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欣賞生命 第二課:自由奔放,快樂成長 第三課:耶穌是誰? 第四課:錢、錢、錢 第五課:善用理性、發揮潛能 第六課:溝通與成長 第七課:偶像、偉人、模範 第八課:中國——明天會更好 第九課:宗教與人生 第十課:我該怎麼辨? ***** ***** 第一課:欣賞生命 當毛蟲蛻變為蝴蝶,或者蝌蚪蛻變為青蛙之後,牠們便會繼續生活、成長。 人的一生,也需要蛻變,而且要經過多次蛻變的過程,才能成長。每一次蛻變,都使他走進人生另一個新領域,讓他獲得新的體驗、新的接觸、新的感受、新的驚喜。這樣,他便逐漸成長,也漸趨成熟。 在這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人要活得充實和痛快,他便必須掌握欣賞生命的技巧,調整自己對生命的看法。 活著就是奇蹟 每天清晨,你睜開眼睛,一骨碌的跳下床,洗臉、漱口、穿衣、吃早餐,然後蹦蹦跳跳的跑回學校。這一切是那麼的平凡和「正常」,以至有時你只願賴在床上,連眼睛都懶得睜開,有時又覺得早餐索然無味,有時甚至連上學也感到討厭。 但你可曾想過:世界上有些人完全沒有讀書的機會?有些人連每天要吃一頓飽的都求不到?也有些人一躺下來便不能夠再起床,他們已經沒有「明天」,也不能再睜開眼睛,更談不到能夠蹦蹦跳跳?你是否曾經嘗試過,當你睜開眼睛見到新的一天時,心裏充滿感恩之心?你有想過,能夠天天安睡,又天天起床,那是一件多麼不平凡,多麼了不起,多麼值得欣慰的事嗎? 你總有一天會一躺下便再爬不起來的。那也許是五、六十年後的事,也許是五、六年後的事,也可能是五、六天後的事。誰知道?誰能保證?那麼,就為你今天的生命和擁有的美好時光而感恩吧!因為,你能活到現在,畢竟是個奇蹟啊!你懂得欣賞這個生命的奇蹟嗎? 珍惜生命 1.昊天罔極之恩 恩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普通的恩典,另一類是生命的恩典。普通的恩典就是我們在平日或在慶日中所接受到的普通的禮物、饋贈、幫助、照顧、安慰、鼓勵、啟發、教導等等;生命的恩典就是我們所獲得的生命的本身。 普通的恩典可多、可寡、可貴、可賤,可以得而復失,也可以失而復得。這是用來裝飾生命,使生命更豐富的(除非人妄用恩典或陷於「玩物喪志」之中)。生命的恩典卻是一切恩典的基礎,是我們一次過而獲得的最寶貴禮物,也是我們絕對無條件地獲得的贈與。有了生命的恩典,我們才可以接受其他一切的恩典。沒有生命,什麼也談不上。 如果我們懂得為一張賀咭、一位良師益友、一次考試的成功、一個溫暖的家庭、一句同情的話而感恩,我們更該懂得為自己所擁有的生命,為自己仍然活著而感恩!退一步來說,如果我們什麼都沒有,就只有生命,我們也該感恩,因為有了生命,便可能再次擁有其他的一切;沒有生命,什麼都不可能。 中國人相信生命是父母的贈與,因為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所以中國人認為「父母之恩,昊天罔極」。他們給我們的恩典,至大至深,是我們無法完全報答的。這也是中國人「終身慕父母」(孟子),至死孝敬父母的最基本原因。這是飲水思源,這是報本。 基督徒相信生命也是上主的贈與,因為上主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基督徒的「彌撒」原意便是「感恩祭」,因為他們相信,無論生命是喜是憂,是樂是苦,是順是逆,總有感恩的理由,總要天天歌頌上主的慈愛;因為他賜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之恩。 欣賞生命,並不是單單欣賞我們所獲得的美好事物,更是欣賞我們所擁有的整個生命。無論我們的際遇如何,我們都有充足的理由去喜樂地歌頌我們的生命。 2.惜福 有些人不懂得欣賞生命,不能享受生命,他們活得很苦、很不耐煩,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一切都不順眼、不如意。例如:他們以為父母應是一棵取之不盡的「搖錢樹」,學校應是一個他們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同學、朋友們都應是他們的隨從、「馬仔」,必須任由他們頤指氣使。他們並不滿意於父母的愛顧、老師的教導、朋友的支持和社會的恩澤。他們對目前所擁有的和所享受的一切,絕不感到滿意和知足;換句話說,他們完全不懂惜福。別人認為是幸福的,他們當作是理所當然;別人認為是恩賜的,他們視如糞土。 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快樂,因為他們對於任何禮物或恩賜,差不多在還未來得及欣賞之前,便已經開始厭棄了! 他們忘了人生最基本的一個真理:沒有幸福是可以無條件地永久擁有的!沒有人有權利要求生而為幸運兒!我們能擁有多少,便應珍惜多少、欣賞多少、享受多少:這便是惜福——珍惜所擁有的幸福。進一步來說,如果我們能欣賞、善用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我們才能改善、改變它們,讓它們能接近我們的要求,這樣,我們又必會更加欣賞和善用它們。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可以讓我們越來越看出生命的奇妙和世界的美好。這是悲觀者、憤世嫉俗者、貪得無厭者永遠不能接觸到或看到的世界。 如果你要享受生命、欣賞生命,便應懂得惜福,把一切微小的恩賜都善加珍惜和利用,這樣,你便連抱怨的時間都沒有了。記著:幸福並不是必然的! 3.惜緣 人與人的相識和相聚,是一種緣份,我們更該珍惜,這便是惜緣。 基督徒和許多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不相信偶然,他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絕非出於巧合;能夠同窗五、六年,一起生活、求學和嬉戲,更加不能當作是萍水相逢。在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不論他們的名字是張三或李四,也不論他們的樣貌、階級、智商如何,都是一份極珍貴的恩賜,是上天的禮物。所以我們對每一個人都應尊重,對每一個人的說話都應盡可能聆聽和瞭解,而且要滿懷熱誠和人交往。如果我們要珍惜我們每一次與人的相聚——惜緣,無論是一起吃飯、一起讀書,或一起參加課外活動,我們便能欣賞更多、學得更多,也會覺得世界因為有了人而變得更溫馨、更歡樂。 就從今天起,請你多牢記幾個同學的名字,多欣賞他們幽默的談話,多原諒他們無心的過失,多主動與他們交往吧!你將會發覺,你的學校遠比你所想像的更可愛。 尊重生命 1.尊重弱小的生命 欣賞生命和熱愛生命並不單是一個個人的問題,我們除了珍惜自己的生命外,也應讓別人有珍惜他們生命的機會。所以我們應創造一個社會,讓裏面的所有生命——即使是最弱小微賤的——都能獲得應有的愛護和尊重。換句話說,我們的社會應是一個安定祥和,人人可以安居樂業,不愁生命被踐踏的社會。在這裏,人不再感到好像是活在森林一樣,那裏只有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律。不,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強者可以生存,弱者也同樣可以生存的社會,而且是一個強者自願扶助弱者的,有高尚人道情操的社會。 在這個角度下,天主教和某些人權組織都反對墮胎(也反對安樂死或者慈殺),因為這些人認為未出生的生命或者是步向死亡的生命,同樣都是人的生命,有人的尊嚴,有生存的權利,理應受到別人的尊重,獲得人道社會的保護。 贊成墮胎的人經常以母親的意願為藉口,但有誰想到未出生胎兒的「意願」?誰可為這些欲語無聲的弱小者申訴?難道一個不能出聲的胎兒的意願,便可以為了一個懂得出聲的、卻不願負責任的女人的意願而犧牲嗎? 當一個社會能尊重和欣賞一切看似無用的生命的時候,它更將多麼尊重和欣賞一切有用的生命!這樣的一個社會,將使人人都有機會去欣賞一切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 2.尊重生命的節奏和規律 有些青年人對一切都很焦急,他們完全不懂得等待的藝術。 他們希望自己一下子便成長起來,希望能不再受到情緒的困擾,希望能改掉自己所有的毛病,也希望世界能早一點變得更公平、更合理,成為一片沒有痛苦和壓迫的樂土。他們忘了生命有它的節奏和規律。 生命不是「即食」、「即溶」的東西,它是要慢慢長起來的,就像一個人體重的增加,知識的累積,或者甚至是頭髮的生長,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面對生命,我們不能守株待兔,懶懶閑閑地等待美好日子的到來;但也不能揠苗助長,期望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一下子出現。面對生命,我們必須天天努力,耐心期待,然後懷著悠閒的心境,去靜觀萬物,感受生命的脈搏,欣賞生命中每個階段的特點。 現在有些人已經過早地喪失了童真(可惜卻在情緒上無法及早成熟),也有些人再不能忍受節奏緩慢的東西,例如古典音樂和文藝化的電影,更不懂得享受清風徐來,或明月、白雲、夕陽、原野的樂趣,這該是一個人生命中多麼大的損失! 3.透視生命 尊重生命和欣賞生命的另一重要技巧是透視生命,就是透過生命的表面現象,接觸生命的本質。 第一,我們必須透視自己的生命,尤其透過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成敗得失,瞭解到一個真理,就是:一天有生命,就要面對千百種困難。有困難,是有生命的標記;能面對困難,是生機蓬勃、生命力量充盈的標記。我們不必為所遇到的困難而傷感,卻要為能夠面對和克服困難而高興。 第二,我們必須透視別人的生命,尤其要透過別人外表的行為,看到別人內心的善意。舉例來說,假如有一天早晨,我們善意地問候一位同學,換來的卻是他的不瞅不睬。如果我們按表面去判斷,我們立刻會直覺地認為這個人不可理喻、不懂禮貌。但如果我們能透視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我們可能會發現,這個人也許昨夜失眠了,也許家庭出了什麼大變故,或者是生病了,他今天根本是聽不到我問候的聲音;或者是心情太惡劣,暫時不想和任何人接觸。在這角度下,他不單不是個不可理喻的人,還是個值得我去同情、瞭解和支持的人。這便是透視生命。 透視生命要求我們時常往生命中探索,找尋一切值得欣賞、同情和肯定的因素。如果我們能掌握到這種技巧,生命便會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可愛。 生命有待完成 生命不單是一個「是」(Being),也是一個「成」(Becoming);我們不單要問:「我是誰?」還要問:「我要成為什麼?」 中國儒家認為人有無限向上的潛能,人人可為堯舜;基督徒認為人是天主的肖像,可以超凡入聖,人人可攀登至生命的巔峰。 因此我們不單要認識自我,由過去及現在找出自己的真面目,也要發掘自己的潛能,透過實踐去發揮潛藏在我們心中的生命力。而且要懷有理想,立下遠大的志向,為自己的未來作清楚的抉擇,然後按照理想,慢慢去塑造自己的生命。 在很大的程度上,只要我們真的願意成為什麼,我們就能夠成為什麼。 換句話說,我們不單要欣賞我們現有的生命,也要開拓我們的生命,把握著準確的方向,然後一步步向著理想邁進。 在開拓生命的過程中,精神和宗教是兩個無窮遼闊的領域,在其中我們可以很深、很廣地發揮我們的生命力。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能活動、發展的空間是極大的。只要我們肯在精神和宗教生活上下些苦功,打下一些基礎,我們將感到活著確實是件很有趣味,很有意義,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一回事。 參考資料 犧牲與樂生 「生」的確是美麗的,樂「生」是人的本份。有些殺身成仁的志士勇敢地戴上荊棘的王冠,將生命視作敝屣,他們並非對於生已感到厭倦,相反的,他們倒是樂生的人。……他們是為了保持「生」的美麗,維持多數人的生存,而毅然獻出自己的生命的。這樣深的愛!甚至那軀殼化為泥土,這愛也還籠罩世間,跟著太陽和明星永久閃耀。(1937巴金:生) ‧如果我們欣賞生命、愛惜生命,我們便會保障生命、衛護生命。在生命受到輕視、踐踏和摧殘的時代,這些愛生命的人也會致力去保衛生命,甚至為此而要獻出自己的生命亦在所不措。在太平時代的父母之於子女,在動亂時代的烈士之於國家,都是同一精神的流露。 觀燈 司馬溫公夫人,元宵夜欲出觀燈,公曰:「家自有燈。」夫人曰:「兼看遊人。」公笑曰:「我是鬼?」(明‧馮夢龍:古今譚概) 元宵節的夜晚,司馬光的夫人要出去看花燈,司馬光說道:「我們家裏就有燈,何必出去看?」夫人笑著說道:「不單是看燈,還看遊人。」司馬光也笑著說道「我不是人?難道是鬼不成?」 ‧元宵出外觀燈及看游人,當然不同於在家中觀、看丈夫。但司馬光的幽默,也正好點出:如果我們不能欣賞家中的一切,在外面尋完刺激之後,回家豈非要感到更大的空虛和失落? 拾荒者的故事 傳說有個人因為在路上偶然拾到一張鈔票,從此便天天走路都彎腰低頭,希望能再次獲得幸運之神的眷顧。 經過了多年的時間,他果然拾到許多東西,包括「二萬九千五百一十六枚衣鈕,五萬四千一百七十二枚小鉛筆,十二枚五角硬幣,還有就是一個彎下來,再挺不直的腰背」。 他愚蠢麼?他太愚蠢了!因為他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再看不到蔚藍的天空,再看不到朋友的笑臉和世界的美麗。要是他在走路時,不被汽車撞死,那已經是他的造化了。 世界上有這種人嗎?有為了檢拾一些無用之物,而放棄了欣賞美麗人生的機會的人嗎?(取材自「恩喻的故事」) 西湖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軾) ‧六月的西湖,與任何月份的西湖都不同。懂得欣賞生命的人,也會發現世上任何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聖經金句 1.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他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近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詠:23:1-2) 2. 我的心靈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因為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路1:47,49) 3. 創造宇宙及其中萬物的天主,將生命、呼吸和一切賞給了眾人。(宗17:24-25) 4. 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 ‧基督徒分外珍惜生命,因為相信生命是上主的恩賜。我們沒有選擇自己的出生,這完全是上主的安排,讓我們能平安地進入這世界,並能無恙地活在世上。基督徒並不是一群天真得不懂世事的人,他們完全明白,也親身體驗過人間的不幸、痛苦和災難,但他們仍然熱愛生命、欣賞生命,而且對一切都充滿希望,因為他們相信人是為了幸福、為了更豐富的生命而受造的。在上主的助佑下——這便是上主賜給人的天賦本能——人人都可以活得好、活得成功、活得快樂。 第二課:自由奔放,快樂成長 不自由、毋寧死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所提倡的三大口號:「自由(Liberty)、 平等(Equality)、博愛(Fraternity)」,其中居首的便是「自由」。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主要的目的也是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現代歐美式的民主,真正的名稱是「自由民主」(Li-beral-Democracy), 那是一種為了「保障」所有人和每一個人都獲得充分自由的政治制度。因為國家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民;為了保障人民活得自由,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所以天主教在一九六零年代所召開的梵蒂崗大公會議,其中所通過的「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便有這樣的一段話:「在人類中潛伏著一種深遠而普遍的願望,就是渴望獲得一個相稱人性的、『充份自由』的生活,並渴望使現代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例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部為『人』服務。」(現代:等九節)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山林隱逸之士,他們離開喧囂繁華、爾虞我詐的社會,是為了過一種清靜無為,怡然自得,不再「以身為形役」的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讀書人,也是為了看不慣官場的腐敗習氣,諂上凌下的作風,而毅然拋棄利祿功名,重新安排去度一種天然、純真,而保有人的自由和尊嚴的生活。即使今日那些憤世嫉俗的青年人,他們反抗權威,任性而為,不肯負上責任,肆意隨處搗亂,高聲狂笑,旁若無人等等,骨子裡其實也不過是為了追求「自由」──雖然那是自由的誤解和濫用! 天主教認為人是天主的「肖像」,是天主的子女,應該享有天主子女的尊嚴和自由,能夠自由地生活,快樂地成長。古今中外無數的愛情故事,或那些嚮往大同和理想世界的文學名著,如羅蜜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桃花源記,以至鏡花緣中的君子國等等,都無不是人類追求自由,願意自由地去愛,自由地去創造,自由地去服務、自由地去生活的故事。人類歷史大部份的革命、農民起義、奴隸叛亂等等,更是人類前仆後繼地投奔自由,掙脫束縛,誓要斬開自己身上枷鎖的可歌可泣的運動和鬥爭。 今天,全世界的人類都已經醒覺起來了,他們都知道,也深信這個世界是為所有人和每一個人而創造的。它不屬於某個人、某群人、某個宗教、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全世界是屬於全人類的;世上的一切,都必須公平地惠及眾人。人人都應在平等、互惠下,彼此尊重、互相扶持,使一切人都能自由地、快樂地、無恐無懼地活動於這個大地之上。 大自然中的雀鳥,可以逍遙自在地任意飛翔,牠們絕不會為了要活得舒適一點而自甘被囚禁在樊籠之中;人也不會隨便為了某些外在的原因而犧牲生命中寶貴的自由。沒有自由,也就沒有所謂人的尊嚴。這便是為什麼有些奴役比死亡還可怕,也有人認為終身監禁的刑罰比死刑更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人類歷史中,那裡有奴役,那裡便有為追尋自由而犧牲的鬥士;那裡有摧毀自由的危機,那裡便有為捍衛自由而奮鬥的英雄。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自由的生活,就稱不上是「人」的生活。 「不自由、毋寧死」並不是一句口號,也是人類最深沉的需要。 自由速寫 甲、自由是── 1. 能夠擺脫一切妨礙有意義的生活的內、外束縛。 2. 能夠自願承擔必要的個人限制,給自己和別人的生活帶來秩序、意義和喜樂。 3. 能夠選擇負責任的生活。 ‧自由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外在自由與公民權利有關。內在自由包括生理、心理、倫理和宗教四方面。生理自由指沒有嚴重的生理缺憾;心理自由指沒有心理上的疾病;倫理自由指能夠成熟地與人交往,沒有特殊的毛病、惡習和偏見;宗教上的自由指擺脫罪惡的束縛,是一種良心的或精神的自由。 乙、自由不是── 1. 擺脫任何限制:因為所有人都必然受到自然的、社會的或其他方面的某些限制;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自由。 2. 不論在何時、何地,用任何方法,向任何人任意妄為:因為每個人的自由都必須以別人的自由為界限。 3. 放肆、無賴、不負責任:因為這是禽獸的所為。 丙、自由的代價── 1. 人越自由,所負的責任也越大。 2. 無論人在何時、何地濫用自由,都會為自己、別人或社會帶來不幸。 3. 有時必須犧牲較小的、局部的和短暫的自由,以獲取較大的、全面的和較持久的自由。 4. 有些人會為國家、為宗教、為人生的某些重要價值而自願放棄一己的自由,以使更多人獲得自由,或使自己的生命達致更高的境界。 自由、紀律、責任 自由不是無拘無束;相反地,自由是一種被喜愛的紀律,一種負責任的行為。 甲、自由和自律 自由和紀律──更好說是自律──很有關係;那些懂得自律,甚至能夠放棄虛假「自由」的人,才能享受真正而持久的自由。 一個曾經中風而致半身不遂的人,由於放棄了「賴在床上」的「自由」,天天堅持做物理治療,努力嘗試去多做運動,兩年後終於獲得了能夠重新行走和工作的自由。 一個堅持天天早上五時起床晨運的人,放棄了夜生活的「自由」,而獲得活到八、九十歲,一生精神奕奕的自由。 一個養成習慣不吃零食的兒童,放棄了口腹之慾的「自由」,終於擁有一副潔白、健康和可愛的牙齒而獲得免於牙患的自由。 一個天天做好功課,對每晚的電視連續劇無動於衷的學生,結果是每一年暑假都可以享有不愁留級,不必補考的自由。 一個經常在鋼琴旁苦練的青年人,終於擁有能在琴鍵上自由飛快地奔馳,並能巧妙地彈奏出動聽樂曲的雙手。 一個經常閱讀嚴肅雜誌和書刊的學生,放棄了沉迷於連環圖的「自由」,於是他每次在討論會中,或在與人分享人生與社會問題的時候,都能侃侃而談,語語珠璣,引起了許多同儕的羨慕。 如果我們能克制復仇的衝動,我們便有不愁被冤冤相報所纏繞的自由。 如果我們能管制口舌,我們便有不被暗算的自由。 如果我們能抗拒賭博的誘惑,我們便有不用借貸度日的自由。 如果我們能抗拒吸毒的引誘,我們便有不致沉淪毒海的自由。 如果我們懂得節儉,不為無謂的時裝、名牌子而花費大筆金錢,我們便有充裕的金錢去購買必需品的自由。 如果一個女孩子在聖誕晚會後能夠自我克制,勇敢地放棄了縱慾的「性自由」,便有不做未婚媽媽的自由。 如果一個人一生不作虧心事,便有「半夜敲門也不驚」的、無恐無懼的良心自由。 如果全班同學都能在上課時自律、守靜默,大家便都有留心聽課的自由。 如果一切駕駛人士都能自律,我們大家便有安全過馬路的自由。 如果……你可以多加一千個、一萬個例子。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將是一個多麼美妙、和諧,讓人活得自由、活得快樂的世界!條件只有一個,就是人人能善用自由,懂得自律,在運用自己的自由時,常能想到別人的權利、別人的需要、別人的自由。 乙、自由和責任 自由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為什麼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任何行為都有它的後果和影響,如果你不負責,那便等於要別人為你負責;如果你不肯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你便是要強迫別人去為你承擔。這樣做,你事實上是把不堪負荷的重擔,把你行為的壞後果,強加在別人肩上,叫別人吃虧,讓別人受累。換句話說,你是在侵犯別人的自由,你使人不能幸福地、自由地生活,不能自由自在地和你一起享受人生。 一個男孩子隨便和女孩子搞性關係,這是自由嗎?不,那是害人。一個學生只管吃喝玩樂,不肯讀書,這是自由嗎?不,那是叫父母、師長為他擔心、焦慮。一個人在駕車時,橫衝直撞,不守交通規則,這是自由嗎?不,他是把自己的生命作賭注,以別人的安全為兒戲。 在民主社會中,法律只禁止人做壞事,很少規定人做好事。換句話說,害人算是犯法,不幫助人雖然不是好事,卻不算犯法。但在有些社會中,騎摩托車(電單車)而不戴安全帽,或坐私家車前座而不繫安全帶,或者不接受起碼的義務國民教育,卻是「犯法」的。為什麼?因為不戴安全帽或不繫安全帶,並不單是一個個人的安全問題。你不能說:我有不顧自己安全的「自由」。因為當發生意外,社會便要為你的傷亡而付出大量金錢;如果你因意外而使腦部受傷,因此而變為「植物人」(只會吃喝、「生存」,而不會思想,甚至喪失感覺),社會還要豢養你一生呢!同樣地,讀不讀書並不純粹是個個人問題,你不能說:有沒有知識,求不求學,是我個人的「自由」。因為假如你因為無知而成為現代的文盲,因此而缺乏禮貌,不知道家居安全,不懂美化環境,甚至導致工作能力不高,不懂教育子女,或不能與人相處等等,你所生存的社會的生活素質,便會因為你而大大降低,別人也會因為你的無知和愚昧而蒙受損失。在這個意義下,我們沒有做「廢物」的「自由」,也沒有「不負責任」的「自由」。 自由與法治 以上所說的自律和負責任,都要繫於個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一個人如果不能自覺和主動地去善用自由,不能負起自由行為的責任,那又怎辦呢? 法治的社會,是為了保障大多數人的自由,同時督促那些傾向妄用自由的人,要在合理和「合法」的範圍內行使自由;否則,一切妄用自由的行為,都會受到社會合理的裁判。所以,法治是個人自由的保障,也是這保障的「制度化」。 法治社會的特點是「法律前人人平等,法律內人人自由」。只要我們守法,我們便不愁自己的人身自由會被法律或政府所剝奪(例如被逮捕、監禁);只要人人守法,我們便可無恐無懼地生活(例如不怕受社會上的惡勢力所欺壓);只要法律能獲得老百姓及執政黨或政府官員的普遍認同和尊重,這個社會便不會有政府不守法律,或甚至濫用法律去欺壓老百姓的怪現象。 合法政府是法治社會中的法律執行者;市民大眾則是促使政府要「合法」地執行法律的監督者。市民和政府互相監察,互相牽制,才能形成一個健康的法治社會。而在一個法治社會中,市民必須藉言論、出版、結社和集會四大自由,才能有效地監督政府。 言論自由保證市民說出心中話,描繪出整個社會的真面目,揭露社會上的某些陰暗面,譴責一切作奸犯科、為害社會的罪惡;出版自由保證這些言論能廣為流傳,引起大眾關注,鼓勵大家採取法律所允許的行動;結社自由保證市民大眾能團結起來,長久地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為爭取自己的權力奮鬥;集會自由則保證大眾的意願能具體、清楚、即時、有郊地在集會中表達出來。 在民主法治的社會中,對政府的有效監督必須來自懂得恰當地運用政治權利的群眾,而教育(尤其倫理、公民、政治教育)正是讓群眾醒覺,並掌握監督政府之道的工具之一。 此外,獲得知識(無論是透過學校教育或大眾傳媒)也是市民的權利,是市民自衛和保障個人自由的重要「武器」。他除了可以因此而免除了無知與愚昧之外,還可以進一步發展自我,完成自我,獲得開拓新生活的知識和才能,與別人並肩攜手,創造自由康樂的新社會。 參考資料 立足於世界的自由 在世界未臻大同之前,國家仍然是保障它的國民安享自由生活的重要工具。在一個弱小、腐敗、無能,國內戰亂頻仍,國外受到強鄰壓迫的國家中,國民又怎能享有充分自由呢?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獨立是一個民族的基本自由之所繫;人惟有在國家的保護下才有真實的自由。」美國總統林肯也說過:「人民的自由與國家的富強成正比例;倘若我的兄弟仍為奴隸,我自己就算不得是一個自由人。」 中國人有過很輝煌的歷史,但最近這一、二百年來,我們卻似乎及不上歐美等強國的國民那麼「自由」。 數十年前那種「次殖民地」國民的身份,使中國人在世界上抬不起頭來,那是不用再遻的了。現在又怎樣呢? 現代的中國人(包括中、台、港、澳),在國際貿易上仍是受到諸般制肘,在國際談判桌上所能動用的討價還價本錢,有時也遠不如先進國家那般雄厚。以致有人曾幽默地說:「只要美國、日本或歐洲(在經濟上)打個噴嚏,我們這些第三世界的國家就會(在經濟上)患上傷風了。」 我們的旅遊證件也似乎未能讓我們在大多數國家中來去自如。 即使是我們引以為榮的文化財富,在世界上也仍是未受到普遍的承認和接納。我們祖先的文化遺產不過是被外國人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至於我們今日的文化造詣,只要看看每次諾貝爾獎得主很少有中國人份兒這事實,就可見微知著了。 當然,一個民族或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在乎別人的承認;一個國家或一個人的自由也不在乎別人的施與。我們自有好東西,只是外國人缺乏欣賞這東西的 眼光而已。 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必有傲氣,但我們卻不怕有傲骨,不妨有一份自尊、自信的豪氣。我們不單要爭取個人的自由,爭取同胞生的自由,也當努力建立一個繁榮、富強,文化發達的國家,俾能以平等、自由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能自由自在地與其他國家的人民交往。 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指的是有能力自由地、客觀地、全面地、深入地思想。它的條件是: (1) 擺脫偏見的束縛; (2) 敢於面對真理或者事實的全部真相; (3) 有機會接觸多方面的意見,甚至反對派或敵對者的意見; (4) 主觀方面要思想成熟,有獨立思考的判斷力; (5) 接納真理多元化的事實,不自以為是,也不唯我獨尊; (6) 採取思想開放的生活方式,不讓自己的思想局限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例如:多觀察、多聆聽、多接觸、多交談,擴闊生活領域,閱讀不同書報雜誌、爭取不同生活經驗等。 「世界人權宣言」論自由(摘錄) 1. 人皆生而自由,而尊嚴及權利上均各平等。 2. 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載之一切權利與自由,不分種族、性別、宗教、政見、出生或他種身份。 3. 人人享有生命、自由與人身安全。 9. 任何人不容加以無理逮捕、拘禁或放逐。 10. (被控告時)人人有權享受「獨立」無私法庭之絕對公平且「公開」之聽審。 12. 任何人之私生活、家庭、住所或通訊不容無理侵犯。 17. 任何人之財產不容無理剝奪。 18. 人人有思想、良心與宗教自由之權。 20. 人人有和平集會結社自由之權。 21.人人有權直接或以自由選舉之代表加其本國政府。 22. 人人有權享受個人尊嚴及人格自由發展所必須之經濟、社會及文化各種權利之實現。 23. 人人有權工作,自由選擇職業。 24. 人人有休息及閒暇之權。 25. 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權。 梵蒂崗第二屆大公會議論自由 人唯有運用自由,始能向善。自由最為現代人所重視並熱烈擁護,這點是對的。不幸,現代人多次妄言自由。真的自由卻是人為「天主肖像」的傑出標誌,因為天主曾「賦給人自決的能力」。人性尊嚴要求人以有意識的自由抉擇而行事。而非出於內在的盲目衝動,或出於外在的脅迫而行事。人將自己由私慾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並以自由選擇為善的方式,追求人生的宗旨。(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十七節) 奪命的黃金 一條輪船從美國開到上海來,不幸中途在日本附近沉沒,船上的旅客大多被救起,祇有十一個人,沉到海底死掉了。這十一個人是從舊金山回來的,他們帶了很多黃金,都綁在身上,所以到了水裡,就沉下去了。(吳稚暉口述) .黃金不會奪命,是人把黃金綁著自己,才使黃金成為奪命的兇手。只要人被甚麼東西綁著,那些綁著他的東西便有可能奪他的命,不管那是中性的黃金、名譽和地位,或者是本身即有害的毛病、慾望、虛榮、任性和逸樂。 聖經金句 1. 真理必會使你們獲得自由……凡是犯罪的,就是罪惡的奴隸。(若8:32,34) 2. 你已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當你們還不認識天主的時候,服事了一些本來不是神的神,但如今你們認識了天主,怎麼又再回到那無能無用的蒙學裏去,情願再作他們的奴隸呢?(迦4:7,9) 3. 你們蒙召選,是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這自由作為放縱肉慾的藉口。(迦5:13) 4. 當你們作罪惡的奴隸時,不受正義的束縛;但那時你們得了什麼效果?只是叫你們現在以那些事為可恥,因為其結局就是死亡;可是現在,你們脫離了罪惡,獲得了自由,作了天主的奴隸,你們所得的效果是使你們成聖,結局就是永生。(羅6:20-22) ‧聖經所說的自由,是人從內的成長,而且是擺脫一切內外的枷鎖,而自由自在地成長。這內外的枷鎖就是罪。人犯罪,就是做了罪的奴隸。例如:一個好勇鬥狠的人,他不能不和人打架;一個嫉的人,白天黑夜都受到內心妒火的煎熬;一個說謊的人,時刻恐懼被人知道真相;一個懶惰讀書的人,每年都要為考試、為升級問題而焦慮……這些人有自由嗎?他們只有犯罪那一刻的放縱的「自由」,可是換來的,郤是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的重擔。 第三課:耶穌是誰? 這課書的目的並不是企圖說服你去信耶穌,它只是嘗試去告訴你:一個二千年來統治著億萬基督徒的心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 * * * 耶穌這個人 耶穌並不姓耶,那是一個希伯來文字。我們通常也不會在他的名字之後附上生卒年份,因為現在的「公元」,原來便是以他的出生年份為計算起點的。即是說,他該是在公元零年出生。 耶穌的英文名字是Jesus,希伯來文原意是「救主」;他也被信徒尊稱為基督(Christ),意思是「受過傅油的」尊貴者;基督是希臘文的音譯,按照希伯來文的音譯該是默西亞(Messiah)。 * * * * 耶穌基督的一生,是世上最突出的傳奇之一。他在人類宇宙中的出現,雖然只像漆黑夜中的電光一閃,卻充滿了愛與美的光輝。 他生於貧窮,長於微賤,死於羞辱,一生勤勞苦幹,是個地地道道的工人,而且經常與窮人、微賤者為伍。 他的言語和行動充滿了爭議性。有人認為他是先知,是神的代言人或傳達天主旨意的人;但也有人認為他妖言惑眾。有人認為他是從天主來的;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從魔鬼來的。許多人信從他,甚至認為他是「天主子」;但更多人反對代。一般來說,純樸的人、謙卑的人、胸無城府的人較易聽懂他的話,也較易接受他;而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熱中名利地位、滿腦子自以為是的人,卻很難明白他,更談不到接受他。 他在世上只活了三十三年,卻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在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村落中,度著一種平凡的生活。也許他要用自己的表樣,去告訴我們這些平平凡凡的人:只要在平凡中活得不平凡,那麼,平凡便一樣是充實、豐盈和偉大的。 他熱愛世人,是人性尊嚴最積極的歌頌者。他似乎特別照顧被人遺棄的人,無論是窮人、病人、痲瘋人、漁民,甚至是被人鄙視的稅吏、外邦人,娼妓和罪人,都不會被摒絕於他的注視和受顧之外。 他曾經為了提高人的地位,而和當時的宗教領神、法律專家起了嚴重的爭執,因為這些人認為傳統和「法律」(例如安息日的禁令)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耶穌卻認為人比最神聖的法律更神聖,比一切人為的傳統更重要。 他在被釘十字架上時,更曾熱切地為自己的仇人,為那些無理地釘死他的人祈求天父的寬恕。 但他並不是一個泛愛主義者,他也有自己的團體和一些特別親密的朋友。他甚至曾經為了自己朋友的死亡而悲傷,為了自己民族即將遭受的悲慘命運而流淚。換句話說,他雖然屬於整個人類,但也有強烈的民族感情。 雖然不少人稱他為師傅或老師,但他除了本身的條件外,卻是一無所有:他沒有進過大學之門,沒有享過高官厚爵,沒有令人震攝的權勢,也沒有足以提高自己威信的證件。他孑然一身,無所依託庇陰,世人認為偉大的東西,他一件也沒有。他唯一擁有的,也許只是自己的信念、熱誠和毅力。就憑這些,他到處奔走,冀能為世間帶來滋潤,替人類帶來蒼天的祝福。 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對生命觀察入微的真正藝術家,所以他常能用最美麗的圖畫和比喻來教導群眾。在他的眼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命中的一靜一動,隨意俯拾,都可成為宣道的材料,都可為人生最高深的道理作最淺白的例證。 他除了是一位良善心謙和慈悲為懷的導師和牧者之外,也是一位革命家、解放者。他曾宣稱要「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他並不輕視財富,也不鄙棄富人,他只是要改變由財富所造成的人為不平等,並要制止一切不公義、壓迫和剝削。他不單同情弱小者,而且是他們的朋友、拯救者和代言人。 他自稱是由天父所派遣,來到世界與人同住,要向世人揭示建設大同世界的藍圖,教給人個人成全的準則和人際間交往的金科玉律。這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使人人都能度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以光榮他的,也是眾人的天父。他甚至告訴人們,他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因為只有他能完全透徹生命的真理和秘密,只有他能指示人如何走向生命——一個自今世開始,而於來世完成的永恒真生命。 他為人守正不阿,而且充滿正義感,所以他常常揭露人心底的歪念,譴責隱密中製造的陰謀。他憎恨罪惡,卻同情在愚昧和軟弱中失足犯罪的人。但他的同情並非姑息,他要求真誠的悔改和皈依。 他經常發出振聾啟聵的呼聲,這些聲音甚至能使那些尸位素餐,而不按上主計劃行事的宗教和政治領神們的寶座感到震動。於是,正如所有先知都曾因為自己的敢言、敢為而遭難,這位先知中的先知也難逃被迫害的厄運。因為雖然「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的確,凡作惡的,都憎惡光明,怕自己的行為彰顯出來。」(若3:19) 終於,他不再見容於世界,而被他曾熱愛過的世界所捨棄。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受盡屈辱而死,完結了他在世上三十三年的生命。 他死後第三天,安葬他遺體的墓穴空了。他的敵人說是別人偷去了他的遺體,他的門徒卻說他已經復活了。 在多少年代以後的今天,不管世界已經起了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不管有多少人要拚命地消滅他和他所創立的教會,可是他卻比他在世時更有活力。 他雖然從未擁有過巨額的財富,卻使許多富人樂於賙濟,使許多窮人獲得關懷,使更多人獲得財富所不能購買的東西。 他雖然從未寫過一本書,可是世上很少圖書館能容得下有關他的一切著作。 他雖然從未辦過學,但世上根本沒有一間學校能擁有像他所擁有的那麼多學生。 他雖然從未作過一首歌曲,但他自己卻是世上許多歌曲的題材。 他雖然從來沒有掛牌行醫,但他治好了許多病人,不用醫藥,也不收診金;他所治療的破碎心靈,是世上的醫生都感到無能為力的。 他雖然從未統率過軍隊,但沒有一個軍官能有他那麼多志願兵;在他的感召下,千千萬萬人都作了他的理想和愛的俘虜。 每逢星期日,許多人都為了他而到教堂中聚會。他的生活成了他們的最高典範,他的訓言成了他們生命中的明燈。對這些信徒來說,他仍舊活著,活在他們的心中,活在他們的周圍。他就是這些信徒們的救主,他的名字叫耶穌。 耶穌的言語——宣佈天國來臨 天國不是天堂。天堂較近似於一個「地方」,天國卻是一種「境界」。天國的境界就是「一切照神的旨意而運作」的境界。基督徒認為宇宙和人類都是由神所創造,而神在創造時,也創造了讓人和世界達至完美的「律法」和規則。對大自然來說,神的律法便是自然界中的規律和物理定律等(例如萬有引力定律)。對個人來說,神的律法是指人精神和肉體成長的規律,例如心理、生理和倫理規律。對人類社會來說,那便是人際交往和社會運作的規律,主要是指愛的規律。人如果能按照上主的旨意去生活和彼此交往,則人的生活便會越來越豐盛,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和諧,社會也會瀰漫著愛的氣氛。這便是「天國」的境界。 為達到天國的理想,耶穌教人實踐愛的法律,它包括了愛神和愛人兩方面。下面是耶穌所宣講的天國的一些主要內容: 天 國 境 界 | 愛 神 | 1. 信仰神:對天主信賴、依靠、盼望、服從。(瑪5,6; 若14) 2. 實行神的旨意:按天主的旨意生活,隨從天主聖神的領導。(瑪5,6) 3. 加深與神的聯繫:祈禱(路11);守主日;「吃耶穌的肉」(領聖體,與主結合為一:若6) | 愛 人 | 愛 自 己 | 1. 度更豐盛的生命(若10);像天父一樣成全。(瑪5) 2. 皈依:度新生活;獲得「擺脫罪惡的自由」(若8);出死入生:「麥子不死空自留,麥子死去百倍收」。(若12) 3. 接納新的價值觀和生活標準:神貧、哀慟、溫良、慕義、憐憫別人、心裡潔淨、締造和平、為義受迫害(瑪5);內心聖潔。(瑪15) 4. 存生保真(肯定生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為他有什麼益處呢?」(路9:25) | 愛 別 人 | 1. 愛人如己:「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若13) 2. 慷慨相待,互相規勸,不妄斷別人,寬恕,愛仇,能與人易地而處。(瑪5-7) 3. 家庭生活的聖潔。(谷10) 4. 社會責任:做地上鹽、世界光(瑪5);彼此服務:「非以役人,乃役於人」(谷10);革新傳統(谷7);把自己寶貴的東西捐獻出來給大眾享用(谷12);接納陌生人為自己的鄰人(路10);促進人類的合一。(若17) | 愛 神 與 愛 人 的 統 一 | 1. 最大的誡命是「愛主」、「愛人」。(瑪22) 2. 不是凡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瑪7) 3. 舉行宗教儀式前,應先與別人修好。(瑪5:13) 4. 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那愛天主的,也該愛自己的弟兄。(若一4:20) 5. 公審判的標準是看我們如何愛了人。(瑪25) | 耶穌的行動——揭示天國已在人間 耶穌在世時顯過很多奇蹟或聖蹟,主要是驅魔、治病、駕馭大自然(例如平息風浪,步行水面等)、使死者復活。他自己由死者中復活,更是奇蹟中最大的奇蹟。 耶穌顯奇蹟,並不在自我炫耀,而在於: 一、增加他說話的可信性; 二、加強人對「上主必將大獲全勝」的信念; 三、使人看出天國已在人間,惡勢力終將被徹底消滅。 今日世界,正如二千年前一樣,都是充滿不幸;天災人禍,無日無之。人人都在痛苦中呻吟,引頸企盼更美好日子的來到。但經驗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們;美好的日子遙不可及;這個世界確是個罪惡肆虐,邪魔外道橫行的世界。 在這種境況中,耶穌所顯的奇蹟便成了一種標記、一種預兆。耶穌藉著它們明確地告訴我們:天國已在人間,上主的威能已經顯露。他要消滅一切邪惡,治癒一切病患,粉碎一切陰謀,讓人人都能在上主愛的汪洋中度一種平安、友愛的生活。無論罪惡的勢力多麼囂張,善一定會勝惡,正義一定會戰勝妖邪,光明一定會驅逐黑暗,甚至死亡也要在生命前屈服。耶穌所帶來的便是這種希望;他所行的奇蹟正是這種希望的保證,也是「美好日子必將來到」的先聲。 所以耶穌為一個人驅魔,目的並不單是為了讓這個人擺脫惡魔的控制,更在告訴我們:邪魔和惡勢力再不能在世上為所欲為。當耶穌使一個人復活,目的也不單是為了憐憫死者親友的悲傷,而是在給我們指出:人生並非為了死亡,墳墓也不是人永遠的歸宿;我們是為了永恒而受造的,因為死亡再不能統治人類了。在死亡面前,人已經可以鎮定地、滿懷信心地說:「死亡,你的勝利在那裏?死亡,你的刺在那裏?」(格前15:55) 一個不懼惡勢力、痛苦與死亡的境界,便是天國的境界。 參考資料 水中的人 香港一位作家蓬草曾在他的群英會中,給我們述說過一個有關一位無名「偉人」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一架波音七三七飛機失事掉進美國波多馬克河裏,當時天氣嚴寒,河水結冰,使救援工作倍感困難。 在這次空難事件中,出現了許多動人的場面,使人「看到不可思議的、光輝的人性的一面。」其中「水中的人」便是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他是一個大約五十歲的男人,每一次,他在接到救生索或浮圈的時候,他總往身旁的遇難者遞過去,如是五次,他放棄了自己可以逃生的機會。最後,直升機飛回來拯救他時,他消失在冰封的波多馬克河中。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們只好把他喚做『水中的人』。 「當『水中的人』每一次把救生索或浮圈遞給其他遇難者的時候,他總該知道,他會有怎樣的命運,但他還是做了……。他遞給我們的訊息是:『人』這一個名詞,可以有『大尊貴』及『大慈悲』的意思。」 ‧耶穌曾說過:「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拾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耶穌曾為人類而犧牲,世上也有很多人勇於為別人而作不同程度的?牲。這些肯為別人而犧牲的人,不單使社會得以存在,也使人感到做人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真人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漁父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莊子‧漁父) 孔子變容說:「甚麼叫做本真呢?」漁父說:「本真,是精誠的最高境界。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所以勉強哭的表面雖然很悲痛,但心裏不哀傷;勉強發怒的,表面雖然很嚴厲,但實際上沒有威勢;勉強和人親近的,表面雖然在笑,然而態度卻不和藹。真正悲痛的,即使沒有哭聲也覺得哀傷;真正憤怒的,即使沒有發出來也有威嚴;真正和人親近的,即使沒有笑容也覺得和藹。真誠存於內心,精神表現在外,所以要保守本真啊!孝事父母只求適意,不論做甚麼;飲酒只求快樂,不講究用甚麼器具;處理喪事只求表達哀思,不問儀式。儀式是世俗人所做的事,本真是稟受自『天』,『天』是不能更改的啊!所以聖人效法『天』只注意本真,不拘泥於世俗。愚昧的人恰好與此相反。」 ‧基督徒相信耶穌是「真神」,也是「真人」,是莊子所說的「法天貴真」,至情至性,絕不虛偽的「人中之人」。他憎惡一切的惡,讚揚一切的善,玉成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曾經刻骨銘心的愛過,也曾經深深地受過傷、發過怒、挨過餓、感到過憂愁、生出過憐憫、流過深情的淚。他在加爾瓦略山上身懸十字架時的最後一聲吶喊,簡直令草木為之含悲,天地為之變色,千百年後仍然震撼著無數信徒的心。基督徒對他的神感到分外親切,正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神,也是一位「真人」的緣故。 鳥獸蟲豸的鼓噪 貓頭鷹:不要相信生命依靠太陽的神話,如果沒有太陽,大家會生活得更好。 蝙蝠:太陽根本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太陽滅亡了,地球也決不會滅亡。 老鼠:對呀,我提議叫太陽滾蛋! 蛆蟲:打倒太陽! 狼:殺! ‧生命需要太陽的事實,並不因鳥獸蟲豸的鼓噪而改變;人類是否需要耶穌,也不會因為人的主觀願望而轉移。 聖經金句 1.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若14:6-7) 2.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難折磨他,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滿足;我正義的僕人要使多人成義,因為他承擔了他們的罪過。(依53:10a, 11) 3.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授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格前15:3-5) ‧耶穌自稱是道路、真理、生命。只有他能啟示給我們完整的人生真理,並藉著他(道路),我們才能獲得圓滿的、充實的、永恒的生命。但耶穌自己所走過的路卻是坎坷而崎嶇的,他受盡了一切苦難與折磨,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信徒們認為他的死是為了補贖人類的罪,所以他的死並非表示一切的終結,反而是一個希望的開端。他的死給人類帶來了成義,他的復活給人類帶來真正而永恒的生命——一個從現世開始,而於來世完成的生命。 第四課:錢、錢、錢 上主創造世界時,希望人能愛人、用物;人在背棄上主後,便只懂得愛物、用人。 閒話金錢 金錢不是罪惡,金錢不是萬能,金錢不是生命。 沒有金錢,你不能活於現代社會;但有了金錢,卻也不表示你一定能好好地活。 沒有金錢,是很悲哀的;即使是恩愛夫妻,也免不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困境。有些人甚至因為太過貧窮潦倒,被迫草草結束了他們此世的生命。但大富大貴人家,卻也有他們的另一種悲哀;身家億萬的人而走上自殺之途的,大有人在。 金錢可以使人為善,也可以使人為惡;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帶來災禍。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吳兢:貞觀政要) 金錢可以使人活得像人;也可以使人活得不像人。它可以使人活一個適合人性尊嚴的生活;也可以完全地、徹底地扭曲人性、敗壞人心、摧毀人格。 當人類在地面上開始聚居的時候,他們並不需要金錢,他們需要的,是團結:為了驅逐野獸——或捕捉野獸;為了逃避大自然的襲擊——或者征服大自然,例如開山、闢地、疏導河流等等。 為了改善生活的素質,人們開始交換維生的物資,例如以米、麥去交換牛、羊,或以鹽、糖去交換衣服。 但人類生活越來越複雜,交往越來越頻繁,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人總不能經常拿大包小包的東西,去和別人交換另一些大包小包的東西回來。今日人們所需要的服務,例如理髮、醫療、教育等,也不一定能以另一種服務去交換。而且,現代絕大多數的人,能拿出去和人交換的,不過是他們的勞力,那便是他們的一雙手、一雙腳、一個口或一個腦袋。如果他們不能用自己的腦袋交換別人的腦袋,那麼,他們就必須在付出「腦力」或「勞力」以後,換取一些「憑據」,再以這些憑據去換取他們所需求的東西。這些「憑據」就是「金錢」。 金錢的形式有多種,古時的貝殼,後來的錢幣(包括金幣、銀幣),現代的紙幣、支票和股票等,都是金錢。 金錢是社會複雜化以後的產品,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象徵。它的確是人類的重要發明之一。它是很有用的──假如你懂得善用它! 善用金錢 1. 維持生計 金錢不是壞東西。社會建設要錢,公益金要錢,勞工保險要錢,甚至建工廠、蓋教堂、推廣教育、添置康樂設施、濟貧也要錢。就連乘船搭車,都非錢不可。 要使一個家庭安穩、舒適地度日,當然也要錢。 金錢保障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教育、娛樂、醫療等各方面的需要,它使我們能活得舒適,活得有人性尊嚴,活得像人。 管子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牧民)一個在飢寒交迫下掙扎的人,有時為了生存,也會做出平常人認為是寡廉鮮恥的勾當。所以赤貧不單能傷害人的肉身,也能損害人的人性和尊嚴,使人陷入不知榮辱的地步。 有些人在戀愛期間,活得十分浪漫,一旦結了婚,尤其有了兒女以後,便越來越感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和一疊疊帳單的壓力。 所以使用金錢的第一個目的用來維持生計,不能在不適當的地方胡亂花費,以免使生活陷於困境。 金錢除了用來維生之外,也應考慮用來提高生活的素質和品味。例如:買一些好書,以供人作精神食糧;買一些生產工具例如衣車、打字機及各種簡單工具如鋸、鎚、鉗等,以供家人作一些簡單的生產或修理家具之用;買一些鋼琴之類的東西,以培養家人的嗜好;買一些較精美的裝飾品以美化家居。至於養魚、養鳥、種花等等,也可以使家中生機盎然。此外,花一些錢全家去旅行、郊遊、聽音樂會,或參觀博物館、藝術中心等等,既可促進家人感情,又可增加文化素養,更是有益身心的好事。經濟較充裕的家庭,更不妨考慮在適當機會中到國外旅行,以增廣見聞,擴闊視野,實際地提昇我們胸懷世界的意識。 2. 未雨綢繆 善用金錢的另一重要原則是節儉和儲蓄。孝、悌、勤、儉素來都是我們中國老百姓的四大美德。孝、悌用於人倫,勤、儉用於職業或作為持家之道。其中儉字便是指節儉。 節儉並非慳吝,也不是要人去度一種呆板、刻苦、毫無樂趣的生活。因為享受人生是人的重要權利之一:人必須辛勞工作,也必須能享受工作的成果。 節儉其實是一種正確使用金錢的人生態度。它一方面教人不要作無謂的、不必要的浪費;另一方面也使人可以把金錢儲蓄起來,作為日後急需之用。人生之路不會永遠鳥語花香,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隨時準備應付生命中出現的危機和突發的變化。這也是中國人所謂「積榖防飢」的人生哲學。如果我們不懂儲蓄,我們的未來便沒有保障,到時如非靠借貸度日,便只有倚賴政府或慈善機構的救濟了。這又豈是我們在迷醉於揮霍時所能逆料到的? 節儉其實也是一種享受人生的重要方法。它除了教我們以最少的金錢去換取最充實的生活外,也使我們能把快樂與慾望分別開來,使我們不致把快樂建基於物質的擁有和貪婪上。其實,如果一個人能從樸素的生活中得到滿足,能夠享受大自然的豐盛賜與,和懂得捕捉人間到處洋溢著的友誼和溫情,他又何必過分地嚮往繁華喧囂的生活,和追逐那些無法完全滿足人心的無靈之物呢? 3. 幫助別人 金錢最有意義的功能之一,是可以用來幫助人、做善事,及促進人類物質及精神文明的發展。心理學家佛洛姆(E. Fromm)認為赤貧者的其中一個不幸,就是不能嘗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喜樂。 我們可以用金錢去幫助有急需的親戚、朋友,或者用來濟貧,捐助公益金,支持教會或其他志願機構的有意義工作。 另一種有意義地運用金錢去幫助別人的方式是支持各種「基金」,例如獎學金、助學金、文化或藝術發展基金,或其他各色各樣的學術研究、科學研究基金等。盤尼西林研究成功,有賴洛克菲勒基金撥款支持;舉世知名的諾貝爾獎金,也是善用金錢,鼓勵學術文化發展的好例子。現時歐美都有許多教會的或民間的團體,各自設有不同性質的基金,以支持第三世界在物質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發展。 我們的金錢,雖說是我們用勞力賺取的,但其實也是社會的賜與。沒有安定繁榮的社會,我們又能賺到什麼?有信仰的人,也會認為財富是神的恩惠。所以這些人都會有計劃地在自己的收入中,撥出一個固定的百分比──例如聖經便認為人應撥出十分之一,即10%──去幫助別人,以報答社會養育和神明保佑之恩。在這個角度下,慷慨助人反而是一種報答社會、酬謝神恩的高貴情操流露。 4. 精打細算 中國人用錢的智慧是量入為出,即按收入的多寡而決定支出的數目。雖然現代中國人已不再堅持不肯「先使(用)未來錢」,並認為用分期付款方法去購買東西,用貸款方式去讀大學等等,都是正當,而且有時還是必需的;但我們還是應當充分考慮還款的能力,才可「先使」這些「未來錢」。 精打細算有時也要求我們在購物前先預備好購物單,不要漫無目的,隨便在超級市場或大公司亂逛,一受到貨品的「吸引」便立刻購買。否則我們便會購買到一些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以上是對經濟預算的一種「微觀」看法,即是說:這是一種視野比較短而窄的看法,較屬於主觀性和直覺性的思考方式。精打細算還有「宏觀」的一面,那是從比較長遠、廣闊和全面性的角度去看看應該如何使用金錢。下面是一個告訴我們可以怎樣計劃用錢的簡表: 家庭經濟預算 家庭對本身的責任 | 家庭對社會的責任 | 物質需要 | 物質生活的維持 | 維持經濟的穩定 | 經濟層面 | 租金 | 水電雜項 | 食物 | 醫藥費 | 保險 | 公積金 | 訓練工具 | 投資保值 | % | % | % | % | % | % | % | % | 家庭組織 | 社交生活的發展 | 鞏固社會的保障 | 社群層面 | 服飾 | 家居美化 | 教育基金 | 交通費 | 薪俸稅 | 入息稅 | 「人情」 | 差餉 | % | % | % | % | % | % | % | % | 家庭表徵 | 家庭精神的維繫 | 促進文化的效能 | 文化層面 | 慶祝 | 娛樂 | 度假 | 零用錢 | 教會奉獻 | 慈善捐款 | 個人進修 | 儲蓄 | % | % | % | % | % | % | % | % | 上述家庭經濟預算表有四大用途: 1. 它讓我們知道,我們必須顧及生活中各個層面的各種需要,不能遺漏某些部分。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全面發展,和顯得多姿多采。 2. 如果我們預先確定每部分用錢的百分比,就會保持生活的平衡,不致顧此失彼。 3. 如果做學生或做子女的能清楚知道家庭的錢要應付那麼多的需要,便不會認為自己所得的零用錢太少了。 4. 如果每個家庭都能按這個表的提示,闔家一起去商討用錢的數量和原則,相信做子女的便會較易成為家中負責任的一位成員,也會體諒和分擔父母在經濟上所遇到的困境和煩惱。 5. 學生身份 使用金錢的最後一個原則是要適合自己的身份,尤其身為學生,更不可把自己裝扮得像個腰纏萬貫的大富豪。理由很簡單: 第一,學生還未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所以沒有權利亂花父母辛苦賺來的寶貴金錢。 第二,自少便養成揮霍習慣的人,長大後也不會懂得妥善運用和處理自己的金錢。 第三,學生時代,正是體驗群體生活,廣交朋友,和同學們平等地、愉快地、無拘無束地一起生活的時代,毋需因為各自家中的貧富不同,而過早地把社會上的階級狀況反映到學生的群體生活中。 第四,只知享受父母餘蔭,而喜歡在人前炫耀,有時正是志氣、胸襟、抱負和風骨都缺乏的表現。因為這些人除了把別人給他們的東西拿出來自豪一番以外,自己並沒有什麼成就可以炫耀於人前。好炫耀的人,其實只是心靈貧乏和自卑感在作崇。有些學生寧願花許多錢去聽流行音樂會、買名牌子的東西和追求一些所謂「精美」的小玩意,反而絕不肯花錢在買書或在參加有意義的訓練營上,充分表示出他們只懂享樂和裝飾自己的軀殼,而不知要刻意培養高貴的心靈和努力充實自己的腦袋。 金錢的奴隸 1. 一毛不拔 有些人是天生的守財奴。他們永遠是一毛不拔,永遠不肯花錢做任何事情:不買參考書、不看戲、不參加任何需要繳付費用的活動,更不要想他們會以金錢幫助別人或捐款給任何機構。有些身為家長的,連子女正當需要的花費也不肯支付。他們念念不忘的是錢,是花花綠綠的現鈔,或者銀行存摺中一個個的數字。其實,如果把錢存放在銀行中而永不動用的話,倒不如說那是屬於銀行的錢更為準確。 這不是節儉,這是吝嗇。 2. 一擲千金 和一毛不拔相反的就是一擲千金。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也不介意自己有多少錢,總之是有錢就任意揮霍。 一擲千金的人,有些是因為不懂得計劃而花錢,有些是懷著「人有我有」的心態而花錢,有些卻是為了炫耀而花錢。但相信有不少人,他們花費大筆金錢,是為了縱情於聲色犬馬,企圖極盡耳、目、口腹之娛,並要遍嘗豪華生活的滋味。這些揮金如土的人,他們片刻間的花費,便夠得上一般人數年的積蓄,這便是所謂「富人一席飯,窮人一月糧」的對比。 花得起錢的人,當然有他們一擲千金的「權利」,但享樂主義、物質主義、愛奢華、講排場、鬥闊氣、死撐門面,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卻殊不可取。死撐門面的心態,有時更會帶來不幸,有些婚禮,在它們豪華和排場的背後,是新婚夫婦一身的債務,便是可怕的例子。 其實,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大富大貴而自奉儉約,生活樸素的人。他們深知金錢得來不易,自己及自己的子孫不會長久地處於富貴的狀態;他們也明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所以總不會過分縱情於逸樂之中。傳說美國一位億萬富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每次理髮後,都只是按一般慣例付小脹,絕不多給。一次一位理髮師笑著對他說:「你的兒子付小賬比你慷慨多了。」「當然,」洛克菲勒說:「他的父親是石油大王,我的父親卻不是。」 有錢的人,並沒有把錢花盡的必要,更沒有把錢單單在自己身上花盡的義務!反過來說,沒有錢的人,又何必打腫臉孔充胖子呢﹖ 3. 畸型消費 從前買東西講究耐用,現在則講究款式、潮流和包裝。從前添置衣物、家具等較重視實際的用途,現在則重視氣派,而且喜歡彼此比較,甚至互相「較量」。常見有人因為隔壁人家換了一套新「沙發」,便認為自己也該買一套新的;雖然原有的那套尚未損壞。或者某甲原有一件價值兩萬元的皮草,一旦遇見朋友某乙穿了件三萬元的,便頓覺得自己那件是「垃圾」。 工商業社會認為只有使貨品不斷推陳出新,製造商才會不斷生產,商人才有滔滔的生意可做,然後才能產生所謂「帶動整個社會繁榮」的連鎖關係。於是這些賺錢能力奇高,生意頭腦轉動奇快的人,他們拚命要作的,就是透過各式各樣的廣告,例如在電視、雜誌、報章上,或在地鐵的廣告板,在商店的窗櫥裡,利用各種出奇制勝的方法和手段,盡力去推銷自己的產品,目的不是什麼社會繁榮,也不是什麼消費者的福利,而是他們本身的利益。他們要告訴消費者的,只有一個訊息,就是:「立刻買;儘快丟掉」——為了「及早再買」! 消費於是成了一種慾望,一個人心深不可測的慾壑,一個沒有底的容器,你無論如何都不能將它填滿。生命的滿足已經不在於「享受生命」,而在於不斷轉變,不斷換口味。每添一件新東西時,便產生一份短暫的滿足感,但一旦擁有這件東西後,又生出饜棄感。人生便這樣在無了期的追逐中,漸漸損耗,漸漸消失。直至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再不能擁有任何東西為止。 這樣的追逐消費是罪惡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但這顯然是愚蠢。它顯示出: a. 人沒有能力成為自己的主人,他必須身不由己地去追逐消費、享受和虛榮; b. 他缺乏有計劃地運用金錢的智慧; c. 不能使金錢發揮它的優點:為人的真正福利而存在的優點。 4. 金錢至上的市儈人生和非人世界 消費、享受、炫耀、地位、權勢,這一切都可以用金錢購買。當人們誤把這些東西看作是自己生命的重要目的時,金錢便會成為這些人生命的基礎和夢寐以求的寶貝。他們會以金錢去衡量一切,認為有錢便有快樂,愈多金錢,便愈多快樂。這些人心裡只有錢,眼裡只有錢,口裡哼的也是「錢、錢、錢」這類的歌曲。他們笑貧不笑娼,趨炎附勢,巧取豪奪,甚至不惜作奸犯科以攫取金錢。為了錢,可以出賣朋友,出賣原則,出賣自己的天才、學識、人格和尊嚴。他們好貪小便宜,企圖不勞而獲,並且懷有強烈的貪僥倖和博彩的心理。 那些因為終日好玩而讀書失敗的女孩子,有些也會選擇走上出賣色相之途,甚至不怕去當娼妓,只是為了能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賺錢以供揮霍。她們沒有顧慮到——或者懵然不知——當娼妓的命運,那種被監視、被剝削、被虐待、被毒打,甚至被殺害的悲慘命運。 錢和由錢所帶來的片刻歡娛,可以使人選擇去過非人的生活,可以使人自甘墮落到不像一個人。 參考資料 金錢八戒 1. 不要把金錢當作生命;所以即使破了產也毋需自殺。 2. 不要以為金錢萬能;事實上它有太多不能作的事。 3. 不要做金錢的奴隸;因為如果你不能做它的主人,它將驅使你為它勞碌一生,永無寧日。 4. 不要把快樂建築於金錢的數量上;因為快樂是人人的權利,大量的金錢卻非人人可以擁有。 5. 不要靠運氣賺取金錢;因為得來容易的金錢也會很易失去。 6. 不要以金錢交朋友;因為「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 7. 不要低估金錢的影響;因為它可以使你幸福,也可以將你毀滅。 8. 不要以為你可以永久佔有金錢;因為正如你是赤條條地來到世上,你也將兩手空空離開世界。 價值 有一天,有一個人在田間掘到了一尊美麗的大理石像,高興得跳了起來,他將它拿到一個收藏家那兒,想將它變賣。收藏家以極高的價錢把它買了下來,大家都非常高興。 這個人手裏拿著這一大疊錢,心中不禁想道,嘩,這麼多花花綠綠的鈔票,怎麼可能有人願意拿它來換一尊久已埋在地下的雕刻品呢?」 收藏家卻高興得瞇著眼睛望著石像說:「啊!多美的石像!充滿靈氣的石像!我夢寐以求的寶藏!怎麼可能會有人願意拿它來換一些死的、臭的金錢呢?」(靈峰步語) ‧一個人必須先確定了他的價值觀,他的價值等級圖,才可以決定甚麼東西有價值,甚麼東西沒有價值。守財奴認為金錢比友誼更有價值;革命烈士認為群體生命比個人生命更有價值;一個有良知的法官認為一個老百姓的權利比總統的(不合理)要求更有價值;耶穌認為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比全世界更有價值。你認為呢? 滿足 財富最大的功能是給人滿足。一般人總以為財富就是金錢,這是必須商榷的,因為金錢不是唯一能給人滿足的東西。 有些人需要很多知識、很多愛才能滿足。知識和愛,對他們來說,就是財富。 有一幅漫畫描繪父子倆在河邊拋石子遊戲,甚至犧牲睡眠,搬運石子,準備拋個痛快。 卜勞恩將這幅畫題為「財富」,意思就是說:石子能使父子獲得快樂和滿足,石子便是他們的財富。(農婦:我看畫中人) 晚樓閒坐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來一味涼。(王安石) .王安石傍晚在樓上憑欄閒眺,陶醉在山光水色、明水清風,還有那撲鼻的荷花香裡(芰就是菱),可謂享盡大自然的賜與。可幸這些寶貴的東西,並不需要金錢去購買! 聖經金句 1. 錢財不能久存,寶藏也不能永留萬代。(箴27:24) 2. 愛錢的,錢不能使他滿足;愛財的,進益不能使他滿足:這也是空虛。(訓5:9) 3. 金錢不能使任何人得救,不能使人不見死亡。(詠49:8,10) 4. 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界上,同樣也不能帶走什麼。只要我們有吃有穿,就當知足。至於那些想望致富的人,卻陷於誘惑,墮入罪網和許多背理有害的慾望中,這慾望叫人沉溺於敗壞和滅亡中,因為貪愛錢財乃萬惡的根源。(弟前6:7-10) ‧聖經並不鄙視財富和富人,但卻指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有關錢財的真理:一、我們不能永久擁有金錢和財富;二、金錢本身不能滿足人心;三、金錢不單不能使人得救(獲得永恆的生命),有時還可以使人滅亡;四、金錢也可以成為「萬惡的根源」。 第五課:善用理性、發揮潛能 聲明:本章只有一萬字左右,而一萬字並沒有使人真正懂得善用理性和發揮潛能的效力!本章目的主要是提醒你,我們可以有許多方法去善用理性、發揮潛能;我們必須打破慣性、呆板、一成不變的思考方式,找尋新的出路,突破思維上的「樽頸地帶」,以更宏觀的角度去看事物。只要不斷努力循著這方向去嘗試,我們便能善用理性、發揮潛能。 一、 三面思考法——正面、反面、中性面 處理任何一個概念或思想,我們必須顧及三方面: 1. 它的正面意義(好處、優點、有價值的、積極的); 2. 它的反面意義(壞處、缺點、無價值的、消極的); 3. 它的中性意義(其他方面,與是非好壞無關的)。 例一:試用三面思考法去評價「地鐵車廂不設座位」這個意念。 正面:可容納較多乘客;方便打掃;方便維修;減低製造成本;根絕爭上車爭「霸位」的現象;車廂可多設車門方便乘客上落。 本章必須於每個思考方法後配以適當的思考活動,方能產生較佳效果。 負面:對老弱、傷殘人士、孕婦、手抱嬰兒者做成不便;長途乘客會倍覺疲乏;地鐵不再是一種舒適、高級的交通工具。 中性面:為什麼要將「交通工具」與「舒適」連在一起?可否同時設兩種車廂:頭等全部設有座位(票價貴數倍),二等全部不設座位?不設座位制度是否可以訓練一個民族的刻苦耐勞性格? 例二:試以三面思考法評價「教會(或黨派)學校每週保留一個下午,以舉辦該教會(或該黨派)的課外活動;其他課外活動應於其餘四天下課後舉行。) 正面:有助推行該教會(或該黨派)的活動;有助實踐該教會(或該黨派)的教育政策、原則和精神;對培育學生的人格發展很有幫助;其他同學每週至少有一天可以不必參加課外活動,專心讀書。 負面:有違宗教自由(思想自由)原則;對其他宗教(黨派)不公平;有可能對其他宗教(黨派)造成壓力;間接使學生感染到「當權者可以為所欲為」的偏見;引起其他宗教(黨派)人士反感,造成反效果。 中性面:教會(或黨派)學校是否有權利這樣做?是否有責任這樣做?是否符合教育原則?由於缺乏競爭,會否因此而減低該宗教(或黨派)人士的進取性、創新性和責任感?此等活動會否流於表面化、形式化,使主持活動者陷於因循、苟且,只求交差了事?學校如果沒有堅強的道德原則或價值取向(而宗教或黨派可在這方面提供),能否達成人格教育或德育的目的?校方如要這樣做,是否先須獲得家長同意? 重點與原則 1. 「三面思考法」可以使我們不致忽略或拒絕某些驟看起來似乎是無意義的東西或無價值的意念。 2. 它可以幫助我們看出在我們所喜歡的意念背後所隱藏的缺點。 3. 它使我們看到,世上的東西未必非黑即白,非是即非。在黑白、是非之間還有灰的,非善非惡的中性東西存在。這些中性東西有時還可以剌激我們的聯想力和創意。 4. 如非先經「三面思考法」的過程,我們的判斷很容易被情感所左右,而未必是基於客觀的事實。 5. 三面思考法幫助我們要在深思熟慮之後(而非之前)才作出判斷或取捨。 二、多角度思考法——其他觀點、其他角度 觀察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觀點和角度。我們可以由正面,由反面去判斷;可以從自己的立場,從對方的立場,甚至從第三者的立場去觀察同一事物。例如: ‧ 20=2 X 10=4 X 5=40 ÷ 2=19 + 1…… ‧ 明天可能下雨=明天可能不下雨。 ‧這可能是他的錯=這可能不是他的錯。 ‧我可能會失敗=我可能會成功。 ‧熱水瓶可保溫,用來載熱水=熱水瓶可「保冷」,用來載冰水。 ‧手錶是計時工具→也是手錶製造商的賺錢工具。 ‧手槍可以自衛→也可以殺人。 ‧權力可以服務→也可以欺壓。 ‧一將功成→萬骨枯。 ‧選舉的作用→選出有能、有德者; →防止及拒絕無能、無德者。 ‧罷工→工人:求取合理工資的正當手段; →顧主:勒索。 ‧衡量一本書的觀點有:內容、字體、紙質、插圖、排版、印刷、顏色、釘裝、封面、價錢、作者的名氣、出版社的信譽等等。 ‧女性化妝的原因有:顯出美麗;增加美麗;隱藏臉上雀斑;掩蓋無血色的臉;補救某些生理缺憾;增加自信心;受廣告吸引;受心目中偶像的影響;因為人人都化妝;沒有特別理由,只是習慣成自然。 重點與原則 1. 一切事物都可以由超過一個角度去觀察和瞭解。 2. 如果我們刻意、故意、努力去思考,我們一定找出不同的角度。 3. 習慣刻意以不同角度考慮事物的人,眼界較寬,不會過分執著。 4. 是與非有時是同一事物的兩面。 三、更上一層樓——其他辦法、其他選擇 正如我們可以由不同角度看問題,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辦法去瞭解、面對和解決問題。只要能多想,我們總能找到超過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即使我們已有明顯答案和解決辦法,我們仍可再進一步,刻意地問:是否還有其他辦法?是否還有更好辦法?下面是一些例子: 1. 解決經濟困境至少有三個辦法:開源;節流;兩者雙管齊下。 2. 與人修好至少有三個辦法:等待對方主動;自己主動;邀請第三者作和事老。 3. 食品漲價,一個家庭主婦可以:要求丈夫多給家用;購買較廉價食物;減少浪費;少吃一些;多逛幾家超級市場,選擇價格較低者;如果有辦法,便自己生產某些食物(例如蕃茄、芽菜);做些副業以賺錢;減少家庭其他開支(例如少買不必要的衣服、飾物);抗議食品漲價,例如參加示威、寫信給報紙投訴等。 4. 如果你發現你的好朋友剛剛染上吸毒(例如大麻)的壞習慣,你可以:當面清楚告訴他,你已知道他是「癮君子」;給他留下字條,告訴他你已知道一切;告發他(向校方、或他的父母、或警署);警告他如不改過即採取告發行動;不再和他交朋友,並解釋理由;一聲不響地疏遠他,不加解釋;在閒談暗示你最憎惡「癮君子」;假裝不知情,和他去看一齣有關「吸毒的害處」的電影或電視錄影帶;請另一位朋友去勸他;約同兩三知己,一齊規勸他;為他祈禱(假如你是基督徒);自己先去請教老師或在這方面有經驗的人(例如神父、修女、社工),然後決定下一步行動(請教別人時,暫時別洩露該同學姓名)。 重點與原則 1. 許多問題總有超過一個解決辦法。 2. 如果你想不出任何其他辦法,你可以請教別人、看書,或祈禱求上主光照(假如你是基督徒)。 3. 除非你知道有多個解決辦法,或在你面前有多種選擇,否則你便無法確知你現在所採取的是「最好」的辦法。 4. 如果你對現有解決辦法感到不滿,你大概會另尋解決辦法;但如果你對現有解決辦法感到滿意,你便需要很大的努力,才會考慮其他辦法。但這仍然是值得的,因為你可能會因此找到更好的辦法。 5. 成功人物異於常人的地方,是他們經常要求自己不單要做到好,而且要做到更好;經常刻意找尋其他辦法的人,已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四、 解剖分析法 上圖驟看起來頗為複雜,它似乎是由三個不同形狀的圖案構成,它們是:兩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一個形。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它只是由一個簡單的圖案構成而已。(答案請在本章找) 同樣,許多外觀複雜的問題,若能把它加以解剖分析,它們也會變成簡單的、可理解的,和可掌握的問題,因而較易獲得解決。 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學習去問:我如何能將一個問題解剖、分析,使我能更易去瞭解它、掌握它? 剖析問題可以由兩方面著手:一是物質元素剖析法,二是意義元素剖析法。物質元素是指構成此事物的各種物質因素;意義元素是指人怎樣去「看」這事物(例如不同觀點和角度,不同的重點等)。下面是一些例子: 例一:公共汽車(巴士或公車) 物質元素剖析:車廂、車輪、坐椅、窗戶、車門、扶手、機器(煞制系統、加速器、冷氣系統等)、耗油量、車燈、望後鏡等。 意義元素剖析:價錢、外型、穩定性、舒適性、安全性、速度、是否耐用、維修是否困難等。 例二:課室 物質元素剖析:門、窗、牆壁、黑板、書桌、燈光、風扇、教師、學生等。 意義元素剖析:大細、舒適度、座位排列方式、與其他課室的距離、學生是否有歸屬感、能否塑造團體氣氛等。 例三:家庭 物質元素剖析:門、窗、房、廚房、地板、天花板、裝飾、家具等。 意義元素剖析:氣氛、舒適、親子關係、家庭教育、歡樂、愛、學習、尊重、互助、成長、和其他家庭的比較、宗教信仰、如何度假等。 例四:貧窮 物質元素剖析:薪金制度(薪金太低,所以窮),個人健康狀況(經常病,所以窮),個人教育程度(太低),社會就業機會(太少),競爭程度(競爭太激烈,被淘汰)。 意義元素剖析:如何看待貧窮(欺貧重富?)如何面對貧窮(自卑?失望?)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是寡還是不均?)經濟制度(本身存在嚴重剝削?政治制度(政府為吸引外資,不得已而壓低工資?) 重點與原則 1. 你越能剖析一個問題,你便越能掌握這個問題。 2. 你的剖析越全面,你對這問題的瞭解也越全面。 3. 在全面地剖析問題後,你可以選擇其中一些重要部分去加以解決。 4. 未經剖析,你可能面對的,並非這問題的最重要部分。 五、 比較法 世上很多東西彼此之間都有相似或相同點,也有不相似或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它們的「共性」,不同的地方是它們的「特性」。全面地認識,要包括認識事物間的共性和特性,即它們間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每遇一件事物,如果我們能把它和已知的東西比較,找出其相同或相似點,我們便對這新事物有起碼的、概括的認識。而在兩件已知的,相似事物中,如果我能找出它們的相異點,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認識這兩件事物的獨特性。 比較法,就是要刻意地問三個問題: 1. 它相似什麼?像什麼?酷似什麼?──要嘗試去找出一樣東西來和你要認識的事物比較。 2. 它們間有什麼相似或相同點?在什麼地方相類似? 3. 它們間有什麼差異或不同點?在什麼地方互異? 舉例: 1. 一個學生面對書本,它相似什麼? 它相似一個牧童牽一隻牛到溪水旁:如果牛不願意飲水,牧童絕不能把牛頭按到水裡!正如學生不願意讀書,老師毫無辦法一樣。 2. 刷牙、上學、週末逛街這三者有什麼共同點? 對某些人來說,三者都是一些慣性的行為。 3. 整晚看電視和長途駕車有什麼相似點? 大家都是對著一個方形的玻璃狀東西,目不轉睛地熬上許多小時。或者:兩者都是很費精神的活動。 4. 學校和工廠有什麼相同點?不同點? 相同點:有固定目標;知道要生產什麼;有管理者;組織嚴密;成功要靠工具、工作人員和材料三個條件。 不同點:學校存在主要不是為了利潤(指目的非為牟利);產品不能靠機械方式製造;產品素質參差不齊;成功不能量化(很難量度);不能立刻看到結果。 5. 試比較好父親與總統(齊家與治國)的異同。 相同點:大家都應對下屬(子女或人民)慈愛、公平(不偏心或無私);為下屬任勞任怨甚至自我犧牲;有管理才能;要事先準備(父親:婚前準備;總統:一切有關的訓練);要符合別人期望。 不同點:家與國範圍相差極大;兩者複雜性相差極遠;所需才能十分不同;做父親以善意為先,做總統以才幹為先;父親來自血緣,無可選擇,總統來自競爭,有選擇;父親無任期,總統有任期;總統向人民負責或交代的責任(accountability)比父親重得多;好父親要懂心理學,好總統要懂政治學。 重點與原則 1. 強調比較法是獲得求同存異精神的第一步。 (求同存異就是找尋相同點,暫時放下相異點。這種精神有助不同宗教、主義內的交談甚至合一。) 2. 只要刻意找尋和比較,我們可以在最不同的東西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3. 今日世界最大的災難和不幸之一,是東西兩大陣營(以蘇聯為首的集團和以美國為首的集團)的分裂和對壘。其實他們間有一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大家都宣稱以人民為主。既然目的相同(為人民),那麼方法便可以從長計議。 六、顧及短、中、長期的後果 每一個行為、每一種決定,都會產生某種後果。這些後果因時間長短的不同而有異。有些行為在短期內產生良好後果,但在過了一段時期後,便會顯露出它的缺點和弊端。也有些行為短期內帶來不便,長久來說卻十分有益。在你決定前,要學習刻意問三個問題: 1. 它的短期後果如何?有何利弊? 2. 它的中期後果如何?有何利弊? 3. 它的長期後果如何?有何利弊? 舉例: 1. 倫敦曾經為了解決停泊車輛問題而規定新建房子必須附有停車場。 短期後果:解決了泊車位不足問題。 長期後果:車輛因停泊車位充足而增加,導致交通更為擠塞。 2. 工業革命時發明了以石油為能源。 短、中期的後果:是工業欣欣向榮,人類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新時代。 長期後果:空氣污染;河海水污染;酸雨;噪音;人類因食用污染的海產或其他污染的食物而中毒;科學家並預言九零年代將出現「溫室效應」現象(即大氣層中二氧化碳過多,地球氣溫上升,南北極冰山溶化,地球沿海陸地水浸)。 3. 第三世界出現的民主化過程 短、中期的後果:情況混亂,人民因各種相反意見的湧現而無所適從;政府政策經常擺動,使人民感到不勝其擾;在摸索期間,工商業均難於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未能迅速提昇。 長期後果:有希望和現代先進的民主國家一樣安定繁榮;人民成了國家的真正主人;軍隊向國家而非向黨派效忠;文化水準提高,人民文化生活充實;人民對國家歸屬感增加。 4. 一間小商店堅決貫徹童叟無欺的經營手法。 短期後果:不能賺到大錢;被人譏為「忠忠直直、終須乞食」。 長期後果:建立了良好信譽,獲得顧客信任和光顧,生意蒸蒸日上。 重點與原則 1. 凡事都有短期、中期、長期的後果。這些後果前後可能不一致,有的先甜後苦;有的先苦後甜。 2. 只顧目前,不理長久後果的衝動,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3. 做決定前,我們不妨先坐下來,靜默片刻,作深呼吸,讓頭腦清醒,慢慢地寫出每種選擇所帶來的短、中、長期的後果,然後作最後決定。 4. 如果你不知道某個決定的長期後果,可以詢問有經驗的人;如果你不相信某人的建議,可以多詢問幾個人的意見。但千萬別在未深思熟慮前,貿貿然作出重要決定。 參考資料 如何做一個週詳的計劃 做計劃(或策劃)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它需要以深而廣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和純熟的策劃技巧作基礎。本節提供的只是計劃的一個外在形式,目的只在提醒大家:要做一個好的計劃必須注意甚麼,並且不要把一些並非「計劃」的東西當成真的「計劃」。 有許多團體(例如學生組織),他們會詳細列出一年要做的各個項目,便稱之為「計劃」。其實這只是活動時間表。活動時間表當然也有它的作用,但它不是「計劃」。 計劃必須是全盤的、整體的、有連貫性的、分階段的、循序漸進的、有系統的。一個好的計劃能統轄各項零碎的個別活動,使之趨向一個固定的目標,達到預期的結果。 先說明一個計劃應有的「外型」: 計劃圖表說明: 1. 理想:這是一個很遙遠的目標,要經過很長時間和很多工夫才可到達,或者甚至無法完全達到。例如:建立一個充滿讀書氣氛的環境;使學校成為一個互助互愛的大家庭等等,都是一些很遙遠的、難於完全達到的理想。在理想後面,最好附加一個「理由」,說明為甚麼在現階段中,我們特別嚮往這個理想。 2. 長遠目標:是一些較有可能達到的目標,而且當這些目標達到後,理想也隨即較易成為事實。例如:為能達到「建立一個充滿讀書氣氛的環境」,我們可以暫時定下個長遠目標:一是鼓勵同學善用圖書館;二是推行同學間的互助讀書計劃——大哥哥大姐姐計劃(即邀請高年級同學義務幫助低年級同學,協助他們解決讀書上的困難)。在每個長遠目標後面,最好也附加一個「理由」。 3. 具體目標:是一些更具可行性的目標。例如:為了達到「鼓勵同學善用圖書館」,我們可以再定出下列四個具體目標:一是推行「每月一書」計劃,即有計劃地每月介紹一本好的課外書;二是舉辦課外書展覽;三是舉辦全校辯論會,辯論題目可以是:「閱讀課外書可以提高會考成績」;四是成立各種讀書小組(至少可以由某些學生組織開始,例如天主教同學會等)。 4. 實踐步驟: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即決定誰做?(例如:由學生會發起等)何時做?(例如:由學生會發起等)何時做?(例如:以六個月為期,由十月開始等)。 5. 執行的操縱、應變的計劃:整個計劃要有一個小組去監督、推行、提醒、聯絡、催促等等。而且也要事前估計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並預先定好應變計劃。即是說,要把「變」納入計劃之內,要防患於未然。 6. 檢討、評估:計劃定出後,要每隔一段時間作中期檢討,以便隨時修正計劃,或加速進行,或減低進行的速度等。最後,計劃完成後,還應作一個全面性的檢討,以作為下一個計劃的準備。 強者的思考力 強者並不畏懼獨立思考。他能把客觀事實與個人見解或主觀願望劃分清楚。他聽取別人的意見,評價他們的意見,但是他自己下結論。雖然他也景仰別人,信仰某些宗教或主義,但他的看法絕不會被他人或外力完全限定、推翻、束縛或者威嚇。他不偽裝自己「全能」,也不耍出「無助」的把戲。他不輕易怪罪別人,卻勇於負起生命的責任:他知道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他步調準確,能適當地配合實際情況而反應,既顧及別人的利益,又保存自己的尊嚴。他知道萬物各有時節:有時需要進取,有時需要收斂;有時需要競爭,有時需要合作;有時需要工作,有時需要遊戲;有時需要抗衡,有時需要靜待;有時需要群居;有時需要獨處。他關懷別人,胸襟廣闊,即使面對國家或世界性的災難,怹也不會認為自己完全無能為力。他是一個強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這樣的人。 (Dr. M. James:強者的誕生意譯) ‧我們天生是強者,是成功者。只要我們肯思考,肯嘗試,我們總會成功;不是在這方面成功,就是在另一方面成功。即使我們在方面都失敗了,我們仍是成功的,因為我們已經奮鬥過,已經努力過,已經真真實實地像一個「人」那樣活過。 觀游魚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白居易) ‧有些人看到魚兒自由地在水中暢泳,便非常高興,想去餵物們,讓他們更快樂。但有些人在欣賞魚兒之餘,更想垂釣,把牠們據為己有。這大概便是從不同的觀點出發,而生出的不同的行動吧? 聖經金句 1. 我的口要宣講智慧,我的心要思念哲理。(詠49:4) 2. 恩賜智慧的是上主,知識和睿智都出自他的口。這樣,你必能明瞭仁義和公平,明瞭正直和一切向善的道路。(箴2:6,9) 3. 耶穌說:「到了晚上,你們說:天色發紅,必要放睛……你們知道辨別天象,卻不能辨別時期的徵兆。」(瑪16:2-3) 4. 耶穌因聖神而歡欣說:「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及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路10:21) ‧知識和思考的方法都是一些好工具,能夠幫助人解決人生中複雜的問題,但不一定能使人獲得接納自我、正視生活、享受人生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與生活有關,它要獲致的結果是仁義、公平、正直和聖善。耶穌指出許多人只懂得辨識天象,卻沒有能力辨別時代的徵兆,不能見微知著,看出一個時代的特點和它對人的要求。有時純樸的人反能以無私的心,去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因而能夠響應時代的號召,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而獻身。 第六課:溝通與成長 有些人,人見人愛,無往不利;有些人,人見人怕,到處碰壁。你天生便有令你成功的特質,應該及早找出來,刻意培養。 * * * * 人的自我狀態:三個小精靈 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人(包括我們自己)不停地改變態度:有時像個大人,有時像小孩;有時十分理性化,有時蠻不講理。主張交流分析(或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人的不同自我狀態在活動。 舉例來說:一個正在高聲大罵孩子的母親,真有怒髮衝冠的樣子,突然接到電話,聽到一位朋友的聲音,忽然,她的聲音和態度都變得柔和起來,態度也鬆弛了。她正在改變她的「自我狀態」。一個父親在家和小兒玩到得意忘形之際,忽然有朋友來訪,於是迅速回復「正經」的態度。他也在改變他的自我狀態。 主張交流分析的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切人身上,都有三種自我狀態(Ego State; Ego即拉丁文的「我」),它們好像三個小精靈,在不同情況下在我們身上分別出現,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態度、行為和外在表現。它們是我們行為的三個獨立源頭,是推動我們人格發展的三種不同能量。它們的名字分別叫: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本課簡稱「父母我」),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成人我」)和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兒童我)。(見圖一) 1. 父母我——父母我是指一些記錄在腦裏的早期經驗,尤其是兒童由出生到五歲前在父母身上所看到或聽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一個五歲以下的小孩子來說,都是無可懷疑的,於是便忠實地像錄音機或錄影機般記錄在自己的腦中,成為他的「父母我」,告訴他日後在相同情況下該當如何做。這些都是教導概念,是經由親生父母的直接教導而獲得。 記錄在父母我中的資料,有些也會來自親生父母之外,包括年長的兄姊、其他權威人物,或在小時候所看的電視。 「父母我」經常以偏執、批評和愛撫等行為向外表現,例如: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來壓過別人,或用保護式的態度去安撫別人,並經常運用總是、從不、絕不、不准、應該、必須、不要擔心等字眼。 我們由父母身上學到許多訓戒、規律和法則,也受過父母的愛護和照顧。當我們以命令式、責怪式、挑剔式、獨斷式的態度去與人交往,或以「長者」的態度去教導、安撫別人時,這便是我們的「父母我」在活動;是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人格活動中佔了主導的位置。我們是處於我們的「父母自我狀態」之中。 2. 兒童我——兒童我記錄著五歲前兒童的一切自然衝動,包括他們對所見所聞的反應,和他們當時內心所感覺和所理解(指直覺的理解)的資料。 兒童的感覺或內心經驗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愉快的感覺來自他的創造力、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慾,他有渴望去觸摸、去感覺、去體驗的衝動,也有許多第一次發現新鮮事物時的生動而清純的感覺和驚喜。不愉快的感覺來自他早年的處境:他感到渺小、依賴、無能、笨拙、缺乏字彙以表達自己的意願;這是一段無助的時期,經常有碰壁、失敗的感覺而卻不知道為甚麼。即使父母把他照顧得十分周到,他仍有斷斷續續的被遺棄、被忽略、被忘掉的「感覺」。這些都是感覺概念,經由嬰兒時的直接經驗和內心感覺而獲得。 「兒童我」的表現是感情的、自然的、衝動的、感官的、任性的、好奇的;有想像力的、有恐懼的;自我中心的、自私的、獨佔的;叛逆的、攻擊的。他有直覺力、創造力、操縱力、但卻往往不能把理想完全實現。 既然嬰兒對外界最早期的反應都屬非語言的,所以「兒童我」常用身體語言表達出來,例如:流眼淚、噘起小咀、發脾氣、聳肩、目光朝下、高興、大笑、坐立不安等。他的口頭禪是:我希望、我要、我不管、我猜、大一點的、最好的……等。 當一個人有這些表現時,我們說他的「兒童自我狀態」在主持大局。 3. 成人我——成人我與年齡無關。它是一種能量,能觀察現象,注意目前的真實情況,致力客觀資料的收集。它是有組織、有適應力和有智慧的。它懂得利用實際試驗去鑑定真偽,也能估量事情發生的概率或可能性。它能將外界的客觀資料轉化為知識,再以過去的經驗為根基,把這些知識處理分類,以作為行動的基礎。成人我所獲得的是思考概念,是一些可能早於十個月大時,已開始透過探索和試驗而記錄得的資料。 「成人我」很具獨立性,能不受童年時父母的偏執或舊有的態度所影響,能夠以獨立的態度探測客觀世界,並與外界環境保持客觀關係。 「成人我」通常用的字彙包括:為甚麼﹖甚麼﹖何處﹖何時﹖誰﹖如何﹖多少﹖甚麼方式﹖他重視比較、探討可能、追尋真假、嘗試客觀;他喜歡說「依我之見」(瞭解這只是意見而未必是事實;因為「成人我」能辨甚麼是主觀意見,甚麼是客觀事實)。 當一個人以這種態度行動時,我們說這是他的「成人我」在活動,他是處於他的「成人自我狀態」之中。 自我狀態的發展 在人格發展上,上述三個小精靈——人人都擁有的三種自我狀態——都各有特殊的作用。它們是人格中的三種重要能量,必須互相補充,平均發展,才能使一個人成熟、完整而有人情味的「人」。但這三種自我狀態卻經常顯出失調,致使人的人格和待人的方式也因此出現問題。下面是一些自我狀態的失調現象: A. 自我狀態的固著 這是指三種自我狀態不能互相 交流,一者經常排斥其他二者。這種人或者是經常反映「父母我」的行為,或者是經常以「成人我」或「兒童我」的狀態出現。這些人都會產生不少心理上的問題。 1. 恆久父母我——這種人主要由「父母我」表現出來(圖二)。他把別人都當作孩子,即使是對待同輩,也是如此。 恆久父母我的一種表現型態是:勤奮,有強烈責任感(亦因此而帶有濃厚的教條意味),愛罵人、批評和苛責。他是個過度自信,永遠願意自我犧牲,永遠要表現出是個「救援者」的人。他喜歡扮演成一個仁心的控制者——要奉獻自己,幫助他人;但亦易於變為跋扈、濫用權力、愛操縱別人的人。 他不會表現「兒童我」的大笑和哭泣,也沒有「成人我」的客觀性和理智性。他喜歡和「恆久兒童我」合夥,因為只有這些人需要永遠依賴。 一些軍政界人物、獨裁者、總經理、家庭主婦、教師和神職人員,最易傾向成為「恆久父母我」。 2. 恆久兒童我——這種人經常表現「兒童我」而排斥其他兩種自我狀態(圖三)。他常像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永遠長不大。他無法自我思考,不懂自己做決定,也不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很少能理智地與人交往。他有時甚麼都答應,有時又十分蠻橫,只知拒絕。他有不少創意,卻絕少能實現這些理想。他一生希望被愛撫、被照顧、被誇讚。只有「恆久父母我」能滿足他。 活躍於舞台或娛樂界的工作,從事非常例行化的工作或不需作任何決定的單純工作,對「恆久兒童我」都有很大吸引力。 3. 恆久成人我——「恆久成人我」是父母我和兒童我被窒息了的人(圖四)。這種人常是客觀的、獨立的、關心事實的,他喜歡做工作取向的事情而不喜歡做人際取向的事情。他反應敏捷、善於思考,可是卻與情緒完全脫節,對人表現冷漠,而且顯不出任何同情心。他的人際關係很差,因為缺乏了父母我的關懷和撫愛的衝動,也沒有兒童我的純真和可愛性。 假如一個醫生有這種人格型態,即使他醫術十分高明,他的病人也不會從他身上獲得情緒上的安撫和滿足。 這種人喜歡從事的職業是那些與會計、電腦、工程、物理、化學或數學之類有關的工作 。 B. 自我狀態的混淆或污染 理想的自我狀態是互相獨立而同時又互相分離的,但三者間亦有接觸點,讓三者的能量能自由出入和互相滲透(圖五)。三者未分開的毛病稱為「成人我的混淆」或成人我的污染(Contamination of the Adult)。 1. 父母我污染成人我──見圖六。這表示「成人我」受了過時的、未檢查的「父母我」所干擾、混淆和污染;他接受一些不確實,而且無根據的父母我給他的資料和信念,並頑固地執著一些沒有客觀根據的看法。這便是偏見。這種偏見的產生,是由於小時候,給予安全感的父母不准我們對某些事件發問。 和這樣有偏見的人講理是很困難的一回事。對這些人,我們雖然可以提出邏輯的或事實的證據,但當「父母我」勝過「成人我」時,他們便會用各種不相關的爭論或離題萬丈的瞎扯來支持他們的偏見。這種不合理的「閉塞」態度,其實是來自安全感的需求,因為小孩子都知道,不服從父母的後果是很可怕的。 要打破這種偏見,成人我必須重新檢驗父母我所提供的資料,要經過證實才可接受。並應相信:如有適當的理由,不贊成父母的意見也不會是危險的。 2. 兒童我污染成人我——見圖七。圖七的重疊處表示「成人我」受「兒童我」不適當的情緒或經驗所干擾。這種污染通常產生兩種徵狀:一是妄想,二是幻覺。他們有時妄想自己很威風、很偉大,有權利做許多事,有時又會有被人陷害的幻覺。 有妄想和幻覺的人,必須知道這些思想只是過去他們童年時候的想法,現在已經不是這樣,因為整個客觀環境已經改變了,他無須再活在童年的幻想與恐懼中。 C. 自我狀態的互相排斥 1. 無法遊戲的人——這是指「成人我」受「父母我」污染而同時又排斥「兒童我」(圖八)。這是個責任感重、事業心強,卻沒有耐性與家人、朋友一起聊天和嬉戲的人。這種人可能在小時候,受嚴厲、果斷、責任感重的父母管得太緊,以致他發現唯一能安全地過活的方法就是完全排斥兒童我。在這些人的兒童我中,很少有快樂的記錄,所以他也索性不讓這兒童我在生活中流露出來。 2. 缺乏良知的人——這是一些受「兒童我」污染而排斥「父母我」的人(圖九)。這種人沒有父母我,也就不理會甚麼叫做應該、不應該,他們也不接受其他的社會、文化、行為規範。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而絕少考慮別人。如困他們不敢犯法,也絕非出於他們對法律的尊重,他們只是為了逃避制裁而已。 D. 自我狀態的均衡發展 在上面描寫的三種自我狀態的失調──固著、混淆、排斥——時,其實已暗示了三者應平衡發展:不應固著,不應互相混淆,也不應互相排斥。理想的人格發展應使上述三種自我狀態互相協調,彼此監督。父母我要負起良心的責任,接納生活中合理的規範,同時懂得去愛撫別人;兒童我則要表現生命純真的一面,不妨讓情緒得到適當的解放和發洩;成人我則負責檢查父母我有關世界、生命和道德的資料是否客觀、正確,並要使兒童我不致流於不羈和任性。 在這三種自我狀態的發展過程中,「成人我」顯然應負起主導的地位。它應成為執行人格的中心力量,由它去統率父母我和兒童我,並使這兩種自我狀態自然而適當地在恰當的場合流露出來。 瞭解溝通 我們天天都和人溝通、交流。有些人在這方面很成功,也有些人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差勁。 如果我們要好好地和人溝通,我們必須醒覺到兩件事: 第一,我們在溝通時,最活躍的是我們人格中的那部分﹖是父母我﹖成人我﹖或兒童我﹖在這場合中,這是不是最適當的一種自我狀態﹖如果我身不由己地責罵別人,是不是因為我任由「父母我」在主持大局﹖如果我表現很情緒化,是不是因為我讓「兒童我」操縱一切﹖我是否可以讓「成人我」出頭,使自己變得客觀一點﹖理性一點﹖自制一點﹖ 第二,我們還要問,我現在的溝通方式是屬於那一種﹖是互補式的﹖還是交叉式的﹖這是本節的主題。 A. 互補溝通 互補溝通是指兩人在談話中,各自得到預期的反應。這時,雙方的交流便是開放的、互補的,可以繼續談下去。這時,圖解中的線呈平行狀。 1. 父母我——父母我(圖十) 例一:1.這麼大的姑娘還哭,真不要臉!(責備) 2.不是嗎﹖女孩子都是愛哭的。(偏見) 例二:1.現代的學生越來越不像話了。(偏見) 2.這是時代的趨勢。(老生常談) (類似的對話可以談上一個上午!) 2. 成人我──成人我(圖十一) 例一:1.明天大概要大雨。(估量) 2.是的,天文台已預告過。(資料提供) 例二:1.我不知該怎辦﹖我無法決定什麼是對的。(估量) 2.我想你是太累了,明天休息好再討論,好嗎﹖(意見提供) 3. 兒童我——兒童我(圖十二) 例一:1.我好喜歡這地方!(情緒) 2.更難得的是我們一起來了!(情緒) 例二:1.他講得真差勁!(不耐煩) 2.我們溜吧!(毫無異議地和議) 4. 兒童我——父母我(圖十三) 例一:1.我很擔心拿成績表見老爹。(擔心的兒童我) 2.不要擔心,船到橋頭自然直。(安撫性的父母我) 例二:1.照料先生的好太太:這藥有點苦,不過很有效呢!(訓導性的父母我) 2.生病的丈夫:好苦啊!給我一塊糖好嗎﹖(撒嬌的兒童我) 5. 兒童我——成人我(圖十四) 例一:1.氣死我了,這該死的打字機!(憤怒的兒童我) 2.有樣東西惹你生氣,是嗎﹖(傾聽的成人我) 例二:1.上課鈴快響了!(負責任的成人我) 2.急什麼嘛!(懶洋洋的兒童我) 互補溝通表示兩人之間的交流獲得回應,溝通可以繼續。一般來說,我們喜歡和人作這樣的溝通。但互補溝通未必都是好的,尤其是當兩個人經常地保持父母我——兒童我的互補溝通時,便有可能產生「自我狀態的固著」的危險。 互補溝通有時也可以演變成為毫無創意,不能令人醒覺的呆滯的溝通。 B. 交叉溝通 交叉溝通發生在兩人交流時,大家都不能獲得對方的預期反應,兩個「自我狀態」間的線彼此交叉,產生了交流停頓,溝通中止的現象。碰上交叉溝通的人覺得不被瞭解,覺得驚訝和迷惑。這是名副其實的「搭錯線」。 圖十五:1.現在幾點鐘了﹖ ┐ 僵 (成人我——>成人我) | 2.你這樣忙幹什麼! │ (父母我——>兒童我) ┘ 局 解 決:3.現在正好四點鐘。(成人我——>成人我) 圖十六:1.丈夫:我明天不在家吃飯, ┐ 僵 想和姊姊好好聊聊。 │ (成人我──>成人我) │ 2.妻子:哼!你是永遠也不會 │ 想到和我聊的! ┘ 局 (兒童我──>父母我) } 解 決:3. 對了,你已很久沒見過姊姊了。 (成人我──>成人我) 圖十七:1.兒子:這湯難喝死了! ┐僵 (兒童我──>父母我) │ 2.母親:你自己去煮吧! │ (兒童我──>父母我) ┘局 解 決:3.是了,我這次鹽放得太多了; 明天煮個好湯給你喝!(安撫的父母我) 懂得從交叉溝通轉變為互補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不然,會使問題惡化。下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丈夫問妻子:「親愛的,我的領帶在那裏﹖」這是一個十分普通的「成人我」問題,目的只是尋求答案。妻子的互補溝通應是:「在……地方」或「我不知道,讓我找找看。」(圖十八)兩者都是「成人我」的回答,是一種互補溝通,交流暢順,沒有問題發生。但假如妻子剛好累了一天,一肚子悶氣正無處發洩,便來個交叉式的溝通,她咆哮著說;「你的東西,你不會自己找嗎﹖」這便是個「父母我」的回應(圖十九)。這樣的回答與丈夫的問題「牛頭不對馬咀」,於是交流停頓,房間充滿火藥味。又倘若妻子的反應屬於兒童我,她會說:「為什麼你老是對我大喊大叫﹖」(圖二十)這也屬於交叉溝通,也同樣不會有好結果。 有些人,尤其在上者,喜歡用交叉溝通來貶低別人,使人覺得被誤解,感到不舒服,這是要不得的。同輩之間更不應持有這種態度與人交往。 參考資料 反映性傾聽 每一個人——不論是孩子或成年人——都常要愛撫。嬰兒必須接受外人(尤其父母)的接觸,才能健康成長,這些接觸包括換尿布、餵食、撫愛和擁吻。 成年人雖然並不那麼需要身體上的接觸,但精神上的「愛撫」卻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一些恰到好處的互補溝通和一些出自內心的問候、欣賞、恭維、稱讚和感謝。 恰當的互補溝通使人感覺到自己的問題獲得對方的尊重和回應,所以是一種「愛撫」的行為。此外,父母對子女,或子女對父母自然的說「我愛你」;店員有禮貌地向顧客說「早安」;上級坦誠地回答屬下的問題;老師對學生說「你這樣做,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同學對同學說:「幸虧有你在我們這一組……」;妹妹對哥哥說:「有你這樣的哥哥,真值得自豪」等等,都是一些有意義的「愛撫」行為。 這樣的愛撫令人感到舒適、愉快、有生命力,它能增加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還能幫助人瞭解自己的才能和潛力。 在這一切愛撫方式中,「傾聽」是我們愛撫別人的最好方式之一。最有效的傾聽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說話者身上,而且積極地加以反饋或回應。這便是所謂反映性傾聽(或「反射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 反映性傾聽並不必然表示同意。它不是責難,也不是寬恕或縱容,它只不過表示瞭解和明白對方的立場、想法和感受而已(圖廿一)。這時,你正在告訴對方:「你很重要,我很想瞭解你。」下面是一些反映性傾聽的例子: 1. 兒子放學回家,大聲怒吼:「學校實在討厭!」母親說:「今天學校出了一些事故,你簡直受不了,是這樣嗎﹖」 2. 一位學生說;「喂!我參加了生平第一次游泳賽呢!」另一位同學說:「第一次比賽!你一定覺得很興奮!」 3. 父親回家:「唉,今天工作真辛苦,我差點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兒子:「你一定是很累了。」 從上面例子看來,反映性傾聽的重點,在於儘量瞭解別人所說的話,及隱藏在這些話背後的感受,同時用不同的字眼將你所感受到的——也應該是他的真感受——傳回給對方。所以反映的基礎是在說話者的感覺上,傾聽者的目標是接觸說話者的內心世界。 當我們和別人分享生活經驗時,我們要嘗試運用「反映性傾聽」的技巧,抓住別人的感覺。如果我們能夠不時準確地反映對方的感覺,我們就會接近對方的內心。這時,我們不單讓對方感到我們尊重他們,我們間的分享和談話,也會越來越真誠、開放,和具有互相肯定,互相幫助,互相接納的建設性作用。 溝通中的弦外之音 一個丈夫回到家裡,在桌上的灰塵寫著「我愛你」。這表面上是個「成人我」的溝通(圖廿二1)但隱藏著「父母我」的話:「為甚麼你不把房子弄得清潔點!」(圖廿二2)也隱藏看「兒童我」的話:「如果我告訴你,這裡很髒,請你別介意啊!」(圖廿二3)如果妻子經得起這個小小「建設性」的批評,她可以用互補式的交流來回應,以「成人我」的量度,把房子打掃乾淨。畢竟,丈夫還是愛著她和他們的家啊!若不幸她以「父母我」去還擊:「你不可以動手一起來清理房子嗎﹖」或以「兒童我」作抵抗,即索性跑到外面去,免得丈夫回來時大家木然相對,那麼,事情便會鬧僵了。 好的溝通,當真不易;但卻是那麼的重要! 詠蟬 垂喙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 牠(蟬)用長長的咀垂下來飲清涼的露珠,牠猶如流水淙淙不斷的鳴聲,從稀疏的梧桐中傳出;居住在高處的人,聲音自然飄得很遠,但這卻不是秋風的原因啊! .居高聲自遠;真心願意與人溝通的人,也會容易找到合適的溝通方法。愛心加上技巧,我們的善意自然便能飄送到對方的心內。 聖經金句 1. 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 2. 一切壞話都不可出於你們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說造就人的話,叫聽眾獲得益處。(弗4:29) 3. 弟兄們,如果見一個人陷於某種過犯,們們既是屬神的人,就該以柔和的心神矯正他;你們應彼此協助背負重擔,這樣,你們就滿全了基督的法律。(迦6:1-2) 4. 我們每人都該求近人的喜悅,使他受益,得以建立。(羅:15:2) ‧良好的溝通必須是真實而誠懇的,以愛德為基礎,配以能夠使人接受的良好態度,並以彼此建立、互相增益為目的。 第七課:偶像、偉人、模範 偶像崇拜狂潮 今日許多青少年對心中偶像的痴迷與瘋狂,已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他們放棄了崇拜泥塑木雕的「偶像」,卻轉向明星、歌星、球星等「偶像」膜拜。有人認為現代青年人不再「迷信」宗教,是因為他們已找到了宗教的代用品,找到了他們幻想中的「神」——一些熠熠生輝,像流星般耀眼,卻也必然要像流星般迅速沒落的「偶像」。 香港青少年崇拜偶象的方式,花樣繁多。下面列舉出來的不過是十之一二而已: * 照片:擁有偶像的玉照,是崇拜偶像的起碼條件。有些人只有一個偶像,也有些人有好幾個。於是不少「學生哥」、「學生妹」把零用錢都用來購買一疊疊的偶像或偶像群的照片。上課時桌子上面放的是書本——給老師看的;桌子下面攤開的卻是偶像的照片——給自己看!不少人在自己的手袋、銀包或記事部中最顯眼的地方,所放的便是這一類照片。 * 捧場:有些「迷哥」、「迷姐」平日絕不肯拿出十多元去買參考書,也會認為花費四、五十元去參加一個訓練營是太昂貴,卻甘心情願,把省下來的錢,買一張一百元,甚至二百元的音樂會入場券,去捧偶像的場,冀能一睹偶像的豐采。 * 接觸:接觸偶像的途徑很多,有些人直接參加偶像的歌迷會或影迷會(公然用上「迷」字,可見這些人以「迷」為榮!)有些人則一天到晚徘徊於偶像經常出沒的場所,希望能遇見偶像,和他握握手,自我介紹一番,或者要求簽名。也有些人打電話到電台的「夢想成真」節目,希望幸運之神能給他一個與偶像拍照、旅行、聚餐的機會。 * 擁有:接觸偶像的機會,到底不多,若能「擁有」有關偶像的一切,才算是「永恒」的(對於一些青少年,永恒就是三、四年或頂多五、六年的時間!)於是他們不單設法擁有偶像的錄音帶、唱片、巨型照片,還把電視、電台、報章、雜誌裏面一切大大小小或真或假的有關偶像的消息和新聞,全部收集起來,製作成一本本的小冊子(或巨冊!)經常翻閱,比應付考試更花心思,也更認真。(誰說今日青少年沒有創作的頭腦?!) * 單戀:迷上了偶像,有時便會進一步害上「單思病」。他們把偶像的巨照掛在床前,早起的第一眼或睡前的最後一眼,都是心愛偶像那「巧笑倩兮」或「英明神武」的豐姿。他們乘車、走路、休息,甚至工作時,都用耳筒收錄音機去傾聽偶像那具有無窮魅力的聲音。他們甚至經常做白日夢,弄到神智昏昏迷迷的,耳朵聽不到世界上有其他聲音,眼睛露出呆滯的目光。假如你告訴他:「你太沉迷了……」他會高興地說:「真的嗎?」意思似乎是:我合格了!我現在已經夠資格堂堂正正地做個如假包換的「XX迷」! * 傳揚:迷上了偶像,便要把握任何機會,逢人訴說偶像的特點和優點,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自己的陣營,使偶像更紅、更紫,聲勢更浩大。 * 維護:英諺說:「一個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所以一個人的偶像也可能是另一個人要刻意中傷的對象。如果偶像與偶像間在娛樂界中免不了要勾心鬥角,拼個你死我活,他們的擁護者自然也會隸屬於壁壘分明、互相對立的陣營。這時,迷哥迷姐們甚至會不惜犧牲友誼,也要力求維護各自偶像的名聲和地位。 * 模仿:迷上偶像的人,雖然明知自己無論在身裁、樣貌,和天賦上,都與偶像有一大段距離,但還是要「有樣學樣」,希望偶像的舉止、儀態、豐姿都能在自己身上翻版、再現。 * 幻滅:許多人在一段狂熱時間後,都會對某些偶像產生幻滅感。這或者是因為找到了新偶像而見異思遷;或者是偶像結婚了,心中產生酸溜溜的感覺;或者是偶像退出了娛樂圈,漸漸被人淡忘了。在日本曾發生過因為偶像自殺而其迷哥迷姐數人跟著「集體殉情」的新聞。這真是崇拜偶像狂潮中令人極端擔心和惋惜的悲劇。 偶像的積極作用 1. 自我理想的建立 擁有自己的偶像並不是壞事(偶像崇拜是另一回事,見下面「偶像的消極作用」)。事實上,一個人自我理想的建立,多半必須經由認同的歷程而獲得。兒童首先是向父母認同,把父母當作偶像,模仿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接著是向師長或同輩中的領袖學習。然後是向影劇故事中的主角,向成功的藝員本身學習,或者是認同於歷史中的英雄豪傑,或宗教界中的理想典型(如教主、教中的「聖人」、宗教領袖等)。這一切都可以成為兒童或青少年們的「偶像」,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自我理想」,成為他們修養歷程中的具體目標與模範。 2. 自我肯定 每人都意識到自己的獨特牲,希望自己有成就、受注意、被尊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古理(C.H.Cooley,近代人,屬芝加哥學派)認為當人第一次經驗到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時,便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擁有自己的毛氈、自己的玩具、自己的鞋、自己的飯碗;他意識到自己是獨特的。 古理認為人可以從擁有物件進而發展到擁有「別人的看法」的心理。例如:一個小女孩會因為保姆誇獎她能駕駛三輪車而高興。她的自我形象主要便是由別人,尤其是由她認為重要的人(如父母、師長、保姆等)而來。沒有別人的肯定,人很難自我肯定。 在偶像崇拜的過程中,人不單擁有一個偶像,他們還可以聚在一起,彼此互相肯定,或者本身已是一種好勝的心理,一種自我的肯定,我們似乎要藉此告訴別人:「我的偶像是真偶像;我沒有選錯!我不會選錯!」 現代社會是一個使人缺乏安全感,使人感到自己不過是人海中一顆小沙粒的社會,能夠有機會自我肯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人在心理上極端需求的一種滿足感和安全感。 3. 情緒活塞 擁戴偶像的行為給人提供一種娛樂,和一種宣洩情緒的機會,使人獲得心靈上的寄託,調劑了人平日刻板、平淡的生活,讓人可以對某些東西、某個日子、某場音樂會產生一種期盼的心情,生活於是了「目的」和「理想」,也有了方向和希望。(雖然這與我們所說人生的目的和理想等大異其趣!)在音樂會中熱烈瘋狂的場面裏,更是一個人發洩情緒的好機會。而且,不少流行歌曲也有優美的旋律和健康的內容,多欣賞這些歌曲亦不失為一種養性怡情的方法,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 4. 自我激勵 偶像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成功人士」,而成功不會是僥倖而獲致的。成功除了靠個人的天賦外,還要不斷的努力和奮鬥。任何成功人士都要克服不少困難,要有無比的毅力,要有重點地、有計劃地、有條理地工作,才可獲得成就。他們要有百般忍耐的精神,要有百折不撓的勇氣,才能攀上偶像級的地位。一個人要成功,談何容易?偶像在這方面正好可以激勵我們、啟迪我們。而且,並非所有偶像級的人都是市儈和庸俗的,不少成功和成名的人士,都是生活嚴謹、正直的人,他們中有些甚至也是虔誠、熱心的教徒,具有一份古道熱腸,肯為社會和公益(如籌款、義賣等)而貢獻自己的才藝。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仿效的榜樣。 偶像的消極作用 1. 玩物喪志 沉迷於任何東西都是不健康的,沉迷於偶像崇拜當然也不會例外。偶像崇拜者很易會忘記一切,把生活中的一切都歸結到偶像身上,以偶像為生活中的第一優次。娛樂界人士本來是為我們服務,為滿足我們的需要而存在的,現在我們反成了他們的「俘虜」,這真是人生中一種完全不合理的本末倒置。 2. 浪費時間 稱得上「迷」的人,很少不為此而花上大量時間的,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我們可以花得起的時間,真的是無窮無盡的嗎?我們是否總有一天會因此而產生時不我與的懊悔感呢? 3. 浪費金錢 金錢有許多用途,我們何必為了偶像,而花費了自己努力省下來的,甚至是父母辛苦賺回來的寶貴金錢? 4. 影響學業 學校是一個有系統地,按部就班地,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內把人生學問傳授給學生的特別機構。校園中的每一個活動,每一段時間,都各有用途,都可以幫助學生去為未來而作充足的準備。如果我們把大量時間花在偶像身上,我們肯定會影響學校的生活,也會影響我們的學業,甚至使我們不能順利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不能成功地接受未來社會的挑戰。 5. 局限視野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其實無涯的又何只是「知」而已?人生本來就是多采多姿,無限豐富的,我們必須擴闊視野,找尋不同的經歷,即使在欣賞音樂上,也不妨多欣賞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音樂。我們又何必過早地把自己的口味、朋友都局限在單一類型中,使自己的文娛生活顯得過度的單調和貧乏? 6. 錯誤的人生觀 偶像崇拜給青少年帶來的最壞影響,莫過於讓青少年錯誤地滋生了不正確的人生觀。青少年們所嚮往的、所羨慕的,就是偶像的成功面和他們豪華的生活,一種閃閃生光的生活。他們不瞭解成功後面所需的辛勞和所要經歷辛酸,也不知道生活的真正意義不在奢華享樂,而在於能接納、欣賞和享用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且有價值的生命未必時常都是閃爍的,因為平凡中自有真味,而大部分人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很平凡。不懂得欣賞平凡,我們將無法掌握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 偶像崇拜的限度 如果我們能夠理智地、清楚地為偶像定出界限,那麼擁有自己的偶像,或對某類型的音樂有特殊的喜好等等便不是壞事。這些界限包括一些「不」和一些「應當」。在「不」方面,我們要限制自己不花太多時間,不花太多金錢,不影響學業,不妨礙家庭生活,不結黨而排斥他人。總之,是不要讓自己陷入痴迷或迷戀的狀態。 在「應當」方面,則要選擇好的偶像,對偶像要懂得批判,而且要經常保持頭腦清醒:要知道偶像也是人,有人的過失、缺點、弱點和不妥善的地方,我們絕不能盲目地仿效他們或毫無批判地認同他們的一切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念。在這同時,我們自己也應當有健康的群體生活,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宗教信仰。總之,是要讓偶像成為我們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要讓它佔據我們生活的全部。一個人的生活越豐富、越健康,便越不會受到偶像的壞影響。 崇拜偶像是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偶像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心愛人物。但我們總是要成長起來的,我們如果能作一個有志氣的青年人,我們總有一天會發覺,偶像有他們的路,我們也有自己特殊的路。我們不必依附他們,正如任何人不必依附任何人一樣。 找尋適當的模範 不單小孩子需要表樣和模範,就是成年人也有這種需要。壞表樣是可怕的,但沒有好表樣是同樣的可怕。壞表樣固然使社會越來越糟;沒有好表樣卻顯示社會不會再有理想、方向、和發展。一切好表樣都是對他人的一種邀請和暗示:「我能,為什麼你不能?」這些好表樣將使許多人能開闢生命的新領域。 我們需要好表樣,尤其需要英雄、偉人式的表樣。因為這些人的生活、品格將有力的告訴我們:「人也可以活得偉大!」 文天祥認為讀書可以與古人,與古時的偉人神交,受到他們的薰陶、感染、激勵和啟發,這便是所謂「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朱熹也認為讀書是一種「活水」,可以讓人從古時偉人的生活和言行中獲得永保青春和活力的能量。這便是他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娛樂界中的偶像大多只可成功於一時,他們的成功甚至要靠後台老闆的包裝和力捧。但正如孟子說:「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能捧起偶像的人,自然也有能力把偶像「雪藏」、摔跨,甚至弄得粉碎。有些偶像其實並不偉大,他們甚至可能連「自我」都沒有。我們能向他們學什麼?他們怎能作我的真正模範和表率? 偉人是不同的。他們有獨特的理想、性格。才能和貢獻,曾經作出過有益於當代,甚至澤及後世的功業。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理想典型,他們本身便是國家、民族,甚至是人類的共有財富。有了他們,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崇高和偉大。 如果我們要學習,為什麼不向真正偉大的人學習?我們並不排除娛樂界中也可能出現「偉人」,但這時我們所推崇的,已不是名氣,而是偉大。 偉人舉例 每個國家、每個時代,都有偉人,這裏只舉出一古一今,一中一西的兩個偉人,給大家參考,讓我們能稍微意會到這些偉人,給大家參考,讓我們能稍微意會到這些偉人與所謂熠熠生輝的銀色人物之間的分別。 1. 盲聾女作家海倫凱肋 海倫凱肋(Helen Keller 1880 – 1968)是美國人,她一生的奇特經歷,是教育史上和殘廢人奮鬥史上的罕有成功事例。海倫出生時本為一正常的嬰兒,但十九個月大時,因患上重病而引致失明和失聰,最後更成了啞吧。雖經父母悉心教導,至六歲時仍不能說話。七歲時,他的父母聘用了莎利文小姐(Miss Sullivan)為家庭教師,並與海倫同住。莎小姐本身亦曾經失明,後經醫治始能辨物認人。她用了極大的努力輔助海倫學習,終於,海倫學會了閱讀、寫與講。後來更到學校讀書,完成正規教育。之後,她為盲、聾、啞的人士寫了許多書本。又巡迴世界演說,鼓勵傷殘人士奮鬥自強,殘而不廢。她有很多著作,其中以The Story of My Life最著名。 2. 偉大歷史家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公元前86年西漢人。父親司馬談是一個淵博的學者,曾充當太史令,司馬遷早年已深受家庭教育的薰陶。武帝時,他繼任太史令,並秉承父親遺志,從事史記的著作。正當他專心著述時,他的好友李陵奉命征伐匈奴,先勝後敗,被迫投降,朝廷指為立心勾結匈奴,司馬遷卻替他辯護,因而獲罪,被判入獄,且受了慘無人道的「宮刑」。這時,他形容自己「每天坐著渾身直冒冷汗,出門走在街上不知所往」,真是身兼內傷與外傷的重創。在這種情況下,人最易消沉、頹唐,但司馬遷卻忍辱含垢,不僅沒有消沉、頹唐,反而立志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靠著自己的力量,上自上古黃帝,下至漢武帝,把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寫了出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司馬遷一個人就寫了一大半。他為了把史記寫好,使之能「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遊歷了大半個中國,而且通覽諸子百家,凡皇宮裏能找到的檔案、資料他都看過了。最後把整整一部史記共526500字,一個字一個字地雕刻在竹簡上(不是寫在紙上!)這部被後人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作品,便是司馬遷在忍受著人間最大的侮辱,在身心交瘁的環境下而刻寫成功的! 司馬遷未必必是人們所擁戴的偶像,但他的確是一位偉人,一位值得我們仿效、奉為表率的偉人。 參考資料 不朽 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 豹(我)曾聽過人說:最上等的人能夠使他的德澤廣被後世;其次的是能夠建立功業,永垂後世;再次的是能夠使他所說的話語變成著作垂教後世。所謂德澤、功業、話語(著作)這些,無論經歷多少滄桑和時間的侵蝕,都不會逝去或滅亡,這才配稱為「不朽」。 ‧提起偶像,我們很易泛起一種變幻無常和花開花落的滄桑感。多少紅得發紫的人,轉眼間又會銷聲匿蹟。潮流中根本便沒有不朽的偶像。 忍辱負重,成一家之言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氏失明,厥有國語……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與壞之紀,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古時大富大貴而死後名字也跟著磨滅的,多得不可勝記,只有些特別超軼出界的人能得到後世的稱道。原來西伯被拘才演述了周易,仲尼困厄才寫作了春秋,屈原放逐才賦出了離騷,左氏失明才產生了國語……至於詩裏面三百篇詩歌,大抵都是聖賢們為了抒發憤懣才寫出來的,這些人心中全有鬱悶愁結,沒有辦法疏通消解,所以才敘述從前的故事,想使後人明白自己的心意。……我不自量,近來自己用拙劣的文辭,把搜羅得的天下已經散失的舊事軼聞,按照事實加以考證,尋繹出其中成功和失敗、興盛和敗壞的關鍵,也想藉此研究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因為關係,闡明古往今來世代遞嬗演變的規律,使它成為自創一家的著作。誰知正在草創還未就緒,便遭逢了這次禍患,我覺得如果它不能成功是很可惜的,所以我身受極恥辱的宮刑,卻沒有怨怒的顏色。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說:「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說一個人在艱苦中才顯出偉大,要能作出裨益世人的事,才能永垂史冊。這或許就是偉人與偶像的分野。 以竹言節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義焉者,豈徒為玩好而已。故蘭取其芳,蓮取其出污而不染。……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至於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信乎有諸中,形於外,為能踐其形也。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尚之哉!(劉基:尚節亭記) 古人栽花種樹,是有所取義並非光為好玩就算的。所以:蘭花,是取它的芬芳;蓮花,是取它的能從污泥裏生出來,而沒有染上穢垢……竹子這種植物,體質不健碩,當中還是空的,那柔弱的樣子卻不會給風雨摧殘折斷,原因是它有節。至於經歷了冬天的嚴寒,夏天的酷熱,遭受了霜雪的侵襲,仍然枝榦不改,葉子不變,顏色依舊青青的,像是守住大節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不錯,裏面有甚麼,表現在外面也是甚麼,因為它能使天賦的真性常住在形體裏頭。這樣,就拿節來說明竹子,還有甚麼更好的比喻呢! ‧真正的偉人,不單在放「有所為」,也在於「有所不為」,能在風風雨雨的侵襲下而不為所動,不改變初衷,不放棄理想。這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便是節,是做人當有的氣節。有氣節的人是國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也是人類中崇高和偉大的部分。 給我們一個年輕人 真正的夫輕人,我們已經許久沒有看到了。 肯為時代流血的已經不復可尋,肯為理想流淚的已成陳,連肯為責任流汗的都已成為十分難得的人物。 熱情漸漸僵冷,血性漸漸淡薄,岳武穆和文天祥都成了歷史上的陳。 半個世紀的戰亂,半個世紀的流離顛沛,把我們的父母輩塑成最現實的典型,他們渴望美味的三餐,渴望有麻將有電視的夜,渴望足以炫耀的兒女。他們已厭倦風雨。 而我們,我們多年來在做些甚麼呢?為升級而讀書,為進大學而變得呆頭呆腦;或者,為許多無聊的事而浪費青春。 大多數的年輕人已不再有明天。我們再不具有原始的熱情,我們很懂得明哲保身。我們不想知死,我們連「生」是甚麼都不大了了。 在死讀書或狂享樂之外,我們甚麼也不顧,甚麼也不感興趣。我們變得十分「清醒」,十分「理智」,但實在卻是十分庸俗。 只要我們略有成就,便總有人會對我們說:「打算怎樣?辨好出國的手續沒有?」他們的理由是:不為自己,也要為自己的後代著想。這些人早已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拋到九霄雲外。 他們打開別緻的家庭相簿,讓我們看那些流浪在外邦的光榮者的彩色照片:以草坪為背景的,以新車為背景的,及以結婚禮堂為背景的。 我們的教育只給我們知識而不給我們智慧;只教我們生的技能,而沒有提示我們生命的理想。我們的長輩只傳授我們建築道路的科技,但我們連要去甚麼地方都不知道。 誰來告訴我們生命的定義?誰來指示我們要為誰、為甚麼而奉獻?誰能詮釋理想和信仰?誰來告訴我們甚麼叫崇高和偉大? 而我們,我們敢於接受挑戰嗎?我們敢於思想嗎? 雖然許久都沒有看過真正的年輕人了,但我們仍然期待著。 給我們一個年輕人!我們的世紀需要他! ‧青年朋友,你們讀了這篇散文,有甚麼感想?世界真的沒有「年輕人」嗎?今日的年輕人已經是太過世故,以致缺乏想像力了嗎?你可否成為一個真正的「年輕人」? 聖經金句 1. 孩子們,你們要謹慎,遠避偶像!(若一5:21) 2. 製造偶像的那些人,自己還活不長久,他們製造的作品,又怎能是神呢?只不過給自己的後代,留下欺騙和羞辱。(巴6:46-47) 3. 無論誰使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個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繫在他的頸上,沉在海的深處更好。世界因了惡表是有禍的。惡表固然免不了要來,但立惡表的那人是有禍的。(瑪18:6-7) 4. 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這一切你們都該思念;凡你們在我身上所學得的,所看到的,這一切你們都該實行。(斐4:8-9) ‧聖經中的偶像是指泥塑木雕的偶像;人製造了偶像,自己卻反過來去朝拜它,這是很諷刺的事。大多數現代青年人所崇拜的「偶像」,不也是人們所塑造出來的嗎?怎值得我們為之而痴迷?崇拜偶像的一個大危機,是許多青年人不分好歹,沒有判斷的能力,一旦迷上了不良的偶像,便為害不淺了。如果青年人需要建立「自我理想」,為什麼不追尋那些「高尚的、正義的、純潔的、可愛的、榮譽的」模範呢? 第八課:中國——明天會更好 中國、中國 我們的中國也許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但它確實是很大、很大的一個國家。 中國有幾十個省份,每個省份都很大。單以最小的一個省——台灣省——來說,從南部的高雄乘電氣化火車到北部的台北,便需要四、五個小時。而香港由南面的九龍坐電氣化火車到北面的羅湖,不過只需要半個多小時而已!但如果你要從香港坐火車到北京,你便得花上三十多個小時,要在車廂裡觀看兩次日出和日落!如果你要再到東北的黑龍江省,那就得花更多,更長的時間了。 提起中國,你大概會想到北方內蒙古的大草原和那牧馬者的生活;西北新疆的大油田和大沙漠;東北一望無際的林海雪原和那裡的「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西方西藏高原的世界屋脊和藏民的「天葬」傳統。還有西南部連綿百里的橫斷山脈;中部秀麗的山巒、湖泊;東部遼闊的平原,和江南充滿亞熱帶情調的魚米之鄉。在中國,有數不盡的名山、大川、有遊不盡的古蹟、名勝,有說不完的真的、假的、傳說的,若有若無的美麗故事。事實上,中華民族本身的起源,和它自有文字可考以來數千年的滄桑史,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偉大的、動人的故事。 中國有世界最長之一的河流——長江,和它那聞名於世的三峽;有偉大的宮殿建築群——北京故宮;有近代最具氣魄的出土文物——西安的秦皇墓兵馬俑;有素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陽朔風景;有千奇百怪的昆明石林;還有各色各樣,在燈光照耀下恍似人間仙境的大岩洞;更有太空人用肉眼便能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建築物——萬里長城。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寫中國文字、拿筷子吃東西的中國人。在香港,一本普通的書通常只能印行幾千本,稍為暢銷一點的書也不過是印行數萬本而已。但在中國,有些書的印行數量是要用十萬,甚至用百萬來作計算單位的!中國現有的學生數目是二億多一點,它差不多就是美國全部人口的總數! 中國確實是很大、很大的。它有極深厚的潛能,也有很多的毛病和隱憂。有人說:要消滅中國並不可能,但要使它振興也十分不易。因為它實在太大了。 這便是我們的中國,也是你的中國。 認識中國的歷史 近代人錢穆在他的「國史大綱」前言中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的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西哲派拉西索斯也說過:「一無所知的人,就一無所愛……對於一件事情越有所知,愛越大。」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必須對自己的過去「略有所知」。我們並非偶然地、憑空地,像隕石一樣由天上掉下來。我們有我們的根,我們是在一塊獨特的土地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即使不願意,也不能不做「中國人」。甚至在我們取得了外國國籍之後,那個護照中所載新國籍的名稱,也絕對改變不了我們的皮膚、外貌、語言習慣、思想模式和氣質。多少移居外國的中國人,還不是一樣要聚居在「唐人街」中!因為即使我們願意把自己變成其他種族的人,別人仍然是把我們當作「中國人」看待!既然如此,我們便不能不認識我們的過去,以便能認識我們自己。 提起歷史,中國可算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中國歷史不單悠久、詳密,而且自有歷史以來,直至現代從未間斷。曾經有人計算過,如果把中國的廿五史譯為英文,便足夠印行每冊五百頁的書共約五百冊!(見「新民」p.101;台灣版「現代公民」p.73) 中國人喜歡講故事。不單我們的老人家喜歡「想當年」,我們的民族也有「言必堯舜」的偏愛。他們喜歡古畫、古董,也重視祖屋、祖墳;他們無論遷居到什麼地方,都喜歡保留自己的籍貫(祖籍);有些人的姓氏能上溯到二、三千年前,也有些人的族譜,可以追溯到明代、宋代,甚至更遠的年代。許多華僑都希望能夠回到中國的老家,並以一嗅自己祖先住過的泥土為榮,理由只是因為他們要知道自己到底從何處來,他們要知道自己是誰。 有些考古學家認為中國在二百萬年前已有人類居住,而中華民族的直系祖先,在中國至少已活了一萬多年。 大地是人類共同的「母親」,而長江、黃河這兩條大河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別「乳娘」,我們的祖先便是依傍著這兩條大河而生活的。他們經過了漫長而艱苦的歲月,在不斷和大自然搏鬥的過程中,漸漸累積了許多經驗和智慧,創造了世上獨一無二的華夏文化。遠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已在耕種、畜牧、紡織、建築等衣、食、住方面獲得很高的成就,他們很早已放棄了穴居野處的習慣而聚居於村落中,並逐漸發展出冶金、製陶、繪畫、雕刻、音樂等技術,甚至開始有宗教和祖先崇拜等活動,並用紀事符號去表達思想、保存「歷史」。著名的仰韶文化,就是這一類型的史前文化。這時,不單沒有所謂美國、加拿大、澳洲等文明,就是大半個(也許是整個)歐洲,這時還是處於蠻荒的時代。 我們毋須戀古,更不必過分的慕古和崇古。但假如我們認識我們的過去,我們便能認識自己、認識現在,也會以更大的信心,迎向未來。 欣賞中國的文化 中國文化與歐美等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但剛好可以互相補充。所以中國人必須瞭解自己的文化,以便能加以發揚,並對世界文化的增益,有所貢獻。 西方文化重智,中國文化重仁;西方文化貴真,中國文化則貴乎善和美。所以中國文化是一種美化生活,使生活更具「人味」的文化,也是一種可供「欣賞」的文化。 1.中國文化的重善特質 中國文化重仁,趨向於善,是一種以人為本位,以人性為重點的文化。 在個人方面,中國文化極重個人修養,認為修身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修身又以自省為基礎。曾子教人每日要經常反省、省察,即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遇到任何挫折,首先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省。這便是中國人所說的:「愛人不親反其仁(反省自己是否夠愛心)……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一種自我要求,向裏用力的人生觀,意思是應該多要求自己,少責備別人。在自我要求的實踐中,勤和儉是十分重要的:勤是奮鬥的精神,成功的要素;儉是用物的態度,持家的法寶。 在待人方面,中國文化重視「和」。在家中的「和」就是重視人倫秩序。即是說,做父母的要像父母,做子女的要像子女,這便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只要各人嚴守本分,便沒有不和的家;家和就自然萬事興了。其中中國人特別重視「孝」,甚至有「以孝治天下」的主張。 在家庭外的「和」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教人「責己以忠(嚴謹一些),待人以恕(寬大一些)」,要懂得「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想。只要人人能這樣待人,人際的關係便沒有不和和氣氣、融融洽洽的。 在社會上,中國人重視「大同」,重合而不重分。這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在數千年的衝突、矛盾、離合之中,始終都能凝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單一的國家。因為中國人不講「人民的自決」,他們認為合一總比分裂好,團結起來總比分崩離析好。 中國人也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在歷史上中國雖然也曾南征北討,打敗了許多鄰國,但總未曾發展過一種有系統地壓迫、剝削別人的殖民主義。相反地,中國的偉人君主都是以「懷遠人」,以讓被征服者獲得某種程度的利益為國策的。 為了和,為了安定、團結和大同,中國文化有時寧可犧牲個人,也不願群體受損害。於是產生了「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怪現象。但由此亦可見中國人其實並非重視群體和公益。相反地,中國人有時很自私,尤其只知有家,不知有國。中國人所謂重視群體,是指重視、維護那些代表群體的「個人」,例如皇帝(代表國)、父親(代表家)等等。因為個人的犧牲並不影響大局,但犧牲了君,全國就要大亂;犧牲了父,家庭就會崩潰。所以儘管中國人也主張要有「諍臣」、「諍子」,即容許臣下諫諍君上,子女諫諍父母,但總不能太過,總不該動搖在上者的權威,總不得犧牲了安定與和諧。 重善的特質,使中國文化產生了許多「德目」,例如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等。因此也有人認為中國人是講求仁義道德,精於「實踐道德」的民族。(雖然也有人批評不少中國人只是口談道德,心卻想著別的東西!) 不過,重善、求和、講秩序(倫理)等傾向,阻了中國人對真理、知識及平等的追求。中國文化認為知識沒有本身的價值,它應為生命而存在。知識本來便應由生活體驗中獲得,所以也應當用於生活、裨益生活;如果能夠懂得、看透、悟出生命的秘密,甚至可以不要知識。所以中國有些哲人主張絕聖棄智(拋棄知識),有些人認為「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人生的化境,不少人更嚮往佛教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境界。 今日,當我們不斷學習西方式的「知識」的同時,不要忘記告訴西方人我們中國的特有智慧:「別讓知識完全脫離道德的規範!也別忘了知識是為人的利益而存在!」否則人類總有一天會被自己的知識(科技、武器、電腦、優生學等)所毀滅! 2.中國文化的唯美傾向 有人說中國文化最好的部分是它的文學著作、藝術作品和實踐倫理。實踐倫理在上面已經討論過了;藝術作品——尤其繪畫和音樂——我們留待在「新民」中再詳談。這首先略談文學作品,然後談談如何欣賞中國文化中最大的特色——方塊字。 中國文學作品十分豐富,其中極多優秀佳作。如果我們能多讀這些作品,多欣賞、玩味、默想它們的詞藻與內容,我們便很易受到它們的陶冶、感染和同化。它們甚至能改變我們的思想、生活和氣質,使我們的心胸變得更廣闊,思想更充實,品格更高貴。本倫理叢書有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供同學參考,希望大家都能夠以「欣賞」的心情去瀏覽和品味! 中國文字——方塊字——更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傑作。它們是表意的、具體的、形象化的、可以觸動人的感覺的。所以中國的詩,總讓人有其味無窮的感受。中國文字還有另一特色,就是當每個獨立的字串連起來成為名詞時,我們往往能很快便明白它的意義,例如飛機就是會飛的機器,電腦就是會「思想」的電動器具等。連很深奧的心理學名詞﹐如青年人的「身份危機」等,我們也能很快便「望文」而「生義」,即一讀這些文字,便能猜到它們幾分的內容。 中國文字由於完全獨立,各有意義,所以排列起來,便有千變萬化之妙。以下只是提供一些有趣的資料,讓同學們能略知中國文字的奇妙,不要陷溺在某種崇洋的傾向中,既無法掌握外文的精髓,又喪失了欣賞中國文字的能力,變成了一個文化貧血的人。 1. 對聯—— 對聯是中國獨有的文學形式,大量應用於書齋、廟宇之中,並在弔喪、喜慶等場合中廣泛應用。有些對聯音節鏗鏘,有些含義深長,更有許多工巧而絕妙的佳作。本書第一冊「蛻變」曾收集了許多和倫理生活有關的對聯。以下所選的卻是一些很有趣的作品: * 嵌字聯:中國某地有一「強恕」中學,內有禮堂名「敦說」,禮堂中的對聯便把強恕和敦說四字嵌入其中: 敦其所行,自立、自愛、自強,習業先存天下志; 說之以道,惟誠、惟忠、惟恕,樹人常具百年心。 * 歇後聯: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裏面有一首諧聯,上句暗示「忘八」,下句暗示「無恥」: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 拆字聯:就是把一些字或拆開或組合,然後湊成對仗工整的對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十口心思,思國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 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曰:明月送僧歸古寺; 雙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時入山林。 * 諧音聯: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需梅。(=有幸不需媒) .唐李商隱詩也有諧音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情) * 特別聯: 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 客官寓宦宮,富室寬容。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聯概括了孔明的一生。上聯用了一至十的數字,下聯對以五方和五行。 玉帝行兵,雨箭風刀,雷鼓雲旗天作陣; 龍王夜宴,月燭星燈,山肴海酒地為盤。 ‧此聯使大自然充滿生命,頗具氣魄。 2. 迴文、倒句、疊字 這是指有些詩詞或對聯能逐句或整首倒過來讀,或下句有些字和上句想同。例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人隨雁遠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 (蘇東坡) .這首詩可由第四句最末一字向左讀(空閣繡簾疏映雨),變成另一首七言絕句。 秋江楚雁 流 宿 水淺洲沙 此十字可先順讀後逆讀成一首七言絕句: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淺水流; 流水淺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花歸去馬如飛 賞 酒 暮已時醒微力 此十六字亦可順時針方向變成一首七言疊字詩: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蘇東坡) 體味中國的苦難 中華民族曾經歷過物阜年豐的太平盛世,也曾在黑暗糊塗的政治底下,熬過為時不短的豬狗不如的歲月。每一次的政治變動,每一個朝代的興亡,雖然都是一種進步的要求,是再生前的陣痛;但也使廣大的老百姓吃盡苦頭,嘗盡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之苦。樂觀一些的看法,是中華民族必須堅忍地面對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煉;悲壯一些的情懷,就是屈原的感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然而,數千年的「磨煉」是過去了,今日中華民族的苦難究竟完結了沒有?沒有!絕對沒有!翻開一部近代史,頁頁都是苦難,字字都染滿了中國人的血和淚。戰敗、求和、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我們的寶物(如故宮中的珍貴文物)被搶去,我們的工商業受打擊,我們的老百姓受盡剝削和欺凌,我們自己的人民被迫接受殖民主義者忘國、忘家、忘文化的教育……甚至連我們最感自豪的文化,也在西洋的潮流,在東洋的卡通片、連環圖,及其他小玩意下而沒了頂。曾經是堂堂正正的、窮得硬直的中國人,突然在五光十色的資本主義文明下自卑起來,總以為自己是比別人矮了一截。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任何人活了七十多年,大概已能創造出一番功業。但在這七十多年中,孫中山先生臨終時的熱願:「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這自由、平等是完全達到了嗎?在中國,皇帝雖然已經是沒有了,但中國人民是真的都當家作主起來了嗎?他們有這種意識,有這種要求,有這種能力嗎?又或者,「民主」在中國大地上,是否不過仍然是像鳳凰似的——傳說真的有,但誰也沒有見過呢? 可惜的是,即使面對這一連串鐵一般的事實,中國人仍然是勇於內鬨、內鬥、人民仍然是一盤散沙,國家仍然在鬧分裂,我們的青年人仍然在過做夢一般的生活。 中國的苦難固然是由外面而來,但「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如果我們團結,外敵又怎敢逞強?中國人的苦難,不也是由於自古至今,「剪不斷,理還亂」的個人或集體的自私和恩怨,如軍閥割據或內戰等等而起的嗎?中國人不是曾被人形容為一個「窩裡鬥」的民族——喜歡自相殘殺,自己人和自己人拼個你死我活嗎?對華僑情況稍有認識的人都會觀察到一個事實,就是假如韓國人或日本人在外國開一間餐館或商店,它附近大抵都不會有另一同類型的餐館或商店;相反地,中國人則會爭相在同一地點附近,彼此競爭。又有人說:在外國,一個韓國人或一個日本人會沒有辦法,三個人就有辦法;相反地,一個中國人會很有辦法,但三個中國人在一起卻會變得沒有辦法了! 古人說:「多難興邦」,其實那也不是必然的。許多國家、民族,不是在重重的苦難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嗎?多難是必須配以醒覺、奮鬥、自強才可以興邦的! 我們不敢忘記中國的苦難,目的不是為了責備,而是為了補救;不是為了揭瘡疤,而是為了對症下藥。面對中國深重的苦難,我們毋須覺得無能、無力、無奈;相反地,我們要激勵自己去肩負起國家民族的苦難。中國的現在,雖然民主、自由仍然欠缺,雖然內陸人民生活依然窮困,但畢竟在變化、在進步,人民生活在提高,民主的曙光依稀可見。經歷過國內的過去,才能感受到她今日的進步。這確是一個泱泱大國,縱使萬積沉?,舉步維艱,但仍充滿希望。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尤其一個現代的中國青年人——我們必須有「足踏塵世路,肩擔古今愁」的擔當和抱負。今日的中國人能夠這樣,中國的苦難才會過去,苦難的中國才會有明天。 中國的明天 唐朝「貞觀政要」說,「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也可以說:國家是舟,人民是水;人民能建設國家,也能搞跨國家。十二億的中國人民,如果能發揮力量,那將是世上無與倫比的力量;但若是人人一無是處,那麼光是吃,便要把整個中國的資源,整個民族的命脈都吃掉了! 中國如果要有明天,它要有什麼樣的人民? 1. 爭氣的國民——中國人不應有傲氣,但必須有骨氣、志氣、勇氣、豪氣。有爭氣的國民,才有爭氣的國家。我們要深深明白「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必自重,然後人重之」的規律,瞭解到一切成敗,操之在我。我們不必乞求,也不必等待;要什麼,便努力去爭取什麼。中國人能夠這樣,中國便大有前途。 2. 有為的國民——建設國家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道路。一切幹勁、志氣、革命熱情等等,都必須配以真才實學、高尚品格、科技知識才能成功。只有在奮鬥、務實、努力學習、自我充實中,我們才能成為真正有為、有用,能使國家進步、富強的國民。 3. 有主體意識的國民──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應有一種主體意識。即是說,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真正主人,國家是屬於我們的。我們要主動去關心、認識國家,還要善盡一切國民的權利和義務。我們要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並要時常勉勵自己:「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作什麼,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作什麼!」 4. 有民主素質的國民——這是指有獨立思考能力,有正義感、對異己者有容忍的量度,和能夠與人合作。 獨立思考使我們能判別是非,有監察政府的能力;能夠為自己、為團體、為國家構思新的可能、新的路向。 國民的正義感是一個公平正義國家的基礎,國民如果沒有正義感和伴隨正義感而來的完整人格,一切法律、制度都會被慢慢腐蝕。 容忍力使我們能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彼此互諒互讓,和平共處。 與人合作的能力則可以使一盤散沙似的中國人漸漸團結起來;中國人實在分裂得太久了! 只要我們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中國人,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比昨天,比過去任何的一天都更好! 參考資料 詩經中的愛國詩篇 1. 黍離(王風) 彼黍離離, 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 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 黍子齊齊整整, 高粱一片新苗。 步兒慢慢騰騰, 心兒晃晃搖搖。 知道我的說我心煩憂, 不知道的問我把誰找。 蒼天啊蒼天! 是誰害得我這樣可憐? | 彼黍離離, 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 黍子排成了隊, 高粱長出了穗。 步兒慢慢騰騰, 心裏好像酒醉。 知道我的說我心煩憂, 不知道的問我把誰找。 蒼天啊蒼天! 是誰害得我這樣可憐? | ‧這首詩描寫一個人見到黍稷(一種食用植物)離離成行,正在長苗,猛然想起這原是故國宮殿的遺址,於是國破家亡的悲哀便浪潮般湧上心頭。這一類由遺民的血淚染成的詩篇,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份量不小。它們經常會使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熱血兒女產生無限的感慨,生在亂世之秋的人,對這類詩歌更會感同身受。 2. 碩鼠(魏風) 碩鼠碩鼠, 土耗子啊土耗子, 無食我黍! 打今兒別吃我的黃黍 三歲貫汝, 整整三年把你餵足, 莫我肯顧。 我的死活你卻不顧。 誓將去汝, 老子發誓另找生路, 適彼樂土。 明兒搬家去到樂土。 樂土樂土, 樂土啊樂土, 爰得我所? 那兒才是我的安身之處? 碩鼠碩鼠, 土耗子啊土耗子, 無食我麥! 打今兒別吃我的小麥! 三歲貫汝, 伺候你整整三載, 莫我肯德。 你卻一個勁兒把我坑害。 誓將去汝, 老子和你這就撒開, 適彼樂國。 去到樂國那才痛快。 樂國樂國、 樂國啊樂國, 爰得我值? 搬到那兒才真值得?」 ‧魏國統治者貪婪重斂,把老百姓壓迫得透不過氣來,因此詩人把他們比作田鼠來加以責問。並說明老百姓對苛政的最佳對策將會是兩條腿——兩條能跑得遠遠的去避難的腿。不過,要找一個「樂土」、「樂國」,那又談何容易呢?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 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自舉進士(「起一經」),即自覺應與國家民族共存亡。自從起兵勤王到現在的四年間(「四周星」),更是戰事頻繁,此起彼落。可悲的是見到山河逐漸破碎,個人的命運無所依傍,也得不到國家的保護。所以經過山西的皇恐灘時,很自然的便想到灘險,國亦險。在過廣東的零丁洋時,更感到自己的身世,與千萬生靈的身世,同樣都是孤苦零丁。不過,無論如何,人生自古有誰是不死的?只要死得其所,死得有意義,自然便能夠求仁得仁,完成人格,以忠魂報祖國,以丹心照青史了。 塔子磯 塔子磯前艇子橫,一窗秋月為誰明? 青山不減年年恨,白髮無端日日生。 七澤蒼茫非故國,九歌哀怨有遺聲; 古來撥亂非無策,夜半潮平意不平。(陸游) ‧陸游經過湖北省的塔子磯,想起了屈原的往事。他最感嘆的是,撥亂反正本來是不會沒有辦法的,遺憾的只是當事人未必能任用賢能,聽取良策。這不單是屈原的悲哀,也是陸游自己和一切活在黑暗時代的愛國者的悲哀。 聖經金句 1. 當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一想起熙雍即淚流滿面。耶路撒冷!我如果將你忘掉,願我的右手枯焦!(詠137:1,5) 2. 他們是希伯來人?我也是!他們是以色列人?我也是!他們是亞巴郎的苗裔?我也是!(格後11:22) 3. 我要為群山號咷痛哭,為原野高唱哀歌,因為全都被焚毀;自天空的飛鳥至地上的走獸,都逃去無蹤。因為從熙雍那裏可以聽到哭聲;我們怎樣崩潰了!竟要離開本國,拋棄我們的家園!你們婦女!都應教你們的女兒痛哭,彼此互相學唱哀歌。(耶9:9,18,19b) 4. 耶穌臨近的時候,望見京城,便哀哭她。(路19:41) .聖經中有很多愛國家、愛民族的思想。以色列民充軍異地時,不斷想到目己的祖國;耶肋米亞先知的愛國熱情,可以比美中國的屈原,他的耶肋米亞先知書,簡直就是一部希伯來文的離騷!保祿以作為一個猶太人為榮;甚至耶穌自己,也曾為了自己的同胞不肯接納他所宣講的道理,終至要再度國破家亡,而流下「哀民生之多艱」的眼淚。 第九課:宗教與人生 宗教——抹不去的事實 人類自古便相信宗教,現在世界各處都有人相信宗教;宗教並不因教育發達、科學進步或政治迫害,或甚至在反神者宣稱「神已死了」之後,而在地球上銷聲匿跡。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有興有衰,有起有落,但總能持續不斷地生存,直接或間接地統馭人的心,塑造人的價值觀念,影響人的生活。 如果我們留意觀察我們的周圍,我們會看到數不清的宗教現象和事實: 許多節日和宗教有關。 許多可愛的兒童故事就是宗教的、神的、神仙的故事。 許多偉大的音樂、繪畫、雕刻、文學作品,都是以宗教為題材的。 許多地方都有漂亮的、巍峨的、莊嚴的教堂和廟宇。 許多學校、醫院、老人院和其他社會福利事業,都由宗教人士主辦。 許多有名的、無名的、偉大的、渺小的人,都是信徒;他們中有科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有情感豐富的人,也有冷靜的理性主義者、實證主義者。 總之,世界上每兩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信徒;他可能是你的鄰人、親戚、朋友,他甚至可能是你的親密伴侶。 自古以來,便有仇視宗教的現象,有迫害宗教的人,有用暴力的,有運用政治手段的,有口誅筆伐的,也有深信宗教必然會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而慢慢被淘汰和消失的。但宗教仍然存在,宗教現象仍然是一個無法抹去的事實。我們必須正視宗教現象,因為它是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的一部分。 宗教與迷信 在探討宗教與人生之前,值得首先觀察及分析一些所謂「迷信」的現象,因為許多人會把宗教和迷信混為一談。 迷信是一個很含糊、籠統的名詞。它可以是指迷信宗教、迷信主義,或迷信某些學說、門派,也可以是指迷信明星、歌星,或迷信某些「成功人士」之類的「偶像」。基於信仰自由和尊重別人宗教信仰的原則,我們固然不應隨便給人冠以迷信的惡名,尤其不應在不明白某些事件之前,便隨便給人扣上迷信的帽子。但迷信似乎也是人的天然傾向之一,我們甚至可以在差不多所有宗教中,都嗅到一些迷信的氣味。 「迷信」並無確切的,被一切人接受的定義。但既然本文內容是「宗教與人生」,而人又是理性動物,所以我們便暫且把那些顯然是不合理的,自相矛盾的,與生活脫節的,不能使人積極地面對生命的思想與行為,視之為「迷信」。 由於篇幅關係,我們這裡也只談一種與青年人頗有關係,甚至能影響青年人的人生態度的「迷信」——各種類型的占卜,如星座、掌相命理、風水、姓名的筆劃與吉凶的關係等等1。下面是有關這類「迷信」的一些特質: 1. 科學的外衣—— 不少與占卜有關的玩意,都喜歡給自己冠上「科學」的名堂。例如認為掌相命理就是一種統計學和心理學的結晶,聲言它是基於對人類長期的觀察而累積起來的經驗和智慧;或者說風水就是地理學,並認為它其實與人們居處的方向有關,因此能影響人的健康,也間接影響人的成功或失敗。但在這些科學的外衣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信口雌黃、不負責任的「預測」,完全無視於個人的主動性、創作性,和突破環境的主觀能動力。絕大多數的占卜者都忽略了個人所處社會那些千變萬化的因素及異常複雜的人際關係。 2. 廉價的成功—— 「占卜」所售賣的只是一種廉價的成功,一種毋須努力便可達致稱心如意境界的幻象。它告訴人們:只要改一改姓名的筆劃,便可以飛黃騰達,逢凶化吉;只要在門口裝個什麼鏡子,便可以消災解難;只要把祖宗墓穴選在適當的地方(這已經和上面所說個人居處的「方位」無關),便可以改變整個人生的運程,結束坎坷潦倒的生涯,迎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生命。 但如果成功果然可以來得這麼容易,世上還會有失敗者嗎? 3. 抗拒理性—— 迷信的人由於存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也由於希望幸運之神終有一天會降臨在自己身上,所以傾向於抗拒理性的審斷和客觀證據對迷信的駁斥。下面是台灣中國時報一九八七年二月廿三日「世界命理特刊」的一些大標題:「反敗為勝的人生關鍵:自己的命運,可以(靠命理)自己掌握」;「祖墳選對了,三代成鉅富;歌星改名,由小歌星而成大牌」;「奇人(指命理書作者):廿年前迷信科學萬能,如今精研命理發揚相學」。這是一個多麼吸引人的廣告啊!更吸引的地方是:如果這一切忽然發生在「我」身上,那該是多麼美麗的際遇!但這些人從不去問,也許亦不懂得去問:如果改一改姓名的筆劃就可以致富,那我們又何必讀書、努力?如果我們派一個這樣的「命理專家」去非洲埃塞俄比亞,給那些非洲人改個好的名字,非洲的饑荒問題豈非可以完全解決?他豈非剎那間成為第三世界的「救世主」?又如果真有好墓穴能使子孫昌盛這回事,那些「風水先生」為什麼不把自己的祖先移葬在這些墓穴中?他們自己又何必淪落街頭算命?當然,他們會說:算命者沒有權利運用他們的「知識」(所謂「天機」)去使自己致富。但那又是基於什麼理由?它是否只是一種「自圓其說」? 即使真有些人因為改名而後來致富了,也不能結論出改名可以使人致富,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有些運用左手寫字的人後來成了天才,便認為「運用左手」可以使人成為天才一樣。在邏輯學上,這不過是一種「在後為果」的謬誤(見本倫理叢書「探索」p.56,或該書的台灣版「倫理之路」p.63)。因為在先後發生的兩件事中,未必存有「因果關係」。簡單來說:正如「運用左手」只是偶然發生在「成為天才」之前,它並非成為天才的「原因」,所以「改名」也只是偶然地發生在「致富」之前,它亦非致富的「原因」。這解釋了,為什麼並非凡是改了名的人都能致富,因為改名其實並不能使人致富!! 進一步來說,即使我們見到「許多」因某種形式的「占卜」(例如改名字)而致富的例子,我們仍然不能得出占卜與致富有什麼必然關連的結論。因為這個所謂「許多」的數目字,其實是大有疑問的,它絕非基於全部的事實,它只是一種不全面的統計,邏輯學稱之為「偏頗的統計」(Bias Statistics :見「探索」p.54;或「倫理之路」p.61)。因為我們只會聽到「成功」、「靈驗」的例子,絕少聽到「失敗」、「不靈驗」的例子。市面上充斥著的,都是那些為自己吹噓的「神算子」所寫的書籍,卻很少人有興趣去統計一下其餘千千萬萬不斷求神問卜,而仍然潦倒一生的人究竟有多少? 4. 迷信心理—— 上文說過,人似乎有迷信的傾向,如果加上環境的薰陶、江湖術士的推波助瀾,則連純正的宗教信仰也會染上迷信的色彩,甚至連那些毫無根據、離奇怪誕的東西也會有人趨之若鶩,深信不疑。下面是一些迷信者的心理基礎: .掌握命運——人並非單純活於現在,他願意明白自己的過去,也希望能掌握未來,掌握自己和自己的命運。任何在這方面能提供消息和方法的人士或書籍,(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很難驗證),都不愁沒有市場。 .不勞而獲——在一個競爭白熱化的社會中,人從幼稚園到大學,不知要經歷多少壓力,甚至失敗,如果有方法,尤其是簡易的方法,能使人達致成功,那是多麼美好的事! .趨吉避凶——在一個複雜的社會中生存,我們有時會見到某些人突然禍從天降、身敗名裂;有些人又會突然獲得幸福之神的眷顧,轉危為安。如果有人在這方面自認能為蒼生「指點迷津」,誰能忍得住不去試他一試? .填補空虛——迷信在生活落後的地方特別流行,在那些「暴發戶式」的發展中地區,由於物質生活與精神和道德生活脫節,也容易衍生迷信,以彌補物質生活的匱乏,或填補純由物質生活所帶來的饜膩感和枯燥感。 .安全感——當人對社會失望,對前途感到渺茫,對自己沒有信心,對一切感到恐懼、焦慮,甚至失望的時候,他便需要依附一些東西,讓自己感到安全,給自己帶來一絲希望。掉在大海裡的人,甚至連一根稻草也會抓著不放。 .好奇心——當然,在眾多的所謂「迷信」者當中,也有些是純粹出於好奇心,只是人云亦云,人試亦試。他們並不認真相信,只不過是鬧著玩而已。不過這些人雖然不太相信這一套,但在心理上卻總不免會忐忑不安,不能完全釋然於懷。既然不信,又何苦嘗試呢? 5. 迷信的禍害—— 我們反對那些把個人前途委諸風水、命運的「迷信」,因為這會使人不再努力去面對現實,不肯去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一個國家或社會如果充斥著這類型的人,勢必貧弱不振,因為這些人或者是懶得去探討事物運作的法則,或者是不瞭解個人或群體成敗的機鍵。他們只是在守株待兔,等待一些虛無縹緲的「外力」來拯救。中國人說:「天助自助者」,一個不思進取,只寄望於改改名字的人,難道天會助他嗎? 6. 小結—— 我們不應隨便指斥別人的行為為「迷信」。本節的目標,主要不過是讓我們自己不致輕易陷入迷信之中。要達到這目的,我們必須多訴諸理性,多運用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仔細地觀察,冷靜地判斷。我們要看清楚:唯有不斷努力、自強不息,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徑。僥倖只是人生中的偶然,我們絕不應把自己的終生幸福寄託於虛無縹緲的憧憬和奢望上。按照「通書」的指示而出門遠行的,固然有「平安去、平安回」的例子,但這證明了什麼?難道那些不懂得「擇日子」而遠行的人,全都「有去無回」不成?中國古時的婚姻總愛選「黃道吉日」,卻並不見得就能家家太平;那些完全不理會什麼吉凶日子的人(例如一般的歐美人士),他們的家又難道都變得支離破碎了?如果我們多想一想,又怎會認為星座、生肖、風水、飾物、吉利的說話本身,就能帶來幸福或災禍呢?中國古人不是也說過:「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嗎? 正視人生者的宗教 真正的宗教是正視人生者的宗教,而宗教信仰的真正價值,也是因為它們能裨益世道人心,使人能活得更真、更善、更美。正如耶穌所說的:「我來是為給人生命,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下面是一些從「生活」的角度去看宗教的例子: 1. 宗教不純是「心靈寄託」 寄託源於生活的無聊空虛、寂寞,對一切感到迷惘、無助。真正的宗教信仰卻是積極進取、信心堅定,與神與人共融,甘心為神為人而獻身的。他自信有神明的助佑,所以失敗而不氣餒,受苦而不畏縮,甚至失望也不絕望。有神在遠處向他招手,在他身旁扶持,在他耳邊細語,他會無恐無懼,百折不撓,一心依恃地奮勇前進。他不會只顧把心靈寄託於神身上,他自己也會成為其他弱小兄弟姊妹的寄託! 2. 宗教不單在「教人為善」 要做善人未必一定要相信某些宗教。我們有時也會見到外表虔誠的人,其實卻是偽裝的君子。純正的宗教信仰能開啟我們的眼睛,使我們醒覺到人的尊嚴;天主教更認為人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在這種自覺下,我們很自然去愛、去服務,那是一種發諸內而形諸外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的矯揉做作。在這個角度下,「升天堂」也不是信仰的首要目標,正如孝順的子女不會單單為了遺產的繼承而敬愛父母一樣。 3. 信仰宗教並非只為「祈福免禍」 祈福免禍心理源於逃避現實、貪圖僥倖、找尋己益,使到與神的交往漸漸變成一種交易,求而不得的時候更易對神失去信心。真正的信仰卻是面對現實、腳踏實地、力求上進、講求犧牲與奉獻。他知道神已經把他視為「成年人」,所以樂於看到他獨立生存、勇敢奮鬥。這時人應做的就是「盡人力而聽天命」,而且要「足踏塵世路,肩擔古今愁」,絕不貪生怕死,只顧自私地苟存性命於亂世。佛家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更顯出有真正信仰者高貴的胸襟和恢宏的氣度。 4. 信仰宗教不在追求「奇蹟」 奇蹟是存在的,聖經中也記載了很多奇蹟,但今日我們卻很少見到奇蹟。聖經中的奇蹟有特殊的含義,它象徵一個「善必勝惡」的時代的來臨,但現代奇蹟卻並非宗教的核心。相反地,真正的宗教信仰會讓我們看到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大奇蹟:大自然的瑰麗、宇宙的和諧;人們相親相愛,甚至互相寬恕;我們天天能夠起床;我們發覺我們所愛的人仍然健在,……這一切都是「奇蹟」,都值得我們慶賀、欣賞、感謝。 5. 宗教並非等於「禮節儀式」 禮節是一種發諸內而形諸外的「標記」,所以並非信仰的核心部分。耶穌很重視內心的虔誠,他認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若4:23) 所以只重外表而缺乏內心的虔敬和生活的真誠,實在是捨本逐末。例如孔子認為婚喪之事,應結合現實的生活,不要太鋪張奢華,要符合「儉」與「戚」的要求;莊子也認為「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莊子‧漁父)都是同樣的意思。 6. 宗教也非「法術魔力」 有一位神學家說:「上主創造世界時,希望人能愛人用物;但在人心敗壞後,人卻只會愛物用人。」法術或魔力所標榜的是「言語」(例如咒語、經文等)、「動作」(例如「作法」)或某些「物件」(例如符籙、鏡等)本身的「神力」。人們甚至相信神也會屈服在這些言語、動作或物件之下,而為作法者所「用」。所以相信法術魔力的人,不單「用人」而且「用神」!天主教和許多其他大宗教卻相信神的本身,而且要按神的旨意去生活,去聖化自己、改善世界。神不單不是供人役使的對象,相反地,他卻是人生活的目標和取向。 宗教的淨化與發揚 宗教有它的積極面,也有它的消極面;它曾給人類帶來過幸福,也製造過災禍。如果我們能淨化宗教,除去它的消極因素,發揮它的積極因素,這對未來世界的穩定和改進,必然有很大的幫助。 1. 除去宗教的消極因素 1. 不再容許宗教戰爭發生── 一切宗教都是愛的宗教,都是以慈悲為懷,拯救世人為目的。它不斷要在這冷酷無情、枯燥乏味的世界中,注入一些溫情,生機和靈氣,它又怎能為了「救人」而發動所謂「聖戰」,使生靈塗炭,讓無辜者犧牲呢? 2. 不再容許宗教騙子存在── 許多宗教界領袖都是品格高尚的人,但也有一些人只是披著宗教的外衣而到處招搖撞騙。他們中有些人根本是不學無術,對宗教一竅不通的,但他們有時卻能鼓其如簧之舌,利用者百姓迷信的心理,騙倒不少無知的人。 3. 不再容許假借宗教名義斂財── 有些宗教人士有時也會為了欺騙善男信女而巧立名目,以達到斂財的目的。也有些宗教人士為了金錢、為了宗教財產而對簿公堂,使一個清高、忍讓、講求犧牲與服務的宗教,淪為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是非窩。 4. 宗教人士的自律原則── 指出了宗教的流弊,絕非等於動搖或否定宗教的價值。因為世上任何一個組織、制度、團體或宗教,都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一個宗教或任何一個體的價值,並不在乎他表面上的完美無缺,而更在乎它本身所具有的自我調整、去蕪存菁、不斷更新的生命力。 在這裡必須強調的就是:宗教的淨化須由宗教人士本身去執行,由該宗教的信徒去推動,由社會大眾去監管,而不需政治權力的干預。因為這牽涉到「宗教自由」的問題。我們亦相信,隨著教育的普及,科學的發展,人民對公益的醒覺,和信徒對自己信仰認識的加深,一切正當的宗教都是能夠成為建設社會、裨益世道人心的精神力量的。 2. 發揚宗教的積極因素 1. 發揮宗教約束人心的力量── 北宋李覯曾感嘆地說:「孔子之言滿天下,孔子之道未嘗行。」明朝的李贄也認為不少人「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宗教必須在這方面補充倫理教育或其他思想教育的不足,使人能在神赫赫威嚴的鑒臨下而自覺地約束自己,不欺暗室,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行為的光明正大。信仰虔誠的人,不單在行為上不敢越軌,就是在心思念慮上,也會經常保持純潔正直。這些人正是一個廉潔、公平和正義社會的重要基礎。 2. 發揮團體見證的力量── 每個宗教都有它的理想,如果同一宗教的信徒們都能實踐這些理想,甚至能團結起來為國家、社會、群眾作出更多有貢獻的事,那麼,宗教團體便會成為建設社會的主要力量。而且宗教人士(尤其較大的宗教)都有他們的一套自律和監察的系統,他們也擁有許多真正獻身於服務大眾的人士(如神父、修女等),所以一般來說,辦起事來也較有規模,較能為理想而努力。這可以解釋了,為什麼香港的許多教會學校和教會主辦的福利事業,其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 3. 發揮中國式宗教的人本精神── 中國式的宗教很重視人生。他們「尊天敬祖」是為了抓緊民族生命的源頭;「崇德報功」是為了對功在社稷者的表揚和歌頌。他們求的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萬家歡樂。即使孔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悼念先人),主要也是為了「民德歸厚」,為了使人民能在「追念先人」這種宗教行為中,感染到「孝」的精神,然後在這個「活人的社會中」加以實踐。其實,基督的宗教也是很富人本精神的(參閱本倫理叢書「新民」p.145,或該書台灣版「現代公民」p.108)。聖經認為宗教的真精神在於「停止作孽,學習行善,尋求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依1:16-17)天主教不斷要求自己的信徒,也是要做到「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這些都是重視人的宗教教訓。 4. 使宗教成為人類團結的工具── 在從前社會單元化,真理壟斷化,宗教唯我獨尊化的時代,宗教與宗教間往往因為教義的不同而發生爭執,甚至大動干戈,使天上人間,瀰漫著騰騰的殺氣。今日人們已學會了同舟共濟的道理,而且能採取求同存異、彼此尊重的態度。宗教間不單能互相容忍,甚至還進一步互相學習、攜手合作,為生民造福、為真理作見證。香港六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孔教、回教——多年來都經常在思想、教義和工作上交流,而且經常聚會,例如每年舉行新春團拜,發表聯合賀詞等等,這一切都可以更進一步成為港人團結的先聲。如果一切宗教都一本大公的胸襟,與其他宗教衷誠合作,則則宗教最後勢必成為人類合一的重要推動力。神的旨意,豈非正是一個安和樂利的大同世界的出現? 參考資料 「世界人權宣言」論宗教自由 「人人有思想、良心與宗教自由之權;此項權利包括其改變宗教或信仰之自由,及其單獨或集體、公開或私自以教義、躬行、禮拜及戒律表示其宗教或信仰之自由。」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八條) .宗教自由是天賦人權,而非政府的「恩賜」。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而人民的自由本來便不是由政府「賦予」的。 信仰自由的界限 天主教梵蒂崗第二屆大公會議於一九六五年頒佈了一份信仰自由宣言,內容除了強烈保衛個人或團體的信仰自由外,也對這「自由」作出了一些自律性的、負責任性的反省。它有這樣的一段文字:「信仰自由的權利既行使於人類社會,則其運用應受某些規則的節制……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每個人和每個社團都受道德律的約束,應注意別人的權利,以及自己對別人和對大眾公益的義務……此外,因為社會有權利保護自己,以抵抗假藉信仰自由所能發生的偏差,則主要地應由政府提供這種保障。但這不應出於臆斷或不公平地偏袒一方……總之,在社會上對完整自由的通例應予保存,就是盡量給人自由,非在必要時,不得限制。」 (宗教自由宣言no.7) 天主教卅年來對世界看法的轉變 天主教自從一九六○年代梵蒂崗大公會議以來,確實起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並非由於它的「本質」有任何改變,而是由於它在聖經和信仰的光照下,面對著時代的挑戰,對自己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它的轉變包括: .由封閉到開放:它雖自知擁有真理,但卻承認自己對真理的瞭解不足,在實踐真理的工夫上更是有限的。所以它在宗教上不再以唯我獨尊的姿態出現。 .由排斥到容忍:它不再排斥其他宗教,甚至連對無信仰者,它也希望能建立起交談和溝通的管道。 .由攻擊到學習:它虛心吸取其他宗教的長處,也認為即使是無神論者對宗教所作的攻擊的論據,也會有助於它對神的瞭解。 .由孤立到互相依存:所以它努力和所有宗教及一切「懷善意的人們」合作。天主教對「合一運動」、「大公運動 」總是十分熱心的。 .由靈肉分割到正視人生:天主教越來越認識到,基督要建立的天國——正義、仁愛、和平的境界——是始於現世,而於來世完成的;基督要救贖的也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包括他的肉身和靈魂在內。基督不單是救人靈魂而已。 .成為真真實實的人:天主教提醒它的信友:天國的子女,也是世界的公民。教會對世界應充分關懷,對人類所遭遇到的一切,都應「感同身受」。教友不單不應逃避現世的責任,反應比非信徒更加致力於為改善世界而獻身和努力。 不問蒼生問鬼神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唐.李商隱) .漢文帝在宣室裡面召見那些曾遭貶謫的賢臣,其中賈誼可算是上等的人才。很可惜的是,漢文帝禮賢下士的目的,並非為了蒼生百姓的幸福,只是想去問一些有關鬼神的事而已。 盡人力而聽天命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 天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既不因為唐堯這樣的聖人而存,也不因為夏桀這樣的暴君而消失。用合理的行動去適應它才得吉祥,用不合理的行動去違背它就會遭殃。如果加強農事並且節約用度,天不能叫人貧困;如果養生東西完備用運動合宜,天不能叫人患病;如果順著自然規律而不去違背它,天不能叫人遇到災禍。可見水旱災荒並不能叫人捱餓,暴冷暴熱並不能叫人患病,天然的災異現象也不能使人遭災。如果荒廢農事又奢侈浪費,那麼天沒有力量叫人富裕;養生的東西不足又不肯常常運動,天沒有力量保存人的性命;違背了自然規律胡作非為,天沒有辦法叫人幸福。這樣,水旱災荒還沒有到來已經發生了飢荒,暴冷暴熱沒有侵襲已發生了疾病,天然的災異現象沒有出現已經遭到了災禍。遇到的天時和那政治修明的時代並沒有兩樣,但災情卻和那個時代完全不同,這怪不得天,這完全是人的作為招來的後果。所以能夠懂得天和人是應該區分開來的,才可以說是個有識見的至人了。 .上主創造了世界,便把世界交在人的手中,由人自己去管理、照顧。所以上主在創世紀中向人說:「你們要充滿大地,治理大地。」(創1:28)信神的人不會事事依賴神,他更依賴的,是神所賦予的能力、聰明和才智。這樣的人,才能明白甚麼叫「天人之分」,甚麼是自己該作的,甚麼是該當交託在神手中的。這並非說人不當依靠神,而是說人必須首先努力,然後把一切得失和成敗,交託於神,自己則由於已盡全力,便可以絕對釋然地,毫不介懷地繼續生活、前進。 聖經金句 1. 如果你們真聽過他,按照在耶穌內的真理,在他內受過教,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1-24) 2. 在天主父前,純正無瑕的虔誠,就是看顧患難中的孤兒和寡婦,保持自己不受世俗的玷污。(雅1:27) 3. 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2:15-17) ‧一切的信仰——至少基督徒的信仰——都是為了使個人生命更豐盛,使人際關係更和諧,使整個人類同沐神的祝福:這便是中國人所說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者是基督所宣講的天國——一個始於今世,而於來世達到圓滿階段的天國。在這個角度下,信仰絕不是一種個人和神之間的交易,也不是純粹個人的行為,而是一種正視人生的智慧,一種改善人生的力量。 第十課:我該怎麼辨? 藝術的要素 生活是一種藝術;能夠在生活中恰當地回應和處理各種不同情況,更是一種高度的藝術。 除了先天條件外,藝術需要兩個後天條件:一是知識,二是練習。 舉例來說:彈奏鋼琴是一種藝術。為了發揮這種藝術,一個鋼琴家首先必須懂得樂理,至少要能看得懂樂譜,各種強、弱、快、慢的符號,樂曲的背景、內容和精髓,不同的演繹技巧等。其次他必須經常練習,才能保持最佳狀態,在鋼琴演奏藝術上,達到最高水平。傳說巴黎有一位鋼琴家,他對天天練習鋼琴有這樣的體驗,他說:「如果我一天不練習,我便會感到自己在退步;如果我三天不練習,全巴黎的知音人士便會感覺到我在退步;如果我一個星期不練習,全世界的知音人士都會看得出我在退步。」 回應的藝術 能夠在生活中準確掌握情況,並對不同情況作恰當的回應,也需要知識和練習。明朝劉基在他的「尚節亭記」中說:「行前定則不困。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意思是說:每逢一件事,如果我們在事前能預先作多方面的認識,又能事先作周詳的計劃,就不會被它困住;如果我們平素對一件事有了研究,到了他日遇到類似事件時,就會處理得綽有餘裕。加上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實踐,那麼,即使面對棘手的問題,也不會弄到進退維谷,或陷入無可奈何的困境中了。 所以,如果我們要面對生活,要懂得如何以正確的方法去回應不同的情況,我們便必須: 第一,作好思想上的準備。即是說,要經常假設自己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作多少類型的回應;而且知道其中以那些回應最正確、最理想。 第二,要多多實踐;透過實踐去檢驗所學到的知識,並籍實踐而累積經驗,以作未來行動的指南。 回應的分類 在同一的情況下或情境中,我們可以作許多種不同的回應,其中當然有較好的,也有較差的。倫理生活的成長在於使我們能經常透過深思熟慮,去有意識地、主動地作出合理的抉擇,使個人及群體生活更和諧與完美。以下是各種不同回應的分類: (1)被動——什麼都不作,不採取行動,不作抉擇,逆來順受,聽其自然等。 (2)被動/情緒——什麼都不作,但感到困擾、不安、內咎、不自在等。 (3)求助於成人——依靠成年人,向他們求助、詢問、投訴等。 (4)求助於同輩——依靠同輩同學或朋友,向他們求助、詢問、訴苦,或按大部分人的回應方式去回應等。 (5)攻擊——採取激烈行動、責備、抗議等;手段有時粗暴,有時未必粗暴。例如對人無情譏諷,意圖控制別人等即屬此類。 (6)猛烈攻擊——採取十分激烈的行動,如怒斥,責罵、甚至毆打等。 (7)逃避——逃避問題、退卻、拒絕、迴避等。 (8)生硬嘗試——用略帶攻擊性的手段去嘗試解決問題或試探別人的反應。 (9)圓熟嘗試——在嘗試過程中懂得運用技巧,能注意到事件的整體性及當事人的反應。 (10)傳統成熟——這是指採取成年人慣用的方式。它是一種較為成熟,但未必一定正確的解決辦法;而且有時也因為太「世故」而缺乏批判性、敏銳性。 (11)創新成熟——這種解決辦法要求人運用「想像力」,突破傳統框框,找尋新方法和新出路;運用這方法時,必須注意當事人的需要、感受和利益。 回應舉例 例一:你有一位年紀相若的好朋友,他因為某些你不知道的原因而顯得十分頹喪。你該怎麼辦? (1) 什麼都不作。(被動) (2) 感到很難過,但不知如何是好。(被動/情緒) (3) 和父母或師長討論此事。(求助於成人) (4) 和其他朋友討論此事。(求助於同輩) (5) 告訴他要振作起來。(攻擊) (6) 不值他的行為,說他是懦夫,是個經不起挫折的人。(猛烈攻擊) (7) 躲開他,省得見到他那哭喪著的臉。(逃避) (8) 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生硬嘗試) (9) 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嘗試跟他談話。(圓熟嘗試) (10) 安慰他。(傳統成熟) (11) 找一些自然的機會,或把握一些現成的機會去使他開心;同時向他暗示,只要他願意,自己隨時樂意幫忙。(創新成熟) 例二:有一位同學在校中經常和你作對、欺負你。你該怎麼辦? (1) 什麼都不作。(被動) (2) 逆來順受,但感到很不高興,很煩惱。(被動/情緒) (3) 尋求老師或父母幫助。(求助於成人) (4) 尋求同學協助、 支持。(求助於同輩) (5)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攻擊) (6) 嚴重地教訓他一次,使他不敢再目中無人,不敢再隨意欺負他人。(猛烈攻擊) (7) 盡量躲避他,不與他碰頭。(逃避) (8) 嘗試和他辯論,指出他實在太霸道了。(生硬嘗試) (9) 嘗試心平氣和地和他講理。(圓熟嘗試) (10) 把他當作不可理喻的人物,接納「世上總有這些人」這事實。(傳統成熟) (11) 努力思考和反省,找出這人騷擾別人的「原因」,然後盡自己的所知和所能,去設法減少他對別人的「侵略性」。(創新成熟) 例三:你聽說有一位同學正在校中散佈一些有關你的謠言,對你相當不利。你該怎麼辦? (1) 不予注意。(被動) (2) 不採取行動,但深感受到中傷。(被動/情緒) (3) 和一位成年人討論此事。(求助於成人) (4) 請教一位同輩,詢問他該當怎樣應付。(求助於同輩) (5) 對那位同學十分不信任。(攻擊) (6) 採取行動去騷擾他,令他知難而退。(猛烈攻擊) (7) 盡量躲避他。(逃避) (8) 設法控告此人,指證他所散佈的是一種無事實根據的謠言,看他有什麼反應。(生硬嘗試) (9) 嘗試以間接方法找出事件真相。(圓熟嘗試) (10) 將來多多提防這個好搬弄是非的人。(傳統成熟) (11) 先設法瞭解整個事件的真相,(是否真有謠言?什麼謠言?誰散佈的?)和發生這一切的原因,然後才採取適當的行動。(創新成熟) 例四:你的父親不喜歡你的髮型和你穿的衣服。你該怎麼辦? (1) 置諸不理。(被動) (2) 不採取行動,默不作聲,但感到困擾.(被動/情緒) (3) 按父親的話去做,以討好他。(求助於成人) (4) 請求同輩朋友支持,向同輩朋友訴苦。(求助於同輩) (5) 和父親頂撞。(攻擊) (6) 和父親吵架。(猛烈攻擊) (7) 避免和父親碰頭,整日和自己同氣相投的人為伍。(逃避) (8) 在髮型和衣著方面變本加厲,看父親有什麼反應。(生硬嘗試) (9) 嘗試去和父親討論、講理。(圓熟嘗試) (10) 告訴父親,你已經長大了,對於這類小事情應該可以自己負責。(傳統成熟) (11) 用帶有幽默的語氣和父親討論,告訴他潮流不斷在改變,跟隨潮流並沒有所謂好壞之分;同時接受兩代間對潮流觀念總有隔膜,不必因此大驚小怪,而應巧妙處理。(創新成熟) 例五:一位老師不能控制教室秩序。你該怎麼辦? (1) 乘機休息。(被動) (2) 不採取行動,但感到不安。(被動/情緒) (3) 向另一位老師或父母投訴。(求助於成人) (4) 和班內大多數同學行動一致。(求助於同輩) (5) 自己加入搗蛋行列,使情況更糟。(攻擊) (6) 引發全班騷動。(猛烈攻擊) (7) 不上他的課,或者上課時做自己的事。(逃避) (8) 嘗試說服所有同學,使他們都覺得這位老師不適合從事教育工作。(生硬嘗試) (9) 嘗試選另外一科。(圓熟嘗試) (10) 把這類情況當作人生中某些不可避免的情況,覺得好玩、有趣。(傳統成熟) (11) 籲請各同學別再與這位老師作對,好讓大家都能安心學習;如果不能學到許多,至少也要學到一些。(創新成熟) 例六:你有一位同班同學,當他打開書包時,你看到有一些東西是你的幾位朋友所丟掉或遺失的。你該怎麼辦? (1) 若無其事,不作理會。(被動) (2) 不採取行動,也保持緘默,但心裡納悶。(被動/情緒) (3) 告訴班主任。(求助於成人) (4) 告訴朋友。(求助於同輩) (5) 面斥他是小偷。(攻擊) (6) 面斥他是小偷,打他一頓。(猛烈攻擊) (7) 假裝沒有看見,設法忘記此事。(逃避) (8) 假裝不知情,但在他面前說:「近來很多同學遺失東西。」並觀察他的表情和反應。(生硬嘗試) (9) 嘗試在他再次打開書包時,裝作高興地向他說:「真好了,你找到了志強的手錶!」(圓熟嘗試) (10) 直接告訴他,如果他不把東西交還失主,便控告他。(傳統成熟) (11) 嘗試瞭解他「偷」東西的原因,暗示他「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並暗示他如果把東西交還失主,便不控告他。如果一切無效,再計劃下一步行動。(創新成熟) 例七:你很喜歡一位異性朋友,但他(她)不理睬你。你該怎麼辦? (1) 聳聳肩,設法忘記此事。(被動) (2) 感覺憤怒,或自尊心受損,但不知如何是好。(被動/情緒) (3) 和一位成年人談及此事,徵詢他的意見。(求助於成人) (4) 聽取一位同輩朋友的意見。(求助於同輩) (5) 對他(她)甚表不滿。(攻擊) (6) 說一些令他(她)難受的話,或作一些令他(她)難受的事。(猛烈攻擊) (7) 不再和他(她)來往。(逃避) (8) 設法引起他(她)的注意,例如在他(她)面前炫耀,或說一些吸引他(她)的話,做一些吸引他(她)的事。(生硬嘗試) (9) 嘗試去發奮圖強,改變自己的不良作風,以博取他(她)的好感。(圓熟嘗試) (10) 嘗試在一段時間內設法獲得他(她)的青睞,否則放棄他(她)。(傳統成熟) (11) 找出他(她)的興趣或理想所在,然後藉此而和他(她)接近。同時要意識到,你未必是人人心目中的朋友或情人,所以你也有可能並不符合他(她)的要求!(創新成熟) 例八:你的一位同學有時會說一些令你難受的話,做一些令你難堪的事。你該怎麼辦? (1) 無可奈何。(被動) (2) 無可奈何,什麼都不作,但感到異常憤怒。(被動/情緒) (3) 請父母給你一些意見。(求助於成人) (4) 請求同學的支持。(求助於同輩) (5) 咒罵他。(攻擊) (6) 揍他一頓,或者煽動其他同學和他作對。(猛烈攻擊) (7) 避免和他見面。(逃避) (8) 採取以攻為守或先發制人為策略,使他知難而退。(生硬嘗試) (9) 嘗試改善和他的關係,看看他能否停止麻煩你。(圓熟嘗試) (10) 告訴他,如果他繼續這樣,便和他絕交。(傳統成熟) (11) 設法透視他行為的動機和背景,看看他是否因為生活上出現了問題,才變成這個樣子,嘗試去瞭解、支持、包容和寬恕。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再構思下一個策略。(創新成熟) 例九:你和一位朋友遠足,他整天悶悶不樂,默不作聲,又不肯告訴你為什麼。你該怎麼辦? (1) 聽其自然。(被動) (2) 聽其自然,但心中不安。(被動/情緒) (3) 向一位成人請教該怎麼辦。(求助於成人) (4) 向一位同輩朋友請教。(求助於同輩) (5) 叫他去死!(攻擊) (6) 向他大發雷霆。(猛烈攻擊) (7) 不再理他。(逃避) (8) 直接問他「為什麼?」(生硬嘗試) (9) 嘗試把周圍所見的有趣事物告訴他,引起他的興趣。(圓熟嘗試) (10) 請他振作起來,說些鼓勵他的話。(傳統成熟) (11) 並不刻意去強迫他回應,但經常表現出和譪可親的態度,讓他知道你永遠和他站在一起,隨時準備聽他說話。(創新成熟) 各種回應的倫理道德含義 (1) 創新成熟和圓熟嘗試一般來說都是符合倫理要求,是好的。因為它們的特點是重視對方的需要、感受和利益。 (2) 攻擊與猛烈攻擊一般來說都是不好的,因為他們不顧對方的需要。 (3) 生硬嘗試一般來說都表示未成熟,有時還是不好的。但這顯示出一個人正在嘗試、學習。 (4) 傳統成熟是一般人眼中所謂「合法」和正確的解決辦法,但未必能應付新環境、新問題。 (5) 求助式的解決辦法可好可壞,要看我們所求助的人的道德和知識水平而定。青少年若只向同輩求助,有時是很危險的,有可能導致「盲人騎瞎馬」,或「盲人領盲人」的後果。而懂得向專家或真有智慧與經驗的人求助,則可能是成熟的表現(顯示他懂得選擇適當的求助對象)。但如果凡事都問別人,或凡事都向人求助,卻是不成熟的記號。 (6) 逃避或被動並非好的解決辦法,它顯出一個人拒絕接受事實,或者無力面對問題。但如果一個人有充足理由相信自己暫時未能接受刺激、誘惑和挑戰,那麼逃避也可能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例如:一個女孩子面對一個醉漢,或者一對青年男女單獨在無人的地方相會,這時為避免產生不幸,逃避可以是一種明智的解決辦法。 參考資料 行為的連鎖反應 任何行為絕不會是孤立的,它一定會產生一連串的影響,連鎖性的反應。 從來沒有說過謊的人,會發覺第一個謊言極難出口;但有了第一次,便容易有第二次。而且,他有時還要被迫用一連串的謊言,去為前面那個謊言作掩飾。而被騙的人也可能會開始說謊,以保護自己,或者報復,這是謊言的連鎖反應。 「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句俗語,也在告訴我們: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能夠引起無窮無盡的連鎖反應。一個和平的社會,也會因此而變為充滿戾氣的社會。 然而,這只是指行為本身的影響,如果我們把受影響者的行為加上去,影響便會無限地擴大。許多影響,又會直接或間接回應到行為者的身上(見下圖的虛線)。 所以,當我們要作任何事之前,都必須慎重考慮其結果及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 許多青年人有時傷害了別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心術不正或心地不良,而是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為提高我們的道德水平,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經常練習去正視和探討我們的某一些行為所能引起的後果和反應。 有些行為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害人會引起別人報復,或隨便說人是非會損害別人的名譽等。但有些行為的後果必須專家才能告訴我們,例如某些法律行為,或有關藥物的使用等等。所以,為了使我們的行為產生良好後果,我們必須多看書以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或者是請教有專業知識的人士。切忌一意孤行,魯莽從事。 社會的不朽論 我這個「小我」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和無量數小我有直接和間接的交互關係的;是和社會的全體和世界的全體都有互為影響的關係的。種種從前的因,種種現在無數「小我」和無數他種勢力所造成的因,都成了我這個「小我」的一部分。我這個「小我」,加上了種種從前的因,又加上了種種現在的因,傳遞下去,又要造成無數將來的「小我」。這種種過去的「小我」,和種種現在的「小我」,和種種將來無窮的「小我」,一代傳一代,一點加一滴,一線相傳,連綿不斷——這便是一個「大我」。「小我」是會消滅的,「大我」是永遠不滅的。「小我」雖然會死,但是每一個「小我」的一切作為,一切功德罪惡,一切語言行事,無論大小,無論善惡,一一都永遠留存在那個「大我」之中。那個「大我」便是古往今來一切「小我」的記功碑、彰善祠、罪狀判決書。那個「大我」是永遠不朽的,故一切「小我」的事業、人格、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一個念頭、一場功勞、一樁罪過,也都永遠不朽。這便是社會的不朽,「大我」的不朽。(胡適) ‧「社會不朽」是行為連鎖反應的另一形式。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與其他人所做的一切溶為一體,決定了人類的特質,也決定了人類的命運。天主教所說的「原罪其實也含有這種意思,即是說:我們每人都活在罪的氛圍中,我們一來到世上,便受到已往無數人所犯下的罪的沾染,使我們好像活在罪的深潭中,而不自覺地傾向犯罪。這是世界不幸的根源之一。 聖經金句 1. 暗中相送的饋贈可平息忿怒。秉公行義,能叫義人喜樂;但為作惡的人,卻是恐懼。凡遠離明智道路的人,必居於幽靈的集會中。(箴21:14a,15,16) 2. 如果你們隨從肉性生活,必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們依賴聖神,去致死肉性的妄動,必能生活。(羅8:13) 3. 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羅7:19) 4. 因為受造之物被屈伏在敗壞的狀態之下,並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出於使它屈伏的那位的決意,但受造之物仍懷有希望,脫離敗壞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榮自由。(羅8:20-21) ‧如何回應生命中的各種情況?如何按照良知的選擇去生活?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我們雖然明知要以愛,以公義作標準,而且要明智地實踐,但我們卻是處於「敗壞的狀態之下」,我們經常事與願違,不能自由地、勇敢地去實現自我、實踐理想。如果連使徒保祿都感受到這種壓力,又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以我們不必怕做不到,最怕是不肯做,不肯嘗試,以致在連串的挫折中而退縮、放棄。「有志者事竟成」,在學習選擇中也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