福音,收第一批門徒(1:14-20) 3.與法利塞人衝突(耶穌的奇蹟) 治好癱子(2:1-12) 安息日治好枯手人(3:1-6) 群眾跟隨耶穌(3:7-12) 4.天國的比喻(耶穌的言論) 撒種的比喻(4:1-20) 平息風浪(4:35-41) 5.派遣門徒傳教 派遣門徒(6:7-13) 增餅(6:30-43) 步行水面(6:45-56) 伯多祿認主為默西亞;首次預言受難和復活(8:27-33) 門徒應背十字架(8:34-38) 顯聖容(9:2-13) 6.在猶太及耶路撒冷 富少年(10:17-27) 榮進耶路撒冷(11:1-11) 最大誡命(12:28-34) 窮寡婦(12:41-44) 7.受難史 最後晚餐(14:12-25) 山園祈禱(14:32-42) 被捕(14:43-52) 被判死刑(14:63-65) 比拉多(15:6-15) 苦路(15:20-28) 死於十字架(15:29-37) 8.復活升天(16) 四、聖經金句背誦 1.當時,有一團雲彩遮蔽了他們,從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谷9:7) 2.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萬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若1:1-3) 3.天主藉著基督使萬有,無論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與自己重歸於好,因著他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連你們從前也與天主隔絕,並因邪惡的行為在心意上與他為敵;可是現今天主卻以他血肉的身體,藉著死亡使你們與自己和好了,把你們呈獻在他跟前,成為聖潔、無瑕和無可指摘的。(哥1:20-22) 討論與分享 1.請你在右邊方格中,用一個簡單的標記或記號(或者一個圖案、一件實物都可以),以表達你對耶穌的印象。並請互相分享。 2.本課有沒有澄清了你以前對耶穌的一些錯誤印象或觀念?(例如:你從前以為耶穌是怎樣怎樣的,現在卻認識了他的另一面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課:澄清對真信仰的誤解 天主教不是一個普通的宗教,「天主」不是一般意義下的「神」,天主教的信仰因此也有其非常獨特的一面。在探討天主教信仰之前,讓我們首先澄清一些對真宗教或真信仰的誤解。 一、真信仰不純是「心靈寄託」 信仰充實人生,使人生有所寄託;但信仰並不單單是一種寄託。 寄託源於生活的無聊、空虛、寂寞,對一切感到迷惘、無助。 但真正的宗教信仰卻是正視人生、積極進取、信心堅定、與神與人共融、甘心為神為人而獻身的。他自信有神明的助佑,所以失敗而不氣餒,受苦而不畏縮,甚至失望也不絕望。有神在遠處向他招手,在他身旁扶持,在他耳邊細語,他會無恐無懼,百折不撓,一心依恃地奮勇前進。 他不會只顧把心靈寄託於神身上,相反地,由於信仰的充實,他自己反而會成為其他弱小兄弟姊妹的寄託! 二、真信仰並非只為「祈福免禍」 天主有能力福佑我們,使我們免於災禍;也願意把最好的東西賜給我們。但信仰卻不單單為了祈福免禍。 祈福免禍心理源於逃避現實、貪圖僥倖、找尋己益,令到與神的交往漸漸變成一種交易;求而不得的時候,更易對神失去信心。 真正的信仰卻是面對現實、腳踏實地、力求上進、講求犧牲與奉獻。他知道神已經把他視為「成年人」,所以樂於看到他獨立生存、勇敢奮鬥。這時人應做的就是「盡人力而聽天命」,而且要「足踏塵世路,肩擔古今愁」,絕不貪生怕死,只顧自私地苟存性命於亂世。佛家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更顯出有真正信仰者高貴的胸襟和恢宏的氣度。 三、真宗教不單在「教人為善」 絕大部分的宗教都教人為善,也要求人努力為善,更提供方法助人為善。但宗教卻不單單是一個教人為善的「道德集團」而已。 其實要做善人,未必一定要相信宗教。我們有時也會見到外表虔誠的人,內裡卻是偽裝的君子。 純正的宗教信仰能開啟我們的眼睛,使我們醒覺到人的尊嚴;天主教更認為人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在這種自覺下,我們很自然去愛、去服務,那是一種發諸內而形諸外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的矯揉做作。在這個角度下,「升天堂」也不再是信仰的首要目標,而是信仰的結果;我們不會只是為了天堂而信天主,正如孝順的子女,不會單單為了遺產的繼承而敬愛父母一樣。 四、真信仰不在追求「奇蹟」 有人以宣揚奇蹟去「吸引」別人,使人相信;並以天主的「有求必應」去企圖使人相信「天主比外教神明更好」。殊不知你有你的奇蹟,我有我的奇蹟,每個宗教所宣揚的奇蹟,可說數之不盡,欲憑奇蹟的多寡去判定宗教的真偽,並無意義。這裡並非否認奇蹟的存在,卻欲指明:奇蹟並非信仰的核心。 其實奇蹟是存在的,聖經中也記載了很多奇蹟,今日也仍然有奇蹟的存在,但我們自己卻很少親身經驗到奇蹟,它並非我們日常碰到的東西。 聖經中的奇蹟有特殊的含義,它象徵一個「善必勝惡」的時代的來臨,耶穌也是藉著奇蹟去證明他說話的權威性,讓人去相信和接納他的話;但現代奇蹟卻並非宗教的核心。我們既不是為了貪圖獲得奇蹟而信仰,我們的信仰也毋需靠奇蹟去支持。 相反地,真正的宗教信仰會讓我們看到 --天天都看到--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大奇蹟:大自然的瑰麗、宇宙的和諧;人們相親相愛,甚至互相寬恕;吸毒的人戒了毒;自私自利的商人成了童叟無欺的好商人;自我中心的人忽然開始想到要關心別人;我們天天能夠起床;我們發覺我們所愛的人仍然健在……這一切都是「奇蹟」,都值得我們慶賀、欣賞、感謝。 五、信仰要避免陷於狂熱 有些人過分強調宗教的感性層面,逐漸引導信徒走上「狂熱」之途。他們在聚會中狂叫、號哭,陷入半昏迷狀態,有時甚至使人達到「竭斯底里亞」(hysteria)的瘋狂地步;這是很危險的。 過分的宗教狂熱可以使信仰變得非理性和反理性。更甚者,還會使信徒妄自掣起信仰的大旗,去攻擊,甚至迫害、殘殺異端者(其實只是異己者!)這種信仰除了鞏固宣教士的權威及增加他們自己的經濟收益外,對人生、對世界大同可說是害多於利。很可惜的是,這種宣洩情感式的宗教行為,在冷漠的世界中,可以治療人在社會中因經常被拒絕而受到的創傷,所以信仰這種宗教的人還是趨之若鶩;而狂熱的宗教行為,仍是永遠都有市場。 本來深刻的宗教經驗可以使人感動、流淚、痛哭,或在另一方面使人喜樂、甚至手舞足蹈。這是好的、健康的。不過,這只是信仰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信仰應比一時的感動和短暫的皈依更有深度。它應是一個人全心、全意、堅決、不可反悔的行為,人願意無條件地接受天主進入自己的生命,指導自己的生命和改變自己的生命。他在信仰生活中,有熱情、感動的時刻,也有冷然面對和正視生命的時刻;有經驗到神的臨在因而擁抱他的時刻,更有當靈性生命進入了黑夜,似乎失去了神,而仍能在漫漫長夜中枯等神再現的時刻。 真正的信仰是終生的、持久的、有深度的、對自己和對接觸到自己生命的人都有裨益的;有「熱」的時候,也有「冷」的時候。 六、真宗教並不等於「禮節儀式」 一切宗教都有或繁或簡的禮儀,這是重要的;但禮節儀式不過只是一種發諸內而形諸外的「標記」,所以並非信仰的核心部分。耶穌很重視內心的虔誠,他認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若4:23)所以只重外表而缺乏內心的虔敬和生活的真誠,實在是捨本逐末;必須兩者兼備,相得益彰。 七、真宗教絕非「法術魔力」 有一位神學家說:「上主創造世界時,希望人能愛人用物;但在人心敗壞後,人卻只會愛物用人。」法術或魔力所標榜的是「言語」(例如咒語、經文等)、「動作」(例如「作法」)或某些「物件」(例如符籙、鏡等)本身的「法力」。人們甚至相信神也會屈服在這些言語、動作或物件之下,而為作法者所「用」。所以相信法術魔力的人,不單「用人」而且「用神」!天主教和許多其他大宗教卻是相信神的本身,而且要按神的旨意去生活,去聖化自己、改善世界。神絕對不是供人役使的對象,相反地,他卻是人生活的目標和取向。 八、真宗教並非源於人的無知與無能 有些無神的社會學家認定宗教是源於人的無知與無能。無知,所以誤信打雷是雷公作怪;無能,所以漁夫在茫茫大海中,易於產生求神拜佛的心理。隨著民智的開啟(打破了無知),與科技的發展(人變得越來越能幹),於是上述的社會學家便認定神可以壽終正寢了。信仰,當然不是指這一套! 九、真宗教不是有閒階級的奢侈品 有些人信教,只是因為太清閒、無聊,要找朋友、湊熱鬧。他們有空才去教堂參加活動,一旦忙起來,或失意了,便不再相信。所以有些人求學時、未婚時很熱心,結婚了,或者有了事業,便冷淡了;有些人環境順遂時,感到「天恩浩蕩」,所以十分虔誠,一旦遇到挫折,便怨天尤人,連教堂也不去了。 真的信仰當然不是這樣的。天主教是一個正視人生者的宗教,人在最忙、最軟弱、最困擾時,反而是他最需要宗教給他奮鬥力量的時候! 十、聖經金句背誦 1.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他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羅6:4,6) 2.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羅12:2) 討論與分享 1.上述九點,那一點你最同意?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你給真正的信仰下個定義,然後彼此分享。(你不必害怕下錯定義,你只需按著你認為對的,寫下來便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互相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不贊成「行仁義」,卻主張「由仁義行」。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也不是要「守十誡」或守什麼規矩,而是要「由十誡行」,發於中、形於外,要「愛上」十誡和一切規矩,直至「忘了」或消化了這些誡命或規矩為止。 附錄 迷信、占卜 迷信是一個很含糊、籠統的名詞。它可以是指迷信宗教、迷信主義,或迷信某些學說、門派,也可以是指迷信明星、歌星,或迷信某些「成功人士」之類的「偶像」。迷信似乎是人的天然傾向之一,我們甚至可以在差不多所有宗教中,都嗅到一些迷信的氣味。 由於篇幅關係,我們這裡只談一種與一般人頗有關係的「迷信」各種類型的占卜,如星座、掌相命理、風水、姓名的筆劃與吉凶的關係等等。下面是有關這類「迷信」的一些特質: 1.科學的外衣 不少與占卜有關的玩意,都喜歡給自己冠上「科學」的名堂。例如認為掌相命理就是一種統計學和心理學的結晶,或者說風水就是地理學等。但在這些科學的外衣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信口雌黃、不負責任的「預測」,完全無視於個人的主動性、創作性,和突破環境的主觀能動力。絕大多數的占卜者都忽略了個人所處社會那些千變萬化的因素及異常複雜的人際關係。 2.廉價的成功 「占卜」所售賣的只是一種廉價的成功,一種毋須努力便可達致稱心如意境界的幻象。它告訴人們:只要改一改姓名的筆劃,便可以飛黃騰達,逢凶化吉;只要在門口裝個什麼鏡子,便可以消災解難;只要把祖宗墓穴選在適當的地方,便可以改變整個人生的運程,結束坎坷潦倒的生涯,迎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生命。 但如果成功果然可以來得這麼容易,世上還會有失敗者嗎? 3.抗拒理性 迷信的人由於存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也由於希望幸運之神終有一天會降臨在自己身上,所以傾向於抗拒理性的審斷和客觀證據對迷信的駁斥。下面是台灣中國時報一九八七年二月廿三日「世界命理特刊」的一些大標題:「反敗為勝的人生關鍵:自己的命運,可以(靠命理)自己掌握」;「祖墳選對了,三代成鉅富;歌星改名,由小歌星而成大牌」。這是多麼吸引人的廣告啊!更吸引的地方:如果這一切忽然發生在「我」身上,那該是多麼美麗的際遇!但這些人從不去問,也許亦不懂得去問:如果改一改姓名的筆劃就可以致富,那我們又何必讀書、努力?如果我們派一個這樣的「命理專家」去非洲埃塞俄比亞,給那些非洲人改個好的名字,非洲的饑荒問題豈非可以完全解決?又如果真有好墓穴能使子孫昌盛這回事,那些「風水先生」為什麼不把自己的祖先移葬在這些墓穴中? 即使真有些人因為改名而後來致富了,也不能結論出改名可以使人致富,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有運用左手寫字的人後來成了天才,便認為「運用左手」可以「使人成為天才」一樣。在邏輯學上,這不過是一種「在後為果」的謬誤(見徐錦堯著倫理叢書「探索」p.56)。因為在先後發生的兩件事中,未必存有「因果關係」。簡單來說:正如「運用左手」只是偶然發生在「成為天才」之前,它並非成為天才的「原因」;所以「改名」也只是偶然地發生在「致富」之前,它亦非致富的「原因」。這解釋了,為什麼並非凡是改了名的人都能致富,因為改名其實並不能使人致富!! 4.迷信心理 掌握命運--人不甘於單純活於現在,他願意明白自己的過去,也希望能掌握未來,掌握自己和自己的命運。任何在這方面能提供消息和方法的人士或書籍(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很難驗證),都不愁沒有市場。 趨吉避凶--在一個複雜的社會中生存,我們有時會見到某些人突然禍從天降、身敗名裂;有些人又會突然獲得幸運之神的眷顧,轉危為安。如果有人在這方面自認能為蒼生「指點迷津」,誰能忍得住不去試一試? 填補空虛--迷信在生活落後的地方特別流行,在那些「暴發戶式」的發展中地區,由於物質生活與精神和道德生活脫節,也容易衍生迷信,以彌補物質生活的匱乏,或填補由物質生活所帶來的饜膩感和枯燥感。 安全感--當人對社會失望,對前途感到渺茫,對自己沒有信心,對一切感到恐懼、焦慮,甚至失望的時候,他便需要依附一些東西,讓自己感到安全,給自己帶來一絲希望。掉在大海裡的人,甚至連一根稻草也會抓著不放。 好奇心--當然,在眾多的所謂「迷信」者當中,也有些是純粹出於好奇心,只是人云亦云,人試亦試。他們並不認真相信,只不過是鬧著玩而已。不過這些雖然不太相信這一套,但在心理上卻總不免會忐忑不安,不能完全釋然於懷。但既然不信,又何苦嘗試呢? 5.小結 我們不應隨便指斥別人的行為是「迷信」。本節的目標,主要不過是讓我們自己不致輕易陷入迷信之中。要達到這目的,我們必須多訴諸理性,多運用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仔細地觀察,冷靜地判斷。我們要看清楚:唯有不斷努力、自強不息,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徑。僥倖只是人生中的偶然,我們絕不應把自己的終生幸福寄託於虛無縹緲的憧憬和奢望上。按照「通書」的指示而出門遠行的,固然有「平安去、平安回」的例子,但這證明了什麼?難道那些不懂得「擇日子」而遠行的人,全都「有去無回」不成?中國古時的婚姻總愛選「黃道吉日」,卻並不見得就能家家太平;那些全不理會什麼吉凶日子的人(例如一般的歐美人士),他們的家又難道都變得支離破碎了?如果我們多想一想,又怎會認為星座、生肖、風水、飾物、吉利的說話本身,就能帶來幸福或災禍呢?中國古人不是也說過:「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嗎? 第十五課:上主的召叫與人的回應 信仰並非人單獨努力的成果。天主教的信仰主要由天主而來,首先由天主主動去召叫人、邀請人,然後是人自由的答覆和回應。 這位天主是萬民的大父,全人類的救主。他自古以來,即透過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向所有的人及每一個人發出慈愛的召喚,伸出救援之手,從來沒有人是完全未曾聽過主的召喚的。但人們對主的召喚卻有不同的回應和答覆。 一、撒種的比喻(谷4:3-9,14-20) 面對上主的召叫和邀請,我們可以採取四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去回應: 1.飛鳥吃掉:這是指人對主的邀請毫無心理準備,對人生問題採取迴避的態度。他們只是懶懶閒閒、得過且過地度日;任何好的東西,他都是不經意的聽、不經意的看;有時參加也只是好奇而已;任何說話都是左耳入,右耳出;他們拒絕靜默,也逃避獨處和自我反思的機會,任何在他腦海中出現的好思想,剎那間便會無影無蹤,給「飛鳥來把它吃了」! 2.無根乾死:這是指人對主的召叫,或對一切真理都是採取很膚淺的回應態度,他們會告訴你:「這聚會好極了」、「那本書真好」。但你再問他,你便知道他並不經常參加類似的聚會;在聚會中,他也許亦經常魂遊天外。那本書嗎?可能他只是看過該書的目錄及其中一兩頁,甚至只是一兩行而已!他和你談人生大道理時,可以有一連串偉大的名詞出現,但他可能對這些名詞的內容一無所知,或者最多是一知半解。這種膚淺的人,也自然難種得下好的種子,即使僥倖而能發芽,但只要「太陽一出來,便被曬焦了,又因為沒有根,就乾枯了。」 3.荊棘壓死:這是指人在面對天主,面對真理、美善、有價值的東西時,不能採取勇敢、堅強、果斷的態度,他們仍不敢對自己有「絕對」的、100%的要求,他們沒有用長時間去磨練自己的意志,以至在人生的大風大浪中,遭到沒頂之禍。用耶穌的話來說,這些人即使接受了天主的「話」,回應了天主的召喚,但「世俗的焦慮、財富的迷惑,以及其他的貪慾」一進來,便會好像強大的荊棘一樣,把好樹苗給壓死了。要有效回應上主的邀請,必須要有當機立斷的決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氣,甚至要經年累月的接受考驗,才能接近真理的大道。 4.肥沃土壤:這是指人以謙虛、受教、沒有成見的心去聆聽,以純樸、開放、赤子之心去接受,以持久、忍耐、堅毅的心去不斷探討和實踐。他肯付出精力與時間去讓上主的話在自己心田中、思想中、生活中生根,而且不怕為了實踐真道而吃苦。這是對上主召叫的決心而永久的抉擇,上主的話一定能在他的生命中開花結果,「有的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 二、絕對的回應(路9:57-62) 1. 57-58決心追隨貧無立錐、居無片瓦的基督。貧窮並不可怕,更絕不可恥。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有言:「吾家日後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2. 59-60「讓死人去埋葬死人!」沒有基督,缺少真理的光照,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有些人是「雖生人世上,未得謂之人」;人不過是走在一條奔向死亡的單行道上。回應基督召叫的意義是:從今以後,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活一種有永恆價值的生命,讓追求吃、喝的人去吃、喝吧,這一切轉眼之間都會隨風而逝,只留下令人唏噓的嘆息。「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一個正義、仁愛、和平的國度;一個全體人類奉天主為父,而彼此以手足之情相待的國度。 3. 61-62真正的追隨者是義無反顧,一往直前的。在任何攀山越嶺,或任何有意義的工作中,我們一定會遇到挫折、困難、險阻,我們會跌倒、受傷,會遭人戲弄、譏笑,甚至會功敗垂成。這時,很多人會放棄,要走回頭路,只願意重新去過那種不用思考、逃避煩惱的混混噩噩的日子。這種「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這些意志不決、心神猶疑不定的人,就好比一些學生,玩耍時想著讀書,讀書時又想著玩耍,又或者好像有些人工作時老是想家,在家時又想著工作。這些人其實是連做人都不合格,因為他們是不會快樂的。 三、拒絕召叫的典型富少年的故事(谷10:17-22) 這個富少年跑去找耶穌,跪下求耶穌指給自己永生之道。他確有充分的誠意和決心。他守了一切誡命,是個「家庭教育」很好的人,耶穌也很喜愛他。於是耶穌叫他在人生的境界中更跨前一步,做個更成全的人,活一個更快樂而豐盛的生命。他叫這富少年拋開一切,一生跟隨他。但他「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原來他的所謂追尋永生之道,不過是想走自己喜歡的路,而不是走自己當走之路,他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以耶穌為中心。正如有些人所謂愛別人,或為別人服務,只是按自己的意思和喜好去做,而未必能符合對方的需要,使受惠者真正受惠。這種愛和服務,其實是變相的愛自己、服務自己。 真正的愛是開放的、忘我的、利他的。真正的追隨者也是開放的、忘我的、以耶穌為中心的。 這個青年人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他捨不得他的財產。在他心中,財產比耶穌更重要;財產才是他一生要追求的對象,財產已成了他的「神」,耶穌比不上這個「神」。其實,在許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一生膜拜的「神」,那可能是財產,也可能是名譽、地位、逸樂,或者是他們心中的偶像,如歌星、明星之類。 信耶穌是很絕對的。當人把任何物質放在耶穌之上時,他自然便不會真信耶穌,耶穌也不會接受這樣的追隨者。 四、聖經金句背誦 1.上主,你鑒察了我,也認清了我:你造成了我的五臟六腑,你在我母胎中締結了我。天主,你檢察我,洞知我的心曲;天主,求你考驗我,明悉我的思慮。求你察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求你引導我邁上永生的道路。(詠139:1b、13、23、24) 2.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哪裡?」他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罷!」他們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他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若1:38-39) 討論與分享 1.面對基督的邀請,在追尋真理的路上,我的態度是(請圈出適當數字,並分享): A.(毫無心理準備)1 2 3 4 5 6(有最佳的心理準備) B. (不肯扎根)1 2 3 4 5 6(肯扎根、深入探討) C.(不肯面對困難)1 2 3 4 5 6(敢於接受困難的考驗) D. (意志未決)1 2 3 4 5 6(決意一生追隨、踏上新生路) 2.有什麼東西、牽掛,使我在慕道途中不斷回望過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的心中,其實什麼才是我的「神」?如果是耶穌,請你說出來,如果是別的東西,也請你說出來。其實你是為什麼而活?什麼東西或人物最能影響你一生?(注意:其實耶穌不一定與其他人或物對立。反而真愛耶穌的人才能真愛人,也能真正善用萬物。這點我們以後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六課:信仰就是徹底回應上主的召叫 在普通宗教裡,是人找尋神;在天主教裡,卻是神主動找尋人。「上主說: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明悟中,寫在他們的心頭上;我要做他們的天主,他們要做我的人民。」(希8:10b)人的責任就是回應上主的邀請和召叫,全心信服他,整個人皈依他。 以下我們看看聖經中的三位人物如何徹底地回應上主的召叫。 一、亞巴郎 1.創12:1-4 :亞巴郎在七十五歲的高齡時被召;離開一個熟悉、安全而又有濃厚歸屬感的故鄉;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走一條漫長的路,度一種新生命,開始另一種生活方式,迎向一個未知的將來; 承擔一種艱鉅的使命。 2.創15:5-6 :完全信賴上主,亦因信而成義。 3.創17:4-10:成為萬民之父; 天主主動和他立約;他和他的子孫都要世世代代奉天主為「天主」(「我要作他們的天主」)。 4.創22:1-18:殺兒祭主:絕對的召叫,完全臣服的召叫(這便是欽崇天主在萬有之上的意義)。 注意:本故事的中心「不是」為什麼要殺兒子?也不要問天主這樣試探人是否合理。本故事的中心是:天主高於一切,也大於一切;他是絕對的。他有最完善的計劃,他總是為人的最後、最大和最根本的利益,而作最巧妙的安排。我們有時看不出,也感受不到天主對我們的照顧,因為我們是短視的,有時甚至是無知的。子女和學生不是許多時也看不出父母和老師的苦心嗎? 亞巴郎故事的最主要教訓是:要絕對信賴,和心悅誠服地順從這位有能力祝福我們(因為他是「全能的」)、也願意祝福我們(因為他是「全善的」)的天主,而且,他已許下了要祝福我們,他是永不會反悔的,因為他是既許必踐的「至忠信」的天主。 二、保祿 (宗徒大事錄26:9-18) 1.召叫的性質:被迫的、強烈的、征服的、壓倒的、震撼人心的。 2.被召者的反應:立刻回應,整個生命的轉變,徹底的皈依,死心塌地的順服。 3.召叫時的情況:當保祿仍然是天主敵人的時候,他本來並不「堪當」天主的召叫。 4.蒙召的條件:無條件的、白白的,完全出於天主的慷慨。 保祿的故事告訴我們:天主隨時隨地,即使在我們毫無準備下,都會召叫我們。當我們一旦意識到上主的召叫時,我們便應把握機會,立刻而欣然地接受和回應。我們不知道,如果我們拒絕了天主的召叫,他是否還會再同樣地召叫我們。 三、伯多祿 (路加福音5:1-11) 1.機緣:巧合(偶然上了伯多祿的船)。 2.伯多祿對主關於撒網的話:立刻聽從(雖然耶穌不是漁夫,但伯多祿感到耶穌是異於常人的,且有一股神奇的力量)。 3.見到捕魚奇跡後的反應:自覺不配;這大概是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吧? 4.基督的態度:安慰、鼓勵、邀請:「不要害怕!」 5.伯多祿的態度:捨棄一切,當機立斷,立刻追隨耶穌。 伯多祿的故事同樣在告訴我們:跟隨主必須立刻、爽快、全部、毫無保留。但更主要的還是「跟隨」:主去哪裡、做什麼,伯多祿便去那裡、做什麼。這是一種新的改變,選擇了要度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是選擇了走人生的另一個方向。 所以真正的天主教信仰,並不是以做善事、做好人、求恩典等等為重心。天主教的信仰就是回應上主的召叫,做耶穌的門徒,一生一世跟隨他、跟定他。雖然真正跟隨耶穌的人也一定是好人,也一定會蒙受上主充沛的、今生與來世的祝福,但這是後話了。 四、聖經金句背誦 1.上主對我說:「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選定了你作萬民的先知。」(耶1:4-5) 2.那形成你的上主這樣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當你由水中經過時,我必與你在一起;當你渡河時,河水不得淹沒你;當你在火中走過時,你不致烙傷,火焰也燒不著你。因為我是上主你的天主。」(依43:1b-3a) 3.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谷10:21) 討論與分享 (請圈出適當數目字,並分享所選數字的理由) (否) (是) 1.我知道主一直都在我的生命中,與我相偕,引導 1 2 3 4 5 6著我嗎? 2.我知道主一直都在召叫我去信他、跟隨他嗎? 1 2 3 4 5 6 3.我敢於改變生活方式,迎向一個未知的將來嗎? 1 2 3 4 5 6 4.在正當的聚會中(例如教會主辦的活動),我願 1 2 3 4 5 6意主動去接觸陌生人嗎? 5.對於正確但富挑戰性的新思想,我願意去加深了 1 2 3 4 5 6解嗎? 6.我是否願在祈禱時向主說:「主,你要我作什麼?」 1 2 3 4 5 6 第十七課:信仰要求人性觀的改變 人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別人?怎樣看自己?這是信仰的重要問題之一。 有人把別人看作工具(例如:子女認為父母是派錢的機器)、踏腳石或累贅;有人把別人看作自己的所有物或發洩的對象。人的價值在今日越來越貶值。基督徒對人又有什麼看法呢? 一、人的現況 今日,人性已經大幅度貶值!個人不過是國家或社會大機器中的螺絲釘;工人是工廠中的有腳機器;藝員是錄影棚中的活動佈景板;老人、弱智者是社會的廢物;不受歡迎的胎兒是母親的累贅;學生只是課室中的號碼(有些教師只注意班中最好和最差的幾位同學,其餘都成了無名氏。)總之,不少人都在人前消失了:沒有人重視你的存在,沒有人肯聽你說話,沒有人為你奔走,更沒有人為你興奮或哭泣。人只是冷酷的社會荒漠中的一粒細沙。 二、人的矛盾身份 在基督徒的信仰中,人同時是尊貴的和卑賤的:有無限向上的潛能,同時也有自甘墮落的傾向;有善良的、積極的、光明的一面,也有邪惡、消極、陰暗的一面。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他是性善或性惡,因為他是複雜的、矛盾的;他其實是一個奧秘。 基督徒相信人是天主的受造物,是尊貴的,因為他是按天主的「肖像」而受造(創1:27-28),他在天主創造萬物之後,更受託為大地的管理人,是受造物之冠。但他也有卑微的一面,因為他也是用「灰土」造成的(創2:7)。 但人在基督降生後,蒙受了救恩,而能成為天父的義子(迦4:4-7),天國的承繼人,有幸稱天主為「父」(瑪6:9)。連人的身體也是聖神的宮殿(格前6:18-20),所以人應自尊,也尊重別人;最後,人這個朽壞之軀也將成為不朽的(格前15:53-57)。 } 三、「人」的經歷--人類的「救恩史」 當你領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以後,你會每主日在聖堂中聆聽到聖經的話,三年內你會差不多聽完全本聖經。如果你養成了天天讀聖經的習慣,你更會明白什麼叫「救恩史」--人類獲得救恩的整個過程的綱要。下面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大綱,讓你對「救恩史」有一個全面的和整體的概念。 1.創造與墮落 天主創造了世界、萬物,也創造了人。天主給人一個大禮物,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去愛主、愛人,也能自由去背叛天主,與人疏離。我們的原祖選擇了後者。由於天主是生命和愛的根源,背叛了天主就等於把自己從愛和生命的根源中斬斷。人類墮落了,他犯了罪。罪使人離開天主,也使人彼此疏離。罪也是有傳染性的,因為一人的罪,罪瀰漫了世界,我們每人的罪又加重了這個罪的氛圍。活在這個罪的世界中,人類已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也沒有「自救」的可能。他只能等待天主的救援。 2.預許救贖與準備救主的來臨 天主一開始即答應了要救贖人類,並預許要派遣自己的唯一聖子,降生成人,修補天人間的裂痕,填平天人間的鴻溝,使天人能重修舊好,達致真實的「天人合一」。 這個昊天罔極的救贖大恩,人類很難一下便領會和接受,所以天主揀選了一個民族--以色列民,去使人慢慢領悟上主的啟示,直至最後能歡迎他所派遣來的聖子耶穌。這個民族的祖先就是亞巴郎,而他後裔的歷史,也就是我們聖經中的「舊約」。以下是一些舊約的代表人物和重要史蹟: 天主召選亞巴郎;亞巴郎生依撒格,依撒格生雅各伯。雅各伯有十二個兒子,其中一位叫若瑟。他們全體遷居埃及、逐漸強大,因此而受埃及王迫害。梅瑟領自己的民族出埃及,過紅海,經歷四十年的沙漠洗禮和艱苦的旅程,終於抵達了他們夢昧以求的一個自由樂土--他們所稱的「福地」(即今天的巴肋斯坦)。 猶太人(以色列民)進入福地後,起初仍受「民長」領導,這時他們仍認為他們的真正領袖是天主。但後來他們也像其他鄰近的民族一樣,建立了國家,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國王就是達味。王國後來一分為二,南國名猶大,北國名以色列,兩國都曾經多次滅亡,猶太人亦被充軍到異國去。這時出現了許多先知,他們除了把上主的救世計劃逐步向人展示外,也負起安慰、鼓勵猶太人的責任,使他們能在一切困境中,堅持對上主的希望和信心,並期待上主的救贖恩許終能來臨。上主告訴他們那要來拯救他們的那一位就是「默西亞」,他將出自達味的家族。 3.天主聖子降生成人 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他的唯一獨生子,來到人間,他就是以色列民所殷切期待的默西亞--耶穌基督,也是普世萬民所迫切渴望的救世主。他是天主許諾的實踐,也是先知預言的應驗。他在世三十三年,以言以行給人宣示天父的慈愛,告訴了人有關生命的秘密,指示人度更豐盛生命的方法和達致永恆生命的途徑。最後,他更以自己的死亡和復活,完成了救贖的工程,粉碎了罪惡的勢力,重建和恢復了宇宙間、人間、天人之間的和諧。 原祖的罪惡,在救恩的計劃中,竟然成了一種祝福,使天主子親降人間;人世的痛苦與不幸,原來也可以變成人逐漸認識生命、走向天主的方法和祝福。 4.中華民族的救恩史 天主揀選了以色列民,其實是他揀選了一切民族的標記,正如他降生成了猶太人,是為全體人類一樣。中華民族在上主的帶領下,早已發展了一種對神的看法和觀念,也藉天主的啟示,而對宇宙、社會與人生有很獨特的發現和見解。這一切都是中國人進一步認識、接受基督的準備。明白中國文化精髓的人,不單易於領悟福音的精神,也會有助於發掘福音的豐富內容,甚至能補充聖經文字某些不夠傳神的部分。 5.救恩的完成 基督帶來的救恩,需要人自由去接受。人無論是個別或集體,一直都在學習去接受基督,並在基督的帶領下,建設正義、仁愛、和平的天國。這天國的境界已經開始,但因人性的軟弱和反覆,仍未圓滿實現;但總有一天,萬物與人類都會在基督內獲享圓滿的救恩,在完全的愛中,永遠讚美、光榮那創造和救贖人類的天主。 四、人的現世生活和最後歸宿 1.人在現世要度一個更豐盛的生命(若10:10)。 2.人有一天要進入那成全的城邑(希13:14);分享基督的光榮(斐3:21)。 3.墳墓絕非生命的終點,因為人是為永生而受造的。 4.所以信徒應穿上新人(弗4:17-24),並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3-4,11-14)。 五、聖經金句背誦 1.但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為證實你們確實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喊說:「阿爸,父啊!」所以你已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如果是兒子,賴天主的恩寵,也成了承繼人。(迦4:4-7) 2.如果你們真聽過他,按照在耶穌內的真理,在他內受過教,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你們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1-24) 討論與分享 1.你以為你可以活得比現在更有理想、更充實、更偉大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曾否把別人看作是一個「號碼」,或者是一個獨一無二,必須受到尊重的個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願意每次與父母、子女、朋友交往時,都以一種全新的、欣賞的眼光去看他們嗎?你願意透過他們的眼神,去透視他們的心靈世界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容易在什麼情況下輕視人、利用人、貶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完這一課,你願意在那一方面改善你與別人的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人,你是什麼? 人為萬物之靈,除了肉體生命外,還有靈性生命、精神生命;靈肉二者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 人認定自己高於物質,他不屑與豬狗同列,並否認自己只是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點。如果可能,沒有人自甘居於一個無名無姓、在人群中不起眼、在宇宙中寂寂無聞的地位。他要凌駕一切之上,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他所嚮往的是「生而為英、死而為靈」(歐陽修)的境界。 人擁有理智。在經過漫長的艱苦努力和鍜鍊之後,人類已在科學、美術、技藝及文學上放出璀璨的異彩,在對物質世界和對人類自身的了解上,獲得了輝煌的成就。人雖知「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但也同時相信:人憑自己的理智,可以對客觀存在的事物擁有準確的知識,並有足夠的方法預測未來,揭開未為人知的奧秘。 人有行善的能力。他具備判別善惡的良知,有行善避惡的道德力量,能夠妥善運用自由意志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知道自己與禽獸的分別就在於能夠控制本能,發揮善性,能夠「有為」也「有不為」(孟子),這便是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孟子)。 但人的最大特點是愛。他可以愛自己,為自己安排最美滿的生活;可以愛人,完全而無私地為別人奉獻自己,甚至犧牲自己;可以洞察別人的心意、同情別人的遭遇、寬恕別人的缺失;他懂得甚麼叫公平、尊重,和公益。換句話說,他知道甚麼叫崇高和偉大,也能夠選擇去活一種導向這崇高和偉大的生活。 人也是群居的動物。沒有人能離群索居,人類亦唯有在互助互愛和互相關懷合作中,才能繁殖綿延、幸福昌盛。這要求人類中至少有些人有「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精神(墨子),有「修己以安百姓」的抱負(孔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之心(孟子),不要只顧「與鳥獸同群」而逃避人間的責任(孔子)。即使不能盡展所長,也要有「深根寧極以待」的能耐(莊子)。 只有人能夠冥想,可以在身外見到一個廣大無邊的空間宇宙,在身內發現一個深邃無比的內心宇宙。在這個內心宇宙中,他使過去、現在和未來交匯在一起,又把一切零零碎碎的事物串連起來,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人自知生命是一個奧秘,但也知道生活本身正是進入這個奧秘的最佳途徑。只要他好好地善用生命,便會明白生命。在很大程度上,生命的意義,就是活一個有意義的生命。 如果要問甚麼是人間最顯著的必然,甚麼是人人都必須經歷的事實,答案顯然便是「死亡」。不單個人會死,家族會沒落,就是國家民族,甚至整個人類,也有完全消滅的可能。誰也不能保證今日人類的文明,能永久延續下去。 人類自古即有不死的渴望:佛教相信輪迴,基督宗教相信永生,一切宗教都或多或少相信靈魂不滅和身後的生命。中國古人也相信人的生命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的特質(蘇軾)。然而生命靡常,人生際遇千變萬化;人雖自覺超越物質,卻見到無論英雄偉人,或販夫走卒,終有一天都無不化為走磷飛螢,與草木同腐朽。但人不願成為草木,拒絕以墳墓作為最後歸宿,更不甘讓死亡吞噬一切。為了抓著一些不變的東西作靠山,於是有人相信占卜、星座,有人相信風水、命運,有人相信渺茫的集體生命或精神不死,並以為史冊與銅像便可以保障這種不死。當然也有人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金錢、才幹和青春。這些人用自己選擇的方法去竭力自我肯定,無非是為告訴自己:自己就是那個可靠的「絕對」。但人最後一定會發現「才不可終恃,力不可終恃」的真理,於是他們所找尋的,不過只是一些自以為是可資信靠的憑依,好讓自己能放心寬懷,大步前進。可見對宗教的追求,即那種對「絕對」的渴望,早已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 二千年前,在巴肋斯坦出現了一位自稱是人類救主的耶穌基督,他宣稱已給人類的基本問題找到了最後的答案。他指出:人是為了一個幸福的命運而受造,這命運跨出了此世所有不幸之外,甚至死亡也不過是人的落葉歸根、返本歸源。人是因了罪惡才死亡,但亦因上主的救贖而重生。一切善度此世生活的人,都將在基督內團圓相聚,並在天父的愛內享有圓滿而永恆的真生命。但對來世的希望並不削弱人們對現世的責任感,反而以更強的理由催迫人們去努力完成這責任,因為永生肇始於今世,創造生命的主宰,也願意人以積極、活潑的生命去光榮他。 第十八課:信仰要求價值觀的改變 信仰就是認識、追隨基督,其結果是:「基督徒因聖洗而重生,必須思想像基督、生活像基督,並以福音精神作生活的準則。」 信仰並非對抽象信條的肯定,而是思想和價值觀的徹底轉變,而導至對基督的完全皈依。基督在「山中聖訓」中清楚的點出一套與世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山中聖訓」的精華又集中於「真福八端」,尤其集中於「神貧」或「貧窮」的觀念上。 今天我們深入地探討「神貧」或「貧窮」的聖經意義,然後再閱讀山中聖訓中的一些重要章節,希望能略略體味到耶穌所宣講福音價值觀的精粹。 1.「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3) 2.「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路6:20) 一、「神貧的」或「貧窮的」是有福的 路加強調的是真正的,甚至是物質生活上的貧窮;瑪竇強調的是一種神貧的心理和精神狀態。 貧窮或者一無所有,本身並不是一種價值,它其實可以導人向善,也可以導人向惡。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也有些人會因為抵受不了貧窮,而出賣自己。但耶穌說的貧窮,卻有很深的含義,可以導人進入極高的精神生活境界。 耶穌說的神貧或貧窮是指: 1.簡樸生活:度一種適合人性尊嚴、符合自己身份、大方而得體的生活。這不是寒酸也不是吝嗇,而是不過量、不炫耀、不求奢侈、拒絕無謂的浪費。這刻意的節儉,是惜福--珍惜我們的福分。我們意識到幸福不是必然的,因此以一種「必恭必敬」的心情去處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2.不貪婪:這是指抗拒物質的誘惑,絕不以非法手段去攫取物質利益,卻甘於腳踏實地,奉公守法,度廉潔的生活。在消極方面,為了保障公益,我們也會舉報貪污、行賄等不法事件。 3.善用金錢:深信一切都是上主白白的恩賜,是屬於上主的,自己只不過是金錢和世物的「管家」。因此,基督徒謹記耶穌的話:「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的分施。」(瑪10:8) 善用金錢的方法包括:維持生計,幫助朋友,捐獻公益,支持教會。 我們的金錢,其實也是社會的賜與和上天的恩惠。沒有安定繁榮的社會,我們能賺到什麼?所以我們應有計劃地在自己的收入中撥出一個固定的百分比(聖經要求「十一捐獻」,即10%)去幫助別人,以答謝社會養育和神明保佑之恩。 4.物物而不物於物:這是莊子的名言,意思是:我們要做物質的主人,而不作它的奴隸。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所謂「超脫」的精神(Spirit of detachment),使我們能和世物、金錢等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致陷溺於物慾的漩渦中。有些成年人「無酒不歡」,又有些青少年已到了不能不喝汽水或吃零食的地步,真可算是口腹之慾的奴隸了。 5.安貧樂道:如果我們身處貧窮之中,我們當然有權努力循正確途徑,去擺脫貧窮困厄,不過同時亦應以安貧樂道的心境面對貧窮,在貧窮中仍能享受生命,好像顏回所經驗的:「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其實無慾無求的心,亦自有另一番人生境界,這便是俗語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林則徐認為「無慾則剛」,魏禧也認為:「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病。」面對社會危機而不感害怕的,可能也是那些貧窮的人,因為他們並沒有什麼可以喪失的!其實,比起那些為了物質、金錢而終生營營役役,以致忽略了家庭生活、友誼、精神生活,甚至弄到胃痛、精神緊張的人,安貧樂道者是真的有福了。 6.選擇貧窮:基督徒還可進一步度「實貧」的生活,揚棄今日人們所追逐的名利和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走進窮人群中,好像基督一樣。在某種程度下,今日的修會生活,便是一種「選擇貧窮」的生活。其中有些神父和修女更選擇去從事社會中一些較「低下」的職業,例如在工廠工作,或做清潔工人等,也有些故意和窮人住在一起或隱居在修院中,度其自耕自食的清淡生活。 7.空虛自己:神貧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個人的有限、「自空」、「力不可終恃」的感覺,和「世事無常」的體會,及「世界沒有常存的城」的深徹覺悟。這其實也是我們在第七課所描寫的「邊際境遇」的經驗。當人感到生命的有限、自己絕對無能,以及內心有一種無法滿足的渴求時,他好像是跑到了生命的邊緣上,面對著宇宙和人生的奧秘,感到完全的茫然、失落和無助。如果這時他肯承認自己的有限,肯向神投誠,敢於向前作一種信心的「跳躍」,他便會觸到這位超越的,同時也是內在於他生命中的神,這便是耶穌所說的「真福」:他是有福的,因為天主已是他的,天國的境界已深植在他的心上了。 二、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1.天國不是一個存在於天上的領域,它不是「天堂」。天國是一種境界,一種正義、仁愛、和平的境界;是天人的融和,是人與人之間的寬恕、友愛與合一。 2.天國其實就是天主,是天主的統治權,是天主再度成為宇宙、世界、社會、人生的中心,是天主居於人心、改變人心的影響力,是天主為王於人間。天國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它不斷在改變,不斷在成長,趨向天主預定的圓滿境界。 3.天國是他們的:意思是「天主是他們的」。他們選擇了天主做他們的天主,邀請天主進入他們的心中、家中、生活環境中作王;他們願意以上主的聖意為依歸,並要徹底地實行上主的意願,要按照他為人生、世界所規劃好的藍圖,重新安排自己的生命,並藉自我改變而更新世界。 4.人只有在徹底「自空」後,才能徹底地接納上主進入他的生命中,好像一個碗,只有在除掉碗內所有的沙石後,才能盛滿清水一樣。 三、山中聖訓的其他突出章節 本章所說的「價值觀的改變」,並不是說改變我們的某些觀念,而是指整個人的改變。我們好像是戴上天主的眼鏡,甚至是換上天主的眼睛。我們是用天主的眼睛、從天主的角度去看事物。這是一個人的思想網絡(paradigm)的大更新、大改變。 基督徒一生閱讀聖經、祈禱,目的其實也是為了在上主內徹底的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思想,也改變自己的生活。 下面的章節與其說是一些倫理教訓,不如說是當我們和基督站在一起時,我們會看到什麼: 5:1-11 (真福) 5:13-14 (地鹽世光) 5:17 (成全法律) 5:23-24 (修好與祭獻) 5:37 (是就說是) 5:44-45 (為仇人祈禱) 5:48 (成全如天父) 6:3 (施捨之道) 6:8 (祈禱不是「條件」) 6:9-13 (天主經) 6:25-26 (生命貴於食物) 7:1-5 (勿判斷) 7:7-8 (求則得) 7:12 (己欲立而立人) 7:21 (說「主啊」的人) 四、聖經金句背誦 1.我們所領受的,不是這世界的精神,而是出於天主的聖神,為使我們能明瞭天主所賜與我們的一切。(格前2:12) 2.如果你們真聽過他,按照在耶穌內的真理,在他內受過教,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弗4:21-23) 討論與分享 1.我認為我的生活(請圈上適當數字): (十分樸素) 1 2 3 4 5 6 (十分奢侈) 2.「物物而不物於物」是:(請出你認為最同意的一項) 對物質抱超然、灑脫態度______; 不為「物」而犧牲友情______; 擁有「物」時,不過分高興;失去時,不過分憂傷______; 成為「物」的主人,不作它的奴隸______; 隨時準備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舉出兩點你認為是聖經中最突出,而你又最欣賞的價值觀,並請分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分享你對下面對話的觀感: 甲:「要是你懂得怎樣事奉國王,你就不必靠扁豆這種賤食維生了。」乙:「要是你懂得怎樣以扁豆維生,你就不必去事奉這種國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 能居市井者,方許游名山; 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朱錫綬:幽夢續影) 只有神貧的人,方能享受生命的豐盛。 第十九課:信仰要求宇宙觀的改變 主題經文:創世紀1:1-2:3 1.明白世間事物的來源、目的和意義,建立一個正確的宇宙觀或世界觀,並改善人與物間的「關係」。 2.「大地及其所有是供人人使用的,所以一切受造之物應在正義及愛德原則下,公平地惠及眾人。」(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69節) 一、如何讀創世紀? 聖經不是科學書,也不是歷史書,我們不能,也不必由聖經去考究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聖經就是聖經,只有用讀經的態度去讀經,才能明白聖經的「啟示」。 聖經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終極問題,最後的原因和答案,一切答案後面的答案。它要講的是『是否』,而不是『如何』,但我們可以透過聖經所詳述的『如何』,去明白和接受這個『是否』。 舉例來說:創世紀要問的是:「世界『是否』由天主來?」而不是「世界『如何』被創造?」但聖經作者卻透過童話的、詩意的、象徵的手法,去描述天主『如何』創造了世界。我們不妨也深深地、滿懷信心與敬意地去接受和欣賞這些詩情畫意般的文字,欣賞天主『如何』創造了我們這個美好的世界;但我們最終相信、堅定不移地相信的,卻是:這個世界實在『是』由天主而來的,我們有責任善用天主的創造。 二、創世紀的啟示 1.天主才是世界的主人,我們只不過是世界的「管家」;無論是個人或群體,如果他們霸佔世界的資源,而致產生了貧富懸殊的現象,都是侵犯了天主的主權。 2.人是受造物之冠,是「天主的肖像」,是尊貴的;任何貶抑人性的行為,無異是在污損天主的肖像。 3.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去「管理大地、治理大地」;所以我們不能只享受大地的一切,也應努力去工作,以保存、治理大地。 4.世界是為「所有人」和「每一個人」而創造的;任何導致某類人,或某階級的人淪落到「一無所有」的制度,都是壞制度,都不符合天主的旨意。 5.天主第七日「休息了」,人也應有休息的時間;人不單為工作而存在,也為休息而存在,他不單要努力賺取維持生計的物資,也要有機會享受人生。 三、睜眼看世界 1.今日的世界是一個屬於強者的世界:誰有力,誰就可以擅自登上世界主人的寶座;誰「醒目」(精明),誰就可以霸佔世界的資源。今日仍然好像孟子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右圖是一幅「貧富懸殊圖」,它表示:少數人霸佔了大部分資源,而多數人只能享受到富人留下的殘羹剩飯!我們的世界,不單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也是「富國越富、貧國越貧」。 | | 2.世界變成貧富懸殊,與我們的思想有關。我們是相信「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還是相信「各盡所能,各取所值」呢?如屬後者,則世上的弱者、殘廢者、老人、病人、低能者,所值幾何?又當你的對頭比你強時,他是否也有權評估你的「價值」?我們能否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人為什麼必須競爭才可以生存?人的世界也必須像動植物世界般:「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嗎?我們雖然不主張「平均主義」,但我們為什麼不能致力使人人都有最起碼的生存權利,有最起碼維持生命的物資,甚至可以度一個較有人性尊嚴的生活呢?自由而民主的「社會主義」,是否一種較接近聖經理想的主義? 四、天主教的觀點 1.所有權及私產權:天主教認為私產權為保障個人或家庭的自由、自主、獨立和尊嚴是必須的,否則人將會喪失自衛的能力,成為殘酷政治的犧牲品。「勤勞可以致富」也是對人一種健康的刺激。但私產權不應是「絕對的」,而應視作公有的,「意即這些財富應能惠及他人。」(現代.69) 2.所以人是自己財物的「管家」而非「主人」,故必要時,應為公益或救人而善用。舉例來說,教會認為人在極端饑餓時「偷」別人的麵包,絕不能算是「偷竊」,因為食物是為生命而存在的。 3.施捨:米蘭主教聖盎博認為,施捨窮人就是「完璧歸趙」,即是「把原屬於他們的歸還給他們」,因為世界也是為窮人而創造的。因此施捨者自己絕不應有優越感,也不應令人有自卑感,而應把施捨與服務,當作基督徒的榮譽與責任,且是一種對上主的感恩行動,因為耶穌說:「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b)。 4.欣賞愛護大自然:最後,人要透過宇宙的奇妙,去頌揚上主,還要努力做大自然的朋友,對物有情,致力保護這個「唯一的」地球;在欣賞、享用之餘,更不要污染大地。 五、聖經中的「安息日」和「喜年」 1.請閱讀申命紀5:12-15;肋未紀25:9-10,23-28,39-43。 2.安息日的精神提醒人們:人不可利用工作無休止地去掠奪大地的資源;人更需與大自然「和諧」地相處。大地不是人的敵人,而是人的良友。人亦不應利用工作去過分地改變人與人的關係,而造成過分的貧富差距,或藉交易而造成更大的貧富懸殊。藉著安息日,人要忘記一切「工作」,回復人性的本來面目:尋求個體的發展(祈禱、閱讀、吃喝、休息),團體的和諧(共同的崇拜、家庭生活),和積極地去欣賞和享受生命。安息日原來便是「人性日」、「家庭日」和「宗教日」。 3.喜年更是保障人性的一條法律。它規定:由上主所賜給人的天賦權利--土地權、物業權、人身自由權--都不得永久轉讓、售賣或霸佔。每五十年就是全國的喜年,即是說:已出售的產業要物歸原主,喪失了自由的奴隸要重獲自由,讓人人都能享受上天的賜予。工作固然可貴,但人更要享受工作的成果;全國通力去改善大地的面貌固然是必需的,但這一切努力的成果也應惠及眾人,讓人人都能享用。這樣的喜年,才配得上稱為「普天同慶」。 4.其實基督所宣揚的,也就是這個訊息:一個自由、平等,使全體人和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的喜訊。(路4:16-21) 六、聖經金句背誦 上主,你的化工何其浩繁,全是你以智慧所創辦,你的受造物遍地充滿。看,汪洋大海,一望無際,其中水族,不可數計,大小生物,浮游不息。你一噓氣,萬物創成,你使地面,更新復興。願上主的光榮永世無窮,願上主喜樂自己的化工!只要我活著,我要歌頌上主,只要我存在,我要詠讚上主。(詠104:24-25,30-31,33) 討論與分享 1.我們的物質生活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你看到自己比某些人的物質生活更富裕時,你的反應是(請兩項,並分享): 謝天謝地,「真好彩」______; 「自己條命生得好」,並不想到要感謝誰______; 承認這是上主及許多人的恩賜______; 充滿感恩心______; 盡自己力量去幫助別人______; 知道自己要協助解決社會貧富懸殊的問題______; 把貧富懸殊問題推到天主身上______; 立下解決貧富懸殊問題的志向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舉出人類最嚴重污染大地的兩種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會採取什麼行動,或改變什麼生活習慣,以使大地減少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為為改變世界及本地貧富懸殊的現象,我們可以作什麼? 請出最重要的兩項並分享: 多施捨窮人______; 為窮人祈禱______; 探訪窮人______; 慷慨捐助公益金______; 慷慨為貧窮地區捐獻______; 慷慨響應救災運動______; 要求政府改善教育制度______; 要求政府或其他軍事大國削減軍費以改善民生____; 立志以服務而不以攫取為自己人生方向______; 要求政府有更合理的福利制度______; 要求政府全面檢討影響普羅大眾的勞工、醫療等政策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讓我們一起拯救地球! 一、宇宙一體的信念 1.我們相信人類文明已到了極危急的關頭,若不馬上救亡,隨時毀滅。 2.溫室效應;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已穿了一些洞;海水、空氣、食物都已嚴重受到污染;天氣越來越反常;大自然已開始了向人類的「大報復」。這一切都只是發生在上個世紀之內的事。這個世紀將更不堪設想。 3.我們肯定舊式制度與方法已經無法解決危機,必須全盤改革。 4.改革的總方向是「與大自然修和」。人類文明是由二百年前工業革命時開始誤入歧途的,今日人類的內憂外患(即精神污染及環境污染),全因人類處處與大自然為敵之故。 5.我們必須尋回生態智慧,把地球的生存放在第一位,也要向後代子孫負責。 6.我們應提倡以人的需要為本的經濟,去取代以「利潤」為本、以「增長」為動力的經濟;並採用合適的科技,而不盲目追求高、新和複雜的科技。 7.我們相信人與大自然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兩者是互相依存的:我們還應培養自己對大自然的欣賞、尊重和敬愛,學到對物有情。 二、根治的方法 一切挽救地球的方法都必須是根本的,而非膚淺的;要治本而不單治標。例如: 1.處理污水--要學習循環用水,減少排出污水(例如少用「水廁」)。 2.處理垃圾--根治之道在減少製造垃圾,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垃圾的社會。因為今天百分之九十的垃圾根本不應該出現,其餘的百分十也是可以再用的。只要人人把東西多用一次,即可減少許多垃圾。 3.能源問題--治本之道除了要使用不同種類的能源外(例如水力、廢熱、太陽能等),更應力行「省電」,今日有百分之八十的耗電量根本可以省去,而毫不損害生活質素。 4.交通問題--最基本的辦法是發展更完善的集體運輸,或甚至改變城市規劃,使人無需天天「交通」(例如使絕大多數的人能在最短的距離內上班、上學、購物、社交、娛樂,最多使用腳踏車即可,不必勞動汽車。) 三、你能夠輕易做到的事 衣…… 衣服真正污穢時才洗濯,不一定穿一次洗一次,如需用洗衣機便用小量洗粉。 多穿二手衣物(例如哥哥姐姐傳給弟妹);多把舊衣服翻新。 嬰兒多用尿布,必要時才用紙尿片。 食…… 盡量在家食三餐,少出街吃東西。 少吃魚翅、燕窩、野味(如水魚、果子狸等,以保護野生生物)。 盡量少吃加工食物(例如罐頭)。 盡量不喝汽水,減少吃薯片等「垃圾食物」(junk food)。 盡量吃鄰近地區生產的食物(例如買本地香蕉或本地和廣東省蔬菜)。 盡量不用即溶飲品及即食食品。 吃三文治(三明治)留邊(即不切皮)。 少光顧浪費資源的快餐店(如少用發泡膠飯盒或用完即棄的刀叉)。 多買玻璃瓶盛載的物品,盡量不買膠罐、膠瓶盛載的物品。 少用塑膠製的筷子、杯、碗碟、檯布等。 不用象牙筷子,以保護大象。 住…… 盡量不用乾電芯,多用濕電(交流電)。 盡量用自然物料的傢俬及用品,不用塑膠。 多用二手傢俬。 盡量廢物利用。 正確使用電器(例如離開房間關掉燈和冷氣機)。 盡量少買電器(例如不用電動鉛筆刨、電動玩具)。 盡量自己製造玩具,少買現成玩具。 多重用水或循環用水(例如儲起洗澡水洗地、沖廁所)。 減少不必要照明。 盡量少開冷氣、暖氣。冷氣溫度不要低於攝氏廿三度。 行…… 如需開車,一車坐多人(例如接載同事一起上班)。 盡量用集體運輸交通工具,必要時才坐的士(計程車)。 減少不必要的交通(例如盡可能在最近地方上班及上學)。 多步行、少乘車;多跑樓梯,少乘電梯或升降機。 盡量使用較清潔的能源(如石油氣等)。 日常生活…… 盡量不用「一次過」或「即用即丟」物品(例如紙巾、塑膠餐具等)。 盡量省紙(例如必要才影印、信封重用、紙張用完兩面才丟棄)。 少看電視,少逛商場,少消費。 多參與不污染、不浪費的消閒活動(例如遠足、划艇)。 拒絕商店過分包裝(例如買書不要袋),常帶備購物袋去購物(不收膠袋)。 少浸浴缸,多用花灑沖身(淋浴)。 送廢料(報紙、玻璃瓶等)去重造重用,支持垃圾分類。 定期檢查家居垃圾,想辦法減少製造垃圾。 改變社會…… 留意本區污染事件(例如工廠噴出大量黑煙),隨時投訴揭發。 多公開發表意見(例如反吸煙、爭取擴大禁煙區),支持環保工作(例如支持垃圾分類)。 向污染機構抗議,用杯葛等方法施壓。 遊說本區議員及向政府施壓,改善本區環境。 不看電視廣告,抗拒無謂消費的誘惑。 購物求實惠,多買「散裝」的東西,無謂追求精美包裝。 第二十課:上主的召叫是一種喜訊 為不少教友,信仰是一種束縛(例如每主日要參與彌撒),是一種難以負荷的重擔(例如不許離婚、不許墮胎、不許縱情享樂;不許沉迷聲、色、犬、馬;在人前要表現出基督徒的道德水準等)。亦基於這些原因,有些父母不讓子女在嬰兒時代領洗,反美其名曰:讓子女自由選擇。 其實,上主的召叫原來是一個大喜訊,他給我們帶來真正的、持久的、永恆的喜樂。雷鳴遠神父因此亦留給我們一個九字真言,就是:「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因為我們所領受的召叫,實在是一種真實的「喜訊」。 一、基督使人歡欣 1.全民的大喜訊: 基督的誕生,天使向牧童形容為「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路2:8-14),因為他是人類的「救世者」,要把人從一切罪惡中解救出來。在這段福音裡,上主把喜訊首先傳給卑微的牧童,因為謙卑的人最易感受到喜樂,反而那些習慣了讓虛假逸樂麻醉自己的人,便較難領會到內心的、靈性的、精神的喜樂。 2.肉身的喜訊 耶穌不單關懷人靈魂的得救,滿足人精神的需要,他也真真實實、具具體體地給人的肉身生命帶來救恩。換句話說,他不單解救人的靈魂,也解救整個人--包括人的靈魂和肉身在內。 整本福音,充滿了耶穌所顯的奇蹟,其中許多都是為滿足人的具體需要而顯的奇蹟,例如:他為病人帶來痊癒(路5:12-16治好癩病人);為盲者帶來復明(瑪20:29-34耶里哥的盲人);為飢餓者帶來飽食(谷6:34-44首次增餅);為附魔者帶來解脫(谷5:1-13治好革辣撒附魔人);為亡者帶來生命(路7:11-17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子)。 3.精神的喜訊 但人還有更深沉的需要,那便是精神上的、心靈上的需要。所以他為罪人帶來寬恕(若8:1-11憐憫淫婦);為口渴者帶來活水(若4:7-14向撒瑪黎雅婦人顯示自己);為找尋真理者帶來重生(若3:1-8與尼苛德摩論新生);為兒童帶來祝福(谷10:13-16祝福兒童);為被棄者帶來友誼和信任(路19:1-10稅吏匝凱)。 4.貧窮卑賤者的朋友 基督在世時,喜歡和罪人、弱小者、被壓迫者站在一起,他特別顯出是罪人與窮人的朋友。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的卑微、軟弱,我們便會感到需要耶穌,也會較易感受到耶穌給我們帶來的救恩和喜樂。 二、基督是我們喜樂的泉源 1.他頒佈的山中聖訓和真福八端(瑪5-7章),使我們清楚了解到整個倫理生活的意義和方向,使我們在一個混亂和無所適從的社會中,知道如何立身處世、待人接物,而不必再在黑暗中摸索。人生有了清楚的目標和方向,實在是一件可以解除我們的思想和精神負擔的樂事。 2.他的善表使我們對他所宣講的話更具信心,又使我們能有所遵循(若13:1-20洗腳)。他不是一個只教人做而自己卻不實行的人,他是一位好像孔子說的「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好導師。 3.他所顯的奇蹟(瑪8-9),尤其他的驅魔治病,更清楚地顯示了天國已經來臨,惡勢力最後必然會徹底被粉碎。這使我們對戰勝罪惡、粉碎黑暗的勢力更具信心,也使我們即使在與罪惡搏鬥時,仍能擁有內心的平安與喜樂。 4.他的聖心是我們的安息和欣慰之泉(瑪11:28-30),並使我們對生活的擔子倍感輕鬆與柔和。能夠甘苦如飴,這是多麼快樂的境界! 5.他的犧牲與從容就義的精神,使我們能學到如何正視痛苦與失敗,甚至屈辱與死亡。當人連死亡都不害怕時,便沒有什麼能使他再頹喪與憂傷的了。耶穌在臨別贈言中曾向他的門徒保證:「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要痛哭、哀號,世界卻要歡樂;你們將要憂愁,但你們的憂愁卻要變為喜樂。如今,你們固然感到憂愁,但我要再見到你們,那時你們心裡要喜樂,並且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們奪去。」(若16:20,22) 三、基督帶來自由、尊嚴與平等的喜訊 1.基督使人自由(若8:31-36),一種認識真理,擺脫罪惡的自由;一種在基督內獲得救援和徹底解放的自由。 2.基督宣告寬恕(路7:36-50悔改的罪婦):基督的原則是愛得越多,獲得的寬恕亦越多;只要愛、只要肯悔改,每人都有機會,都有新生的可能;都可以有多一個機會,都可以「再來一次」。人不再有失望的理由,人不必再失望,這是多麼偉大的喜訊! 3.基督恢復人的尊嚴與平等,並不因人的罪而加以鄙視(路18:9-14法利塞人與稅吏的祈禱)。人的真正價值,並不是由他所作的功德來衡量。相反地,做了好事而鄙視別人的人,才是真正可鄙的;而勇於悔改的人,卻受到上主的重視。在天父面前,我們已不必計較我們作過什麼,我們的一切都赤裸裸地平舖在上主的眼前,他如果要愛我們,完全是因為我們而愛我們;我們能夠帶什麼到他面前,已經變成了不重要。有一個這樣愛我們、這樣接受我們的主,這是多大的福分啊! 四、聖經金句背誦 1.告訴心怯的人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看,你們的天主,報復已到,天主的報酬已到,他要親自來拯救你們!」那時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聾子的耳朵要開啟;那時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必要歡呼,因為曠野裡將流出大水,沙漠中將湧出江河。(依35:4-6) 2.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你們的寬仁應當叫眾人知道:主快來了。你們什麼也不要掛慮,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這樣,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穌內固守你們的心思念慮。(斐4:4-7) 3.瑪利亞遂說:「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因為他垂顧了他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是聖的。」(路1:46-49) 討論與分享 1.為什麼有些教友覺得做教友是件苦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舉出做基督徒的兩個苦處,兩個樂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們必須做什麼,才能保證做教友是一種喜樂?請出最主要兩項: 多祈禱______; 多讀聖經______; 多參加信仰聚會______; 知道喜樂不單是一種感覺______; 全心投入彌撒中______; 相信現世的喜樂裡會有痛苦______; 有不怕吃苦的心______; 互相支持、勉勵______; 辦告解;有深湛的神修基礎______; 對信仰有正確的認識______; 不再尋求自己的滿足______; 完全把自己交給天主______; 努力服務,與人同樂______; 明白人在痛苦中仍可以有內心的喜樂______; 懂得期待______; 相信真正的喜樂由克勝痛苦而得______; 忍耐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關基督、信仰、教會,你最喜歡的一點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一課:聖經--天父的家書 一、珍貴的家書 長年在外地或外國讀書,或者遠離家鄉的遊子,都很渴望收到家書。這種渴望的心情,使他在接到家書時,即使未曾拆開,未曾看到內容,便已有一種溫馨的感覺。他愛家人、渴望知道家中的情況,他希望知道自己親愛的人在作什麼、想什麼。家書本身比家書內容更重要,這正是家書的特點。 聖經是天父給我們的家書。他要透過聖經這封家書,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他的事,他的願望、理想、計劃,和他對我們的愛和期望。如果我們愛天主、信天主,我們對聖經這封家書,便會有一分感情,即是每當拿起它來時,便有一分渴望和溫馨的感覺。有了這種渴望,讀起聖經來便分外親切而有趣味。 二、故事的主人 你有聽過爸媽述說他們過去的故事嗎?你有聽過你最好的朋友述說他們自己的故事嗎?你有回過家鄉去尋根,聆聽你的祖先是怎樣生存和奮鬥的故事嗎?當你第一次聽到你爸媽的故事,或聽到別人述說你爸媽的故事時,你一定會很感動。當時,你對故事的每個細節都會很感興趣(雖然你未必明白),因為藉此你會知道這生你、養育你的爸媽是怎樣的,他們走過什麼坎坷的路,經歷過多少酸、甜、苦、辣的生命,而到了今天的地步。 聽完了有關你所愛的人的故事,你會加深對他們的了解,也會增加你對他們的情意。 讀聖經,雖然不是為了字裡行間的細節(有時也不太明白),但是透過這些文字,卻能增加我們對天主的了解,增進我們對他的情意和愛念。 聖經中的天主,也就是今日和我們同在,愛我們,救贖、保護、照顧我們的主。他不單是超越的、歷史中的高高在上的神明,他也是降生的、今日的、內在於我們生命中的父親和朋友。讀聖經,就是增加我們對這位天主的認識,更加肯定他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更加信他、愛他、依靠他。 三、美好世界與人生的藍圖 天主是上智的創造者,他創造了美麗的世界,同時也製訂了使世界保持美麗的「法則」。無靈之物都服從上主定的法則,所以萬有引力定律從不失誤,星辰的運行、四時的更替也是井然有序,甚至植物、動物的生長,大自然生態的平衡,也是萬物服從天主安排的結果。 天主也創造了人,同時又製訂了使人獲得幸福、快樂的法則:健康有法則、成長有法則、人際間交往有法則、社會安定和世界大同也有法則。只要人按照天主原先定下的法則去生活、待人、處事,人就會快樂、健康地成長,人際關係就會和諧、深入地發展,社會和世界也會達到大同的、天國的境界。 這些法則都寫在聖經上,只要我們多讀聖經、研究聖經、明白聖經,努力在聖經中找尋天主的旨意,我們就會發現他創造世界、人類、社會時心目中的「藍圖」(Blue print),而這藍圖,就是人類社會幸福之所繫。 所以聖經不單是天父的家書,從中我們可以認識這位慈父,它更是天主給我們的大禮物,是一幅永恆生命的藏寶圖,一本幫助我們創建美好世界與人生的說明書呢! 四、聖經要講的什麼真理? 真理有許多層次。一加一等於二,太平洋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食鹽溶於水等,是一種自然科學上的真理。美麗的神仙故事、童話故事、聖誕老人等,對小朋友來說是另一種真理。當詩人李白說:「雲想衣裳花想容」時,這裡面說的雲和花都是會「想」的,這也是一種真理。又例如我們說:「日出於東,日落於西」,或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時,這明明是「太陽繞地球」說,但它也是「真理」的一種,因為誰都不願去改變這種說法。 當我們說「聖經是真理」時,它也有一定的內容,我們必須按聖經的性質,才能找到聖經的「真理」。聖經的真理有下列特質: 1.人生的真理--聖經講的是有關人生的真理,而非歷史、科學上的真理(雖然聖經也有歷史部分)。它說的是有關生死、愛恨、苦樂、成敗、希望、失望、尋覓、掙扎、奴役、自由、罪惡、解放、寬恕、平安等故事,而上主卻進入這些人性的故事裡,為顯示他救贖人類的計劃,提示人如何衝破和超越這一切。 聖經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講述人類解放的艱苦過程,描寫人類如何「逐漸」認識天主,逐漸了悟人生,如何奔向天國的圓滿。它也是一個愛情的故事,必須以愛心去默會,以愛的耳朵去聆聽。 2.中心訊息--聖經的真理在其「中心訊息」,而不在其故事的細節。例如:天主創造天地(創1:1-2:3),它的次序並不重要,重要是顯明: ※上主是宇宙的主人,我們只是大地的管家; ※大地應為人人所享用,不能由少數人壟斷; ※人類同源,皆是兄弟姊妹; ※人是天主的肖像,是尊貴的;卻也是由泥土造成,是卑賤的。 當我們讀創世紀時,我們從來不問宇宙怎樣一步步形成,我們只是在欣賞、感謝,並看看天主賜給我們的,究竟是一份何等豐厚的禮物。 3.活讀聖經--因此,當我們讀聖經時,絕不能執著於文字,以詞害意;甚至也不能斷章取義,或斷書取義。因為聖經的真理在「諸經書中」,應由全部的聖經啟示去了解,尤其在福音的光照下去了解。 五、透視聖經 讀聖經除了明白它本來要傳達的訊息外,還應接觸到它背後的意義。以下是一些提示: 1.厄瑪奴耳:從整本聖經中,我們最重要是能透視到天主是「厄瑪奴耳」,即「上主與我們同在」。這位進入了以色列民族的天主,和人並肩作戰、解救人間疾苦的天主,今日仍與我們同在,分享和分擔我們的一切遭遇。 2.敬畏:在古經中,我們看到一位外表看來是喜歡打仗的、有私心的(只愛選民),甚至是殘忍的天主。這固然是因為古經並非圓滿的啟示,所以所突出的天主形象也不完美(見第廿四課:啟示的逐漸性)。但在另一方面,古經也要清楚告訴我們:萬物和人類完全屬於天主,他有絕對的、甚至生殺的全權,而且天主也是威嚴的、可敬可畏的,我們對上主也應有敬畏之情、有崇敬之心。 3.聆聽:聖經有很多先知、宗徒、耶穌的教訓,邀請我們度真正合乎道德的生活。我們在聖經中要透視和學到的就是虛心地聽、客觀地反省、忠誠地實踐,尤其培養一顆受教的心和開放的人生態度。 4.信賴:聖經有很多戰勝自然界的奇蹟,如耶穌步行水面等,這是告訴我們:耶穌是天主,他是可信賴、可託付的。耶穌其實也是要用奇蹟去為自己的話增添可信性,使人由於信他而聽他的話。 5.熱愛:耶穌及先知多次關心人、解決人的需要,替人治病、驅魔等,這證明了天主是個有情、有心的天主,他能夠而且願意同情我們的遭遇、解決我們的困難,我們要熱愛這位愛我們的主。 6.希望:耶穌的死而復活,更給我們帶來了必勝的信念,和不可動搖的望德。我們不怕面對任何困厄,因為勝利最終必屬於主所鍾愛和保護的人。 六、聖經金句背誦 1.上主走近,像前幾次一樣召叫說:「撒慕爾,撒慕爾!」撒慕爾便回答說:「請上主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撒上3:10) 2.以後他向我說:「人子,將給你的吞下去。你吞下這卷書,然後去向以色列子民宣講。」我遂張開口,他便使我吞下那卷書,並向我說:「人子,要吞到肚子裡,要把我給你的這卷書充滿你的五內。」我遂吃了,這卷書在我嘴裡甘甜如蜜。(則3:1-3) 討論與分享 1.我通常以什麼態度、懷著什麼心情讀聖經?我能否做到未揭開聖經以前已產生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讀聖經時是讀故事、教訓,或者是接觸故事與教訓背後的主人——天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相信在聖經中蘊藏了一切足以助人善度一生的智慧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有基督教朋友拿一兩句聖經來說你的不是,你會怎樣應付?聖經的用途是用來勉勵、教訓自己,還是用來挑剔、責難別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二課:聖經與人生 聖經及基於聖經的天主教信仰,可以給人生「終極問題」以全部的答案。 聖經的答案是全面的,它觸及個人和團體,小數人和全體人,過去、現在和未來,今世和來世;它提示人如何面對成、敗、得、失,如何超越生、老、病、死。它帶來真正而持久的平安、喜樂,它使人能接受自己現在的立足點,但亦進一步由這立足點出發,邁向未來。它使一切都變得更好、更美、更善、更真、更有希望。 從這個角度來看,聖經是一部有關更美好生命的書,如果有人(例如所謂「基要派」的基督教徒),斷章取義地拿聖經來攻擊別人,拿聖經當武器,拿聖經去攪分裂(例如不斷強調「我們得救,你們不得救」;或聲稱天下間只有少數基督徒得救,絕大部分外教人都不得救之類),那麼,世界將會因有了聖經而變得更分化、更差勁,這絕不會是啟示聖經的天父的原意和願望。 天主教徒也很強調「得救」的問題,但這絕非源於一種慶幸自己逃過大難,對別人卻隱然有幸災樂禍的狹隘思想。我們在以後還會詳細討論這個「得救」的問題。 以下突出的,都是「全本」聖經的重點,其他都是以這些重點為標準。牢記著這些重點,聖經便不會顯得太過雜亂和互相矛盾。 一、個人的成全 1.走向成全:聖經強調人的重要性,希望人常意識到自己的高貴身份和地位,勉力走成全之路,所以耶穌才說:「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 生命有待完成,它不單是一個「是」(Being),還是一個「成」(Becoming);它必須向著一個理想、一個目標前進。「聖德在努力」,我們要勉力度一個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人,而自己又能感到真正喜樂、真正有意義的生活。這便是不斷皈依,亦即是一種不斷自我改善的生活。 2.內外兼修:在聖德的成全路上,聖經教人尊重法律,但必須明白法律的精神,而不要成為法律的奴隸。所以聖經強調內心的聖潔,不單要在行為上潔身自愛,還要清潔心靈、注意糾正心中的歪念,讓一切善行都成為發諸內而形諸外的高貴人格的流露。 3.為義受苦:在成全的路上,我們少不免遇到困難、阻滯,聖經叫人不要怕為正義而受苦(瑪5:10),在大是大非前,更要有壯士斷臂的勇氣(瑪5:30)。 4.宗教責任:完美的人生,並不止於真、善、美,它還要達到「聖」的地步,這便是宗教。所以聖經強調人應盡宗教的責任,以無可指摘的生活方式,去事奉上主、友愛兄弟姊妹、服務人群,把一切帶向天國的圓滿境界。 二、人際的關係 1.由神到人:愛、服務、寬恕、容忍、施捨、兄弟間的規勸等等,都是聖經的重要主題。聖經原是一本以神為中心的書,卻居然把「愛人如己」和「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天主」平行地放在一起,成為基督徒生活中最重要的兩條誡命。保祿甚至大膽的說:「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5:14)耶穌也教訓門徒要實踐一條「新命令」,即彼此相愛的命令,他說:「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13:34)耶穌愛人的方式是:無條件的、白白的、大方的、全部的、捨命的,尤其是:當人仍然與耶穌在敵對狀態時,他已先愛了人。 2.愛的團體:教會初期的團體,就是一個愛的團體(宗2:42;4:32)。此外,聖經也有很多有關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朋友與朋友、長上與屬下、政府與人民、宗教首長與信徒、富人與窮人等等關係的教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共建和諧的家庭與社會。 基督徒建立愛的團體,並不是為了與他人分別開來,只把自己教會的信徒視作「同路人」,而暗示其他都是「陌路人」。不,這個愛的團體應是開放的,它要變成「聖事」,正如梵二所說的:教會應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標記和工具。我們在團體中經驗這個愛,實在是希望全人類都能在愛內合一。 三、社會責任與大同世界 1.信仰與社會正義:聖經十分強調純潔的宗教信仰與社會正義之間的聯繫,並認為人在舉行宗教敬禮與儀式之前,必須先「洗滌、自潔,從我(上主)眼前革除你們的惡行,停止作孽,學習行善,尋求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依1:16)聖經更認為正義比集會、齋戒和祭獻都更重要(依1:11),因為上主「喜歡仁愛勝過祭獻」(瑪12:7) 2.天國的境界:信徒也有責任按上主的旨意,和他定下的計劃,努力促成大同世界的出現,那是一個「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的世界(依11:6),那時「眾人都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使殺人的利器變成生產的工具);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依2:4)這樣,人間要變成一個「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的新天新地(默21:4),這便是基督所說的天國,是他和服膺他理想的人,要努力共建的和諧境界;這天國將自今世開始,而於來世完成。 四、生命的終極意義 1.跨越墳墓:聖經重視現世的生命,但並不認為現世的生命就是全部的生命,因為人生不以現世為終點,死亡也不是一切的終結,墳墓更非人最後的歸宿;人還有一個永恆的生命。我們接納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但我們同時肯定「未知死,焉知生」。我們正是為了永恆,而珍惜今世。 2.靈肉平衡:聖經相信生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強調肉身與靈性生命之間應該保持平衡,使成為一個圓滿的、完整的「人」,這即是耶穌所說他要賜給的「更豐盛的生命」(若10:10) 3.挑戰死亡:耶穌自己已戰勝了死亡,所以他的使徒保祿才可以毫無懼意地面對死亡的挑戰說:「死亡!你的勝利在那裡?死亡!你的刺在那裡?」(格前15:55)真的,死亡再沒有毀滅性的力量了,對於那些不斷邁向至善的人,死亡不過是通向永生的門戶。用耶穌的術語來說:永生其實已於今世開始(若5:24;6:40;羅6:4)。 五、聖經的重要時代訊息 今日人類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貧窮、不是戰爭,也不是道德墮落,而是一個「分」字。好好的一個人類大家庭,因意識型態的不同而有「東西」之分,因貧富懸殊而有「南北」之隔。而今日的戰爭及罪惡,亦因之而變得無可救藥。在這背景中,下面的聖經訊息便顯得十分適合現代的需要了: 1.世界觀--聖經強調天下為公,因為上主是世界的唯一主人,他把世界賜給所有人和每一個人享用。 2.人性觀--聖經強調天下一家,因為天主是人類的大父,眾人都是兄弟姊妹。在世界上,人才是最重要的東西;而且在上主面前,人人都有人性的尊嚴,都是平等的。 3.社會觀--天主要救贖的是一群人、一個民族、整個人類,而不單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因此人要度共融、互相支持和互相寬恕的團體生活,善盡人與人之間的責任,促進社會和諧。 六、聖經金句背誦 1.你的話一來到,我就吞下去;你的話便成了我的喜悅,我心中的歡樂。上主,萬軍的天主!因為我是歸於你名下的。(耶15:16) 2.因此,你們要脫去一切不潔和種種惡習,而以柔順之心,接受那種在你們心裡,而能救你們靈魂的聖言。不過,你們應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自己欺騙自己。(雅1:21-22) 討論與分享 1.你有沒有被人用聖經來攻擊的經驗?你當時怎樣應付?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分享:生命不單是一個「是」,也是一個「成」。你認為這是指什麼?天主要我們「成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麼天主會「喜歡仁愛勝過祭獻」?這顯示天主和外教人所講的神有什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為聖經所說的天國境界是可能實現的嗎?基督徒堅持天國的理想是否太過不切實際?請指出宣講天國理想的一利一弊。(又如何可以保此利而除此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 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張潮:幽夢影) 聖經不能與生活分割;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聖經。 因此我們要:以聖經指導生活; 以生活印證聖經。 第二十三課:勤讀聖經 一、聖言生活 1.即時時讀經、天天讀經的生活。因為聖經是信仰的來源,是認識耶穌的唯一途徑,也是教友生活的指南和基礎。 2.規定讀經的時間:早晨、晚上或任何時間均可讀經;切勿心血來潮時才讀經!每天讀經時間一般以十五分鐘為佳。有些人有「不讀聖經便不吃早餐」的決志。重點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劃出一段固定的時間,在固定的地方讀經。 3.把讀聖經看作是基督徒的生活習慣和特色(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因為它是我們每日的精神食糧。若我們能每天都讀報紙,當然也可以每天都讀聖經。不讀報紙的人會與社會脫節,不讀經的人也會與信仰脫節。 4.按著預定的計劃讀經:可以按照平日彌撒的讀經去讀,也可以由頭至尾,每次讀一章或一段。最好先把福音讀兩遍,然後讀新經其他部分,然後古經;週而復始,一生不斷。 5.背誦心愛的聖經章節(金句),讓聖經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版上(詠119:11),使能晝夜默思上主的聖言(詠1:2),鞏固我們的信仰,提昇我們的生活,並在我們遇到困難時,成為我們力量和靈感的泉源。 二、天天讀經的好處: 1.充實屬靈生活:聖經是我們靈性的食糧和亮光。屬靈生活的成功與否,要視乎我們有多少聖經藏在心裡;一旦我們能掌握到聖經,我們的屬靈生命便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若望使徒認為如果我們常讀聖經,讓「天主的話存留在我們內」,我們就有能力「得勝那惡者」(若一2:14)。 2.對天主的召叫更敏感,使自己的回應更堅決:在讀經中我們渴求主的亮光,願意完全承行他的旨意,我們說:「主,你要我作什麼?你今天教我怎麼行?」久而久之,我們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完全順服於主,而且要堅決一生為他而活。 3.有能力和信心去愛主侍人:因為我們知道天主不會叫我們做超過我們能力的事,如果他推動我的心思,也一定會堅固我的意志,並使我們努力把好願望變為好事實。 4.聖經也使我們看到自己的、別人的、世界的罪,而使我們能為自己,也代表世界而懺悔、回頭,因而獲得罪的赦免,擺脫罪的束縛,以喜樂、平安和更自由的心去侍奉天主,服務人群。 5.成功的保證:在一般事上,人人可以努力,但未必人人能成功。但有關個人得救和永生問題,我們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即使億萬分之一的失敗機會也應排除。天主是至忠信的,他曾許下要祝福、保護那些信他、愛他的人,我們一生在聖經中找尋主的聖意,努力按主的意願去愛主侍人,我們的努力是絕不會白費的,我們的一生一定是會成功的。即使我們有跌倒、困厄之時,但我們知道,我們一定會有一個「成功的生命」。 三、八十七日基礎讀經 聖經的內容很多、很複雜,也很難掌握。但假如我們能掌握到一部分,我們便有信心繼續探索下去。以下介紹的八卷聖經,可說是聖經的精華,如果你能連續用八十七日(約三個月)的時間把它們讀完,你不單可在信仰上扎根,而且也會對聖經產生興趣。 這個讀經計劃很簡單,你只需每天抽出十五分鐘時間,以祈禱的心情去閱讀便可以了(見下面「讀經的態度」)。連續重複讀經,是為了能體會到經文的含意。 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必介意。因為你將發現,你明白的地方遠比你不明白的地方為多! 如果你有時間,也可以先讀一讀該段經文前的引言,思高版聖經都有介紹。 經 文 | 每日讀多少 | 需時 | 1.若望一書(共5章) 2.臨別贈言(若13:31-17:26) 3.山中聖訓(瑪5-7) 4.仁慈的福音(路15;16:19-31;18:35-19:10) 5.馬爾谷福音(共16章) 6.雅各伯書(共5章) 7.若望福音(共21章) 8.厄弗所書(共6章) | 每日2或3章(共7次) 每日2章(共5次) 每日全讀(共5次) 每日全讀(共5次) 每日2章(共2次) 每日2或3章(共3次) 每日2章(共2次) 每日2章(共3次) | 14日 10日 5日 5日 16日 6日 22日 9日 | 註:上表的用法是先用14日時間,把若望一書讀7遍(每日讀2或3章),然後才開始讀臨別贈言,餘此類推。完成這個87日計劃後,你可以繼續照上面第一節的辦法讀經。 四、讀經的態度和方法 1.你要決心讓聖經伴你過一生! 2.無論歡喜與否都去讀:千萬別接受「如果不想讀,讀也沒有用」這個誘惑!人有時連對最好的東西都會失去興趣,我們不是有時連飯都不想吃,連最好的朋友都不想見嗎?人不應被情緒影響,以致忽略了當作的事! 3.不可破例:如果你破了一次例,就會破第二次……。 4.以祈禱和受教的心去讀經:讀聖經不是找尋「我要作什麼?」而是找尋「上主要我作什麼?」因此我們在讀經前一定要調整心弦,懷著正確的心態去讀經,一開始便要在祈禱中懇求主的光照和帶領,並懷著一個受教的、開放的心去準備聆聽上主藉經文而給我的感召。在讀經進行中,要隨時稍微暫停,以禱告、盼望、渴求、期待的心,看看主今日要我作什麼?他是否要我改變一些思想和人生的態度?最好還要用鉛筆在聖經旁作些記號,勾出重要的句子等。最後在讀經結束時,更當作一個較長的祈禱,求主保佑我們今日能完全按照他的聖意,作一個更積極的信徒,一個更健康的、百分之百的人。(因為成全的基督徒也必須是成全的人)。 5.堅信上主是「此時」、「此地」直接向「我」說話,說出他對我的計劃與期望,他的愛和寬恕,他的責難和鼓勵,他的恩寵和召叫。我們都有聖神之恩,我們都有資格明白聖經的教訓;你要相信聖神,也要相信自己! 五、推搪讀經的藉口 1.我不明白聖經:這是最普遍的藉口:「我不明白,讀也無用」。其實聖經是不必去「解」的,每讀一段聖經,我們必有一點點的感想,也許不大清楚,但那是上主的啟示卻是無可置疑的。而且,多讀聖經自然便會明白聖經,正如我們多讀報紙就會懂得讀報一樣。 讀經最重要的,是首先注意我們所明白的部分,不要專去看那些不明白的,就好像吃魚,要先吃魚肉,有時間才再吃魚骨吧!其實聖經的最佳解釋者還是聖經本身。當我們讀到聖經的結尾時,自會易於明白開始的部分。又如果我們真心願意在聖經中尋求主的旨意,我們將發現,我們所知的比不知的還多呢! 2.讀經沒有效用:習慣了「即溶」、「即食」生活方式的人,很希望一打開聖經,就能找到天主和信仰,或明白了人生的大道理,使自己生機蓬勃、充滿信心和希望……。其實聖經並非人生的「速效藥」,它並不給你一些可感覺到的、即刻的效用。它的效用是更為深刻、全面而永久的。善於勤讀聖經的人,將使基督的精神在自己的血液中奔流,我們的生命也自然會發出基督聖德的芬芳。記著:「為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生,日有所長;為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消。」前者正是讀經的效用。 六、具體的實踐 除了養成個人天天讀經的習慣外,我們還應注意下列各點: 1.在任何禮儀中,尤其在感恩祭時,要專心聆聽和投入聖言部分。最好能早些到聖堂,事先閱讀和默想該日的彌撒讀經。 2.告解前可先閱讀某些聖經章節,讓聖經成為一面鏡子去照清自己的真面貌。 3.家有病人、老人、不便閱讀聖經的人,不要忘記為他們朗誦聖經;神父或送聖體員送聖體到你家中時,最好的準備是大家一起讀聖經及祈禱。 4.家有要事(包括紅白二事在內),勿忘合家團聚,讀經、祈禱、分享,以聖經為基礎的家,將是一個堅強而穩固的家。 5.踴躍參加查經小組,積極支持鄰舍查經。 七、聖經金句背誦 1.這部法律書總不要離開你的口,你要日夜默思,好叫你能謹守奉行其中所記載的一切;這樣,你作事必能順利,必能成功。(蘇1:8) 2.人生活不只靠餅,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4:4) 討論與分享 1.你對「八十七日基礎讀經」計劃有什麼計劃?你預計有什麼困難?你準備如何去克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起床,立刻開燈讀經,然後才去洗臉」。你認為這個意念行得通嗎?請表明你個人的立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舉出天天讀經的三個最主要理由或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心中仍有「推搪讀經」的藉口,你不防說出來,也許大家可以互相啟發,找到解決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四課:聖經--這是上主的話 一、啟示的宗教 我們很確切地相信,天主教是一個啟示的宗教:它的道理不是人理性的發明,聖事不是人的故弄玄虛,而教會更非人手所創立。教會是上主臨在世界的一個可見的記號,即透過這個上主所創立的教會,便可以慢慢接觸到這個生活的天主。 二、啟示 我們相信天主實在進到了人類的歷史中,他藉著特別的「行動」和特別的「言語」將他的計劃啟示了出來。以色列民因他們所懷的「信仰經驗」,在某些歷史事件上「看出」是天主的行動,從某些人的宣報中,「聽出」是天主的言語。其中最突出的是梅瑟帶領為奴的以色列民出埃及,以民清楚看到這是「天主的行動」。當依撒意亞、耶肋米亞等先知在民族存亡之際,說出責斥或安慰的話時,以民又聽到這是「天主的言語」。 其實我們也可以有這種「信仰經驗」。有些人不是可以在美麗的星空下,「看到」造物主的存在嗎?有些人在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路時,不是也可以「感覺到」天主的手在引導著他們嗎? 三、行為語言 語言用來表達自我,或向人講述和傳達自我;它透過一些外在的標記,表達一些更深、更大的事實。它通常有三種方式:聲音語言、身體語言、行為語言(或行動語言)。 聲音語言就是我們的說話,我們用一些話來表達我們的思想、感覺和情緒,例如母親向女兒說:「我愛你!」 身體語言就是用身體的動作去表達同樣的訊息,例如母親抱著女兒、親吻女兒。 行為語言則略有不同,它是用整個生活的方式,用存在的事實,去表達這個訊息。例如母親為女兒煮一碗湯、一碗藥,聽她訴苦,分享她的喜樂,詢問她有關功課或學校的活動等等,這些都是表達「母親愛女兒」的語言--行為語言。 上主對人的啟示,對人的說話,用的原來只是「行為語言」,即是說:整個宇宙、我們的整個生命、人類的整個歷史,都在說:「天主愛了我們;天主與我們同在」。但天主並沒有在耳邊告訴我們他如何愛我們,雖然我們整個人、全人類都是暢泳在上主愛的海洋中。 四、天主說話了 這個愛我們,與我們同在的主,最後也「說話了」,他藉聖經而說話。 基督徒所相信的主,是一個與人類同在的神,一個關心人,進入了人類歷史,分享了人類命運的主。許多宗教的神都是等待人去找尋和膜拜,但基督徒的神卻主動去找人。數千年前以色列民族的歷史,所要說明的就是這事實。 古時以色列民族的領袖(例如梅瑟),他們在自己民族的爭取自由和復國努力中,都「看出」其實是上主在帶領他們脫離奴役、奔向自由;他們把這些宗教經驗寫出來,便成為聖經中的「出谷紀」。以色列人也在許多賢人的話語中,「聽出」是上主在說話;這些說話的紀錄,後來便成了聖經中的「先知書」。 於是聖經便成了上主的一種「聲音語言」,這「語言」在表達一件更偉大的事實,這事實便是:「上主與我們同在」。所以,上主其實是用了「帶領以色列民族」作為一句「話」,顯示他是要領導「一切民族」。 所以相信聖經的中國基督徒,也有理由相信上主是在帶領中華民族奔向自由,而中華民族的歷代聖哲,也就等於是上主的「先知」,是上主要透過他們去訓導中華民族,並使中華民族能逐漸認識生命、邁向完美。這也是「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的意義。 在這意義下,讀聖經的人並不是在讀數千年前的「以色列民族史」,而是透過以色列民族史(上主的「聲音語言」)去「聽」、去「看」出上主的「行為語言」,並藉此「語言」而了解和深信:上主同樣在照顧我們、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世界,而且現在仍在照顧著我們每一個人。 五、逐漸啟示的天主 天主是逐漸向人自我顯示,他對人的要求也是逐漸提昇的。以下是兩個例子: 1.天主的形象:天主在聖經中的形象是從「家神」(亞巴郎家)到「族神」(以色列民族),然後變成「戰神」(替以色列人作戰),後來在先知口中則是「萬民之神」,最後到了耶穌時代則成了人的「父親」(天父)。 2.寬恕:創4:24暗示了當時復仇是無限制的,有時是七倍報復,有時是七十七倍報復。出21:25則主張「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在這背景中,伯多祿問耶穌,寬恕人到七次夠不夠?這已算十分慷慨,但耶穌卻認為應寬恕到「七十個七次」(瑪18:21-35)。 這裡我們應採取一些教訓: A.讀聖經一定要讀通全本書,不能斷章取義。 B.古經時代的以色列人,正是處於人類的「兒童期」,天主的啟示也必須適合他們當時的情況和程度。 C.我們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教會,都在慢慢認識天主、逐漸認識真理。誰也不能自以為是,誤以為自己是天主的唯一代言人,妄自以天主的名義去隨便判斷別人。梵二承認教會是一個「旅途中的教會」,自己也是在不斷找尋真理,需要不斷自我淨化,正是這種覺悟的宣言。 D.中國人認為一個人初讀書時是「隙中窺月」,有了所悟以後變成「庭中望月」,最後才達到在毫無遮掩下的「臺上玩月」。這也說明我們對真理的了解,總有一個漸進的境界。 六、泛愛眾的天主 附圖的意義如下: 1.聖經與各文化是平行的,以色列民與各民族也是平行的。聖經是上主的啟示,中華文化中也蘊含天主的啟示(雖然層次不同)。天主愛了一切人,也召叫了一切人,他絕不「偏心」。 2.但聖經仍有其獨特的地位,因為它是天主所「欽定」的,是天主刻意選出來,並藉此而清楚地、直接地向人說話。在天主的計劃 中,聖經並享有「不可錯性」,使我們可以完全相信聖經,並以之作為我們奔向永生的安全而準確的指示器。 3.天主恩寵永遠是足夠的、充沛的,但人的接受能力卻永遠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努力去學習,而不應對我們所擁有的自滿自足。 4.讀聖經能使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更敏銳(Sensitive),使我們能看到、聽到上主在世上的臨在。我們也可以說:聆聽人的話和聆聽上主的話是互相補充,和互相提昇的:越能明白人,就越能明白上主;越肯聽上主話的人,也越肯聽人的話。同樣,聖經與文化也有互相補充和提昇的作用。 | | 七、聖經金句背誦 1.求你開明我的眼睛,透視你法律的奇能。(詠119:18) 2.最主要的,你們應知道經上的一切預言,決不應隨私人的解釋,因為預言從來不是由人的意願而發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來的。(伯後1:20-21) 討論與分享 1.你相信專心聽天主的聖言與專心聽人的說話之間有某種互相提昇的作用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從回顧過去中,看得出天主的手在引導著你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比較行為語言與聲音語言間的關係,它們哪個較重要?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課給你什麼有關天主的新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天主教與基督教對聖經的不同態度 1.基督教主張「唯一聖經」,其中的「基要派」們更有把聖經絕對化和抽離現實的傾向。天主教認為聖經是「傳承的核心」。聖經原是在教會傳統(傳承)中誕生的,它原來反映出一個活教會的信仰,所以聖經也必須在一個活的教會傳統中,去被領悟和了解,被活學和活用。 2.基督教徒相信「自由解經」,他們往往喜歡幾個人聚在一起,便把聖經解釋一番。這本來沒有問題,問題是在他們有時還把自己的解釋當作定論,並以此去批判、攻擊別人(尤其攻擊天主教!)天主教也主張信徒可以在聖神推動下去讀聖經,並從中汲取生活的靈感和力量。但天主教認為「自由解經」是有限度的,因為把「自由解經」絕對化了以後,可以產生許多驚人的流弊。(參考徐錦堯著「新答客問--答覆基督教朋友的質疑」p.28-33)。同時,天主教也看出,聖經本身不是一本「自明」的書,它必須在個人、團體、聖經學家、教會四者的互動中去了解,還須在這二千年的教會史和解經歷史中,去回顧和領會天主聖言的深沉意義。(註) 3.有些基督教徒專門熟讀聖經的某些部分,去攻擊天主教徒,但他們往往故意略去聖經的另一些部分。例如:聖經固然說過「因信稱義」,但也說過要有好的行為(見雅各伯書);聖經固然說過信徒彼此是同路人、是主內的兄弟姊妹,或信主的人才可得救,但聖經更重要的啟示是:天主是愛,是全人類的父親,我們彼此都是兄弟姊妹,這位天父也願救一切人。而且,天主教徒更多是用聖經來批判自己,而非批判別人。 4.基督教徒常批評天主教徒太重視傳承(傳統)。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的傳統,尤其有解經的傳統。他們不同的宗派對聖經都有不同的解釋。 5.天主教信聖經,但更信聖經背後的天主,和這位天主對人類的期望--合一、相愛、共融的期望。忘記了聖經背後的天主,聖經也可以被誤用而變成陷阱,變成「偶像」!引述天主的話去攻擊天主的子女,這是多麼令天主傷心的事!如果聖經變成了人類分化、分裂的原因,這又豈會是天主啟示聖經的原意? 6.聖經的存在,是為使人生、世界更美好,它應使人更善良、更容忍、更慈悲、更高貴、更偉大。它不應使人顯得小器、充滿戾氣,或變得殺氣騰騰。有些基督教徒由於太過熱中於攻擊天主教,又要引用聖經來作後盾,有時竟把聖經任意割裂和曲解。吳主光所著的小冊子《基督教與天主教有什麼不同?》就是一個十分顯著的例子。 7.上述所說的「基督教」或「基督教徒」,並非指他們全體。許多較開明的基督教朋友和天主教的關係都很和洽,都能彼此尊重。這個附錄的目的,只是為給天主教的平信徒,提供一些有關聖經的要點,使他們能面對別人的攻擊而已。 天主的聖意只能一步步顯露出來:在個人的歷史中,也在教會歷史和整個人類歷史中慢慢顯露。在尋求上主聖意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四種力量均衡地互動:個人讀經,團體讀經,教會對聖經的詮釋,及世界的現實和需要。其實,天主也藉「世界」而向我們說話,信仰也必須回應世界的需要,才算得上是有活力的信仰。以上四者必須互動、互相啟發、互相影響,方能使人逐漸悟出天主的聖意,及他對我們的計劃。 第二十五課:小組查經 一、查經是什麼? 1.查經是一小組人,在組長啟發性的問題帶領下,一同以謙虛、客觀、互助、開放、祈禱的態度,去「查考」上主的話,了解它的訊息,並接受它對我們生活的挑戰。由始至終以聖經為中心。 2.深信聖經是上主的聖言,是上主「此時」、「此地」親自向「我」說話。他的說話很具挑戰性,他要求我們按照他的話而修正思想、開拓生命的領域、承擔宣揚天國及建設美好人生的責任。 3.在每次查經中,我們一定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這是因為上主已進入了我們的心,聖神正在啟迪我們。這時,我們要: ※放膽說:因為我們要為上主在我們生命中的臨在而作見證;也要為上主現時在我們心中所說的話作見證。上主是否活躍在我們中,只有當我們「說出來」時,其他人才能看到和感受到。訴說主在自己生命中的作為,其實就是在承認主、讚美主,也就是在「宣讀聖經」。 ※用心聽:因為從別人的說話中,我們可以聽到上主現時所啟示給這人的訊息,看到上主如何在這個人的生命中臨在和工作。聆聽別人的分享,其實就是欣賞主在別人身上的奇工妙化,也就是在「聽聖經」。 4.小組查經的益處:小組查經是充實信仰內容、加深信仰知識、使信仰變為行動,並使信仰生活深深扎根的好方法。 第一:耶穌許下,那裡有兩三個人因他的名字聚在一起,他就在他們中(參考瑪18:20)。所以查經也是經驗耶穌臨在的一個重要方法。 第二:由於每人對聖經有不同的了解,每人的了解加在一起,便會使我們對聖經的原意有更正確的掌握。 第三:在團體的互相啟發下,我們會看到聖經訊息的今日意義。例如當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出谷時,我們便看到上主也在召叫我們去「出谷」--努力爭取一個「民族的」自由和解放。 第四:當每人說出他自己會怎樣實踐聖經的啟示時,每個人的眼界都會大開,看出實踐聖經原來有許多可能性。在這樣的互相刺激下,聖經便會逐漸成為這個查經團體生活的原動力,這是使信仰變成生活、理想變為行動的最有效方法。 5.查經除了很有意義外,也可以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活動,但條件是:我們必須踴躍發言。在人人踴躍發言的查經聚會中,我們可以「看到」聖神的火花在團體中迸發出來,互相輝映;我們幾乎已觸摸到上主的臨在。 二、查經程序(三步法) 1.祈禱(調整心弦,校正思想,懷著開放的心,準備接受上主的道)。 2.組長簡述本段聖經背景(特點、上下文、該書的風格等)。 3.朗誦所查聖經;然後口語化重讀一次或用第一人稱重讀一次。 4.每人講出聖經主題。(講出所感受者,或者是讀經後的第一個印象;要踴躍發言,不必擔心是否能「準確」地明白了聖經) 5.由三個不同層面去查經: 甲:事實(用眼和耳)--觀察及一起查考經文本身的事實,不必解釋或發揮。例如找出聖經中的人物、時間、地點及某些情節中的特點等,務求不致遺漏聖經中的細節,為本次查經打一個穩固及全面性的基礎。 乙:含義(用腦和心)--嘗試去思考聖經原來的含意和啟示,加以分析和發揮。 丙:應用(用心和手)--找尋聖經對今日生活的意義,尤其對我們自己的意義;最好由每人講出自己的經驗、感受和決志。 6.組長總結本次查經心得,突出數點對各組員有啟發性、鼓勵性和可供實踐的結論。 7.每人作一自發性祈禱,務使組員對聖經啟示,能由認知進入到喜愛和決志的層次。這就是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下次查經章節。 三、如何準備問題? 好的問題,是查經組成功的關鍵。組長對將要查的經文,應有充分的準備,預先做過深入的默想,然後以預備好的、準確的問題,去和組員一起進入聖經啟示的天地裡。 1.事實--有關事實的問題是最簡單的,而答案都可以在經文中直接找到。這些問題就是英文的W字,或中文所謂「六何」,如Who(何人?)What(何事?)Where(何地?)When(何時?)How(如何?)Why(為何?)等。這裡要注意的是:組員必須踴躍回答問題,不要因為它們太淺而不屑回答! 這部分不要花太多時間,約佔全部查經時間的五分一就夠了。 2.含義--這是比較困難的問題,組長有時要預先參考一些聖經字典,或一些釋經的書籍。以下是一些具體例子:為什麼匝凱會爬上野桑樹?為什麼耶穌稱自己是道路、真理、生命?它們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耶穌在十字架上喊出:「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他真的感到天主捨棄他嗎?為什麼耶穌稱伯多祿為「磐石」?為什麼保祿能夠感受到「我軟弱,就是我堅強的時候」?這是一種什麼感受?這是源於保祿的什麼信仰?為什麼雅各伯認為沒有行為的信德是死的?天主在創造人以後,叫人「治理大地、管理大地」,用今日的術語來說,這是什麼責任?天主當時要求××人作什麼?為什麼××人對這事有這樣的反應?你能從××人的反應,看到他內心的世界嗎? 這部分的重點,是幫助我們明白聖經「原來」的意義;有時也可涉及它們對今天的指示。 3.應用--這是查經最重要的部分。具體的例子如下:什麼是今天的查經給你最大的啟示或教訓?你對天主、對信仰、對自己、對世界……有什麼新的領會?有什麼地方使你更加確信自己的信仰方向是走對了?你預備以那一句經文(金句)、或那一個思想作為你今天生活的指導和座右銘?誰是你的近人?你生命中有沒有「暗角」?你經驗過「沒有酒」的時刻嗎?耶穌山園祈禱時很需要朋友的支持,你願意在朋友受苦時支持他嗎?你願意在自己受苦時接受朋友的支持嗎?如果信仰與生活必須整合、連成一體,你生活中有那些分割的地方?你準備怎樣去補救?「你要做捕人的漁夫」,你準備捕誰?怎樣捕?用什麼方法? 這部分的重點是使聖經成為我們今天的、每人的規範和指引,幫助我們決志去改變自己、皈依天主。 四、小組查經注意事項 1.說話要大聲、清楚;(要故意大聲,刻意提高聲浪!)。 2.不要默不作聲,也不要喋喋不休;重點是「頻率要高,時間要短」。要激勵自己出聲,如果說話已到了喉嚨,就吐出來吧!! 3.不要對短暫的靜默產生恐慌,那可能是聖神在各人心中活動的時刻。 4.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勉強討論下去,以免陷於鑽牛角尖之弊;聖經中一定有大家都明白的地方可供分享。分享聖經中你能掌握的十分一,比在無知中爭辯其他的十分九更有益處。 5.願意把困擾自己的問題提出來;讓查經組成為情感交流、互相支持的共融團體。這裡要注意「誠懇」和「尊重」兩大原則。 6.不要嘗試去說服別人或做「輔導」工作;不打岔也不指責。 7.不要「由聖經說起」而變為閒談、聊天;更不要使聖經分享成為搬弄是非或「公審判」的場所! 8.攜帶聖經,準時出席。 五、聖經金句背誦 1.天還未亮,我就起來求助,極熱切地期待你的訓語,夜裡每更我都睜著眼睛,全是為了默想你的聖訓。(詠119:147-148) 2.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4:12) 討論與分享 1.請討論第4節「小組查經的益處」,你認為那一點最有說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分享中,你有時感到不容易發言,為什麼?有什麼克服它的辦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別人發言時,我們應以什麼態度去聆聽?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經:天主藉人向人說話 一、在小組讀經時,首先是天主向我們說話;所以我們要「發信德」: *讓上主的話默存在心中;讓它滋潤我們的生命,啟發我們的思想,還要讓上主的話指導我們的生活:即決心讓聖經的話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最高指導原則。 *在分享聖經時,堅信天主聖神就在我們中,他要親自領導我們;同時堅信兩個人或三個人的分享,一定可以使我們對聖經的了解更豐富。 二、要從聖經進到生活(包括個人、家庭和職業)。在分享生活時,要相信: *天主藉著別人的生活向我說話;(要專心聆聽,就像聆聽聖經一樣) *天主藉著我的過去向我說話;(要反思自己的過去;以聖經為鏡) *天主藉著我的口去向別人說話。(要誠懇分享,就像宣讀聖經一樣) 三、讀經和分享生活都是天主向我說話,祈禱則是我向天主說話。在祈禱時,我回應天主;我要把剛才聽到的、反省到的、分享到的都變成祈禱,藉此使自己變得對事情更敏銳、對世事更投入、對別人更關心、對自己更誠實和負責。在祈禱中我要使自己『動情』。 四、要使整個聚會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信仰經驗:經驗天主的臨在,探討生命的秘密,體味團體的共融,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激發本有的愛心。 附錄:小組分享聖經七步法 一、祈禱 可由組長或任一組員帶禱。注意要誠心的祈禱,要邀請聖神來到我們中間,或請耶穌親臨作我們的導師。這祈禱也可伴以聖歌或某些經文。 二、讀經 最好每人手執聖經(或把要分享的聖經章節印出,人手一份)。讀經時要清楚、大聲,如需要也可以口語化。如果與會者沒有聖經,更需要讀得清楚,甚至可以讀兩、三次。務使人人都能知道要分享的聖經的內容。有時也可以用「第一人稱」來讀經,即把自己當作經文中的某一個主角(如耶穌、或伯多祿等),現在是某主角向在場的人「講述」當時的事件。讀經後,組長可為所選的經文作一簡略的導言或介紹。同時邀請參加者默想這段經文。 三、靜默 這是很重要的時刻,要讓參加者有機會先在內心默想和回應天主的話。 四、分享 1. 選經句--每人把令自己感動的一句經文,用緩慢而穩重的祈禱語氣讀出來,可以連續讀兩次或三次。不必作任何解釋。 2. 講理由--說出為什麼喜歡這句經文的理由,自己又為什麼被這句經文感動等。 3. 作見證--講述一個具體的經驗,來顯出這句經文的「可信」和「可行」。用自己的經驗去印證這句經文。上面的2和3可以合併在一起分享。 五、個人決志;集體行動 如有需要,可以說出每個人的決志,個人準備有什麼具體的行動。這個小團體也可以一起構思一些具體的行動,去回應聖經的召叫。但這點不要太勉強,更不要強人之所難。一切貴乎自發和真心。沒有決志也可。 六、總結 可以先由各組員說出過去這一個多小時的分享的重點,而由組長作最後的歸納。如果大家能記住一、兩個重點,就是聖經分享的重要收穫了。 七、祈禱 這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千萬不能草草了事。最好是每人都自發的祈禱。也可以互相代禱或為世界和各種需要代禱。如在晚上,關掉所有燈光而「傳燭光」,傳到誰,誰就自發祈禱。這是一種很有效的讓人人都參與祈禱的方式。讀經是「聆聽」天主的話,祈禱是「回應」天主的話。 第二十六課:祈禱的重要 祈禱是經驗基督及回答上主召叫的途徑之一。真正的友誼除建立在理性的認知層面上,還要有心靈的溝通與回應。祈禱正是與上主、與基督作最深度的溝通和作最慷慨的回應的途徑。所以,不是「基督徒需要祈禱」,而是「不祈禱的,不可以成為基督徒」。 一、耶穌的表樣 1.耶穌在重要事件前一定先祈禱 例如公開傳教生活前作四十晝夜的禁食(祈禱)(路4:1-2);揀門徒前上山徹夜向天主祈禱(路6:12)。還有最後晚餐時的偉大禱詞(若17),和從容就義前的山園祈禱(路22:39-46)。這一切都顯示耶穌重視祈禱,他是一個偉大的祈禱人。他臨死時的「架上七言」有幾句本質上也是向天父最誠摯的禱告。 2.耶穌祈禱的特質 他稱謝天父(路10:21)。 他常作「長久」的祈禱,例如:徹夜祈禱(路6:12);四十晝夜祈禱(瑪4:1-11)。 在地點方面,他喜歡退入荒野(路5:16)及上山(路9:28;瑪14:23)祈禱;他叫人進入內室,關上門祈禱(瑪6:6) 在時間方面,有時他在「清晨,天還很黑」時祈禱(谷1:35)。 二、聖經有關祈禱的教訓 1.不斷祈禱 聖經教人要不斷祈禱,不要灰心。路18:1-7所說的不義判官和寡婦的比喻,就是叫人在祈禱時要持之以恆,這樣必會獲得天主的俯允(參考路11:5-13半夜借餅的比喻;「求則得」)。保祿也教人要「不斷祈禱,事事感謝」(得前5:17-18)。 2.以信賴之心祈禱 天主是我們的慈父,他認識我們多於我們認識我們自己,也愛我們更甚於我們愛我們自己。他不單願意,而且也有能力賜給我們所需要的一切。懷著信賴之心向上主祈求(瑪6:31-33),他一定會把最好的、最適合我們的東西賜給我們(瑪7:7-11)。所以「求恩祈禱」是很重要的,我們不妨把心中的一切煩惱、疑慮、需要,逐一向主訴說。但我們要記著:祈禱並非獲得天主恩寵旳「條件」,因為這位愛我們的天父,在我們祈求他以前,已知道我們需要什麼(瑪6:7-8)。天主給我們施恩,完全是白白的、主動的、無條件的,好像慈愛的父母對待子女一樣。 3.以讚頌之愛和感恩之心祈禱 讚美和感謝,是基督徒祈禱的最大特色之一。上主實在太偉大了,值得我們時常讚美;他對我們實在太好、給予我們的也實在太多了,值得我們一生感謝。聖經有許多對天主的偉大讚詩,如:聖母讚主曲(路1:46-56),匝加利亞感恩歌(路1:68-79),三青年的讚歌(達3:51-90)等。耶穌稱謝天父(路10:21);聖詠更有許多讚美、感恩的詩篇,如詠100,98,95,96,148,40等。 4.以悔罪之愛祈禱 悔罪如出於至誠,則是對上主順服的表示。但悔罪並非自怨自艾,而是一種助人奔向上主的動力,裡面也包含了不少依賴、讚美和感謝上主的成份。聖經認為連罪人也要祈禱,那位悔罪的稅吏,便是在祈禱後而成為義人的(路18:13-14)。 悔罪聖詠七篇:詠6、32、39、51、102、130、143。 5.以堅忍不拔之心祈禱 祈禱是忍受試探,及對生命中的挫折懷有堅忍不拔之心的表示。雅各伯宗徒認為人即使在各種試探裡、在嚴重的考驗中,仍當祈禱,「向那慷慨施恩於眾人,而從不責斥的天主祈求,……祈求時要有信心,決不可懷疑。」(雅1:2-6)。保祿宗徒在到了「自己也認為必死無疑」的階段時,仍相信那位曾經施救的主「將來還要施救」,但他希望格林多人能「以祈禱協助」他(格後1:7-11)。 6.代禱--以民胞物與之心祈禱 代禱是愛人之心的外溢。一個人如果熱愛人間、關切世運,他就會自自然然的為所關心的事、為所愛的人祈禱。如果我相信天主,又知道天主能賜福給眾人,我就會很自然的向天主提及我所關心、熱愛的人(見下面附圖)。這樣的代禱也是傳福音的重要部份。基督自己時常為人祈禱(參考若17大司祭的祈禱);保祿宗徒也常為所關心的教會祈禱(羅1:9),為教會而憂心(羅9:1-3),並「時時靠著聖神,以各種祈求和哀禱祈禱,為眾聖徒祈求。」(弗6:18);雅各伯叫我們為病人祈禱(雅5:13-16);基督甚至要我們為仇人祈禱(瑪5:44)。 其實,如果我們多為父母、子女、朋友、陌生人祈禱,這也是增加我們對他們的愛和關懷的好方法。 7.祈禱的功效 如果我們懷著受教、開放的心祈禱(路11:1),有移山的信德(谷11:22-25),因基督之名而求(若14:13;16:23),便沒有不能獲得的東西:「你們祈禱,不論求什麼,只要你們相信必得,必給你們成就。」(谷11:24)。唯一使我們求而不得的原因,是我們「求的不當」(雅4:2-3),好像小孩子向父母求利刀或一些危險的玩具一樣。又如果天主明知一些恩典為我們有害(例如,如果我們事業太順利,就會目中無人,甚至目中無「神」),他也不會賜給我們。但無論如何,對於誠心祈求的人,上主一定賜給他豐富的恩寵;如果不給他所渴求的,也會把另一些恩典,甚至更大的恩典賜給他。 三、最美麗的經文--天主經 天主經是耶穌親自教我們唸的經文,內容十分豐富,下面只是一些提示,希望我們能領會耶穌教我們唸天主經的用心。 我們的天父, | 天主不單是「神」,也是「父親」,而且是「我們」的父親。因此我們彼此都是兄弟姊妹。 | 願你的名受顯揚; | 願你的國來臨; 願人人都認識、皈向這位眾人的大父,讚美他的名。希望一個正義、仁愛、和平的境界早日來臨,這是人人皈依上主後必然達致的結果。 | 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 | 皈依天主的最主要表現,就是按照他的旨意生活,服從他早於創世時便已為萬物與人生而定下的規律愛的規律,達致幸福的規律。 | 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 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我們也應求天主滿足我們每人和全體人民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要。 | 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 互相寬恕是基督徒的美德;天父便是這樣無條件地寬恕了我們。 | 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 不 面對未來,我們都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希望天主能一一為我們指點,處處助我們安渡。 | 亞孟。 | 唯盼我們的祈禱,蒙主垂允。 | 四、聖經金句背誦 1.「主,請教給我們祈禱。」(路11:1b) 2.「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他必賜給你們。」(若15:16b) 3.「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20) 討論與分享 1.你祈禱的內容經常以什麼為主?請出一項,並分享理由。 求恩祈禱______; 讚頌天主______; 感恩祈禱______; 悔罪祈禱______; 代禱______。 2.為什麼耶穌也祈禱?請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一項,並分享。 因為他也是人______; 他有祈禱的需要______; 他有太多東西和父交談______; 這是自然的流露______; 他感到有責任祈禱______; 他從小就祈禱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舉出兩個要常常讚美天主和感謝天主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準備如何建立起時常祈禱的習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禱的流程 即是說,我不應單單求天主「代替」我去祝福他,而自己卻什麼都不作。我應求天主祝福他,並求天主幫助我,讓「我」也成為他的祝福。換句話說,如果我因為祈禱而變得更關懷、更能具體地幫助他,我便成了他的祝福。 第二十七課:祈禱的不同形式 一、每人都懂祈禱,都在祈禱 祈禱是人與他所信仰的神之間的一種對話和溝通,是人跳出了自我而向永恆、向一位「絕對者」的自我開放。不單信徒可以祈禱,就是一個無信仰的人也可以「祈禱」,因為當他「問天」、「呼天」,或向著一個超越自我、不可捉摸,而又若有若無的「第三者」表示憤慨、感嘆、仰望的時候;又或當他在靜觀生命的奧秘,或在莊嚴的宇宙中懷著高山仰止的驚訝之情時,他已在作著一些無聲的祈禱。無論一個人多麼沉迷於現世的生活,或認為自己是個多麼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在整個生命的經歷中,總會有一些不屬物質,而絕對是精神化的經驗,這時他已在「祈禱」,因為他已跳出了自我,而與他所不承認的那位「第三者」接觸。 每人都懂得祈禱,正如每個小孩子都懂得和父母交談一樣。基督徒所信仰的上主,是一個進入了人類歷史,參與和分享了人類命運的大父。他在我們周圍,在我們心內;他充盈天地,無所不在;他知道我們的需要,了解我們的感受。在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可以和他交談,向他傾訴。我們的祈禱可以長達一小時或大半天,也可以短至一句話、一個思想、一聲嘆息,或一剎那間對他的淡淡懷念。 二、口禱 口禱是用言語去引領我們舉心向上的祈禱。它的要點在口誦心維,即心裡想著口中所唸的;唸時要懷著寧靜的心,慢慢地誦唸。口禱的典型例子是天主經、聖母經、聖三光榮經、信經、彌撒中的各種經文短誦(例如:耶穌,幫助我!)等。 口禱的缺點是有口無心,機械化地、麻木地誦唸。 口禱的優點是:容易引起思潮及激發熱心;讓發自內心的感情能形於外在的言語,對旁人來說也是一個祈禱的好表樣。口禱也方便團體祈禱,例如在宴會前一起唸天主經。在祈禱感到困難時,口禱顯得特別有用。聖人的禱詞有豐富的內涵及富教育性,方濟各的祈禱便是一個好例子。多唸這些禱詞,可以提昇和豐富我們的宗教思想內容。 三、默想 默想是一種很好的神修操練,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地體味人生的問題,或者是深入地經驗個人與神的關係。 默想通常需要一個較寧靜的環境,要拋開一切的牽掛和焦慮,特別需要的是深呼吸、放鬆自己和「放下」一切。所需時間大約在十五分鐘至三十分鐘左右。它通常分為三部分: 1.定像 默想前要有適當的準備功夫:遠預備是自己的整個神修生活,近預備則是所謂「定像」。定像是設想自己在主面前,求他相助,然後用想像力去確定所默想的題材的「環境」。 例如:如果我們默想耶穌山園祈禱(瑪26:36-46),定像便是在自己的腦海中構思出一個「山園」,那裡有山、有樹木、有石頭、有耶穌和門徒在祈禱……。如果能先讀一讀該段聖經,「山園」便會很清晰的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2.推理 利用記憶力、想像力等,去觀望和重演所要默想的題材。這時最好利用聖經,慢慢地讀,然後稍微停頓,「看看」山園祈禱的每一個情節:耶穌如何吩咐門徒祈禱,耶穌說話時的憂悶神情等等。然後細心「聆聽」耶穌祈禱時的聲調,沉思他所說每一個字的意思,嘗試去了解耶穌當時的內心世界。又看看伯多祿他們怎麼竟在耶穌祈禱時睡著了,他不久前不是說要和耶穌共赴患難嗎? 3.交談(或善情祈禱) 這是默想的最高峰,是將自己完全投入於默想的故事中,使自己亦成為這個故事的主角之一。例如在上述默想中,我可以陪伴耶穌,和他交談,問問他為什麼要受苦?他為誰受苦?也可以告訴他:為什麼我自己會逃避痛苦?我也可以去問問伯多祿:為什麼他會那麼軟弱?如果我是伯多祿,我會比他更堅強嗎?我也可以激發善情、推動意志,例如:跪在耶穌前,或抱著他,感謝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許下要永遠忠於他,並答應以後在朋友遇到困難時,要設法支持他,就好像支持耶穌一樣……。 善情祈禱做得好,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甚至氣質,使我們能在潛移默化之中,漸漸感染到基督自己的心情、思想和價值觀念,使我們更肖似基督。 四、聖經祈禱 聖經祈禱其實與默想差不多,所強調的尤其是「推理」和「交談」兩部分。不過默想可以用任何題材,甚至一篇好的小品文,也可以是默想的材料,而聖經祈禱則必須以聖經為主題。 其實,最好的讀經必須加入祈禱,才算是真正的讀經。否則,讀經可能只是一些概念上的灌輸,未必能影響一個人的信念。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聖經祈禱,是使我們由認識聖經到喜愛聖經的重要方法。 五、玫瑰經 玫瑰經是口禱和默想的混合。它在天主教的傳統中是「恭敬聖母」的行為,但其實卻是和聖母一起,默想天主救恩的奧蹟:他的降生、傳道、受難和復活。 玫瑰經通常分四份,習慣上是逢星期一、六唸「歡喜五端」,紀念基督的降生;星期四唸「光明五端」,紀念耶穌的公開生活;星期二、五唸「痛苦五端」,紀念基督的受難;星期三、日唸「榮福五端」,紀念基督的復活。 在唸玫瑰經時,我們利用口中唸一遍天主經、十遍聖母經及一遍聖三光榮經的時間,去默想其中一端奧蹟(例如:榮福一端,耶穌復活等等)。所以拿著唸珠唸經,作用差不多就是「計時」,重要點卻是「默想」基督的生活事蹟。通常唸五端玫瑰經的時間大約是十分鐘。 玫瑰經可以成為連禱的一種(見下一節),是一種超越的祈禱。它是教友最簡單,卻是十分重要的神修方法。每日恆心地、熱心地誦唸玫瑰經,能使我們步向最高的祈禱境界。近代聖母多次的顯現,目的多是為勸勉教友,為世界和平及罪人的悔改而多唸玫瑰經。 家庭玫瑰經是全家共融團結的重要媒介,是鄰舍聚會中彼此聯繫的好方式。每年的五月(聖母月)及十月(玫瑰月),都是教友加強唸玫瑰經的聖月。 玫瑰經的二十端奧蹟請參看本書末的附錄(p.289)。 六、聖經金句背誦 1.「我實在告訴你們:若你們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無論為什麼事祈禱,我在天之父,必要給他們成就,因為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19-20) 2.「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2:42) 討論與分享 1.你在什麼情況中,最易有祈禱的傾向?請一項,並分享。 大喜時______; 大悲時______; 失敗時______; 被誤會時______; 在大自然中______; 早晨______; 在聖堂中______; 晚上______; 見到死亡時______; 聽朋友訴苦時______; 等待考試結果時______; 見工前的一剎那______; 見到災難發生時______; 成功時______; 見到人生病時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覺得唸玫瑰經有意義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指出口禱和默想的兩個優點,並各指出一點要注意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八課:與主相偕 一、祈禱是對神的意識 我們都從事許多「活動」,如吃飯、讀書、和人交談等,但我們未必意識到我們正在從事這活動。例如,當一個人在大發脾氣時,他可能並不意識到自己正在大發脾氣,因為他只是被脾氣牽引著、控制著。我們都知道家是溫馨的,但我們每次回家時,或每次和家人一起吃飯時,未必都有這種溫馨的感覺。 祈禱是對神的意識(Awareness of God),這有雙重意義。一是指祈禱時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意識,意識到自己在祈禱,意識到自己是在神的面前;二是當我們習慣了去意識神的臨在時,我們便可以隨時隨地「看到」、「意識到」神的鑒臨。 上主臨在是一個事實,但我們不易看到;我們願意按上主的話去生活,但我們缺少動力。祈禱能加深我們對神的意識,增加我們對神的「興趣」,使我們能由知而信、由信而愛、由愛而行。所以祈禱的要點在提高意識、激發信德、全人投入,務使天主的臨在,在我們心中變得越來越明顯,他的能力在我們身上越來越充滿,直到有一天,我們能面對面地見到他、和他結合為止。 二、祈禱要奉獻時間 祈禱不在乎做什麼?或怎樣做?而在乎時間的贈與、全心的奉獻。奉獻時間就是奉獻自己,奉獻自己的注意力、自己的臨在、自己的一切。真心送給別人一段時間,就是表示在這段時間內,要為他而存在。祈禱,也就是為天主而存在,而這已是最好的祈禱。這種無條件的贈與,將使我們感受到主的實有和臨在。 要學習祈禱,首先必須在自己的生活日程中,劃出一段特定的時間,例如早晨,或晚上,為天主而奉獻出來,風雨不改,始終如一,定時祈禱。 有些老教友天天去聖堂參與彌撒,有些人天天唸玫瑰經,這個習慣本身,如果出自至誠、基於信德、懷著渴望與愛主之情去作,它本身已是最好的祈禱。這其實亦是一種「行為語言」,人不是單單用口、用心去祈禱,他更是用整個人去祈禱。祈禱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日劃出特定的時間,單獨面對自己和天主,這種祈禱能使人打破日常生活中刻板的節奏,不致被事物完全牽著走,獲得真正的自由。又使人對主、對人及對人生中的一切充滿敬意。 三、短誦 祈禱也可以只用很短的時間,這便是利用短誦去祈禱。例如:上課前收歛心神,心中向主說:「主,求你幫助我!」或「主,我把這個小時讀書的努力奉獻給你。」或者在和人爭吵後,心中向主說:「主,求你寬恕他!」又或者在看電視時,見到示威的場面,心中向主說:「主,求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短誦祈禱的好處是不花時間,卻可以使祈禱精神滲透我們的整個生活。它好像一支支的「小火箭」,從人間直射向天際。 四、連禱 連禱也稱為「耶穌誦」(Jesus' Prayer),是一種節奏式祈禱,也是「時間奉獻」與「神的意識」兩者的組合:一方面奉獻時間,一方面激發心中對神的意識。 連禱的方式是:保持安靜祥和的心境,單獨地坐著,閉上眼睛(或雙目垂簾),保持緩慢、深長而舒適的呼吸,驅除一切雜念,隨著呼吸的節奏唸:「主耶穌(吸氣)可憐我(呼氣)!」這樣不斷重覆下去,將使我們的心靈達到十分寧靜和不被干擾的境界。 連禱時,不必推理或思考,而要拋開一切,就像這世上只有你和你的天主一樣。這時還可以激發一些單純而持續的心情,如愛、悔、喜、讚、渴、望、信、恃、待、獻、謝等。 東方靈修家認為節奏式的祈禱,可以導人進入極深的祈禱狀態。 五、靜坐祈禱 靜坐是一種修習方式,對基督徒的祈禱和靈修,有很大幫助。如果我們恆心習慣每日靜坐二十至三十分鐘,一年半載後,我們在身、心、靈上都一定會獲得極大進益。靜坐的一般修習法是: 1. 正襟危坐:端坐、盤膝或「跪坐」(即坐在自己的腳跟上)。記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2. 絕對靜止:坐好後便不再移動身軀。背脊垂直如「串銅錢」,頭正顎收,舌抵上顎。 3. 全身放鬆(也「放下」一切煩惱):面露輕微笑容,亦即放鬆之意。摒除雜念,絕慮忘憂,氣定神閒,不匆不忙。 4. 深呼吸:呼吸均勻,氣墜丹田,想像所吸的氣進到肚臍下三個指位的小腹中。 5. 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於一點,例如數呼吸、聽聲音等。 6. 耶穌誦:基督徒可以按著數呼吸的節奏,呼求耶穌的名字,進行連禱。例如吸氣時心中念「耶」,呼氣時心中念「穌」。或吸氣時心中念「上主」,呼氣時心中念「多謝你」或「幫助我」等等。在焦慮時,也可以隨著呼吸的節奏,「呼出」煩惱,「吸入」力量。 7. 面對分心(不要怕分心):如果環境嘈吵,可以刻意去聆聽這些聲音,接受它們、愛上它們,那麼這些吵鬧聲就不會再對你構成騷擾了。如果分心,不要怕,再回來就可以了。千萬別煩躁! 靜坐式祈禱有一個信念,就是人可以「用身體祈禱」,這便是所謂Loose your mind, come to your senses(放鬆思維,還我五官)。我們有時只是用腦袋去祈禱,整個人的力量都不能發揮出來。靜坐就是讓一個人經驗到全身充滿活的細胞,他注視、他感覺……他意識到周圍世界的美麗,他經驗到自己整個人是沉浸在天主內,天主也是在他這個生機盎然的軀殼中,就像魚在水中,水在魚內。 靜坐祈禱的最高境界,是對生命的深徹領悟。而所悟者,則是存在的奧秘、神人的關係、上主的恩寵、與天地為一體等等。 六、聖詠祈禱 《聖詠》是一部祈禱書,是天主子民在各種生活情景中對天主表達的真實感情,內容觸及人生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況。 在聖詠中有一種「大丈夫」的誠實,能把人心最深的感覺(一切的感覺)一一說出。聖詠作者不單讚美、感謝,有時也埋怨、咒罵,但這些都是真誠的祈禱,因為都是人的真情實感。更重要的是:他把這一切,都交給了上主,投入他愛和寬恕的汪洋中。他是這樣的信賴上主,他和上主的關係是這樣密切,他甚至不怕和上主爭辯,向上主抗議和質問(就像屈原的「天問」!) 它也有對天主的深沉意識:上主的奧秘、大能、權威及由之而生的敬畏與愛慕之情。它對「盟約」有堅定的信念和感恩,對自己民族有強烈的愛護熱忱;它亦表達了願意毫無保留地為主而盡忠盡愛的渴望。 天主教很重視聖詠祈禱,神父的祈禱書--大日課,基本上是由聖詠所組成;彌撒中的答唱詠及許多聖歌,也是以聖詠為基礎的。 七、自發性祈禱 自發性祈禱是口禱之一,我們按照即時或現場的情況和需要,創作一些經文,在團體中向天主表達。吃飯前、新居入伙(聖屋)、遠行、開會前、在小團體祈禱和查經時,都可以有自發性祈禱;在小團體的彌撒中,信友禱文也可以是臨時自發的。 自發性祈禱的好處,是能針對當時的情況,能增加參加者對該活動的意識和投入,能幫助作自發禱文者去思考該活動的性質和意義。 自發性祈禱其實也是一種信仰的宣認,為信仰而作証。作自發祈禱的人好像是在說:我是個有信仰的人,我以我的信仰而自豪,聖神現在正推動我、默啟我……。 自發性祈禱一般分為四部分(見下表):首尾兩部分是最易的,第三部分只要出於真心,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便可以了。第二部分卻比較困難,因為這裡必須突出信仰的理由。例如:如果我們祈求上主保佑我們旅途平安,是因為「我們相信他是全能的天主,他有能力保護我們,也願意賜福我們。」如果我們吃飯前感謝天主,是因為「我們相信他是大地的創造者,一切恩惠的分施者,他使大地出產食物,幫助農夫耕作……」上面括號的內容,就是自發禱文的第二部分。如果祈禱前先讀聖經,那麼聖經的內容便應成為自發禱文的第二部分,藉此汲取靈感,向天主祈求。 | 1.呼號 | 2.感謝、讚美;聖經的啟發 (突出信仰角度) | 3.祈求 (貴乎誠懇、自然) | 4.結尾 (因基督之名祈禱) | 信友禱文 | 上主 | 你戰勝了死亡 | 求你使我們除舊更新 | 我們同聲祈禱。(眾答:求主俯聽我們) | 你願意眾人合而為一 | 求你使各黨派人士重視對話,致力團結 | 領禱 | 慈悲的大父 | 感謝你給我們團聚的機會 | 求你使我們能真誠地開放、分享 | 因主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眾答:亞孟) 或: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基督。(亞孟) | 我們讚美你,你創造了生命,也保存了生命 | 我們把我們朋友某某交託在你手中,求你使他早日痊癒 | 註:在領禱時,如果是呼求耶穌,結尾也可改為「你是天主,永生永王」(亞孟);或說:「因為你是我們的救主,你永生永王。」(亞孟)。在信友禱文中,可先說:「請大家為xxx祈禱。」 八、工作與祈禱 狹義的祈禱只佔我們生活中的小部分時間,我們應設法使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整個生活,都變成祈禱。除了運用「短誦」外,最好的方法,是有意識地工作,在工作中體驗到主的臨在,相信自己藉工作正在和天主合作去改變大地的面貌、增進人類的福祉。 更重要的,我們要學習時常把工作奉獻給天主,為天主而生活,好像保祿宗徒說的:「要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你們無論作什麼,在言語上或行為上,一切都該因主耶穌的名而作,藉著他感謝天主聖父。」(哥3:16-17) 九、聖經金句背誦 1.你們要恆心祈禱,在祈禱中要醒寤,要謝恩;同時,也要為我們祈禱。(哥4:2-3a) 2.你們什麼也不要掛慮,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這樣,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穌內固守你們的心思念慮。(斐4:6-7) 3.你們因我的名無論求父什麼,我必要踐行,為叫父在子身上獲得光榮。你們若因我的名向我求什麼,我必要踐行。(若14:13-14) 討論與分享 1.請為下列情況或人物各作一個禱文(信友禱文式或「領禱」式均可): 吃飯前;出門遠行前;新居入伙;為老師;為同學;為父母;為患病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分享你敢或不敢作自發性禱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願意每日奉獻多少時間去祈禱?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能使工作變成祈禱,你是否會更愛工作?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九課:全人的祈禱 真誠的祈禱是全人、整個人、整個生命的祈禱,它觸及人的全部,是整個人的問題,使人赤裸裸地面對上主。它是人對自己、對世界、對神的一種深沉的意識、直覺與體驗。這是由「身外」到「身內」的祈禱,由單單注意某些「事件」到意識到自己整個「存在」的祈禱。人不單關注一些身外事,更關注自己的整個存在。 一、感恩 真正的感恩不單是「殺雞酬神」式的感謝,更是為了上主所賜的寶貴生命而滿懷感恩之心,深感上主所賜生命的豐盈,自覺受之於上天、父母、社會的實在太多,所以即使遇到困難,仍能一生充滿感恩心。他又自覺到自己對父母、家庭、教會與社會的重要,肯定自己那種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身份;這種自豪感,亦是他充滿感恩心的基礎。 以下各點,都是感恩的好動機: 1.感謝上主賜給我們某些具體的恩典,如考試合格、旅途平安、病癒、突破困境、健康、溫暖的家庭……。 2.感到自己本身是「帶恩者」,自己是別人、家庭、社會、教會的恩賜。意思是:如果天主要降福我的父母,便會賜給他們一個好兒女;要降福一個社會,便會賜給它一些好公民;要降福一個人,便會賜給他一個好朋友……。而我正是一個好兒女、好公民、好朋友。我自己便是天主給世界的大恩典;我給別人帶來幸福、希望、喜樂、「救恩」。我為了自己是這樣的一個有用的人,而充滿感恩心。 3.我能夠以身為教友為榮,以身為學生、中國人、本地人為榮,我對自己是個好丈夫、好妻子、好朋友感到自豪……這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也是感恩的泉源。 4.我能夠衷心接納我的家庭、國家、民族、自我、膚色、文化、性別、高矮、肥瘦、我過去的歷史、經驗和遭遇。我知道這一切為我都是恰到好處的,是上主的恩典,是上主為我「量體裁衣」而設計了的。我能夠站得起來,也願意站起來,由現狀出發,由這裡開始,迎向未來。這種接納自我的能力,也會使我充滿感恩心。 5.我如果有活力充沛的經驗,也會衷心感謝上主。這可以表現在工作中、在奮鬥中、在服務中、在為別人而犧牲中、在運動中、在承擔責任中、在祈禱中、在默想中,甚至在靜坐中。爭取對自己活力充沛的體驗,可以保障我們持續地感謝上主。 6.惜福、惜緣之心,也是感恩的泉源。我們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惜福),也珍惜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惜緣)。我們願意善用和發揮主賜給的恩典,如天賦、才能、愛心、時間、金錢等等,也願意懷著極大的敬意,誠懇地與人交往,珍惜這種「緣分」。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們要感謝的實在太多了,那有時間抱怨呢? 二、求恩 求恩不是求神拜佛,也不是和神的交易。它是一種極深的信仰行為,相信上主愛我多於我愛自己,他在我未懂得祈求前已知道我的需要。所以向主求恩不是企求不勞而獲,不是求取廉價的成功,更加不是貪婪,而是對主完全的依賴和信靠。求恩也是人自覺貧乏虛無,感到「力不可終恃、才不可終恃」,因而感到對主的「需要」。 以下各點,都是求恩的好動機: 1.求上主賜給我們一些特殊的恩典或幫助,例如:求賜病癒,求賜考試合格或面試成功,求賜克勝困境的勇氣,求使某個願望得以實現等等,這些都是求恩的祈禱。 2.自覺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因而懷著信心投奔上主,把一切交託在他手中,求他依照他大能的安排,使一切都能圓滿解決。這是另一類的求恩祈禱。 3.「力不可終恃、才不可終恃」的自覺,或者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經驗(參考第七課:人神的相遇),也是求恩的良好動機。我們感到生命有限,常有不可為、不能為、或者為而無所成的痛苦經驗。我們已深深感到人是那麼渺少,即使古往今來的人的力量加在一起,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不是神,也無法與神相比;也許向神開放,縱身跳入他的懷抱中,是我們唯一的機會;就像一個溺水的人,會盡力伸手去抓著一切能救他的東西。於是這種對神的絕對開放與投誠,便會昇華為誠摯而懇切的求恩祈禱。 4.一個人如果渴求在生命中有所突破,或者心中有一些高超的、願意變為事實的理想,也會漸漸醞釀而成為熱切的求恩祈禱。 三、悔罪 悔罪不是恨錯、自怨自艾,也不單是為某些錯誤行為而煩惱,而是人在聖潔的上主面前那種無能、卑陋、軟弱的自覺,並深深感到人與神、人與人間那種「割離」的事實是那麼的嚴重和不幸。每一件過失不外都是在重新提醒我們這一「割離」的事實。悔罪也包含對上主的信賴:當那位比我更偉大的主願意接納我時,我便沒有不接納自己的理由。所以悔罪也是一種邁向完美的催迫力。 以下各點都是我們應悔罪的理由 1.我們為自己的失足、犯罪而懺悔,也為世界的罪懺悔。 2.面對真、善、美、聖的理想,我們很易生出無能為力的感覺。我們都有類似保祿宗徒的經驗:「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麼……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羅7:15,19)這都是值得我們悔罪的理由。 3.我們都有墮落的傾向,有時甚至會覺得自己很「卑鄙」。例如,即使是好朋友遭遇不幸或失敗,我們於悲傷之餘,有時也難免會滲入一絲絲的幸災樂禍心理。所以我們的悔罪,與其說是為了某個罪而懺悔,倒不如說是為了我們混身都是罪而懺悔,來得更貼切。沒有基督的救恩,我們根本抬不起頭來。這種悔罪其實是包含了對自己真我的全面認識,和對天主仁慈的全然信靠。 四、代禱 代禱不是單念一些經文,而是基於對主的信賴,和對人、對世界的關懷。我們關懷世界,所以亦自然向上主訴說。代禱是否「有效」,並不是代禱的本質。 代禱也可包含下列各點: 1.為所愛的人、所關心的事代禱。代禱內容很廣泛,彌撒中的信友禱文一般至少有四方面:為世界、為教會、為弱小者、為自己團體。更具體點說,代禱的對象可包括:社會領袖、教宗、主教、神職人員、病人、難民、教師、工人、老人……。我們當然可以為自己的父母、子女、親人、朋友祈禱,甚至也可以為其他國家的人,或為和我們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祈禱。 2.關心世界:一個肯為世界代禱的人,首先應是一個關心世界、認識世界的人,他願意和世界一起成長,關心世界的動向和變化。這樣,他為世界的代禱,便變成了他內心關愛之情的外溢。 3.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胸襟,或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也是代禱的必要條件。我們有一副慈悲的心腸,深信四海之內皆兄弟,願意學習去把別人的快樂與痛苦,變成自己的快樂與痛苦,使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種種,自己也會感同身受。能夠這樣,我們的代禱,就是一首愛的詩歌,是人性偉大的流露。 4.基督徒應向別人開放,並擁有一種社會的責任感,及歷史的承擔感。我們深愛著別人,也迫切渴求某些不當的事件能被重新納入正軌。如果情況不如理想,我們甚至會與上主爭辯、質問、抗議。我們並非不信任上主,我們不過是在表達我們心中的真情實感,和對世界的關切之情。能做到這點,我們的代禱便是真誠的。 五、祈禱與生活 1.祈禱與生活相輔相成 「祈禱是生活的流露;生活是祈禱的實踐。」真正的祈禱必須是口誦心維,心口如一。所以「是」甚麼人,才「說」甚麼話;是甚麼人,才作甚麼樣的祈禱。反過來說,真誠的祈禱也會漸漸催迫人去實踐祈禱的內容。舉例來說:如果我一向愛鄰人,視別人如兄弟姊妹,我才可以自然地、毫不勉強地在唸天主經時向上主說:「『我們』的天父……」因為他是『我們』的天父,而不單是『我』的天父。但這並不等於說,只有視人人為兄弟姊妹的人才配稱上主為『我們』的天父,因為只要人肯真心祈禱,那麼,祈禱的內容遲早會有一日在他身上實現,使他漸漸把別人當作兄弟姊妹,以便毫無愧色地稱上主為『我們』的天父。 2.祈禱使人由內轉變 真正的祈禱必須是自由、自發的祈禱。如果一個人在上主面前懺悔,那是他自覺到自己的軟弱和無能;如果他決心定改,那絕非是有人強迫他認錯;如果他真心為別人祈福,他是由心底裡愛人。所以祈禱本身就是一種「情」的流露、「情」的活動、「情」的訓練,使我們能「寄情於天地,盡性於人間。」。 3.祈禱鍛鍊意志 如果人不是故意利用祈禱去自欺欺神,那麼,每一次祈禱,都是人在上主面前的莊嚴許諾和誓願。不斷的祈禱其實就是不斷的許諾、不斷的定志。在這意義下,祈禱可以使人意志漸趨堅定,終至於迸發出行動的火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肋撒修女能夠以無比堅定的意志和犧牲精神,去為印度窮人中最窮的人服務,她在為那些遭人遺棄的垂死老人洗滌污穢、包紮傷口時,仍能微笑地忍受那些中人欲嘔的臭味,並能在這些比豬狗還不如的人身上看到基督,據她自己說,這都是由於她畢生祈禱所積聚的功力所致。 4.祈禱助人「慎獨」 熱心祈禱的人,無時無刻不相信神的鑒臨,許多老百姓也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以神為中心的人,不但相信要向「他」交代,並且有一天還要在他面前清算自己一生行為的「賬目」。這種人不必父母、師長或警察的監視,自然便能夠自律;即使在隱密處也能夠「慎獨」,不敢自欺,「不欺暗室」。 5.祈禱有助改善人際關係 如果我們是忠實的信徒,我們都知道要愛仇,為仇人祈禱;要寬恕,為自己不喜歡的人祈禱;要善盡家庭一分子的責任,為家庭祈禱;要祝福朋友,為朋友的成就而感謝主。這樣,我們便能培養寬恕,負起家庭責任,和不嫉妒的美德,我們的利他心也會因此加強。我們更知道,一個信徒應該時時祝福,而不該事事詛咒。 6.祈禱創造共融的團體 印度的德肋撒修女說:「祈禱之家,上和下睦」(A family that pray together, stay together.) 時常一起祈禱的團體,也會成為共融友愛的團體。因為維持這個團體生命的,正是那全能大力、永恆不變的上主。 7.祈禱使人跳出自我 祈禱以神為中心,人只佔第二位。這在一個自私自利,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中,或在一個狹隘的國家主義與種族主義盛行的時代,無異是一劑對症的良藥。當人跳出自我時,他不但能「見到」神,還能見到在自己周圍,有許多和自己同樣平等、同樣有人性尊嚴和權利的兄弟姊妹。 8.祈禱恢復人的主動 心理學家佛洛姆 (E. Fromm)說:許多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一種「主動」的活動 (Action),其實大部分人的行為不過是「被動」 (Passion) 而已。真的,人的行為受到很多限制,大多是身不由己的,例如:「朝九晚五」、吃飯睡覺、與人周旋,或看甚麼電視、玩甚麼遊戲、在甚麼場合說甚麼話等等,幾乎都是一些不得不作、不得不想、不得不說的「反應」,我們有時連停下來想一想「為甚麼我要這樣作」的機會都沒有。習慣了被動以後,當我們能重新主動時,我們反而十分害怕,這就是為甚麼許多人不敢獨處,在靜默中感到恐懼的原因。我們逃避靜默、逃避獨處、逃避反思、逃避自己。祈禱正是給人面對自我的一個絕佳機會。在祈禱的靜默中,人要面對上主,或更好說,要在上主內面對自我。他要由一連串的被動引力中掙脫出來,稍作停頓,尋回自我和那屬於自我的寶貴自由。他要窮究生命的意義,了解工作的目的,知道自己正在作甚麼。這便是祈禱。 六、祈禱能改變現狀嗎? 如果天主願意,他當然能改變現狀,但天主通常只是間接介入人類的歷史,他要人去和他合作。所以祈禱通常並不直接改變現狀。但祈禱能直接改變人、和人的心;而人則是改變現狀的動力。 七、祈禱的姿態 祈禱一定要有良好的身心準備。保持身心輕鬆、深呼吸、閉上眼睛、排除雜念等,都是祈禱的良好狀態。坐著、跪著、站著、雙手合什、高舉雙手(弟前2:8)、伸開雙手、俯首、叩首至地(瑪26:39)……都是好的祈禱姿態。但祈禱一定要表裡一致,身心統一,切勿好像耶穌所說的:「這民族用咀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是遠離我。」(瑪15:8) 八、聖經金句背誦 1.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前5:16-18) 2.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罷!必給你們成就。(若15:7) 3.所以我們要懷著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希4:16) 討論與分享 1.當我感謝時,我通常是為了一些身外的東西而感謝,或者是為了「自己」而感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祈禱與生活」的八大點中,你最認同那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分享你一次印象最深刻的祈禱經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覺得每次祈禱前收歛心神、調整身心,是重要的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孔子病重,子路請求祈禱。孔子道:「有這回事嗎?」子路答道:「有的。誄文說過:『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禱。』」孔子道:「我早就祈禱過了。」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王孫賈問道:「『與其巴結房屋裡西南角的神,寧可巴結灶君司命』,這兩句話是甚麼意思?」孔子道:「不對;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禱也沒用。」 孔子熱愛生命,一生為發揚人性的光輝而奮鬥。他信神,但他是為了提昇生命而信。所以他認為自己一生都在按天道而行,亦即一生都在祈禱;他並不需要在有病時才祈禱。他也認為人必須修己以邀天福,否則,得罪了上天,祈禱也沒有用。 第三十課:降生奧蹟 一、平凡而不平凡,超越而內在 平凡的生活原本有意義,人原本可以在平凡中活得不平凡。天主聖子「降生」成人,由天「降下」,後來又「升天」而去。這種對基督的描述,很易使人產生「天凡有別」的印象,使我們原有的「天凡之隔」觀念,再進一步得到鞏固。其實,基督降生成人,卻是為促成天人的溝通、天凡的融和,填平天人之間的鴻溝,打破天人之間的界限和阻隔。 上主愛世界、愛人類。他不單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超越的(Transcendent)神明,他更是內在於我們生命中(Immanent)、和我們活在一起的生命之源和內動力;他一直都以其「創造性的愛」、「無限向外擴張的愛」,化生萬物。他就是「愛」。 上主參與及分享了人類的命運;按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耶穌的名字原叫厄瑪奴耳,意即「天主與我們同在」。他進入及干預了人類的歷史,他是歷史的主宰,他指導歷史的運行。 而降生奧蹟便是這「參與」和「干預」的圓滿實現、標記和高峰,也把上主一直都在人間臨在的隱蔽事實「彰顯」出來。 二、天主干預人類活動的方式 1.舊約時透過凡人 以色列人由於他們豐富而活潑的宗教經驗,能夠由人的行為,看出是天主的行為,(例如梅瑟帶領以民出埃及);並由人的言語,聽出是天主的言語,(例如先知的勸勉和責備。)天主亦是藉著這些凡人,介入人類的生活,施行其救恩,在冥冥中,帶領以色列人奔向自由,並準備他們,去迎接降生為人的救主。 2.新約中透過基督 天主聖子降生成人,成了人類中的一員,他是一位在各面都與我們相似的「真人」(希4:15)。他親自來教訓、啟示、揭露人生最深的意義,和天主本體最深的奧秘,並「以言」、「以行」,去顯示他確實關懷我們,願意把人類帶向圓滿的天國境界,使全人類獲得救贖大恩。 但這位「天主而人」的耶穌,他在世時並非以顯赫的姿態出現,他的頭上也沒有「光環」,以致沒有信德的人都會聳聳肩,甚至反感的說:「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嗎?」(谷6:3) 3.現在透過平凡的人、地、事、物 今日天主的臨在也是平凡的,他透過平凡的人地事物來和我們接觸。他是一個「無聲無臭,至矣」的神,一個「天何言哉,天何言哉,萬物生焉,四時行焉」的造物主。他是至柔又是至剛的,「無為」卻無所不為。他像空氣,你看不到它,卻賴它而生存;像大地,你不覺有什麼了不起,但它卻把你承載起來;像太陽,你似乎以為它有沒有都無所謂,但它卻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動力。 天主來了,他說話了,他建立的天國就在我們中間(路17:21)。今日我們仍能接觸到這位降生成人的天主,因為「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耶穌)做的。」(瑪25:40) 這位耶穌在世時曾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正代表他要改變一切人的命運;他關心了二千年前的以色列人,正表示他要關心古往今來一切的人。在我們日常的、平淡的生活中,天主是存在的、和我們在一起的,我們必須設法發現、體驗他的「無所不在」。 三、降生奧蹟的真義 以有限表現無限、以平凡表現不平凡、以今生顯示永生、以凡俗表彰神聖、以缺陷去顯示生命的圓滿。這就是降生奧蹟。 降生是一個「有限化」的過程,但剛好就在這個有限化的過程中,我們經驗和窺探到什麼叫無限。 天主是無限的、不可觸摸的、圓滿無缺的,他是赫赫威嚴、高高在上的神明,他離開人很遠。他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 但有一天,這位神降生成人,變成有限的、有死的、可觸摸的。他外觀看來也不過只是一位凡夫俗子,他「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1:14)。 這個「降生」似乎貶低了天主。不過事實卻正好相反,藉著降生奧蹟,那位遙不可及的天主,竟成了人的慈父,我們可以觸摸他、認識他、愛他,和他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我們竟然可以直接與神交往!這是怎麼發生的?是透過降生奧蹟! 降生奧蹟就是這樣的一個「矛盾」的奧蹟,這也是天主所選擇了的路。這條路就是:他要在有限化的過程中,去彰顯他的無限,在欠缺中去顯出他的圓滿,在平凡中顯出他的不平凡。 斐理伯宗徒很想認識耶穌所說的「父」,他對耶穌說:「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耶穌回答說:「斐理伯!這麼長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若14:8-10) 四、走降生奧蹟的路 我們都願意有超越的經驗,願意達到圓滿的境界,但降生奧蹟的路卻是平凡的、落實的、有欠缺的。我們只有在接納現實時才能達到超越;超越只能在接納局限時感受到。 有一個和尚問睦州說:「我們每次要穿衣吃飯,如何能避免這些呢?」睦州回答說:「穿衣吃飯。」這和尚大惑不解說:「我不懂你的意思。」睦州回答說:「如果你不懂我的意思,就請穿衣吃飯吧!」真的,要從穿衣、吃飯的煩惱中解脫出來,唯一的辦法就是穿衣、吃飯,起勁地穿衣、吃飯,嘗試去愛上穿衣、吃飯,直至有一天能達到喜歡穿衣、吃飯的境界為止。 五、十字架的矛盾 降生奧蹟是矛盾的奧蹟,它和十字架相似,因為十字架也是個矛盾的記號。 十字架的矛盾處就是:死亡就是生命,失敗就是勝利。它不是死亡「後」的生命,也不是失敗「後」的勝利。因為我們在死亡「中」就看到生命,失敗就是勝利的另一形式。就像道家的「太極圖」, 不單是黑的盡頭有白,白的盡頭有黑,而且是黑中有個「白眼」,白中有個「黑眼」;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互相轉化。明白降生奧蹟的人,要能在黑中看到白,在十字架中看到復活的基督,在一敗塗地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超性,在簡樸單純的生活中看到天主的臨在。 我們堅信復活的現在形式是十字架;因為直至上主的應許完全實現之前,十字架始終是基督在世上的永恆標記。 六、信仰降生奧蹟的信徒生活態度 1.「降生」的角度 我們要多從「降生」的角度去看超越性、普世性、和信仰。例如:我們致力建設地方教會,以體驗教會的普世性;致力發展個人的獨特性,以與普世人類共融;活一個最平凡、樸素、落實的生命,以顯出生命的不平凡和偉大。我們要承擔這一刻的責任,為了能加入歷史的行列,去創造歷史。我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因為這就是永恆。我們相信一切真、善、美、聖的東西,但我們要把它們逐一在生命中實踐出來,讓信仰「降生」而成為生活。 2.作人類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天主一直都「與人同在」,參與人間發生的一切,他的降生就是這參與的高峰。我們也要參與和投身於建設教會、世界、社會與家庭,要真實地,而非無可奈何地生活。還要甘為世界的酵母,參與世界的命運、積極干預人類的歷史。 3.找尋降生的天主 我們還要學會在十字架的具體苦痛中找尋上主,以代替在渺茫中追尋他的蹤跡。我們不必刻意找尋痛苦,但深知痛苦是我們做人的命運,如果天主自己也曾走過苦路,我們也相信痛苦有它積極的意義。我們雖然要努力除去人間的苦痛,但仍擁抱那必要來臨的痛苦、悲傷和死亡,並深信在痛苦中,我們要與天主相遇。 我們已因對復活懷有希望,而擺脫了死亡的羈絆,而且堅信上主最後必會得勝;於是因十字架的號召,我們願以我們所擁有的有限生命去和死亡的權勢,作持久的鬥爭。 4.面對不圓滿 我們雖然有追求圓滿,甚至有追求作「神」的渴望,但我們深知世間不可能有圓滿出現。於是我們一方面企盼圓滿境界的來臨,另一方面亦要把握不圓滿的東西,並不會因為不圓滿而失望。我們深知「最好」也可能成為「好」的敵人 (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GOOD),因為在追求「最好」的過程中,我們也有可能因為追不到「最好」而連「好」的都放棄。但對降生奧蹟的體會,將會使我們學到忍耐和期待,並在一步一腳印的艱苦旅程中,逐漸邁向最好和最完美的境界。 七、聖經金句分享 1.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亞。這是給你們的記號:你們將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裡。(路2:11-12) 2.他上升了,豈不是說他曾下降到地下嗎?(弗4:9) 討論與分享 1.如果你要追求「超越」,你便必須「落實」地去生活,以不平凡的心境去度「平凡」的生活。請分享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別人無可奈何的時候,基督徒還是有可以奈何之道,即是說:在別人感到無望時,基督徒還是積極地去奮鬥,並把奮鬥的一切成敗,都寄望在基督身上。 你願意採取這種人生態度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徒因十字架的號召,以『生命』去和死亡的權勢作持久的鬥爭。」請完成下列句子: *縱使太陽塌下,我仍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我一敗塗地,我仍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主是我的仰望和倚靠,我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每下愈況的降生奧蹟 在莊子「知北遊」中,有一段對話,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什麼叫降生奧蹟:「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即請莊子指明一個較具體的地方)莊子曰:【在螻蟻;在稊稗(雜草);在瓦甓(爛泥巴)】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在這段對話中,東郭子對於莊子所說「道是無所不在」的話,很感興趣,所以他希望莊子告訴他有關「道」的更具體所在。但當他聽到莊子說道是在屎溺之中,而不是在什麼「高尚」的地方時,他感到十分失望,也認為莊子是在拿他開玩笑,所以他不再和莊子繼續談下去。 其實,東郭子是誤會了莊子,因為莊子說「道在屎溺」是認真的,也是正確的。我們至少在理論上也可以明白:如果道真的是無所不在的話,它當然「也」是在屎溺之中!但莊子的意思還不止於此,他進一步提出了「每下愈況」的見解,即是說:越是卑下,越是明顯。人如果能明白,連在最卑下的屎溺之中,道還是存在的話,那麼道便一定是無所不在的了。 為什麼這段對話有助於我們認識降生奧蹟呢?因為我們的信仰也是「每下愈況」--越是卑下,越是明顯的。 降生奧蹟是一個使超越變為平凡,而又使人由平凡看到超越的奧蹟。在基督降生前,天主總是那麼的超越和無形無像,他永遠是那麼的高高在上和不可觸摸;他是一個住在至高之天的神,遠離人間、不可企及。但當「聖言成了血肉」之後,便能在基督身上看到天主。 降生奧蹟本來就是「無限的天主」的「有限化」;可是,正是在這個有限化的過程中,我們才明白了什麼叫無限。於是,「有限」便成了使我們明白「無限」的一個途徑、一塊跳板;而且,在降生奧蹟中,這也是天主所用的唯一途徑。所以無限必須在有限中才能明白,超越必須在平凡中才能體會,永恆必須在時間中才能領悟,絕對也只能隱藏在相對中。 如果我們應用莊子「每下愈況」的概念,我們更可大膽的說:當我們在最低下、最卑賤的情況中看到最超越的天主時,我們便較接近明白什麼叫超越了。這也就是耶穌屢次把自己等同於「最小兄弟」的原因之一(瑪25:40)。 第三十一課:逾越奧蹟 福音給我們宣告一個救恩的訊息,這是一個喜訊。但喜訊指的是一個過程,不單是指一個終點或結果;它也指出為達到這結果所必須走的路,所必經的途徑。如果我們接受這個結果,也必須接受這個過程。逾越也是一個過程,它表示由奴役到自由、由黑暗到光明、由痛苦到喜樂、由死亡到生命。如果我們接受自由、光明、喜樂和生命,我們也必須接受奴役、黑暗、痛苦和死亡,因為後者正是達到前者的必經之路。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明白這點。例如:我們希望奮鬥能獲得成功,讀書能得到畢業。我們追求的固然是成功、畢業,但我們也必須同時學習去接納、欣賞我們在奮鬥、讀書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我們要明白:奮鬥和成功,讀書和畢業原是一個整體,奮鬥跟本就是成功的一部分,讀書跟本就是畢業的前半部!能明白這點,人生才是美麗的、充滿動感的,而不單是坐享其成的人生。 一、選民的逾越 1.埃及人對選民的壓迫(出1:8-14苦役;1:15-22殺男嬰); 2.天主召叫梅瑟(3:1-12); 3.苦工加重(5:10-19); 4.十大災難(7:14-24水變血;10:1-20蝗蟲); 5.逾越節的法律(12:1-14); 6.殺埃及人長子(12:29-36); 7.過紅海(14:15-31) 二、基督的逾越 1.山園祈禱(谷14:32-42) 2.被捕(14:43-52) 3.被判死罪(14:53-65) 4.被判受十字架死刑(15:1-15) 5.上加爾瓦略山(15:20-28) 6.斷氣、安葬(15:37-47) 7.墳墓已空(16:1-8) 三、我們每個人的逾越 1.在聖事中經驗逾越 藉著洗禮,我們重生成為天主的義子,擺脫魔鬼的奴役,獲得天主子女的自由,一種免除罪惡、獲得寬赦的自由。 藉著告解,我們相信獲得寬恕,在一個可感覺的標記中,親歷與主與人重修舊好的喜樂,在不斷更新的路上向主邁進。 2.在生活中經驗逾越 例如:在互相寬恕中,我們經驗到真實的內心平安,擺脫了冤冤相報的困局;在接納生命裡的平凡、支離破碎、矛盾與不幸中,我們學會熱愛整個的生命、及生命中的一切,使生命重新有了光彩。 四、人類的逾越--默21:1-7 儘管我們在現世所接觸到的都是不幸、痛苦、悲傷和死亡,但我們堅決相信,終有一天,人類會到達那幸福、歡樂和生命的境界。基督徒對世界樂觀,對將來充滿希望,亦願意為促成新世界的臨現,而參與改造世界的工作:包括對政治和社會事務的參與,並甘心分嘗這世界的希望與焦慮、愁苦與喜樂。 五、基督徒的望德 1.對現在懷有無比的信心,對未來懷有「確切」的希望。這希望是「確切」的,因為基督的復活是決定性的、永久性的,他不是給我們帶來99.99%的大希望,而是給我們帶來100%的絕對希望。 2.我們不再害怕自己的軟弱與無能,相反地,由於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軟弱,我們便可以有更多的理由去依靠基督,正如保祿所說:「我為基督的緣故,喜歡在軟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12:10)。 3.閱讀格後4:7-18。保祿由於擁有望德,他可以達到「絕路,而不絕望」的境界,因為他相信,「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縱使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 4.我們每日的感恩祭,都是一種逾越的紀念,一種望德的激發。我們追念救主的苦難,慶祝他的復活,期待他的光榮再來。 六、革命者的望德和歷史任務 世上沒有一個革命者,能一次過而永久地完成革新世界的任務。亞毛斯死了、先知埋葬了、屈原、岳飛、文天祥、孫中山都過去了,連基督也在我們眼前消失了。他們中沒有一個能徹底而永久地「完成了」他們使命的全部內涵。孫中山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話,其實也是每個革命先行者的肺腑之言。 基督徒的望德,是對主的聖言與計劃懷有信心,對現世懷有希望;他自覺既為人類的一員,便應肩負世界的重擔,為歷史的繼往開來而鞠躬盡瘁。他的光榮及成功,就是他的信心、決志和行動。林覺民在《與妻訣別書》中說:「革命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這種不求成功,只求盡其在我,而問心無愧,不敢有負社會、父母及師友殷切期待的胸懷,就是我們所說的「望德」。 七、聖經金句背誦 1.我實在以為現時的苦楚,與將來在我們身上要顯示的光榮,是不能較量的。凡受造之物都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羅8:18-19) 2.因為我們知道,直到如今,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歎息,同受產痛;不但是萬物,就是連我們這已蒙受聖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嘆息,等待著義子期望的實現,即我們肉身的救贖。因為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就不是希望了;那有人還希望所見的事物呢?(羅8:22-24) 討論與分享 1.基督的逾越就是經過__________,進入__________。 世界的逾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個人的逾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對我自己的軟弱,我會(請一項): 灰心______; 若無其事______; 依靠天主______; 認為這是生命的現實,不值得大驚小怪______; 越發起勁______; 增加自己的謙遜______; 多祈禱______; 盡人力而聽天命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分享本課對你最有啟發的一個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看不見才是望德 一、一位信徒的看法 希望是一件很奇怪的東西。穆特曼(Jurgen Moltmann)在淪為戰俘時,才深深領悟到什麼叫希望。他在一切都崩潰了以後,看到有一種獨特的、超越了一切希望和失望的「希望」,誰擁有這獨特的希望就可生存,否則必會死去。這種希望抗拒毀滅和失敗,不肯讓灰心和喪志去操縱;它包含著一種頑強的鬥志、再生的勇氣、和對生命本身的執著--無論如何,堅強的活下去! 這種希望肯定了現實的不全,看清了真實生命中的支離破碎,甚至體驗到上主本身所面對的「失敗」。「失敗的天主」是一個我們極難接受的觀念。我們最多能接受天主在二千年前失敗過「一次」,現在他已是個節節勝利的天主。我們不願相信今日的天主還是二千年前的天主備嘗失敗之痛的上主。因為為了我們自己著想,我們還是希望在痛苦之餘,早早有個能「打救」我們脫離苦海的天主的出現!但天主沒有「打救」先知,沒有「打救」那些忠於他的致命者,甚至耶穌在十字架上也曾喊出了一句極為淒涼和哀怨的話:「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 天主的全能不是我們心目中的「戰無不勝」;望德不在乎勝利,而在乎不肯失敗、不怕失敗,是勇者不懼的大無畏精神。望德不在乎在心理上為自己留下最後的一線生機,把天主當成是自己現世的保險。望德是置於死地而後生;是明知今生會失敗而仍不喪氣,明知生命必逝亡而對永恆有信心;是連一線生機都沒有時(就是在連天主都隱去了以後)所殘存的生命力。當我們能領悟,連「全能大力的上主」自己也在世上接納失敗時,我們的望德就是與死了的基督同死,與上主一起去接納生命中的現實--大部分是屬於失敗和死亡的一切現實。如果勝利的基督曾留下過什麼可見的標誌,那便只有那屈辱的刑具--十字架。 許多人都有「祈禱無用」的痛苦經驗,天主也多次沒有俯允我們的祈求,沒有滿足我們那些明明是好的和合理的願望。我們有時很難不懷疑,天主或是不能、或是不肯。無論如何,他是在我們最需要他的時候躲開了。他幫不了我們的忙,也不是我們心目中那有求必應的神! 不過,正好就是在這情況中,我們的望德才顯出是望德。因為望德就是:「即使」在這境況中,我們對主還是不失信心,還是對他滿懷希望。望德不是希望主最後再給我們那失去了或期望著的東西;望德是對「他自己」懷有希望,我們愛「他」、信「他」、望「他」。在「他」內創造希望,如此而已。「即使」他沒有攪好人生、世界、國家的大事(我們有時是實實在在地有這「直覺」),我們還是照樣地信他、望他、愛他。保祿甚至說:「我們的得救,還是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就不是希望了。」(羅8:24) 信徒瞻仰復活的主,堅信善必勝惡,生命必勝死亡,於是敢於以殘存的生命力,向一切衰敗和死亡挑戰。 這就是成熟的望德。 (徐錦堯:懷著望德面對中國) 二、一位新儒家的看法 死氣節者,乃當「絕無可奈何之時」,而人所「唯一可以奈何之道」。死氣節者,以身殉道,非消極的離開人間世,乃以身隨道之往以俱往,抱道而入於永恆世界之謂也。夫人當死氣節之際,其心中一念,唯是所以不負平生之志,匪特可不念及其當留名後世,抑且可不念及其死之是否有益於後世……中國古人所以能有氣節,皆由於過去之文化生活上、志願上之陶養。當其死氣節之時,明見天地之變色,日月之無光,知一切皆已無可挽回,因而其對未來,可全無所希望或企慕。其死也,以酬國家文化之恩澤,而無愧於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之問。故其全部精神,皆所以求自慊而自足。「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平生未報恩,留待忠魂補。」專誠所注,唯是不負平生之志。此中國氣節之士,所以貞人道於永恆,嗚呼至矣。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第三十二課:痛苦的奧蹟 基督宣講的是喜訊,而人生總不免有痛苦。故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痛苦必然亦是喜訊的一部分,透過痛苦的磨練,信仰生活才可以深深的扎根。 一、痛苦是生命中無可否認、絕難逃避的事實 痛苦有許多類型,有不同層次。有天災、人禍;有惡意的、非惡意的;有個人的、集體的;有個別性、單一性和偶發性的;也有屬於制度化的。 痛苦瀰漫於人生的每個階段、滲透人生的每個層次:體弱、病痛、誤會、不信任、仇恨、毀謗、被朋友出賣、生離、死別、在歡樂中的隱憂(因為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對死亡的恐懼、命運的作弄、人際關係的疏離、破碎的家庭、事業的失敗、學業的停滯、戀愛路途的崎嶇、好朋友的相繼離去、生命的空虛、獨處的寂寞、個性的分裂(例如羅7:15)、社會的暴力(包括個人或制度化的暴力)、貧富的懸殊、連綿的戰爭、世界性的饑饉、階級的仇恨與鬥爭、壓迫與剝削、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經濟侵略、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孤兒、寡婦、被遺棄的人、絕症的病人、傷殘人士、畸形兒童等等…… 如果要在生命中除去所有的或輕或重的痛苦,生命實在已所餘無幾;所以如果人生有意義,則痛苦亦必有意義。 二、痛苦的積極意義 1.生命的訊號 有些痛苦是一種訊號,是用來保存生命的。身體和五官是痛苦的來源之一,人就是因為有身體和五官的感覺,才會感到痛苦。我們的手觸到火會痛,饑餓、疲倦時會感到不舒服,這些都是痛苦。但正是因為我們感覺到這些痛苦,我們才能避免更嚴重的傷害:即避免被燒傷並知道要吃飯和休息。達彌盎神父畢生為痲瘋病人服務,有一次,當他不慎把熱水倒在腳上時,竟然完全感覺不到痛苦,因為他已染上了痲瘋病!在這個角度下,感覺到痛苦並不算真痛苦,失去了感覺才是真正的痛苦! 2.一事的兩面 在一張「送別咭」上有這些字句: 如果我不是遇到你,就不會認識你; 如果我不是認識你,就不會喜歡你; 如果我不是喜歡你,就不會失去你。 但我卻遇到了你、認識了你、喜歡了你;現在還要失去你! 是的,愛恨、恩仇和散聚等,不過都是同一事物的兩面。在最好的朋友間、最美滿的家庭裡,都會出現意見不合、誤會和紛爭的時刻,我們不必為了害怕這些痛苦而不去交朋友,不去組織溫暖的家庭。雖然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難道我們便應為了怕散席的痛苦而不去赴宴嗎?喜歡玫瑰花的人不會怕花枝上的刺;學走路的小孩也不會怕跌倒。 3.當頭棒喝 困難和痛苦有時能產生警醒的作用,使人能懸崖勒馬;或者是使人更加看清楚自己的前途和生命的意義,從此洗心革面,善度新生。暴飲暴食會損害健康,誤交黑社會人物,會被他們脅迫去作自己不願作的壞事。失去健康,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都是痛苦的,但這些痛苦有時卻能使人痛定思痛,決心去補救。越大的失敗,有時反而越有更大的警醒力。也有些人在參加好朋友的喪禮時,才真正覺悟到:原來每個人所擁有的年壽與時光都十分有限。 4.玉不琢,不成器 歷史上許多偉人如孔子、孟子、岳飛等,都是出身於貧苦的家庭,耶穌的父親也只是一個貧寒的木匠。幾乎所有的偉大人物,終其一生,都曾經歷過無數的困難、挫折和痛苦。痛苦困難磨練人,就好像烈火冶煉黃金一樣,正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人在經歷過痛苦和挫折之後,一方面會增強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會珍惜自己經由痛苦所取得的成就。 孟子也曾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許多心理學家也認為,一帆風順的生活不單漸漸使人感到煩悶和單調,也會使人難以振作、反應遲鈍、缺乏應變的能力,有時甚至令人很易疲倦。所以,我們確實可以說:「痛苦是天主化了妝的祝福」。 其實,痛苦也是有免疫性的。一個習慣於面對痛苦和困難的人,到了真正嚴重的關頭,也會更有力量去承擔痛苦,更有能力去解決困難。反之,從未病過的人,一次疾病就可能令他一命嗚呼了。 5.了解與同情 公元二九一年時的晉惠帝,養尊處優,昏庸無知,當時「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晉書:惠帝紀)。這個故事的教訓是:如果你不是處於另一個人的境況中,便很難了解他,更說不到會同情或幫助他。有些人總不能同情失敗的人,因為他們從未嘗過失敗的痛苦。困難使人彼此感到有同舟共濟的義務,許多偉大的友誼都是在共患難時產生出來的。 6.理想的代價 我們今日所享受的高度物質文明,是許多人的心血結晶,其間經歷了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我們所享受的自由和民主,也是許多人用鮮血換回來的。如果我們認為痛苦和困難是不幸的話,我們現在卻是在享受著許多人所身歷的不幸的成果。這個世界也是在經歷了許多天災人禍後才不斷地重建起來的。海空難使人努力去製造更安全的交通工具;地震使人蓋起更穩固的房子;瘟疫導致了新醫藥的發明。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災難」推動著人類進步。 7.痛苦的信仰意義 痛苦在聖經中有很積極和正面的意義,它甚至可以帶來救恩。我們在下一課再詳細討論這點。 三、痛苦是相對的--境由心造 痛苦並非絕對的,我們很難界定什麼叫痛苦,因為有些事情,對某些人來說是痛苦的,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喜樂。例如:家務對傭人來說是勞役,對母親來說是責任與光榮;體能運動對懶惰學生來說是苦事,對準備出賽的運動員來說卻是難得的機會。甚至面對痛苦,亦有些人能較易忍受,有些人則不堪一擊。 如果你愛耶穌、愛教會,如果你有理想、熱愛生命,你會明白和接受耶穌這句話:「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30)。文天祥由於對國家、民族、理想、信念的執著,所以說出了「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的豪語。司馬遷也因為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忍受了「宮刑」的苦辱。 面對痛苦,我們當然要努力去剷除,但更重要的,卻是要針對我們自己的心──看到痛苦的意義和價值。 四、愛可以減輕痛苦 人可以為愛而犧牲,為愛而承擔一切困難和痛苦;愛亦可以減輕自己的痛苦和別人的痛苦。例如對病人的關懷、照顧和呵護,對破碎心靈的同情與安慰等,都能減輕當事人的痛苦。有些醫生甚至認為,如果他們能與病人多談一分鐘,就可以少開一劑藥。 基督徒必須盡力消除人間的痛苦。例如在個人方面,努力從事安老、扶幼、救災、濟貧的工作,特別設法關心社會上的所謂「邊緣人」,如傷殘、弱智等人士。在社會方面,更要設法消除痛苦的根源,反對制度化的暴力,例如貪污、剝削及各種社會性罪惡等等,因為這些制度化的罪,許多時正是其他痛苦的原因。 五、面對痛苦 1.在痛苦面前,若你感到自己是「逃不了」的話,最佳的策略還是勇敢地面對它、接納它。逃避、埋怨、憤怒、悲傷、失望等只會加深痛苦。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即是說:不怕「貧」,最怕不懂面對「貧」。痛苦也是這樣,它本身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找不到面對它之道。 2.堅信痛苦總會過去,它不可能持續太久,它總是會完結的。死亡可能是最大的痛苦,但也結束一切痛苦。 3.有些痛苦只是「此時」、「此地」的問題,不要讓它擴散開去;不要讓痛苦產生連鎖反應,或在某些個別的痛苦上,加上其他的痛苦,如焦慮、失望、怨天尤人、對神對人失去信心等。懷抱偉大的理想也會增強人忍受痛苦的能力。 4.在痛苦時要嘗試找出痛苦的根源,也可以向朋友傾訴,或投入其他更有意義的工作,或藉有益的消遣與娛樂,以分散自己的心神,並勿忘祈禱、讀經,以赤誠之心投靠天父。 5.盡人力而聽天命:在翕合主旨下,與承擔痛苦的基督,一起走十字架的王道。 6.在平時多作心理準備,以便在痛苦來臨時,能保持高度的冷靜與堅忍不拔之心。 7.信仰也告訴我們:主沒有應許他的信徒不受苦,只應許在他們受苦時,與他們同在。 8.最後,採取一些減輕身心壓力的方法,也能幫助人易於面對痛苦,例如: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況;找尋宣洩的機會,如向人訴苦、大哭一場等;多做運動、按摩、深呼吸,使全身鬆弛等等。靜坐、默想,也能幫助人平復心情,有更多內在的力量去面對痛苦。 六、痛苦是一個奧蹟 無論我們怎樣解釋痛苦,痛苦仍是一個奧蹟,一件很難明白的事。懂得開解別人的人,一旦面臨困難和痛苦,也會覺得難以忍受。我們一方面要懷著悲天憫人的心,去努力化解一切人為的痛苦,消弭一切自然的災難;另一方面也當以敬畏之心,去面對自己或別人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故,勇敢地承擔生命中的必然缺陷。 面對世界的災難、自己心愛者的死亡、無辜者的被害、好朋友的誤解,我們除了以平靜的心去默默地承擔這一切,並堅決地說出「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以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補救總是後來的事,也許亦只有勇於接納一切「已發生」的現實的人,才能更有勇氣去衝破這現實。 七、聖經金句背誦 1.人生在世,豈不像服兵役?人的歲月,豈不像傭工的時日?有如奴工切望陰涼,傭工期待工資:這樣,我也只有承受失意的歲月,為我注定的苦痛長夜。(約7:1-3) 2.天主是忠信的,他決不許你們受那超過你們能力的試探,天主如加給人試探,也必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夠承擔。(格前10:13b) 討論與分享 1.我以往面對痛苦的方法是積極的______或消極的______? 正確的______或錯誤的______?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信仰光照下,我決心以下列三種心態面對痛苦: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3.請分享近期最痛苦的一個經驗,在這經驗中我的信仰起了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痛苦的積極意義」一節所提出的七個觀點中,你最同意那一個?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恩賜共享--不必為神開脫 我們活在富裕中,所以我們容易感謝天主。 在溫暖的祈禱室,當大家圍坐在柔軟的地氈上,凝視著在緩慢氣流中抖動的燭光的時候,我們很易從心底湧溢讚美的言詞,自心靈的深處高歌上主的慈悲和偉大。但上主是經常地這樣善待他子女的嗎? 當我在非洲坦桑尼亞探訪一個難民營時,我差不多要說:我們沒有感謝上主的理由!因為他是個不懂得照顧世界的主! 「不!」你會立刻抗議:「我們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感謝主!世界的苦難並非由上主而來,這一切都是人為的。我們不該把世間的爛賬算到至善之主頭上!」你,正如許多好的、善意的信徒,便這樣輕鬆地為上主開脫了。 你抗議我對天主的「抗議」,你認為你可以「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感謝主,只因為你事實上並不是「在任何環境中」,你是「在幸福中」,你當然有感謝上主的理由!但…… 在坦桑尼亞,我見到一個廿一歲的青年人,他這些年來都是活在「塵埃糞土」之中。他患了小兒痲痺症,不能動彈,他只是伏在塵土中苟延殘喘;他不知道頭上有個青天,一個漂亮的、蔚藍的青天;他不會說話,因為沒有人和他說話;他不能自己大小便,過後也沒有人為他清理,因為非洲人認為這是穢物、不祥之物。在香港,一隻普通狗的生活,都比他舒適些、清潔些、好過些……如果你是他,你會感謝嗎?而他並不是唯一不幸的人。在難民營中,許多人、許多情況都使我好想哭。我想起了「豆棚閑話」中的一首民歌: 老天爺,你年紀大,耳又聾來眼又花。 你看不見人,聽不見話。 殺人放火的享著榮華,吃素看經的活活餓殺。 老天爺,你不會做天,你塌了罷! 你不會做天,你塌了吧! 你大概也要說:「不對啊!不對啊!人間的混帳糊塗事,與天主有什麼相干呢?」你又在為神開脫了。你既然認為上主掌管人間的生死禍福,為什麼好處儘要感謝他,壞處卻認為與他無干? 我沒有罵天主之意,我只想說:為神開脫的最佳辦法,不是申辯,而是行動。 天主管理世界的「方式」,我們是知道的。他對世界、對人都有不同的祝福方式,如果我們不和天主合作,他的祝福便無法兌現。 讓我舉一個例子:天主給哥哥聰明的腦袋,這是天主祝福哥哥的方式。天主沒有給弟弟聰明的腦袋,但這並非天主不祝福弟弟,因為天主願意這個聰明的哥哥去愛、去幫助這個不聰明的弟弟,使這個弟弟同樣獲得成功、獲得快樂。於是天主給弟弟的祝福就是「賜給他一個好哥哥」。 基於同樣的原則,天主可以把肥沃的土地賜給某些國家,而讓一些國家土地貧瘠,甚至連年旱災。這並非天主對人不公平,因為天主的旨意,原本就是要人好好作世界的「管家」,而世界各國的人,都當情同手足、互通有無、彼此支持和幫助,達到「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沒有不足」(格後8:15)的地步。 誰不按天主的旨意去生活,不按天主的計劃去創造一個安和樂利的世界,誰不願意把自己所擁有的去與人分享,就是陷天主於不義,就是給人以咒罵天主的藉口。我們空有最佳的口才,也掩蓋不了「天主不能好好照顧世界」這個殘酷的事實。 但其實不是因為天主不能,而是因為我們不肯。原來天主的計劃便是要透過我們去執行的。因為我們不願按天主的計劃--恩賜共享的計劃--去生活,所以世界才有不幸。 如果我們真要感謝天主,我們何不慷慨地以「恩賜共享」的方式,讓一切人都有感謝天主的充足理由呢?(徐錦堯) ※寒山問拾得:「人家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 惡我、罵我、騙我時如何﹖」 拾得云:「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 理他;再等幾年,看他怎樣﹖」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盡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 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菜根譚) 第三十三課:聖經人物如何面對痛苦 痛苦未到之前,我們可以說很多有關克服痛苦的理論;但在劇苦之中,便不太容易保持那份堅忍與期待上主親來眷顧之心。聖經上人物的榜樣,也許可以作為我們面對痛苦的參考。 一、舊約中有關痛苦的思想 1.淨化 痛苦有淨化人靈的功效,是天主對他所愛的人的一種鍛鍊(詠66:10);它能使人變得堅強而潔淨(德2:2-5)。虔誠的人把生命中的考驗和試探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德2:1-13),並認為那是好事(哀3:24-28)。 2.教育 痛苦有教育天主子民和啟示天主計劃的功用,這是以色列民在沙漠中流浪了四十年所獲得的活生生的體驗(申8:2-6,15-18)。原來「福地」不單是一個天主的恩賜,也是要人努力去賺回來的。 3.召喚 痛苦也是一種召喚,使以民逐漸領悟上主原來是他們的慈父(箴3:11-12),他的懲罰並非酷刑,其用意不在報復而在治療(德2:22-23)。連瑪加伯七兄弟中最年幼的一位,也對此深信不疑(加下7:32-33);當懷有復活的希望時,一切痛苦便顯得微不足道了(加下7:9-12)。 4.救贖 最後,痛苦更具有為人轉求和救贖的價值。(請閱讀依53:10-12) 二、約伯的榜樣(約1:1-2:13) 約伯傳要解決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義人受苦之謎:義人為何受苦? 約伯是一個義人,但受了極大的痛苦。他雖然十分信賴上主,但總覺是受了極大的委屈。他自始至終都自覺無罪,事實他也是「無罪的」,所以他不斷向天主抗辯,直至天主顯現出來。 約伯與天主有了親身的體驗後,才完全改變了自己的頑強與傲慢,像許多懷有偉大信仰的人物,如雅各伯(創32-35)、梅瑟(出3:5)、依撒意亞(依6:5)、耶肋米亞(耶1:6)一樣,約伯由於親眼見到天主而深覺卑微不堪,剎那間回到在宇宙中、在天主計劃內的原本地位--在泥土和灰塵中(約42:1-6)。於是他接納試探、磨練和痛苦,作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很難明白約伯和天主相遇的經驗本身是怎樣的,但他自從與主相遇後,便改變了自己對生命--尤其對痛苦的看法。其實,如果我們能看得遠、廣、深、通、透,我們也可以改變自己對人生和對痛苦的觀念。 看得遠,我們會看到現在的苦,可能正是未來幸福的一個必要步驟。 看得廣,我們會看到現在的苦,只是整個快樂人生的一個小環節、小插曲。 看得深,我們會看到現在的苦,原來是與幸福緊緊相連的。 看得通,我們會看到現在的苦,不過如此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 看得透,我們會看到現在的苦,原來也有它的意義和價值。 約伯和天主相遇後,大概是對生命之謎有所頓悟,所以苦也不那麼苦了。 三、聖母瑪利亞的榜樣 路加2:34-35形容聖母將被利劍刺透心靈;教會的傳統亦稱聖母為痛苦之母,認為她受過七種錐骨刺心之苦。她在十字架下,目睹愛子無罪受刑,被眾人所捨棄,更是苦中之苦。但聖母都一一忍受了。天主並沒有因她擁有做耶穌母親的崇高地位,而使她免受痛苦。相反地,她所受的苦,恐怕比平常做母親所受的,還要多許多倍呢。 四、若瑟的榜樣(瑪1:18-21;2:13-18) 聖經稱若瑟為義人,他也受了很多苦。他曾因自己的未婚妻「未婚有孕」而感到痛苦。他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星夜逃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那更是不知何等艱困的旅程。在這故事中所發生的「無罪嬰孩遭屠殺」事件,更不禁使人驚問:為什麼連無罪的嬰孩,也要受苦? 聖經只是描寫義人、無罪的人所遭受的苦,它沒有加以解釋。也許對於信主的人來說,這並不需要解釋。因為總有一天,公義的、眷顧義人的天主會擺平一切。 五、上主僕人的遭遇 閱讀依52:13-53:12 這是一首很漂亮的詩歌,描述「上主的僕人」如何承擔痛苦。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默想,我們會發覺這位上主僕人的遭遇和耶穌的遭遇很相似。 六、新經中有關痛苦的章節 1.基督的門徒必須受苦,背著十字架跟隨基督(瑪 16:24–25),因為徒弟不能勝過師傅(若15:18-20,16:1-2)。 2.因此門徒亦欣然為基督受苦(宗5:40-41),並感到「配為耶穌受苦」是一種殊榮。 3.保祿一生受盡各種痛苦,並以此向人誇耀(格後11:23-29,12:7-10)。 4.伯多祿也勸信友正視痛苦(伯前3:13-18,4:12-16),甘心為正義受苦,並以能「分受基督的苦難」、「為基督的名字受人辱罵」為莫大的福分。 5.一切痛苦在基督身上找到了最深的意義:天父的旨意必須承行,天父的計劃必須實現;作為基督的門徒,更要背負蒼生、代人贖罪,不怕足踏塵世路,肩擔古今愁。 七、聖經金句背誦 1.所以,我親愛的弟兄,你們要堅定不移,在主的工程上該時常發憤勉力,因為你們知道,你們的勤勞在主內決不會落空。(格前15:58) 2.看,我們稱那些先前堅忍的人,是有福的:約伯的堅忍,你們聽見了;上主賜給他的結局,你們也看見了,因為上主是滿懷憐憫和慈愛的。(雅 5:11) 討論與分享 1.你認為你一生中苦與樂的比例是(請出一項): 1:9______; 2:8______; 3:7______; 4:6______;5:5______; 6:4______; 7:3______; 8:2______; 9:1______。 2.你如何穿過和跨越了你生命中所遭遇到的某一次大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對必要來臨的痛苦,你會欣然接受,並視之為主的恩賜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哪一位聖賢的榜樣,更能幫助你接受痛苦?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十四課:復活的基督 基督復活了,因為他活在今日,活在我們當中;亦由於我們今日實在經驗到他的臨在,所以我們相信這位昔日曾經死了而埋葬的基督,一定是已經「復活」了。 基督的復活,是初期教會宣講的核心,二千年來,一切基督徒都堅信主已復活,亦由於懷有對復活之主的盼望,我們敢於迎向死亡的挑戰。 一、基督的「復活」與復活的「基督」 基督的「復活」並不等於復活的「基督」。前者指的是一個事件、一個過程,一件二千年前某日所發生的事,是指耶穌屍體的復甦;聖經在這方面的記頗為隱晦。後者指的卻是一個仍活著的人,他的臨在、他的影響、他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地位;關於這一點,聖經上有很明顯的記載。其實,整本新約都在肯定,基督仍活著,並已進入了永生天主的光榮中。 二、「復活」的紀述──從樸素見真實 四福音只有很短的有關復活的紀述(其實只是有關主復活後的「顯現」)。瑪是廿八章中的最後一章,谷是十六章中的一章,路是廿四章中的一章,若是廿一章的兩章,其中一章還是附錄。任何宗教對他們教主的生平,一定不會作這樣的安排,反而會盡量發揮他們教主復活後的光輝生活。 新約不尚炫耀的樸實紀述,反而顯得更為可信,因為它沒有任何由狂熱的信徒去編造的史料,或誇大事實的痕跡。 三、互相矛盾的紀述──重事實而不重細節 四福音有關主復活後的紀述,彼此間有相當多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地點。路暗示主復活後只在耶路撒冷及其近郊(厄瑪烏)顯現。因為路加相信「救恩來自猶太人」,耶穌的救贖工程是以耶路撒冷為終點和高峰,然後福音是由這裡散播到普世。所以路加無論如何都要等聖神降臨後,才讓門徒離開耶路撒冷!但其他三福音則認為耶穌的顯現是在耶路撒冷和北方的加里肋亞,瑪且聲明耶穌要在加里肋亞才顯現給門徒(瑪28:7-10)。 至於婦女們的數目和反應(即告訴或不告訴門徒),及天使的數目,更是彼此不同。 這些不同,顯出四福音對基督有不同的了解,亦顯出福音作者忠於各個地方教會的不同傳授,而不強求相同,更顯出他們重視和注意的,是耶穌復活的事實,而非其細節。 四、若隱若現的顯現──信仰觸覺的重要 四福音中有關耶穌復活後的情況大致都相同:他常是若隱若現的。他與生前有所不同,他不易被人認出來(路24:16)。瑪利亞瑪達肋納把他當作園丁(若20:15);在湖邊顯現時,所有門徒在捕魚奇蹟再次發生前,一直都未能認出他來(若21:4)。而且他顯現後很快又在他們眼前消失。這些事件顯示,要認出耶穌來,並不能單憑肉眼。 今日猶如往昔,我們如要認出基督,也要靠信仰的視覺和信德的「觸覺」。 五、禮儀性的臨在 聖經記載門徒們認出耶穌的時刻,很多時都與「吃」及「分餅」有關。例如路24:30(厄瑪烏),及若21:5-13(湖邊顯現)。因為新興教會自始便舉行「分餅禮」(擘餅禮),即今日的彌撒,他們在禮儀中是真真實實地感受到主的臨在,所以他們便把主的顯現,加進了一些禮儀的色彩。也可見,當時教會相信基督的復活和顯現,是基於一種「信仰經驗」,而非單單五官的感覺。 六、復活的團體--新興的教會 按聖經的記載,沒有人親眼見到基督自死者中「復甦」的過程,也不是很多人見過主的顯現。但新興教會卻相信主真的復活了。 按宗2:42-47的記載,新興教會的生活有五大特點: 1.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因為是基督在宣講。 2.時常團聚:堅信因主名而相聚時,基督就在他們中間。 3.時常擘餅及挨戶擘餅:為遵從基督「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的吩咐(路22:19),並堅信那就是基督的肉身和寶血(若6:53-58),誰吃了便住在基督內,基督也住在他內。 4.時常祈禱:與他們所愛的主作親密的交談。 5.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不以財產去保障他們的未來,因為上主就是他們的產業,基督就是他們的磐石和保障。 綜觀新興教會的上述五大特點,可見信徒們堅信基督實實在在是在他們中間活著。所以如果基督確實是死了、埋葬了,而這又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那麼這活在他們中的基督又是什麼一回事呢?他不是必須首先復活了才可成就嗎? 七、復活的基督與我 相信基督的復活是重要的,因為這是我們整個信仰的基礎:「如果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便是假的,你們還是在罪惡中。」(格前15:17)但相信「復活的基督」是更重要的。我們的信仰,不是單為二千年前的一個奇蹟而驚訝,更要為這個自二千年前一直活到現在的基督而活。我們和他有生命的聯繫,我們的一生也是緊緊地繫在他身上的!因此,我們要: 1.與基督同度新生(羅6:3-4)。 2.堅信連這可朽壞的肉身,也將成為不可朽壞的(格前15:53-57)。 3.對現在滿懷信心,對將來充滿希望,並堅信一切都將在基督內,達致圓滿的境界。(格後4:16-18) 4.努力在禮儀、聖經、祈禱及團體生活中,體驗基督的臨在。 八、聖經金句背誦 1.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授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此後,又一同顯現給五百多弟兄。(格前15:3-6) 2.幾時這可朽壞的,穿上了不可朽壞的;這可死的穿上了不可死的,那時就要應驗經上所記載的這句話:「在勝利中,死亡被吞滅了。」(格前15:54) 討論與分享 1.我是否相信,當基督徒聚會時,基督就在我們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參與彌撒時,我相信基督親臨祭台上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如何「發」信德?我懂得如何刻意地「激發」信德,以相信主的臨在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想起復活的基督就在我心中、在我周圍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基督的奇蹟 耶穌在世時顯過很多奇蹟或聖蹟,主要是驅魔、治病、駕馭大自然(例如平息風浪,步行水面等)、使死者復活。他自己由死者中復活,更是奇蹟中最大的奇蹟。 耶穌顯奇蹟,並不在自我炫耀,而在於: 1.增加他說話的可信性; 2.加強人對「上主必將大獲全勝」的信念; 3.使人看出天國已在人間,惡勢力終將被徹底消滅。 今日世界,正如二千年前一樣,都是充滿不幸;天災人禍,無日無之。人人都在痛苦中呻吟,引頸企盼更美好日子的來到。但經驗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們:美好的日子遙不可及;這個世界確是個罪惡肆虐,邪魔外道橫行的世界。 在這種境況中,耶穌所顯的奇蹟便成了一種標記、一種預兆。耶穌藉著它們明確地告訴我們:天國已在人間,上主的威能已經顯露。他要消滅一切邪惡,治癒一切病患,粉碎一切陰謀,讓人人都能在上主愛的汪洋中度一種平安、友愛的生活。無論罪惡的勢力多麼囂張,善一定會勝惡,正義一定會戰勝妖邪,光明一定會驅逐黑暗,甚至死亡也要在生命前屈服。耶穌所帶來的便是這種希望;他所行的奇蹟是這種希望的保證,也是「美好日子必將來到」的先聲。 所以耶穌為一個人驅魔,目的並不單是為了讓這個人擺脫惡魔的控制,更在告訴我們:邪魔和惡勢力再不能在世上為所欲為。當耶穌使一個人復活,目的也不單是為了憐憫死者親友的悲傷,而是在給我們指出:人生並非為了死亡,墳墓也不是人永遠的歸宿;我們是為了永恆而受造的,因為死亡再不能統治人類了。在死亡面前,人已經可以鎮定地、滿懷信心地說:「死亡,你的勝利在那裡?死亡,你的刺在那裡?」(格前15:55) 一個不懼惡勢力、痛苦與死亡的境界,便是天國的境界。 同樣重要的是,既然耶穌已藉奇蹟來證明了他是真天主,那麼他的話就是神的話,是「生命之言」,是我們救恩之所賴。所以我們就應按他的話去生活,而且把他的話傳到天涯海角,讓人人獲得救恩。 ※ 寶劍鋒由磨鍊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樸鼻香? 痛苦是天主化了妝的祝福; 一切的絆腳石都可以變為踏腳石; 如果天主關了一扇門,就會開一隻窗。 第三十五課:感恩祭(彌撒) 禮儀是教會行動的頂峰,力量的泉源;感恩祭更是禮儀行為的極致。信友至少每主日都會參與感恩祭,因此如何了解感恩祭,並使之成為生活力量的泉源,是信仰上的首要任務。 一、禮儀憲章的話 1.為完成救世大業,基督常與教會同在,尤其臨在禮儀中。在彌撒聖祭中,他一方面臨於司祭之身,一方面亦臨在於聖體形像之內。他又以其德能臨在於聖事內,因而無論是誰付洗,實為基督親自付洗;在教會內恭讀聖經,實為基督親自發言。(節7) 2.我們的救主,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在最後晚餐中,建立了他的體血感恩祭獻,藉以永留十字架的祭獻於後世,直到他再度來臨,並把他死亡復活的記念,託付給親愛的淨配——教會。這是仁愛的聖事、統一的象徵、愛德的聯繫、逾越的宴會,在此以基督為食物,心靈充滿恩寵,賜給我們將來榮福的保證。(節47) 3.信友參禮時,不要像局外的啞巴觀眾,而要藉著禮節和經文,深深體會奧蹟,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接受聖言的教訓,領受聖體的滋養,感謝天主,奉獻基督及自身作祭品,與天主及眾弟兄融化為一。(節48) 二、彌撒是祭獻(祭祀) 1.祭祀是欽崇的最高表示。欽崇是人對神、對造物主最高的頂禮和膜拜。欽崇的外表方式是俯伏在地(五體投地),整個人降服在造物主的足下,承認他是人與萬物的來源與歸宿,我們全屬於他,他在我們身上有絕對的「主權」。 2.全燔祭:為表示及承認這個事實,古教猶太人殺牛宰羊,焚燒牠們來祭獻上主,不是為給上主以食物(因為萬物原屬於他),而是為表示生命源於上主,應當全數歸還、皈順,就好像這隻牛或羊一樣。 3.素祭:猶太人也把大地出產的初果(五穀百果)呈獻給上主。名為素祭,因為不必流血;目的是承認上主為萬物之主。 4.耶穌是司祭:以色列的司祭是世襲的,都是出於十二支派中的肋未族。他們的任務是輪流在聖殿當值,奉獻各種祭獻,希望拉近人神的距離,成為人神之間的中間人(中保)。耶穌源出於猶大支派,本來不能成為司祭,但他的死而復活顯然證明了,天父已完全悅納了他的犧牲,天人間的修好與共融亦因此而徹底地完成了。因此,耶穌才能堪稱為真真正正的大司祭,他才是天人間的真正中保與橋樑。 5.耶穌亦是祭品:新約中基督祭祀的最大特色,就是基督是司祭亦是祭品;他所奉獻的不再是牛羊,而是自己的生命。正如聖經所說:「基督只一次奉獻了自己,為除免大眾的罪過……他一進入世界便說:『犧牲與素祭,已非你所要,卻給我預備了一個身體;全燔祭和贖罪祭,已非你所喜,於是我說:看,我已來到!……天主!我來為承行你的旨意。』」(希9:28;10:5-7)由此可見,基督奉獻的是自己,包括他的肉身和他整個的意願,他的犧牲,和他對聖父的絕對服從。 6.基督徒參與祭祀:基督徒除非能奉獻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及對天主的絕對服從,否則不算圓滿參與新約的祭祀。正如保祿說:「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羅12:1)。耶穌還認為修好是祭獻的基礎(瑪5:23-24),因為「仁愛勝過祭獻」(瑪12:7)。在一切禮節儀式中,孔子也認為:「人而不仁,如禮何?」即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心、愛德,再好的禮儀也是空洞無物和沒有生命的。 三、彌撒是宴會(主的晚餐) 彌撒在聖經中又稱為「主的筵席」(格前10:21),「主的晚餐」(格前11:20)。這筵席本來就是盟約的「祭餐」,藉著吃喝祭品,我們彼此立約,並與上主結盟(格前10:16-17)。 1.聚餐是友愛的標記,沒有人會請仇人到家中用膳;一家大小共享晚餐,尤其一起吃團年飯時,更是一家共融的最突出標記。 2.彌撒在初期教會中亦稱為「擘餅禮」,這擘餅禮初時通常都在晚餐中進行。這表示信徒們聚在一起,為生命而共宴,一同領受主賜的食糧,即天主的聖言和基督的體血,並藉此而體驗在基督徒家庭中,兄弟姊妹共融的真諦。教會自始即意識到自己是全人類合一的表徵(標記)和工具。他們在彌撒中舉行和平的握手禮,也高聲唱「我們的天父」,承認天主是眾人的父親,人類本來就同屬一個大家庭,彼此都是兄弟姊妹。彌撒正是這種意識的清楚表達。 3.耶穌離世前向門徒說:「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難以前,同你們吃這一次逾越節晚餐。」(路22:15),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婚宴(瑪22:3)。參與彌撒就是回應基督的邀請,和他一起共進晚餐。 4.最後晚餐:請閱讀格前11:23-31(參閱瑪26:26-29;谷14:22-25;路22:14-20)。 5.真實的體和血:在「擘餅禮」中,我們領受的麵餅是基督的身體,所飲的葡萄酒是基督的寶血,這是天主教二千年來堅定不移的信仰。下面是一些基於聖經的理由,請仔細閱讀: 瑪26:26「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 格前11:23-31。保祿譴責那些「不相稱地吃主的餅,或喝主的杯」的人,認為他們這樣做,就是「干犯主體和主血的罪人」,這樣做,無疑是在「吃喝自己的罪案」。 更重要的是若6:26-69。這裡值得注意有三點:(1)53-56所說的真肉真血,是十分清楚、絕不含糊的,我們絲毫看不出,耶穌有任何把它們當作是一種比喻的含意。(2)耶穌顯的五餅二魚的奇蹟,原意是為了幫助猶太人去明白另一個更偉大的奇蹟,就是養活人的靈性生命的聖體、聖血的奇蹟。(3)從60-69看來,當時確實有許多人對吃肉、喝血這種許諾起了反感,但耶穌還是堅持他要說的話:他要留下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寶血,給人類作食糧! 6.參與彌撒宴會的態度: 懷著修好的渴望,願意開放自己,與主與人甚至與天地萬物團結共融、心神合一,達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懷著信德,在團體的一心一德中,與司祭一起促成主的臨現。因為基督的臨在,並不是由於神父唸了一些魔術性的經文,而是因為信徒團體的信仰,特別藉著神職的服務,臨在聖體聖血之中。 懷著謙虛的赤心去恭領主的體血,讓基督成為生活力量的泉源。 在現實生活中與別人共享主的恩賜。 四、彌撒是紀念 1.有些「紀念」可以產生力量,例如浪子回頭,便是由於他「記起了」他父家的溫暖(路15:17)。 2.超越時空的紀念:彌撒中的「紀念」,不只是回憶已經過去的歷史;彌撒實在是「重演」基督在歷史中的救恩事蹟。用神學的術語說,彌撒是一種「有效的紀念」,是加爾瓦略山上祭獻的「重現」。它雖然是發生於昔日,卻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今日為我們「兌現」出來。 其實,對於基督的臨在,我們也有類似的看法:基督降生成人,絕不會只是為了二千年前的巴肋斯坦人。不,他是超時、超空的天主,他是為了古往今來的人而誕生的。我們今日仍然好像二千年前的人一樣幸運,可以親身與基督作具體的接觸,感受到他的慈愛(例如在告解聖事中),分享到他的恩寵和生命(例如在聖體聖事中)。 基督教朋友的聖餐只是「記念」二千年前所發生的事件。我們的彌撒,雖然也是一種記念,但這記念不同於聽錄音帶或看錄影帶,也不是在聽一個陳年古舊的、早已過去的故事。不,我們的聖事可以帶領我們,好像穿過時光的隧道,去親臨現場,和基督接觸。 其實,人類的心靈可以跨越空間的限制,與天下人為伍,這就是民胞物與,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類的心靈也可以神遊千年之外,與古人神交(這便是文天祥所說的「古道照顏色」),神往萬年之後,與蒼生為伍。人的心靈彈性不一,總有一些人有更廣的心胸,有更彈性的時間感。我們在彌撒中的「記念」,就是這一境界的實現。我們天主教徒的宇宙觀很遼闊,歷史觀也充滿動感。對不少人而言,這不只是理論,而是親身的經驗。因為這也是基於基督的許諾——他要與我們同在,直至世末(瑪28:20)。 3.彌撒是時空的綜合:「紀念」主的死亡,「慶祝」他的復活,「期待」他的光榮再來。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這就是永恆。在真正的宗教經驗中,我們也可以略略體味和意會到永恆的奧秘。 4.聖道禮:在彌撒的「紀念」中,基督徒特別記起主的話,回憶他作過的事和他的教訓。他顯的聖蹟,尤其他本人從死者中的復活,使我們對他有了絕對的信心,也因此使我們能樂於聽他的話,讓他的話光照、激勵我們,並成為我們未來新生活的指導。 有些彌撒禮儀的安排,可以使我們清楚看到彌撒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圍繞著聖經,第二部分圍繞著祭台。信友必須同時重視兩部分,因為聖言和聖體都是我們的食糧,而且,若缺少了聆聽主的聖言這部分,我們亦不易有足夠的信德和心理準備,去領受聖體。因為聖言正是導向聖體的必經之路。 五、彌撒是感恩 1.彌撒是「慶典」,而一切的慶典都是一個肯定,就是對生命說「是」,對自己及世界的存在表示讚許,並將我們平日對生命的讚賞,顯著地用一個特別的方式表達出來。 2.雖然明知死亡的來臨,但人感覺到他是為了生命和快樂而生存的。這不是理智或哲學所能解釋的論證,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信念,是人向毀滅和衰敗的一種抗拒。基本上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信仰和執著,不用證據來支持。 3.當然,幸福不是一種沒有挫折和痛苦的境界。幸福是一個人的生命力;這生命力促使他有力量去面對困難及克服逆境。 4.彌撒正是我們對上主的感恩和讚美,讓我們能在聖神內,藉基督而永恆地讚美稱謝天父,為了他所賞的生命而衷心的感謝。 5.彌撒被稱為感恩祭,正顯示出基督徒願意把感恩當作整個生命的基本調子。他們願意時常喜樂,度一種積極、進取和滿懷希望的生活。他們接納自我,因為基督也曾接納他們:「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羅5:8)如果比我們更偉大的那位愛了我們,我們能不愛自己嗎?(請參考本章末的「謝天」) 六、以生命光榮天主 有些人以為我們可以單藉祈禱、歌聲光榮天主。其實,天主是人類及宇宙的創造者,只有宇宙的和諧及人類生命的完成,才是天主的光榮。正如孝子賢孫是祖先的光榮,成材的學生是學校的光榮,我們也只能用一個「更豐富的生活」去光榮天主。禮儀的作用就在於此,即是要接受天主的恩寵,使生命更豐富。禮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人能按天主的計劃去完成自己的生命,妥善地管理世界,並使萬物能獲得善用,達到上主原先創造萬物的目的。 所以彌撒並不是一些局限在聖堂中的行為,它應該成為一種改造世界的動力和能量。 彌撒的最末一句話是「彌撒禮成」,原文是:Ite, missa est.,意思是:你們去吧!你們被派遣出去。這裡的missa也就成了彌撒的正式名稱。所以「禮成」並非結束,不過是完成了一個階段而已。信徒應該接受「被派遣」的使命,藉聖體所賦予的力量,並按聖言的啟示去生活,在人間為基督作證,使上主創世的計劃能達致圓滿。這樣,一週的辛勞和努力,正是另一次彌撒的最佳準備。 信徒便是在「禮儀」和「生活」的交替中成長起來的,因為生活是彌撒的基礎,彌撒則承擔了指導和推動生活的責任。 七、聖經金句背誦 1.所以弟兄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纔是你們合理的敬禮。(羅12:1) 2.你們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伯前2:5) 3.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若 6:54) 討論與分享 1.以上課文的各段,你最欣賞那一段?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彌撒祭獻中,我們獻上什麼?請指出最重要的兩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有沒有某種程度的「超時」、「超空」的經驗?即是說,你的心靈能否跨越時空的限制,去與別人接觸?你能形容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們只能以「更豐盛的生命」去光榮天主。請分享這句話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一 謝天 在小時候,每當冬夜,我們一家人圍著個大圓桌吃飯。我總是坐在祖母身邊。祖母總是摸著我的頭說:「老天爺賞我們家飽飯吃,記住,飯碗裡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糟蹋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了。」 剛上小學的我,正念打倒偶像,破除迷信,我的學校就是從前的關帝廟,我的書桌就是供桌,我曾給周倉畫上眼鏡,給關平戴上鬍子,祖母的話,老天爺什麼的,我覺得是既多餘,又落伍的。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敦,瀏覽愛因斯坦的《我所看見的世界》,又得到了一種新的領會。我在讀這本書時,看到愛因斯坦對謝天的看法。我忽然發現愛因斯坦想盡量給聽眾一個印象,即相對論不是甲發明的,就是乙發明的,而與愛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像愛氏這種不居功的態度,實在是史冊中少見的。愛因斯坦感謝了這位,感謝那位;感謝了古人,感謝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為什麼立功者偏不居功?像愛因斯坦之於相對論,像我祖母之於我家。 幾年來自己到處奔波,掙了幾碗飯吃,作了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做了點事以後,才有了一種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生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無論什麼事,也需要先人的遺愛和遺產,眾人的支持與合作,機會的等候與到來。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過一點事,越是感覺到自己貢獻的渺小。 於是,創業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 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這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最完美的人格所構成的一個最完美的故事。介之推為什麼不言祿?因為他覺得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是君子所不屑為,也是君子所不應為的。 無論哪一行,哪一界,多半是自吹自擂,自欺自騙,日子長了,連自己也信以為真了,而禍至矣。 有一個人問一位文學家,我記得是囂俄吧:「如果世界上的書全需要燒掉,而只許留一本,應留什麼?」囂俄毫不猶豫的說「只留約伯記。」 約伯是聖經裡的介之推,貧亦謝天,富亦謝天,病亦謝天,苦亦謝天。 我們的思想界尚在混沌幼稚時期,需要約伯的精神,需要介之推的覺悟,這個覺悟即是:一粥一飯,半絲半縷,都是多少年、多少人的血汗結晶。感謝之情,無由表達,我們還是謝天吧!(陳之藩) 附錄二 聖體齋 1.教會極力建議教友在感恩祭中領聖體。在一般情況下,領聖體前一小時不能吃固體或流質食物。清水與藥物不在限制之內,可隨時服食。 2.老年人、病人和照顧他們的人,即使不守聖體齋亦可領聖體。 3.所有已經初領聖體的教友,每年必須至少領一次聖體(兒童初領聖體前應參加初領聖體班及接受悔改聖事)。(香港天主教手冊1989) 附錄三 彌撒獻儀 1.教友有責任幫助教會經費,所以每主日要慷慨捐獻。 2.彌撒的價值是無窮的,絕不能以金錢去購買。彌撒也是為普世人類,絕不能只限於為某人而奉獻。 3.在教會的習慣中,我們可以奉獻「彌撒獻儀」,請求神父為某人或某意向奉獻彌撒。(一九九一年,香港教區規定,每台彌撒獻儀最少三十元,教友可隨心意奉獻更多;此規定至03年仍有效。)這一方面是為在經濟上幫助教會或該位奉獻彌撒的神父,一方面也會使當事人(求獻彌撒者)有更大的歸屬感,讓他感覺到這台彌撒他有分直接參與,也是為他而舉行(為普世人類,當然也包括為他!)這是一個標記性的行動。 4.我們不贊成沒有當事人參與的彌撒。即是說,不要只請神父奉獻彌撒,自己卻不參與。 第三十六課:禮儀標記-- 接觸那若隱若現的基督 復活的基督仍活在我們中間,我們可藉著禮儀上的有形標記,去與他作具體的、可感覺的接觸。他亦願我們藉禮儀標記,去經驗和「感受」到他的救恩和臨在。 一、標記素描 標記是一件事物或一個行動,可以被人用五官(眼、耳、口、鼻、手足)去認識,並藉此引導人去接觸五官所不能及的實有。標記是兩個世界間的橋樑,是一個媒介。它一方面「揭露」比標記本身更深一層的實有(unlock a mystery),另一方面同時加以「隱藏」這一實有。它好像半透明的玻璃,使後面的實有若隱若現。禮儀標記的缺點(即隱蔽實有),亦是它的最大優點,可以在人心中造成一種不可抗拒的渴望,導人去期待一更圓滿的境界。所以標記亦是將來圓滿的預嚐,使我們透過這標記,已經能略略領會到未來事物的完美。 二、標記的條件 1.標記與實有必須是兩個分殊的、不同的事物,但卻與那實有有相同之處,並必須比那實有更易為人所掌握。 2.誰要利用標記,必須先「認識其為標記」,明白標記指的是什麼?然後這標記才能產生作用。例如,若你在 Valentine(情人節)收到一張咭,而不知它是「情人咭」,那麼,這份禮物便不會產生作用,你也不會感受到送咭者的情意。 三、禮儀標記 禮儀是由一系列標記所組成,人必須藉標記才能向上主一起舉行敬禮。「共聚一堂」本身已是一個標記,是基督臨在的標記、愛與共融的標記、人類合一的標記。其他如祈禱、唱歌、讀經,也無一不是標記。 四、基督本人也是標記 基督本人是最偉大、最卓越的標記。他的身體一方面隱藏,也一方面揭露他的天主性,這是第一個藏有天主性的身體:基督是天主的活標記,是天主愛的實現;他是「人而天主」,是天人間的中保和橋樑。 五、我們的身體也是標記 我們的身體只是我們的「我」的標記。張三那個可見、可觸摸的身體,並不是整個的張三,只是張三的標記而已。只有張三的好朋友,可以透過這個可見的軀殼、動作和言語去接觸和明白張三那不可見的部分。基督的肉身和言語,也只是他全部實有的「標記」。對大部分的法利塞人來說,基督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木匠的兒子(谷6:3-6);但對信仰他的人來說,他卻是天主的活標記、天主愛的實現、天主的肖像、天主臨在的聖事。 六、聖事是基督復活後的標記 基督復活後,已非我們所能直接接觸。但降生的意義,並不限於那短短的三十三年,因為上主實在願意具體地與古往今來的一切人「接觸」。因此基督不以與人接觸三十三年為已足,他願人人能隨時隨地、具體而可觸摸地與他相遇。因此他用了「禮儀標記」去代替他的「肉身標記」,與人接觸。藉聖事(即是可見的標記),我們仍能與基督親近。例如:藉聖體,我們不單「相信」人能與主結合,我們更感到是吃了主;藉告解,我們不單相信主的寬仁,我們更感受到他的慈愛,聽到他寬恕的保證。不單如此,禮儀上的物質標記如麵餅、酒、水、油、覆手等,都因基督降生而有了救贖的力量,而且於現在代替了基督的人性,而成了救恩的標記。從前藉他自己肉身的手(肉身標記)去祝福,今日藉他所揀選的司鐸的手(聖事標記)去祝福。 七、上主臨在的方式 在現世,上主通常是藉標記而臨在,並藉此而賜下豐富的救恩;他干預人類歷史的方式,通常也是間接的和非直接的。例如:藉父母的愛、師長的訓導、朋友的情誼、傳教士的宣講、好朋友的規勸、交通失事的警惕、親人死亡的啟發、大自然的吸引、失敗的激勵、良好書本的陶冶……這一切都是天主分施救恩的工具,都是他的恩寵。誰懂得在生命的一切遭遇中、在一切生命的標記中找尋上主,也會更易在禮儀標記中與上主相遇。 八、如何在禮儀標記中接觸上主 1.首先要明白禮儀標記的所指,對禮儀標記有正確的認識。例如,水不單代表生命,也代表死亡,洗禮使我們與基督「同死」、「同生」。 2.有正確的態度。例如告解不是為了純粹去聽一篇神修訓話,也是為了接觸到天主的慈愛,聆聽到寬恕的聲音,感受到寬恕的幸福。 3.要懷著信德,整個地投入禮儀中;激發熱情,滿懷希望;渴望接觸上主,期待上主的救恩在自己身上具體地出現。 4.堅信基督在聖事中所立的禮儀標記是一種「有效」的標記,是上主分施救恩的一種工具。 九、聖經金句背誦 1.因為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就不是希望了;那有人還希望所見的事物呢?但我們若希望那未看見的,必須堅忍等待。(羅8:24-25) 2.我們就應在洗淨心靈,脫離邪僻的良心,和用淨水洗滌身體以後,懷著真誠的心,以完備的信德去接近天主。(希10:22) 討論與分享 1.請分享你在禮儀中最易感受到的一個標記,及最難感受到的一個標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肉身只是一個標記,你如何才能認識一位朋友?這和認識耶穌有什麼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能投入彌撒禮儀,你認為最關鍵的兩個標記是什麼?即是說,你必須至少認識哪兩個標記,才能投入彌撒禮儀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禮儀並非魔術,你不能完全被動地參與,又期望能獲得禮儀的益處。請分享你有關這方面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慶典 一、對生命的肯定 1.慶典就是喜樂地肯定世界是美好的。這並非無視於世界的惡,卻肯定「惡」並非世界最後的命運,因為生命終勝死亡,善終勝惡。所以喜樂的慶典的背後意義是:希望、生命力、勇氣、健康與自由。慶典告訴人:生命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帶給人真正痛苦與哀傷的不是困難與失敗,而是無能的感覺、缺乏生命力與信心。 2.基督徒對生命的肯定可以用「亞孟」來表示:即是對現在充滿信心,對將來充滿希望。基督是天主對人的「亞孟」,慶典是人對天主的「亞孟」。天主對人充滿信心與希望,所以降生救世;人亦應對天主及他的創造充滿信心,堅信腐朽的亦終必回復它原有的美好與無瑕。 二、歡欣踴躍 慶典的基礎是自由、希望和有感於生命的深沉;那是對生命經驗的一種回應與迴響。慶典是一種發乎情的喜樂和歡躍,它能震撼我們的肉身、靈魂和整個存在,使我們整個人充滿著漸增的健康情緒與平安。這時人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打破了平日的拘謹,盡情地歡呼歌舞,恢復人本來的真面目。它所表達的是豐滿、自發、熱情奔放、喜氣洋洋,並堅信將來有擺脫一切枷鎖與束縛,得到完全解放的一天。在慶典中,人更易互相激發喜樂之情,達到開放與交流的地步。人會除去自己的面具,有時甚至會戴上一個另外的「面具」,以能更容易表達內心的真我。 三、微笑抗議 1.自由與完整的生命是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反的,也非此世之所有;它只可以在慶典中為人所感到與預嘗。慶典使人恍如置身世外(悲觀者或會視此為「幻象」)。它助長人的渴望與幻想力,也可以使現實得到轉化(transformed),猶如陽光之於美麗的景色。 2.真正懂得慶祝的人會以先知或詩人的眼光去看上主所造的世界,使人在這支離破碎的世界上,建起希望的「烏托邦」。這幻想其實可使人不甘為現實所奴役,也予人以改變現實的決心。幻想(imagination)未必都是虛幻的,幻想的第二步很可能便是外在的表現。 孟加拉一位無名詩人說:「一個人作夢,它始終是夢;兩個人作夢,就會夢境成真。」 3.所以慶典包含了想像力的三方面,接觸、表達和抗議。即接觸內心的世界,表達個人的直覺(以藝術和遊戲、玩的方式作包裝),抗議現實與理想差距太大(突出個人及團體心目中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4.慶典相信喜樂、健康與自由是強於隔離與死亡:比死更強。並以喜樂的形式表達人類內心的渴望與深沉的理想,因此可稱為是對貧窮、人間虛文、失去個性與社會不均病徵的一種微笑抗議。人對「無條件的喜樂」的追求,在慶典中浮現了出來,而且也部分地得到實現。 5.慶典使我們得到更大的自由,並予我們以一種充滿活力的幽默感,使我們能一方面認真地面對現實,也能同時向著日常的艱辛奮鬥微笑。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 猩猩能言,不離禽獸。(禮記) 禮儀亦必須發於中,形於外; 以人間的至誠,表天人的至和及至愛。 第三十七課 罪、悔改、皈依 一、罪惡-- 一個普遍的事實 1.聖經的控訴 ‧人人都離棄了正道,趨向邪惡:沒有一人行善,實在沒有一個。(詠14:3) ‧上主聞到了馨香,心裡說:「我再不為人的緣故咒罵大地,因為人心的思念從小就邪惡;我也再不照我所作的打擊一切生物了。」(創8:21) ‧但是聖經說過:一切人都被禁錮在罪惡權下,好使恩許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歸於相信的人。(迦3:22) ‧那麼,我們猶太人比外邦人更好嗎?決不是的!因為我們早先已說過: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都在罪惡權勢之下,正如經上所載:『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一個明智人,沒有尋覓天主的人;人人都離棄了正道,一同敗壞了;沒有一人行善,實在沒有一個;他們的咽喉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的舌頭說出虛詐的言語,他們的雙唇下含有蛇毒;他們滿口是咒言與毒語;他們的腳急於傾流人血;在他們的行徑上只有蹂躝與困苦;和平的道路,他們不認識;他們的眼中,沒有敬畏天主之情。』(羅3:9-18) ‧禍哉,犯罪的民族,惡貫滿盈的百姓,作惡的後裔,敗壞的子孫!他們離棄了上主,蔑視了以色列的聖者,轉身背棄了他。你們為什麼還繼續叛逆,再遭受打擊呢?整個頭已患了病,整個心已經焦悴;從腳掌直到頭頂已體無完膚,盡是創痍、傷痕和新的傷口。(依1:4-6) 2.現代世界七大罪惡 南美加馬拉總主教曾列舉現代世界的七大罪惡:種族歧視、殖民主義、戰爭、霸權主義、虛偽、人性的割離、恐懼。這些都是現代「文明」的產品。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或是公然贊成這些罪惡,或是因為要享受現代文明,而不得不容忍這些罪惡繼續存在。 3.個人罪的包袱 我們每人都有保祿在羅7:15的感受,嘆息自己無能力去愛,無法轉變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對自己的歷史包袱感到無可奈何。罪,其實已深入了我們的骨髓,滲透了我們的整個人性和存在。我們無能為力。 4.罪的氛圍 人的一生,可說都是在罪的氛圍中渡過。我們都犯罪,而罪又好像瘟疫和傳染病一樣,可以迅速蔓延、互相影響。我們有時由於在罪的氛圍中感染太久,所以被定型、被限制、被塑造了而仍不自覺,因而加強了我們犯罪的傾向。 5.缺 「壞榜樣」引人犯罪,誠屬不幸;但「缺乏好榜樣」,不作該作的事、疏忽職守、不知道有什麼該作或可作的事等等,雖然沒有「犯」什麼罪,卻同樣是社會與人生的大不幸。 有些人永遠都不知道某些德行如服務與寬恕的快樂,因為他們根本連這些德行的影子都未見過。罪有時稱為「死罪」,意思是:為某些人來說,靈性生活的某部分,根本便是枯死了的。 我們犯罪有時也可以是因為「缺」。「缺」就是沒有做該做的事,例如:父母不懂教育子女而使子女走上歧途;醫生不經常進修而開錯藥方;見死不救等等,都是「缺」的罪。 二、罪的宗教意義 1.離開生命之源的天主 罪好像蕩子(路15:11-24),離開父家、浪費資源(上主的恩賜)、自我販賣、背向慈父。 罪也好像是一個不貞的妻子(歐1-3),負愛、犯姦、忘記那位永不會忘記我們的上主。 上主以言以行進入人類的歷史,是為告訴人應怎樣去活,活得更完美。人應了解到作為上主的子女、朋友與愛人的尊嚴與幸福。人是上主的肖像,是為了永恆而受造的;罪便是否認和抗拒接納上述的一切,所以是自甘墮落、是自我毀滅。 2.破壞和諧與合一 天人合一乃上主的最終願望,人應按上主的計劃與上主合一,然後再使自己成為團結他人的工具。罪便是這和諧與合一的破壞。 人類於歷史的起始,即已破壞此合一(原罪),要與天主平等及離開上的的「控制」,結果是夫妻反目(創3:12,亞當控訴自己的妻子),骨肉相殘(創4,加音殺弟弟亞伯爾),言語不通(創11:7,巴貝耳塔)。世界惡貫滿盈的結果,就是把自己從生命的根源--天主--中切斷;沒有天主,世界只能回復到創世之初的混沌局面(耶4:23-26;創7:11洪水滅世。參考創1:2) 3.錯誤的選擇,錯誤的方向 罪惡是一種基本選擇(Fundamental Option),是以天主之外的事物為生命的終點與歸宿,例如以金錢,或名譽,或逸樂為生命的中心等,亦以此去衡量一切,作為生命的準繩與依歸。它也是一種方向,一種「生活方式」,是走向道德與真、善、美的反方,與上主背道而馳。相反地,聖德亦並非指一個階段或一種成就,而是指「努力」。這便是所謂「聖德在努力」,努力往一個正確的方向、往天主走去。 4.原罪 閱讀:創3;羅5:12,15,18-21 原罪是指一種經驗,指人類從一開始不久,自亞當犯罪以來,所有的人都在他們自己的環境內受罪的力量所支配,都分沾這種經驗;任何人都不能憑自己的力量而避免它。 教會有關原罪的普遍性的教導,與其說是強調罪的不幸,不如說是強調耶穌的重要,和他救恩的豐盛。因為天主正是透過耶穌,把我們從黑暗的權勢下救出來(參閱哥1:13) 。 梵二的說法是:「整個人生,無論是私生活或團體生活,便形成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戰鬥,而且是戲劇性的戰鬥。此外,人亦發現自身沒有能力,有效地去克勝罪惡的攻擊,致使到自身就如為鐵鍊所束縛。但天主曾為救贖並加強人類而降生於世,並革新人的內心,將拘押人類於惡奴之下的『此世之元首』(若12:31),驅逐出去。但是罪惡貶抑人性尊嚴,阻止人圓滿發展自身。在上述啟示神光下,人的崇高使命及其所體驗的深刻的不幸,找到了最後原因。」(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3) 人類千百年來,都在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間會有罪惡?為什麼社會總有不公平?為什麼聖賢的道理教訓總不能改變人心? 原罪的道理,讓我們看到人類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彼此--當然也包括人類的原祖--原是全體有機性的統一,歷史也是這個統一的延續。如果原祖開始了一種與天主(也就是與完美世界、與完整生命)的破裂關係,這破裂的關係也就延續成為人類共同的狀態,一種悲劇式的「共業」,使人類進入一種不幸的連鎖關係中,活在一個互相傷害的全球困局裡,終至大家受苦。 罪的全體性、共業性和延展性,是我們今日很易體驗到的事實。我們都痛苦地經驗到,一個敗壞的社會制度,就是滋生無數罪惡的溫床。亦因此,我們必須醒覺到,個人的道德和成聖,都不能不顧及全體的問題。除非有個人及全體的自省和悔悟,及對罪局的批判與改變,否則人是難以釋放的。 三、悔改與皈依 1.悔改與皈依是天主的禮物 如果天主不先幫助人,人靠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有這樣的內心轉變。但上主要求人做一個回應:那就是皈依者內心的改變,而且願意接受一種與主、與人之間的新的關係。所以我們除了自我努力外,也必須不斷懇求上主賞賜悔改和皈依的恩寵。 2.皈依的個人幅度 皈依是整個人自由的、內心的,和基本的抉擇。當人受到天主愛情的感化,他便會改變自己原先「遠離天主」的基本生活態度,而選擇了「與天主和好」,或「走向天主」的基本生活態度。他要讓上主由他良心的外圍進到他的心靈深處,以上主為「王」,以他為無上的主宰。皈依是一種徹底的轉變(Metanoia),是人最自由、最自主的行為。皈依不是宣誓守好一套難守的規誡,而是徹底地把自己的整個生命,投在基督愛的汪洋內。 3.皈依的人際和社會幅度 罪與皈依都不是孤立的或單純和某項法律有關的行為,而是與別人、與社會有關。 人的行為經常具有「自反性」,既影響別人,又影響自己。世界好像一個大水塘,我們的每一句好話、每一個好行為,就好像清水;壞話、壞行為就好像毒水。我們天天都把這些清水、毒水倒進這大水塘中。要命的是:我們大家都要喝這水塘的水! 所以,皈依的社會幅度是很明顯的,一個皈向天主,以天主為生活中心的人,也必然會依天主的意願,去塑造一個更公平、更正義的世界,讓人人都能夠喝到「最清、最純、最甜的水」! 4.皈依的過程幅度 皈依是一種過程,不是一個單一的、一作即成的「痛悔行為」。「悔罪經」代表皈依的決心,只是皈依的第一步,而非皈依的完成。旅途中的信徒需要不斷回頭改過,努力更完全地發展基督所賜的新生命。基督徒由於體驗到罪仍存在他的心中,在他與別人的關係中,在他所生活的社會結構和制度裡,而常有一種神聖的憂傷,使他更堅決地在基督的協助下,與罪惡作持久的搏鬥。 四、聖經金句背誦 1.但是罪惡在那裡越多,恩寵在那裡也越格外豐富,以致罪惡怎樣藉死亡為王,恩寵也怎樣藉正義而為王,使人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獲得永生。(羅5:20b-21) 2.感謝那使我們有資格,在光明中分享聖徒福分的天父,因為是他由黑暗的權勢下救出了我們,並將我們移置在他愛子的國內,我們且在他內得到了救贖,獲得了罪赦。(哥1:12-14) 討論與分享 1.罪是一個普遍性的事實。請你舉出任何一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你在「缺」上有什麼過失嗎?請舉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願意皈依基督嗎?你願意選擇天主作為你生命的中心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悔罪期與守大小齋 基督徒生活的一項要務,是透過悔罪和克己實踐皈依。悔罪首先是一種信仰行為,目的是愛和皈向天主;否則就僅是耶穌基督曾經公開譴責的形式主義和法利塞主義。 1.普世教會的悔罪日期是全年之中每星期五以及整個四旬期。(復活節前的四十日) 2.全年之中每星期五守小齋。守小齋的規定,適用於所有十四歲以上的人士。 3.每年聖灰瞻禮日及耶穌受難日守大小齋。守大齋的規定,適用於年齡在十八歲以上但未達六十歲的人士。 4.小齋是放棄取用熱血動物的肉類食品。大齋即一天只可飽餐一頓,早、晚可進少量食物,其餘時間只可取用流質飲品,而不能進食。 5.香港教區規定逢星期五信友可免守小齋,但必須踐行一些愛德或克己善工:例如:節制飲食(甚至戒煙酒)、減少娛樂消遣,獻出餘暇為病人、老人、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服務等。(香港天主教手冊2003) 第三十八課:修好聖事--告解 修好聖事也稱為修和聖事、悔改聖事、懺悔聖事、寬恕聖事、和好聖事、告解聖事。告解的英文名稱是Confession,它有雙重意義,一是「自白」,一是「宣揚」。請看下面例子: 甲:「對不起!」乙:「算了罷!別介意!」甲:「你真大方!」在這簡短對話中,甲前後兩句話都是confession。前者是「自白」,後者是「宣揚」。 所以告解或修好聖事的目的,並不單純在個人悔改及獲得罪之赦,更在乎彰顯上主的仁慈,並藉此而「有形地」、具體地感受到和領會到天父的慈愛。告解者一方面明認己罪,另一方面也感謝、讚美那位無條件地愛和接納我們的天主。當然,它也是教友在洗禮後獲得罪赦的正常途徑。 一、修好聖事的聖經根據 若20:21-23。天主教認為這段聖經的含義非常清楚、直接:主復活後顯現給門徒,給了他們聖神的恩典,正式委任了他們去繼承自己的使命,並給他們赦罪的權柄。(參考瑪18:17-18) 基督教朋友沒有告解(修好)聖事,因為他們認為赦罪是天主的事,人無權赦罪。 我們也不相信人有赦罪的權柄,這權柄是基督交給門徒及他們的繼承者的。依聖事的觀念,基督昔日曾用他的手(肉身的標記)去赦罪,今日,他願意用神父的手(聖事的標記)去赦罪。有赦罪權的,仍然是基督自己。在基督的意願和安排中,我們這些活於二千年後的人,仍然有幸好像二千年前的猶太人一樣,可以接觸到基督,獲得他慈愛的寬赦。 其實,基督建立修好聖事的本意亦不純在赦罪,更在彰顯上主的慈愛,使人能在一個可見、可感覺、可觸摸的有形標記中,去接觸天主的仁慈,感受到確實被寬恕和被接納的幸福和快樂。 二、修好聖事的團體幅度 上主的意願是要人彼此扶持、互相幫助、互為中保,並透過人去分施上主的恩寵。所以上主亦願我們在一般狀況下,藉人(這裡指「神父」或主教),而獲得赦罪的恩寵(雖然這不是唯一而絕對的條件)。 人犯罪,總是因為得罪人而得罪天主,並因得罪天主而得罪人。既然犯罪與人有關,所以修好、懺悔、赦罪亦應與人有關。因此天主教徒願意與主修好時,也同時願意在教會內與主、與人、與教會修好,並為表示懺悔的真誠而做補贖。 神職的角色,是一方面代表教會接納罪人回頭,同時也代表基督,勸勉和寬恕罪人。 在告解聖事中,尤其在集體悔改禮儀時,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天主教信仰的團體幅度。如果罪有一種全體性、共業性、延展性,能夠使人類關係及天人關係破裂,使人類進入了一種連鎖性的、互相傷害的、全球性的困局裡,那麼,悔改便也應有一些團體的因素,顯出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喜悅,而不單是個人在心內直接向上主懺悔而已。這也許是基督建立修好聖事的深意吧? 三、其他赦罪的途徑 罪使人成為「罪惡的奴隸」(若8:34),耶穌赦人的罪,是要把人從罪惡的奴役中解救出來(羅6:17-20)。但耶穌也為罪之赦定了一些條件,就是「信德」。他經常給罪人或病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路7:50)這信德包括對天主的信服和信賴,對他完全的委身和信靠。在這大前提下,教會也有一些較具體的指示: 任何小罪都可藉下等痛悔(即純為痛悔而痛悔,甚至為了怕天主懲罰而痛悔),或一個愛德行為而獲赦;任何大罪都可藉「上等痛悔」(即為愛主而痛悔)而直接獲赦,條件是渴望告解而未能。但有大罪的人如要領聖體,則必須先領修好聖事;如趕不及領修好聖事(例如領聖體前才想起曾犯大罪),則必須許下要在最短期內領修好聖事。教友必須養成犯罪後立刻發痛悔的習慣,有生命危險時尤應發「上等痛悔」。 (註:大罪就是在嚴重事情上,明知、故意犯罪。上述三條件缺少任何一條,或者不是完全明知、故意,都是小罪。) 四、修好聖事的傳統五步驟 1.省察:誠實的反省。可以依天主十誡,或依對天主、對別人、對自己、對教會、對團體的責任而加以反省。 2.痛悔:真誠的懺悔。為自己的軟弱、失足而難過,決心不再犯罪。 3.定改:決心改過,並設法躲避犯罪的機會。不願躲避犯罪機會的,很可能不是真心的痛悔。 4.告明:到神父面前告解。大罪要全數告明;如無大罪,則可把最遺憾的幾件事,握要地、清楚地、誠實地告明。 5.補贖:按神父給的補贖,忠實地去做(多數是唸一些經文或作一些象徵悔改的行為)。但真正的補贖是彌補因罪而造成的裂痕。 五、修好精神在生活中的落實 修好聖事是基督徒修習皈依的一個重要方法,一種很重要的神修訓練。善用修好聖事的人,一定能在神修路上飛躍前進,但必須先有反省和悔改的「生活」,才能有反省和悔改的「聖事」;因為生活是聖事的根基。 我們要讓修好精神成為生活中的節奏。它應與每日的省察、每週的反省、每月的檢討和每年的退省連結起來(見下圖)。要規定修好聖事時間的疏密,不要心血來潮時才去告解。兩三個星期一次不算太密,兩三個月一次亦不算太疏。教會的現行規定是每年至少告解一次。四旬期及將臨期都是領修好聖事的適當時候。 六、聖經金句背誦 1.我的弟兄們,你們中誰若迷失了真理,而有人引他回頭,該知道,那引罪人從迷途回頭的人,必救自己的靈魂免於死亡,並遮蓋許多罪過。(雅5:19-20) 2.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他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羅6:6) 3.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但若我們明認我們的罪過,天主既是忠信正義的,必赦免我們的罪過,並洗淨我們的各種不義。(若一1:8-9) 討論與分享 1.角色扮演:兩人互相告罪,輪流由一人扮演神父,另一人扮演告解者。 2.討論為什麼單單內心向天主懺悔仍不算圓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傳統的告解五步驟中,請指出每步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一 上等痛悔經 吾主耶穌基利斯督,造我養我、救我的主,我重罪人,得罪天主,今特為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專心痛悔、惱恨我罪、決意定改,寧死再不敢犯天主的誡命,懇望吾主,念爾受難之功,可憐赦我的罪。亞孟。 慈愛的天主,我得罪了人、也得罪了你。我沒有努力走聖德的路,沒有善盡愛人的責任,也沒有致力關懷世界。我因罪而損害了自己的靈性生命,成了殘缺不全的人。求你寬恕我、扶持我,給我再造一個新的心,幫助我再開始一個新的生命。亞孟。 附錄二 修好聖事程序 修好聖事程序 修好聖事程序 | 1.接待懺悔者(右面說話只屬舉例) | 教友到神父前坐下(或跪下),劃十字聖號。 教友:「請神父祝福,我是一個罪人,願在教會內悔改。」 司鐸:「願主啟發你的心,使你能誠心懺悔,誠實告明。」 | 2.聖經選讀 | 教友的悔改乃由於聖經(基督)的感召,應按聖經精神革新自己的生活。修好聖事程序中有讀經一項,但由於時間關係,教友可於告明前先閱聖經。 | 3.告罪.告明 | (交談式) 首先述明上次領受修好聖事的大約時間,然後扼要講述自己的罪或缺失,最好能點明犯罪的原因。也可以只說一兩項自覺最遺憾的過失。(大罪則要全部告明) | 4.司鐸勸告和給補贖 | 教友應以信德眼光接納司鐸的指導,視之為上主的教訓。 | 5.念悔罪經表示懺悔(稍大聲) | 唸上等痛悔經「吾主耶穌基利斯督,造我養我……」;或任何「自發性」的表示懺悔的話,如:「主,求你寬恕我,因為我是罪人」等等。 | 6.司鐸高聲誦念赦罪經 | 司鐸唸赦罪經時可在教友頭上覆手(或舉手呈降福狀);在司鐸舉手降福時,教友亦同時劃十字,並等司鐸唸完赦罪經後高聲答:「亞孟」。 | 7.頌謝天主仁慈 | 司鐸:「天主已經寬恕了你,平安回去吧!」(或說:「天主保佑」) 教友答:「感謝天主!」(或「天主保佑」) | 8.懺悔者退去(做補贖) | 做司鐸規定的「補贖」(唸某些經文,或作某些象徵悔改的行為),作為徹底皈依上主的標記。 |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洪自誠:菜根譚) 第三十九課:入門聖事-- 聖洗、堅振、(聖體) 基督建立了教會,並按照人的需要,建立了七件聖事。 1.聖洗:重生的聖事 -| | | 2.堅振:在聖神內作基督見證的聖事 |- | 進入教會之門的聖事 | 3.聖體:生命之糧及與基督結合的聖事 _| | | 4.告解:罪人聖事 | | 5.病人傅油:病人聖事 | | 6.婚姻:夫婦聖化的聖事 -| | 建設和延續教會的聖事 | 7.聖秩(神品):分擔教會職務的聖事 _| | 聖事目的有三:一是給人提供救恩的方法;二是幫助人更完美地度今世的生活;三是讓人能深入了解和感受天父愛人的事實,並使這事實藉著聖事的施行,而在此時此地彰顯出來。 基督徒藉著勤領聖事,將可獲得天主充沛的恩寵,在人生的每一重要階段中,突破限制而迎向新生命、進入新境界。 一、聖洗聖事 1.我們最先領受的聖事是聖洗聖事。這聖事除去人的原罪、本罪和所有罪罰,使人分享天主的生命,成為天主與教會的子女,獲得新生命而成為基督徒,並開始進入教會的大門,成為教會的一份子。它更為受洗者蓋上不可磨滅的「神印」,表示他永遠隸屬於基督(天主教教理1272)。 2.構成聖洗聖事的要素有四個:一是相信、接受基督和他的福音;二是皈依,和改變舊有的生活;三是領受水的洗禮;四是領受聖神。領受洗禮者將獲得一顆新的心和新的精神。(則36:25-28) 皈依和信從是歸向天父的必要條件;悔改,是新約帶來的訊息,也就是我們所謂從舊生活中的改變。它的含意是調轉生活的方向或回頭歸向天主,及內心的懺悔。 「信」並非指純知識層面或理論的通曉,而是指對天主聖言的全然接受,並因信主而將自己整個生活奉獻於主,以行動回應天主的召喚。這是「力行方有真知」的「知」,「力行方有真信」的「信」。這便是保祿所說的:「如果你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因為心裡相信,可使人成義;口裡承認,可使人獲得救恩。」(羅10:9-10,13) 3.聖洗聖事使我們成為「新人」,所以也稱為藉著聖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天主教教理1215),使我們抱著新的態度度生,並以福音的精神更新我們對生命的看法。(羅6:3-11) 4.水在聖經中的含義極豐富,它一方面毀滅,也一方面拯救(創6:17;7:17,洪水滅世,也救了諾厄)。上主一方面用水去淹沒埃及人,也一方面使以色列人能通過紅海而奔向福地(出14:21-30)。以水象徵生命的記述,聖經中更比比皆是,參閱依43:19-20;耶2:13;詠23:2;則36:24-26;依44:3;若19:30-35。 「某某,我洗你,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這句話與洗禮用的水,是聖洗聖事的外在標記,象徵人死於罪惡,並在基督內重生。 5.洗禮標記著人與基督同死、同生,所以成人洗禮的最好時間是在復活節的夜間禮儀中。當我們慶祝基督本身的逾越,他的戰勝死亡和重獲新生時,我們亦同時看到一群兄弟姊妹獲得新生。基督的救贖工作亦因此而具體的呈現出來了。 二、堅振聖事 1.聖洗聖事要藉領受「堅振聖事」--覆手禮及傅油禮--才達至圓滿。它使信徒領受聖神的恩賜,為天主所祝聖、揀選,並獲得聖神的「印記」(神印)。領堅振者在聖神的領導下,使新生命趨向圓滿成熟(宗1:5,2:18),並勇於為基督作見證,成為富有活力的基督徒,貢獻自己,服務他人,完成天主的救世工程。 2.覆手禮和傅油禮都是聖經中的傳統。以色列人用覆手禮祝福子女(創48:14),耶穌用覆手禮祝福兒童(瑪19:13-15;谷10:13-16),治療病人或聾、啞、盲的人(谷6:5;7:32-35;8:23-25)。初期教會用覆手禮祝福(弟前4:14),求上主祝聖某個人以執行特殊的職務(宗6:2-6),並藉覆手禮而將天主的恩賜施給人(弟後1:6)。 至於「油」,在聖經中也有豐富的含義。在祝聖君王、先知和司祭時,都要傅油,表示他們要完全屬於上主,是「上主的受傅者」(撒上10:1)。 傅油禮顯示聖神正祝聖這個信徒,使他變為受傅者。聖神的力量滲入他的生命中,就像油滲入皮膚一樣;又像人沐浴後抹上香油,全身充滿香氣,使他無論在何處,與他接觸的人都能嗅到基督精神的芬芳。 3.覆手禮及傅油禮都在強調,入門聖事是一件充滿聖神的事蹟,而不是在辦理一個入會手續。它不是人的作為,而是聖神的奇工妙化。這位聖神要進入信徒的心靈,使他成為一個充滿聖神能力的團體的一份子。 4.領受洗禮或堅振者要有代父母,是教會的習慣。他們的任務是作為見證人及協助領受者善度教友生活。 三、總結 1.天主召選我們,來到重生的水泉,分享教會傳承的信仰和永恆的生命。藉著洗禮,我們獲得新生,成為天主的子女。 2.洗禮與堅振,兩者有著非常密切的連繫。藉著領受堅振,我們更能勇敢追隨基督,永遠隸屬於他,以言、以行為基督作證,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3.信徒藉洗禮和堅振,同時也領受了「先知、司祭、君王」之職,又由主的手中,領受了傳揚福音的使命,藉自己生活的見證和口頭的宣講,使更多人能分享到主的救恩。 4.先知--就是作天主的「代言人」,傳揚天國的喜訊,用言語去宣講有關生命的豐盛、人與人交往應有的愛德,和社會的正義、和平與應有的秩序等等。 司祭--表示信徒能夠直接與天主交往:藉祈禱與主交談,藉聖事與主結合,而且也承擔起作別人「中保」的責任,為別人轉禱祈福,使人歸向天主。 君王--就是讓上主在自己心中作王,也在自己的家中、工作地方和普世為王。他要服從天主的命令,按天主的旨意度成全的生活,協助別人皈依天主,善用天主創造的萬物,使它們達到原來被創造的目的,致力建設一個和平、正義、仁愛的世界,使天主在宇宙中稱王,彰顯天國的光輝,使人的生命能因天主在其中作王,而瑧於至善。 5.領受入門聖事的人,其實也是接受了天主送的一個「大禮」,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例如每主日去聖堂參與彌撒、經常祈禱、讀經等),有一個新的生活圈子和一群新的朋友,採取一種新的價值觀來自我勉勵。久而久之,他一定會有所轉化和改變。領受了入門聖事的人,也會把上述一切當作自己的責任,不敢輕言放棄。這與只相信而不領洗有很大的分別。 四、聖經金句背誦 1.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9-20) 2.然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谷16:15-16) 3.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4) 4.他們只因主耶穌的名受過洗。那時,宗徒便給他們覆手,他們就領受了聖神。(宗8:16b-17) 討論與分享 1.入門聖事與一般社團的入會儀式有什麼不同?請舉出一個重點,並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如何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具體地實踐先知、司祭、君王的職務?每人可選任何一點與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而領洗,及信而不領洗,兩者之間有什麼重要分別?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體人生觀 有一次我在撫順市參觀完雷峰博物館後,在館內的紀念冊上題了這些字:「我喜歡立體的人生觀。所以無論是基督的博愛、佛陀的慈悲、孔子的仁愛,或雷峰的犧牲,都值得長照宇宙,永留人間。」 立體人生就像一座金字塔,頂部是天主(或至真至善至美之類),而通往這個天主的路有三條: 1. 啟示之路(例如聖經或天主教的信仰);2. 發現之路(例如其它宗教、中國文化、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3. 實踐之路(即我依信仰和文化而實踐的生活經驗)。 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我會相信、接受天主的話和教會的訓導,參考中國文化的智慧,找尋人文科學中教給我的生命的規律。但更重要的是,我一定要按照上面的一切而生活、而實踐。 我相信天主啟示真理,其它宗教和文化發現真理,我則要按上面兩者而實踐真理。這可以使我的信仰更為深入、全面和「立體」。 附錄 普世救恩 1.基督教朋友中,有些人相信只有自己教會內的人才能得救。他們中的基要派人士尤其確信,天主教徒不會得救。 他們中,有人認為全部基督新教徒都能得救,有人則認為某些宗派的教徒才能得救,但也有些認為只有自己那一派的人才得救。 2.天主教認為:一切得救的人,都是因著基督而得救,而未必要經由基督的教會而得救;因為基督的教會並不等同於基督,基督卻遠遠大於他的教會。天主教認為天主既然創造了人,就願一切人得救(弟前2:4;伯後3:9),並向一切人提供了得救的辦法:有些人是經由教會這途徑;另一些人則經由另一些途徑。但天主總有方法救一切人,除非人拒絕被救。 3.天主教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教會有權說自己可以包辦救恩,因為這實在是對願意普救世人的神的侮辱。但今日仍有部分基督教朋友大力宣傳「唯我們可得救」的理論,甚至把天堂地獄繪影繪聲地呈現在聽眾面前;更有主張世界末日已迫在眉睫,如不及早進他們的教會,便會沉淪地獄等。天主教深知一種狹隘的教會觀和帶有恐嚇成份的救恩觀較易於產生內聚力,也會吸引那些害怕被罰的人進教;而胸襟廣闊的教會觀則使人誤以為信不信都無所謂。但天主教還是認為該當忠於福音的精神,宣講一個慈愛的天父,一個包容一切的造物主,他如太陽、雨露,其恩澤無遠弗屆,我們便是那些意識到和體驗到上主是多麼慈愛的一群。其實,我們信主,不單是為了獲得救恩,也是為了歌頌救恩,歌頌這普救萬民的大父,同時負起宣傳救恩的責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 4.若望一書4:16說:「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瑪竇福音25:31-46的公審判,也是以愛為標準。所以天主教相信,一切有愛的人,如果不是明知故意地拒絕基督,都不會自絕於得救之途,不管他是否屬於教會。 5.耶穌不願意人為得救而焦慮,他也不回答「得救的人有多少」這問題,他只指出人為得救該怎麼樣生活。路加福音13:22-24這樣記載:有一個人給他(耶穌)說「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竭力由窄門而入吧!」 6.但為教友來說,教會是必需的。「因為得救的唯一中保和途徑就是基督,他在自己的身體內,就是在教會內,和我們在一起;他曾親口明白地訓示信德及聖洗的需要(參閱谷16,若3,5),同時確認了教會的需要,而聖洗則是進入教會之門。所以,如明知天主藉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天主公教為得救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堅持到底,便不能得救。」(教會憲章.14) 第四十課:婚姻和聖秩(神品)聖事 七件聖事中前五件與個人較密切;後二件(即婚姻與聖秩)則用於發展團體。目的是為了建設和延續人類及教會團體,使人類團體及教會,能依天主的計劃,健康地發展,邁向天國的圓滿境界。 一、婚姻聖事 1.婚姻聖事是二人之間,締結一個永恆的、愛的盟約。在這聖事中,聖神祝聖夫婦二人,使他們在基督內結合。保祿稱婚姻為一個偉大的奧蹟,因為夫婦的結合,正象徵基督與教會的結合(弗5:32)。 婚姻也是為雙方完全互相交託,又為生養教育子女而設立的。其本質是男女雙方同意在彼此真誠互愛的婚姻生活中,使雙方都能得到聖化,並願與天主合作,繼續他的造化工程產生新的生命(創1:27-28) 所以婚姻聖事不單是二人的結合,而是二人同時參與基督的救世計劃,手拉手、心連心地踏上人生的征途,在愛中延續生命、建設教會。 2.按照耶穌的教訓,婚姻聖事應該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單一性:即一夫一妻。(瑪19:4-5) ‧忠實性:即結婚的雙方互守信約。(弗5:22-33) ‧不可拆散性:除非一方死亡,婚約永不可解除。(瑪19:6) 3.男女雙方或一方是教友時,必須到認可的教堂內,並在神父和兩位證婚人前舉行婚禮。婚姻禮儀通常包括下列主要步驟: ‧公開表達雙方的自由選擇,願意結為夫婦。 ‧宣讀婚姻盟誓,互訂婚約,內容大致如下: 「××,我如今鄭重承認你作我的丈夫(妻子),並許諾從今以後,無論環境順逆、疾病健康,我將永遠愛慕尊重你,終生不渝。願主垂鑒我的意願。」 ‧神職人員(主要證人)認可並祝福二人的婚約。 在婚姻禮儀中,真正的主角、真正的聖事施行人是該對新人,神職人員不過只是見證人,而參禮的團體則是見證人及支持者。基督徒婚姻自信可以「白首偕老」、永不分離,除了因為那是「天作之合」,有天主在永久扶持和保佑外,團體的互相勉勵和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結婚雙方都是教友,婚姻禮儀可在彌撒中舉行;若只有一方是教友,則通常在彌撒外舉行。為了未來的家庭宗教生活(例如一起讀經、祈禱、參與主日彌撒等),及子女信仰的陶成,教友選擇與教友結婚,是值得鼓勵的,尤其當一方要多為教會工作時,也會更易為另一方所了解和接納。我們亦不妨讓教堂中的神修與益智活動,成為撮合公教男女青年的媒介。 4.身為基督徒父母,不單要負起生育子女的責任,並且要以基督徒價值觀,教育他們的子女,使他們能成為教會與社會富有活力的成員,在愛中度適合人性尊嚴的生活。所以,結婚容易,承擔婚姻及家庭的義務卻不太容易。男女結婚前必須有適當的婚前準備,婚後也必須學習互相適應。教區可考慮設立公教婚姻輔導會,對婚前、婚後提供週詳的服務;或推行夫婦懇談會,促進夫婦間的溝通與關懷,提醒他們家庭對自己、對社會和對教會的神聖責任。 5.人口問題是當前社會與世界的大問題,基督徒必須慎重處理。我們雖不贊成唯物式的「子女該有多少個」的理論,但「負責任的父母之道」(Responsible parenthood),和子女的幸福與教育等問題,都要求公教父母要有全面性的「家庭計劃」。 二、聖秩(神品)聖事 1.耶穌在升天前,賦予使徒(宗徒)多種職權:獻彌撒(路22:19);赦罪(若20:23);訓導和聖化人類(瑪28:18-20)。 耶穌願意他們把這些職權也傳授給後人,世代相傳,直到世界末日(瑪28:20)。使徒們遵從耶穌的命令,為自己選拔了繼承者,把自己的職權也傳授給他們。他們常用一種儀式覆手禮(宗13:3,弟前4:14)去傳授職權,這禮儀被稱為「聖秩」;藉此覆手禮,領受聖秩者獲得神聖的職權和天主特別的聖寵(弟後1:6)。 2.領受了聖秩的人,我們稱之為「神職人員」,包括有主教、司鐸(神父)和執事(六品)三種。各級神職人員的產生,可追溯至宗徒時代。當時教會教務日益繁重,門徒於是選拔一些熱心教友來分擔他們的工作,並把教會中的某些職權授給他們,他們便成了今日的神職人員。 3.主教的職權,是由耶穌通過使徒及其繼承人,藉聖秩世代相傳所授的。因此,他享有最高、最圓滿的聖秩--即最高司祭職。他們從主耶穌手裡接受了訓導、管理和聖化萬民的特殊使命(瑪28:18)。教宗其實也是主教,他是羅馬的主教。 「主教們是宗徒們的繼承人,從擁有天上地下一切權力之主的手裡,接受訓導萬民及向一切受造物宣講福音的使命,為使眾人因信德聖洗及遵守誡命而得救(參閱瑪28:18;谷16:15-16;宗26:17等節)。為執行這項使命,主基督給宗徒們預許了聖神,並於五旬節日,由天上派遣聖神,使他們靠聖神的能力,在各國、各民族及帝王前,為他作證,直到天涯地角(參閱宗1:8;2:1等節;9:15)。主託給其子民的牧人的這種職務,實在是一種服務,在聖經內特意地稱為服役(參閱宗1:17及25;21:19;羅11:13;弟前1:12)。」(教會憲章.24) 4.司鐸的主要職務是講道、獻祭、及做牧民工作(為天主子民服務);他是主教的合作者。執事不能獻祭,卻可給人施洗、送聖體及講道理等。他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主教與司鐸做愛德的服務工作(參閱教會憲章.29)。 凡已領過聖洗及堅振聖事,又被基督召喚(即所謂有聖召)的男性,都可領受聖秩。目前,羅馬天主教會仍未有女性神職人員出現,但從神學觀點來看,女性神職人員亦並非絕對不可能。又在羅馬天主教會的傳統中,神職人員通常都要過獨身的生活,因為他們應全心全意地、整個地為天主的子民而存在(格前7:32-33)。但也有所謂「終身執事」,他們也可以是已婚的。 5.今日在教會內,實際地在基層中從事牧民工作的,絕大部分都是司鐸(神父),但在許多地方,司鐸的數目都追不上教友增加的數目,這其實亦是耶穌所看到的:「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路10:2) 「天主派人去收割莊稼」,這便是聖召。聖召是一種使命,不單是人自願去選擇,更是源於一個「召叫」,人只是自願去回應而已。人如果看到教會的需要,有心終生為福音而服務,願意在一個團體中,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並肩作戰,具有慷慨犧牲和獻身的精神,而他本身亦具有起碼的才能、學識和道德修養,他便已具備聖召的種子。 青年人在考慮自己的終身職業時,不妨也嚴肅地考慮自己的「聖召」問題。聆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是否有一個微弱的「來!跟隨我!」的聲音(瑪9:9;路5:10;9:59;若1:43)。在今日的教會中,我們更需要有智慧、有才能、有愛心的人士,去建設教會、傳揚天國,使世界因教會的存在和貢獻,而能更臻完美。 我們要為教會的聖召祈禱,也要為「自己的」聖召祈禱! 三、聖經金句背誦 1.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祝福他們說:「你們要生育繁殖,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創1:27-28) 2.但是,從創造之初,天主造了他們一男一女。為此,人要離開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以致他們再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所以,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谷10:6-9) 3.所以,我兒!你應因那在基督耶穌內的恩寵堅強起來,應把你在許多證人前由我所聽的,傳授給忠信可靠的人,使他們也能夠教導別人。應如同基督耶穌的精兵,與我共受勞苦。(弟後2:1-3) 4.為了這個緣故,我提醒你把天主藉我的覆手所賦予你的恩賜,再熾燃起來。(弟後1:6) 討論與分享 1.婚姻和聖秩都是美麗的,你有嚴肅地考慮過要選擇那一個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我們必須怎樣做,才能客觀地、符合天主聖意地去選擇自己的前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夫婦考慮子女數目時,那兩點最需要考慮?請出並分享: 物質需要______; 教育/學業______; 信仰傳遞______; 子女情感上的需要______; 陪伴子女成長______; 宗教需要______; 公平對待子女______; 母親的健康______; 家庭的精神壓力______; 團結就是力量______; 增加勞動力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自己是否具備回應聖召的條件?何以見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教友結婚須知 婚姻是終身的愛情與忠信的盟約;若雙方均已領洗,婚姻同時又是一件聖事。婚姻在本質上兼具宗教意義和社會意義,教會和政府均極表重視,因此訂立了一些教友應遵守的規定。 1.欲在香港結婚的教友,須先行辦理以下手續: 甲、向其中一位教友所屬的堂區登記(若是與基督教通婚,則向天主教教友一方所屬的堂區登記);在特殊情形下,也可在行將舉行婚禮之堂區登記。 乙、在任何一間(政府)婚姻註冊處登記領取結婚准許證。 2.向堂區登記的手續應盡量提早辦理,但無論如何,至少要在預定的婚期之前兩個月。 3.雙方必須親自會見堂區主任司鐸或助理司鐸,接受婚前查核,並且呈交最近的領洗證(須在過去六個月內簽發)和結婚准許證。(有些教區也要求出示曾參加「婚前培育課程」的證明。) 4.由於結婚證書(Certificate of Marriage)上面須填寫當事人雙方的父親姓名,因此男女雙方應攜同本人的出生證或父親的身份證。 5.向婚姻註冊處登記時,當事人其中一位須親自攜同雙方的身份證或護照或其他證明身份的文件。 向婚姻註冊處登記應預留充份時間;結婚准許證可在登記十七天後取得。如在登記後三個月內(注意:應在登記之日起計算)未能舉行婚禮,須重新領取結婚准許證。 6.教律規定,每一宗至少有一方為天主教教友的婚姻,婚禮通常須在一位司鐸或執事之前舉行;而且要有兩名證人在場。 7.教會不贊成宗教混合的婚姻;但在某種條件下,得容許之。同時司鐸應向有關的男女雙方解釋清楚這些條件,即一、遠離使人喪失信德的危險;二、盡己所能,使子女領洗,並接受天主教教育。 在特殊情形下,主教可豁免教會法定之儀式。 公教徒如與非公教徒或基督教徒結婚,必須格外珍惜自己的信仰,加深對自己信仰的認識,鞏固自己的信仰生活,並盡力設法讓將來所生子女接受天主教洗禮及天主教信仰。尤其要立好表樣,並誠切為自己的「另一半」祈禱,使他或她最後亦能和你在教會的共融中,一起侍主愛人。 8.教會懇切奉勸教友在行婚禮前辦妥修好聖事(告解)及領聖體。將結婚的教友應已領過堅振。凡未領過堅振聖事的人,倘無重大不便,應先領堅振。在一般情況下,應參加婚前培育課程。(香港天主教手冊2003)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 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管道昇:我儂詞) 婚姻是 1+1=1: 因為二人成為一體; 也是 1+1=3: 因為愛可以使人發揮潛能,使新人大過舊我。 第四十一課:病人傅油聖事 一、病人傅油的意義 傅油聖事乃七件聖事之一。它的作用是藉覆手、傅油及司鐸的祝禱,賦聖寵於身患重病和面臨死亡危險的基督信徒。 在病人傅油聖事中,神父藉教會所賦的權柄,給患病的人覆手和敷抹聖油,標記著基督藉教會的服務,賦予領受的人內心的力量及平安,甚或健康的恢復。 二、聖經的根據--雅5:13-16 雅各伯使徒在其公函中,有「因主名傅油、赦罪」的記載(雅5:13-16),說明給病人傅油赦罪,必是遵從主耶穌的吩咐,憑藉主的能力,醫治病人的痛苦,增強他的精神力量,赦免病人的罪過,使能堅心信賴天主。 其實主耶穌在世時,亦常常醫治病人(瑪4:23;路4:40),並吩咐門徒去驅魔治病(谷6:1213)。他自己甚至與病人認同:「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瑪25:36) 「司鐸為病人祈禱和傅油時,是整個教會將病人託付給曾受苦並受享光榮的主基督,求他撫慰、救助病人;教會更勸導病人藉著甘願參與基督的苦難和死亡,也獻出一分力量,為使天主子民受益。」(天主教教理1499) 三、病人傅油的作用 當人患病時,尤其是當他感到這個病危及他的生命,很容易有失敗、自責、和遷怒於天主的感覺。因為疾病本身,有時會使我們無論在身體、精神、或情緒上,都覺得是整個人在受痛苦。因此,從初期教會直至現今,教會一直都用傅油的方式,來表示基督所賦予的醫治能力和對病人的關心。並希望藉這神聖的禮儀,使他從無能為力的感覺中,和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 四、治病的油 其實使用油來治病,是一個很普遍的標記,因為在許多文化中,都用不同的油來醫治疾病,例如:歐洲人慣用橄欖油,而亞洲人則用白花油、萬金油等。 「傅油」本身亦表示出復活基督的醫治能力及他的臨在。藉此,亦能幫助患病者明白痛苦的意義,甚至甘心把自己的病苦結合於基督所受之苦,而奉獻給上主,完全信賴他,並因此驅除恐懼和害怕痛苦之心。 五、地點與時間 聖事的舉行地點,可以是醫院、家中、或聖堂,但最好能與家人及教友一起舉行,因為這樣可以提醒信友團體對病者的關懷和友愛,以減輕他們獨自承擔痛苦的感覺。 領受病人傅油聖事的人,必須身患頗為嚴重的疾病,或遇意外而導致有生命危險,或要作危險性高的手術,或年老體弱等才可;但不必真的到了「臨終」時才領受此聖事。有些堂區也有每年為教友長者行集體傅油禮的習慣。如有需要,病人傅油禮也可以多次領受。 六、具體實踐 1.為病人祈禱,首先是家人的責任,教友千萬不可把這責任單單推在教會或神父身上。神職人員只能代表教會對病人的關懷,不能取代家人的責任。所以當神父行傅油禮或為病人送聖體時,最好能全家在場,與神父及病者一起祈禱,千萬別袖手旁觀,讓神父孤孤單單地,一個人去包辦全部禮儀。 2.探望和慰問病人,尤其幫助病人獲得善終、安死,是教會的重要愛德工作。我們平時應多與病人交談,施以適當的安慰和鼓勵;但更重要的是和他一起祈禱,為他祈禱,為他朗讀聖經等,使他感到團體、教會和天主都在支持他。在病情到了頗為嚴重的階段時,勿忘通知神父替他傅油,使他獲得聖事的助力。 七、病人傅油禮 病人傅油禮非常簡單,一般可分為個人傅油和集體傅油兩種。前者為個別病人舉行,後者可在聖堂或安老院中,為多個病人一起舉行。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內容或程序: 1.主禮者可先向在場者簡介傅油聖事的意義,使參禮者能一起投入祈禱氣氛中。 2.懺悔禮:如病人要求,可先舉行修好聖事,或一起發痛悔。 3.讀經:選讀有關耶穌治病的福音。主禮者可作簡短證道。 4.祈禱:出自信德,為病者祈求天主。 5.覆手:主禮者在病人頭上覆手,表示教會祈求聖神降臨。 6.傅油禮:是聖事的主要部分。主禮者以代表聖神治療力量的油擦在病人的額上和雙手上,同時唸:「藉此聖神的傅油禮,並賴天主的無限仁慈,願天主以聖神的恩寵助佑你。」病人答:「亞孟」;「赦免你的罪過,拯救你,並減輕你的病苦。」病人答:「亞孟」。 7.唸天主經。 8.領聖體:通常在舉行傅油禮時,病人會一齊領聖體聖事,除非因病重無法領受則例外。 病人領受的這種聖體聖事,習慣上也稱為「天路行糧」(臨終聖體),表示病人在邁進永生的重要時刻,基督親自與他同行,成為他的旅伴和保障,帶領他跨越死亡、直達天鄉。在我們人生的這最後一程中,當所有最親、最好的人都不能真正陪伴我們時,有基督為伴,是多大的安慰啊! 其實,病人傅油禮也是很美麗的禮儀。世上沒有常存的城,我們來自天主,也終有一天要落葉歸根,返回天父的懷抱中。所以這個禮儀並非喪禮的準備,卻是永生的前奏曲;它堪稱為「準備前往天鄉的聖事」或「完成現世旅途的聖事」(天主教教理1525)。 八、聖經金句背誦 1.日落後,眾人把所有患各種病症的,都領到他跟前,他就把手覆在每一個人身上,治好了他們。(路4:40) 2.你們中間有患病的嗎?他該請教會的長老們來;他們該為他祈禱,因主的名給他傅油:出於信德的祈禱,必救那病人,主必使他起來;並且如果他犯了罪,也必得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告罪,彼此祈禱,為得痊愈。義人懇切的祈禱,大有功效。(雅5:14-16) 討論與分享 1.你自己生病時,有什麼身體上、情緒上和信仰上的困擾?(例如失敗感、無力感、無用感、厭世、自責、頹喪、憤怒、不耐煩、苦悶、遷怒於天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親戚、朋友或父母有病時,你有什麼特別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有為病人祈禱的經驗嗎?你願意探望病人,和他一起祈禱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有在病人重病時請神父傅油的經驗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不禮爹娘敬世尊,敬什麼﹖ 弟兄姊妹皆同氣,爭什麼﹖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奴僕也有父娘生,凌什麼﹖當官若不行方便,做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榮華富貴眼前花,追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冤冤相報何時了,結什麼﹖ 誰人保得常無事,譏什麼﹖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一日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第四十二課:天主十誡--第一、二、三誡 一、十誡導論 1.十誡內容 一、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 二、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愛主之道 三、守瞻禮主日 愛的誡命: | -| |愛主之道 _| | -| |愛的誡命 |愛天主在萬有 |之上 | 及 |愛人如己 _| | 四、孝敬父母 愛天主在萬有之上 五、毋殺人 及 六、毋行邪淫 愛人如己 七、毋偷盜 愛人之道 八、毋妄證 九、毋願他人妻 十、毋貪他人財物 | -| | |愛人之道 | _| | 2.十誡是生命的法則 人生而自由;但必須節制自由、尊重別人的自由,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人生而必須發展自我,度一個豐盛的、有意義的人生;但人必須戒除一些能傷害自己,及傷害別人的行為,才能使生命健康地成長。 我們有向善的潛能,也有為惡的傾向;所以我們必須有自制、自律的能力,才能行善避惡,改過遷善。 我們有軟弱、昏庸、理性受蒙蔽的時刻;所以我們也需要一些外在的規範與禁令,去補充我們意志力的不足,去提醒我們如何適可而止,如何不致越軌行事。 這都是「誡命」的作用。天主在西乃山頒佈的十誡,原意是要我們按照理智的指引,節制不合理的慾望,度適合人性尊嚴的生活,它是人類理性與良知的主要道德律。遵守十誡並不是可有可無的本分,也並非單純是從外面硬加給我們的規律。十誡所命令、所禁止的,絕對不是迷信式的禁忌,而是戒惡行善、愛人愛主的道德行為,是使人的生命逐漸達致圓滿的「生命的法則」。 3.誡命背後的精華 誡命或禁令通常都不是宗教的精華。宗教的任務是使人的精神或靈性生活更豐盛,把人提昇到更高的境界。宗教的特點是要人積極面對生活,主動改善個人、人際間和世界的秩序。通常宗教所提出的誡命或禁令,都有指導和預防的作用,使人不致因為本身的軟弱或一時的糊塗,而做出損人損己,及破壞世界和諧的事情。 差不多在所有誡命的背後,都包含有某些積極的因素。例如:在「毋殺人」的後面,蘊藏著「尊重生命」的理想;在「毋行邪淫」的後面,有「生活聖潔」的含義;在「毋妄證」的後面,有「誠懇待人」或「一諾千金」的方向。而在全部誡命的後面,更有基督自己所提示的理想:「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瑪22:37-40) 二、前三誡的原文--出20:1-11 天主訓示以下這一切話說:「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你製造任何彷彿天上、或地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不可叩拜這些像,也不可敬奉,因為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凡惱恨我的,我要追討他們的罪,從父親直到兒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孫。凡愛慕我和遵守我誡命的,我要對他們施仁慈,直到他們的千代子孫。不可妄呼上主你天主的名;因為凡妄呼他名的人,上主決不讓他們免受懲罰。應記住安息日,守為聖日。六天應該勞作,作你一切的事;但第七天是為恭敬上主你的天主當守的安息日;你自己、連你的兒女、你的僕婢、你的牲口,以及在你中間居住的外方人,都不可作任何工作。因為上主在六天內造了天地、海洋和其中一切,但第七天休息了,因此上主祝福了安息日,也定為聖日。(參考申5:6-15) 這三條誡命清楚的指出,愛天主不是一種空洞的感情,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地表現出來,欽崇他的尊威,對他感恩報愛,並對他的眷顧充滿信賴。 三、第一誡: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 1.基於上述的聖經,我們相信和承認世界只有一位真神,他是萬有的根源、至上的主宰,他是宇宙的創造者和掌管者。一切的真、善、美都是源於他。他又是無形無相、無始無終、常生常在、全能全知的神。他更是人類和萬物的最後歸宿。 2.這位天地間唯一的真主宰,是一體三位的,名為「聖父」、「聖子」、「聖神」。依教會傳統的說法,是聖父生聖子,聖父聖子共發聖神,這都是在「萬世之前」發生的,因為聖三自永遠已經存在了。有人形容聖三的奧蹟好像三角形,有三隻角,卻是一個三角形,或者好像燭光,有形、有光、有熱,但卻是一支燭光。梵二的教會憲章則強調聖三的工作:聖父創世、聖子救世、聖神聖化人生,但這都是同一天主的偉大化工。 3.欽崇天主,就是承認、感謝天主的創造和照顧,和他賜給我們超性生命等種種恩惠(默4:8-11)。 欽崇的方式有多種,但都是對天主知恩報愛的表示,例如祈禱、祭祀以及各種愛德行為。而外表的欽崇動作,可以包括跪、叩首、俯首、俯伏在地等。不過,真正的欽崇是對天主的全心相信和順服,讓他在我們的生命中作王,完全遵照他的旨意而生活。當世上任何事物與天主的旨意相違背時,把天主放在第一優次。這也是耶穌所說的:「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不配是我的。」(瑪10:37)誰不棄絕一切而跟隨耶穌,也不配作他的門徒。(路9:57-62) 4.拜邪神也可以是崇拜金錢、權力、名譽和逸樂。有些人便是為了它們而忘記天主,也因此而踐踏了自己和別人的人格和生命。 四、第二誡: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1.名字代表主體,因此我們稱呼天主聖名時,應表示特別的尊敬(例如在禮儀中唸到天主聖名時會俯首致敬)。這種尊敬,將進一步演變為對天主的信賴、服從和皈依。侮辱天主聖名是指用言語、行為或姿勢等,對天主表示輕蔑、鄙視或怨恨。輕視天主的人,亦將拒絕按他的意願而生活。 2.對上主聖名之尊重,正如聖保祿說:「凡稱耶穌聖名,不論天上地下的一切,無不屈膝跪拜,以示尊敬。」(斐2:9-11) 3.耶穌自己不喜歡人發誓,他說:「你們又一向聽過對古人說:『不可發虛誓!要向上主償還你的誓願!』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3-34a,37) 4.今天,如果有人以神的名字去傷害人、鄙視人、攪分裂,甚至發動宗教戰爭,也是妄呼天主之名。把天主、把聖經當作武器去攻擊別人,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怕的罪。 五、第三誡:守瞻禮主日 1.舊約時代,安息日(星期六)是特別恭敬天主的日子。如今教會在主日聚會,是為紀念耶穌在主日的復活,並藉聖體聖事與他相偕,共同期待他再度來臨。 教會在第六世紀時,才確立守主日的義務,並禁止信眾在主日勞作,目的是要每一個人在六日操勞之後,得到一個合理的休息,並在這天特別注意精神、宗教和家庭的共融。守主日、罷百工的習慣,亦可促進我們的教會生活,並為我們提供服務別人的機會。 2.安息日的精神提醒人們:人不可利用工作無休止地去掠奪大地的資源;人更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大地不是人的敵人,而是人的良友。人亦不應利用工作去過份改變人與人的關係,而造成貧富差距,或藉交易而造成更大的貧富懸殊。藉著安息日,人要忘記一切工作,回復人性的本來面目:尋求個體的發展(祈禱、閱讀、休息),團體的和諧(共同崇拜、家庭生活),和積極地去欣賞和享受生命。安息日原來便是「人性日」、「家庭日」和「宗教日」。(參考申5:12-15;肋25:9-10,23-28,39-43,安息年,聖年) 3.第三誡也提醒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專業、工作所奴役。我們要騰出時間來,讓天主在我們生命中工作,使我們能革新自己,接受天主的改造。 六、基督徒與敬祖 天主教並不禁止人尊天、敬祖和敬孔。一九六三年,中國主教團決定:在亡者牌位、遺像或棺木前,信徒可以鞠躬、叩首,在亡者的牌位或墳墓前,也可以供奉鮮花、水果、飯菜等。家庭中的祖先牌位,是為紀念先人,表達孝思而設的,因此亦可在牌位前上香、供獻禮品等。這一切,都不違反第一誡。同樣地,恭敬聖母及聖人,也是許可的,因為他們都是愛主侍人的典範,我們有一天,都要和他們在一起,永遠歌頌那位創造和救贖我們的天主。 七、聖經金句背誦 1.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所以,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裡,他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裡將稱為大的。(瑪5:17-19) 2.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他的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4:23b-24) 3.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2-13) 討論與分享 1.什麼是我生命中的「神」?什麼在主宰我的思想和選擇的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項,那些對你最重要?請出三項,並解釋。 金錢______; 名譽______; 地位______; 權力______; 健康______; 事業______; 愛情______; 友誼______; 理想______; 休息______; 工作______; 知識______; 3.從前你如何打發星期天的時間?今後你會如何善用星期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基督徒該不該怕鬼? 1.鬼是一個很籠統的名詞,反而,我們相信有「靈界」,有一個不可知的世界,也有一些我們未曾探明的「力量」存在于宇宙中,包括自然的、超自然的力量。 2.聖經認為有魔鬼。魔鬼曾誘惑過耶穌;耶穌也驅過魔。 3.我們相信天主是宇宙的主宰,他是全能而仁慈的,他願意保護我們,也有能力保護我們。只要我們全心信賴他,便沒有什麼可怕的。 4.我們要老老實實的「做人」,不要隨便跨過「靈界」,去攪一些什麼交鬼、通靈等等的玩意,以免引火自焚。 5.「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基督徒如果生活聖潔,行為正直,更加不必怕鬼。即使我們是大罪人,只要肯悔改、皈依、告解,便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6.對於靈界的事,我們知得很少,應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去處理,不可用想當然的方法去嚇自己。別人在講這些東西時,最好不必去聽,聽完也不必參加討論,因為大家都是在瞎說話。說鬼的人絕大多數都未見過鬼, 都是以訛傳訛而已。這些東西談得多了,會影響心理,叫人疑心生暗鬼,這是毫無必要的。 7.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更關心的是「生」的問題,好好的生便不必怕死了;做個堂堂正正的人,生命的天主自會保護我們免於凶惡。 8.如果我們真的害怕,我們也可以用苦像、唸珠等聖物來使我們安心,或者虔誠呼求耶穌、聖母的聖名等等。但記著:保護我們的,是天主自己。耶穌說:「你們的父,在你們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6:8) 第四十三課:天主十誡--第四、五、八誡 一、第四、五、八誡的原文--出20:12、13、16 「應孝敬你的父親和你的母親,好使你在上主你的天主賜給你的地方,延年益壽。不可殺人。不可作假見證,害你的近人。」(出20:12,13,16) 「應照上主你的天主吩咐你的,孝敬你的父母,好使你能享高壽,並在上主你的天主賜給你的土地內,獲享幸福。不可殺人。不可作假見證害你的近人。」(申5:16,17,20) 這三條誡命的目的是維護家庭及社會的權益,對人的生命要尊重,對賴以溝通的言語要負責。 二、第四誡:孝敬父母 1.第四誡除了字面上指明父母子女間相互的關係外(弗6:1-4),還說明夫妻(弗5:22-23、28-31)、主僕(弗6:5-9)、師徒,以及政府與公民間彼此相互的義務。(哥3:18-4:1;羅13:1-2) 2.這誡命包含對父母要孝、對國家要忠、對師長要敬。而父母、國家、師長對子女、公民、學生亦應慈愛有加。這是一條雙軌或雙向的誡命。從前中國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本來也是相向的義務,後來演變為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才成了單向的義務。 3.對上「敬」、對下「慈」,是一種很深的信仰行為。前者使我們飲水思源,並相信天主願「藉人」去養育、管理和照顧我們;後者使我們明白天主才是真正的主人、上司和慈父,他把照顧人的責任交在我們手中,是要我們克盡厥職,勉為勤奮的好僕人,為上主的子女而鞠躬盡瘁。對基督徒來說:權力不是特權,而是服務。 4.孝道也是中國文化的精粹。它教我們首先要感到父母「生養之恩」是「昊天罔極」的,這足夠讓我們要「終生慕父母」(孟子)。因此孝子在父母生前要「尊親」(發憤成才,光宗耀祖)、「不辱」(不敢犯罪以辱沒父母)、「能養」(養父母),要「先意承志」(體貼父母的意思),還要「養老」,即禮記所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飯食養之。」父母去世後,還要念念不忘,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 當然,孝道並不等於「愚孝」,尤其當父母的命令不合情理時,更應挺身做個「諍子」或「諍女」,以免父母陷於不義。所以孝經說:「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大戴禮記也認為:「從而不諫,非孝也。」所以孝子即使對父母也一定要「以正致諫」,不能盲從。 5.愛國也是第四誡所要求的。一個好基督徒也必須是個好國民,因此要努力建設國家,納稅,參加選舉和投票,有機會還要承擔公職。但更重要的是以國家主人翁的身份,自覺到要對國家盡監督的責任,讓國家官員真正成為人民的公僕,讓一切國家政策,真正為最大多數人的好處而制訂,並使軍隊真正成為國家安全與安定的力量,而非淪為黨爭的工具。總之,人不是為國、黨、政府而存在,反而國、黨、政府卻是為人而存在。基督徒應致力使國家成為天國的雛型--朝向更正義、更仁愛、更和平的境界邁進。 三、第五誡:毋殺人 1.尊重生命是基督徒表現愛的一面,因為生命是天主所賞賜給我們最寶貴和最基本的禮物,我們必須珍惜和保全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2.愛要求我們尊重所有人及每一個人的生命,無論這生命是處於任何階段,或者是否「有用」;因為生命「本身」是寶貴的,值得尊重的。危害自己或別人的生命,例如:酗酒、吸毒、謀殺、墮胎、自殺、安樂死(慈殺)等,都是錯誤的行為。(瑪5:21-22) 3.尊重生命要求我們對自己要照顧健康、修練德行、培養良好個性、活一個更積極和更豐盈的生命。對別人則多加尊重和實際的支援。教會要其子女努力實踐神、形哀矜,就是為這目的。 ‧形哀矜:「飢者食之,渴者飲之,裸者衣之,旅者留之,病者醫之,囚者慰之,死者葬之。」 ‧神哀矜:「解人疑惑,教導愚蒙,勸人悔改,安慰憂苦,恕人侮辱,忍耐磨難,為人代禱。」 4.第五誡也要求我們不可立壞表樣,使人跌倒。(瑪18:5-7) 5.對於墮胎和安樂死(慈殺),天主教的基本態度是這樣的: ‧醫藥和醫生的最神聖責任是拯救生命,而非毀滅生命。 ‧母親的意願是重要的,但胎兒的意願亦同樣重要。而胎兒最基本的意願就是「出生」、活下去。 ‧人類的偉大處在能勇敢面對困難、克服困難、承擔不可避免的困難,而非逃避困難。 ‧如果一個社會能尊重一個「無用」的生命,擁抱一個痛苦的生命,致力救助和減輕不幸者的痛苦,那便是一個十分人道的社會,一切生命都將能在這樣的社會中快快樂樂地生活和成長下去。 ‧天主教相信,人應為理想而付出代價,我們同情急於墮胎或慈殺的人,但人原本就不能逃避一切痛苦,對於必要來臨的痛苦,人應以堅忍之心去承擔,並接納這是人生限制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的社會充滿愛,並且拒絕用墮胎及慈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相信我們的社會是有能力找到辦去處理這些問題的(香港天主教成立「出生權維護會」便是為了幫助在這方面有急需的人)。在這情況下,真正需要墮胎或安樂死的亦必定會大大減少。 四、第八誡:毋妄證 1.人與人之間的愛,也必須在言談中表現出來。愛護真理,尊重他人的名譽,才會使人們真心團結、相愛和共融。相反,謊言謗語,則必會使人們彼此憎恨和離心。(雅3:2-10;肋19:15-18) 2.口是心非、言過其實、毀謗辱罵等,都能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尤其破壞人的社會生活,致使原來用以溝通和表達心聲的工具,成為誤會與紛爭之源。(弗4:25) 3.第八誡禁止說人壞話、毀人名譽、做假見證、謠言惑眾、言過其實、妄斷、辱罵、惡言中傷等。如果偶然獲知他人的秘密,便不該洩露。國家及軍事秘密、職業秘密(如醫生、律師、輔導者由職務上所獲知的秘密)更不可轉告他人。總之,在說話時不僅該誠實無欺,還該多說有建設性的話,使聽者得益。(弗4:29) 4.耶穌在福音中教訓我們勿判斷別人,以免受判斷:「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為甚麼你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呢?」(瑪7:2-3)他又認為言為心聲,說人長短的人,自己自然不是善者:「你們既是惡的,怎能說出善來?因為心裡充滿甚麼,口裡就說甚麼。」(瑪12:34) 5.基督徒必須養成說實話的習慣,「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瑪5:37),並以「一言九鼎」而自豪。對於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事,採取孔子所謂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的誠實態度。拒絕信口開河,更不能為了取悅上司或男(女)朋友而說大話、假話、空話;要切實做到「有幾分証據,講幾分話;有七分証據,不講八分話。」(胡適) 6.對公眾事務的「知情權」,是現代市民的天賦人權。我們應努力增加國家、社會、政府的「透明度」,致力維護言論、出版、資訊、大眾傳播的公開和自由,並保障敢於揭發真相的記者的人身安全。如果有權勢的人(包括父母、上司、教會、政府)敢於顛倒是非黑白,群眾有責任挺身指正,互相傳播事件的真相。當然,我們也當監督所謂的「自由言論」,不使其妄用自由而造謠生事。對於譁眾取寵、言過其實的劣質報紙雜誌,最好的方法是杯葛它們。為了維護真理,如果我們有能力,便應設法給電台打電話或在報紙中投稿,甚至利用互聯網說出真相。如果新聞被封鎖或被歪曲,我們更有責任以口傳或抄、寫、傳閱的方式,去保障市民對公眾事務「知」的權利。 7.言論自由和出版、傳播自由,是民主社會的要素,也是監督政府,防止貪污的重要工具,市民應致力維護,在投票時也應以此為重要標準之一。其實,個人可以犯第八誡,政府、官員、上司,甚至「最民主」的政府也一樣可以犯第八誡,而且後者如果不誠實,給國家、社會或世界帶來的害處更是難以估計的。 五、聖經金句背誦 1.你們作子女的,要在主內聽從你們的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你們作父母的,不要惹你們的子女發怒;但要用主的規範和訓誡,教養他們。(弗6:1,4) 2.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一4:20) 3.一切壞話都不可出於你們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說造就人的話,叫聽眾獲得益處。(弗4:29) 討論與分享 1.請列舉一項今日子女常犯的錯,及一項父母常犯的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們有積極而客觀的理由,卻與父母、本堂神父、上司的意見相反,我們還能守好第四誡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舉出兩個要尊重「無用的生命」的理由(例如:弱小者、年邁者、殘廢者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舉出兩個要遵守職業秘密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十四課:天主十誡--第六、七、九、十誡 一、第六、七、九、十誡的原文 「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貪你近人的房舍,不可貪戀你近人的妻子、僕人、婢女、牛驢及你近人的一切。」(出20:14,15,17) 「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貪戀你近人的妻子;不可貪圖你近人的房屋、田地、僕婢、牛驢,以及屬於你近人的一切事物。」(申5:18,19,21) 這四條誡命的中心思想,是維護他人的財物、婚姻的神聖及人類的繁衍;不單要戒「行」,還要戒「思」。 二、第六誡、第九誡:保護身心的純潔 1.天主是造物主,他以愛心和智慧創造了人類。他造了男人和女人(創1:27),願意人分享他的創造力。男女在運用性能力和生育能力時,也在反映出天主的愛心與智慧。 2.青年人應接受正確的性教育,明白男女在生理、心理、思想方式上之不同,懂得互相尊重,彼此欣賞,為未來的幸福家庭作準備。 3.基督徒應該尊重肉體及性,無論思、言、行為,都要保持純潔的心靈和高貴的操守。(格前6:15-20) 4.性是神聖且正當的,故此人應極力避免那些能玷辱人格,及只是滿足個人私慾的一切行為。這些行為包括一切邪淫的言談舉動,或心內私戀、喜歡和願意淫亂之事。 5.在第六誡毋行邪淫及第九誡毋願他人妻中,我們應該: ‧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身體; ‧按照天主的旨意運用性的本能; ‧避免一切妄用性本能的思想和行為;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思; ‧我們重視思想的純正和聖潔,不要讓思想像脫韁的野馬,使自己時常想入非非,因為發於中必形於外(瑪15:16-20); ‧在這方面如遇有重大困難,不妨請教父母、師長,或向「神師」傾訴。 6.但我們絕不可對性或有關性方面的罪產生過份的恐懼,也別讓「罪惡感」不斷騷擾我們。基督徒應依賴上主、恭敬聖母,度更積極、更成全、更豐盛的生活,而非整天思量如何才能「不犯罪」。 7.每一條誡命都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是該誡命的中心思想。第六和第九誡的主要用意,是要我們度一個健康的愛的生活。了解甚麼是愛和怎麼去愛,以回應天主給人類性本能的這份禮物。事實上,基督徒的性生活,也和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樣,必須受無私的愛所管轄。所以,基督徒的信仰十分強調:人在婚姻生活中、藉性的關係,將自己完全交給對方,這個給予是整個人的、毫無保留的,並願與對方共負責任。我們可以想像到,成熟的愛可以使一個人跳出自私的我而朝向另一個人,為他交出自己。當我們能在無私中去愛時,我們才能體驗到愛的真諦,和更自由地度愛的生活。 總括這兩條誡命,一個基督徒應有以下的基本態度: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按照天主的旨意運用性本能;避免一切妄用性本能的思想和行為;無條件地拒絕婚前性行為和任何婚外情;在生活中發揮愛的力量,邁向性的成熟,做一個身心健全的人。 三、第七誡、第十誡:尊重他人的財物 1.七毋偷盜;十毋貪他人財物。世界上的財富是天主賜給全人類的,每人都有權享有一部分,以保障各人的自由及安定的家庭生活。這種私產權同時能鼓勵勤奮,和促進社會繁榮。 2.私產權須以合理方法獲取,如勞動、購買、交換、贈送、繼承等。不義而獲取,如偷、搶、賄賂、欺騙、豪賭、售假貨、偷工減料、不守契約等,甚至走私、漏稅、瞞稅等,均屬違反第七誡。基督徒憎惡送紅包、走後門等各式各樣的賄賂和貪污,也有責任舉報這些影響公益的卑劣行為。 3.我們的財物同時也是天主的。其實財富和物質的真正主人是天主,我們只是天主所賜給我們的財物的「管家」,所以我們須妥善運用財富,不可侈奢浪費,卻要樂善好施,同時也應小心與國家及社會的產權取得協調,以達成財產的公平分配。 4.對己誠,對人忠;人與人的相處,必須以正義相待。一切貪婪、貪得無厭、剝削、向「錢」看、壓迫等行徑皆在禁止之列,因為這些都是不正義之道。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也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取也。」 5.聖盎博說:「你所施與窮人的,不是你的財物,而是將屬於他們的還給他們。因為你所佔的,是給眾人公共使用的。土地是給眾人,而不是單給富人的。」這就是說,私產並非為個人建立一種無條件而絕對的權利。別人有維持生活的急需時,無人可以將多餘財物保留為自己專一的使用。 6.發展不是簡單地歸結到經濟的進步而已。真正的發展該是全面的,即振興全體人類,振興整個人性。誠如一位卓越的專家很恰當地強調說:「我們不能接受經濟與人性分離,『發展』與其所屬文化分離;我們所注重的是人,每一個人、每一班人,直到整個人類。」(教宗保祿六世:民族發展通諭) 7.財富供給人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可以改善人的生活,這是天主樂於見到的。但是,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假若要不斷的迎合它,人便失去了自主的自由,只為物慾而生活。「安貧樂道」是基督教導我們的生活準則。他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甚麼益處?」(瑪16:26)。所以,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財富,而是尋找天主的國,度一個超然物外、安貧樂道的生活,這是第七誡和第十誡的精髓。 總觀以上兩條誡命,禁止人用一切不正當的、相反公義的途徑攫取財物;要抱著欣賞、分享和「惜福」的心態,來享用天主在生活中所賜予的一切;並運用它來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度一個成全、愛的生活。(其餘請參考第十九課:宇宙觀) 四、聖經金句背誦 1.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這聖神是你們由天主而得的,住在你們內,而你們已不是屬於自己的了嗎?你們原是用高價買來的,所以務要用你們的身體光榮天主。(格前6:19-20) 2.你們要節制,要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應以堅固的信德扺抗他。(伯前5:8-9a) 3.誰若有今世的財物,看見自己的弟兄有急難,卻對他關閉自己憐憫的心腸,天主的愛怎能存在他內?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若一3:17-18) 討論與分享 1.如果你有違反第六、第九誡的不好思想,你會做什麼?(請剔出) 置之不理______; 繼續胡思亂想______; 祈禱______; 繼續工作______; 做一些分心的事(如運動等)______; 多種菜,不怕雜草;生活積極,毋懼壞思想的襲擊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在幫助別人時,是否感到對方「應得」你的幫助?或者以大慈善家的氣勢去幫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麼我們要與別人分享財富與資源?請舉一個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享」是基督徒的重要美德。請舉出兩樣我們可以實際與人分享的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十五課:身後大事 一、死亡 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正氣歌)。死亡是每人都要遇到的問題,但只要生得光明,自然就死得磊落;活得有意義,自然就可滿懷喜樂與信心,去會晤生命之主。 2.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未來的日子長得很,因為主的日子,必要猝然來臨,「所以,你們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在那一天你們的主人要來」(瑪24:42)。「凡在主內死去的,是有福的」(默14:13)。所以常應度天主子女的生活,及時為善,「黑暗來臨,就沒有人能工作了」(若9:4)。要像明智的童女(瑪25:1-13),又像忠信的僕人,「把你們的腰束起,把燈點著,主人來到,一敲門,立刻就給他開門」(路12:35-36)。 3.一切人都要死。「就如罪惡藉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藉罪惡也進入了世界;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羅5:12)。基督也經驗過死亡,他「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 4.我們知道死亡並非生命的毀滅,而是生命的改變。信主的人已與基督同死,又與他同生(羅6:3-9;得前4:13-14)。對信徒來說,死亡已失去了它的權勢與使人恐懼的威力(格前15:54-55)。「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11:25)。基督的體血更是永生的食糧:「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6:53-58)。 5.人生的價值,並不以壽命的長短來衡量。人總有一死,無論是王侯將相、販夫走卒,都有一天要在荒煙野蔓中,化作走磷飛螢。他要不斷自問和反省的,就是能否完成他「生」的目的。年壽的長短,只不過是在遙看未來時才覺有意義;回顧過去,長壽的、夭折的,都是真的過去了。五百年後,不管你今天是九十九歲,或者是十九歲,又有什麼分別呢?不都是永恆中的一剎那嗎?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宗教,大抵都曾經出現過一些英雄、豪傑,或一些對群體有大貢獻的人。為了爭取自由、平等,維護人性的尊嚴,我們亦見過不少的革命家、殉道者,他們都是這些國家、民族、宗教的「靈魂」。不單他們的言、行照耀了千古,甚至他們的「血」,也能奔流在他們的後人身上。我們未必記得他們的年歲,但無可否認,他們縱使夭折,亦遠比一些長壽而禍國殃民的生命,更為崇高和偉大。 二、末日和審判 1.死亡之後就是審判:「就如人規定只死一次,這以後就是審判」(希9:27)。人一生的思言行為都要向上主交賬,無用的僕人必要被「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有哀號和切齒」(瑪25:30)。 2.世界末日--天父決定的日子一到,世界的歷史即告結束,基督再次來臨,死去的人都要復活接受審判,邪魔的勢力將徹底消滅,基督將完成天父的全部計劃。 3.公審判--基督要光榮地再來(瑪25:31),把善人惡人分為兩邊(瑪25:32),並以愛人的行為作標準,公開宣判(瑪25:34-45)。那時,死去的人都要復活:「許多長眠於塵土中的人,要醒起來」(達12:2),「凡在墳墓裡的人,都要聽見他的聲音而出來:行過善的將復活而進入生命,作過惡的將復活而受審判」(若5:28-29)。那時人心的隱微要揭露(格前4:5),給人一杯水也要受賞(瑪10:42),一句閒話也要受審判(瑪12:36)。 4.我們不必為善人遭難、惡人逍遙法外而悲憤。在永恆中,無論是多麼悠長的哀、樂,都不過是一剎那。世上的苦樂與永恆的苦樂,絕不能相比較。公義的審判主,一定會償還一切的公道! 三、天堂、地獄、煉獄、為亡者祈禱 1.天堂--是一個永樂的居處,是「天主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 2.地獄--是一個永罰的、絕苦的地方。「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吧」(瑪25:41);「這些人要受永遠喪亡之罰,遠離主的面,遠離他威能的光榮。」(得後1:9) 3.煉獄--是善人作補贖,洗淨自己靈魂的地方,這是指生前未赦免的小罪,或為罪應作的補贖,因為「凡不潔淨、行可恥的事及撒謊的,絕不得進入天主的城內」(默21:27),該還清最後的一分錢,才能出獄(路12:59)、瞻仰天主的聖容(默22:4)。我們可以為亡者祈禱、獻祭,好能為他們求得罪過的赦免(加下12:39-45;其餘請參考徐錦堯著《新答客問》P.58:「煉獄是什麼?」) 4.為亡者祈禱--這是教會的一個優良傳統,充份表示我們相信:在主內,無論生者死者都是活著的,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都值得我們紀念和關懷。教會在每台彌撒中都為亡者祈禱,在每年的十一月,更是特別紀念亡者(傳統稱為「煉靈月」);十一月二日的追思節,亦類似中國的清明節或「重九」的掃墓。 5.天堂、地獄等,其實是指一種境界。我們由天主而來,將來落葉歸根,也要返回天主處。能和生命與幸福之源的天主永遠在一起的,便是永生的「天堂」,不能再和天主在一起的,便是永罰的「地獄」。但其實我們現在用有限的語言和文字去描述的天堂和地獄,都不過只是天堂、地獄的影子,我們知道它們是存在的,但卻無法確切地加以形容。不過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在愛中生活,天主總有辦法使我們和他--愛的根源--永遠在一起。 四、新天地、新人類 1.新天新地--基督要建立天國,那是一個正義、仁愛與和平之國;在那裡,一切淚痕、死亡、悲傷、哀號、苦楚都要過去(默21:1-5),那是「一座令人喜悅的聖城,一個令人歡樂的百姓」(依65:17-18)。這個天國已在今世出現,卻還未滿全;但我們堅信,這個為罪惡所玷污的世界面目,必將逝去。世界的末期為我們已經來臨(格前10:11),世界的再造已經是決定的事實(教會48)。我們必須按天國的藍圖,去改造這個世界。 2.新人類--作為新人類的教會,雖仍帶著他今世易逝的面目,仍在不斷痛苦呻吟(羅8:19-22),但卻確知人類所能達至、和如何能達至的美滿境界。所以對新天地的期待,確能增進信徒建設此世的心火,因為新的人類大家庭的雛型,是滋長發育在今世的,並已能提供人以新天地的預感(現代39)。(其餘請參考第52章「教會的社會使命」) 五、聖經金句背誦 1.所以,你們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在那一天你們的主人要來。(瑪24:42) 2.許多長眠於塵土中的人,要醒起來:有的要入於永生,有的要永遠蒙受羞辱。(達12:2) 3.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天國。(瑪7:21) 4.以後,我聽見有聲音從天上說:「你寫下:『從今而後,凡在主內死去的,是有福的!』的確,聖神說,讓他們勞苦之後安息罷,因為他們的功行常隨著他們。」(默14:13) 討論與分享 1.請你在下面的生命線上,填上你的不同歲數,和在這年紀下,你已遭遇和將遭遇的重大事件,然後分享。右方末代表你的死亡歲數,你願意活多久? .................................................................................. 出生年份 死亡年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裡有愛,那裡就是天堂;哪裡有恨,那裡就是地獄。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聖經講來世,是為了幫助人活於今世。你有什麼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到了八十歲時,突然發覺「人死如燈滅」,什麼也沒有,你會後悔一生行善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一 教友逝世怎麼辦﹖ 1.立刻通知亡者生前所居住的堂區主任神父。 2.攜帶由香港政府死亡註冊處發給的「死亡登記證書」(即表格十)或「批准屍體埋葬/火葬證明書」(即表格十一)或「死亡證書」,如有需要,連同亡者領洗證明書向堂區神父申請「天主教墳場安葬許可證」。 如果死者不在他死前居住的堂區領洗,在申請「天主教墳場安葬許可證」時必須出示領洗證明書。 3.與司鐸商量安葬之日期和時間。 4.與可靠的殯儀館或長生店接洽,安排殮葬事宜。 5.攜帶「天主教墳場安葬許可證」及「死亡登記證書」或「批准屍體埋葬/火葬證明書」直接與天主教墳場管理人接洽,為亡者安排墓地、安葬日期及時間。 6.通知堂區神父舉行殯葬禮儀的確定日期和時間。 7.根據教會現行的規定,天主教教友可以選擇火葬,而且事前亦不必向教會當局申請任何特別的火葬許可。(香港天主教手冊2003) 附錄二 世界末日到了嗎﹖ 「世界末日到了!」這是近來有些基督教徒所宣佈的令人震慄的消息。然後他們說:「信耶穌吧!這樣你才可得救!」(其實即等於進他們的教,因為不進他們的教就等於不信耶穌)。 這些「末世迫在眉睫論」的基督徒,很喜歡引用默示錄或達尼爾先知書。特別因為這些默示性的書籍意義隱晦,正好給他們大做文章的方便。 1.默示錄告訴我們什麼﹖沒有告訴我們什麼﹖ 默示錄不是一本占卜的書,它絕對沒有說及世界末日要發生的事,更沒有告訴我們世界末日的日期。 若望寫默示錄的首要目的,是為向當時受迫害的信徒說出鼓勵的話,向他們保證天主必獲得最後勝利,基督必會再來粉碎一切邪惡。當然,本書的啟示也有它的永恆價值,它要告訴一切人:善必將勝惡,因為天主一定來拯救;所以我們必須堅持理想,無懼困難。 2.默示錄用了許多象徵性的語言,包括數字、顏色、物件等。以數字為例,默示錄有兩類數字,一類象徵完美,另一類象徵不完美。完美的有3、4、7、10、12等;不完美的有6和那些帶分數的,如1/3日等。666是把6重複三次,是表示徹底的不完美(默13:18)。電影「凶兆」提出了666代表魔鬼,拍攝得震人心弦;不少末世論者也學著拿666去嚇人。 3.末世論者自一九七零年代以來,即預言了好幾次世界末日的準確日期,但他們預言的日子過去了,世界仍好好地在主的掌握中。他們於一九七九年前也曾預言,當歐洲共同市場有十個會員國時(當時有九個),世界便會末日。但現在共市會員國早已超過十個,世界的巨輪仍安然運轉。 4.關於世界末日的日期,請看聖經的話:「至於那日子和那時刻,除父一個外,誰也不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瑪24:36)馬爾谷還加上:「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谷13:32)「你們要謹慎,不要受欺騙!因為有許多人,假冒我的名字來說:時期近了。你們切不可跟隨他們。」(路21:8) 5.天主教徒不怕世界末日,也不介意什麼時候是世界末日,因為: *善生的人,必得善終。我們更要關心如何去活,如何去建設這個上主創造而又賜給了我們的世界。 *生得光明的人,也會死得磊落。活活潑潑的人,何必為死亡而變得憂心忡忡﹖ *天主教徒經常準備接受死亡。我們唸聖母經時,最後一句也是:「求你現在、和我們臨終時,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我們每一天都不怕迎接死亡。 ※地獄:天主不是劊子手 「每個人從死亡一刻開始,就在其不朽的靈魂上,將其一生呈報基督的私審判,領受永遠的報應:或者經歷一個煉淨期,或者直接地進入天堂的榮福,或者直接自我判罪,墮入永罰。」(天主教教理‧1022)「將自己排除與天主和真福者的共融之外,這種決定性的、自我排除的境況就稱為地獄。」(天主教教理‧1033)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生也空來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夢中; 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黃葉掃秋風。 大限來時須分散,你往西來我往東; 空手來時空手去,到頭總是一場空。(萬空歌) 如果沒有永生,豈非一切成空? 如果有永生,又何必過分執著今生的皮相? 第四十六課:聖母、聖人、聖物、聖地 恭敬聖母、聖人;祝聖聖物、聖地、聖堂;視某些時間或日子為聖時、聖日……。這一切都是我們教會內的優良傳統,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它們的真正意義,使我們的信仰生活能藉此而得益。但另一方面也要小心別沾染上迷信的色彩。 一、天主的「聖」與其他的「聖」 1.任何受造物,本身都不能被稱為「聖」,因為聖的只有一位,就是上主。天使向上主高呼「聖、聖、聖」(依6:3),彌撒中的榮福頌也向上主說:「只有你是聖的」。 2.上主的「聖」,超越人間的任何觀念。人在至聖的上主前必然自覺卑微、不潔。這不單是人的一種「罪」感,更好說是一種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在舊約中,信主的人在主前都有一種渺小、卑微、自我消失的感覺(創18:28;依6:5;約42:5-6;路5:8-10)。 3.受造物分享上主本體時,才可被稱為「聖」,這是上主的恩賜。人與主共融時,彼此共享同一的生命,其親密程度竟可用血統的觀念來互稱「父子」。新約中,保祿稱信徒為「聖徒」(羅1:7;格前1:2;格後1:1;13:12),因為他們分享了天主的生命。 二、敬禮聖母和聖人 1.一切在天堂上和天主共融的,都是「聖人」。其中有些經過「立聖品」(或「封聖」)的,則可受到教會公開的敬禮。天主教恭敬聖人,並在一切聖人中,首先恭敬聖母,因為她是基督之母。又由於天主性與人性在基督內成了「一位」(即「兩性一位」),所以她也被稱為「天主之母」,這並非說她生了天主,而是說,她生了耶穌,她是耶穌的母親,而耶穌又是「真天主」,所以她也是「天主之母」。她為人類帶來了照世之光、救主基督。她一生服從(路1:38),就好像基督一樣。她為我們受了利刃剌心之苦(路2:35),但仍至死忠於上主。在基督臨死前,她仍然堅強地站在十字架之下,為人類而慷慨地獻上了自己的唯一兒子(若19:25)。為此,天主寵愛了她,使她始胎無染原罪,一生「充滿恩寵,與主同在」(路1:28)。天主並且舉揚了她,使她死後肉身靈魂升天,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辰的榮冠(默12:1)。她便是那位在預許中,「她的後裔」要踏碎毒蛇頭的那個女人(創3:15);她藉聖神而生的「天主的兒子」(路1:35)徹底粉碎了魔鬼的勢力。她是我們的母親和模範,她「貞女與母親」的雙重身份,教我們要對天主忠貞(貞女),也為天國誕生新人類、新生命(母親)。 教會憲章說:「童貞瑪利亞以心身承受了天主聖言,為世界帶來了生命,因此被尊奉為天主和救主的真正母親。由於她兒子的功績,她在一種優越的方式下獲救,並且以一種緊密而不可解除的聯繫和他相契,享有天主聖子之母的崇高任務和殊榮,並因此而成為聖父特別寵愛的女兒、聖神的宮殿;為了這一特殊恩賜,她遠遠超出天上人間所有的其他一切受造物。不過,作為亞當的後裔,她也站於需要救援者的行列……她被尊為教會最崇高、最卓越的成員,並且是教會在信友及愛德上的典型和最卓越的模範,公教會在聖神教導下,以兒女孝愛之忱,尊她為最摯愛的母親。」(節52) 2.我們相信基督是「唯一的中保」,但聖母及聖人在主前的代禱也是極有效的,他們在基督內也分享了中保的身份和地位。其實我們也是互為中保的,這便是我們要互相代禱,彼此支持的原因。 3.天主教並不「拜」聖母,也不「拜」聖人。我們朝拜、欽崇天主,承認他是造物主、至上神,世界屬於他,我們自己也屬於他。所以我們在彌撒中欽崇天主,向他俯伏朝拜,並願偕同耶穌,把自己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天父。但我們只是尊敬、恭敬、讚美聖母及聖人,為他們的得救而歌頌主,看到他們的成功而充滿希望和信心,看到他們在聖德路上的努力而感到莫大的鼓舞。 4.教會不單恭敬聖母及聖人,還用外在的標記與儀式表達我們的敬愛:「敬之以禮」。這是教會詩意、溫情、藝術及美與善的綜合。但我們對聖母、聖人的敬禮,絕不會奪去天主及耶穌在我們心中的地位。相反地,那是光榮天主的另一形式。因為在敬禮聖母或聖人時,我們不單「相信」耶穌是救主,我們還「看到」救恩在聖母及聖人身上兌現了出來。當我們高唱:「聖母,你真有福」時,我們不是也在唱:「上主,你真好」嗎?所以我們的口號就是:偕同聖母(及聖人),步武基督;加入諸聖的行列,奔向天父。 三、聖物 1.建築物、樹枝、水、十字架、人像、地方、時間、日期等等只是代表著某種作用,並無永久性的存在意義。其作用若能助人成聖,助人分享主的生命,則亦可被稱為是「聖」的。 2.當教會指定某日為「聖日」時,我們是在相信,日日都是聖日;當教會相信天主臨於聖堂時,我們是在相信天主無所不在。正如當我們定了某日為母親節時,日日都應是「母親節」。 3.珍惜那些對我們信仰有幫助的東西是合理的,因為人需要可見的標記的提醒和幫助。聖像提醒我們對聖人的敬禮,聖枝是我們歡迎基督的記號,聖水使我們回憶曾受洗歸於基督,聖灰使我們感到自己的卑微,唸珠是我們祈禱和默想的工具,十字架更是我們榮譽的標記。對聖物的珍惜就是對信仰的重視,但千萬不可認為這些東西具有「法力」或可以僻邪等,這種想法是迷信的! 4.基督是天主的活聖殿,而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信徒的團體就是新的聖殿(伯前2:4-5;弗2:19-22;格後6:16)。不是地方使人成聖,而是人使地方成了聖的。聖堂的作用是提供一個較佳的、寧靜的、在視覺上也在告訴我們,上主無所不在的環境。祝聖禮只是為了突出和表達這地方的特殊用途。 5.聖屋的意義是表示這個家庭要成為一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培育場所,要成為上主臨在該區的標記,而且要成為鄰人良好家庭生活的模範。請神父去聖屋其實是一種宣信,也是在上主前的一種許諾:我們要成為一個聖家! 6.有一次,德日進神父想獻彌撒,又缺乏彌撒的用具,他突然想到要以地球為祭台,以生命為祭品。這確是本節最佳的註釋。 7.「祝聖」有「分別開來」和「賦與特殊用途」雙重意義。例如祝聖木十字架:木本來可作燃料、可做椅子等,但成了十字架後,便從一般木頭中被分別出來了。從此它有一種新用途,它要提醒人紀念救主的愛。所以祝聖十字架的經文大意會是這樣:「上主,求你祝福這十字架,使配戴它的人,能常常記憶你為他們所顯示的慈愛,並蒙受你的祝福。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 8.有些基督教徒認為恭敬聖像和聖物是「拜偶像」。其實,一切能激勵我們、增加我們信德的,都絕不能稱為「偶像」。偶像是那些使我們與天主疏遠的東西。相反地,如果有人拿著「聖經」當武器去攻擊別人,「聖經」便已變成了這些人的「偶像」,因為這時的聖經,已使天主創造的人類大家庭產生了無謂的分裂。 四、聖經金句背誦 1.天使進去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天使便離開她去了。(路1:28,38) 2.那時,天上出現了一個大異兆: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默12:1) 3.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4:24) 討論與分享 1.請指出我們對天主的態度,及對聖母、聖人的態度,有什麼本質上的分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敬禮聖人是恭敬天主的另一形式。你認為對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十七課:家庭宗教生活地 家庭是人類生命之所由出,也是一個人在身體、心智及各方面賴以成長的地方,所以家庭也必須成為信仰的搖籃,並使個人的信仰生活,在其內得以健全的發展。 一、祭台與飯檯的平衡 傳統的教友生活都是以祭台為中心的。教友要「去」聖堂祈禱、參與感恩祭、領受大部分聖事;一切有關信仰的事都要「靠」聖堂中的神父,由學要理到領受每一件聖事,由解答信仰上的疑難,到辦理人生中紅白兩件大事,都是沒有神父不行的。這是一個典型的「他力」的教會。但家庭中的「飯檯」,可以而且必須成為信仰生活的另一中心。在家裡要祈禱、讀經、分享,而家長(或另一較適合的人)則理應成為信仰的領導人。 二、基督化家庭 1.以基督為中心--家之所以為家,除供給衣食住行及必要的安全感外,必有其所以為家的要素。以基督為基礎的家庭,一定是一個鞏固而融和的家。週期性的家庭聚會,除可以加強維繫今日頻臨崩潰邊緣的家庭制度外,更可以把基督精神引進家中。 2.家庭聚會--教會一詞,原是指「聚會」;基督徒在聚會時,便構成了教會。因此,若家庭經常因基督的名而聚會,則該家庭亦可稱為「家庭教會」。 家庭聚會可以是定期性的(例如每兩週一次或每月一次),每次可規定聚會的時間及長短(例如晚餐後,用四十五分鐘或一小時)。也可以是不定期性的,例如教會大節日,或遇家庭大事,如喜慶、喪事、生日、遠行,或中國節日,如清明、團年等。 3.家庭聚會形式(只供參考): ‧唱聖歌或祈禱 ‧每人上月工作報告,所遇的大小事件與趣聞等 ‧由家長或其代表講述上月的家庭大事 ‧聖經研讀,簡單的講解及分享 ‧每人作自發性的祈禱(或傳燭光祈禱) ‧祈禱或唱聖歌 要注意的是切忌把家庭聚會變成「公審」或「大迫供」的機會。大家要把握機會去彼此了解、支持、鼓勵、分享,而非乘機挑剔。 4.其他的家庭宗教生活--家庭玫瑰經,家庭彌撒,早晚禱,全家參與同一台主日彌撒,一起讀聖經,家有病人一起為他祈禱,有人領洗、初領聖體時大事慶祝,裝飾馬槽,善度四旬期,全家參加退省,或全家一起去做某些愛德工作等,都是很好的習慣。 5.家庭溝通--應讓每個家成為一個可以彼此深入溝通的地方。我們要多一些聆聽家人的心聲而非電視機、電唱機、麻將聲或收音機的狗馬之音;小寶寶回家講故事時,值得父母放下報紙,面露笑容地去聆聽。「懇談」也是治療婚變的良藥;有機會不妨參加「夫婦懇談會」(見徐錦堯《家庭、民主、信仰》)。 6.家庭宗教裝飾--在家中懸掛苦像、聖像、聖經金句或一些益智的名言等,都是很好的傳統。但最好應供奉聖經,給它一個顯眼的位置,以便提醒我們聖經的重要。 三、信仰傳遞 家庭是第一間要理學校,雙親的膝頭是第一間要理教室;傳遞信仰首先是父母的責任。兒童會稱呼人時便應會叫天主的聖名,會看電視時便應會唱聖歌。 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能把信仰與生活連結在一起,例如: ‧由飯前經想到感謝天主; ‧由西瓜種子想到造化的奇妙; ‧做錯事時學習向天主懺悔; ‧由父親晚歸學到為父親代禱; ‧由小貓生子看到天主照顧萬物無微不至; ‧由歡樂的旅行看到生命的喜樂,因而對主充滿感恩之心。 ‧在彌撒中給他們一些錢,請他們主動奉獻; ‧父母有錯也要嘗試向子女道歉,並解釋「錯誤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人的偉大處是在於知錯能改; ‧和子女一起看電視,並帶出信仰角度。 沒有比父母親跪下祈禱時的表樣,更能使兒童明白上主的偉大。因為父母在兒童眼中都是最偉大的,父母親既然向天主下跪,那麼,天主一定是比父母親更偉大的了! 四、公教婚姻 1.在尊重其他信仰的大前提下,公教徒與公教徒結婚是十分值得特別強調的。家庭內有過多的不同信仰,將使主日成為一個各散東西的「分裂」的日子。 2.教會或堂區應鼓勵青年男女在堂區內的交往,讓他們結識甚至戀愛,旁人不可怪異。但真正的愛情不等於二人世界,故不可排斥別人,而應以成熟的姿態去與眾人交往。結婚不是為了找得一個安樂窩,而是為了並肩攜手,以更大的熱誠和信心去為別人服務。家庭須培育愛國、愛教的熱忱,以家庭為單位而作「集體見證」。 五、鄰舍聚會 家庭聚會必須擴展到鄰舍聚會。首先建立與鄰近教友的關係與友誼,然後每隔一兩星期到某些適當的家庭中,去做簡單的祈禱或研經聚會。宗徒時代新興教會的特徵是:往聖殿、挨戶擘餅(在教友家中聚會、舉行彌撒)、歡樂、讚頌天主,所以獲得群眾的愛戴,加入教會的人數亦日漸增多。信徒的團結與喜樂,常是教會最明顯和最吸引人的標誌。 教友家庭必須確認「信仰聚會」的意義和價值,並且抗拒每天晚上非看電視不可的壞習慣。我們千萬別讓「電視」這怪物,佔據了我們的整個家庭生活、進到了家庭生活的核心,甚至主宰了我們家庭生活的節奏。每個月有一兩晚犧牲看電視,以舉行家庭聚會或鄰舍聚會,這已是公教家庭的最起碼要求了。 (本課最重要的參考書是徐錦堯的《家庭、民主、信仰》) 六、聖經金句背誦 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盡力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弗4:2-4) 討論與分享 1.你認為第二節中的家庭聚會是可行的嗎?請指出其中一個困難,及其解決辦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節信仰傳遞中,你能再舉兩個例子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說明公教徒互相通婚的重要性;如果要與非公教徒結婚,我們又當注意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建立良好的公教家庭氣氛,你認為最需要作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嬰兒領洗 新約聖經對於嬰兒領洗並無任何指示,但在有些事件中,也可推測嬰兒應接受洗禮。例如:伯多祿替科爾乃略及其全家洗禮(宗10:48),保祿和息拉在監獄替獄警及他全家洗禮(宗16:34),這「全家」也應包括嬰兒。 嬰兒出生,是屬於一個「家庭團體」;若這家庭本身又是一個「教會團體」、一個基督化的團體,嬰兒便應也屬於這個「教會團體」,才算圓滿。所以父母的信仰,是嬰兒領洗的必要條件。 如果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信仰,那麼,父母在教養子女做人的過程中,一定也要教他們做教友,教他們信仰。如果信仰要靠信仰行為(例如讀經、祈禱等)去滋養,那麼,父母就有責任教他們這些信仰行為,和使他們養成信仰習慣,使能滋養他們的信仰,提昇他們的生活。 於是嬰兒就在信仰行為(如祈禱)的薰陶和潛移默化下,培養了信仰,塑造了愛主、愛人、服務、寬恕……的基督徒人生觀和性格。如果父母能有效地掌握「信仰傳遞」的方法,孩子們長大後,便會認同他們出生時所接受了的洗禮。 有人認為嬰兒領洗妨礙了他們選擇信仰的自由。教廷信理部在一九八零年十月二十日頒佈的「嬰兒洗禮指示」,特別指出:「根本沒有所謂完全不受任何影響的純人性自由這回事。甚至在本性的層次上,父母也會對關乎子女生命的基要事項,和他們將來的價值取向問題,替他們作種種選擇。所謂家庭對子女的宗教生活應採取中立的態度,其實是一種消極的選擇,足以剝奪子女最必要的利益」(「指示」二十二節)。事實上,父母為嬰兒選擇某牌子的奶粉,教他某種語言,送他進某類學校,這都是未經嬰兒同意,卻又必須做的。 教會認為:「洗禮是入門聖事,無論是確實領受或願洗,為得救是必須的。人藉著洗禮而得脫離罪惡,再生而為天主子女,同時藉著洗禮不可磨滅的神印,使人肖似基督,並能加入教會。」所以新聖教法典規定: (甲)在普通情況下:「嬰兒出生後數週內,父母有責任安排他受洗」。 (乙)如果嬰兒有生命危險,應該立刻為他付洗,此項規定對心智不健全者亦同樣有效,因他們與嬰兒同等看待。 嬰兒領洗前,父母有責任參加一些有關培育兒童信仰的講座,以明白這方面的教義,懂得傳遞信仰的方法。 ※我也曾經養我兒,我兒今又養孫兒; 我兒餓我由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父子情 ※煮荳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荳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兄弟心 第四十八課:一個基督徒的生活 一、基本守則 領洗是一剎那間的事,做基督徒卻是一輩子的事。 基督徒因聖洗而重生,必須思想像基督、生活像基督,並以福音的精神作生活的準則。 生活準則 | 理 由 | 1.基督徒要忠於工作、誠懇待人,學習關懷、寬恕與容忍。 | 沒有行為的信仰是死的;信徒必須不斷「學習」去使信仰化為生活,使生活沾染信仰的光輝。 | 2.深信基督化家庭,是健全社會的基礎,教會的活細胞。 | 「祭台與飯檯」是我們的口號:我們要重視堂區的禮儀生活,也不要忘記發展家庭的宗教生活,如家庭聚會、讀經、祈禱、分享等。 | 3.正視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培養個人的正義感和承擔感。 | 信徒要「扎根信仰、投身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要關懷身邊發生的一切,不做旁觀者。 | 4.劃出收入的一部分去幫助他人,因為天主願意假你的手,去改善別人的生活。 | 基督為了我們連生命也交出來,我們也要把我們所有的時間、金錢、才能和愛心與他人分享,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共融與共享」的大家庭。 | 5.每日懷著感恩的心祈禱、讀聖經和自我反省。 | 為自己確定一個固定的祈禱和讀聖經的時間,你的生活會變得更豐富、更有深度、更肖似基督。 | 6.從主日彌撒中汲取基督化生活的聖寵和力量,獻上自己,作為聖潔而悅樂天主的祭品。 | 「聖言養育,聖體團結」,教會是天人合一,以及全體人類彼此團結的標記和工具,而聖體聖事便是這團結合一力量的「泉源」與「高峰」。 | 7.加入基基團,和其他兄弟姊妹一起發掘信仰的廣度和深度,使信仰和生活獲得有機的整合。 | 沒有人可以單獨成為基督徒。基基團或其他信仰團體可以延續我們的信仰心火,並使我們在聖經光照和互相啟發下,使信仰落實在日常的、具體的生活中。 | 二、其他你該注意的 1.以天主為中心 深信天主是生命與幸福的泉源,是和平與正義的基礎,是人類及宇宙的來源和歸宿。有了他便有一切;沒有他,一切歸於虛無。基督徒的一生須按基督的形象,去塑造自己,並依天主的計劃,去改造人類社會。用天主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天主的心去愛世界。 2.服務的心態 一切都是天主的恩賜,必須慷慨地為主、為人而交出。拿出自己珍貴的東西與人共享,不單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權利與光榮,也是對天主感恩的表示。 3.愛國家、愛社會 我們不是偶然地成為中國人,也不是無端地活在這個地方。大好的中國河山,是我們要播種福音的良田,美麗的家鄉,是我們所嚮往的天國雛型。天主進入和參與了世界的一切,我們也必須投身於我們所屬的國家和社會,繼續基督未完成的工程。 4.不斷慕道 信仰知識指導信仰生活,信仰生活印證信仰知識。人的年齡會增長,生活會改變,所以信仰也必須不斷反省、學習和嘗試去生活出來。具體來說,教友一生中應每隔一段時問就去參加一些講座、學習班、慕道班,或有關信仰方面的生活營等,使信仰能像一池清水,有出口的地方,也有活水的泉源。「由搖籃到墳墓」是我們慕道精神的座右銘。「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5.自律 每日規定讀經與祈禱的時間,每週貢獻特定的時間去服務,每隔一兩個月去告解,每年做一兩個好的退省,有機會便去參加學習班等等,這些都是基督徒的生活節奏、規律和良好的習慣。 6.十一捐獻 教會是屬於教友的,教友是教會的主體,教友就是教會。因此教友有支持教會經費的義務和權利、責任和光榮。聖經主張十一捐獻(10%),但那已包括了宗教和社會的責任。如果我們已向政府繳納稅項,百分五的捐獻大概已算慷慨;但無論如何不要低於百分之一。下面是以香港教友為例的捐款表,給你參考: | 認捐百分比 | 月 薪 | $5,000 | $7,000 | $10,000 | 每星期捐 | 1% | $13 | $18 | $25 | 3% | $38 | $53 | $75 | 5% | $63 | $88 | $125 | 10% | $125 | $175 | $250 | 但我們經常見到,不少香港教友每週只捐獻十元,有些甚至只捐獻一兩元,那不過是「意思意思」而已,談不上是對教會的支持。如果你是個沒有「收入」的學生,你也應養成捐獻的習慣,因為你得自天主的,實在太多了!記著,對上主慷慨的人,上主決不會對他吝嗇。聖經上窮寡婦的捐獻就是好例子。 7.多閱讀宗教書刊 閱讀宗教書刊,是增加宗教知識的最佳辦法。你至少應訂閱一兩份公教報紙或期刊,這樣,你才可以追得上教會新思想的發展。宗教文盲的時代已經過去,你切勿讓自己在俗世知識上是一個巨人,在信仰知識上卻淪為一個矮子! 三、聖經金句背誦 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7-8) 討論與分享 1.上面十四點有關教友的生活,你認為那兩點最重要?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主日彌撒的奉獻金,你認為應佔你個人收入的多少個百分比(多少%)?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教友對社會事件關心而不「投身」,這是什麼緣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再進一步就可碰到天主了! 第四十九課:基督徒需要基督徒環境 一、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力遠較我們所願意承認的、或所想像的更強,即使我們有相當大的意志力,也往往難以與不利的環境持久對抗。青年教友常在中學時有這種經驗。原先人們教他相信基督是重要的,後來,他們置身於多數人抱持相反看法的環境中,於是,他們便漸漸亦把基督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了;即使他們在內心深處,彷彿仍認為基督重要。 ‧你見過一些曾經是熱心,後來卻冷淡了,甚至脫離教會的教友嗎?這與他們的環境改變有關嗎? 二、我們的信念、價值觀與行為模式,都有賴於他人;我們大部分都是從周圍的人身上採取以上種種。近代大部分心理學家都承認:是環境塑造了我們的思想、觀念,或是非對錯的準則;有些人甚至主張「存在確定意識」(Existence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確定」這兩個字無疑有些過份,但我們的環境的確能在極大程度上對我們產生重要的影響。中國古人也相信「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意思是:原本是甜的橘,生長在淮水之南仍然是甜的橘,生長在淮水之北就會變成苦、澀的枳了。 ‧你可以舉出實例,顯示你的某些價值觀念是從周圍的人身上學到的嗎? ‧二三十年前,墮胎被視為罪惡,離婚被視為不名譽。今日,不少人已視墮胎為等閒之事,不斷的離婚和再婚甚至能被視為夠吸引力的象徵。這是個人道德水準有問題,還是社會道德降低了?今日人們對墮胎、離婚的觀念,是他們個人深思熟慮的結果,或者只是他們無意識地採取了「社會的道德標準」所致? 三、實際上,我們在許多情況下亦瞭解這點。我們本能地知道:如果要維持我們的道德標準,便不該與某些人交往。在決心革新我們的生活時(例如要成為更熱心的教友),我們本能地就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或有利的環境。我們深知,作為團體的一份子,要比「獨力進行」容易成功得多了。孟母三遷的故事,不外也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孟子與母親最初居於墳場旁,孟子便「專學喪葬執紼痛哭之事」;後來遷居屠房旁,孟子便「專學買賣宰殺之事」;最後遷於學宮旁,孟子才專學學問、禮儀之事,終成一代大儒。) ‧在你為信仰而掙扎的過程中,有多少次你曾為了保持和發展自己的信仰而決心選擇一些有利信仰的環境?後果如何? 四、「一個教友必須作為基督徒環境的一份子」。為明白這話的意義,必須對「基督徒環境」有清晰的了解。在這方面,最普通的錯誤觀念是以為:只要人人是基督徒,則環境即是基督徒環境了。這一說法其實是一種誤解。拿一家酒店為例:酒店的常客也許真的是愛國者,但卻不能單單因此便斷定這酒店有愛國的氣氛。它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該酒店也許只醞釀著玩樂、男女關係,或顧客在酒店裡所關心的其它主題,而顧客的交互行為間,很可能卻從未有愛國言論發生。換言之,某一種特殊環境是何種環境,該視環境中的人們如何彼此交往而定。某團體的成員雖然都愛國,卻從未談論國是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顯示愛國對自身的重要,那麼這一環境便並非愛國環境,也並不培養愛國情操。它雖然可能並不反對愛國,且因此不會進行賣國陰謀,但到底不是愛國環境。 ‧你的堂區或曾就讀過的公教學校,基督徒氣氛濃厚嗎?你在其中能逐漸培養基督的精神及塑造自己的基督價值觀嗎? 五、基督徒組織起來,或走在一起,未必便能自動形成一個基督徒環境。雖然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只要參加全是教友組成的團體,便足夠使人成為好教友。但屢見不鮮的是,天主教思想或基督信仰未必在全為教友的團體中蘊育培養。那麼,即使每位成員都是基督徒,這也未必是一個基督徒環境。更可悲的是:有些基督徒團體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漠視基督的傾向來,他們不單缺乏對基督的重視和探討,有時更讓人感覺到做教友是件苦事。有時我們還會見到,有些教友在天主教學校中竟然不敢、或羞於承認自己是教友! ‧請你舉出一個你所經驗過、見過、或聽過的「由基督徒組成卻並非基督徒環境」的例子。 六、為叫一個環境真正成為基督徒環境,則基督信仰應成為成員相互活動的一部分。他們必須「討論」對基督的信仰,以顯示對它重視並接受;必須「作」一些具體的事,以顯示信仰為他們確實有價值。成員不該只滿足於作為基督徒而已,也應向別人明白「顯示」自己真是基督徒,為基督作見證;而且環境整體也必須接受基督信仰,在其中人們可以學到有關基督的信仰,而且深深感到作基督徒是一件光榮、快樂的事。 ‧你見過多少人能真正以身為基督徒為榮? ‧在與人談話時、在公開場合中,你有沒有意識到必須經常或至少尋找機會去提及基督,並讓人知道你重視基督,並以作為基督徒而自豪? 七、對於今日教會中許多人來說,他們所曾經驗過的唯一真實基督徒環境是自己的家庭;但許多人甚至連這點經驗也沒有。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仍有習慣:或彼此,或對兒女們談論基督以及追隨基督的重要。他們一起祈禱,一起參與彌撒,甚或一起閱讀聖經、聖書並加以討論。基督信仰是他們相互活動的一部分,是他們相互活動的基礎。不過,這種家庭已日益減少。 ‧你見過這樣的基督化家庭嗎?請分享。 八、如果基督徒欲度活潑的基督徒生活,那麼,在他生活的許多環境中(例如家庭、親戚、朋友、學校、工作間等),便至少應該有一個基督徒環境,在這裡,基督信仰該被公開地接受、公開地討論,也公開地付諸實踐。若沒有這種基督徒環境,則他的整個基督徒生活將日形枯萎,甚至死去。 ‧你現在或將要參加的基基團,應該具有上述基督徒環境的功能。為了使你的基基團成為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基基團,你認為應注意的三件事是什麼? 九、聖經金句背誦 1.為此,你們應互相安慰,彼此建樹,就如你們所行的。(得前5:11) 2.要充滿聖神,以聖詠、詩詞及屬神的歌曲,互相對談,在你們心中歌頌讚美主;為一切事,要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時時感謝天主父;又要懷著敬畏基督的心,互相順從。(弗5:18b-21) 附錄 全面發展信仰小團體 一、信仰小團體的內涵 信仰小團體又稱為基層基督徒團體,簡稱「基基團」;台灣也稱為「基信團」,即基督徒信仰小團體,英文是Basic Christian Community 簡稱BCC。不同的基基團有不同的內涵和形式,但它們至少應包括下列特質。 1.以基督為中心--信仰小團體要帶動團員徹底悔改和全面皈依。他們要因基督而自我改變,以基督的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在自己身上反映基督的面貌。他們要學到思想像基督、生活像基督,並以福音精神作自己生活的準則。此外,他們還要建立一種環境,創造一種氣氛,使人人樂於談到基督,以基督為優先,並以作基督徒為榮。 2.以聖言、聖事、祈禱為滋養--我們要再度強調聖言的重要性,使信友在聖神推動下,以團體力量,發掘聖經的啟示和真理,讓聖經成為今日的、每個人的動力。更簡單的說,基督徒要在團體中接受聖言、學習聖言、實踐聖言、分享聖言,也宣講聖言;並在虔誠的聖言祈禱中,體驗天主的旨意和他的臨在,以更活潑的聖事生活,去彰顯教會外在行為與內在生命的統一性。可見信仰小團體是一個信仰培育和信仰扎根的地方。 3.為福音服務--信仰小團體是一個慕道,同時也是一個傳道的地方。團員在團體生活中,學到基督的精神,並在祈禱的薰陶與聖神的推動下,把它變為生活。他們透過不斷的分享和反省,也會逐漸把信仰和「神學」(神學就是信仰生活的反省和整理)變為生活的、具體的、可以傳達和溝通的語言,而且易於被一般教友所領悟和吸收。而通俗的、可溝通的語言,正是傳福音的重要工具。 4.真正的團體生活--現代社會是相當冷漠的、有時甚至是冷酷的;人們很難彼此關懷,也無時間與機會彼此關懷,因此人容易變成孤島,雖在熱鬧的人群中,仍感到空虛和孤獨。團體生活實在是現代冷漠社會的最佳治療。在信仰小團體中,團員要有固定的、有規律的、深度的、全面的交往;彼此熟落、不感拘束;互相認識、關心、了解,彼此支持、友愛互助、免除孤獨,能夠分享快樂、分擔痛苦。若能在物質上互通有無,在資訊上互相補充,在共同使命或服務上互相合作,那將會是一個更形鞏固的團體,堂區的活細胞。 5.基層的特質--正如「家庭」是「國家」中的基層組織、完整單位,信仰小團體也是教會的基層組織、生活細胞、完整單位,它提供充足條件,使信徒成為活潑的基督徒,使團員度更積極的基督徒生活;在信仰小團體內生活和成長是團員正常的、經常的生活方式。他們共同參與、共同決定,也共負責任。在信仰小團體中,團員會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基督徒,也會感覺到自己就是教會。因此,無論發生什麼變故,他都不會輕易離開,因為這是一個屬於他的團體。 信仰小團體稱為「基層」團體,是因為它必須學習真正的自治、自養、自傳、自供牧職人員。每個信仰小團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神恩性、自主性和自發性,但這不應構成他們和堂區、教區與普世教會的分離和對立。相反地,真正的自主是為了真正的共融;有真正的個性,才能在共融中互相豐富、互相增益,和彼此建立。所以,大小團體間必須保持緊密的聯繫,甚至建立一種唇齒相依的關係。 二、信仰小團體的組織 1.人數適中--為了互相認識,每個團體可由五、六人至五、六十人組成。 2.定期聚會--為使大家更易熟落,最好每週或每兩週聚會一次;每月一次的聚會已算太少。 3.多元化--可按地域、性別、年齡、職業、理想、興趣、教育背景等組成;鄰舍小團體可以建立;家庭更應是分享基督徒生活的理想地方。 4.善會--善會可能具備上述的特質,否則便應朝這方向發展,雖有困難,應加努力。 5.領袖--信仰小團體發展後,就不應太依賴神職人員,而要成為真正自治、自養、自傳的小團體;教友領袖、甚至神職人員,都會從中浮現出來。他們的任務應是啟發的、統籌的或感召的,而非單向式的領導。 (以上節錄自胡振中樞機主教牧函:邁向光輝的十年) 第五十課:教會的社會使命 一、教會要關心世界 1.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的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亦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愁苦和焦慮;凡是人類所遭遇的一切,基督信徒都會感同身受。因此,教會正視著世界及整個人類大家庭,並正視著這大家庭生活於其間的一切。(教會在現代世界.1,2) 2.我們堅信:信仰與生活不能分割,信仰要用生活去表現,生活要靠信仰而昇華。基督是人類的救主,要把人從一切的不義和罪惡中(無論是個人的、社會的、外在的,或內心的)解放出來;他是一個偉大的實行家,同時是一個深湛的祈禱人。他正視和批判了當時的制度,卻宣稱「法律上的一點一劃都不能廢去」。 ‧在哪一方面,你最易對別人或世界產生「感同身受」的感覺?哪一方面最難?為什麼?(請以剔表達最易,×表達最難) 痛苦______; 快樂______; 成功______; 失敗______; 政治問題______; 經濟問題______; 社會問題______; 民族被壓迫______; 世界性飢餓______; 信仰迫害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用實例解釋「信仰要用生活表現,生活要靠信仰昇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會應成為社會先驅 1.教會是全人類中感應敏銳的部分,是聽到天主的聖言和擁有復活遠象的部分。在它與天主的關係上,教會是先驅,它代表整個社會去回應天主,就像科學是回應在經驗中的規律的先驅,而藝術家則是回應美感的先驅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會應首先為社會的罪過,及代表所有的人悔改。當它明白奴隸制度是違背天主的誡命時,教會便對這制度懺悔和加以反對,並在本身內廢除這制度。它這樣做是因為它意識到自己先驅性和代表性的特質。它為整個社會的罪惡而悔改,並帶領社會參與悔改的行動。這種先知性的特質,包括要以言、以行去為信仰作見證。 ‧你認為今日教會對什麼社會問題感應最敏銳,對什麼問題感應最遲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會否為別人而懺悔?你有「承擔」世界的罪的感覺或志願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關心的範圍 1.民族發展,就是企圖把人從飢餓、窮困、疾病、愚昧的苦境中解放出來,使人能分享國家進步的更多利益,和使人人才能的施展更受重視。教會以「為人服務」作為自己的責任,不但指示他們追蹤探索重大問題的全部容積,而且說服他們必須以團體行動來挽救時局的危殆。(保祿六世:民族發展通諭.1) 2.今天人類的趨向,是希望多知、多做、多有,但其中大多數人,不由自主地生活在使他們的合理希望成為幻想的狀況中。 3.不但在財物的擁有,尤其在權力的操持上,常有差別太尖銳的情形。有些地區少數士紳享受高等文明,而其他民眾則窮苦、散亂,幾乎喪失了自己的進取心和責任感。 4.經濟繁榮繫乎社會發展,而基本教育卻是發展計劃的第一目標。知識飢餓的確不遜於糧食飢餓之使人氣餒,一個文盲是一個精神不夠營養的人;反之,會讀會寫,獲得了職業教育,便有恃無恐,發現自己能與別人一樣地進步而自豪了。(民族發展.35) ‧處理問題要顧及它的「全部容積」。你認為教會或社會所處理的問題,有那些是真的顧及「全部容積」?有那些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請指出「知識飢餓」與「糧食飢餓」的相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會分子的責任 在發展中的國家裡,教友更應以改善物質秩序為己任,如果聖職人員的責任是教導,那末,他們不要被動地等待命令和指示。該自動發起,以基督精神去感化人心、風俗、生活規律和機構。對於更進步國家的教友,我們要求他們,以他們的專長和積極的工作,去參加公立或私立、國家或宗教的組織,在從事切切實實地建立正義公平的國際道德者之中,站在前列,不可怯退。(民族發展.81) ‧有人常要求主教發表立場,然後才去跟隨,對不對?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會問題上,你是站在前列,或是最後?請圈出適當數字,並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列) 1…2…3…4…5…6 (最後) 五、新天地的啟示 為罪惡所玷污的世界面目,必將逝去。天主將替我們準備一個正義常存其內的、新的住所,新的天地。但期待新天地的希望,不僅不應削弱,而且應增進我們建設此世的心火,因為新的人類大家庭的雛型,是滋長發育在今世的,並已能提供人以新天地的預感(現代.39)。基督徒會盡力按天國的模型(例如一個完美的正方形),去改造這個三尖八角的世界,把凸出的地方削平,把凹下的地方填滿,使能接近天國的正方形。 ‧按天國的標準,世界的面貌原本可以作如何改變?請指出最重要的一點: 這個世界原本可以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會應是完美世界的工匠」,你同意嗎?作為一個平凡的教友,你也有資格成為這批工匠的一員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聖經金句背誦 1.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5:13-16) 2.聖神和新娘都說:「你來罷!」凡聽見的也要說;「你來罷!」凡口渴的,請來罷!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默22:17) 附錄 天主教與政治 一、梵二的觀點 關於天主教與政治的關係,教會的主張是很清楚的。梵二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四章中很具體地聲明: 一、教會關懷人間的疾苦; 二、教友應參與政治生活,尤其要妥善運用其自由投票的權利和義務; 三、教會認為那些為服務他人而獻身於國家,並接受公共職務責任者,是值得尊重的; 四、教會決不能與政府混為一談,亦不與任何政治體系(或任何政黨)糾纏在一起;因為教會是人類超越性的標記及監護者。(現代.76) 二、教會介入政治的層次 關心政治,原是出自教會的本質。 根據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訓示,教會作為一個「有形可見、而又是精神的團體」,要「與整個人類共同前進,並和世界共同體驗著塵世的命運」。(現代.第四章) 不錯,教會期待天國,但這不僅不應削弱,且更應增進其建設此世的決心。因為天主神國是滋長發育在今世的,而教會要將天國宣示的「人類尊嚴、兄弟共融、和自由」務求在此世與日俱增,才能為天國作出見證。亦正因如此,教會要與所有愛好並實行正義的人士一起,革新人的政治生活,使之更適合人性。 關心政治,是屬於整個教會的責任,但在具體介入政治事務的運作上,卻要分清層次。 1.基督徒以私人或團體名義,並以公民身份,遵循良心的指引,可毫無保留而全面地介入各項政治活動,由投票,到論政、參選、加入政黨、組織政黨、出任政職,都是值得鼓勵的。 2.神職人員以私人名義,亦享有一切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權利、和責任。一般而言,神職人員用其私人身份,發表對政治的見解、支持個別參選者、或加入政黨,都是實踐自己公民權利的不同表現形式,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他們要注意的是在實踐自己公民權利的當兒,不與其神職身份混淆,不以教會名義或動用教會資源去進行直接有關政黨政治的活動,更不把自己的政治立場強加於信友身上。 3.教會作為一個獨立的機構,在體制上要與政府劃清界限,不得混淆,亦不與任何政治體系或政黨糾纏在一起。在這個制度組織的層次上,教會與政權截然地劃分開來。在自己內部組織的運作上,教會亦不受政府的干預。另一方面,教會亦不參與有關奪取或控制政權的活動,不會以教會名義派人參與競選、加入政黨或組織政黨。這就是「政教分離」。 但為貫徹其對世界的關懷,教會有責任宣揚其有關社會的教義,並在有關倫理問題、人的基本權利、及政治事件上,發表其判斷。教會站在一個超然的位置去履行這個責任,不因考慮某政治制度賦予的特權而影響其判斷。在提醒及幫助人類社會不斷邁向仁愛、正義發展的路途上,教會要成為「人類超越性的標誌和監護者」。(張家興) 4.教會的社會訓導有兩類,有比較絕對的,例如要關懷弱小者;也有比較相對的,例如是否要設最低工資制度。後者可容許不同意見。 ※載舟能覆舟,須於遇順風時扭定蓬腳; 人溺猶己溺,漫云立高山上漠不關心。 第五十一課:天主子民的教會,眾人的教會 教會是救主耶穌建立的,她「在基督內,好像一件聖事,就是說教會是與天主親密結合,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和工具。」(教會憲章.1)她負有向萬民傳佈天父拯救人類計劃的任務,並在聖子的派遣和聖神的聖化與推動下,為建立正義、仁愛、和平的天國而努力。 她是基督的奧體、天主的子民;她是有形可見的,但也是精神的。她的奧蹟特質和她多樣化的內容,使她在教會的歷史中,依不同的時空需要,而呈現不同的面貌。有時她較具制度化的特質,有時她又有較多的精神上共融的傾向。 下表大概可以代表了教會在梵二前後的不同風格和面貌。如果我們能保留教會的基本架構,又能努力向著同心圓模式邁進,那麼,教友的角色便會顯得較為突出,而且也能較易引發教友服務教會與社會的潛能。 1.教會--教會原指「聚會」(Assembly, Congregation),教友在聚會時便構成了教會。因此教會是動的而非靜的,是人而不是教堂,是充滿活力而非沉沉欲睡的。在活潑的彌撒中,在真誠的聖經分享中,教會的形像最鮮明。 2.甲、乙--梵二前的教會,其外形是「金字塔」式的教會,那主要是一個由上而下的、不平等的權力架構。梵二後的教會,則是「同心圓」式的教會,那主要是一個共融、較平等的友愛聯繫。在乙中,我們還看到教會團體的「因散而聚」模式:教友們進到教會,在基督內聚會,然後出去,為了完成生活、實踐使命而出去,然後再帶著一切的成、敗、得、失,再次聚會。我們不是為了聚而聚,而是為了散而聚。 3.A.主體意識--顯然是乙教會的教友,比甲教會的教友有更強的「我是教會」的主體意識。 4.A.b.決策--教會如要引發教友的活力,必須設法和教友一起「共負責任」,引進一些共同決策的行動。 5.A.a.乙互動--在共融的教會中,最重要是教友與神父,及教友與教友間彼此的互動關係,這才是個充滿活力的教會。 6.B.e.聖神--人人都有不同神恩,「我也有聖神!」所以必須善用來建設教會與社會。 7.B.f.教義--信仰是一種動力,一種人生觀。教義是把這些動力以文字表達出來。教義因時代、地域、文化而有不同;對不同年齡的人來說,也有分別。例如:愛人如己是教義,但如何愛人如己?則小孩子與成年人,中國人與美國人,現代人與古代人,都有不同的領悟和表達方式。傳授教義必須正確、認真,但卻須具有彈性和靈活性。 8.B.f.乙--信仰在彼此分享中,可以更易搞清其內容,及彼此啟發去學習實踐。實踐後又再加反省,反省後又以更有效的方法去實踐。 9.B.g.禮儀--禮儀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會團體可以按不同情況去變化禮儀,使之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10.C.j.--目前的堂區太大,很難照顧每個教友的需要;基基團由十多人至數十人組成,更易使教友產生歸屬感和投入感。 11.C.m.乙--整合式的神修觀,就是使信仰與生活,宗教與社會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提昇、合而為一。 12.C.n.--天堂較具「地域」意味,天國則代表一個完美的境界,但這境界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到達。我們在現世已可以開始創造這個天國的境界,使人間越來越充滿正義、仁愛與和平。 13.D.o.乙--牧職團由神職人員及教友牧職組成,集體領導、共負責任。 14.D.p.乙--新的教會領袖不應與他的團體脫離,他們來自團體,有時甚至是由團體派他們去受訓。 15.D.q.乙--教會為世界而存在,本地基督徒應扎根信仰、投身社會、認同祖國、放眼世界。 聖經金句背誦 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號他呢?從未聽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沒有宣講者,又怎能聽到呢?若沒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講呢?所以信仰是出於報道,報道是出於基督的命令。(羅10:14,15a,17) 討論與分享 1.如果你明顯見到一位教會的牧者濫用職權,變得獨裁,你會怎樣做?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友應如何與神職人員「互動」才算恰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看到教會有某些問題,你會如何提出?如何參與協助解決?如果你在教會內鬱鬱不得志,你會離開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天主教傳統認為,基督的教會必須同時具有下列四個特徵: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 1.至一:基督的教會必須是統一的、合一的、主張相同的,不能是四分五裂、互相矛盾的。當然,這個「一」並非指「合模」或「齊一」(Uniformity),而是指在信仰上、精神上、愛德上、心靈上的一心一德,共融相通。既在「一」中有多元性,在多元性中也不妨礙合一。這個「至一」的教會,同時也要成為人與神,及人類彼此合一的標記和工具,達到真正的世界大同、「天人合一」。 2.至聖:基督的教會是聖的,因為創立教會的基督是聖的,他也給人提供了成聖的機會和方法。但教會同時亦承認自己是「罪人的教會」、「旅途中的教會」,它願意不斷的自我淨化、不斷為自己的罪及為別人的罪而懺悔,使自己終能成為基督無玷的淨配。 3.至公:基督的教會是大公的,為全人類的。它不囿於時間、地域、文化、政治、和經濟的體系。它不願劃地自限,反而要由一點開始,像光芒一樣向四方八面擴散,使接觸到它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這光的照耀,因而奔向基督。小圈子的、內向的、陶醉在自己營造的氣氛中而站不起來的集團,不是基督的教會。 4.從宗徒傳下來的:基督選了十二使徒,把教會建立在他們之上,把傳教的使命交給了他們。使徒們到處建立地方教會,又選定了自己的繼任人,去管理教會,教會就這樣一代代的傳下去。十二徒中,以伯多祿為首,後來在天主教會中,也以教宗為首。到二零零三年時,現任的若望保祿二世已是宗徒長伯多祿的第264位繼任者了。 綜合了上述四大點,天主教相信自己就是基督所建立的教會。 ※教友是教會的主體 一、基督新教和佛教在傳教上比我們略勝一籌,那是全靠他們的「平信徒」積極參與。天主教如要全面發展,也要釋放教友的潛力和活力。 二、雖然某些人被立為導師、管理者…,可是論地位,論全體信友共有的建設基督奧體的工作,在眾人中仍存著真正的平等。(教會憲章.32) 三、教友要在世俗事務中,照天主的計劃,以福音的精神,從內部聖化世界。為使一切世俗事務得按基督的意志而進行,就要「靠」與這些事務密切相連的教友們,去發揚領導。(教會憲章.31) 四、教友的司祭、先知、君王職務,都是直接源於基督,他們要為基督作見證,並廣揚天主之國。所以他們是為天主而不是為神職人員工作。 五、只有教友才能深入社會中的千家萬戶及所有階層,作地上的鹽和光;也只有教友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步步地把福音的種子有效地種在他們的心靈內。教會的前途就在教友的手中。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第五十二課:信仰團體聚會是第一優次 基基團的生存和發展,有賴團員對它是否感到有「切身的需要」(felt need)。僑居異地的工人有時能迅速凝結起來,便是因為他們感到需要團體的幫助,甚至支援。只有當我們的教友感到真的「需要」基基團時,基基團才會有前途。 「需要」本來是一種感覺,但理性的認知和分析,也可以幫助人產生這種感覺。下面讓我們看看,信仰團體對於個人信仰的成長確實是一種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種「需要」。 一、信仰必須成長 信仰不是一些教規、信條和教義;它是一種靈性的視力,是對人生、宇宙的看法,是價值觀念的轉變,是與基督的關係(對他的信仰和皈依)。這樣的信仰不是一個兩極化的「有」或「沒有」的問題;它的重點不是有沒有,而是有多少、有多深。換句話說,信仰不能一次過獲得,它是一些種子,必須慢慢「成長」起來,由沒有到有,由淺到深,由半信半疑到堅信不疑,由半勉強的信到喜喜樂樂的皈依。這是一個過程,一個一生連綿不斷的成長過程,一直向永恆和無限伸展,沒有終結,如下圖所示: ‧請你回顧一下你信仰成長的歷程,你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呢?在成長還是在萎縮呢?原因是什麼?請指出一個有助你信仰成長的積極因素,一個使你信仰萎縮的消極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信仰必須在實踐中成長 上述信仰是一種生活,它必須透過實踐和行動才能成長。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要增加愛主愛人的心,我們便必須實踐愛主愛人的行為。我們只能透過愛的實踐,才能明白愛的意義,而且只有這樣做,才可以愛得越來越真誠、越來越深入。 即使是對主的信心,也必須在實踐中,在經歷無數次的考驗中,才能漸漸鞏固,並發現到主與我們同在,他在一切遭遇中並沒有遺棄我們,因而信任他是我們生命中最可靠的、最堪寄託的天主。 宋儒說「力行方有真知」,我們也可以說「力行方有真信」。 ‧你能舉出一個生活實例,說明你對信仰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是因為你有過實踐的經驗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信仰團體有助信仰的成長 我們生活的環境千變萬化,實踐信仰的方式也千變萬化。在這些變化中實踐信仰絕非易事,我們必須獲得團體的鼓勵和支持,彼此在互助、互愛、互相啟發中前進。團體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新情況和新需要,並發展出一套新的處理方式,以發揮信仰的活力。 ‧請舉出一個團體幫助你信仰成長的生活實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信仰團體使信仰更具體、更落實 信仰是一種理想,一個方向,必須「降生」成為具體的行為;但行為的具體性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它的內容會因時間、地點及其他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異。舉例來說:我們應否教導小孩子信任陌生人?這不是一個「該信任」或「不該信任」的二分法問題,而是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信任多少的問題。例如:孩子年紀越大,越有判斷力,便可以多信一些;在民風純樸的鄉間,比在複雜的大都市又可以多信一些;在平靜的時代,又可以比在流行把小孩綁票的時代多信一些。但實際上要信任多少?只有父母們可以作具體的判斷,尤其是當家庭間經常聚會,經常互相交換資料、訊息時,他們便是最有資格去判斷該對陌生人信任到何種程度的人。 ‧除「應否信任陌生人」外,請另外舉一個例子,說明信仰不是「應否」的問題,而是「如何」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行前定則不困 能夠在生活中準確掌握情況,並對不同情況作恰當的回應,也需要知識和練習。明朝劉基在他的《尚節亭記》中說:「行前定則不困。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意思是說:每逢一件事,如果我們在事前能預先作多方面的認識,又能事先作周詳的計劃,就不會被它困住;如果我們平素對一件事有了研究,到了他日遇到類似事件時,就會處理得綽有餘裕。加上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實踐,那麼,即使面對棘手的問題,也不會弄到進退維谷,或陷入無可奈何的困境中了。 ‧你認為在處理信仰問題上,上述原則也用得著嗎?我們需要在事前累積許多信仰的知識和經驗,以便事到臨頭能更有效地實踐信仰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互相支持的團體 走道德、信仰的路不容易,長久地孤獨一個人走更不容易。信仰團體的好處之一,是可以互相勉勵,彼此支持以不致冷淡下來。今天我熱心了,可以給頹喪的你打氣;明天你重新站了起來,又可以扶起我這個搖搖欲墜的人。而且,一起走信仰的路,總比一個人走輕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請你分享你所領悟到團體生活的一個益處或樂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停、看、聽 安全過馬路的守則是停、看、聽;信仰生活的重要點也是停、看、聽。信仰小團體的聚會正好給我們提供停、看、聽的機會。 我們實在太忙,忙到沒有喘息的機會,更找不到時間去回顧我們的信仰生命。我們在大部分時間內都是身不由己,隨著千千萬萬的人群,往一個大家都不太清楚的方向走去。 不少人只是在日復日地消磨光陰,也在日復日地浪費青春和生命。他們不知生從何來,死後何往,及在這生與死的中間如何把握生命,活一個更豐盛的、值得永恆地回憶的生活。 信仰團體的聚會,就是一個停、看、聽的機會。我們停下來,一起去看人生、看世界;我們也嘗試去聽:聽自己良心的呼聲、聽上主的召喚、聽世界的嘆息、聽大自然和人生的奇妙低吟。 ‧你認為自己需要「停、看、聽」的機會,以保持自己對生命、對信仰的警覺性嗎?請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把信仰聚會當第一優次 以下是你每年為聚會所花的時間(假設每次聚會時間為1.5小時,一年有8760小時) | 全年所花時間 | 佔全年時間之百分率 | 每月聚會一次 每月聚會兩次 每週聚會一次 | 18小時 6小時 78小時 | 3 0.20%(千分之2) 0.41%(千分之4) 0.89%(千分之9) | 上表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每週聚會個半小時,我們為自己信仰扎根所花的時間,也不過是全年時間的千分九而已(還不到百分一!)如果我們只是每月才參加一次聚會,我們所奉獻的時間便只有千分之二!如果我們缺席幾次,百分率便會更低。如果我們把遲到、早退的時間都計算在內,我們在聚會中的實際有效聚會時間又會更低……! 所以,如果我們決心參加信仰團體的聚會,我們便必須把它當作第一優次,準時參加、永不缺席。 其實,當我們把信仰聚會當作第一優次時,我們同時也在把生活(家庭生活、事業、學業……)放在第一優次,因為良好的信仰聚會,正是提昇生活的最有效工具!! ‧你出席信仰聚會的百分率大概是多少?你認為有需要決志提高你自己的出席率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聖經金句背誦 1.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還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中作主;你們所以蒙召存於一個身體內,也是為此,所以你們該有感恩之心。要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以各種智慧彼此教導規勸,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哥3:14b-16) 2.是他在我們的各種磨難中,常安慰我們,為使我們能以自己由天主所親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種困難中的人。(格後1:4) 附錄 善會能成為基基團嗎? 善會如要成為基基團,必須改善下述四種活動的質素,使會員能在團體中自我培育,逐漸具備基督的精神。 1.神修--善會必須藉著經常的聚會,或藉著有計劃的週年活動,使會員掌握祈禱、聖經、禮儀的意義、精神和方法,而且能經常實踐。即是說,要鼓勵會員經常祈禱和讀經,主動而虔誠地參與禮儀,並把上述活動視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孟子認為「有所守」的人,才能「有所為」。基督徒也必須堅守宗教生活習慣,久而久之,自能潛移默化地獲得基督的精神,使基督的精神充盈自己的生命,湧流在自己的血液中。 2.神學--今日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對天文、地理、政治、心理等,無所不知,所以也一定不能是宗教知識上的文盲。我們除要懂得最基本的宗教知識(如教義、神修等)外,還必須有能力反省自己的信仰生活,並把所反省的結果加以整理、變為文字、成為「本地神學」。我們要知道,神學並非一門死的學問,它不是神父、修女們的專利品,真正的神學不單可以使我們明白我們現在宗教行為的意義,還可以為我們的未來,指出明確的方向。面對一個動盪而瞬息萬變的大時代,我們更該對自己的宗教有真知灼見,以發揮「地鹽世光」的信仰活力。 3.共融--善會一般來說都是為了服務堂區而存在。許多會員從來不會向其他會員披露自己的內心、情緒、喜與憂,或成功與失敗。真正的基基團卻是一個互相分享、支持、分擔重擔的團體。在這裡,我們可以真正體會到「分享了的快樂,是雙重的快樂;分享了的痛苦,是一半的痛苦」的真正意義。這樣的團體,在現代疏離、迷失了個人、互相猜忌、彼此踐踏的社會中,尤其顯得十分重要和珍貴。 4.使命--基基團不是一個「自戀型」的團體,團員們都知道自己是「因散而聚」的,他們也明白「發於中,形於外」的道理,所以他們會在信仰的推動下,去找尋時代的訊號,探究周圍環境的需要,而作出基督徒式的回應--使平等、正義、和平、友愛的天國精神,瀰漫人間。具體一點來說,他們使命的範圍是家庭、工作間、教會和世界。在實踐使命中,他們不單滿全了信仰的要求,也完成了自己的人格,成為生機勃勃的教會的中堅分子、健全社會的活細胞。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救主的使命》中,十分推崇基層團體,他說:「在新興教會裡有一種快速成長的現象,即是『教會基層團體』……情況正在顯示這是基督徒的陶成和往外傳教的良好所在……他們在家庭層次或在相似的侷限場所,相聚在一起祈禱、閱讀聖經、學習教理、討論人和教會的問題……他們保持與堂區團體的結合,成為基督徒生活的酵母,照顧貧窮者和被忽視者,並致力於社會的改變……面對不同的文化,而置身於本土化的進程;透過本土化,教會變成一個更可理解的標誌、更有效的傳教工具。」 在這個角度下,建設基基團,或教宗所說的「教會基層團體」,實在是今日牧民工作的重點之一。 ※敬能懾心,勤無廢事; 恕以成德,儉可助廉。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羅洪先) 第五十三課:教會史綱要 身為教友,必須對教會的以往略有所知,以增加自己對教會的歸屬感。也要看出我們今日的信仰是許許多多先賢心血的結晶,我們應該珍而重之,再把這珍貴的信仰,完整無缺地交給我們的下一代。 一、普世教會 公元29年:聖神降臨,教會開始傳揚。 64:伯多祿、保祿在羅馬致命。 70:耶路撒冷被毀滅。 70-313:是大教難的時代。信徒被剝奪一切權利,冒生命的危險,要在墳場地窟中聚會。這期間的著名聖人有聖依納爵、聖女依搦斯等。 313:米蘭聖諭,三百年教難結束,天主教「合法化」。 325:第一屆尼西亞大公會議,定基督是天主及聖三道理(雖然聖經無明文講及「聖三」)。 393:第四世紀末,新舊約的正式書目全部完成;此書目與後來脫利騰大公會議(1545)所定者相同。 431:厄弗所大公會議,定聖母為天主之母。 477-500:英格蘭、法蘭西、意大利、日耳曼等國相繼興起及皈依基督。 529:本篤會及隱修制度興起。 590:大額我略教宗,開始了「教宗國」的雛型,嘗試擺脫政權對教會的束縛。 .以上時期一些特點:異端、教父、大公會議。 .由747丕平王至774查理大帝,直至十三世紀,政教混淆不清,教宗須效忠皇帝,皇帝須得教宗加冕。 787:第二屆尼西亞大公會議,解決有關敬禮聖像的爭論。 1054:希臘東正教正式與羅馬天主教分裂。 1073:額我略七世,一位強硬的、政治家式的教宗,反對「俗人授予神職」,在嘉洛撒棄絕亨利第四;額我略七世流亡而死。 1122:伏姆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終止了「俗人授予神職」之爭。 1095-1291:十字軍時代 .十一世紀是宗教復興時代:士林學派、新修會興起(1170聖道明;1182聖方濟)。 .十二世紀末,大學興起,最古老者為巴黎、波洛拿(Bologna)及牛津。 1215:拉特朗大公會議規定每年至少告解和領聖體一次。 1231-1834:宗教裁判所,對當時視為異端者予以極嚴厲裁判。 1309-1377:教宗充軍法國亞味農,大分裂。 1378:三個教宗同時出現(比薩、羅馬、亞味農)。 1318-1641:文藝復興時代。 1431:聖女貞德被焚致命。 1482-1500: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517誓反教(基督教)出現:(路德教派1517;賈爾文教派1536;英國國教,亨利第八1551)。 1540:耶穌會(聖依納爵羅耀拉、聖方濟各沙勿略)。 1545-1563:天主教內部革新:脫利騰大公會議(內容主要針對聖經、聖傳、原罪、復義、聖事、彌撒及其他教會改革)。 1564-1789:莎士比亞;伽里略;法國大革命。 1775-1814:耶穌會遭解散及復興。 1846: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教宗不能錯)。 1848:共產黨宣言。 1859:慈幼會。 1863-1871:美國廢奴隸制;美國獨立。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第二次世界大戰。 1962:梵二(主要內容有教會、禮儀、聖經、非基督徒、教會與世界等)。 二、中國教會 636-845:唐朝,景教(很近似天主教的一派)傳入中國。 781: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於長安。 1245-1370:宋、元朝,方濟各會士入中國;真福孟高味諾主教。 1275:馬可波羅入元上都。 1582:明朝,利瑪竇抵澳門。後來出現的中國士大夫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教會三柱。其他著名傳教士有羅明堅、湯若望、南懷仁、利類思等 1631:道明會、方濟會會士相繼來華,向下層人士傳教,與耶穌會向上層人士入手不同。 1654:羅文藻晉鐸,成為第一位中國人神父,後更成為第一位國籍主教。 1664:楊光先誣告湯若望,掀起教難。 1692:康熙帝准自由傳教。 1693-1721:顏璫主教首次禁用「天」、「上帝」兩名詞。禮儀之爭開始。耶穌會容許尊孔祭祖,康熙亦認為此乃禮俗,與宗教無關。但羅馬反對耶穌會用「適應」方式傳教。 1707:多羅頒佈教宗禁止祀孔祭祖令,康熙下令逐多羅。 1720:羅馬全面禁止敬祖等,康熙即硃批「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以後許多教難由此而起。 1807:首位基督教教士馬禮遜來華傳教。 1840: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割讓香港與英國。香港教區逐漸發展成全球最大華人教區,教友約廿四萬人(2003)。 1849:太平天國起義。 1860:英法聯軍入京,火燒圓明園,訂天津條約,規定信教自由。 以後之喪權辱國條約,均有「保教權」一項。 1870:天津教難,三萬天主教徒喪生。 1900:義和團,不少教士、教友被殺。 1908:比利時籍雷鳴遠神父主張「中國歸中國人,中國人歸基督。」後雷神父入中國籍。 1926:祝聖六位中國主教。 1937:七七抗戰。 1946:建立中國聖統制,田耕莘為中國第一位樞機。 1949:中共統治中國;國民黨遷台,天主教在台發展成六個教區,教友約三十萬人(1970-2003) 1957: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成立。 1979-2003: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天主教教堂重開,大陸教友估計在四百萬至六百萬之間。台灣亦開放對大陸政策(1988)。梵蒂岡與大陸政府緊張關係逐漸緩和。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中國,多年來一國兩制的實踐穩步發展。大陸與香港教會一如兩制所示亦互不干涉。 ※虛能引和,靜能生悟; 仰以察古,俯以觀今。 ※縱讀數百遍聖經,無實行不為信主; 要守二千年傳統,有善策還是愛人。 第五十四課:為基督作見證 公開為基督作見證,是信徒的重要責任。 我們的信仰、我們對基督的擁戴不僅應藉生命的流露,同時也應藉口頭的宣講而表達出來。因為「發於中」必會「形於外」;心裡充滿的,口裡就會說出來。 其實,為基督作見證,本身也是我們鞏固自己信仰的重要方法,是我們信仰生命成長的重要元素,其重要性可說並不次於讀經、祈禱和領聖事。 死海的水是「死」的,因為它只接受外來的水而從不流出。若我們只聽不講,只領受不宣揚,只相信不作證,那麼,我們的信仰總有一天也會變成死海般的死寂。 事實上,不願意讓人或甚至不敢讓人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他可以說並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一、扎根聖言 以上只是我們對信仰的反省,現在請看一看聖經本身對這問題說了什麼(請填上聖經的原文): 1.耶穌說:人點燈,並不是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樣,你們的光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瑪5:15,16) 2.信徒有責任在人群中宣告什麼? (依12:4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宗4:20)我們不得不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耶穌升天前,很希望門徒們作什麼? (宗1:8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們應向誰及在何處和人談論上主的話(或屬靈的事)? (申6: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伯多祿說:你們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前3:15) 6.請舉出一種我們應該向他們作見證的對象。 (谷5: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為基督作見證的人,他本身必須是什麼? (斐2:15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耶穌說: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____________________(瑪10:33) 9.保祿說:心裡相信,可使人成義;口裡____________(羅10:10) 10.若望說:誰若明認耶穌是天主子,天主就___________(若一4:15) 11.保祿勸弟茂得不要以什麼為恥? (弟後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聖神使門徒們大膽地作什麼? (宗4: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為何保祿不恥於為基督作見證? (羅1: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為什麼有些猶太首領信了耶穌卻不敢為他作證? (若12: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反省、分享 1.以上的聖經章節,哪一句最能打動你,令你有當頭棒喝的感覺?為什麼?請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樂於作證的理由是什麼?不敢作證的理由又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現在願意為基督作證的決志有多深?(請圈出適當數字,並說明理由) (仍未能決志)1–2–3–4–5–6(決志為基督作證) 4.以下是一些為基督作見證的方式,請你在每項後填上數字;0表示你不會做,1表示你或會做,2表示你會經常做。 1.證道______; 2.主動領禱______; 3.家中擺設聖物______; 4.向外教人傳教______; 5.查經時踴躍發言______; 6.願與鄰人守望相助______; 7.在工作中盡忠職守______; 8.肯為家庭付出更多時間______; 9.在寫字樓中閱讀聖經______; 10.在公眾地方唸飯前經______; 11.信友禱文時大膽提意向______; 12.在禮儀中大聲對答或唱歌______; 13.寫文章時刻意加進聖經的話______; 14.與人談話時靈活帶出福音理想______; 15.談到屬靈問題時態度認真、重視______; 16.和其他信徒推行一些服務以作「集體見證」______; 17.實踐社會正義或參與社會行動時表明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或說出聖經的理由______。 18.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聖經金句背誦 1.你們的言談常要溫和,像調和上了鹽;要知道應如何答覆每個人。(哥4:6) 2.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人為恥,但要依賴天主的大能,為福音同我共受勞苦。(弟後1:8) 附錄一 天主教與基督教 天主教主張與基督教合一,因為兩派間異點雖多,但都是較次要的。反而大家共同相信的有更多,而且都是最主要的,如:一主、一信、一洗、一本聖經;相信天父創世、聖子救贖、聖神聖化……。在一個唯物、無神的世界中,信基督的人只有十多億,其餘四十多億人,無論是共產主義者或資本主義者,都不信基督。所以兩教應攜手合作,求同存異,同心合力去宣揚福音,不應互相勾心鬥角,把力量消耗在較次要的問題上。 許多基督教朋友都和天主教一樣,有合一的胸襟;可惜亦有一部分基要派人士,專鬥攻擊天主教,而且挖盡心思,企圖去「皈化」天主教徒。有些人更特別抓緊香港人移民的機會,在海外成立了「圍攻」天主教徒的組織,拿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去蠱惑天主教徒,這是胸襟狹隘的短視,有時甚至是卑鄙的不擇手段。本附錄目的只是在幫助教友們去正視這些問題,並非為了引起與基督教朋友的爭論。更詳細的資料,可參考徐錦堯著:《新答客問》--答覆基督教朋友的質疑,公教教研中心1988年出版。不少資料亦散見本書各章。 | 基督教 | 天主教 | 名 稱 | 基督教、誓反教、更正教、福音教(各教派互不從屬);基督徒 | 天主教、基督宗教、公教(內有不同的「修會」,但都同屬唯一的天主教會);天主教徒、基督徒。 | 聖 經 | 唯一聖經、自由解經、著重聖經文字。 | 在教會訓導、聖經學者意見和個人領會三者的互動中去了解聖經;有些經文不能直解(如瑪5:29),有時也會有數字、歷史、科學、翻譯上的問題。 | 聖 母 | 不容許敬禮聖母或聖人。 | 恭敬聖母、聖人;朝拜、欽崇唯一天主。 | 聖 事 | 否定「間接」的神人交往方式,因此否定聖事的需要。無聖事,或只保留洗禮。 | 肯定上主也藉人而分施聖寵(是間接的,例如認識天主是由於有機會聽道);有七件聖事,表達上主在人生重要際遇中與人有「可感覺」的接觸,並分施恩寵。 | 告 解 | 否定 | 見若20:22-23 | 成 義 | 唯一信心,因信稱義,信者得救。 | 接納因信稱義,但這個信必須包括「皈依」與行動(雅2:14);力行方有真信,聖經的「認識」就是行動。 | 為亡者代 禱 | 否定 | 基於諸聖共融相通的道理,肯定生者死者在主前都是活著的;且由於互相關懷,必須彼此代禱。 | 祭 獻 | 沒有彌撒,因為相信基督一次過完成了祭獻;也無聖體聖事(聖餐只是紀念)。 | 相信基督的祭獻是唯一的,但在彌撒中卻跨越時空,成為今日的「現實」。相信聖體是耶穌的真身體:「誰吃我的肉,飲我的血,必得永生」(若6:54)。 | 得 救 | 強調只有「本派」才能得救。有些宗派甚至否定一切未信主的中國聖賢的得救。在救恩上,所表現的神是既無理、又無情。 | 強調救恩的普遍性,信徒是救恩的「證人」而非唯一的「獲得者」;救恩在我們身上已開始但未完成;全部人及每個人都有得救的機會(伯後3:9),因為都是天主的子女。但為教友,教會是必需的。 | 傳 教 | 有時用恐嚇的手段傳教,強調死亡的可怖及世界末日的迫切,或用天堂與奇蹟去吸引人。為達傳教目的,有時不擇手段。 | 以言、以行去傳教。放棄個人的、自利的救恩觀,代之以更豐盈的生命,並強調「愛」。認為生得光明,自然可死得磊落,不必恐懼世界末日。不是為升天堂而信主,而應為促成正義仁愛的天國臨現而努力。 | 對其他宗教 | 多採排斥態度;自己則因得救而慶幸。某些宗派表現不近人情,特別攻擊天主教。以為自己擁有全部真理。 | 尊重其他信仰;自覺有時所表達的神的面目不清而招人誤會;願與一切善意的人攜手找尋更深入認識天主;承認自己是旅途中的教會,雖擁有真理,但要不斷探索其深度及實踐方法。 | 倫理觀 | 無統一之倫理準則,各派別依其各自對聖經的詮釋而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立場。不少人對離婚及墮胎加以贊同。 | 有清楚之倫理準則,在重要問題上整個教會大致步伐一致;例如反對離婚、墮胎、安樂死、試婚等。 | 歷 史 | 大部分自十六世紀之「宗教改革」中分離出來;近數十年來更新興許多獨立小教派。 | 是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現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乃伯多祿的第264位繼承者。強調內部的自我改革,並以聖經及初期教會的生活精神為改革標準。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老子)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始終無故……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莊子:秋水) 附錄二 我為什麼加入天主教? 以下是本書作者信主而又加入天主教的理由: 1.我遠親近鄰都是外教人,我從小拜神,天天向祖先上香,養成了濃濃的「宗教感」,所以在有神與無神之間,我很自然的選擇了有神。後來,在一神與多神之間,我選擇了一神;在各種一神教之間,我選擇了基督的宗教;在基督宗教之間,我選擇了天主教。所以,我的信仰固然是源於天主的「召叫」,但也是我個人自由「選擇」的結果。 2.我選擇了天主教,因為我相信天主教是基督所建立的,也是天主給我的得救方法,我願意接納上主的邀請,也樂於走他為我預備的路。 3.我相信天主教是基督建立的真教會,因為它包含了「從宗徒傳下來」這一重要因素。基督以十二宗徒為他教會的基幹,並以伯多祿(彼得)為宗徒長;這些宗徒在基督復活、升天後,繼續傳教,並選定了他們自己的繼任人,以延續基督的教會。今日的天主教便是一代代地從宗徒傳下來的,從未間斷。在其他基督教教派中,我看不到有此要素。 4.我喜歡天主教的生活很全面、很合理、也很有人情味。我們有聖經指導,有教會協助,也有聖事支持。我們可以有地方教會的自主性,有普世教會的共融性,也有二千年的歷史,讓我們可以回顧過去走過的路,更深入地發掘上主在世上活動的痕蹟。 5.我喜歡天主教動、靜配合得很好。既強調聖經的思想層次,又強調聖事的「奧秘」層次;既強調信心的重要,又致力於修行的功夫;既強調自己擁有救恩和真理,又相信上主的偉大,絕不會把恩寵局限於教會圍牆之內。天主教肯定自己,也尊重別人。 6.我信而領洗,因為領洗也會給我一些束縛,而人是需要某些束縛的。同時我領了洗,也就是進入了教會的大門,會有新的朋友、新的社交圈子、新的靈修生活方式、新的信念……這一切,都可以給我塑造一個新的生命。我就是喜歡這種「新生命」和「新生活」。 7.天主教最令我折服的地方是她的自省能力和包容的胸襟。她能承認自己是「旅途中的教會」、「罪人的教會」、要「邁向真理」、要不斷「自我淨化」,這就為她的不斷自我更新、謙虛自牧而奠下了堅固的基礎。 8.天主教的包容,除承認天主的恩寵充滿天地、超越教會的圍牆外,更主張「肯定自己、欣賞別人;學習別人、豐富自己。」這種精神如能推而廣之,可以成為消除戰爭、邁向世界大同的重要動力。 9.信後的生活,越來越充實,這使我更加相信沒有入錯天主教。 (徐錦堯) 附錄 常用經文 聖號經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 天主經 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顯揚;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亞孟。 聖母經(新) 萬福瑪利亞,你充滿聖寵,主與你同在,你在婦女中受讚頌,你的親子耶穌同受讚頌。天主聖母瑪利亞,求你現在和我們臨終時,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亞孟。 聖母經(舊) 萬福瑪利亞!滿被聖寵者,主與爾偕焉。女中爾為讚美,爾胎子耶穌並為讚美。天主聖母瑪利亞,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候。亞孟。 聖三光榮經 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亞孟。 飯前經(新) 天主,求你降福我們,和我們所享用的食物,及一切恩惠,因我們的主基督。亞孟。 飯前經(舊) 天主降福我等,暨所將受於主普施之恩惠,為我等主基督。亞孟。 悔罪經 主,耶穌基督,你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你藉著聖神的恩寵,恢復我與聖父間的關係;在你為我所流的聖血中,洗淨我的一切罪污;並為你聖名的光榮,賜給我新生。亞孟。(見p.205) 玫瑰經 歡喜五端 (星期一、六) 歡喜一端: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報喜。 歡喜二端:聖母拜訪聖婦依撒伯爾。 歡喜三端:耶穌聖誕。 歡喜四端:聖母獻耶穌於聖殿。 歡喜五端:耶穌十二齡講道。 光明五端 (星期四) 光明一端:耶穌在約旦河受洗。 光明二端:耶穌參加加納婚宴。 光明三端:耶穌宣講天國福音。 光明四端:耶穌大博爾山顯容。 光明五端:耶穌建立聖體聖事。 痛苦五端 (星期二、五) 痛苦一端:耶穌山園祈禱。 痛苦二端:耶穌受鞭打苦刑。 痛苦三端:耶穌受刺冠苦辱。 痛苦四端:耶穌背十字架上山。 痛苦五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 榮福五端 (星期三、日) 榮福一端:耶穌復活。 榮福二端:耶穌升天。 榮福三端:聖神降臨。 榮福四端:聖母蒙召升天。 榮福五端:天主光榮聖母。 簡問簡答 一、「你為什麼生在世上?」 答:根據舊要理問答的答案是:「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 這個答案比較簡單和個人化。根據梵二的精神,我們可以使這答案更豐富一點,並將它引伸為:「為恭敬天主,回應他的召叫,按他的旨意去生活,愛主、愛人,愛教會、愛國家,使天國早日來臨,讓人人獲得肉身和靈魂(即整個人)的救恩,得享始於今生而於來世達到圓滿的永恆生命。」 二、我怎麼知道天主教是唯一的真宗教? 我們應該理性地、客觀地探討這問題,但不應該情緒化地爭論哪個是「唯一的真宗教」,因為這不可能有公認的答案(每個宗教都會說自己是唯一的真宗教);過分堅持只會引起爭端、甚至戰爭。我們更該問的是:為什麼「我」選擇了加入天主教? 1.我信耶穌基督是降生成人的真天主,他親自創立了教會;這個教會為得救是必須的。(見教會憲章.14) 2.我看到天主教會及教會人士為基督、為天主、為信仰而作的生活見證,並受到他們的行為和表樣所感動; 3.我在天主教中領受天主的恩賜,天主也願意藉各種聖事而親自接觸我(例如藉聖體聖事養活我的靈性生命,藉修和聖事使我能隨時與主與人重修舊好等); 4.我在教會生活中,尤其在教會薰陶下的祈禱生活、愛德生活中,感到生命的豐富,讓我曉得怎樣做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5.我信了天主,學會了用信仰的眼睛看人生、看世界,使我參透了生命中的悲歡離合、成敗得失;我能夠接受生命的支離破碎和不圓滿,同時又能夠有力量去邁向圓滿;我可以擁抱生命,同時也可以面對死亡……這些都是信仰給我帶來的恩賜和能量; 6.我相信天主教是天主給我安排的得救之路,所以我不單會堅持信主,還會努力加深信仰、活出信仰,把上主的恩賜帶給近人。 7.但我尊重別人的宗教,尤其是我父母、朋友的宗教信仰。我要努力向他們傳福音、立好表樣,但我只是播種,而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其餘請參考p.287,271; 及本人著的《新答客問》p.66-69) 三、信夠不夠?為什麼還要行?我們不是靠信耶穌而得救的嗎? 我們確是靠信耶穌而得救的;古往今來,一切人的得救都是因為耶穌死而復活的救贖工程。但信耶穌和愛耶穌是分不開的。天主要我們信得深,是為了愛得徹底、活得豐富。我們甚至可以說,信和行是一事的兩面:「力行方有真信」。 請參考:雅(雅)2:14-17,26; 1:27; 若一(約壹)4:7-8,16,20;瑪(太)7:21-23; 25:31-46; 依(賽)58:3-11; 格前(林前)13:13。(括號內為基督教聖經簡稱) 四、天主教似乎不斷在變;會變的宗教還算是永恆的神所啟示的宗 教嗎? 天主教有變也有不變的部分。不變的是天主啟示的永恆真理,和教會對生命的執著。變的是教會對這真理了解的深度、廣度和在生活上的實踐。這種變其實就是更新。我們都是罪人,無論是個人或團體,都有自己的偏情和偏見。我們都有所「蔽」。所以我們要不斷的悔改、學習。教會要忠於天主,就不能不變,變得更忠實、更無私地按上主的聖意去生活。天主教如果要傳福音,也要注意聽福音的人(即傳播學上的所謂「受眾」)、回應時代的徵兆,用老百姓能懂、能接受的方式去傳。這也是天主教要變的原因--改變傳福音的方式,以便更有效的傳福音。 五、天主教的倫理思想是不是很保守,不合潮流?例如反墮胎、不許離婚等,這叫現代人怎麼受得了? 在一個講潮流的社會中,天主教在不少倫理問題上確是比較執著。但天主教不單是禁止這、禁止那,而是要保持對生命的尊重、維護生命的神聖。天主教講的是基督徒生命原來的理想、天主對我們原來的召叫。我們做教友要先明白教會訓導的精神,活出基督徒的理想,並為這理想作證。我們要告訴世界:活一個健康、高素質的生命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也是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的召叫和期望。 六、天主教的禮儀相當沉悶,我該如何面對? 禮儀的活潑與否,和主禮者、讀經員、聖詠團等的素質很有關係。在這方面,教會要不斷努力。但參與禮儀不是去消遣、「睇騷」(看表演),也不是單去聽一篇好道理。參與禮儀是去接觸天主、領受他給我們聖事的恩寵。只要我們在禮儀中專心、參與、投入、收歛心神,發出活潑的信、望、愛三德,那麼,任何禮儀都會成為我們接觸天主的好媒介。(參閱p.57-59;182-190;191-195) 七、天主教徒可以愛國嗎? 天主教徒當然可以,而且應該愛國。我們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我們是好教徒,所以我們更是好公民。已故香港主教胡振中樞機認為香港教友有三重身份,即香港人、中國人、基督徒。所以信仰要幫我們成為好公民、好國民。其實美國天主教徒、意大利天主教徒、非洲天主教徒都莫不愛國,中國天主教徒又怎可例外? 八、天主教徒可以參政嗎? 天主教徒也可以參政。因為天主教徒不單關心來世和天上的事,也關心現世與地上的事。這就是耶穌所說的「更豐盛的生命」,一種包括靈魂、肉身,精神、物質,現世、來世的整全的生命。耶穌也要我們愛人如己,而政治又直接影響人的生活素質,所以我們要愛人便不能不關心政治。(如何參政,請參閱p.262-266) 九、天主教徒可否與外教人或基督教徒通婚?如果可以,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天主教徒可以和外教人或基督教徒通婚,但有一些要滿全的條件(見p.213-218,250)。不過,如果教友能和教友結婚,就更加可以在信仰上互相豐富、互相補足,而且在主日時、在以天主教信仰教育子女時、在共同祈禱時,更能互相配合。所以青年人在考慮結婚對象時,要多加注意。如果和外教人或基督教徒結婚,就要更加留心自己的信仰責任,時常祈禱和用好表樣去讓對方感受到你信仰的優點和活力,希望他或她有一天也能獲得你的信仰。夫妻關係貴在互相尊重,在信仰上尤當如此。向對方施壓、強迫對方加入教會,不單會損夫妻感情,更有違信仰自由的精神。有少數基督教徒在這方面比較執著和偏激,缺乏天主教梵二所推崇的包容精神,天主教徒對他們要曉得面對和體諒。 十、為什麼我要讓我的孩子在嬰兒時就領洗? 理由請參考p.252。 這裡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自己經驗到信仰和生活是一事的兩面(例如越愛人就越愛主,越愛主就越愛人),感受到信仰的活力,那麼我們就必會讓嬰兒受洗,好讓他也能活得快樂和積極。我們會很自然地把好東西傳給子女;對於信仰,這種生命的「能量」,我們又怎會不傳呢?但要孩子受洗不難,要他們日後成為好教友就不容易了。所以父母必須自小培養子女的信仰生活。本人所著《家庭、民主、信仰》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它協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上、在不知不覺中把信仰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田裡。 十一、外教人可以得救嗎? 如果外教人也可以得救,為什麼還要傳福音?又我們應如何傳福音? 聖經說天主「願意所有人都得救」(弟前2:4),而基督徒古往今來只佔人類的少數,所以願意所有人得救的天主,一定有他救所有人的方法。梵二就認為「那些非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的人,卻誠心尋求天主,並按良心的指示實行天主的聖意」,及「勉力度正直生活」的人,都可得永生。(教會憲章.16)。 傳福音是為了回應耶穌的呼籲,「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28:19)使人人能分享耶穌所給的救恩,度更豐盛的生命。信天主的目的不是單單為了得救而已,也要回應他的召叫。(見第一題) 要傳福音,可參考「傳銷術」。上門直接推銷某種貨品的傳銷員會做三件事:1.他很清楚貨品的性質、構造、功能等;2.他有能力直接向你分析、介紹這貨品;3.他會強調他本身也是「用家」,並會告訴你他用後的好處。 如果你要傳福音,你也必須:1.清楚明白信仰的內容、性質等;2.找尋機會直接向人介紹,不猶疑、不害怕;3.告訴人,你本身也是這信仰的「用家」,你重視這信仰,並能指出這信仰在你身上產生了什麼好影響。如果所有天主教徒都能這樣做,尤其你也能這樣做,那麼,「爾國臨格」便再也不是夢想了。 十二、天主是全知的,他在造一個人以前,已經知道他的結局。如 果天主事先已知道這人最終會妄用他給的自由而下地獄,為 什麼天主還要造他? 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A wrong question),所以不會有明確的答案;因為信仰不是為了追求這一類與生活或與「我」無關的問題。何況,有些問題我們怎樣問也不會得到圓滿的答案,因為有限的人又怎可完全明白無限的、無始無終的天主,或者是有關永生的究竟呢?相反的,我們要問的是:天主愛不愛我?天主有沒有給我絕對足夠為得救的方法?我願不願意善用天主給我的得救方法?我要怎樣活才算得上是一個「人」的生活、才可不枉此生?以上所有的答案都是「我」可以回答的,這些才是信仰要問的正確而有用的問題。 十三、天主教為什麼拜聖母? 天主教只拜天主,而不拜聖母,我們只是恭敬聖母;所以天主教在早課經文中天天唸:「一、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在每一個天主教教堂中,最中心的位置是祭台(不是教堂中的任何聖像),那是天主教徒聚集朝拜、欽崇天主的地方。整個中心是天主,只是天主。聖母是受造物,我們敬愛她,因為她是救主的母親,在救恩史上有很特殊的位置。她一生承行天主的旨意。她為我們代禱(正如我們也彼此關心、彼此代禱)。她的「貞女」及「母親」的特性成了教會的「典型」,即是說,我們也要學習聖母忠於天主,並有生育的能力,能為天主生產忠於信仰、忠於生命的人。聖母的得救、蒙恩,也是我們得救、蒙恩的好先例,我們可以在慶祝聖母得救的同時,也鞏固我們將來得救的盼望。(其餘請參看p.244-247; 及本人所著《新答客問》p.34-43;《家庭、民主、信仰》p.165-166) 十四、什麼叫「禮儀年」?天主教是否太注重儀式、外表? 按新出的《天主教教理》所說,教會「在一年的週期內,展示基督的全部奧跡,從降孕、誕生,直到升天、聖神降臨,以至期待光榮的希望:主的再來。」這便是禮儀年。教會也在禮儀年中,安排一些日子來紀念諸位聖人:聖母、宗徒、殉道者等等,藉此表達教會與天上的禮儀聯合一致。教會藉慶祝聖母、聖人的瞻禮而光榮天主,因為上主在這些先行者身上已完成了他的救贖,也使我們對未來的得救、在邁向天父的旅途中充滿信心。 但這一切的基礎是基督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跡,而主日,這個「主的日子」,就是慶祝基督復活的日子。在這天,基督徒舉行感恩祭、家庭團聚,這是歡樂、休假的日子,是「整個禮儀年的基礎和核心」。 禮儀年如果有這樣重要的意義,我們應把它放在我們基督徒生活中的第一位。它使我們在重新得力、重新裝備以後,可以滿懷希望,重新上路。禮儀如果是空洞、沒有內容的,那就是形式主義;但如果它充滿活力、充滿天賦的恩寵,那就是我們生命的「高峰和泉源」了。(參閱《天主教教理》1193-1195, 及本書p.179,191-195) 十五、本《正視人生的信仰》和《天主教教理》有什麼關係? 按《天主教教理》的前言所說,該教理是「各地方編訂教理或綜合摘要的一個參照本」。台灣主教們曾就這問題這樣說:「《天主教教理》的對象主要是主教、神父及接受過神學訓練的人士,加上它雖然針對當代一般的社會情況,但它顯然無法兼顧各地方教會的文化……。」(見公教報九六年一月十九日)。《正視人生的信仰》則是一本嘗試按梵二精神編寫的教理書;內容大致都有討論到《天主教教理》所提出的問題,如信仰、信經、聖事、十誡、聖經、祈禱、基督徒生活等。本書由於是特別為中國人而編寫,所以有不少中國的文化,並著重對信仰的思考和生活的實踐,也有考慮到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情況。又本書已得到各有關教區主教的批准,至今已印行了廿七萬冊,是一本適合華人社會慕道者參考的要理書。 天 主 教 教 理 大 綱 一 覽 表 | (卷一) 信仰的 宣認 | 我信 我們信 | 人歸向天主(天主為人是可及的) | 天主來與人相遇, 啟示, 聖經 | 人對天主的回應 | 基督徒 信仰的宣認 | 我信天主父 | 我信耶穌基督、天主的獨生子 | 我信聖神, 教會, 永生 | (卷二) 基督徒 奧蹟 的慶祝 | 聖事性 救恩計劃 | 「教會時期」的逾越奧蹟 | 逾越奧蹟的聖事性慶祝 | 教會的 七件聖事 | 入門聖事:聖洗, 堅振, 聖體 | 治療聖事:修和/告解, 病人傅油 | 服務共融的聖事:婚姻, 聖秩 | 其他禮儀慶典, 聖儀 | (卷三) 在基督內 的生活 | 人的召叫-- 在聖神內 的生活 | 人的尊嚴, 良心, 德行, 罪過 | 人的團體, 關社 | 天主的救援:法律和恩寵 | 十 誡 | 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 | 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一樣 | (卷四) 基督徒 的祈禱 | 基督徒生活中 的祈禱 | 祈禱的啟示 | 祈禱的傳統 | 主的禱文 | 我們的天父 | 七個祈求 (天國,日用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