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書庫

家庭‧民主‧信仰 2010年12月13日

目錄

如何應用本書

引言:父母與子女的信仰

第一部分 教導孩子價值觀念的一些準則

第一章 教學法與效果

範例一:從生活實況作起點的家庭教育
──日記四則:四驅車風波

範例二: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家庭教育
──教導孩子有關「邊緣人」的概念

一、純理論

二、講故事

1.聖經故事:
2.中國故事:

三、看圖片

四、錄影帶、電影、電視

五、參觀、考察、生活體驗、活動教學

第二章 學習的完成

一、知識、態度、技能

二、培養對「邊緣人」的正確態度

1.聖經故事
2.中國故事
3.培養注意力和醒覺性
4.具體行動
5.祈禱
6.參與賑災和主日奉獻
7.角色扮演

第三章 如何回答孩子提問

一、注意言語的障礙和隔膜
二、即問即答
三、簡單、直接而正確
四、與生活和經驗連結起來
五、理性的
六、信仰的
七、個人的
八、由應否到如何
九、並非唯一答案
十、相信聖神,也為孩子祈禱

第四章 環境與教育

第二部分 家庭民主教育

第一章 兒童心理ABC

一、做孩子成長的伴行者

二、瞭解你的孩子

三、孩子需求什麼?喜歡什麼?

四、親子活動與家庭教育

第二章 家庭與民主

第三章 民主人的基本態度

一、對自己
甲、主體意識
乙、訴諸理性
二、對別人
甲、平等互惠
乙、容忍包涵
三、對社會
甲、社會承擔
乙、民主風度

第四章 主體意識

一、有高度自尊及自我價值感

二、有自發和創造力

三、有自律精神和自制能力

四、顧慮一切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並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而負起責任及承擔後果

五、有爭取應得權利的勇氣

六、擇善固執,敢於為理想而抗拒群體的壓力,逆流而上

七、有能力在現實和理想間取得平衡,在不斷求進步中同時接納人生中某些限制和缺陷,對人生和社會永遠懷有希望

第五章 訴諸理性

一、有獨立思考能力

二、說道理、講事實、反對強權,以科學態度致力認識真相

三、願意尋求和尊重證據;面對新證據時,也可以改變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四、勇於認錯,知錯能改

五、有批判不義情況的正義感

第六章 平等互惠

一、培養愛人的情懷,有慈悲和博愛之心

二、平等待人,肯定別人的價值;懂得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需要

三、尊重別人的權利

四、懂得與人合作

第七章 容忍包涵

一、容忍和包涵不同的意見和價值觀;有互諒互讓和妥協的能力

二、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場,同時尊重別人的立場;願意對自己的行動作出解釋,同時也願意聆聽別人的解釋

三、有大同理想,願意打破黨派、階級、宗教、意識型態等的局限,與不同意見者對話

第八章 社會承擔

一、對社會有歸屬感和承擔感,肯定自己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身份

二、相信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四者是現代社會的基石,因此要爭取民主、維護人權、促進自由、提倡法治;在爭取個人改變的同時,亦爭取環境和制度的改善

三、肯定個人與社會有唇齒相依關係,對事情採取參與態度而不只是冷眼旁觀,更不輕言歸咎於「社會的錯」;並善盡公民責任,例如投票、監督政府、參與公共事務和響應社會行動等

四、重視環保,對物有情,保護這唯一的地球

第九章 民主風度

一、以最多數人的最長遠利益為依歸;在團體生活或行動中,要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並有「輸得起」的風度和胸襟

二、尊重陌生者的權利(第六倫),重視法律和公德;特別保護社會中的邊緣人和弱小者

三、有為大眾服務的獻身熱誠和犧牲精神

第十章 小結──不做「好」父母!

第三部分 兒童及青年常問的問題

一、唯一真神

1. 世界是怎樣來的?
2. 天主又是誰造的?
3. 在天主未造世界以前,他住在什麼地方?
4. 天主為什麼要造人?
5. 為什麼老師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呢?
6. 世界上真的有天主嗎?有什麼證據?
7. 別的神是真的嗎?有沒有觀音、如來佛、玉皇大帝、關公、門神、土地……?
8. 宗教是否只是對不知的事的迷信?有學問的人、科學家、哲學家等是否不必信宗教?
9. 天主是不是真的無所不在?我偷東西吃時天主會見到嗎?
10. 世上是不是真的有鬼?天主能保護我們嗎?
11. 天主要人欽崇他在萬有之上,是否太自私?
12. 為什麼要敬禮聖母?為什麼基督教說我們拜聖母?
13. 什麼叫偶像?為什麼基督教說我們拜偶像?
14. 為什麼亞當、厄娃只是吃了一個蘋果,就受天主罰?

二、信仰與人生

1. 信仰和迷信有什麼分別?
2. 宗教和科學有相同的地方嗎?
3. 有宗教信仰的人與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何分別?
4. 做好人是否已足夠,為何還要有(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5. 很多有信仰的人都是愁眉苦臉的,那麼信了是否會使人不快樂?
6. 人生太短,應過一種多姿多采的生活,如卡拉OK、打麻將、天天享樂等,為什麼要花時間在信仰上,過一種沉悶的生活呢?
7. 天主為什麼給我自由?為什麼他不能使人不妄用自由、不犯罪?有了自由,又有犯罪的危險,自由有什麼用?
8. 天主既是全知的,他又安排一切。若他已安排了我們失敗,我們積極、努力又有什麼用?反正他早已知道我們會失敗了!
9.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10. 怎樣的生活才算是基督化的生活?

三、耶穌、救主、真宗教

1. 耶穌是誰?
2. 耶穌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3. 耶穌講什麼話?中文或英文?
4. 我早些出生便好了,可以見到耶穌!
5. 三王來朝時,他們獻的黃金、乳香、沒藥代表什麼?
6. 人犯罪,為什麼要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7. 天主愛耶穌,為什麼卻要他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
8. 天主教和基督教那一個是真宗教?耶穌原來建立的是天主教或基督教?
9. 為什麼基督教朋友們說耶穌建立的是「基督教」?因為宗徒大事錄十一章中說:「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宗11:26)
10. 為什麼有些基督教徒說天主教是假教會,甚至說天主教是「邪教」?又說信天主教的人不能得救?
11. 不信基督的人是不是一定下地獄?
12. 人為什麼要信主耶穌?有什麼好處?
13. 耶穌是不是常常和我在一起?為什麼我感覺不到?

四、祈禱、聖經

1. 為什麼要祈禱?祈禱有多少形式?
2. 我丟了一件玩具,求天主給我找,為什麼他不幫?我的電子遊戲機壞了,求天主幫我修理,為什麼他不理?有一次,我求天主幫我考試,我卻失敗了!為什麼?
3. 耶穌在聖經中行了很多奇蹟,例如醫治病人,復活死人;天主也從獅子的口救出了達尼爾先知。為什麼他今天不行奇蹟呢?
4. 「亞孟」有什麼意思?
5. 應在什麼時候祈禱?是不是一定要在聖堂中才可以祈禱?
6. 怎麼向一個看不見的「神」祈禱呢?我又怎麼知道他在聽我的祈禱呢?
7. 我能聽到天主的聲音嗎?他的聲音跟人的聲音是不是一樣的?
8. 我還未受洗,祈禱有意義嗎?
9. 為什麼我的祈禱有時會無效?
10. 聖經是什麼?
11. 我們怎麼知道聖經是真的呢?
12. 我們應怎樣讀經?

五、感恩祭、聖體、修和聖事

1. 為什麼每個星期天要去望彌撒?隔個星期去可不可以?
2. 彌撒很悶,為什麼還要去?
3. 彌撒時間太長,為什麼不可出去玩?
4. 為什麼在彌撒中要吃耶穌的屍體?
5. 為什麼每天都有彌撒?
6. 為什麼你們這樣緊張要我在主日去聖堂?
7. 彌撒中收奉獻時,我沒有錢,要奉獻什麼?
8. 為什麼彌撒又叫感恩祭?
9. 我們在彌撒中唱歌唱得不好,天主會喜歡嗎?彌撒、唱聖詠、祈禱真的能光榮天主嗎?
10. 為了好好參與彌撒,我要注意什麼?
11. 罪是什麼?
12. 犯了罪該怎麼辦?
13. 告解有什麼用?我常常犯同樣的罪,辦來辦去都無法改進,真沒意思。
14. 為什麼犯罪後不可以單單向天主懺悔,還要向神父告解?

六、痛苦、不幸、天災、人禍

1. 為什麼隔壁的安仔會殘廢?
2. 安仔殘廢,是不是因為天主罰他,或罰他的爸爸媽媽?(或因為他的爸爸媽媽做過「陰功」的事?)
3. 我是一個殘障人士,我覺得天主很不公平,為什麼他偏偏選中我?他這樣對我,他還愛我嗎?我還應感謝他嗎?
4. 我們應怎樣面對殘障問題?如何對待殘障人士?
5. 為什麼天主不使颱風、地震、水災、火災都停止?
6. 為什麼天主會讓人做壞事?
7. 為什麼人會偷東西、說謊、打人、殺人?
8. 為什麼我們不能想做就去做?
9. 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不公平的東西?那麼多痛苦?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孩子餓成這個樣子……?
10. 為什麼人們要打仗?為什麼世界有戰爭?
11. 我們可以消滅所有的戰爭嗎?
12. 別人傷害我,我為什麼要忍耐、不還手?什麼叫做寬恕?
13. 世上有些國家很發達,有些很落後;有些地方人民豐衣足食,有些地方人民大批餓死;有些地方人民寶貴得不得了,有些地方人民的生命不值一文……天主是不是不公道的?為什麼他不有所行動,去改變這個世界的面貌?

七、信仰與大自然

1. 為什麼要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2. 為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作什麼?
3. 為什麼要保護樹木和樹林?
4. 為什麼要清潔香港?我們能做什麼?
5. 如果不能徹底環保,講環保是不是多餘的,甚至是偽善的?
6. 什麼是綠色思想?它和環保有什麼不同?

八、死亡與復活

1. 天主如果給我們生命,又為什麼要我們死?
2. 我什麼時候會死?
3. 人死了往那裡去?
4. 死的時候會怎樣?人會發生什麼變化?
5. 為什麼婆婆會那麼快死?
6. 為什麼我的弟弟/鄰居的小妹妹又那麼快死呢?
7. 媽媽,你會不會死呢?
8. 我們真的會復活嗎?我們怎樣復活?怎樣升天?

九、天堂‧地獄‧鬼

1. 人死後會變成鬼嗎?為什麼有那麼多鬼的傳說?
2. 地獄是什麼?它在那裡?
3. 天堂是什麼?它在那裡?
4. 電視新聞報告的那個大壞蛋死了,他會到地獄去嗎?
5. 魔鬼是什麼樣的?我怎麼知道牠存在?有人見過魔鬼嗎?
6. 魔鬼會偽裝成光明的天使嗎?我們怎能辨認出牠來?又怎能避免牠的誘惑?
7. 世界會結束、會毀滅嗎?為什麼許多人說「世界末日」就快到?
8. 有沒有輪迴?

第四部分 兒童初領聖體補充資料

甲、聖洗聖事──加入教會大家庭

乙、修好聖事──與天主及與教會重修舊好

丙、彌撒/聖體聖事(一)──合一的宴會、生命的食糧

丁、彌撒/聖體聖事(二)──耶穌的偉大祭獻

*****   *****

 

如何應用本書

1.這是一本專為父母而寫的書,父母須再三閱讀,消化及融會貫通了,才能教育子女。

2.這本書最適宜用於分享,尤其父母之間的分享,或在夫婦基基團(信仰小團體)中作分享之用

3.本書對很多問題都有頗突破性的見解,父母或夫婦基基團團員可按此方向,彼此交換意見,找出可行的具體辦法

4.本書的內容有家庭瑣事,也有世界、國家、民族大事;有微觀,也有宏觀的角度;有實踐,也有理論的部分。其中有些理想,在現實環境或在我們過去的經驗中,更簡直近似夢想。但這正是基督要我們走的福音之路、成全之路,亦即耶穌所說「如同天父那樣成全」的路。

5.本書引用聖經的部分「必須」直接翻閱聖經;有引用本人著作的地方,亦最好能翻 閱原文。

6.本書題材適合教育三歲至十三歲或甚至十三歲以上的子女,因為人生的方向是一樣的,分別只是步履的大小而已。

7.本書的內容並非為課堂式的講授而撰寫,亦並不針對某一特別年齡的孩子。父母應 隨時隨地把握機會,利用生活中的每一環節去教導子女;以身教、以言教、按子女的成長程度、和子女一起探索及面對人生的一切問題。

8.教育子女是百年樹人的大業,也是和天主一起去塑造生命的偉大藝術創作。當我們在教育子女至感到無能為力時,千萬別忘記為子女懇切而長久地祈禱,把子女及子女的前途交託在天主的手中。

9.本書很強調信仰與生活,宗教與社會的整合,適合教師、輔導員,及一般教友作參 考之用。關心香港及中國民主化的人,更值得細心體味本書提出的民主教育方向。

10.聖經在信仰傳遞中的優先位置

‧聖經在培育子女信仰上有絕對重要的地位,父母應從小培養子女對聖經有正確的態度。

‧要幫助子女明白,聖經是天主的聖言,是天主「此時」、「此地」向「」說的話。

‧我們每人都有天主聖神,只要我們懷著受教的心,張開耳朵,順從聖神的引導,就 能聽到天主的聲音,明白天主要透過聖經向我們傳遞的信息。

‧但為使聖經在我們身上發揮最大的效用,我們必須給天主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時間:即讀經後至少要有一、兩分鐘的靜默,選擇一句最感動自己的句子(金句),緩慢而有節奏地在心中重覆默誦三次、五次,甚至十次、八次,讓天主直接向我們說話,讓他的聖言直接滲入我們的心中。

空間:即掃除我們心內一切阻礙天主聖言發揮作用的東西,例如偏見、幻想、傳統的包袱、個人或集體的私利等等。並以一種開放的心靈去接受天主的話,用天主的話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去批判一切的價值觀念。

用天主的話去指導生活的意思,就是要以天主的聖言為優先。當天主的話與其他的 思想或價值判斷相矛盾時,要時常以天主的話為優先的選擇。即使面對令我們困擾、不明白、難於實踐的聖經信息,我們也應熱切懇求天主幫助我們明白,幫助我們實踐,而絕不要輕易地讓人的話或自己的「智慧」去否決天主的話。

‧但聖神也在教會、在世界、在別人身上,所以我們除個人讀經外,也應和別人一起 分享聖經,尤其要在教會內,及在回應世界的需要下去了解聖經,找尋天主的聖意。

‧當然,這種對聖經的態度是很難「教」給子女的,父母必須先有這種態度,才能傳給子女,讓子女也感染到和學到這種態度。

 

引言:父母與子女的信仰

下面有一封信,是筆者的一位朋友寫給筆者的。信內表達的信仰觀點你同意嗎?請作父母的看完這信後,回答隨後的問題,並討論。

錦堯兄: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小女欣欣在逾越節的晚上領了洗,對我夫婦倆來說,這是對信仰的重 新肯定。我對孩子的寄望是,在她長大摸索人生的意義和神的同時,能幫 助老頭子老媽子不斷更新他們的信仰,幫助他們了解生命的奧秘。我相信 欣欣的世界,欣欣一代的信仰一定與我們的十分不同,我為此而好奇,而 覺得興奮。我有點覺得像個只唸過舊數的父親,現在反過來與孩子一起讀 新數似的。

  歲寒,請珍重。餘不贅,祝

主佑安好!


志誠上


一、為什麼「讓子女領洗」,就是父母對信仰的「重新肯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們認為在子女長大摸索人生意義和追尋神的同時,亦能幫助你們更新自己的信仰 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們子女要面對的未來新世界,將與你們現在的世界十分不同,因此,要在新世界中活出的信仰亦會與你們現在的信仰十分不同。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你能舉出例子來嗎?(例如:九七後的世界會有不同嗎?有什麼新科技?會出現什麼新消費模式?社會的道德觀會否轉變?人際關係會否不同?家庭制度及婚姻穩固性如何?將會有什麼新生事物?會有什麼可預知和不可預知的轉變……??? 信徒應如何回應這些轉變,活出自己的信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如果你們只讀過「舊數」,你們願和子女們一起唸「新數」嗎?你們必須有什麼準 備(心理上的?知識上的?有關社會的?有關國家的?信仰上的?宗教上的?)才可有效地把信仰傳遞給子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們希望你們的家是個怎樣的地方?你們有特別的「夢想」嗎?你們希望你們的家是個孕育夢想的地方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教導孩子價值觀念的一些準則

第一章 教學法與效果

價值觀念主要不是靠用口去教導得來的,它要靠表樣、見證、示範、感染和鼓勵。 換句話說,父母必須自己有某些理想,然後才能把它們傳遞給子女。

這是最重要的大前提:要有信念,才可傳信念;沒有的,便不能給人。

在這大前提下,我們再探討一些傳遞價值觀念的方法。

父母教導子女的方法,一般來說有四類,即幫助孩子:

一、邊聽邊學──從教導/聆聽中學習。
二、邊看邊學──從觀察/注視中學習。
三、邊試邊學──從模擬/預演中學習。
四、邊做邊學──從實踐/行動中學習。

若以教學效果而言,則邊試、邊做的效果,大於邊聽、邊看的效果。

附圖的三角形亦顯示純理論的教導,效果遠不如生活體驗和具體實踐的效果大。

但這並不是說不要講理論。相反地,我們必須從小教導孩子理論,讓他們不但明白,而且能掌握他們所明白的東西,並將明白的東西轉變為概念(例如在下面所提到的「邊緣人」的概念),使客觀聽到和看到的、經驗到的資料成為系統的知識。



這個三角形的意思,也是告訴我們必須用多元化的方法去教導孩子,由純理論到具體實踐都要。但要常醒覺到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效果,越接近三角形底部,效果越大。

柏拉圖認為孩子只能由「Sight & Sound 」,即藉視覺和聽覺去學習,很難明白抽象的語言。所以在教導時,必須由形象的、具體的東西開始,不過卻要應用三角形中所有方法,或將大部分方法同時應用。例如:先講少許理論,再看一些圖片或錄影帶,有機會則上街找一些實物或實例看一看,再有機會還要作親身的體驗和接觸。

範例一:從生活實況作起點的家庭教育

日記四則:四驅車風波

星期一

兒子今天纏著我,要我給他買一部四驅車,要和表哥仔新買的一模一樣。我已經拒絕了他的要求。幸好,他也接受我的解釋。

我不買的原因多著呢!

一、別人有的物件,我們怎可能一一擁有?況且,他日孩子長大,將會面對更多的物質引誘,我不願意他成為物質的奴隸!

二、兒子「名下」的玩具車,大大小小計來不下一百輛,還有什麼理由要多添一輛?

三、我們要知足,世界上有很多孩子連一件玩具也沒有呢!我們卻因為得不到第一百零一件而傷心起來!

四、金錢是上主的賜與,我們要好好利用它,為己為人,都不要浪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對他的玩具車,毫無認識,多一部或少一部,於我,是沒有分別的。其實,這大大小小的玩具車,就是他和父親倆的「珍藏」。

我們夫婦二人,等孩子睡著了,再繼續討論此事時,我才知道四驅車是一種新產品,更是新興的玩意。雖然丈夫同情兒子「人有我無」的痛苦,但我仍堅持我的做法。最後,他還是同意依我的意思決定了!

星期四

兒子再也沒有提及四驅車的事。但這幾天,他的表現卻不大對勁。特別頗皮,愛哭鬧,又故意作些令我不高興的行為。

我想,一定有原因。

星期五

今天晚禱時,我問兒子:「這幾天,你不乖呢!心情不好?很不高興?生媽媽的氣?是不是因為媽媽不肯買四驅車?」他點著頭,沒有作聲。

我又再費一番唇舌,叫他明白我如何如何愛他!雖然沒有答允他的請求,但我仍然是愛他的!又再一次解釋我為何作此決定。

最後,我們母子倆作出協議,把購買四驅車的費用儲起來,然後找一個機會,捐給有需要的人。

星期日

今天,兒子把儲起來的錢(購買四驅車的費用),捐了給庫爾德族的難民。

晚上的祈禱,他這樣說:「天主,我希望世界和平,求你叫人不要打仗,因為戰爭令很多人痛苦,我在電視看見一些很細的BB(嬰兒)在醫院裡。有些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在戰爭中死了!很慘呢!求天主教我們不要打架,要世界和平。多謝天主!」

一個五歲的男孩子,也有這份悲天憫人的情懷,作出如斯真摯的禱告,這更教我相信:「在孩子長大摸索人生的意義和神的同時,能幫助老頭子老媽子不斷更新他們的信仰,幫助他們了解生命的奧秘」。

(本日記轉載自公教教研中心「啟」第38期,作者為楊淑嫻)

範例二: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家庭教育 ──教導孩子有關「邊緣人」的概念

教育方法包括下面由一至五各項及第二章全章。

一、純理論

講理論前,適宜先利用「活動教學」的方法,讓孩子明白什麼叫「邊緣」。例如:父母手牽手圍成一個小圈,請孩子突圍而入;父母則設法不讓孩子進入,讓孩子經驗一下「被排斥在外」的滋味。邊緣人就是這樣地被人排斥、被推到邊緣的人。

活動是為了帶出理論;理論就是我們做一件事的「理由」,也是我們怎樣看東西的 「角度」。所以活動後就要解釋這活動,即講理論。

不要害怕給孩子講純理論的東西。要及早告訴他一些正確的概念(即使他不能完全明白),這些概念會成為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和信念的一部分。

1. 給他講解什麼叫「邊緣」;先給他看一個圖:


「邊緣人」就是處在「邊緣」的人;有「中央」,就有「邊緣」。
邊緣人英文叫 marginalised people。
教他寫邊緣、邊緣人、中央、marginalised people 這四個名詞。

2. 邊緣人=被忽略、被輕視、被推到邊緣的人;沒有人聽他們講話,沒有人重視他們的意見,沒有人理會他們;許多時別人甚至不知道,或想不起有邊緣人存
在。

3. 想不起有邊緣人,因為我們太注意自己,太自我中心,太為自己打算;或者是我們以前沒有受過這方面的培育,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沒有人告訴過我們有這回事。

4. 中央與邊緣比較

中央 有錢 有權 有勢力 有知識 生活環境好 住的地區「高尚」(高尚住宅區)……
邊緣 貧窮 無權 無勢力 文盲 生活環境差 住在貧民區、徙置區、臨屋區……

5. 我們的社會,許多時會有中央/邊緣對立的現象(雖然並不一定要對立),例如:

中央
邊緣
中央
邊緣
父母
老師
男人
老闆
上司
幹事
子女
學生
女人
工人
屬下
會員
大財團
政府官員
知識分子
健康的人
本地居民
正派人士
小市民
老百姓
文盲
老、弱、傷殘人士
非法移民、新移民、難民
妓女、犯人、吸毒者、乞丐、 流浪漢、露宿者……

6. 在世界的層面上,也會有中央─> 邊緣的對立,例如有錢的國家(美國,西歐國家、日本、澳洲等),相對於貧窮的國家(非洲各國、印度等)。
這裡可給孩子看世界地圖。

7. 有時,一個宗教的人會把其他宗教人士當邊緣人,信神的人會把無神主義者當邊緣
人(無神主義國家的人也會把宗教人士當邊緣人),高文化(或自以為高文化)的民族或國家會把低文化的民族或國家當邊緣人。有些白人會把有色人種當邊緣人,有些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會把回教徒當邊緣人。許多大民族都會把少數民族當邊緣人。中國人以前叫黑人做「黑鬼」,叫印度人做「阿差」,以及世界各國的「種族歧視」現象,其實都是把異族人當邊緣人。

這是社會的糾紛和國際間戰爭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8. 以上的理論,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導孩子呢?越早越好!只要他開始跟你談話、問 你問題,你便可以這樣回答他,可以告訴他這些理論。他不會完全明白你所說的, 但他會有興趣聆聽你講的話,而且他會記住你講的東西,並看你怎樣做!當然,你並非一次過和他談這些理論,而是由三歲到十三歲,或到更大的年紀。他會逐漸明白你所說的,並用這些觀念去理解周圍的事物。待到他真的明白以後,這理論不單已深印在他心中,而且還會成為他的信念。他還會以為這信念是屬於他自己的,是他與生俱來的東西呢!

二、講故事

許多故事都是有關邊緣人如何被歧視的故事。例如:

1. 聖經故事:

淫婦(若8:1-10);胎生瞎子(若9:1-8);
慈善撒瑪黎雅人故事中的傷者(路10:30-32);無牧之羊(谷6:34);
蕩子(路15:11-32,尤其要指出,故事中的哥哥很不喜歡這個蕩子弟弟);
法利塞人和稅吏的祈禱(路18:9-13,尤其指出這稅吏如何被輕視);
被門徒輕視的兒童(瑪19:13-15);麻瘋病人(路17:11-19);

甚至耶穌自己也被視作邊緣人:他因為是木匠的兒子和屬於工人階級而不受重視(瑪13:54-58),他因為自己的出生地而不受重視:「納匝肋能出什麼好事?」(若1:46),他被當作罪犯(谷15:26),他被釘在十字架上(谷15:24)。

2. 中國故事:

「嗟來食」故事中的那個挨饑抵餓的人;「苛政猛於虎」故事中的那家人(註)。此外,在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小說中,也有許多邊緣人被欺壓的故事。

父母在講這些故事時,要詢問孩子:你喜歡那個人?不喜歡那個?為什麼?誰是壓迫者?誰人受壓迫?為什麼他受壓迫?能否不用壓迫的方法解決問題?什麼方法?



(註):見徐錦堯著「新民」P.93;P.38

三、看圖片

圖片可以幫助孩子較易於具體地看到和捕捉到真實的情況。

例如一些有關窮人、饑餓的非洲人的圖片,或一些風災、水災、地震後的災民或毀壞的房屋,或難民、露宿者、吸毒者、戰爭中的受害者……等等的照片。和孩子一起討論(切記不要太快告訴他們)這些人所以貧窮的原因,有時是因為他們本身有問題(例如懶惰……),有時卻是因為被環境所迫(例如剝削……)。但更大的問題是社會有時沒有給他們翻身的機會。他們一旦成為邊緣人,就會停留為邊緣人,難得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雖然中國人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含有人人可以翻身的鼓勵性意義,但畢竟我們的社會必須給邊緣人製造多一些機會,他們才會較易於翻身。

四、錄影帶、電影、電視

尤其有關上述問題的紀錄片,但應與孩子一起觀看,一起討論。

五、參觀、考察、生活體驗、活動教學

有機會要帶孩子去看臨屋、籠屋、安置區、木屋區、難民營等,也比較一下這些人的居住環境與山頂、淺水灣區等的高尚住宅區的分別。在石澳和赤柱,更可以同時看到上述兩種居住環境如何毗鄰而存在。

也可以帶孩子看看露宿者、路旁的乞丐,或在孩子身邊有時會出現的衣衫襤褸、蓬首垢面的人,以致在不大清潔環境中工作的勞苦大眾等等。

有機會更可讓孩子體驗一下不太舒適的生活,例如鄉間的生活,中國大陸農村的生活,沒有自來水的環境,和物質缺乏的地方。香港有些簡陋的渡假營,也可以幫助宿營者體驗簡樸的生活。這些體驗和後來的反省、分享,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教育作用

在這個教育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十分重要。有些父母在鄉村中頻頻掩鼻與皺眉,那不啻在說:簡樸的生活不好,農村生活更糟糕!

有一首新詩,叫「牆」,它描述城市人與鄉下人之間有一道無形的牆,使兩者不能溝通,無法了解:
「你指著麥苗,叫韭菜。剛踏進鄉村,便把鼻子捂起來;你,不要怪我,默默地掉頭而去;一堵高牆,把你我界開。」(見徐錦堯著「新民」P.83)

第二章 學習的完成

一、知識、態度、技能

教導孩子,不單要給他們知識,更重要的還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達 致這態度的方法。

所以學習的完成要包括三方面:知識、態度、技能。

1. 知識:這是屬於認知及思考的範疇

‧幫助孩子認識客觀的事實,全部的事實,並懂得由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去觀察同樣 的事實。

‧幫助他們懂得分析及評估所獲得的資料,了解資料間的相互關係。

‧使他們能夠總結、引申、推理,和作出判斷。

‧能夠靈活運用資料,甚至在這基礎上找出新理論、激發新思想。

2. 態度:屬於感情和價值的範疇

‧幫助孩子「感受」到人生和社會中的不平等、不正義、不正常、不健康的狀況。

‧使他們有「興趣」去為改善此不健康狀況而努力,消除他們對社會與人生問題的抗 拒與「冷漠」。

‧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符合道德標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 技能:這是屬於行為和技術的範疇

‧幫助孩子按照所認識的正確方法,按部就班去實踐。

‧經過重複的實踐而成為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

‧掌握實踐的規律和技巧,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中作出彈性的回應,找到正確的處理方 法。

二、培養對「邊緣人」的正確態度

真正的信仰培育,應以改變孩子的態度,或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態度為依歸。換句話說,在教授「邊緣人」概念的同時,必須幫助孩子對邊緣人有正確的態度。下面的七個辦都很值得參考。

1. 聖經故事

面對「邊緣人」,最基本的態度是尊敬、接納、關懷和以平等相待。但孩子並非每天面對「邊緣人」,因此,培養他們平常對人的尊敬、關懷和平等態度是很重要的。

在這方面聖經有很多很多的描寫。例如:我們都是天主的肖像,大家都是尊貴的、平等的(創 1:27);我們大家都是兄弟姊妹,因為我們都有一個父親(天主經:瑪 6:9-13);耶穌要我們愛「最小的兄弟姊妹」,這是最後審判的標準(瑪 25:34-36) ;耶穌要我們「彼此相愛」(若13:34。這裡強調耶穌的話是: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 也要「彼此」相愛。耶穌並沒有說: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要愛「我」。)雅各伯更 認為愛人本身,就是真真正正的宗教行為:「純潔無瑕的虔誠,就是照顧在患難中的孤 兒和寡婦」(雅1:27)。

2. 中國故事

在管鮑之交的故事中,管仲實在不是個好朋友,甚至可說是個壞蛋,但鮑叔牙接受 他、鼓勵他,給他很多機會再來一次,使他獲得了最後的成功。(見徐錦堯著「新民」 P.117)

在「地獄大盜與蜘蛛之絲」的故事中,那個大盜沒有對其餘的人慈悲,所以最後仍 不免掉回地獄。(見蔡志忠漫畫「禪說」 P.148)

3. 培養注意力和醒覺性

要幫助、愛邊緣人,首先要醒覺到他們的存在,注意到他們的困境。在這方面,可 以多問孩子一些問題,例如:在操場上有沒有見到一些害羞的、不敢參加遊戲的小朋友 ?每天上學,有沒有見到一些愁眉苦臉的同學?看電視新聞,有沒有注意到有些人在受 苦、受人欺負?等等,這些問題的目的,是使孩子經常醒覺和留意到,在他身旁有許多 值得他關懷的人。

4. 具體行動

要鼓勵孩子以行動去愛和關懷。例如:見到朋友不高興,要鼓勵他;同學被老師罵 了,不單不要恥笑他,還要安慰他等等。

5. 祈禱

每晚,或至少每週一次和孩子一起祈禱。一方面為孩子所見到的、所遇到的不快樂 和不幸的人祈禱,另一方面也為社會中的其他不幸人士祈禱(尤其如果孩子也看電視新 聞的話)。當然你也可以先簡單地給他描述一下當天(或本週)的社會大事,那些自殺 的、遇到意外的、工傷的,及各種天災人禍的事故,然後誠心為這些不幸的人禱告。祈 禱方式可以是信友禱文式的,也可以先由父親或母親唸一句,然後由孩子重複那一句, 這樣一句句的唸下去。祈禱是幫助孩子醒覺和關懷周圍的人的好方法。

6. 參與賑災和主日奉獻

遇有賑災運動,可以鼓勵孩子捐獻他的小部分(例如孩子的零用錢,他的儲蓄), 加入父母的大部分,一起為有需要的人奉獻,並趁機會給他描寫受災人士的情況。在主 日的彌撒奉獻中,也可以把錢交給孩子去奉獻,同時解釋奉獻的意義。(奉獻的意義可 參考徐錦堯著「建設小團體──基基團聚會手冊」下,P.66)。

7.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孩子較深入地了解當事人的處境和心情,也可以幫助他掌握到 如何處事,或對一個情況如何反應的技巧。上面第4項提到要有具體行動(如鼓勵同學 、安慰同學等),角色扮演就是一種操練、預習或者預演,使孩子能掌握到如何使信念 變為行動。角色扮演的範圍,可包括各種幫助人或安慰人、鼓勵人的方法。例如如何安 慰一個受老師責罵,或考試不及格的同學等等。父母在鼓勵孩子行動、助人以前,有時 可以先做角色扮演,增加孩子對行動的信心。

 

第三章 如何回答孩子提問

在教導孩子時,孩子同時也會提出很多問題。下面是在回答孩子提問時的一些重要原則:

一、注意言語的障礙和隔膜

言語可以促進溝通,也可以阻礙溝通;可以揭露、傳遞一個人的思想,也可以遮蔽、掩蓋一個人的思想。你口中的「愛」字,和孩子口中的「愛」字,內容未必一樣;你所認為的「害怕」,不一定等於孩子心中的「害怕」。用詞相同,了解不同,誤會便會產生。有時孩子問完再問,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在搗蛋,因為他還未明白你的所指。

父母必須首先掌握孩子的問題,然後才能給他準確的答案。有時在他的表面問題背後還有一個隱藏著的問題,父母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性,才能明白孩子小小腦袋中的疑惑。例如:有時孩子問「天主是否全能,他能否保護我們」時,他其實是在「怕鬼」,並想知道天主能否打敗牠。又或者當孩子問「為什麼要去主日彌撒」時,其實他是因為感到主日彌撒氣氛太沉悶。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詢問,必須有耐心,並多用心靈的耳朵去聆聽。

不明白孩子的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加以「核對」,即反問孩子:「你的意思是不是……?」「如果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好像是在問……,對嗎?」

二、即問即答

千萬不要推後幾日,或推說太忙,或說:「等你長大後才告訴你」。你今天不回答孩子的問題,以後他未必會再問你。即使你有時無法不推遲一點才能和孩子討論,但千萬記住不要食言,不要黃牛!

三、簡單、直接而正確

千萬不要繞圈子,不要迴避問題,也不要用些似是而非的話來搪塞。對年紀小的孩子不要回答得太多、太複雜,但也不可低估他的理解力,尤其他的記憶力!如果他記牢了你的錯誤答案,便很難使他後來接受正確的答案!

四、與生活和經驗連結起來

答案最好和孩子的生活和經驗有關。例如:在大自然中教導孩子有關天主創造天地的故事;用一串長長的火車模型教導孩子因果定律(一個車箱拉動另一車箱),而帶出天主是「第一因」(即火車頭);在污染的海邊或河邊教導孩子不要污染天主的創造……都是最有效的教學法。

五、理性的

即時常要講出理由,而且要與生活有關;不要說些強詞奪理,或者抽象空洞的話。
例如:
‧我們要相親相愛。理由:因為在愛的氣氛中生活,大家都會覺得更快樂,而且不必恐懼。
‧我們要幫助弱小者。理由:因為我們有時也需要別人幫助,而活在一個互相幫助的社會中,大家都會得益。
‧我們要度簡樸的生活,學習享受人生。理由:因為貪得無厭永遠不能使我們真的滿足。

六、信仰的

即要將生活與聖經連結起來;如能滲進一些簡單的神學或教會的訓導便更妙。例如:

‧我們要相親相愛。理由:因為我們都是天父的兒女,大家都是一家人,而且主耶穌也叫我們相愛;他死在十字架上,也是為了愛我們。

‧我們犯錯要悔改。理由:因為天父會歡迎我們回到他身邊,好像蕩子回頭故事中的那個父親一樣。

‧我們要環保,不浪費,不弄污大地。理由:因為天主才是世界的主人,他要我們好好管理大地,珍惜他所創造的一切;而且一切都是天主的恩典,我們無權糟蹋。

‧我們總不要失望;即使失敗了,也要有勇氣再來一次。理由:因為天主是全能的,他能夠幫助我們;他是全善的,他願意幫助我們;他是最忠信的,他答應過幫助我們,就一定會實踐他的諾言,在適當的時候幫助我們。這裡也可以告訴他耶穌平息風浪的故事(谷4:35-41),告訴他:「主沒有應許我們不遇風浪,但應許過在任何狂風巨浪中,與我們同在。」

‧我們要幫助、賙濟窮人。理由:他們都是基督的兄弟姊妹,而且耶穌說過:「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 10:8);聖盎博也說過:「當你施捨窮人時,你就是把原屬他們的歸還給他們。」所以在施捨時,千萬不要有盛氣凌人、目空一切的態度。

七、個人的

即父母的答案,必須也是他們個人的答案、個人的抉擇,反映他們個人的生活,並為這答案作個人的見證。亦即是說,父母必須同時注重言教與身教。父母不單要指出理性的、聖經的、教會的見解,也要給孩子知道,這正是他們本身深信的見解,是他們在生活上服膺、踐行的準則。

父母有時也應該指出,並非每個人都這樣信、這樣作,有時甚至要告訴孩子,有許多有關生活的理想,許多人並不這樣信,也不這樣作。但這正是他們作父母的抉擇,他們的信仰和理想。

相對於世界大潮流而言,在某些事件上,信徒有自己的看法,也有「另類」的選擇,有可能也要活一種「另類」的生活。例如:

‧許多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們卻說:「要愛人如己,為他人著想,替他人服務」。

‧許多人說:「有仇不報非君子」;我們卻相信耶穌的話:「要愛你們的仇人,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 5:44)

‧許多人說:「要盡情吃、喝、玩樂,因為時光易逝,青春難駐。」我們卻說:「正因為時光易逝,青春難駐,所以要為永生積德立功,作一些令別人,也令自己值得回味的、有意義的事。」

八、由應否到如何

即是說,要注重具體的實踐。信仰只是指出範圍和方向,我們必須用生活去填上內容。亦即是說,父母必須按照子女的成長程度,幫助他們實踐信仰。

例如:愛人如己只是一個方向,父母要幫助孩子問:誰愛?愛誰?如何愛?在具體的生活中,分享自己的玩具是愛,分享自己的食物是愛,快樂地和人一起玩耍是愛,安慰別人、寬恕別人也是愛。父母不單要鼓勵孩子去愛,也要和他一起思考、計劃怎樣去愛。

九、並非唯一答案

父母要清楚告訴孩子,大多數問題都有超過一個正確的答案,父母給的並非唯一的答案,有時也未必是最好的答案,因為父母並非「萬事通」。每個人──包括做父母的在內──都必須不斷經常反省、思考,累積人生寶貴的經驗,多和人分享,多讀書,多聽教會的訓導,以能找到更好的、更清楚的、更準確的和更有深度的答案

古人說:少年讀書,如管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高台玩月。同樣的月亮,但因為一個人的閱歷和成長有差別,於是有窺月、望月、玩月等不同的深淺境界。

「我們要對天主有信心」,這是我們基督徒的基本信念。但兒童或許只是相信天主能給他一個皮球;青年則或許相信天主可以給他一個好伴侶;經歷過人生的滄桑與大風大浪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上主的愛是如何的廣、寬、高、深(弗3:18-19),那是保祿宗徒在歷盡千辛萬苦後對上主慈愛的衷心、絕對和全然的肯定。

十、相信聖神,也為孩子祈禱

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極大的奧秘,一個無與倫比的奇蹟。沒有人可以使另一個人成長,只有聖神能夠。父母的責任是陪伴孩子去探索人生、世界和天主的奇妙,因此作父母的要相信聖神的化工,相信聖神在自己身上,也在孩子身上。一方面要努力去回答孩子的問題,一方面也要聆聽孩子的說話,在童真的話語中,常常有聖神的智慧,有洞察事物、直觀真理、明辨是非的火花。他們的話,有時甚至可以使成年人嚇一跳,感到孩子的話才是直指問題的核心。

父母也應鼓勵孩子多發問,藉著問問題,孩子才能更深入地明白人生的真理。

面對著孩子──這個天主的奇妙創造,父母應常常為他祈禱,求天主保佑他,一生陪伴他,讓他能安穩地走完人生的旅程,完成人生的偉大使命,最後能一同回到父家,永遠讚美那位造人、贖人也聖化人的天主。

第四章 環境與教育

近朱者赤

孩子在吹毛求疵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責難別人
孩子在爭鬥不睦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恃強凌弱
孩子在漫罵斥責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退縮自卑
孩子在恐懼不安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畏首畏尾
孩子在自私欺騙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爾虞我詐
孩子在價值混亂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嘲諷道德
孩子在寬恕包容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彼此接納
孩子在支持鼓勵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充滿自信
孩子在稱頌讚許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喜歡自己
孩子在鼓勵參與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積極主動
孩子在安全無懼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互相信任
孩子在公平正義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平等待人
孩子在鄰里相助的環境中長大,就會學到重視公德
孩子在溫情友愛的環境中長大,就會認為世界與人生都充滿希望

真正塑造孩子的思想和性格的,除了父母的言語和行為外,還有環境。

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力,遠較我們所願意承認的、或所想像的更強。即使對成年人,
對有相當大的意志力的成熟的人來說,也難以與不利的環境持久對抗。

近代大部分心理學家都承認:是環境塑造了我們的思想、觀念、或是非對錯的準則
(註)。有些人甚至主張「存在確定意識」(Existence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
。中國人也有孟母為了教育孟子而三遷的傳說,及「橘生淮北則為枳」的說法(見徐錦
堯著「新民」P.8 )。
─────────────────────────────────────
(註):見徐錦堯著:「建設小團體──基基團聚會手冊」上P.87–88
─────────────────────────────────────

因此,我們的家必須擁有一個基督化的環境,及一個有利於民主信念成長的環境。

父母也要留心孩子看的書、交的朋友、去的地方、參與的活動、聽的音樂、看的電
視……。這一切並非為了控制孩子,而是為明白他,幫助他反省,使他明白所處的環境
,辨認出所易於受到感染的因素,因而能有意識地加以取捨。

說到家庭的環境,可分外在的和內在的,兩者都須兼顧。

構成環境的外在因素有家中的裝飾和陳設,如:十字架、聖像、聖經、家庭小型祭
台(不妨參考外教人的「神檯」),富有宗教意義的書、畫、格言等。有時播些宗教音
樂,看些宗教錄影帶。聖誕節擺放聖誕樹,在將臨期內,由第一至第四主日,每個主日
增加蠟燭,直至聖誕夜燃點最多的蠟燭。四旬期鼓勵全家上下每週捐款濟貧、做少許愛
德工作、多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甚至做些有意義的補贖(如不吃零食、不抽煙……)
。此外還有每週或每月,或至少在大節日在家中作的家庭式宗教聚會(可參考徐錦堯著
「正視人生的信仰──天主教慕道手冊」P.248–249),甚至進食前的「餐前祈禱」,
晚上全家公唸玫瑰經或作簡單的晚禱……以上種種,都很值得公教家庭斟酌採用。

構成環境的內在因素,主要表現於言語及態度上。

在家中,應能經常談論、分享、討論有關基督、理想或信仰的事,而且態度要積極
,大家都能自願、認真而樂於分享這方面的主題,讓大家感到對基督、對信仰的重視。
這種「重視」信仰的氣氛,就構成了一種優良的環境,使信仰能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
靈上。

為了培育孩子的宗教情操,父母可考慮多給孩子親自講聖經故事,甚至可以每晚睡
覺前為年幼的孩子說聖經故事
。家中要多添置各色各樣的聖經故事書,公教畫冊,有關
宗教的著色畫冊、勞作、手工書等等,隨時為他講解。

每主日要帶孩子參加主日彌撒,尤其不要放棄參加兒童彌撒及兒童主日學的機會。

教孩子唱聖歌,讓他在彌撒中能大聲詠唱,可以增加他對彌撒的參與感。

此外,多參與堂區或教區的大型宗教活動和熱心敬禮(如聖像出遊,或一年一度教
區在政府大球場舉行的公開宗教活動),有時也可在孩子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孩子漸漸長大,更應鼓勵孩子自己去參加教會辦的活動、訓練營、退省等,甚至參
加基基團或其他善會、神修組織等等。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便會扎根於信仰,而且不會輕易放棄對基督的忠誠,或
埋怨父母給他領了洗。

 

第二部分 家庭民主教育

第一章 兒童心理ABC

一、做孩子成長的伴行者

子女是天主的大禮物,是父母邀請到世界上來的「貴賓」。

即使有些父母並未「計劃」好要生孩子,致使他們對孩子的猝然來臨感到手足無措而不表歡迎,但這些父母也必須想深一層:這個孩子卻更是絕對、絕對地無辜的,因為他並沒有要求出生在你家中!!

減輕痛楚的唯一辦法,就是好好地重新調校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將這個「意外」納入自己的生命裡,把表面的「不幸」轉變為祝福,盡力地去歡迎這個新生命,並準備去作這個孩子一生的「伴行者」。

當你看到你悉心栽培的新生命最後竟開花結果時,你便會忘記過去的一切痛苦和震驚,並為自己在彫塑生命的成就上而感到十分欣慰。

作為一個「伴行者」,父母應對孩子成長的過程略知一二,這樣才能在適當的時候,予孩子以恰到好處的幫助和提示。

下面的圖表是丹麥心理學家愛力生(Erik H. Erikson )的意見,詳細內容可參考徐錦堯著「修身」P.50–51。

成長期
社會心理危機
主要成長環境
克服危機後的理想結果
正面
反面
嬰兒期 基本信任 不信任 家庭;尤其母親 滿懷希望;對自己、父母、及世界的信任。
歲半至三歲 自立 疑慮自愧 家庭;尤其父母 自制的意識;自足的感覺。
三歲至六歲 自發能力 罪惡感 家 庭 在行為上獲得方向和目的。
六歲至發育 勤奮 自 卑 鄰居、學校 在人際關係、智力和體能上應付自如;自我掌握。
青春期 身份確立 身份混淆 朋黨、偶像 認識自己的獨特身份;知道自己與眾不同。
青年期 親密團結 孤 獨 友誼、伙伴 有固定目標,能建立持久的人際關係,為理想獻身
成年期 生產創造 停 滯 下一代、工作 關懷家庭外的人,指向未來和社會的需要;領導力。
老年期 完整人格 失 望 退休、人類 對曾好好地活過感到滿足;自我接納,樂天知命。


愛力生認為人生在每一階段都要面對重重的「危機」,既「危」險,卻又是充滿「機」會。只要人克服危機,便能進一步成長,否則便會出現人格與成熟上的停滯

例如:嬰兒對世界本來一無所知。究竟世界是可愛的或可怕的?人生是快樂的或痛苦的?人是可靠、可信任的,或者是不可靠、不可信任的?這些都只能由嬰兒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親自體驗和感受到。如果他獲得足夠的關愛、呵護和照顧,而且又沒有受過異常的恐嚇和痛楚,他大概便會認為人生是可愛的,父母及大人都是可信任的,活下去至少不會太糟糕。反之,他便會對世界、對人生產生了基本的不信任,活著的意義也不大了。在這嬰兒階段,最能影響他的便是他的家庭,尤其他的母親。

愛力生認為,假如人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父母、朋友等的幫助,能不斷克服和跨越危機,他的成長過程便會如表內「正面」一欄所列,由基本信任到具有自立與自發的能力,一直到獲得完整人格。反之,他便會由表內「反面」一欄的不信任開始,一直到生命的停滯和失望。

另一位心理學家馬士勞(Abraham Maslow)則認為人有七種「需求」(need),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把握機會,去滿足孩子的這些需要。

根據上表,滿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只是他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此外他還需要有安全感和父母對他的關愛。但為了使孩子真的能全面發展起來,他更需要自尊,既尊敬別人,也需要受人尊敬。另外,他也需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要追求或認為自己能完成的事。而知識和審美更可擴闊他的精神領域和心靈空間,使他感覺到自己原來真的是與豬狗不同的萬物之靈

二、瞭解你的孩子

奧蘭(Mathew Orlands)說:「小孩子具有原子彈的能量,蒼鷹的敏銳感,和驚人的想像力。」老子所形容的兒童也是這樣的,可以整天大叫而不聲音嘶啞,他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老子55)

一個兒童,除非他睡眠或生病,否則他會不停地活動,東奔西跑,吵吵鬧鬧,永無止息地活動。有一次我從台北坐火車到高雄,鄰座便有一個四歲左右的小孩連續五個小時,不停地在雙親間跳上跳落,而且咀巴說個不停。

當你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盡力地去啟發他的心智和推理能力,設法鼓勵他去發展他的獨特天賦時,你會發現這個孩子逐漸長成為一株茂盛的樹。反之,當他被漠視或忽略,或不斷地被督促要符合現實的生活時,他便會變成一株枯萎的樹。

為了進一步明白你的孩子,下列心理學者對兒童的觀察可能對你有用:

1.孩子直到七歲,眼睛不適合注視小物體;約到十歲時,眼睛的功能才與成人相同。

2.孩子幼時是高度的自我中心,稍長才能注意到別人的存在和感受。

3.孩子起初的注意力很短暫,對於長期要求注意力的活動會顯出坐立不安;到了八至十歲間,便能加長注意力,及加長工作時間。

4.小孩子大部分傾向自由表達情緒,勃然大怒為常事。

5.大部分幼兒都喜歡看卡通漫畫,聽音樂,喜歡別人唱歌給他聽,或聽人們說故事。

6.八至十歲的孩子對來自他人的批評或譏諷會相當敏感

7.十一至十三歲的孩子常會感到成人的不公平,並因與成人間的言行準則有異而產生適應上的困難。

8.有些兒童會喜歡藉著幫助人的行為或自我成就而取悅父母或教師。

9.由五至七歲開始,父母已應嘗試鼓勵孩子幫助家事,並配合他的需求而助他安排每天的工作計劃。

10.孩子到了八至十歲,父母應幫助孩子發展各種技巧,以增強他在同輩團體中的自信心,甚至發展成為小領袖。

11.十一歲到十三歲的孩子,概念化的能力已逐漸增強,父母應鼓勵孩子多參加家庭、教室、學校的會議,訓練他的注意力、理解力、分析力,和辯解力,使他能夠客觀而冷靜地和人對話。

12.鼓勵孩子參加比賽,以滿足他的成就感,同時輔導他明白:「參與比獲勝更重要」,而參與比賽的最大「獎品」,就是他參與後比參與前懂得更多、掌握更多、更為成熟。

13.兒童有時有的「不軌行為」,並沒有其他原因,只是為了獲得成人的注意或關懷。有些人甚至不怕因搗蛋而被處罰,因為由被罰而引起的短暫不舒服,比起能引起成人的注意,實在不算什麼。

發展心理學家(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赫洛克女士(Elizabeth B. Hurlock)曾指出,幾乎所有幼兒,生命的第二年都比第一年不快樂。原因有四:第一,是由於長牙所帶來的疼痛。第二,是幼兒由於逐漸能自我控制身體的各部分,所以十分渴望可以自立,而且認為自己能夠為自己去做以前依賴別人替他做的事。對於成人突然接手去做他已經努力了很久的事,自然十分不高興。他的反應有時會是突然停止、不做,以示抗議。第三,是由於他開始受到管教,而且管教多數還伴以打屁股、嚴厲的聲音、生氣的表情,使孩子以為父母已不再愛他。第四、是因為母親已比過去花較少的時間去陪他玩及替他做事,亦使孩子覺得母親的愛大不如前。

下面的簡表可提示你如何按孩子的成長狀況而施以適當的教導(歲數只是一種籠統的分類,不必太過執著):

孩子的成長狀況
父母的教導



1.肌肉已相當發達。

2.幻想力豐富,喜歡編故事。
3.好奇,愛發問。
4.思想單純而直接。
5.喜歡表演和講話。
6.傾向自我中心、自以為是。
7.愛模仿大人。

8.有許多疑慮及畏懼。

1.提供孩子多些體力活動,如跳繩、踢毽子、打球、拋接東西等。
2.提供一些童話、傳奇故事、益智連環 圖書等。
3.回答他的問題,切勿置諸不理
4.不用太抽象語言,避免過分長篇大論。
5.給他表演的機會,和他談論趣事。
6.教他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
7.教他照顧較小兒童,學習招待朋友等 ,亦可多作角色扮演。
8.多給他安全感,耐心解決他的疑慮。
九至十一歲
1.活潑好動。
2.更好奇,喜歡科學和大自然。
3.開始尋根究底,分析求真。

4.社交圈子擴大,開始選擇自己的朋友。
5.覺得自己能夠負起責任。

6.希望與別人平等。
7.開始崇拜英雄和偶像。

8.情緒敏感而脆弱。
1.鼓勵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如小童軍、遠足等。
2.多提供自然科學、動植物、大自然的圖書,多帶他參觀博物館等。
3.幫助他問問題,並和他一起思考問題,找尋答案。
4.留意他的朋友,教他與人相處的技巧和基本的愛德與禮貌,尤其要注意別人的情緒。
5.給他獨力完成某些事的機會,並在成功時(或在適當時)稱讚他。
6.父母要專心聆聽他的訴苦,接受他的意見。
7.和他分享他的偶像的優劣點,在尊重他的偶像之餘亦幫他作理性的分析。
8.關懷他、接納他的各種情緒,對他表示了解,亦期望他有所進步。
十二至十四歲
1.身體迅速發育,食慾強。

2.求知慾旺盛。
3.喜歡聯群結黨,需要同輩的認同和支持。
4.要求獨立、自主。

5.常覺被人誤解。
1.多作運動以發洩精力、鍛鍊肌肉;注意飲食的均衡。
2.鼓勵孩子多看書,在經濟上支持他買優良書籍。
3.鼓勵孩子邀朋友回家,接納和關心孩子的朋友,並提供適當的輔導。
4.把孩子當作成人般和他相處,尊重孩子的意見和私隱,但亦要他負上責任,分擔家庭的工作。
5.多花時間去了解他,讓他感到父母對他的信任。


三、孩子需求什麼?喜歡什麼?

心理學家莫奈(Monette 1977)認為孩子在七、八歲以後,便已有一些基本的、而成年人未必察覺到的需求和渴望,即使孩子們不能清楚地以言語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但仍可以透過他們表達出來的「願望」,而洞悉到他們內心的秘密。

他曾調查過一些小學四、五、六年級的學生,以「願望井」(The Wishing Well)的形式,請兒童簡單地說出他們的願望。莫奈把這群兒童的願望歸納為八類需求:

需求
願望(舉例)
歸屬需求
* 但願我不需經常一個人獨自玩
* 但願鄰居小朋友對我友善些
成就需求
* 但願我不需他人幫助就能作好該作的事
* 但願我作的能得到別人的讚美
經濟需求
* 但願我有足夠的錢,去買我想要的東西
* 但願爸爸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
免於恐懼需求
* 但願我不要做惡夢
* 但願我不怕作新的事
愛及親情需求
* 但願我有幾個好朋友
* 但願我能常和父母討論一些重要的事
免於罪惡需求
* 但願我能不發脾氣
* 但願我能聽爸媽的話
自尊需求
* 但願別人會問我的意見
* 但願我常能和其他人共同決定一些事情
了解世界需求
* 但願我知道為何人人要和平,卻有戰爭
* 但願我知道如何使所有乞丐有家可歸


此外,下面的一些簡單兒童心理,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謹記的:

1. 孩子喜歡遊戲──
所以孩子應有適當的玩具(尤其是「益智」的玩具)、玩伴;父母也應抽空和孩子一起玩。

2. 孩子喜歡模仿──
尤其模仿父母,所以父母應小心自己的言、行,在言教以外要謹記「身教」。

3. 孩子很好奇──
所以父母應隨時回答孩子的詢問,容許孩子去「探索」一些事情,不單不應窒息孩子的好奇心,反應利用他的好奇心去教導、啟發他。柏拉圖說:「好奇者,知識之門。」

4. 孩子喜歡成功──
其實大人也喜歡成功!所以父母應讓孩子做一些他能力範圍內的事,成功了便讚美他,尤其應具體地指出他成功的地方。

5. 孩子喜歡野外生活──
所以假期的好去處是郊遊,而非單單去「飲茶」或在家看電視而已。

6. 孩子喜歡合群──
所以應讓孩子多經驗一些團體生活。

四、親子活動與家庭教育

教育必須在良好的人際關係氣氛中進行,才能有效。因此,如何增進父母子女間的感情,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所在。

家庭教育必須多元化,有時較輕鬆,有時亦不妨較嚴肅,但更好是寓教育於娛樂,讓孩子在活動、玩耍、娛樂、合作的過程中,領悟人生的真諦。

下面的幾類活動都很有意義,父母可以考慮按情況的需要而善用。

 

1. 小手工

父母和子女在家可以做很多的小手工,發揮孩子的創意和與人合作的精神。例如:玩偶泥、摺紙、摺幸運星、自製風箏、結繩、剪紙、膠水畫、自製生日卡和聖誕卡等。

準備玩偶泥的方法如下:用他他粉(Cream of Tartar )1湯匙,麵粉1杯,油1湯匙,鹽半杯,水1杯,少許食物色素,攪勻,慢火煮3﹣5分鐘,煮時不斷攪拌至黏稠適度,即成玩偶泥。可用來製作各種公仔、動物、家具及玩具模型等。

膠水畫就是用毛筆蘸膠水,在白紙或彩色紙上寫上各種圖案或人、物與花、草、蟲、魚等,然後把剪碎的彩紙撒在上面黏著即成。

自製生日卡和聖誕卡,可以自己動手繪畫,也可以將舊卡翻新,然後寫上自己心愛的祝福語句。

任何書局都有很多書籍,教授如何摺紙、結繩、自製玩具等等。

2. 全家準備過節

節令常是孩子夢寐以求的時刻,因此必須使節日過得快樂而有意義。

首先可以邀請孩子一起準備過節用的東西,或在家中營造過節的氣氛。例如:過年前可以和孩子去買年花、裝飾年花,甚至培植年花,貼春聯(揮春)或甚至寫春聯;清明掃墓可以請孩子拿鮮花,在先人墓前插鮮花,讓孩子帶領一兩段為先人的祈禱文等;復活節可以教孩子製復活蛋,例如吹脹一些汽球、在球的表面糊上彩紙、劃上花紋或寫上一些有意義的字句等;在五月第二主日的母親節和六月第三主日的父親節,都可以幫助孩子製造一些有意義的禮物送給母親或父親;在十一月第三主日的敬老節,亦可鼓勵孩子自製一些禮物送給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甚至去探訪附近的老人,尤其獨居的老人;中秋節可以和孩子一起製造燈籠;冬節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湯圓;聖誕節可以和孩子一起裝飾聖誕樹。

在這一切準備過程中,父母應向孩子解釋該節日的意義。如果孩子有什麼特別的意念,可以請他詳細解釋。孩子所畫出來的東西,或對裝飾有什麼特殊的看法,都不妨鼓勵他說出心中的感覺和意象,幫助他暢所欲言。

當然,父母切不可忘記在過節中加上適當的祈禱,最好還有一小段聖經的宣讀,或一起作一些生活上的反省。例如:在母親節中反省母親為我們作過什麼?什麼是母親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等等。又或者在聖誕節這普天同慶的日子中,反省究竟是否人人快樂?有那些人不快樂?我們可以怎樣幫助這些不快樂的人?

3. 善用文化設施

父母應多帶孩子去逛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館、文化中心、動植物公園、各種古蹟等等,這些都是最好的活動教材。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做筆記、攝影等,並鼓勵他們寫一些遊後感之類的東西,或用比賽的方式去增進記憶力,看誰記得最多。

孩子稍長,應幫助他學習在圖書館找資料,明白圖書的分類,並學習如何利用圖書館的分類卡或紀錄卡,例如:由作者名字去找他的其他著作,或在一本書名的前後,找出有關這題目的類似著作等。

4. 善用郊野公園和營舍

經常逛郊野公園不單有益身心、增加孩子對大自然的認識和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親和感情,更可拉近父母子女的關係。

父母如能每年一、兩次和孩子一起去露營,或租用營舍渡週末,亦可以增加父母子女間的彼此了解,和嘗到互相幫助、合作的樂趣。一家人悠閒地看星星、聽鳥語、講故事,感受那靜夜拂面的和風,這不就是神仙的眷屬、地上的聖家嗎?

第二章 家庭與民主

民主不單是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國民氣質,一種全民的信念,一種社會風氣。有了民主的人民,才會有民主的國家;亦只有在民主的土壤裡,民主政 制才能開花結果。

人生態度與國民氣質必須自小培養,這樣,一個人才能於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都表現出民主人的氣質、風度和胸襟,散發出民主的精神和氣息。

在前面「環境與教育」章的「近朱者赤」中,我們強調了孩子在什麼環境中長大,就會成為什麼。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如何受父母教育,便會這樣去教育孩子;媳婦怎樣受過翁姑的對待,也會同樣地對待自己的媳婦。人生態度大都是這樣一代代地傳下去的。

中國人的家庭傾向以父母為中心,孩子在家中很少會感覺到自己與父母「平等」。西方人的家庭則傾向以子女為中心,孩子從很小就經驗到、意識到自己和父母有某種平等的關係。例如,父母會「請」孩子做事,會「謝謝」孩子為他們工作,即使父母錯了,有時也會向孩子「道歉」。這些在西方家庭中常見的現象,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並不常見,所以西方孩子與中國孩子長大後的自我意識亦會有所不同。

筆者有兩次和歐洲人家庭生活的具體經驗,大概可以說明西方的「以子女為中心」是什麼一回事。

有一次(一九七零年),我和一個法國家庭一起從法國露德駕車往西班牙的巴塞隆拿去渡假。他們一家共三口,即父親、母親、和一個十一歲的兒子。在旅途中,我發覺開車的是父親,指揮的卻似乎是兒子,因為無論是什麼時候起程,什麼時候休息,或在什麼地方游泳(西班牙有很好的海灘),父親都先徵詢兒子的意見。沿途他們一家三口都是無拘無束地自由交談,而那個十一歲兒子在父母眼中顯然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不是說他的父母在「縱容」他,而是平等地對待他,老早把他當作一個成熟的、獨立自主的人看待

另一次是在一個意大利的家庭中。他們一家共有四人,父親、母親、女兒、兒子。那是個很普通的意大利家庭,父親作文員,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子、女都在讀中學。我在他們家住了四天,那年(一九六九)他們的兒子剛讀中三,獨住一個房間。由於他喜歡汽車,所以整個房間都貼滿了汽車的海報,擺滿了各色各樣的汽車模型,爸爸還對他說,假如他中三考試合格,便送一輛小型摩托車給他。

我想強調的是:這類「以子女為中心」的家庭,在歐洲很普遍,所以大多數孩子都在「被當作是一個獨立自主、與眾不同的個體」的環境中長大,而且較易於獲得機會去發展自己的嗜好、專長和個性。中國一定也有這類家庭,但比例上並不那麼普遍。有些中國人家庭或者會對孩子縱容、姑息,但把孩子當作獨立自主的個體卻不常見。

在「以子女為中心」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並不是只聽到人說「人人平等」,他們是從小就經驗到這事實。這事實老早已深印在他們心中,他們會把人人平等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自明的」、不需證明的真理,因此,假如在他們成長後的生活中,有人不平等地對待他們,他們便會起而抗議。如果他們見到不平等的現象,亦會較易於感到不該這樣。

這大概就是歐洲能首先發展出民主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民主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從家庭開始;亦只有民主化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民主素質的國民

第三章 民主人的基本態度

民主人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基礎。他必須在個人自處(對自己),與他人相處(對別人),和對社會的責任(對社會)這三方面獲得均衡的發展,才能使這個民主社會變成一個健康的社會,使人人在其中得以成長和發展。

民主人對自己首先要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肯定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與眾不同的個體。「我」存在不單只是為了要向別人交代或向社會負責;我就是我,我是為自己生存的。相反地,「我」就是這個民主社會的主人翁。這個「我」又要發展自己的理性能力,懂得「訴諸理性」,能夠慎思明辨、獨立思考,願意遵從理性與良知的指導去生活,不會輕易受人影響和擺佈而盲目地隨波逐流。

民主人對別人則要有「平等互惠」的態度,既肯定自己,亦肯定別人;既敢於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又尊重別人應得的權益,並樂於與人和平共處。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因為有不同的宗教、種族、階級、文化和意識型態的存在,所以「容忍包涵」便成了這種民主社會中最重要的道德操守之一。民主人不單要學習容忍,還當培養自己向「異己者」學習的態度,能夠坦誠地與人交談和「對話」。

民主人要發展的第三種民主態度,就是「社會承擔」感。他相信個人與社會有唇齒相依、互相依存的關係,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絕不會懷著過客的心態而做個旁觀者;亦由於對社會的歸屬感而催生了對社會的獻身精神,願意為自己、為大眾而努力建設社會,及關懷和參與社會的事務,尤其要善盡投票、監督政府、監管公營事業、關懷社會政策發展等公民責任,對於為爭取正當的公民權益而發起的社會性行動(如遊行、示威等等),亦會設法參與。在善盡上述公民責任時,民主人具有「民主風度」是很重要的,尤其那種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為弱小者設想,及「輸得起」等態度,更是一個民主社會能保持安定詳和的重要因素。

下面是一個民主人基本態度的一覽表,接著將會每項逐一討論。討論的內容有深有淺,適合三、四歲至中學階段的子女,其中有些也可以和年紀更長的子女討論。父母可斟酌變化,靈活運用。

一、對自己

甲、主體意識

1.有高度自尊及自我價值感。

2.有自發和創造力。

3.有自律精神和自制能力。

4.顧慮一切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並為自己的決定和選擇而負起責任及承擔後果。

5.有爭取應得權利的勇氣。

6.擇善固執,敢於為理想而抗拒群體的壓力,逆流而上。

7.有能力在現實和理想間取得平衡,在不斷求進步中同時接納人生中某些限制和缺陷,對人生和社會永遠懷有希望。

乙、訴諸理性

1.有獨立思考能力。

2.說道理、講事實、反對強權,以科學態度致力認識真相。

3.願意尋求和尊重證據;面對新證據時,也可以改變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4.勇於認錯,知錯能改。

5.有批判不義情況的正義感。

二、對別人

甲、平等互惠

1.培養愛人的情懷,有慈悲和博愛之心。

2.平等待人,肯定別人的價值;懂得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需要。

3.尊重別人的權利。

4.懂得與人合作。

乙、容忍包涵

1.容忍和包涵不同的意見和價值觀;有互諒互讓和妥協的能力。

2.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場,同時尊重別人的立場;願意對自己的行動作出解釋,同時也願意聆聽別人的解釋。

3.有大同理想,願意打破黨派、階級、宗教、意識型態等的局限,與不同意見者對話。

三、對社會

甲、社會承擔


1.對社會有歸屬感和承擔感,肯定自己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身份。
2.相信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四者是現代社會的基石,因此要爭取民主,維護人權、促進自由、提倡法治;在爭取個人改變的同時,亦爭取環境和制度的改善。

3.肯定個人與社會有唇齒相依的關係,對事情採取參與態度而不只是冷眼旁觀,更不輕言歸咎於「社會的錯」;並善盡公民責任,例如投票、監督政府、參與公共事務和響應社會行動等。

4.重視環保,對物有情,保護這唯一的地球。

乙、民主風度

1.以最多數人的最長遠利益為依歸;在團體生活或行動中,要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並有「輸得起」的風度和胸襟。

2.尊重陌生者的權利(第六倫),重視法律和公德;特別保護社會中的邊緣人和弱小者。

3.有為大眾服務的獻身熱誠和犧牲精神。

 

第四章 主體意識

一、有高度自尊及自我價值感

甲、目的:

幫助孩子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人格,能夠肯定自我、接納自我,對自己有足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信自己有價值、有貢獻、獨特而無可取代,並懂得愛自己、擁抱自己、欣賞自己。只有這種人才可以成為民主社會的主體。

乙、實踐要點:

1.教導孩子時多用積極的暗示,少用消極的命令;多說鼓勵話,少說譴責話。

2.在家中多運用「請你」、「謝謝」、「對不起」這三個詞語,用「聲音語言」說出來,也用「身體語言」表達出來(即說這三個詞語時要伴以誠懇的態度,表裡一致)。


3.在家中,每個人說話時,都要有人傾──專注地聆聽。

4.讓孩子知道他有任何做人的權利,包括「做錯的權利」,因為人人都會錯,連大人、聖人都會錯。做錯事並非問題,做錯而不知錯,或知錯而不肯改才是問題。要讓「錯誤」成為孩子成長的「墊腳石」而非「絆腳石」。

5.告訴孩子:「我喜歡你有自己的個性!」

6.孩子有任何好行為,或有任何進步,不要忘記稱讚他。例如:「我很高興你今天在伯父面前的表現。」「你學A、B、C學得真快,今天又多學了一個字母。」

7.讚美孩子時,要短、清楚、具體,針對他的具體行為、表現和進步,不要籠統或長篇大論地說些近乎吹捧的話,而且要表達出你對他所作的好事的感受(例如:「我很高興、開心……」),並用擁抱方式來表達你的讚美,或至少輕撫他一下,讓他知道你關心他、欣賞他。

8.罵孩子時,也要短、清楚、具體,針對他的惡劣行為本身,(記著:絕對不要用咒罵、貶損、侮辱、或嘲諷的語調,更不要從早到晚罵個不停;有一本書叫「一分鐘爸爸/媽媽」,教人每次只罵「一分鐘」),而且要毫不含糊地告訴他你的真實感覺,你的生氣,你的苦惱。但隨即告訴他:「你的這個行為實在不好,『但你確是個好孩子』;這正是我心裡難過的原因。」讓孩子清楚知道你的看法,即是:你不喜歡他的「行為」,但你仍然愛「他本人」,讓他覺得自己「行為不好」,但仍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有價值。只要孩子仍然有自尊,便決不會做出糟蹋自己的事來。因為「對自己行為的感覺」(我的行為不好)與「對自己的看法」(我是個好孩子)是不同的,你要讓孩子看得出這種區別。

9.父母在責備孩子時,如能握著他的手,或輕撫他的頭,他便會得到一個信息:爸媽罵我,卻仍是愛我。

10.不要說:「老天!你是怎麼搞的?那有人像你這麼笨的!真是個蠢豬!你把我們祖宗十八代的臉都丟光了!」 要說:「你這樣做不對,讓我們看看怎樣做才對!」

11.當孩子問你可不可以吃糖時,如果你不答應,不要只說:「不可以!」而要說:「好,但是要吃飯後才可以。」

12.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勝利者,並讓他看到自己的勝利。有一位父親教他的四歲兒子打保齡球,他除了一般的擺法外,還把另外兩個「瓶」放在溝道的末端,所以他的兒子便萬無一失了。他的兒子後來成了職業保齡球員!

13.父母要用表樣去教導孩子學習如何能夠「道歉」而不只是討好或逢迎,更非卑躬屈膝;能夠「反對」而不只是責備或挖苦,更非恃勢凌人。

14.讓孩子有說出自己感覺的機會,不管孩子說:「我恨他;我討厭上學;我很憤怒……」父母都應設法尊重並了解他的感受,並從這裡開始去接觸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他明白自己、接觸自己的感受,然後找出解決之道。記著一個原則:「接受一切感覺並嘗試去了解;不必接受一切行為(因為有些行為確實不好),但也要嘗試去了解。」(請參考徐錦堯著「建設小團體──基基團聚會手冊」上 P.83-85)

15.多教孩子讚美、感謝天父,無論是順境、逆境,成功、失敗,快樂、痛苦,晴天、雨天……常常感謝,常常喜樂。如果他不會祈禱,你可以先唸一句,然後教他重覆一句,這樣一句句的向天主表達你們的讚頌和感恩之心。

16.我是誰?──全家到郊外,每人找尋任何一種或數種物品,例如;花、草、石、貝殼等(但小心別損毀大自然),以代表自己。然後一家人互相分享。首先由其他人猜當事人為什麼選擇了這些物品,這些物品代表了當事人對自己有什麼看法。然後由當事人說出自己為什麼選擇了這些物品,並藉此說出自己怎樣看自己(例如:我選了「貝殼」,因為我認為我相當堅強、漂亮,但似乎亦少了一點東西,因為只有一半;而且有缺點,因為缺了一角,而且這缺了一角的地方可以傷人……)

17.我的外表與內心──找一些有圖片的雜誌和報紙,全家人剪出一些代表自己的風景、人物、圖案等,貼在一張白紙的兩面。正面代表「外在的我,別人見到的我,別人以為的我」;背面代表「我的內心,我的真我,我認為是我自己的我」。然後全家人一起分享。首先亦是由其他人猜當事人為什麼選擇了這些圖片,然後說:「你認為別人是這樣看你的……你又認為自己的真面目是這樣的……。」然後是當事人自己的解釋。

18.互相認識──上述16、17活動,亦可變化成為:「我對你的看法」,「我以為你對我的看法」、「我以為你對朋友的看法」,「我對朋友的看法」,甚至「我對宗教、國家、偶像、天主、神父、老師、學校……的看法」等等。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管鮑之交:鮑叔牙了解管仲「壞行為」背後的「好動機」,尊重並接受管仲,使管仲最後得到成功。(見徐錦堯著「新民」P.117)

2.莊子有一次見魏王,王說:「何憋也?」(為什麼你是那麼可憐兮兮的呢?)莊子說:「是貧也,非憋也。」(我只是貧窮吧了,可什麼憐呢?)莊子精神飽滿,生機旺盛,充滿自尊和自信,在帝王前一點也不自卑。(見「新民」P.100)

3.曾子雖貧窮,但自得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見「新民」P.129)

4.我們都是天主的肖像(創1:27),是聖神的宮殿(格前6:19–20),是基督用寶血贖回來的(伯前1:18),是天主的子女(迦4:6),天國的繼承人(迦4:7)。我們比麻雀貴重得多,天主重視我們,連我們的頭髮也都一一數過(路12:6-7)。我們都是基督奧體的肢體(格前12:12-26),有不同的分工,但卻是基本的平等。即使我們犯了罪,天主也樂於像慈父般對待我們(路15:11-32),像亡羊般將我們找尋(路 15:1-7)。因此我們必須有高度的自尊,相信自己的價值。

5.祈禱:天主,感謝你使我成為中國人……活在這個時代……感謝你賜給我的一切恩典……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我感到很高興,天主,我感謝你……天主,求你祝福我的爸、媽,我的老師,我的……天主,你造的世界真好……我今天做了一件錯事,爸、媽給我指了出來,幫我改過;天主,我感謝你……。

二、有自發和創造力

甲、目的:

幫助孩子發揮他的天賦優長,敢於創新和嘗試。

乙、實踐要點:

1.幫助孩子抗拒定型和僵化,不致盲從附和,對潮流和傳統都有批判繼承、去蕪存菁的態度。

2.啟發孩子的想像力,給他買一些可以啟發想像力的玩具,看一些可以啟發想像力的電影。

3.畫圖、看圖片、剪圖/貼圖、剪紙、著色、穿珠、裝配玩具、砌模型、砌大型的壁畫、塑泥、澆花、養寵物、玩沙等等,都可以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4.和他討論對某些問題或事物的不同看法及不同做法,例如:暖水壺可保暖,也可保冷;手槍可用來殺人,也可用來自衛;由香港去上水可以將巴士、地鐵、小輪、的士、火車、腳踏車、走路等方法作不同組合而運用;或請他說出:一碗飯要經過多少人、多少程序才可送到飯桌上……。

5.容許孩子適當地拆一些玩具。

6.如果孩子做了一些確有創意,但卻是危險或不適當的事(例如某些遊戲),要先欣賞及讚美他的「創意」,然後才提醒他這事的危險性。

7.讓孩子有機會按自己的興趣和傾向發揮他的歌唱、彈奏樂器、舞蹈、書法、繪畫、武術或體操等天賦,給他機會參加這樣的學習班或訓練班。

8.耐心回答孩子各種問題(包括成人以為是怪誕的問題)。

9.給他講一個故事的上半部,請他接著講下半部,或者是和孩子一起創作故事,每人輪流講一段。

10.和孩子比賽猜謎語。

11.能說會道──家庭各人每人畫出一種物品,如狗、樹、屋、巴士、人……。然後猜拳決定先後次序,由第一人按所畫的物品講故事,然後第二人接上,如此類推。例如:第一人畫的是狗,他說:「從前,有一隻很可愛的狗,他迷失了路。」第二人畫的是樹,他說:「這隻迷了路的狗走到一棵樹下,那棵樹有許多果子……。」如此類推。講完這故事,可以再猜拳,從頭講另一個故事。父母可依情況,給講得最好的頒一個「胡說八道獎」!所謂講得好的標準應事先定下,例如:趣味性大,連貫性強,有突破性等。

12.有口難言──可以用流行歌曲名、明星名字、歷史名人名字、聖經名詞(如路加、加里肋亞湖、保祿、亞當)、成語、香港地名等作謎底,由一人逐字演出,另一人則猜他在演什麼。如果家中有四人,可以分為兩組比賽。

13.帶孩子郊遊,盡量給他解釋大自然的美麗和多姿多采,給他指出各種動植物的特色和用途,大自然的生態循環等等。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天主是最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造物主(創1:1–2:3),我們要學天主一樣去創造美好的生命和美好的前程。

2.撒羅滿判案,把嬰兒還給他的親生母親。(列上3:16-28)

3.耶穌寬恕淫婦,既不必觸犯梅瑟的法律,又不致損毀自己仁慈對待罪人的形象。(若 8:1-11)

4.中國也有許多「奇案」,可以啟發孩子的想像力(例如包公奇案)。

5.祈禱:天主,求你賜我智慧……讓我看到你造化的奇妙……生命的奇妙……找到改善生活的一切可能性……天主,謝謝你給我一雙彈得好琴的手(或其他天賦),求你讓我努力發揮你給我的天賦才華……。

三、有自律精神和自制能力

甲、目的:

幫助孩子懂得自律和自制,按正確的規則辦事,養成克己和忍耐的習慣,行善避惡,有擇善固執的堅強意志力。

乙、實踐要點:

1.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早睡早起(尤其一聽到鬧鐘就立刻起床,不懶床),每天上廁所,如廁後洗手,自己洗臉穿衣,收拾玩具和衣物,梳頭擦鞋,生活作息有定時等等。

2.教導孩子定時做功課、定時溫習;假期也要有良好的工作和休息計劃。

3.教導孩子顧慮別人的安寧和需要,例如:爸爸睡覺時不要大聲說話、要輕輕關門;在公眾場所不要高聲喧嘩;用雨傘不要弄濕別人的衣服等等。

4.依實際情況教導孩子各種禮貌,注重公德。(見徐錦堯著「蛻變」P.87-93;「新民」P.11-17)

5.教導孩子發展自己的個性,不要常常壓抑自己,但有時也要學習自我克制和忍耐,學習遷就別人;而當孩子成功地克制了自己之後,就應當讚賞他的努力,並使他看到由於他的忍耐所產生的好結果。

6.父母應相信:孩子如果喜歡和欣賞自己(即自尊的孩子),就會培養出自律的精神;因為自律其實就是幫自己的忙。如果孩子夠喜歡自己,就會願意照顧自己;而照顧自己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自律。例如:讀書自律,會使考試成績更好;待人自律,會得人喜愛;在公眾場所自律,會促進社會安寧;做人自律,會使自己成長、成熟,而且獲得天主歡心。

7.從小幫助孩子培養克己愛人的美德,例如:每星期五做少許克己(例如不喝汽水);將臨期和四旬期多做補贖,尤其學習把零用錢省下少許為幫助「邊緣人」;在五月聖母月或十月玫瑰月學習做神花獻給聖母,例如:把做過的好行為(如寬恕人、幫助人、唸的經、作的補贖等)寫在一張紙上或一個心形卡上,放在聖母像面前;或者在家中牆壁上貼上一張印有聖母像的電腦紙,家中每人每做一件好事就填上一種顏色(爸、媽、孩子用不同顏色),多做多填。有時也可以彼此分享做過什麼善功。這種方式可以有很多變化,父母不妨多設計一下,使孩子在趣味的活動中學習克己、自制和行善。

8.如果孩子在自律和自制上失敗了,不要責罵他,而要幫助他反省、檢討,重新計劃。父母要表現出了解、愛和支持,並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

9.有些古老方法也許有用:罵人前先由一數到十;口渴要喝水前故意先等一等,不要急著牛飲;發怒前先做三次深呼吸或者先在心中唱一首歌……。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耶穌四十日守齋、禁食、三退魔誘。(瑪4:1-11)

2.耶穌空虛自己,成為人,一生至死服從天父。(斐2:6-11)

3.保祿犧牲自己,面對什麼人就成為什麼人,為了賺得一切人。(格前9:19-23)

4.保祿克己苦身,為了賺得救恩。(格前9:24-27)

5.信徒應藉自制與自律而擺脫罪惡,不再作罪惡的奴隸,重獲天主子女的自由。(羅6:15-23)

6.信徒不應以自由作為放縱的藉口,反應以愛德彼此服事,結出聖神的果實。(迦5:13-26)

7.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認為如果要愛人,要達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必須由「克己」、「守規矩」開始。

8.張良三次替黃石老人拾鞋,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所以後來都成就了轟轟烈烈的功業;項羽卻因為不專心學習,不夠自制,所以後來失敗了。(見徐錦堯著「修身」P.83)

9.祈禱:主耶穌,你屈尊訧卑,降生成人,樂於與人同居共處,求你幫助我常能顧慮到別人的存在和需要……使我們在逆境中能忍耐……在大是大非前能自制和自律……讓我們能愛自己,並藉自律而幫忙自己……。

四、顧慮一切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並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而負起責任及承擔後果

甲、目的:

使孩子明白,任何決定、任何選擇都會產生特定的後果,我們必須勇敢地去承擔這後果,不推諉,不責備別人,不說「假如……就好了。」因為決定已經做了,後果已經出現了,追悔已經來不及,只能留待下次再改善。

乙、實踐要點:

1.首先幫助孩子明白一些自然的、生活的規律,例如:種瓜得瓜,種荳得荳;火會燒,水會弄濕;金魚吃得太多會飽死;人吃得太多會肚痛;糖果吃得太多會患蛀牙。告訴他,或讓他看看病人為什麼會生病。

2.然後幫助孩子明白一些倫理性、道德性、社會性的規律,例如:不讀書會考試成績退步;罵人會被人罵;打架會受傷,也會失去朋友;說謊會令父母傷心;開快車、不守交通規則會引致車禍;不遵照紅綠燈過馬路會有生命危險;某工人因不守安全規則,所以斷了一隻手;某人因為賭錢而傾家蕩產;某人因為誤交損友、因為吸毒而……。

3.在孩子要做一件事前,嘗試和他討論做這件事可以有多少不同方法,每種方法又有多少不同後果,最好寫出來,用圖表表達。

4.如果孩子晚上吵著要看電視,而你卻要他上床睡覺,你可和他約法三章,要他保證第二天準時起床才讓他看電視,否則下次不再讓他看得太晚。你要負責執行這條「條約」。在許多其他情況下都可和孩子作這些約定,給孩子說明,什麼行為會有什麼後果,讓他知所選擇,而不要信口開河,不負責任。

5.當孩子做了決定後,鼓勵他勇敢去付諸實踐,並清楚提醒他一切可能出現的後果,與所引起的連鎖反應。(見徐錦堯著「成長」P.104)

6.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嘗試和他反省過去發生過的事,並分析原因。例如:有一位同學罵他,原因是不是他不小心先得罪了那位同學?或那位同學妒忌他被老師稱讚?或別人在那位同學前搬弄是非?或者只是純粹誤會……?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達味王犯了罪,所以被天主懲罰。(撒下11:1-12:18)

2.原祖父母犯了罪,吃了禁果,所以禍延子孫。(創3:1-24)

3.達尼爾先知因為虔誠恭敬天主,守好誡命,所以天主從獅子圈中救了他。(達 6:1-25;14:28-43)

4.天主有時會因為一些人的好行為而寬恕其他做壞事的人。(亞巴郎為索多瑪城向天主求情,創18:16-33)

5.黑落德王不小心發了誓,後來導致了要砍若翰的頭。(瑪14:6-11)

6.「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老子:「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中國有許多因為王帝寵信奸人而亡國的故事。

7.「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行為積少成多,帶往成功、幸福之路;壞行為也會積少成多,帶往失敗、喪亡之路。

8.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達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使一切遭遇,都成為一種有益於我們未來的「學習」。

9.祈禱:上主,你把我們的幸福和前途都交託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求你幫助我們善於做決定,並為每一個決定向你負責,也向我們自己負責……幫助我們明智地作決定,勇敢地實行,安心地接受一切後果……。

五、有爭取應得權利的勇氣

甲、目的:

幫助孩子明白人生有義務亦有權利。義務要遵守,權利要爭取。在大是大非前,更不能懦弱、退卻,或用啞子吃黃蓮的方式一味逆來順受。

乙、實踐要點:

1.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零用錢,自己的小天地,自己的朋友,自己的隱私。

2.孩子漸漸長大,不要偷看他的日記、拆他的信、偷聽他的電話……。

3.答應過孩子的話,一定要實踐;如果不能實踐,也要充分解釋。

4.父母不要經常毫無理由地拒絕孩子,或把「不可以」變成口頭襌,然後找藉口來搪塞。萬一真的不能答應,也應說明理由(不是藉口!)而且立場要堅定,不容孩子藉吵鬧來改變。但當有人(包括孩子或第三者)指出孩子的要求是合理,或者情況有了改變時,父母便應改變主意,答應孩子的要求,並解釋原因。

5.家庭少不免有「家規」,有一套義務和權利的守則。這些守則必須是彈性的、有人情味的、合適的、能依情況改變的、可以討論的。但無論如何,有規則便應遵守,父母子女一起遵守。任何人都要清楚知道自己有什麼權利和義務,要求自己遵守,也可以同樣地要求別人。

6.多和孩子討論家事,有時(不必時時)主動徵詢他的意見,例如:主日吃什麼早餐,去什麼地方游泳……讓他感覺到他在家中也可以做一些決定。孩子稍長,可以和他談家庭的財政狀況,並一起作家庭經濟預算等等。(參考徐錦堯著「成長」P.29)

7.父母做了對孩子不公道的事,要容許孩子抗議,並找機會向他解釋,甚至道歉。

8.教導孩子在反對時不要責備、不要鄙視、不要嘮叨、不要言過其實,而應直接、清楚、簡短、針對實況,並伴以誠懇的語調和態度。這或許要求父母用「身教」來傳遞了。

9.在顧慮到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教孩子對某些不合理的情況提出抗議,例如:有人排隊打尖、在不准吸煙區吸煙……。

10.帶孩子去參加爭取合理權益(例如公民權益、消費者權益等)的遊行、示威;如果父母寫文章投稿抗議,亦可以告訴孩子,和他分享,給他解釋。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耶穌受人毀謗,說他藉魔王驅魔。他嚴正地為自己辯護。(谷3:22-29)

2.耶穌在公議會面前,被人無理掌擊,他提出抗議。(若18:22-23)

3.保祿是羅馬公民,有權在定罪前不受鞭打之刑;有人想鞭打他,他提出抗議。(宗22:22-30)

4.耶穌為一個罪婦申辯,為她爭取被寬恕和更生的權利。(若8:1-11)

5.在李陵答蘇武書中,李陵說:「陵雖辜恩,漢亦負德」,他要為自己伸冤,並且不肯承認自己要負上投降的全部責任。

6.「物不得其平則鳴」。

7.聖詠中有不少求天主代為伸冤的聖詠。一個人只要深深感到不平,總有一日會站起來爭取自己的權利。例子:詠140;94;69;54;43;26;17;10。

8.祈禱:上主,你是至公正的,求你為我伸冤;亦賜我力量,敢於去為自己伸冤……求你使正義像江河,澆灌大地,使公道像太陽,照耀眾生……上主,不要讓有權有勢的人,肆意摧殘你的子民,塗污你的肖像,因為我們全是按你的肖像而受造的……。

六、擇善固執,敢於為理想而抗拒群體的壓力,逆流而上。

甲、目的:

幫助孩子在一個不講原則,嘲諷道德的社會中,明確地堅守自己的信念,並且不怕面對群眾或同輩的壓力,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魄。

乙、實踐要點:

1.多給孩子講一些英雄、豪傑、聖賢、偉人、氣節之士的故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正氣凜然的文天祥;高風亮節的史可法;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忍辱負重,誓要「述往事、知來者」的司馬遷;巾幗不讓鬚眉的革命烈士秋瑾;遠涉重洋、離鄉別井,到中國來傳教的利瑪竇神父;畢生獻身為「窮人中最窮的人」而服務的德肋撒修女等等。亦可給他們多買這一類的故事書、連環圖,帶他們去看這一類的電影、舞台劇或展覽等等。

2.父母用自己的表樣,教導孩子不要因為外在的物質利益,而出賣自己的信仰、理想和人格。

3.如果父母因為理想而轉換工作,可藉此機會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對工作的看法。

4.帶孩子去參觀一些服務大眾的機構(宗教性、非宗教性都可以),有機會並可以訪問這些機構主持人,請他們分享他們的信念。

5.教孩子背誦一些勵志的詩歌,如于謙的「詠石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亦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或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6.多和孩子分享他的同輩的言論和行為,他們大家的共同嗜好,多數人所看課外書的種類,經常談話的內容,喜歡的歌星、明星等等,並藉此幫助孩子去分辨是非對錯。

7.教導孩子這句西洋諺語:「棍子和石頭可以打斷你的腿,但名字或說話永遠不能傷害你」使他明白別人的冷言冷語絕不能損害我們分毫──除非我們甘願被傷害! 但我們有時竟然很在意人們對我們說長道短!

8.如果孩子和你分享他如何為了某些原則而和他的同輩朋友討論、爭辯或對抗,你要和他詳細分享、分析,給他支持和鼓勵。千萬別只說些要他「明哲保身」之類的話。

9.鼓勵孩子在朋友前表現出是個熱心教友,例如不怕公開讀聖經,在公眾場合作飯前祈禱等;主日也要明確地告訴朋友自己要把宗教責任放在吃喝玩樂之前,自己會把天主及天主的誡命放在第一位。

10.帶孩子參加拜苦路或參加聖週星期五(受難日)的「紀念救主苦難」禮儀,並給他解釋耶穌如何為我們犧牲。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瑪加伯書中母子七人壯烈殉道的故事。(加下7:1-41)

2.瑪加伯書中那個為了遵守傳統而不吃豬肉並因此殉道的老人厄肋阿匝爾的故事。(加下6:18-31)

3.上述乙1中許多中國名人的故事。

4.唐君毅所描述的氣節之士。(見徐錦堯著「新民」P.141)

5.耶穌基督本人亦是為了理想,為了救贖人類,為了承行天父的旨意而犧牲。(谷14–15兩章)

6.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為革命、為民族而犧牲。(徐錦堯著「修身」P.70)

7.孟子:「自反而縮(自覺正直、有理),雖千萬人,吾往矣!」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8.祈禱:主耶穌,你為我們犧牲了自己,你的許多朋友,亦為義而殉道;求你幫助我們不怕面對一切困難,堅持自己的理想……我們很重視同輩間的友誼與交往,亦正因如此,我們願意我們的同輩團體也是一個重視理想、重視信仰的團體……幫助我們不要一味屈從於同輩的壓力,而且能有勇氣表達不同的意見……。

七、有能力在現實和理想間取得平衡,在不斷求進步中同時接納人生中某些限制和缺陷,對人生和社會永遠懷有希望。

甲、目的:

幫助孩子明白我們必須有理想、有遠象,肯定天國式的圓滿境界可以臨現人間;但同時亦要明白「天地不全」,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要接納現實,在平凡、挫折中,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地往生命的終極圓滿走去。人生總是充滿希望的!

乙、實踐要點:

1.設法讓孩子逐漸明白下面的一段禱文:「上主,求你賜我勇敢堅毅的心,去改變那可以改變的;賜我冷靜安詳的心,去接受那不可改變的;但請賜我智慧識別的心,去對上述二者作出正確的分辨。」(即不要把那可改變的誤作不可改變的,也不要把那不可改變的誤作可改變的!)

2.鼓勵孩子在讀書上力爭上游,考試上爭取名列前茅;但接納孩子努力的結果,對任何成績都加以肯定,同時和他一起計劃以後的步驟。

3.和他談一談理想的家庭生活,或理想的家居佈置應當如何;但亦幫助他珍惜、愛護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其他主題可包括:理想的學校、公園、社會……理想的爸爸、姊姊、朋友……)

4.父親答應星期日全家去郊遊,但突遇公司要事,必須取消郊遊或改期。孩子十分失望,認為父親「不守信用」,要質問父親「理由」。不正確的解決辦法有:A.不說明理由,堅持「不去就是不去」,或反說孩子「頂咀」,「不明事理」,甚至把孩子大罵一頓。B.給孩子說教,說爸爸為了孩子多麼辛勞,怎麼孩子不領會爸爸的苦心等等;但孩子仍認為父親「不守信用」。正確的解決辦法是和孩子談話,讓他明白守信用是需要的,但亦有例外(例如刮颱風就不可以去郊遊;或者家中有什麼變故,如發生火災等,亦必須改變計劃)。更重要是先了解孩子的失望心情,但隨即要他學到:「世間的事,並非事事如願,但亦非絕望」。不過,父親下次必須實踐諾言,否則一切努力都會讓孩子感到是一種虛偽的藉口。

5.教導孩子一點「歷史感」,幫助他明白中國史、人類史、聖經史(即古經中的猶太民族史),都是在不斷的變化、前進。人類總是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在成敗得失之間學到生存的智慧。天主是歷史的主宰,人應盡人力而聽天命,把一切交託在這位歷史之主的手中。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保祿:「我們的得救,還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了,就不是希望了。」(羅8:24)正因為看不到,所以我們才懷有希望!

2.堅信主的幫助,使保祿能做到「絕路而不絕望」。(格後4:7-10)

3.耶穌在極度痛苦中向天父祈禱說:「父,若果可能,就免我喝這苦杯吧!但不要照我的意願,要照你的意願。」(路22:39-46)

4.唐三藏取得西經回來,全本經文本來是好好的,卻因意外而缺了幾頁,唐三藏深覺可惜,孫悟空卻認為這是應了「天地不全」的奧妙。(西遊記;見徐錦堯著「修身」 P.93 )

5.中國人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蘇軾「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及老子的得非得,失非失思想;甚至中國人那種「月亮民族」的性格(註),都清楚的表明:人生的成敗得失及現實和理想的分野,本來就不那麼絕對,應淡然處之,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的地步,以維持個人情緒平衡的發展。


(註):「新民」P.99

6.祈禱:天父,你是歷史的主宰,人間的一切都會過去,只有你永遠長存……求你幫助我們不要把成敗得失看得太重,而把一切都看成是我們學習和修德立功的機會……讓我們懂得不斷努力,又能以平靜的心去接納必要發生的一切……我們的家/學校/祖國並不那麼理想,還存在很多缺點和矛盾,但這正是你給我們的禮物……。

第五章 訴諸理性

一、有獨立思考能力

甲、目的:

信任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只是從旁幫助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自己去找尋答案;提醒孩子不要人云亦云,盲從附和;並使他養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考習慣。

乙、實踐要點:

1.教導孩子「側面思考法」(Lateral thinking),例如:事物的正面、反面、中性面;事情的是、非一面,及不是不非,或與是非無關的一面;對事物的多角度看法,及多層次的解決辦法;一件事的物質因素和意義因素等等。(詳情可參閱徐錦堯著「成長」P.36-43)

2.幫助稍長的孩子明白少許邏輯的觀念,認識某些「謬誤」的陷阱,這些都是很有趣味,又能啟發孩子思想的課題。(詳情請參考徐錦堯著「探索」P.22–71)

3.教孩子,不要「不回答」他的問題,但也不要「有問必答」,最好的方法是「以問來教」,讓他自己找到答案。通常的方法可以用反問的方式,例如:「你認為呢?你先想想好不好?你的看法怎樣?你有什麼感受?你以為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這是不是唯一的辦法?你認為爸爸會怎樣做?……」有時也可以用引導方式去問孩子,例如:買一件家具,可以從它是否有多種用途?它是否耐用?是否美觀?價錢是否相宜等等去考慮。選擇郊遊地點,可從路程遠近,交通是否方便,旅費是否便宜,風景是否優美,遊人是否過多等等去思考。

4.孩子的是非對錯觀念還未形成,父母可以在別人做好事或做壞事的時候,以適當的言語及態度(如面部表情、語氣等),去表示贊許或不贊許,說給孩子聽,指給孩子看。例如:過馬路有人遵照紅綠燈指示,有人不予理會。父母應立刻指給孩子看,並以適當的言語和表情,表達對遵守交通規則者的贊許,及指出不守交通規則的危險。

5.訓練孩子善用學習的輔助工具,例如:字典,百科全書,索引,引得等等;家中也應備有這類工具書或參考書籍。

6.思考型的人有時會缺乏人情味,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在講理時留有餘地,要多一些去明白、了解、同情、接納別人。有時在談話中,少不免也會改變話題,但要避免流於「打岔」,不要老是岔開話題,對別人毫不尊重。

7.幫助孩子明白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避免找藉口,更不要信了自己的藉口!例如:「我沒把床整理好,『因為』沒有時間」,其實他只是「沒有安排好時間去整理床鋪」,或「不想整理床鋪」而已;「我打他,『因為』他罵我」,其實是「我控制不住要打他」、或「我的修養不好」而已,因為別人罵我,我並不一定要打人,我還可以有許多其他選擇!許多時,孩子的所謂「理由」,其實只是「藉口」!(不過,大人也常犯這毛病!)

8.對孩子解釋某些傳統、習慣的意義,例如聖體齋(身心清潔),主日參與彌撒(恭敬天主)。但有時可以彈性面對傳統,例如旅行時找不到聖堂可以不參與彌撒,但應不要忘記祈禱。

9.提醒孩子不要人云亦云,時常警惕在大夥兒的說話中可能隱藏的謬誤。

10.提醒孩子要「積極思考」,即不要在自己的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地埋下了消極、投降的種子。例如:不要常常說「我唔識。」(我不懂),應說:「讓我再想想」。 不要常說:「我係咁既勒」(這就是我,我就是如此,我改不了),要說:「我可以試一試。」或說:「人是會變的,我也可以改變,我要給自己機會。」不要說:「我地人微言輕,有乜用丫!」(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人,做什麼也不會有作用。)要說:「眾志成城,就只怕我們不夠團結,不夠恆心,不夠毅力!」不要說:我決定放棄了,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要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如果天主要關上一扇門,他亦必會為我們打開一個窗。

11.許多孩子,甚至中學生,都會覺得讀書、上課很悶,課室很悶,教堂很悶。他們尤其不喜歡談人生、宗教、信仰等問題。父母要幫助他們反省:世上有不同的地方,人生也有不同的層次。各個地方各有不同的用途。卡拉OK是很有趣的,因為是娛樂的地方;歌星很吸引,因為他們的目的就在娛樂觀眾。但世上有另一些地方是用來學習,另一些地方是用來工作的。這些地方不是娛樂場所,裡面的人也不是藝人或小丑。我們不能要求人生無處不娛樂,無時不輕鬆。抱著要娛樂的動機去上學,去工作,去課室,去教堂,去做一切事情,一定會很失望,會覺得人生太乏味。因此提醒孩子用正確的心境去讀書求學問,去上教堂追求信仰的深度,是十分重要的。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有個法學士問耶穌,應當做什麼才能得永生?耶穌卻反問那人,叫那人先思考答案。(路10:25-29)

2.法利塞人很重視傳統,耶穌卻用理性的方式,指出傳統背後的理由,並譴責法利塞人為了死守傳統,而忽略了傳統的精神。(谷7:1-23)

3.達尼爾先知運用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拒絕承認一條大龍是神,並用妙計去殺死牠。 (達14:23-27)

4.曾子認為單單「從父之命」(聽爸爸的話),並不能算是孝;孝子也應有是非善惡的判斷力,在大是大非前,諫諍父親。(見徐錦堯著「新民」P.59)

5.王充:為學不難,「難於拒師」;朱熹:學者先要會疑;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論語:「子入太廟,每事問」。(見徐錦堯著「探索」P.8)

6.祈禱:上主,你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求你賜我生活的智慧,讓我能明白真理……讓我在似是而非的虛偽言詞背後看出謬誤,在盲目追隨潮流中懂得保存真我……幫助我能不畏權勢、抗拒壓力,為真理作見證……。

二、說道理、講事實、反對強權,以科學態度致力認識真相

甲、目的:

民主社會最重要是大家說道理、講事實,客觀地討論事情。因此,父母應幫助孩子學到尊重事實,在事實和真相面前不迴避、不退縮;提醒孩子不要強詞奪理,更不要用強權和暴力去解決問題。

乙、實踐要點:

1.母親不要以「父親」的名義來嚇孩子,不要說「爸爸來了,快些放下來」這類的話,這除了會離間父親和子女的感情外,也會養成了孩子對權威的恐懼,並使他學到將來以權威壓人。

2.不要驟然命令孩子停止遊戲或中止工作。例如:不要說「強仔,開飯了,快來」,而要說「強仔,快要開飯了,我再給你五分鐘,快點玩,玩完記著收拾玩具,然後來吃飯」。

3.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不要偏心,否則,被忽略的孩子一定會深深感到父母不講理。

4.父母兩人要採取同一態度教育孩子,否則孩子會無所適從,混淆是非。

5.切勿欺騙孩子。例如:在性方面,不要說孩子是「石頭爆出來的」;不要為了安撫孩子而隨口答應許多事,但後來卻全不兌現。

6.父母如要打罵孩子,一定得先查明真相,不要讓孩子含冤受屈,更不要遷怒於孩子,或把孩子當作「出氣筒」,將自己所受的氣發洩在孩子身上,使孩子感覺到這是個不講理的世界。

7.和孩子溝通,雙方都要清楚、具體,避免模糊不詳,免生曲解、誤會。例如:不要說「我要你今天『早些』回家」,要說「我希望你今天『六時』回家,因為……」。也不要接受孩子語意不詳的話,例如:當孩子說「我『等會兒』再做功課」時,你必須要求孩子說清楚『等會兒』是等多久?一小時?晚飯後?或明天?孩子說「我要『努力』讀書」也不夠具體,說「我每天至少要溫習三小時」便具體得多了。 父母對孩子也該是這樣的清楚、具體。

8.交談時,每次要只談一件事,不要同時扯到許多件事,否則就會夾纏不清,拖泥帶水。例如:不要說「我們下星期天和伯父一家人去淺水灣燒烤好嗎?」因為這裡共有四件事要討論及決定:日期?和誰去?地點?做什麼?每點都應考慮。

9.提醒孩子不要「用耳代目」,即是說,不要只聽別人說,而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親自看看,找出事實的真相。例如:如果有人告訴你,新來的老師很兇,你不要立刻相信,要找機會親自接觸這位老師,和他談談,看看他是否真的很兇。

10.要認識社會或邊緣人等等,最好的方法是親身體驗,實地觀察,直接接觸。此外,調查研究、訪問、收集不同意見,都是認識各種人及事物的好方法。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耶穌受難時,有一位兵士掌擊他,耶穌抗議說:「若我說得不對,請你指出來;若我說得對,你為什麼打我?」(若18:22-23)

2.但耶穌亦同時主張非暴力,主張寬恕和愛仇人(瑪 5:43-48),他自己更如「上主的僕人」一樣,馴如待宰的羔羊。(依53:1-12)

3.達尼爾先知反對強權,以他的智慧和判斷力,去為無辜的少女蘇撒納伸冤。(達13:1–64)

4.中國人說:「有理走遍天下」,「幫理不幫親」;修身則要從「格物」、「致知」,從認識具體的物理與客觀的真理開始(大學)。

5.祈禱:上主,你是真、是善、是美,求你幫助我們追求真、喜歡善、欣賞美……使我們有勇氣在事實和真理前低頭,不會因面子而在真理前閉上眼睛……讓我們不要訴諸強權和暴力,也要設法制止強權和暴力的幽靈在我們的生活中徘徊……。

三、願意尋求和尊重證據;面對新證據時,也可以改變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甲、目的:

幫助孩子重視證據,對自己的每句話誠實地負責,不能信口開河,無中生有;不誇大事實,也不靠猜測而立論。在面對新情況、獲得新證據後,也要有改變或修正自己先前言論的勇氣。

乙、實踐要點:

1.教導孩子牢記:「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講八分話。」(胡適)絕不為討好別人或炫耀自己而說些假話、大話、空話。

2.用具體的例子給孩子指出,有時報章的報道並沒有根據,有些專欄作家也只在譁眾取寵、信口開河。

3.沒有證據,不要隨便指證別人。例如:某人雖然「常常」偷東西,但「這次」偷東西的人未必就是他。同樣,某人雖然「常常」做好事,但做「這件」好事的人也未必是他。

4.不要用「讀心術」去對待人,因為這未必是真。下面例子都是要不得的:男朋友送花給女朋友,女朋友卻懷疑這是因為男朋友做了對不起她的事;妻子整理房屋,丈夫卻說:「一定是岳母要來住了」;兒子努力做功課,父親卻說:「一定又是想多要些零用錢了」。

5.不要隨便用「預言」來對待別人,因為這未必是事實。例如:「我不會告訴你這秘密,因為你會告訴別人」;「我不會帶你去山頂公園,因為你不會乖乖聽話的」。

6.不要用「從不」、「總是」這類概括性字眼去責備人,例如:為什麼你「從不」做完功課才看電視?為什麼你「總是」不肯認錯?因為這些受你如此責備的人,只要有一次不是如你所說,他便會覺得你不公平、無理及誇張。

7.要用言語來驗證每一個假設,在做之前要得到對方認可,不要隨便「以為」別人怎樣怎樣。例如:替對方做一件事前,要確知他同意你這樣做,不要在碰釘後才說:「我以為你不會在意」,或「我怎麼知道你會反對?」

8.提醒孩子「面子」對中國人的束縛性,它使許多人固執而不肯在真理前屈服,只因害怕「丟臉」或「失面子」。

9.父母吵架,理虧的一方應有勇氣承認錯誤,改變自己原先的立場,並讓孩子聽到、看到。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達尼爾先知拒絕拜邪神貝耳,並以真憑實據揭穿了貝耳的司祭的「機關」。(達14:1-22)

2.「大德不踰閑(門闌,界限),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即是說:大是大非是不能妥協的,小是小非不妨彈性一些處理。

3.雅各伯認為要控制我們的口舌和言語,是很困難的,能做到這點,當真是了不起的成就。(雅3:2-12)

4.保祿年青時恨極基督徒,但自從與基督相遇,認識了真相後,就成為基督教會的支柱。(宗22:1-21)

5.孟子雖然認為「叔嫂不親授」,但在危急關頭亦可以打破這禁忌,他舉的例子是「嫂溺則援之以手」。

6.祈禱:上主,求你熔化我們的固執和鐵石一般的心,讓我們不怕在真理和證據前屈服……亦讓我們能對自己每一句話負責,誠實地負責,不致為了自我炫耀而說出一些假的、誇大的說話……。

四、勇於認錯,知錯能改

甲、目的:

幫助孩子明白下面這句拉丁諺語:「錯誤是人之常情,只有堅持錯誤才是愚蠢。」使孩子不怕承認錯誤,而且知錯能改。

乙、實踐要點:

1.幫助孩子反省人通常會如何「不肯認錯」。例如:當一個人以為自己「知錯」,要向別人道歉時,他通常的表現是:先說一句「對不起!」然後隨即為自己開脫:「我那天這樣做,因為……」最後卻把過失推給對方:「其實,如果那天你不是那樣,我也不會……」這樣的「道歉」,很快就會演變為互相指責!

2.幫助孩子誠實地面對錯誤,不要怪罪或諉過於他人。提醒孩子不要說類似下面的話:「都是他先……」。因為,即使有人先開始,也沒有人強迫你要繼續啊!

3.提醒孩子不要以別人為擋箭牌。例如:「別人都是這樣做啊!」因為人人都做的事,未必就是對的。

4.如果孩子說:「都是他叫我去那裡的!」你不要先否定他或罵他,要和他交談,幫助他反省,自己去找出答案。例如:「他有威脅你,用武力迫你去嗎?」「他怎樣叫你去的?」「你認為他的話真的有那麼大的魔力或威力嗎?」「你必須聽他的話嗎?」「你不去會有什麼損失?會有什麼壞後果?」「你下次會怎樣做?」……

5.不要讓孩子找藉口,或認為已沒有選擇的餘地。例如:「我不要努力讀書了,因為老師偏心,努力也沒用。」正確態度:「正因老師偏心,我要格外努力,讓老師無從偏心,甚至讓他連挑惕我的機會都沒有。」又或者:「我已向他道歉了,他還是不理睬我;所以我決定也不理睬他。」正確態度:「我的第一個道歉方法無效,我要再試另一個方法。」

6.幫助孩子不要用「反指責」的方式去合理化自己的錯誤。例如:「你為什麼讓你的同學在眾人前丟臉?」「他也是常常這樣對我的!」「你為什麼上主日沒有參加彌撒?」「強仔也沒有去!」「小孩子不許抽煙!」「爸爸也抽!」「你為什麼罵人罵得那麼兇?」「你罵人罵得更兇!」要清楚告訴孩子,我們要負起「自己的」道德責任,培養自己的道德生命,將來要單獨向上主交賬。別人犯錯誤,絕非我們也要犯錯誤的理由!!我們要誠實地面對自己,不容許自己狡辯,不容許自己欺騙自己。

7.告訴孩子一些社會知名人士悔改、皈依的故事。也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自己過去悔改、皈依的故事。父母在述說這些故事時,最好能把它和天主的恩寵連在一起,例如:「幸好天主幫助我……其實那真是天主的恩寵……沒有天主的照顧,你爸爸今天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並讓孩子從你的聲音和面色中,感覺到你對悔改旳喜悅、對天主的感恩和順服。

8.帶孩子到聖堂中去看教友辦告解(領修和聖事),並告訴他:我們要不斷改過,清潔自己的心靈,在教會內與主、與人修和,大家平安、快樂地一起生活。也可以告訴他:我們通常是因為得罪天主而得罪人,也因為得罪人而得罪天主。例如:如果我傷害了人,我也會令天主不高興,因為人是天主的肖像、是天主的子女、是耶穌的兄弟姊妹。如果我對天主失去信心,也會漸漸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甚至對生命都失去信心。

9.要按部就班給孩子講天主十誡。十誡的內容和精神請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P.223–237。罪、悔改、皈依、修和聖事則請參閱同書的P.196–206。

10.父母有錯能向孩子說「對不起」,是教導孩子認錯的最有效方法。總有一天,你要把握機會向孩子說類似的話:「你小時候,爸媽在你眼中,都是完美的,是英雄、偉人、偶像。但今天你終於看到,爸媽也不過是人,是普普通通的人,是會犯錯誤的人……爸媽這次真的對不起你,你能原諒我們嗎?……其實,我們不怕犯錯,只怕不知犯了錯;更壞的是知錯不改……你也會犯錯的,但不要害怕,天主會接納你的,他也會幫助你改過……即使是英雄、豪傑、偉人,做官的、做老師的,也全都會犯錯……你長大後,要勇敢指出做官的、政府的錯誤,也要要求他們改正錯誤……」

11.和孩子一起省察,是很好的習慣,可以每晚做,或每週做;也可以在特殊日子做,例如:除夕、受難節、聖誕前、退省時……。但千萬別迫孩子認錯,也不要使「一起」的反省,變成了對孩子單獨的「公審」!!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蕩子的比喻(路15:11-32):強調爸爸對蕩子「無條件」的接納,哥哥則斤斤計較。

2.亡羊的比喻(路15:1-7):強調一隻羊的價值等於九十九隻羊的價值,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限的價值,而一個無限等於九十九個無限!(牧童把九十九隻羊丟下,去找那隻亡羊,並不考慮是否在找回這隻亡羊後,卻可能會失去那九十九隻!因為這隻亡羊在牧童心中太貴重了。)

3.修直途徑、填滿山谷、剷平丘陵、彎曲的要修直……這樣才能迎接天主。(路3:1-27)

4.匝凱的悔改(路 19:1-10):真誠的悔改要做補贖,要賠償所犯過的罪,要改正自己的生活方式。

5.悔改的聖詠:詠51,32,38。

6.犯罪是做罪惡的奴隸,結局是死亡;脫離罪惡、獲得自由、作天主的奴隸,結局就是永生。(羅6:19-22)

7.周處除三害。(世說新語,見徐錦堯著「群居」P.114)

8.「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其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改也,人皆仰之。」所以古人「聞過則喜」,「聞善言(規勸之言)則拜」。所以孔子亦教人要「責己以忠,待人以恕」,即對自己要求嚴格一些,對別人要求寬容一些。

9.趙國名將廉頗醒覺到自己的不是,向自己常想公開羞辱的藺相如「負荊請罪」。(史記,見徐錦堯著「修身」P.103)

10.祈禱:主耶穌,你是道路、真理、生命,求你派遣你的聖神,光照我,讓我看到自己的罪,自己的錯誤……幫助我誠實地面對自己,不諉過、不推搪、不文過飾非、不欺騙自己……讓我知道,無論我變得怎樣,你仍是我的救主、我的朋友……讓我不單看清自己的罪,也有能力去過改,徹底地皈依,重度新生……。

五、有批判不義情況的正義感

甲、目的:

培養孩子的正義感和對不義情況的醒覺性和批判能力,看得出不義情況的存在,而且願意為伸張正義而大聲疾呼。

乙、實踐要點:

1.給孩子看一些貧窮、戰爭,或其他有關社會不正義情況的圖片(這些圖片部分可從報紙中收集),提高孩子對社會不義的醒覺性

2.和孩子一起看新聞、紀錄片,給他分析一些社會不義的情況和問題。

3.面對不正義情況,父母的分析要客觀公正,切勿過火、誇大,更不要表現出憤世嫉俗;但態度要堅決、誠懇,表達對不義情況的不滿,和對正義的嚮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正確態度。

4.帶孩上街參加為伸張正義而舉行的遊行、示威、燭光晚會等。

5.孩子上到中學,可鼓勵他參加國是學會、關社小組等。有關的講座、研討會,更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參加,並和他事後討論。

6.鼓勵他投稿去為被壓迫者伸訴不平。

7.告訴孩子,我們的救主基督本身也是一個革命者,他「向窮人傳報喜訊……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 4:16-21)這恩慈之年,就是人人獲得解放,所有人都可以重新開始的恩寵之年。(參閱徐錦堯著「修身」 P.25-26;「正視人生的信仰」P.82-85,93-96,262-265)

8.聖經中有許多有關正義的章節(見下面「丙」),多和孩子一起讀這些章節,可培養他的正義感。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先知依撒意亞呼籲猶太人,不要單單舉行空洞、無意義、脫離生活的「慶節」,而要「學習行善,尋求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依1:10–20)今日如果我們只是參加「禮儀」,而不履行正義,也必會同樣受到先知的譴責。

2.米該亞先知高聲控訴那些藉權勢而欺壓窮人的人(米2:1-5;3:1-4),並要求信眾「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6:8)

3.先知納堂公然指責達味用不義與邪惡的手法去侵佔屬下烏黎雅的妻子(撒下12:1-12);耶穌更嚴厲斥責了那些偽善的、騎在人民頭上的經師和法利塞人,並為那些受他們祖先所迫害的先知伸訴不平。(瑪23:1-36)

4.保祿宗徒控訴外邦人「以不義抑制了真理」,猶太人也「固執於惡,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羅1:18-2:11)

5.聖母瑪利亞絕非傳統型的弱女子,在她的「讚主曲」中,她聲言天主「伸出手臂施展大能,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他從高座上推下有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路 1:46-55)而「權勢者」在聖經的傳統中,幾乎就是不義者、壓迫者的同義字。

6.魯迅有幾篇頗能啟發我們正義感的文章,值得一讀。見徐錦堯著「探索」P.50:「論睜了眼看」;P.91:「無花的薔薇」; P.100:「淡淡的血痕中」。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也是要激起這個被壓迫的中華民族的正義感。(見徐錦堯著「新民」P.62-72)

7.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例如水滸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都有不少為被壓迫的弱小者而伸訴不平的插曲。

8.祈禱:主,基督,你是人類一切是非善惡的最後判官,求你賜我們明辨是非的智慧,批判不義的勇氣,為受壓迫的兄弟姊妹挺身而出的正義感……許多人有口不能言,求你讓我們代他們說話……我們更加求你,讓我們活得更正義,努力去建設一個正義常存的社會……。

第六章 平等互惠

一、培養愛人的情懷,有慈悲和博愛之心

甲、目的:

培養孩子對人的愛心、熱情與和藹可親的態度,有一顆敏銳的、同情的和憐憫的心,不單對自己人是這樣,對其他的人也是這樣。

乙、實踐要點:

1.不准孩子對保姆有傲慢的態度,做父母的也應以身作則,友善地對待家裡的傭人,切勿恃勢或恃財凌人,做出或說出有損傭人人格的事情或說話。也不要讓孩子自小習慣事事受人侍奉,把保姆當牛馬般驅使。

2.教導孩子尊敬長輩,例如教他給長輩敬茶、給長輩讓座、禮貌地稱呼及問候長輩等。坐公共汽車或地鐵時,父母應以身作則,讓座給老年人或傷殘人士。

3.父母如果與自己任何一方的父母親有什麼衝突或不愉快的事,千萬別慫恿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數說孩子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不是。如果有必要給孩子分析整個事件,也必須冷靜而公正,讓小孩子學到人際關係並非時常一帆風順,但事情總可藉耐心的溝通,及互諒互讓而解決。

4.教導孩子和人談話時要用雙眼和人接觸(望著人),不要東張西望;更不要一邊工作、看書或看報紙,一邊咀裡哼哼的「應付」別人。別人說話時,要專心、留神地聆聽,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

5.按孩子的年齡,鼓勵他做些愛德工作或做一些幫助、關心別人的事,例如扶老人過馬路,親切地回答旅客的問路,替別人拾起掉在地上的東西,探望獨居的老人,慰問有病的人,幫助鄰人搬運一些較輕便的東西,給盲人讀聖經或讀報紙,替低年級同學義務補習,別人訴苦時耐心傾聽等等。

6.教孩子學習自發地為別人祈禱,包括為窮人、老人、病人、第三世界的饑民、在戰火中生活的人、無家可歸的人、殘障人士、被人遺棄的人……。

7.帶孩子去探望生病的親戚朋友,和孩子一起在病榻前為病人祈禱。

8.教導孩子在與人握手時要熱情、面帶笑容。在彌撒中互祝平安時,更要親切地祝福人。

9.告訴孩子,如果我們在天主經中稱天主為「我們」的「天父」,那麼,我們大家便是兄弟姊妹了,因為我們都有同一的天父。也要給孩子詳細解釋耶穌在最後審判時所說的話:「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姊妹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瑪25:31-46)耶穌離世前給門徒的「遺囑」,也是要他們「彼此相愛」。(若13:31-35)

10.父母應找一個適當的機會(例如孩子升上中一前夕),誠懇地向孩子說:「爸媽希望你勤力讀書,不單為自己、為爸媽,同時也為別人,為社會,為民族和國家。天主給了你許多恩寵,正是要你好好地發揮出來。美好的世界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去創造。天主多麼希望他的所有子女們都能快快樂樂地,活在一個互相支持、相親相愛的世界裡!

11.和孩子一起看關於第三世界的新聞或專輯,培養他「民胞物與」,普愛眾生的胸懷。

12.有什麼賬災、慈善晚會等活動,不妨帶孩子去參加,並給他詳細解釋內容,讓他養成參與援助別人、捐錢等良好習慣。

13.把握學校、教會或社區發起的探訪活動,例如探訪醫院、安老院、兒童院、孤兒院、安置區、難民營等,讓孩子對社會中邊緣人的情況有多少親身的體驗,激發起對不幸者的同情心。

14.孩子如果有虐待小動物的傾向,要設法勸止。傳說羅馬暴君尼祿王並不是天生殘忍的,他是小時習慣了虐待小動物,才慢慢形成了他的殘忍性格。

15.信心漫步──帶孩子到郊外,兩人為一組,一人用黑布蒙上雙眼,另一人帶他漫步約五至十分鐘,由一處到另一處,不妨經過一些小小的難關。完成後兩人互換角色再漫步一次。全部完成後,分享感受,尤其是互相信賴、安全感、責任感等感受。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不關心窮人、或不知道要關心窮人,或閉起眼睛,看不到週圍有窮人的人,都會受罰。(路16:19-31)

2.最大的誡命是愛主、愛人(谷12:28-34)。耶穌叫我們彼此相愛(若13:31-35;15:12-14);互相洗腳、互相服侍(若13:1-15);互相寬恕(瑪 18:21-35);甚至要愛仇人。(瑪5:43-48)

3.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是愛德的典範,他愛的竟是「非我族類」的、彼此不相往來的猶太人,亦即他們心目中的異族人。(路10:25-37)

4.保祿宗徒有許多勸人彼此相愛的話,例如:羅 12:9-21(愛情不可虛偽,應以善勝惡);羅13:8-10(愛人如己);格前13:1-13(愛德大憲章:愛是含忍的……;最大是愛);格後9:1-15(天主愛樂捐的人);迦 5:13-15(以愛德彼此服侍);迦6:1-10(互相擔待,彼此規勸)。

5.雅各伯宗徒教人不要以貌取人(雅2:1-13),信德要伴以好行為(雅 2:14-20)。伯多祿宗徒則教人赤誠相愛(伯前1:22),以愛德與人相處(伯前3:8-12)。若望更認為「天主就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一4:7-21)

6.所以最後審判的唯一標準也是這個「愛」字,因為耶穌,這位最高的審判者會對我們所有人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瑪25:31-46)因為不是凡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承行天主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而很明顯地,天父的旨意正是要我們去愛。(瑪7:21-23)

7.孔子主張「仁」,而仁就是「愛人」。他主張愛要由近及遠:「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並要一直做到「民胞物與」、「天人合一」為止。

8.中國許多志士仁人都充滿了對蒼生的關愛,例如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少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見徐錦堯著「新民」 P.143);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魯迅:「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9.祈禱:慈愛的天父,你是愛的根源,你就是愛。求你在我們心中植下愛的種子……幫助我們懂得去愛,而且心中要充滿熱情,洋溢著對人的同情和關注……求你開啟我們的眼目,使我們看得見別人的需要;感動我們的心,使我們願意為他人而努力……我們不單為我們接觸到的人向你祈求,我們也求你祝福那些在很遠很遠地方生活的人,我們雖然不認識他們,但我們確信他們也是我們的兄弟姊妹……。

二、平等待人,肯定別人的價值;懂得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需要

甲、目的:

幫助孩子明白,人的價值不在他「有」什麼,「懂」什麼,而只在於他是「人」;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真正的愛不單是主觀的感覺,或者只是善良的願望,而應以正義和公平作基礎,肯定別人,把別人應得的一份還給他。同時更要用易地而處的方法,去體會別人內心的感受和需要。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愛人的目的。

乙、實踐要點:

1.父母如果要子女明白什麼叫人人平等,便必須在家中活出人人平等的精神,例如:父母與子女平等,父母平等地對待所有子女,並以平等精神對待一切親戚、朋友、鄰人、傭人……。

2.有些事大人可以做,小孩子不可以做,這「不是」平等的問題,這只是人的成長、成熟,是否有足夠判斷力,能否負起責任,對他的心、身是否有害等問題。例如:大人可以投票、簽契約、駕駛汽車等,因為他們可以負起責任;大人可以看三級電影,因為他們有足夠心理成熟去判斷和面對性問題;大人可以結婚、生孩子,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心理、生理成熟和人生的經驗及經濟的基礎等等;大人可以吸煙、喝酒,因為他們有足夠成熟能力去自制,或者煙酒對他們的身心為害不太大(至少不如對小孩子的為害)。但孩子對吸煙、喝酒,尤其賭博等,並不易接受「大人做得,小孩子做不得」的看法,所以大人對這方面的自我制約,可以減少孩子對大人行為的反感,使他更易感受到人人平等是個真實可行的理想。

3.當孩子問你:「媽,你今天說話很大聲,好像很兇,是不是心情不好?」你不要說:「沒有哇!你好煩呀!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你可以這樣說:「嗯,對不起,我今天真的很忙、很累,所以沒有心情跟你說話,情緒也有點失控了。我想清靜一下,我們明天找機會再談好嗎?」你這樣做,也是在肯定孩子的價值和地位!

4.待人接物,要多想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多作設身處地,或如英文所說的to stand in other people's shoes (穿別人的鞋子),去感受別人的感受。下面是公教報松木君寫的「極短篇」,題目是「都是生日」。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故事中的孩子有什麼感受?媽媽有什麼感受?參加同學的生日會之後,回到家,我憤憤不平的對母親說:「下個月的生日,我不再吃魚粥了!」母親愕然。「最少也要個生日蛋糕!」母親別過面去,靜默了
一會,然後說:「昨天是我的生日。」我愕然。

5.多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幫助孩子代入角色,感受到當事人的感受。例如:女兒去參加派對,答應了晚上十時回家,但卻於午夜十二時才回到家中,母親在客廳等候……母、女如何談話?父親給兒子一張五百元鈔票買二十元的東西,他卻另外買了二百元其他東西……兒子如何交代?父親如何回應?派成績表,滿堂紅(大部分不及格),孩子如何見父母?父母如何反應?在角色扮演中,可以由孩子扮演父、母,嘗試去感受父、母的心情。

6.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描寫家庭生活中人際關係及彼此衝突的電影或錄影帶,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

7.帶孩子上街看看一些乞丐及衣衫襤褸的人,告訴他們,他們也是天父的兒女,是基督用寶血贖回來的,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應努力建設更美好的社會,使人人可以活得更快樂。(至於應否給乞丐錢,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人不主張給錢,因為給錢會製造更多乞丐!而且,像香港這樣的富裕社會,應消滅乞丐現象,而非幫忙乞丐。)

8.帶孩子看看高尚住宅區與貧民區的對比,激勵孩子努力讀書,將來要使人人都生活得更好。

9.每當孩子和人衝突時,父母應和孩子分析整個事件,教孩子想想對方的處境,對方的心情,他的煩惱,他為什麼這樣做等等。

10.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有」什麼,而在於他「是」什麼;如果我們要肯定別人的價值,也必須先肯定自己的價值。換句話說,我們要活得積極、有深度、有光采,我們要有能力進入自己內心深處,接觸自己的生命力、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機……。使我們的每一句說話,每一個行動,都是一種生命力的湧流,一種靈性活動的迴響,都有「人」的味道。因此,父母應教孩子祈禱、獨處、反省、默想、注目大自然、學習沉思、尊重靜默……以便能及早接觸自己的生命。諾雲(Nouwen)說:「沒有一處孤寂的地方,我們的行動很快就成了空洞的姿勢。」

11.提醒孩子不要趨炎附勢,不要單從外表去判斷人,不要只喜歡和有錢的、穿得好的人來往,而應該和善地對待一切同學、朋友。

12.你知道嗎?──找一個適當機會,全家一起看看能否知道各成員的喜好和特點,例如:喜歡的顏色、食物、偶像,或各人的生日、歲數、工作地方名稱,或害怕什麼、不喜歡什麼等等。方法是:先把問題寫好,摺起來,再選出一個當事人,由他抽出問題,當事人及其他人都要在十秒內把答案寫在紙上,然後一齊翻出來,看看其他人的答案是否與當事人的答案相同。

13.教孩子為別人祈禱,尤其為那些有需要的人祈禱;鼓勵孩子在彌撒中或在基基團聚會時讀出為別人祈禱的信友禱文。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在寬恕「七十個七次」的故事中,那個獲得寬恕極多欠債的人,卻不肯寬恕自己同事的一筆小賬,是十分典型的不懂易地而處的例子。(瑪18:21-35)

2.撒烏耳王的兒子約納堂與一個牧童達味做了好朋友,兩人雖然身份懸殊,但仍彼此平等相待,而且在患難中更盡顯友愛的深情。(撒上 18:1-4;19:1-7;20:1-23,35-42;23:14-18;撒下1:1-27)

3.「不要拒絕向有求於你的人行善」(箴3:27-35);「上主深惡假秤,卻喜愛法碼準確。」(箴11:1-31)

4.不要以貌取人,要平等地對待貧者、富者。(雅2:1-13)

5.猶太人自恃為天主的選民,常鄙視外邦人、撒瑪黎雅人、娼妓、稅吏、罪人……但耶穌卻常於有意無意間肯定這些人的價值。例如:他向撒瑪黎雅婦人顯示自己,和她談活水問題(若4:1-42),他召叫稅吏肋未並與受人輕視的稅吏一起吃飯(路5:27-32 ),他接納悔改的罪婦(路 7:36-50),他稱讚那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並有意讓他和一位司祭與一位肋未人對比(路10:25-37),他治好十個癩病人,但感恩的只有一位外邦的撒瑪黎雅人(路17:11-19),他誕生後,最先顯現給的就是那些謙卑的牧童(路2:8-12),他稱讚那位外邦的客納罕婦人的信德(瑪15:21-28),他對一位外邦的百夫長的信德也十分讚許,並認為在以色列他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德。(瑪 8:5-13)

6.在史記的「管鮑之交」故事中,鮑叔牙常從管仲的角度去看管仲,所以管仲不得不由衷的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見徐錦堯著「新民」P.117)。

7.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9.祈禱:主、耶穌基督,你善待一切人,你更樂意與罪人、與被遺棄的及與被鄙視的人做朋友;你肯定一切人的價值,也願意救一切人……求你幫助我們能透過每一個人的外表,看到他的價值,明白他內心的渴求……讓我們常能設身處地去體諒別人的處境,多一分接納,少一分挑惕;多一些同情,少一些呵責……。

三、尊重別人的權利

甲、目的:

教導孩子在爭取自己應得權利的同時,亦應尊重別人應得的權利,並要創造、維護一個公平的社會,讓人人的權利都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受到法律的保障。

乙、實踐要點:

1.聯合國在一九四八年通過了「人權宣言」,並在一九七六年通過了更詳盡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主要內容請參考「新民」 P.48-49)。裡面所說的人權主要包括:生存權,自由及安全權,思想、良心、宗教上的自由權,言論自由權,工作權,組織及參加工會權及在法律規定範圍內有罷工權,享有社會福利權,受教育權,參與文化生活權,行動自由權,個人的秘密和通訊不受非法侵犯權,男女平等權,不受無理逮捕權,享有公正的公開審判權。而且任何人在法律前均一律平等;任何人的權利或自由均不容侵犯,如受到侵犯,應通過司法程序而予以補償,即使政府侵犯人權亦應補償……。以上人人均享有的權利,父母應慢慢讓孩子知道、明白,並按社會所發生的事件(尤其違犯人權事件),讓孩子醒覺和接觸到這些問題。

2.真正的愛必須遵守公平和正義的原則,它要求愛人者本身有正直的性格,能公平合理地對待所有的人,尤其尊重別人應得的權利。例如:僱主必須給工人合理工資,而不能剋扣工資,卻在某些大節日請工人吃大餐便算。(見「探索」 P.96-98)

3.排隊上車,是尊重早候車者的權利;晚上不大聲喧嘩或減底電視機、電唱機的聲浪,是尊重別人睡覺的權利;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說話,是尊重別人說話的權利;不偷看人家的日記,進入別人房間要先敲門,是尊重別人的隱私權;不打人,不傷害人,不毀謗、中傷別人,都是對別人權利的尊重。

4.孩子犯了不尊重別人的過失,不論是否嚴重,都應告誡孩子,和他談話及分析,以免孩子對別人越來越不尊重。我們不怕孩子犯一些偶然的錯誤,只怕孩子隨便放棄對正確原則的堅持。舉例來說,孩子和人打架是免不了的事,但不能讓孩子因此而養成恃勢凌人、欺壓弱小、性情暴戾、目中無人、自我中心、對人毫不尊重等性格。

5.要求孩子遵守某些「合理的」家規,並告訴他這樣才可以營造一種詳和、安寧、有秩序的氣氛,讓人人在家中都能感到受尊重、不被騷擾,可以快樂地一起生活。即是說,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良好的個別行為,有助於建造良好的整體環境;而良好的整體環境亦有利於培養個別的良好行為。

6.父母必須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的權利,但父母亦必須以身作則,互相尊重,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權利。例如:孩子的零用錢,孩子「私人」的東西,孩子的「私人」時間都須受到尊重,答應過孩子的事要付諸實踐(否則要清楚、合理地解釋),對孩子絕不訴諸暴力等等,連施加的懲罰也必須合適、合理,讓孩子甘心接受懲罰。

7.隨便誇張地數說別人的不是,也是不尊重別人的一種表現。例如:「為什麼你『從不』作完功課才看電視?」「為什麼你『總是』三更半夜才回家?」「為什麼你『總不』打電話回來?」誇張的指責就是歪曲事實,是不公平的對待別人,是把人「壓扁」,這樣做只會讓人覺得你過分、說謊、不講理,也讓人有反擊的藉口,讓人有機會和你在「數目」上紏纏不休而逃脫了你真正要指責的關鍵問題。例如:當你說「從來不」的時候,只要對方指出「一個」反面的例子,你的「從來不」就站不住腳了。

8.如果父母能接受、關懷及尊重孩子的尊嚴、獨特性與權利,孩子也就能較易於接受、關懷及尊重別人的尊嚴、獨特性與權利。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耶穌不理會門徒對孩童及其父母的申斥,祝福了孩童,還抱起他們,給他們覆手,這是對孩童的尊重。(路18:15-17;谷10:13-16)

2.耶穌肯定耶里哥瞎子的權利,不顧群眾對瞎子的斥責,治好了這位瞎子。(瑪20:29-34 ;谷 10:46-52)

3.耶穌憐憫在犯姦時被捉住的婦人,給予他悔改、更生的權利。他並公開向控告她的人挑戰:「你們中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罷!」(若8:1-11)

4.耶穌治好了一個胎生的瞎子,這瞎子後來不單勇敢為自己辯護,也為耶穌辯護。(若 9:1-41 )

5.在痛斥經師和法利塞人時(瑪23:1-36),耶穌不單肯定人人平等(瑪23:8-12),還斥責經師、法利塞人在不運用自己權利時,還禁止別人爭取應得的權利。(瑪23:13-14)

6.整本出谷紀,是描述天主如何保護以色列民的生存權和宗教自由權。(出1-15)

7.中國古人嚮往一個大同的世界,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人人被尊重,家家安居樂業的社會。禮記的「大同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見徐錦堯著「探索」P.101-102)

8.祈禱:主、耶穌,你說過,我們的導師和父親都只有一位,而我們眾人都是兄弟姊妹,求你幫助我們懂得彼此尊重,尤其懂得尊重對方的權利,把別人應得的東西歸還給他們……讓我們活在一個互相尊重的社會中,並致力去保障別人應得的權利……不要讓我們變得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踐踏別人的人權……更求你祝福一切當權者,一切政府官員和法律界人士,使他們能同心合力,去建設一個重視人權和保障人權的社會……。

四、懂得與人合作

甲、目的:

幫助孩子懂得與人合作,有能力也有意願和別人一起訂定目標,共同策劃步驟,一起執行計劃,共同負起責任及承擔後果。

乙、實踐要點:

1.鼓勵孩子多參加學校或教堂舉辦的集體活動,如露營、宿營、訓練營、退省、遠足等,而且盡可能加入籌委或做小組組長。也可鼓勵孩子加入球隊、樂隊、聖詠團、體操隊等,或參加一些雙人的項目如羽毛球雙打、鋼琴二重奏等,使孩子慢慢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鼓勵孩子在學校加入學生組織(如學生會、童軍、英語學會等)。在堂區加入基基團,更是訓練孩子與人合作的好機會。

2.父母要關心孩子在外面所參加的團體活動,主動和他們一起去分析、研究各種他所遇到的問題。

3.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遊戲,而不要常常一個人獨自玩電子遊戲機。

4.鼓勵孩子在學校和人一起做功課、一起溫習、一起做「特殊作業」(project),例如一些需要做研究、實驗、搜集資料或訪問等的功課。

5.孩子逐漸長大,可以要求他做適量的家務,學習和爸媽、兄姊,或傭人合作。父母有時也可以和孩子坐下,一起策劃家事、合作重新佈置家居、計劃旅行事宜、商量主日彌撒後的節目等等。務必使孩子成為家中積極主動的一員,有參與權、有決策權、也承擔共負責任的義務。

6.教導孩子一些很簡單的「策劃」概念,把一個計劃詳細分成:理想、長遠目標、具體目標、實踐步驟等各個層次,然後一步步的思考下去,找出最好的實踐方法。例如:理想:「建立一個內外和睦的家庭」。長遠目標有三:兄弟姊妹和睦;與親戚和睦;與鄰人和睦。具體目標:針對兄弟姊妹和睦有二:分享玩具及其他東西;合作做一些事情。針對與鄰人和睦有二:探訪鄰人;幫助鄰人做點小事。實踐步驟則指明誰做?何時做?如何做?等等。(見徐錦堯著「成長」 P.44-45)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兩人勝過一人……三股繩,不易斷。」(訓道篇4:9-12)

2.「就如身體只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眼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同樣,頭也不能對腳說:我不需要你們。」(格前12:12-26)只有透過各肢體間的衷誠合作,身體才能和諧地生長。

3.天主召叫梅瑟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梅瑟卻推說自己沒有口才,天主於是叫他和亞郎合作,一起完成這個出谷的使命。(出4:10-31)

4.列子的愚公移山故事,表達的固然是毅力可以戰勝困難,但亦說明,一家人努力合作,一代一代的奮鬥下去,終會有成功的一天。(見徐錦堯著「修身」P.63)

5.祈禱:慈愛的天父,你創造了人,也創造了家庭、創造了團體,你願意人彼此合作,去建設美好的世界……求你幫助我們懂得與人衷誠合作,互相幫助、互補不足,……你的教會更是一個神妙的身體,求你幫助我們善盡肢體的責任,和其他兄弟姊妹一起共建天國……。


第七章 容忍包涵

一、容忍和包涵不同的意見和價值觀;有互諒互讓和妥協的能力

甲、目的:

民主社會由不同的人組成,有不同的宗教思想、價值觀念和不同的意識型態。要和平共處,共建美好家園,大家必須有互諒互讓的能力,接受不同的意見和價值觀。父母甚至要幫助子女明白,妥協是一種藝術,即能照顧到自己的立場,又能容納對方的主張;而不同的意見則是一種財富,可以使人有機會彼此學習,互相豐富,成為進步、更新的動力。

乙、實踐要點:

1.告訴孩子:如果人人有獨立思考力,有自己的性格;又如果我需要別人尊重,別人也需要我尊重。結果就是:我們彼此之間必然是很不同,但又需要活在一起,所以容忍、包涵、互諒、互讓就成了我們之間最需要有的道德操守。一切愛德都應以此為本;否則人根本不可能過有意義的團體生活。

2.今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甚至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亦越來越頻繁。我們的世界已變成了一個很小很小的「地球村」。在這個狹小的世界空間裡,如果人學不到和平共處,就一定會時常衝突,甚至烽煙四起。所以學習如何彼此容忍、妥協,已經變成了人類生存的唯一途徑;基督徒的愛德、博愛,首先就必須表現在「容忍」裡,不能互相容忍、包涵,就無法談到博愛。

3.孩子在家中要經驗到如何互相容忍、尊重,但講理。例如:「媽媽,我的波鞋在那裡?」不耐煩的媽媽會說:「你自己不會找嗎!」甚至:「不要煩我!……走開!……你瞎了嗎……『蠢成咁,生舊叉燒好過生你』……」容忍、尊重,但講理的媽媽會說:「強仔,媽現在忙著做飯,有什麼事待會再說,好嗎?」或者說:「強仔,你是不是急著要找波鞋?能不能等大約十五分鐘,待我炒好菜再來幫你?

4.父母不同意孩子的看法或做法,有必要教訓他時,最好握著他的手,或輕輕搭著他的肩膊,或輕撫他的頭,才開始和他交談、分析。讓孩子明白:「不同意見」和「愛」是可以共存的!

5.在不同意見時,記著論語中子夏的話:「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即是說,大是大非絕不能越出門闌,不能妥協;小是小非,卻不妨將就一點。具體的做法是:你認為是十分重要的事,就應用言語和行動清楚表達出來;不太重要的事就可以忽略過去。因為若對每件瑣碎的事情都挑剔,不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也會傷害彼此的感情。人畢竟並非十全十美,能達到五全五美就已經不錯了。中國人也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完美主義者是很難和人相處的,別人也會覺得和這些人交往是一種負擔。

6.孩子漸漸長大,接觸到不同的人物和思想,自然會和父母有不同的意見,甚至有不同的價值觀,或對信仰產生懷疑等等。這時父母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一味責備孩子,反而應該和他交談,多問他一些問題,要孩子多些反省,請他清楚講出他在信什麼,或懷疑什麼。以下問題都很有用:「你的意思是……?你認為他說的對,其實究竟對在那裡?……你有沒有想過這種講法也有漏洞?……你有聽過反面的講法嗎?……某某神父/修女對這方面頗有見地,你願意去和他/她談談嗎?……你讀過某篇有關這問題的文章沒有?……其實除了這兩種相反觀點外,是否還有第三種觀點呢?……」

7.如果孩子見到爸媽吵架,又見到他們和解,孩子便會相信,世間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如果爸媽後來表現得和從前般恩愛,孩子便會學到如何可以「衝突而不傷感情」了。

8.真正的妥協不是出賣自己或背叛原則,而是一種很有創意的藝術,能在兩個不同、甚至相反的方案中,找出第三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父母不妨故意製造一些機會和孩子「談判」、「磋商」,例如有關買玩具、買課外書、郊遊、如何作聖誕裝飾、到親戚家拜年要買什麼禮物等等,和孩子討論,從不同的方案中,找出大家都願意接受的方案。

9.容忍包涵並不等於是非不分,更不是對錯誤的姑息。我們有時也可以、甚至應該指責或責備別人。但在「指責」時,必須遵守一些規則

* 指責的主要目的在幫助解決問題,不是為發洩憤怒。

* 不能誇大,不能動氣,不要嘲諷。

* 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如果能私底下進行更好。

* 一次指責一件事,不要讓兩件以上的事情紏纏在一起,拖泥帶水。

* 要就事論事,不可擴散到別的事上去,不要追溯陳年舊賬,更勿乘機罵對方的父母……。

* 要讓被指責者有充分自辯或解釋的機會。

* 指責者也要檢討自己的責任。

* 不可演變成互相指責

* 指責別人不是為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好像在說:「我這樣作,因為你也……」。因為別人的錯誤,並不是我也可以犯錯的理由!

*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互相指責。如果父母能以理性、公平的方式討論雙方不同的意見,便不妨讓孩子聽聽,讓孩子學到如何討論;如果真的要吵架,還是關起門來吵,別讓孩子看到、聽到為妙。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亞巴郎的牧畜工人與羅特的牧畜工人為爭地方、牧場、草原、水源而時常吵架,亞巴郎就提議與羅特分開,他讓羅特先選擇最好的平原,然後他自己就往山區去。(創13:5-18)

2.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是美男子,但「徐公」比他更美。但鄒忌的太太、妾侍、朋友卻異口同聲說鄒忌比徐公美。鄒忌有一次遇到徐公,自覺怎麼也比不上他,於是明白太太說他美是因為「偏袒他」,妾侍說他美是因為「害怕他」,朋友說他美是因為「有求於他」。他於是用這個道理去見齊王,並直言齊王所受的蒙蔽會更大,因為齊國很大,所有的人,如果不是偏袒王,就是害怕或者有求於王。齊王於是下令,凡能在王面前當面直諫的,得上賞;上書諫王的,得中賞;即使在街坊、鄰里中議事論事,傳到王的耳朵裡的,都得賞。起初,有許多人為王上進言,王也實踐諾言,給予重賞。幾個月後,進言的人少了;一年後,便無人再進言了,因為已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齊國已經大治;而鄰國聽到了,都來齊國朝貢。就這樣,齊王利用了別人對他的批評,而治理好了齊國。

3.蕩子回頭的故事:爸爸接納蕩子﹐蕩子的哥哥卻斤斤計較,不能接納、容忍、包涵這個弟弟。(路15:11-32)

4.僱工的比喻:那些做了一天工作的人,不能容忍主人大方地對待那些只工作了「一個時辰」的人。(瑪20:1-16)

5.耶穌教人要互相規勸(瑪18:15);保祿宗徒也勸人這樣做(迦6:1–2)。

6.祈禱:天父,你是最偉大的主宰,你有最大的容量,你愛一切,接納一切,也包容一切……求你幫助我們常常能彼此接納,互相欣賞,互相學習……讓我們能忠於自己的信仰,也尊重別人的信仰,執著於自己的理想,也欣賞別人的理想……。

二、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場,同時尊重別人的立場;願意對自己的行動作出解釋,同時也願意聆聽別人的解釋

甲、目的:

父母要幫孩子明白,一個民主人必須清楚醒覺和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且能予以合理的解釋。他看得出自己的行動是有意義的,是基於正確的原則,有清楚的立場。亦正因為他自覺行為合理,所以亦不怕向人表明自己的觀點、做法和立場。同樣,他亦是這樣地看待他人,尊重別人的觀點、做法和立場,並願意聆聽別人的解釋。

乙、實踐要點:

1.父母要協助孩子在與人交往時做到不亢不卑的地步,既照顧自己,又照顧別人;既肯定自己,又肯定別人。要恰當地反映自己的看法和感覺,又不傷害對方的感情;既能疏導自己的情緒,又不流於誇張或壓抑,而且能反映出客觀的事實,做到表裡一致。例如:如果有人對你說:「你這白癡!」你可能的回答有五種型態。一是委曲求全的「討好型」:「對不起,我真該死!」二是旨在反擊的「責備型」:「你才是白癡!」三是高度理性的「電腦型」,抽象、理論化而不面對現實:「人沒有十全十美,我想我也不是。」四是言不及義、迴避問題的「打岔型」:「今天天氣真好!」五是直接面對問題的內外一致型,不迴避、不退縮。你可以說:「你意思是不是我把事情全部搞砸了?」或者說:「你這樣說,我覺得很難受。」前者是針對對方的感受作回應,後者是針對自己的感受作回應,兩者都面對了問題,而不像一至四型那樣只是迴避問題。

2.當孩子說出相反意見時,不要用「頂咀」這頂大帽子罩在孩子的頭上!許多人在意見不同時就吵架、彼此生對方的氣。其實,不同意見正好引起討論,而不必一定導向吵架。當父母動不動就說孩子「頂咀」或罵孩子「你怎麼可以那樣講呢」的時候,會產生三種害處:一是扼殺了孩子的創見和獨立思考力;二是讓孩子相信人與人的關係只有一種,就是「權威──服從」的關係;三是剝奪了孩子學習和人討論及活用腦筋的機會,使孩子難於經驗到「討論可以引發新思想」的樂趣。但父母在接納孩子表達不同意見時,亦一定要要求孩子用尊敬的態度和適當的語調表達出來,不能發脾氣、使性子,或以冷嘲熱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說話一定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這當然也要求父母以同樣尊敬的態度對待孩子,並在家中多製造真誠的、互相尊重的討論氣氛。

3.如果孩子說你不公平,或覺得你虧待他,你不要立刻用「自衛」的方法去反罵孩子,或說他「無禮貌」、「頂撞大人」、「忘恩負義」等。你可以反問孩子:「告訴我,你在那方面覺得我對你不公平?」「我上次也是這樣對你的,為什麼那次你又覺得公平?」「你是不是希望我對你好像對你的妹妹一樣?」「其實,你心目中的公平是什麼?可不可以具體一點告訴我,看看我能不能做到?」「你不覺得如果我按你所說的去做,會對別人產生不公平嗎?」「對不起,媽媽不能這樣做,因為……」如果你發現真的對孩子不公平,或虧待了他,你可以說:「啊,真的對不起,媽從沒想到這樣做會使你這樣難受。不過,我當時的意思是……,但無論如何,媽下次會先弄清楚才做……。」如果父母有錯能向孩子道歉,並表示願意改正,這不單不會損害父母的尊嚴,反會使孩子更尊敬父母;也會使孩子增加自尊心,因為他得到了父母的尊重!

4.父母千萬不要常常說:「我沒有時間在這裡跟你爭論;我說什麼,你就作什麼!」孩子如果不明白你命令的原因,他便會認為你不講理(因而他也會養成不講理的性格)。如果你的命令常常伴以理由,他便會有發展出一種「內在約束」的機會,使他明白聽父母的命,是因為這個命令本身是合理的、有益的,將來即使父母不在身旁,他也會樂於去作該作的事。因此許多心理學家都主張,孩子大約在兩歲以後,父母就應試著向孩子解釋各種命令或生活習慣的「理由」。

5.不要「籠統地」承認自己有錯,卻「具體地」攻擊別人的錯!例如不要說:「我知道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但你……」然後力數別人的不是。既然雙方都有錯,雙方便都要客觀地面對事實,自己解釋自己的,也努力去聆聽別人的解釋。

6.如果孩子說:「媽,你生氣的樣子很可怕,說話很兇。」你不要立刻否認,反要首先謝謝他的提醒,然後再客觀地看看是否真的這樣;當然孩子的話也可能是誇張的,甚至是錯的。但如果你能這樣做,你便也可以更容易提醒孩子他生氣時的樣子可不可怕,或說話是否很兇。偶然利用錄音機或錄影機把我們的聲音樣貌錄下來,最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真面貌。

7.在聆聽別人解釋時,如果有疑問,不妨加以「核對」,以便肯定你能正確明白對方的解釋。你可以這樣說:「如果我懂你的意思,你好像是說……」,或「你的意思是不是……」。

8.你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核對」的練習,以學到如何了解對方的意思。這練習是一方問問題,另一方只回答「是」或「不是」,直到有三個「是」時,你才能比較肯定確實明白了對方的意思。例如一人說:「我覺得這裡很冷。」另一人可以問:「你的意思是不是你現在覺得不舒服?……你的意思是不是想我去關窗?……你的意思是不是不喜歡坐在這裡?……你的意思是不是想我給你拿件外套?……你的意思是不是想我知道你不舒服?……你的意思是不是想我設法作點事來處理這裡的冷的問題?……」

9.真誠的交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為了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對方的立場,互相肯定對方的善意,進一步達到互相的修正、互相的學習、互相的欣賞。交流,不是為了改變對方,不是為了找到結論。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本來就是正常的,甚至是美妙的,這才顯得人生多姿多采!父母必須在家中建立這種多元化的氣氛,容許有不同意見,但要求大家講清楚;可以互相挑戰、互相要求解釋,但不流於挑惕,更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和彼此的感情。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耶穌治好胎生瞎子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它描寫那個瞎子在復明後,勇敢地堅守立場,為耶穌辯護、替自己解釋的經過。這樣,耶穌不單開了他肉身的眼睛,也開了他心靈的眼睛。相反地,那些自以為是,不敢或不肯面對真理的人,卻是真正的開眼瞎子。(若9:1-41)

2.表明立場,解釋行為,這些並非單純的思辯活動。我們的解釋,必須合乎公義、正直的原則,符合道德的規範,充滿福音的精神。這種「解釋」,其實是一種來自天上的「智慧」。聖經認為「一切智慧來自上主」(德訓篇1:1-27),這智慧教人「避惡、行善」(箴言篇2:10-3:26),使人安寧、活得快樂。

3.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四個盲人摸到大象身體的不同部分,因此有認為大象像牆壁的,有認為大象像柱子,彼此爭論不休,誰也不相信誰。其實他們都應知道大象遠比他們所摸到的為大。如果他們知道自己所站的位置,又知道別人站的位置,他們就應明白互相補充的重要,亦只有互相補充,大家才能把所認識到的各個局部集合起來,去找出整隻大象的全貌。

4.祈禱:上主,一切智慧的根源,求你賜給我們天上的智慧,讓我們能堅守正義、仁愛、公平的立場去待人處事,不怕為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也樂於接受別人對他們行為的解釋……讓我們常能在真理的光照下行走,行事為人,光明正大……。

三、有大同理想,願意打破黨派、階級、宗教、意識型態等的局限,與不同意見者對話

甲、目的: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她在世界上,尤其在海峽兩岸間所扮演的橋樑角色,加上她多年來特有的不受教條框框束縛的自由風氣,都使香港人擁有較大的視野和較廣的接觸面。父母應設法掌握這機會,幫助孩子進一步培養大同的胸襟,使他不受黨派、階級、宗教、意識型態的局限,成為更理性、更成熟的民主人,並樂於與不同意見者真誠地對話。

乙、實踐要點:

1.父母要警惕孩子不要把人「分類」,或把人「定型」(stereotype),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可以改變和成長的、無可取代的。我們要學習與每個獨特的人,如張三、李四、小強、阿芬等交往,而不是單單與一個「類」,如「警察」、「老師」、「乞丐」、「信教的」、「左派的」、「做小販的」……交往。

2.父母應把握機會,教導孩子一個事實,即「同類人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或理想,而不同類人也可能有相同的意見或理想」,例如:兩個天主教徒,未必都同意要「優先選擇窮人」,而一個天主教徒與另一個左派人士卻可能會同意要注意勞工的福利。(當然也要指出,同類人更易有共同理想)。

3.不要讓孩子把人對立起來,例如:信徒與非信徒,富人與窮人,好人與壞人,中國人與外國人,右派與左派,親港與親中,本地人與新移民……。更要打破傳統所謂「漢賊不兩立」或「道不同不相為謀」等兩極化思想。每當孩子籠統地把新移民稱作「阿燦」,或把印度人稱作「阿差」時,就要紏正他。

4.刻意地培養孩子的多元化性格,例如:在音樂上,給他欣賞中、西樂的機會;在食物上,教他吃各國的食物;在語言上,要他中、英並重;在藝術、繪畫上,幫助他欣賞中、西名畫及各種藝術作品。總之,東西中外的東西,有機會都要向孩子介紹。

5.要設法擴闊孩子的視野,例如:家中要有香港地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隨時指給他電視新聞所說地方的所在;帶他上較高的山,讓他能眺望遠方。帶他見不同的人,讓他能對一切人感到親切。給他多談世界大事,讓他明白我們的世界遠比小小的香港為大。和他一起為世界、為各國人民、為各種需要祈禱,讓他對看不見的人與物都有一份關懷和同情。帶他參加各色各樣的國際文化節、研討會、展覽等等,讓他從小便與世界性的東西接觸,使他視世界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6.家中如掛有「大同篇」的字畫,更可隨時提醒孩子要有大同的理想和胸襟。

7.要教導孩子不要毫無批判地迷信任何主義,不要僵化地信仰任何宗教,不要盲目地認同任何黨派或階級。相反地,一切應以「人」為主,以人的長遠利益為依歸。任何主義、宗教或黨派,如果鄙視人、使人類社會分裂、抬高一部分人而壓低另一部分人、肯定某群人而否定其他人、自認為選民或得救者而忽略其他人、自恃有唯一真理而拒絕接受別人所說的真理,這些主義、宗教或黨派都是對人類大家庭有害的,都應拒絕去接受及加以嚴厲的批判。

8.如果我們要與不同意見者作有意義的對話,必須懷有正確的態度。在這方面,教宗保祿六世提出的原則就是:「坦誠地講,謙虛地聽」,即不怕清楚、直接講出自己的信念和立場,絕對毋需妥協、隱瞞或表現得猶疑不決;但同時亦應以開放的、無偏見、無成見的耳朵和心靈,去聆聽對方的說話,做到如莊子所說的「心齋」。莊子說:「毋聽之以耳(耳會聽錯),而聽之以心;毋聽之以心(心也有偏見!)而聽之以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什麼都沒有,沒有成見,沒有預定的假設,以絕對的虛懷去迎接新的思想、新的觀念)。」「虛而待物」便是「心齋」。父母要教孩子用心去聆聽,但父母也應努力聆聽孩子的話。

9.有建設性的對話是基於下面的一些假設

* 每人都擁有一些真理,但無人擁有全部真理。

* 真理有許多層次,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所包含的角度越多,對真理的了解亦越全面。

* 真理經過實踐和再反思後,會變得更加清徹、明朗、具體,亦較易為「凡夫俗子」所觸摸。

* 真理越交流,越能發掘出它的深度和廣度,亦會使它的內容更顯豐富。

* 堅持自己擁有真理,不肯聆聽不同見解的人,最終會出賣真理,或自絕於真理。

10.如果要在家中孕育大同理想,那麼家中便應洋溢著討論、分享的氣氛,大家可以自由地表達意見,人人會欣賞不同的見解,而「不同」並不阻礙溝通,反會刺激溝通、激發好奇、帶動分享,最終使人人的思想更開放、更成熟、更豐富。而錯誤思想亦會在這樣的坦誠交流當中,不知不覺地、自自然然地獲得紏正。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依撒意亞先知曾預言一個默西亞時代的來臨,那時「刀劍鑄成鋤頭」,「人不再持刀相向」(依 2:4-5),那時「豺狼將與羔羊共處」(11:6-9),那時「上主要為萬民擺設盛宴……永遠取消死亡……拭去淚痕」(25:6-8),那時「荒野和不毛之地必要歡樂……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聾子的耳朵要開啟,啞巴的舌頭必要歡呼……人將享盡快樂和歡喜,憂愁和悲哀必將遠遁。」(35:1-10)那時久經奴役的人將會聽到喜訊:「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吧!……她的苦役已滿期,罪債已償清……上主必如牧人把小羊抱在自己的懷中。」(40:1-11)

2.若望宗徒亦在他的神視中,看到天主的國必將來臨,我們必將活在一個「新天新地」之中,那裡「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默21:1-7 )

3.天國、默西亞時代、新天新地的境界,固然是天主的恩典,但也是人努力的成果;人必須在主內努力去創造天國。但在天國裡生活的人,必須「成全如同天父」,像陽光、時雨,惠及義人,也惠及不義的人;可以愛近人,也可以愛仇人。(瑪 5:43-48)沒有這種胸襟──大同博愛的胸襟,天國不過只是夢想而已。

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內容請參考徐錦堯著「探索」P.101–102)

5.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中國人對中國式天國的浪漫追尋,是對一個大同世界在一個鄉村中落實的渴想。父母如果能常和孩子談人生、談信仰、談理想,那麼孩子就會對將來美好的世界生出一種強烈的渴望,而這正是改變世界的動力。有一位無名的孟加拉詩人說:「一個人作夢,它始終是夢;兩個人同時作夢,就會夢境成真。」你們做父母的願意和孩子一起作夢嗎?

6.論語說「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不單入太廟問東西,他也常常向許多人請教,例如他問禮於老子等等。但孔子本身亦是個有學問的人,可以想見他不是單單問問題而已,他一定也和人談道、對話,以增廣自己的見聞,達到「下學而上達」的目的。

7.有一副描寫大肚彌勒佛的對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8.祈禱:慈愛的天父,你是宇宙的主宰,你創造一切,也包容一切。求你賜我們一個像你那樣廣的胸襟,去包容那我們認為不可包容的,接納那我們認為不可接納的……讓我們不要對任何人有偏見,不管他們和我們多麼的不同……讓我們有「和而不同」的精神,學會和不同意見者對話,了解他們,欣賞他們……讓我們懂得為我們之間的不同而高興、而感恩,因為只有在不同中,我們才會認識更多、學到更多……。

 


第八章 社會承擔

一、對社會有歸屬感和承擔感,肯定自己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身份

甲、目的:

幫助孩子意識到和承認自己是生長在香港的中國人,有雙重的寶貴身份:香港人、中國人。一方面有正確而健康的本土意識,知道自己與山西人、上海人、雲南人等不同;另一方面亦有國家民族意識,願意和中國其餘的十一億人連結在一起,承擔同樣的使命,分享同樣的命運。

乙、實踐要點:

1.給孩子一點「香港感」──香港是一個現代化、多元化、資訊發達,充滿動感和衝勁的工商業城市,一個自由、開放、彈性度大、適應力強,能夠兼容並蓄的世界性大都會。香港人進取心強(「搏到盡」),著重做事的效率而不斤斤計較於階級門弟的分野,有相當的法治精神,容許理性化的競爭,以成就為取向,能夠靈活地處理一切外在的變故和壓力,為自己找尋新的生存途徑。這就是我們的香港。正因香港有這特點,所以它才能從一百五十年前的荒野不毛之地,變為今日擁有六百萬人的現代化城市,成為中國南大門口的一顆明珠,充當了海峽兩岸及東西溝通的橋樑。雖然今日仍有許多人有過客的心態,仍然把香港當作是一個賺錢的天堂,而非心靈、感情之所繫及安身立命之所,但作為父母,我們應從小就讓孩子愛上這個地方,這個即使在九七之後,仍應保留其特點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大都會。(其餘資料請參考徐錦堯著「群居」P.100–108:我們的香港)

2.幫助孩子對中國產生一分感情,對中國多懷一點希望,及培養孩子的「民族感」(註)。


(註):「新民」P.62-72;並請參考「中國──明天會更好」,見徐錦堯著「成長」 P.73–84

3.多帶孩子去參觀有關認識香港及認識中國的東西,例如香港博物館、深圳的民族文化村等。

4.多參觀香港的物質與文化的建設,如文化中心、天象館、科學館等。找一些適當地點去讓孩子欣賞一下這個物質繁榮的香港、萬家燈火的香港、熙來攘往的香港、旭日照臨的香港。我們不必吹捧香港的成就,但要告訴孩子,香港的每一個成就都是香港人用自己的血汗一點一滴地建築起來的。

5.逛社區──帶孩子去一些少去或未去過的各種社區和各種屋,讓孩子熟悉香港的各種建設,並對各種社會問題有較深入的體驗。

6.認路標──帶孩子坐巴士、輕鐵、火車等,亦可和孩子漫步街頭,讓孩子記錄若干個路標,先由他解釋路標的意義,然後由父母給他正確的解釋。

7.剪新聞──偶然可以和孩子一起收看電視晚間新聞,然後在翌日的報紙上請孩子剪出曾在電視中播出過的及未曾播出過的新聞,亦可請孩子指出該報紙的報導和電視所報導的有什麼異同。

8.警愓孩子切勿「崇洋」,要對自己的文化,自己社會、國家、民族的前途充滿信心(其實,我們的社會、國家、民族的前途,正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還要多用國貨、本地貨,以支持本地、本國工業的發展。當孩子受朋輩影響,一窩蜂地崇洋,以用外國貨、食外國食物、唱外國歌為榮的時候,父母應好好跟孩子交談、分析。我們並不排斥外國的東西,但我們是經過選擇才用,而且我們應更重視自己的東西。

9.有機會可以帶孩子回鄉探親、掃墓,找尋自己家族的根。或去中國旅遊,欣賞中國的名山大川和數千年來的文化成就,找尋自己民族的根。但在大陸,少不免會經常遇到問題,如人事、交通、衛生、建設的落後等。首先應告誡孩子不要鄙視自己的國家與同胞,進一步還應鼓勵他努力求學,準備自己去為自己的同胞(亦即基督所說的「最小的兄弟姊妹」)而作出應有的貢獻。歸根到底,人生並不單單為了個人的享受而已,有理想、有奮鬥目標的人生才是更寶貴的。香港人能碰上九十年代這個大時代,能夠在香港政治轉易與中國蛻變的過程中有份參與、有所貢獻,確實是天主的大恩典。進一步來說,如果我們能真的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我們也就成了天主送給我們國家、民族的恩典,我們於是便成了「帶恩者」。

10.錢穆先生在他的「國史大綱」中,曾教人在研究自己國家歷史時,要帶有一分「溫情和敬意」。我們也應教導孩子在面對社會和國家時,固然不應有盲目的、狹隘的「國家主義」思想,但「溫情和敬意」卻是必須有的。我們應從裡面,站在「自己的」國家、社會立場去看事物,而且首先要肯定這是「自己的」國家、社會,而不是單從一個第三者、局外人的角度去作冷酷的批評,或作麻木的隔岸觀火。

11.從小教孩子背誦一些中國的詩、文;注意孩子在學校的中文程度;發掘孩子對毛筆字(書法)、國畫及國樂的興趣;鼓勵他學習普通話(國語);在家中多懸掛一些中國式的裝飾品和國畫等,這一切都對培養孩子的民族感和文化感很有幫助。

12.鼓勵孩子參加對中國的賑災工作,或參加香港的濟貧運動,甚至積極參與上街賣旗籌款,或帶孩子參加父母認為有意義的遊行示威,都能培養孩子對國家、社會的承擔感。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聖詠137 篇的作者,在充軍時十分懷念祖國及祖國的一切。(見徐錦堯著「成長」P.84;「新民」P.68)

2.「我要為群山號咷痛哭,為原野高唱哀歌,因為全都被焚毀……」(耶9:9-21)這是耶肋米亞先知對祖國人民遭難的哀悼,洋溢著深情的愛國之心。

3.保祿有很強的愛國、愛教之心,他很自豪的宣佈:「他們是希伯來人?我也是。他們是以色列人?我也是。他們是亞巴郎的苗裔?我也是。」(格後11:7-33)

4.耶穌自己亦曾哀哭耶路撒冷,因為他實在太愛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祖國了。(路19:41-44)

5.小撒慕爾自幼蒙天主召叫,要去為天主、為自己的民族服務(撒上3:1-19)。其實我們每個人也不是白白的生長在某個地方,或無緣無故地成為某一國人。天主其實也願意藉著我們去改善他的子女的生活。

6.中國有許多愛國、愛民的詩歌,屈原、陸游、杜甫等也可稱為是愛國詩人,所有的民族英雄故事,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都深刻地指出,對不少中國人來說,他們都會把國家民族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這與香港人目前那種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等心態是不同的。父母在教兒女時,切勿忘記這點。

7.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對文天祥來說,為國家民族而死,便是死得其所,足以照耀史冊,這樣便死亦無憾了。

8.祈禱:天父,感謝你讓我們生而為香港人、中國人,能有幸活在這個大時代中,有分於創造歷史,能夠成為一個「帶恩者」,將你的救恩和喜訊帶給我們的人民……求你幫助我們能努力求學,勉力做個好公民,常能有效地克盡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在面對社會的召叫時,不要退縮,不要迴避,毅然承擔你給我們的責任……讓我們不單一個人去奮鬥,而且能聯同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朋友,一起努力,使我們國家與社會的康強,有助於整個世界的幸福和進步……。

二、相信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四者是現代社會的基石,因此要爭取民主、維護人權、促進自由、提倡法治;在爭取個人改變的同時,亦爭取環境和制度的改善

甲、目的:

教導孩子下列事實:民主要爭取,因為沒有人會賜給你;人權要維護,因為有權勢的人會踐踏人權;自由要促進,因為一方面有人會剝奪別人的自由,亦有人寧可出賣自己的自由以求換取麵包;法治要提倡,因為中國人目前仍傾向於「人治」。還要告訴孩子,制度對人的影響很大,好的制度提昇人性,壞的制度壓抑人性;所以我們不單要改變自己,還要改變制度。

乙、實踐要點:

1.名詞簡釋(以下的簡釋只為給兒童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民主的最表面意思是人民當家作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中,政府由人民選出,要為人民服務,向人民交代;因為社會最終的權力屬於人民。

人權是天賦的,有些人權如生存、法律前人人平等、個人不受無理逮捕等等,亦是世界各國所公認的人權;人權越多的國家,人民越自由。

自由並非放任,主要是指言論、思想、行動等等的自由;但自由亦受法律的限制,任何人的自由,須以不損害別人的合理自由為界限。

法治指人人遵守法律,人人(包括政府)願意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活動,而社會亦能有效地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使人人的權利得到合理的保障。法治社會的特點是:「法律前人人平等,法律內人人自由」。(見徐錦堯著「成長」P.9-16)

2.任何國家對上述四項目標,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中國和香港亦不例外。但一個國家或社會的人民,越多人參與促成上述四項目標的實現,便越會使上述目標接近完美。父母如果多關心這些事,並多和孩子分享,他長大後便自然會更關心這些目標的實現和發展。

3.關於民主的意義,對民主制度的反省,及如何參與民主政治等等,請參考徐錦堯著「新民」P.31–60。

4.在爭取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時,只要是合理和合法的,父母便應爭取機會去參與,而且盡可能帶同孩子去參與;但常應和孩子討論這些事,使他明白事件的來龍去脈,明白自己參與的意義和動機。

5.關於環境和個人的關係,可以幫助孩子對他的環境加以反省。例如:如果環境清靜、光線充足、溫度適當,是否有助於讀書?又或者如果環境太嘈吵、光線又不足、或者風很大,是否有可能好好地做功課?所以單靠個人的專心或不專心,都不易解決讀書的問題,必須也改變讀書的環境。又可以帶孩子去一些很乾淨,及另一些很骯髒的地方,讓他經驗一下,是否在骯髒的環境中,人比較易於丟垃圾,在乾淨清潔的環境中,人不敢、或至少不好意思丟垃圾?如果孩子稍長,也可以給他解釋廉政公署的成立,對反貪污的幫助;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制度去有效地改變社會貪污風氣與個人貪污習慣的好例子。

6.許多社會學家都相信,個人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主要都是由他所處的環境塑造出來的。所以如果父母要培養孩子的信仰,必須為他找一個「信仰的環境」,如基基團之類。同理,如果要孩子信服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也必須讓他活在一個重視民主、自由、人權與法治的氛圍中。家庭、學校、教會都必須有這種氣氛,讓孩子經驗、讓孩子感受。

7.在某種程度上,家庭也應有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父母必須先在家中培養這種氣氛,才能使孩子深信這四者是人生的重要價值,將來亦必會全力加以促進或維護。

8.民主、自由、法治家庭中的父母,一定不能以「暴君」的形式出現。有些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其實是希望以孩子的服從來填滿他們的自尊;於是孩子便變成了父母「自尊心」底下的犧牲品。更糟的是,在要求絕對服從的家中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運用自己的思考力,也難得看到事情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將來也必變成「暴君」,迷信只有「一種」正確的處事方法,而這方法當然就是「我的方法」!而由一群「暴君」組成的社會,又怎會是民主、自由、法治的呢?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孟母三遷:顯示孟子的母親明白環境對培育孟子的關係和影響。(見徐錦堯著「群居」P.27)

2.橘生淮北則為枳:這更顯示「土壤」對果實的「質地」有決定性的影響。(見徐錦堯著「新民」P.8)

3.蝦蟆恐懼被龍王清算:這是一個諷刺沒有法治的社會的可怕的故事。(「新民」P.49)

4.苛政猛於虎:諷刺在不良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生命毫無保障。(「新民」P.38)

5.前面第四章五,第六章二、三,有關平等待人、尊重別人權利等聖經章節,也可作這節的參考。

6.請特別注意:人是天主的肖像(創1:27),受命去治理大地(創1:28);人是天主的兒子,不再是奴隸(迦4:7–9),但不能妄用自由,要受正義約束(羅6:20–22);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位導師,就是默西亞,只有一位父親,就是天父;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瑪23:8–10);因此基督徒中最大的反而應作僕役(瑪23:11;谷9:33 – 37),正如基督來,不是為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35-45)

7.耶穌平息風浪(谷4:35–41):政治的生涯,充滿風浪;在港人爭取全面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過程中,肯定的更要經過大風大浪,但耶穌可以幫助我們,只要我們對他懷有「信德」。(谷4:40)

8.祈禱:天父,你把一個美麗、奇妙的世界賜給了我們,你更願我們好好地去管理它,讓它變得更好……求你幫助我們同心協力去建造一個更人道、更美好的社會,讓人人能自由地生活,平等地彼此對待,尊重彼此的權利,無恐無懼地度日……我們知道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我們願信賴你慈愛的護佑,衝破一切困難險阻,為美好的社會前景而努力……也求你祝福一切從政的人,使他們不要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出賣大眾的利益……賜給我們更多有理想、有毅力的政治家和公僕……。

三、肯定個人與社會有唇齒相依關係,對事情採取參與態度而不只是冷眼旁觀,更不輕言歸咎於「社會的錯」;並善盡公民責任,例如投票、監督政府、參與公共事務和響應社會行動等

甲、目的:

人是合群的動物,無人可以離群索居;人與人之間,如果不是互相建樹,就一定是互相銷毀。父母必須教導孩子去參與社會事務,因為「不參與」也是一種「參與」的形式,不過那是消極的參與,任由社會往一個不受自己影響的方向走去!而且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可以弄壞這個社會,也一樣可以弄好這個社會。它的好壞,與有多少參與者,及與參與者的素質成正比例。父母更應以身作則,誘導孩子去參與社會事務。

乙、實踐要點:

1.讓孩子醒覺到家與社會的不可分割關係,這是提高生活素質的最基本要求。例如:我們要家中清潔,也要街道乾淨;家中有花、有盆栽,城市中也要有綠樹,公園中有花朵;家中空氣清爽,路上也空氣清新;家中寧靜,整個社會也儘少噪音;家中一團和氣,社會也「富而有禮」……。

2.面對社會問題,時常要想到由自己做起,而不要只是怨天尤人,或歸咎於別人,歸咎於「社會的錯」。例如:在清潔市容上,我們自己不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也這樣教自己的孩子,並這樣提醒那些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的人;自己不採摘公眾的花草樹木,也不讓人隨便攀折花木;自己排隊上車,也不讓別人隨便打尖……。

3.如果孩子抱怨學校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可以和他坐下詳細談談,看看問題出在那裡,他有什麼可以作的。同時鼓勵他參與學校的事務,願意和老師談學校的事,並可以給老師、甚至給校長寫信等等。

4.如果父母對社會事有什麼投訴,(例如受到某些商店的欺騙,或旅行社行程及安排不兌現等),可趁機會教導孩子有關整個事件的始末,並指出消費者應有的權益。寫了投訴信可給孩子看,打電話投訴時可讓孩子在旁聆聽、觀察。

5.當父母參與任何社會行動時,如果可能,都要設法帶孩子去參與。例如:遊行、示威、燭光晚會、賣旗籌款、公益金百萬行、堂區籌款步行、學校發起的活動、明愛賣物會等等。務使孩子養成一種參與社會事務,重視大眾事務,和積極投身推動公益事業的好習慣。

6.孩子讀中學時,可鼓勵孩子競選做學生會幹事,或鼓勵孩子多參與校政,不要單單做個書呆子。

7.父母投票時,可帶同孩子去投票,讓他看到整個投票的程序。投票前不妨和孩子一起為社會祈禱,例如:「上主,我今天要盡做一個好公民及一個好基督徒的責任。求你祝福我所投的神聖一票,讓那些真正為公益、為群眾的人能當選,好使你正義、仁愛、和平的國度能臨現在我們的香港……。」投票後,可和孩子逛公園,或作一些娛樂性的事,讓孩子對投票日有個美好的印象和回憶。

8.在家中也要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孩子年紀稍長,也可以讓他參加家庭會議,一起決定一些家庭事務,甚至做家庭的經濟預算等。(註)如果他對家有什麼抱怨,也應和他一起討論,看看這個家有什麼問題,每人可作點什麼。


(註):見徐錦堯著「成長」P.29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教會是一個身體(格前12:12-27);全人類也是一個家庭,彼此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2.五餅二魚的奇蹟(若6:1-15;參考谷6:30–44):如果那個兒童不拿出他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來,耶穌便不會顯奇蹟了。我們相信,只要人人參與,人人拿出他寶貴的一分,天主一定會在這些基礎上顯奇蹟,讓我們所作的一切,都能結出豐富的果實。

3.艾斯德爾只是一個弱質女子,但她關懷自己被壓迫的同胞猶太人,所以她奮不顧身的採取營救猶太人的行動。由於她的勇敢和積極行動,猶太人才得以保存生命,不致慘遭滅族的命運。(請參考全部艾斯德爾傳;故事節錄見思高聖經 P.709,或徐錦堯著「建設小團體──基基團聚會手冊」下,P.89)

4.「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每人都應參與社會事務,因為社會是我們的!(太公六韜,見徐錦堯著「新民」P.39)

5.「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社會是皮,我們是毛。「唇亡則齒寒」:社會是唇,我們是齒。沒有一個富強的國家、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個人又怎能快樂幸福呢?

6.寸寸山河寸寸金, 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黃遵憲:贈梁啟超)

萬里乘風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難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見徐錦堯著「新民」P.71)

在中國文學的詩文中,有無數愛國的詩篇,篇篇都在肯定國家與個人的不可分離的關係,和我們對國「盡忠」的重要性。但當時的愛國往往亦和「忠君」連在一起,這是應當分開的。其餘資料可參考徐錦堯著「新民」P.70:「沉睡百年,不識奴恥」;「第二次洪水時代」;P.71:「為誰辛苦盡情啼?」P.67:「獻身甘作萬矢的」;P.50:「抗戰」;P.58:「孔子不肯避世」,「先天下之憂而憂」;P.59:「真假領袖」。「群居」 P.5 :「弔鑒湖秋女士」; P.106 :「死去原知萬事空」; P.105 :「靈台無計逃神矢」。「修身」P.71–72:「華工苦」,「時將秋節」; P.69:「纜船救人的小兒」,「屈原」;P.70:「林覺民」;P.108–119:「偉大的革命者孫中山先生」。

7.祈禱:主耶穌,你降生成人,住在我們中間。你參與了人類的事務,干預了人類的歷史,分擔了人類的命運……求你幫助我們也介入歷史,「咬入」歷史,不作一個旁觀者,樂於分擔別人的命運,樂於成為社會中真真實實而富有活力的一員……幫助我們善盡公民的責任,努力去投票、監督政府、參與公共事務、響應任何有意義的社會行動,因為這些其實也是我們信仰的要求……讓我們藉著親身參與,去塑造一個更人性、更溫馨的社會……。

四、重視環保,對物有情,保護這唯一的地球

甲、目的:

讓孩子知道,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是它的「伙伴」;民主人必須學習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對大自然的親和感情,這樣,人才可以在大自然中永久的生存下去,不致由於無情地損毀大地,而終致反被大地所吞噬。

乙、實踐要點:

1.本節的主要內容,可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天主教慕道手冊」P.97第十九章附錄:「讓我們一起拯救地球」;及徐錦堯著「蛻變」P.105–110:「應變教育,生存教育」。

2.讓孩子知道,政治家的任務不單是創造財富、繁榮、享受、公平的社會等等,他們也應有綠色思想、綠色人生觀、綠色政策,使一切人類的發展不致損毀大地、破壞大自然,陷人類於萬劫不復之地。因此,在選舉議員時,也應要小心審查候選者的政綱是否有足夠綠色或環保成分

3.幫助孩子度一種簡樸而得體、舒適的生活,不尚奢華、絕不浪費。

4.不要時常為了取悅孩子而給他買過多的玩具、精品、名牌的東西。

5.不要讓孩子養成暴飲暴食的習慣,也不可讓他吃過多零食,尤其小心那些有太多防腐劑,或過濃調味品的食物,如各色各樣的薯片、蝦片、即食麵、汽水、可樂等等。

6.提醒孩子要盡量減少製造垃圾,少用那些即用即棄的東西,如紙巾、紙杯、膠碟、快餐店用的筷子、飯盒,燒烤用的叉等等。

7.教導孩子學習廢物利用,例如自製聖誕卡、生日卡等等;學習廢物回收及循環利用。任何東西只要多用一次,世界就可減少很多垃圾。

8.買東西不尚包裝,唯求實用;盡少用膠袋,購物時自備購物袋。

9.節約能源、節省用水;節約用冷氣機、暖爐等;購買省電的家庭用品;多走路,少乘電梯;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少用私家車。

10.帶孩子參加「無污染旅行」,讓孩子具體明白如何可以既快樂,又不製造污染。

11.多帶孩子郊遊,尤其可以善用郊野公園、家樂徑、自然教育徑等,教給他所遇到的各種動植物名稱,幫助他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青山、綠水、和風、晚霞、朝陽、落日、青松、古柏、鮮花、鳴蟬、虫魚、怪石……,有機會更可和孩子一起欣賞天上的浮雲,指給他看那邊像狗,這邊像山……或帶他坐在海邊,閉起眼睛,欣賞波濤的澎湃,感受撲面的和風……藉此而培養他對大自然的親和感情。

12.萬籟有聲──全家郊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背靠背的坐著(或分開坐亦可),閉上眼睛,靜聽五至十分鐘,嘗試用耳朵去捕捉到有多少鳥兒在鳴叫。或捕捉到共有多少聲音(如鳥聲、風聲、樹葉沙沙聲、虫聲、狗吠聲……)。或海邊靜坐,閉目欣賞海浪聲如何每個波浪都不同……。然後一起分享心得和感受。

13.萬物靜觀皆自得──到郊外,請孩子定睛注目欣賞一種物品五至十分鐘,如一片浮雲,一朵花、一隻螞蟻、一棵樹、一片葉子、一粒星、一處景色……,細心觀察該物品或景觀,全心投入該境界。然後一起分享感受和心得。

14.天地一體,天人合一──到郊外,找一處僻靜地方,教孩子靜坐、深呼吸、全身鬆弛……感受自己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境界。(參考「正視人生的信仰」 P.142:靜坐祈禱)

15.善用中國的節令,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如清明踏青、端午暢泳、重陽登高、中秋賞月等。

16.讓孩子有機會和動物玩耍,學習愛護小動物,培養一顆慈悲的心,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家中養魚、養鳥、種盆栽等,都可培養孩子「對物有情」。

17.遇有打雷、閃電,不妨帶孩子看看,欣賞大自然莊嚴、肅穆、神奇的一面。

18.刻意地帶孩子去看看或感受一下環境污染的可怕和嚴重性,如污染的、發出臭味的海水、河水、溝渠水等,或工廠區內的刺鼻氣味,或馬路上和建築地盆中的巨大噪音,或汽車、煙卣噴出來的黑煙……。也可和孩子一起觀看一些提高環保意識的錄影帶。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在創世紀中天主創造萬物時,天主每次都說「好」(創1:1-31),我們實在不應污染、糟蹋這世界。

2.聖詠中有很多藉大自然而讚美或感謝天主的詩歌。在大自然中,人更易想起它的造物主,而大自然的莊嚴、美麗,正好彰顯造物主的偉大、美善。見詠33,93,95,96,97,98,104,148等。二千多年前的聖詠作者很易感受到「諸天述說天主的榮耀,穹蒼宣揚他的化工」(詠19),但這諸天與穹蒼如果已經變得昏昏暗暗,又怎能顯出天主的榮耀呢?

3.中國古詩文中有無數田園詩篇或詠贊大自然的傑作,都能啟發人對大自然的親和力和對宇宙萬物的愛惜與感情。陶淵明即是最著名的田園詩人之一。他的歸田園居中的「悠然見南山」,正顯示出他與大自然的合一。

4.蘇軾前赤壁賦:「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寓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能欣賞大自然的,便不會糟蹋它。

5.*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來一味涼。(王安石)

*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白居易)

*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軾)

細細欣賞這些詩歌,我們又怎忍讓魚兒、荷花、清風、明月、蓮蓬都湮沒在污煙瘴氣之中呢?

6.祈禱:天父,萬有的創造者,你把一個美麗的世界交給了我們,求你別讓我們因著短視與貪婪,使世界毀滅在我們的手裡……願諸天回復它的蔚藍,海水找回它的澄碧,群山披戴著蒼翠,花、鳥、虫、魚重新以色彩和歌聲點綴大地……天父,讓我們能藉萬物而讚美你,並在萬物中感受到你的大能和美善……願我們成為大自然的良友,更運用你給我們的智慧,使大自然更加漂亮和出色……。

第九章 民主風度

一、以最多數人的最長遠利益為依歸;在團體生活或行動中,要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並有「輸得起」的風度和胸襟

甲、目的:

幫助孩子跳出自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並要重視和關心大眾的存在和利益;又為了和不同意見的人一起和諧地生活,更要學到服從多數和尊重少數,培養政治人最起碼應有的道德操守,包括可以安詳地接受競爭中的落敗,摒棄面子的蔽障,不會因為失敗而懷恨在心,以致不擇手段地攪小動作去破壞和報復。

乙、實踐重點:

1.以「最多數」人的利益為依歸,或者說是以「所有人」及「每個人」的利益為依歸:即能同時從宏觀角度及從微觀角度去看事物,希望人人獲益。宏觀角度從整體出發,從「外面」看進去,看到人人得益,「整個」社會、「整個」團體內「所有人」人人快樂、充滿祥和的氣氛;微觀角度重視每一個環節、每一件小事,從「裡面」觀察,看到「每一個」人都得益,人人快樂、同感幸福,沒有例外。父母應提醒孩子努力求學、熱心祈禱,努力將信仰和理想實踐在生活中,務使我們的社會無論從宏觀或從微觀角度,都能讓人人得益,人人快樂。

2.最長遠利益:所有行為都有短期、中期、長期的後果。父母應教導孩子刻意去問三方面的問題:我這樣做的短期後果如何?有何利弊?中期及長期後果又如何?各有何利弊?不少行為只有短期的好後果,長期來說卻弊端叢生。例如:用石油的短期後果使工業發達,長期來說則使地球嚴重污染;把城市污水排放到外海中,短期後果使城市乾淨,長期後果則使魚類死亡;相反地,第三世界的民主化過程,短期、中期都難免引起混亂,長遠來說則會使國家現代化、人民成了國家的真正主人、人民的潛力被釋放出來、國家欣欣向榮……。(見徐錦堯著「成長」P.42)

3.民主政治的一個最重要遊戲規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必須兩者兼備,民主才能導致祥和。少數服從多數比較容易明白,「多數尊重少數」則較難做得到,因為這需要人人有民主的胸襟,不會因為自己是「多數」,而拼命弄權,壓迫甚至握殺少數,使少數者永不翻身,而多數者則趨向「多數的極權」或「多數的暴力」。如果多數不能尊重少數,則民主遊戲便會變成生死之鬥(因為少數者不被尊重,不能翻身),這樣的「民主」一定會導向暴力。相反地,如果少數者也會獲得公平對待,也有翻身機會,那麼,他們只需靜待下次選舉的來臨,為下次選舉而舖路便可以了,因為他們也有公平的機會,可以重新成為「多數」。

4.父母應耐心教導孩子上述三大原則,並且嘗試在家中活出其精神。

5.教孩子從宏觀及微觀角度看事物。例如:家中佈置是否美觀、乾淨?宏觀是一眼望過去覺得舒服、順眼、有一種「溫馨」的感覺;微觀就是看到家的每個角落、每件家具都美觀、乾淨。父母可教孩子這樣去觀察自己的家,也可幫助孩子去觀察親戚、朋友的家(但小心不要批評別人!)或者校園生活是否快樂?宏觀是一眼望到整個校園喜氣洋洋,充滿歡樂的笑聲;微觀是當我們細察每個同學的臉孔時,發現「每個人」都是那樣的愉快、幸福,沒有例外。又或者香港社會是否安定、繁榮、充滿朝氣和希望?宏觀是從山頂望向中環、九龍,看到許多高樓大廈,燈光閃爍;微觀是到貧民區、天橋底,看看這個富裕社會下的邊緣人,他們是在逐漸減少,還是慢慢增多?

6.教孩子分辨短、中、長期的利益。例如:背乘數表、唸詩、彈鋼琴時苦練指法(如彈 scale……)、體育比賽前做體能訓練,短期很辛苦,但長期則受用無窮。均衡的飲食對有些人來說,短期不易適應,長期則對身體十分有益。相反地,游手好閒似乎十分快樂,但長遠來說則使人不思長進,不願努力,為自己的生命播下了失敗的種子。

7.在家中刻意和孩子玩一些民主遊戲,嘗試去實踐民主中的「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規則。例如:郊遊地點可以大家表決,但容許少數派那邊有機會講理由,說服多數派去改變主意等等;但大家在最後決定後,少數派應甘心情願「服輸」,快快樂樂地一起去已經商議好的地點。

8.父母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虛懷若谷,尊重少數者,甚至「以大事小」。例如關心邊緣人,對失敗者不「落井下石」,對人時常留有餘地,專心聆聽一個失敗者的說話,為少數人的精闢見解而鼓掌,向不同意見者學習,向反對派求教,閱讀反對派的報紙,有時甚至捐贈小量金錢支持反對派的發展等等。

9.在競選或助選活動中,父母要教導孩子嚴格遵守民主遊戲的規則,及民主人最起碼應有的道德操守。除了絕不作貪污賄賂事之外,也不會恣意詆毀對手,發佈不利對手的假消息,撕掉或塗污對手的海報等等。要嚴肅地教導孩子:即使是競爭,也必須光明磊落,並基於正義和公平的原則。

10.如果孩子就讀的學校有學生會或班會的選舉,應和孩子一起討論和分析學生會或班會的情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和投入,並顯出民主人的本色。

11.鼓勵孩子多參加各種比賽,並教他「體育精神」,勝不驕,敗不餒,嚴格遵守一切遊戲規則,絕不以作弊或取巧而求取僥倖的勝利。

12.幫助孩子學習接受競選或比賽中的失敗(無論是學生會選舉、體育比賽、朗誦比賽、歌唱比賽或考試名次),和他一起反省失敗的原因,再接再厲。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祈禱,將一切交託在主的手中,求主幫助下次成績更好。父母亦可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過去失敗的經驗,並如何由失敗中重新站起來。

13.可以鼓勵孩子給優勝者寫一封賀信,或送給優勝者一張自製的賀卡,幫助孩子學到如何欣賞別人(甚至是對手)的成功。在比賽失敗時,更應學習和優勝者握手,向他道賀。我們的社會需要有贏得出的政治家,更需要有「輸得起」的政治家;否則,社會將無寧日。

14.教導孩子時常為學校,為社會的安寧,為同學或人民的和睦相處,及為彼此的真誠尊重而祈禱。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基督徒關心、參與政治是有原則、有方向的,他必須積極地作地鹽、世光(瑪5:13–16),成全舊的法律,使之富有精神和導向生命(瑪5:17–20),並必須具備辨別真假、好壞的能力,使真理長存(瑪7:13–21)。他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因為「大多數」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2.基督徒必須深入世俗,卻不受世俗精神所污染,他要做到「在世而不屬世」的地步。若望所說的「世界」有雙重意義,一是好的,一是不好的,後者指的是「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人生的驕奢」。(若一2:3-17)基督徒參政的特點是:扎根信仰、懷抱理想、帶著救恩的喜悅、進入世俗、聖化一切。

3.民主人必須有真智慧,締造和平,結出正義的果實(雅3:13–18)。「敏於聽教,遲於發言,遲於動怒……以柔順之心,接受那種在你們心裡,而能救你們靈魂的聖言。不過,你們應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自己欺騙自己。」(雅1:19–27) 而且要把這福音的精神實現在政治的領域中。

4.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民主人,要有能力化干戈為肉帛,化戾氣為祥和,以「求同存異」之心,團結大多數的人去為群眾服務。

5.中國人有所謂「以大事小」,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之一。動不動以「君臨天下」之勢去壓人的,不可算是有胸襟、有氣魄的偉人,也不是一個現代化的大政黨、「大多數」者的應有態度。此種「龐大」而不「偉大」的個人或政黨,絕非國家、民族之福。

6.中國人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而且禍福常常互為因果,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失敗並不可恥,也不可怕;相反地,接受失敗,才可以面對失敗的原因,為下次成功而舖路。(老子;見「新民」P.39)

7.基督其實也經歷過失敗,他甚至被他自己的門徒出賣,被他自己的同胞釘死在十字架上。(谷14:32–15:47)伯多祿、若望和其他宗徒為了傳教亦多次被捕(宗4:1–22;5:17–33,40–42);保祿更為了傳教而多次遭受痛苦和挫折。(格後11:21–33)

8.祈禱:天父,我們知道民主政治絕非一種完美的制度,但它卻是到現在為止,人類所已發現到的,最能引發大多數人的活力的制度……求你幫助我們善於運用民主,讓最多人得到最長遠的利益……並幫助我們有民主的胸襟和民主的道德操守,在服從多數和尊重少數的同時,亦能提高警覺,不致人云亦云,反而能將人生理想和福音精神帶進政治的領域,讓更多人能活在一個正義、仁愛、和平的社會中……。

二、尊重陌生者的權利(第六倫),重視法律和公德;特別保護社會中的邊緣人和弱小者

甲、目的:

香港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會,裡面有無數彼此不相熟的陌生人。父母必須教導孩子尊重陌生者的權利,在五倫之外,培養一種尊重陌生者的文化,讓所有人在這個大都會中,都有一種被尊重的安全感。還要教孩子重視公德,具備法治精神,並學習以實際行動,去關懷社會中的弱小者。

乙、實踐要點:

1.中國人很重視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除君臣外,都是相熟的人,是「自己人」。所以中國人實際講求的是如何與相熟的人相處,對於陌生人就不太重視了。父母必須在這方面以身教、以言教,去幫助子女學到如何尊重陌生人。(見徐錦堯著「蛻變」P.87–88)

2.父母要告訴孩子,每一個人(不分信仰、膚色、階級),包括陌生人在內,都是天主的肖像,是耶穌的兄弟姊妹,是天主內的一家人,必須加以尊重,尤其尊重他應得的權利。

3.尊重陌生人可以由公德心和禮貌實踐中表達出來。「蛻變」P.90–92中有八項禮貌,包括:?表示對別人尊敬的禮貌;?尊重別人權利的禮貌;?培養禮讓風氣的禮貌;?在家中的特別禮貌;?對師長的特別禮貌;?對同學/同輩的特別禮貌;?在公共場所的特別禮貌;?個人的儀容及整潔。父母可以逐項逐條和孩子討論,看看那一點容易做,那一點不容易做,那一點急需做,那一點可以慢慢學習去做。這些禮貌表也可以放大掛在牆壁上,做到的就ˇ,還未做到的就讓它留下空白,慢慢ˇ下去,直到全部做到為止。也可以在每個項目中,圈出三條最必要學習的禮貌,提醒孩子努力去實踐。

4.有關禮貌和修養也可以參考徐錦堯著「新民」P.11–16,尤其「文明禮貌ABC」部分。

5.提醒孩子尊重法律,養成守法的習慣,例如:依紅綠燈指示過馬路,上車排隊,不隨地吐痰及拋垃圾,保持郊野公園的清潔等等。

6.幫助孩子明白「校規」的意義和精神,不單自己守校規,也提醒同學守校規,實踐「同輩輔導」的理想。(見「蛻變」P.13:「校規、校風與倫理教育」)

7.每個家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規」,雖然它必須是彈性的、有人情味的、合適的、能依情況而修正的。但既有「家規」,那麼所有人便都應遵守,因為這些家規可以促進一家的安寧,及保障家中每一個人的權利。

8.每個社會都有被忽略的邊緣人,或一些不能為自己爭取到應有權利的弱小者,我們都須加以刻意的保護。香港是一個富裕的社會,我們其實有能力讓每一個香港人都能得到最起碼的照顧,包括住、食、基本教育和醫療四方面。為了保障每一個人的最起碼生存條件及人性尊嚴,香港社會應考慮劃出小部分資源「重新分配」,讓所有人,無論他有沒有用,或曾經付出過多少,都可分享香港社會的繁榮和進步。這樣的社會,其實也是使人最有安全感的社會。最終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受惠者。

9.邊緣人其實就在我們的左鄰右里、樓上樓下。父母應幫助孩子看到在自己的身旁,就有「邊緣人」,例如:獨居的老人、盲人、殘疾人士、因父母生病或工作而無人帶他上學的小孩子,或者在學校中遭到失敗的同學、因為家事而怏怏不樂的同學……父母應幫助孩子以實際行動去關懷這些人。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重視陌生人,接待陌生的旅客,是聖經的重要傳統。亞巴郎見到三個過路人,「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俯伏在地」,誠懇地請求客人留下休息,並立刻叫妻子撒辣準備款待客人。(創18:1–15)

2.耶穌降生後,首先顯現給謙卑的牧童──當時的邊緣人。(路2:6–20)

3.我們對「最小兄弟姊妹」所作的一切,耶穌都會感同身受。(瑪25:31–46)

4.耶穌十分欣賞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對陌生的路旁受傷者的愛護和照顧。(路10:25–37)

5.雅各伯宗徒教我們切勿以貌取人,要照顧「世俗視為貧窮的人」,並要用好行為為信德作證。(雅2:1-20;雅1:26)

6.敬老憐貧,贈醫施藥,撫恤孤寡,素來被中國人視為是美德,而且是可以獲得來世賞報的「陰德」。救人一命,更是勝造七級浮屠。香港人素來踴躍支持公益金及東華三院籌款;一九九一年為華東水災的熱烈慷慨解囊,更是這種善心的流露。

7.「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萬物之靈的人,總應比飛鳥,比禽獸多一分禮貌,多一點愛心吧?(禮記‧曲禮上;見徐錦堯著「新民」P.12)

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所謂君子,要外表與內心同時並重。(見「新民」P.11–12)

9.祈禱:主,基督,你視一切人為你的兄弟姊妹,你尤其認同於最卑賤、渺小的人。求你幫助我們以愛心去對待一切陌生人,並視所有人為我們的兄弟姊妹,尊重他們的權利,在他們身上看到你……亦求你幫助我們以整個社會為我們的「家」,懂得好好地去維護這個「家」的秩序與安和,讓人人能快樂、安全而自由地在這個「家」中生活,獲得最起碼的生存和人性尊嚴的保障……。

三、有為大眾服務的獻身熱誠和犧牲精神

甲、目的:

幫助孩子擺脫自我中心的局限,向大我開放;有理想、有抱負,有服務的熱誠、犧牲的精神,在社會大眾一窩蜂以金錢、物質是尚的潮流中,追求活一個為他人而存在的、更有意義和更豐盛的生命。

乙、實踐要點:

1.世界上事實上有些人是有理想、有抱負,甘心為別人而存在的(或至少不只是為自己而存在)。例如:耶穌基督為世界、為救世人而存在,孔子「熱愛人間,關切世運」(註),孫中山為革命、為改變中國人的命運而奔走,多少父母為子女勞碌奔波,多少專業人士為了敬業樂業而汗流浹背,多少人為信仰、為理想、為教會、為國家民族而鞠躬盡瘁……。講理想、講信仰,對今日不少香港人來說,已變成了「老土」、落伍的代名詞,但我們的世界有今天的進步,我們的社會仍能保持繁榮安定,便是全賴這些「老土」、「落伍」的人創造出來和維持下去的!!


(註):見徐堯著「新民」P.58,P.136

2.父母可多給孩子買一些有關中外偉人的連環圖書或漫畫書,讓孩子儘早多接觸這些人類大家庭中的偉大心靈,使孩子明白「崇高」和「偉大」並非太抽象的事,而是可行的、可實現的,甚至可以實現在我們自己身上的!

3.父母要以身作則,爭取為社區、為教會服務的機會,並給孩子解釋服務的意義,和自己在服務中所感受到的喜樂。更可告訴孩子,在服務或愛德的行動中,我們自己實在是最先的受惠者。

4.告訴孩子聖經上「十一捐獻」的意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的恩賜,而耶穌認為「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的分施」(瑪10:8)。這種奉獻不單指金錢,也指我們的時間、才能和愛心。當我們為別人而奉獻自己的寶貴時間、才能和愛心時,我們就是為別人而服務。(見徐錦堯著「建設小團體」下,P.66–71)

5.教導孩子善用時間,和追回為別人而用了的時間。即是說,當一個人為了幫助別人而用去了一些時間後,便應更專注地善用餘下的時間。事實上,一個人如果只有三個小時,而他為別人有意義地用了一個小時以後,他是有可能更專心地善用餘下的兩個小時,所得效果有時甚至會大於平常的三個小時!

6.告訴孩子:人生的意義不單在攫取,也在付出;不單在擁有,也在分享。聖經甚至認為「施比受更有福」(宗20:35)。聖方濟各禱詞的主要意義,也是在「不期待他人的安慰、諒解和愛護,只求安慰、諒解和愛護他人。」這裡可教孩子唱「方濟各的祈禱」(見公教真理學會「頌恩」no.270)。

7.「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是一封很感人的書信。這位革命英烈在臨終前,仍然感到自己為革命而奉獻的行動是正確的,他絕不感到要為革命犧牲而悲傷,亦不感到要為革命的功敗垂成而失望。相反地,他相信「革命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即是說,只要還有「同志者」,只要中國還有人,那麼,中華民族為生存和發展的奮鬥是一定會成功的。他更安慰自己的妻子,不要為他的離去而傷感,反要盡心撫育他們的骨肉,使能承繼父志。(見徐錦堯著「修身」P.70)

8.孩子稍長,父母也可以把一些有服務熱忱的社會人士介紹給孩子,使他看到,即使在今日的社會中,仍是有一些人肯為別人而奔走,為社會而獻身。我們未必要同意這些人的每一個行為,但他們表現出來的獻身熱誠是我們應當效法的。

9.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有時必須與群眾對抗,在傾向墮落的潮流中逆流而上。父母要輔導孩子不要盲目追隨潮流,不要認同同輩群體中的每個習慣,而要時常保持清醒,既與別人合群,又有自己的個性;既與別人共融,又不失自己的批判力。

10.下面這首散文詩,很能道出個人與團體的關係,既共融合一,又保存自己的獨特個性:

愛別人,但勿造成愛的束縛。
斟滿彼此的酒杯,
卻莫獨飲自己的杯中物;
盡情歌唱、共舞和歡笑於夏夜黃昏,
但也要讓自己有獨處的時刻;
甚至琵琶的弦也是各自分開的,
雖然它們能合奏出優美的樂曲。
為了支撐愛之屋,你們不要緊捱著站立,
且看廟宇的柱石是分別聳立著,
橡樹和檜樹也不是在彼此的陰影下成長。

11.孩子稍長,可鼓勵孩子找出與家人相處的適當時間。例如現在我和爸爸單獨相處的時間是╴╴小時;和媽媽單獨相處是╴╴小時;和姊姊單獨相處是╴╴小時;和爸、媽一起是╴╴小時;和爸、姊一起是╴╴小時;和媽、姊一起是╴╴小時;和爸、媽、姊全家一起是╴╴小時;我自己單獨一個人的時間是╴╴小時。每過一段時間後,可以調整與不同人相處的時間,務求有與別人一起的時間,也有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間;要注意與別人溝通,也要培養自己獨特的個性。神修家諾雲說:「沒有一處孤寂的地方,我們的行動很快就成了空洞的姿勢。」

12.家中要有一些勵志的書籍,收集一些勵志的歌曲,並要和孩子多唱這些勵志的歌(甚至卡拉OK),給孩子解釋歌詞的意義,和他說一些與這些歌詞有關的聖經故事、名人故事、生活小品,或自己過去的經歷等,這些都可以塑造孩子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的性格。

13.告訴孩子祈禱、讀經、默想的重要,這是培養信仰、理想和使我們的信仰、理想之火永不熄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見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P.104–152)

丙、聖經‧中國文化‧祈禱

1.纜船救人的小兒:清朝譚嗣同寫過一首名叫「兒纜船」的詩,描述一位十歲左右的小童捨身拯救滿船搭客的動人故事。原文見徐錦堯著「修身」P.69。

2.香港一位現代作家「蓬草」曾在他的「群英會」中,介紹過一個有關一位無名偉人的故事,名叫「水中的人」,這位「水中的人」曾捨身救了五位遇溺者。他救人的經過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人」這個名詞,可以有「大尊貴」及「大慈悲」的含義。(見徐錦堯著「成長」P.23)

3.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忍受了人間最大的屈辱,把整整一部史記共526,500 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刻在竹簡上,立志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為理想而獻身、犧牲的熱誠,值得我們效法。(見「成長」P.68)

4.明朝鎮守東北的遼東經略袁崇煥,一生為國盡忠、盡職,去保護國家的安全,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他曾形容自己:「余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余何人哉?直謂之『大明境內一亡命之徒』可也。」

5.魯迅「自題小像」詩:「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如果不能逃避愛神之箭,要愛上國家、人民,那除了為國為民獻身及「以血薦軒轅」外,又有什麼辦法呢?(見徐錦堯著「群居」P.105 )

6.在「窮寡婦」的故事中(谷12:41-44),窮寡婦所捐獻的,並非她剩餘的金錢,而是她的「所有一切」,她所珍惜和擁有的一切。有些「善長人翁」的所謂幫助人,只是把殘羹剩飯「施捨」出去,視受惠者如乞丐。但天主不是乞丐,一切人都不是乞丐,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必須把我們所珍惜的時間、金錢和愛心拿出來,與人分享。其實,能夠和我們所愛的人分享一切,已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光榮、一種權利、一種幸福──我們有幸與所愛的人分享!所以,若我們真愛社會,有民胞物與的心胸,我們就會有為大眾服務的獻身熱誠和犧牲精神。

7.保祿宗徒愛基督、愛教會,也愛人,所以他甘心忍受了大大小小、各色各樣的磨難和痛苦(格後11:21-33);但仰賴天主,他做到「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棄捨;被打倒,卻沒有喪亡」的地步(格後4:8-9)。

8.基督一生為人存在,鞠躬盡瘁。他忍受口渴、饑餓、和疲勞(若4:1-38),他沒有很多時間和自己的母親在一起(路8:19-21;谷3:31-35),他勞碌奔波,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瑪8:20)。即使在身懸十架之時,他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的母親(若19:26-27),和另一個與他同釘的罪犯──右盜(路23:39-43);他還求天父寬恕那些因著無知而釘死他的人(路23:34)。他為了我們,更建立了聖體聖事,要永遠和我們在一起(若6:41-69;路22:14-20;瑪26:26;格前11:23-29)。

9.祈禱:主、基督,你來到世界,為救贖我們、服侍我們;你為我們獻出了你的生命,為我們一生勞碌奔波、鞠躬盡瘁,我們感謝你……求你幫助我們亦能愛我們的社會,愛在我們周圍的一切人……讓我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信徒,相信人類社會一定可以日趨完善……讓我們活出生命的意義,不單為擁有,也為分享;不單在接受,也在給予……我們願意為我們所愛的世界,也即是你所愛的世界而獻上我們寶貴的時間、才能和愛心,致力於使這個世界變得更人性化和更福音化……求你幫助我們完成我們為世界服務和獻身的心願……。

 

第十章 小結──不做「好」父母!

「好」父母是很難為的;他是名副其實的「孺子牛」!

他一早要催促孩子起床,給他預備洗漱用具,(冬天更要準備一些不燙也不冷的水!)他要提醒他上廁所,給他穿戴整齊,給他預備早餐,給他收拾書包內每一件物品。他要目光如炬、戰戰兢兢地細察孩子的每個舉動,給他理好每根頭髮。如果他預先估計到孩子當日會遇到任何障礙,他也要像清道夫一樣,一一為孩子清除(或至少希望為孩子清除)。他會送孩子上學,然後守在學校門口,等孩子下課。孩子小息或上體育課時,如果可能,「好」父母也會跑去安撫孩子一番,否則,也要用「遙遠監察」的方式,慰情聊勝無。真的下課了,當然要保送「小心肝」安全回家。如果「好」父母因為生計要工作而不能陪伴孩子上學、放學,那麼,他更會在孩子回家後,表達一連串的關心:「今天過得怎樣?」「讓我看看你的功課!」「有沒有人欺負你?」「老師有沒有罵你?贊你?」「來,換件衣服!」「快快吃晚餐!」然後,是艱苦的、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兩小時;並要保證孩子不是一邊做功課、一邊偷看電視。最後是要孩子洗澡、上廁所、上床睡覺。睡覺前,少不免又要噓寒問暖一番,然後給孩子蓋上被子,靜待他安然入睡。然後,「好」父母才累兮兮地放下一顆操勞的心,(也不過是暫時放下而已),靜待明天再做他的「好」父母。

「好」父母是絕對善意的,完全為孩子著想的。但這樣的「好」父母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剝奪了孩子獲得自信與學到自立的機會,使孩子不能從經驗中、甚至從錯誤中學習。

「好」父母是自我中心的,認為自己的地位絕對無可取代。有時也是獨斷獨行的,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唯一正確的做法。更有時是自私自利的,因為他決不願孩子有任何行差踏錯,以免鄰居會誤以為他的孩子「沒教養」、「沒家教」,這當然會令「好」父母丟臉,而這個臉是萬萬不能丟的!

這樣的「好」父母能教養出「民主」的孩子來嗎?

我們前面所說的「民主」教育,要假設有明理的、講理的和民主的父母,他們樂於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慢慢學習,找到自己的路,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個體,而非把孩子當作機械人,或泥塑木雕的玩偶。

明理民主的父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路,更看到天主對他的孩子其實早已規劃好一個完整的未來,自己絕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為孩子越俎代庖,因為孩子的生命,並非父母的複製品。父母要做的,就像一個好園丁,每天悉心澆水、施肥,而靜待和欣賞這株幼苗的成長。
~W5
下面簡表中的比較,旨在突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同的信念和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希望作父母的深思:

 

「好」父母
明理民主的父母
父母的信念 父母的態度 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的信念 父母的態度 對孩子的影響

我必須控制一切

 

 

 

‧嚴格要求服從 ‧盲從或反叛

相信孩子的
善性和能力

 

 

 

‧允許選擇 ‧有自信力
‧濫賞、濫罰 ‧焦慮感 ‧鼓勵嘗試 ‧有創作力
‧「收買」孩子 ‧只求取悅父母, 不擇手段
‧容許不同 ‧肯合作
‧孩子永遠不對
父母永遠對
‧缺乏自我訓練 ,缺乏自制能力 ‧欣賞創新 ‧變得更機智、能變通

我比較優越

 

 

‧替孩子負擔全部責任

‧無能感
不懂負責任

人人平等
互相尊重

 

 

‧信任、尊重孩子 ‧自我價值感高
‧過分保護 ‧經不起風浪 ‧鼓勵獨立   ‧勇於做決定
‧溺愛孩子 ‧驕縱性格
蠻不講理
‧給予負責任機會 ‧自己負責任
與人共負責任

我必須完美無缺

 

 

 

 

 

‧要求完美的行為

‧變成完美主義者

我是人,我有面對不完美的勇氣

 

 

 

 

‧設定合理而不過高的標準 ‧不斷努力,但沒有焦慮感
‧挑愓 ‧對人苛責 ‧客觀面對優缺點 ‧自省力強,勇於改過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擔心別人的意見 ‧鼓勵向上 ‧肯從頭再來一次
‧迫孩子「學好」
‧挫折感強 ‧不太計較形象 ‧不必過分自衛
‧要一步登天 ‧對自己、對人生 失望 ‧有耐性 ‧相信天地不全,不過分責人或自責

 

 

第三部分 兒童及青年常問的問題

一、唯一真神

1. 世界是怎樣來的?

是天主造的:宇宙、太陽、月亮、地球、高山、大海、草地、樹木……都是天主造的。天主是造物主

世界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要我們好好保護、管理、愛惜、使之有秩序。

‧我們要善用天主的禮物,學習欣賞世界(尤其大自然),不要弄髒它,不要浪費大自然的東西。

‧我們要努力使人人都快快樂樂地活在這個天主造的世界中,使世界變成一個大家庭。

‧請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以後簡稱「正視」)P.93。

2. 天主又是誰造的?

‧沒有人造天主;天主是自己「有」的

‧早在天主未造世界之前,天主就存在了。

‧如果有人造了天主,天主就不是天主了。那最先的、第一個造東西的,才是天主。

3. 在天主未造世界以前,他住在什麼地方?

‧天主跟我們不一樣,他不需要住在一個地方;他是無所不在的

‧一枝鉛筆需要一個十分固定的位置;水的位置便不那麼固定了;空氣是更不固定的,它可以擴散到很多地方;我們的思想更不知在什麼地方,它不受地方所限制。天主更是這樣,他不需要什麼地方,他隨處都在。

‧「無所不在」是個很難明白的概念,我們的腦袋太小,不明白天主的本性,有一天,他會告訴我們、使我們明白的。

4. 天主為什麼要造人?

‧天主是萬善、萬美、萬福的根源,他的本性就是愛。他造人,是為了要人分享他的愛,他的美、善、福樂

‧人是天主的肖像,因為人能夠愛,人有自由,人可以在天主的愛內不斷邁向真、善、美。

‧天主創造人,也是願意人去好好管理世界、善用萬物、宣揚他的愛,使更多人能分享他的恩寵,成為一個愛的大家庭。

‧天主不單造了人,還在人墮落後派遣他的獨生子來救贖人,使人重新獲得天主的寵愛,成為天主的義子,永生的繼承人。(「正視」P.86)

5. 為什麼老師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呢?

‧「人由猿猴進化而來」,這在科學上仍是一個未經證實的假設。有些人相信這假設,有些天主教徒也相信。

‧聖經說天主造了世界,造了人。這是說:世界和人都是從天主來的,是屬於天主的。

但聖經沒有說明天主「如何」造了世界,或「如何」造了人;科學家可以找出證據來說明世界及人「如何」演變出來,這並不相反聖經。因為聖經根本無意解釋這個「如何」的問題。

‧聖經要告訴我們的是:人是天主的肖像,表示人是尊貴的;人由泥土造成,表示人是卑賤的。即是說,人同時有高貴和卑賤的身份;因此要自尊,也要謙遜;要彼此尊敬,也要小心提防自己有犯罪的傾向,努力躲避犯罪。(「正視」P.86:「人,你是什麼?」)

‧即使科學真的能證明人由猿猴進化而來,這也只是說:「人不是由無中變出來」的,聖經也沒有說天主將人「從無中變出」。天主先造了宇宙、大地、動植物,然後造人。這亦充分說明了,人是在所有動植物出現之後才有,才被創造;天主亦絕對有權用猿猴來造人!這和用泥土來造人並沒有分別。不過這些都不是聖經的原意。 聖經的原意是:人與野獸不同,人與猿猴不同,人是受造物的冠冕和光輝,是受造物中最頂尖的傑作,是天主的肖像!這才是聖經要給我們的訊息。

6. 世界上真的有天主嗎?有什麼證據?

‧真的有天主。他是全能、全知的真神;是天地萬物唯一的真主宰

‧房子、鐘錶、汽車、玩具……都必須有人造;那麼,美麗的宇宙、花草樹木、神奇的生命、和諧的大自然,又怎能沒有一個真主宰呢?許多人可以由一朵花、一片彩雲、一粒星星或一個笑容而想起天主,甚至感覺到天主就在自己的周圍、在自己的生命中。

‧如果我們留心靜聽,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在我們的心裡,也有一個很神妙的聲音,這聲音叫我們避惡、行善,叫我們做個好孩子,提醒我們不要做錯事,這個聲音便是天主的聲音,我們叫它做「良心」。所以天主不單在宇宙中、在世界中,也在我們的心中。天主是無所不在的。(「正視」P.27)

7. 別的神是真的嗎?有沒有觀音、如來佛、玉皇大帝、關公、門神、土地……?

‧聖經講得很清楚:別的「神」都是人手所造的偶像,不是真神,更非宇宙的主宰

‧但我們天主教徒主張信仰自由,即每人都有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宗教和信仰;我們尊重別人的自由和選擇。

‧我們絕不因為別人拜其他的「神」,或信其他的宗教而歧視他們,我們也會正常地和他們做朋友、做同事、做好鄰居。

‧但我們亦堅持我們自己的信仰,忠於我們的信仰,朝拜我們的天主──唯一的真天主──一生相信、仰賴、侍奉他;按他的聖意去生活。

8. 宗教是否只是對不知的事的迷信?有學問的人、科學家、哲學家等是否不必信宗教?

‧世界上有許多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大發明家都是虔誠的教徒,都信神的存在。國父孫中山先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肋撒修女,印度聖雄甘地,發明家愛迪生,天文學家哥白尼神父……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在香港辦學校的許多耶穌會士、喇沙修士、嘉諾撒會修女、寶血會修女……都是有學問的人,他們都是信徒。

宗教和科學是不衝突的,因為它們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好像音樂和繪畫不衝突、科學和詩歌不衝突一樣。宗教說明「是否」,科學解釋「如何」(例如:宗教問宇宙「是否」由天主創造?科學則問它「如何」被創造或如何演變?)宗教肯定人生「有意義」,科學(心理學、社會學)則要找出、發現人生的「意義何在」。所以真宗教和真科學不單不互相衝突,還可以互相補充,因為兩者都是由天主來的,而天主是一切真、善、美的根源,只要是真的真,真的善,真的美,彼此都不會互相衝突。

‧有些宗教的信念確是出於人的「無知」或「無能」。例如:不明白閃電的原理,所以杜撰有個「雷公」、「電母」;不知道黑暗中有什麼,所以說很多鬼怪的故事;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及對將來都沒有安全感,所以一切委身於命運,求神拜佛以消災解難……。

‧天主教是天主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親自創立的,二千年來不知出現了多少聖賢、烈士、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天主教絕不是愚夫愚婦的宗教!(「正視」P.68)

9. 天主是不是真的無所不在?我偷東西吃時天主會見到嗎?

‧天主是無所不在的,即使沒有人看見我們,天主也看得見;他甚至知道我們在想什麼。所以我們不單不應做壞事,連想壞事都不可以。我們應常求天主保守我們的行為、保守我們的心,讓我們的一切思、言、行為,都符合天主的聖意,符合正義、美善的原則,不會因為在無人的情況下,或不會被揭發的情況下而違背良心、為所欲為。

‧所以信徒要時常做正確的事,講真話(絕不欺騙);即使為了好的目的,亦不能不擇手段地用一個壞行為去達到這好目的。因為天主鑒臨著我們,我們要向他交代。在這角度下,真宗教確實有束縛人心、維護道德的力量,督促人去保持人格的完整,放棄虛偽的行徑。

10. 世上是不是真的有鬼?天主能保護我們嗎?

‧人死後便回到天主那裡,或是上天堂,或是下地獄,天主很少會讓他們變成鬼回到世間。邪靈、魔鬼倒是有的,但絕不普遍。只要我們不去嘗試找牠們、不去碰牠們,牠們便絕少、絕少會騷擾我們

‧天主是全能的,他能夠保護我們免於一切凶惡;天主也是全善的,他願意保護我們免受一切邪靈、魔鬼的危害。只要我們做個好市民、好教友,時常善盡宗教本分,時常依靠天主,那麼,我們就絕對不會受到邪魔的騷擾。

‧耶穌教我們念天主經時說:「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因為耶穌知道天父一定會這樣地保護我們。

11. 天主要人欽崇他在萬有之上,是否太自私?

‧不是的。他叫人這樣做完全是為了人本身的益處。例如:父母在爬山時或在鬧市中叫孩子緊緊跟著自己,吃東西時叫孩子不可揀飲擇食,要孩子做功課和早睡早起等等,都是完全為孩子本身的好處。

‧天主是愛的泉源,是生命和真、善、美的來源,接近天主就能獲得愛的滋潤、一切的恩典和更豐盛的生命。就好像口渴的人找到水泉可以解渴,樹木在河邊可以欣欣向榮一樣。

‧天主是宇宙的主宰,生命的來源,恩寵的寶庫,也是我們生命最後的歸宿,絕對堪當受到我們的欽崇和朝拜,並誠心地按他的旨意去生活。

12. 為什麼要敬禮聖母?為什麼基督教說我們拜聖母?

‧我們敬禮聖母,因為聖母是耶穌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敬禮她是很自然的事,耶穌也很喜歡我們敬禮他的母親。

‧我們只朝拜、欽崇天主,信他是造物主、宇宙的真神、萬有的根源。我們絕不拜聖母,因為聖母只是一位受造物,不過她卻是受造物中最美麗的;她是天主子、耶穌基督的母親。所以我們敬愛她,也求她為我們代禱,就好像我們也請爸、媽為我們代禱一樣。

‧我們恭敬聖母,因為聖母是「教會的典型」,我們的模範。首先,她是「貞女」,一生忠於天主,承行天主的聖意。我們應效法她,一生對天主忠心,按他的聖意去生活。

‧其次,她是「母親」,是耶穌的母親,她把耶穌帶到世上來。我們應效法她,將耶穌帶給別人,讓更多人認識耶穌、信耶穌、愛耶穌、做耶穌的門徒,使天主愛的天國早日臨到人間,讓人間到處充滿愛。

13. 什麼叫偶像?為什麼基督教說我們拜偶像?

‧基督教教徒認為敬禮聖母像、聖人像,甚至耶穌的苦像,都是拜偶像。

‧但我們對偶像的定義是:凡是使我們離開天主的東西,不管是像、書、人、物……都是偶像。凡是幫助我們更接近天主,更愛天主的,都不是偶像,而且是信仰的好工具

‧所以我們恭敬聖母和聖人的像,也恭敬耶穌的苦像。因為聖母、聖人的像提醒我們要熱心恭敬天主,愛主愛人,以便將來和他們一起在天上,永遠讚美主。耶穌的苦像也提醒我們耶穌對我們的愛,叫我們以愛還愛。這些像都是使我們更接近天主的好工具,所以絕不是「偶像」。

‧有些基督教教徒拿著聖經去攻擊別人,拿著自己的所謂「信仰」去在家中、在朋友中製造分裂。他們視其他與他們不同信仰的人為「陌路人」、「不能得救的人」。

這種自以為是的、自充義人的作風,並不是那位愛眾人的天主的教會所應有的態度。因此,對他們來說,「聖經」或他們的「信仰」都成了偶像,因為這本「聖經」(其實是對聖經的誤解)、這種「信仰」(其實是對基督信仰的歪曲)已經阻擋了他們實踐愛主、愛人的誡命,成了他們接近那位愛的天主的障礙。(若一4:8「天主是愛」)

14. 為什麼亞當、厄娃只是吃了一個蘋果,就受天主罰?

‧天主給了亞當、厄娃完全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天主,也可以背叛天主。而天主是一切幸福、快樂的根源;離開、背叛了天主,便只有痛苦和不幸。正如魚,若選擇離開水(例如跳出魚缸),便一定會死;或者若我們選擇隨便吃東西,就會肚子痛。

‧天主在伊甸樂園中給了亞當、厄娃所有的東西,只是不許他們作一件事,就是不能吃一種特別的果子(不是蘋果!!)但亞當、厄娃以為自己比天主更聰明,所以選擇了不聽天主的話、不走天主要他們走的路,他們背叛了天主,就好像魚離開了水,飛鳥離開了空氣,寒冬裡的人躲避陽光。所以他們很不快樂,他們受了罰。(其實,在某種意義下,他們也是自己罰自己;因為離開天主,就是自尋死路!)而且從那時候起,人類就比較傾向於不聽天主的話,選擇做不對的事情。(想想我們今天不是也有不聽父母、師長的話的傾向嗎?而不聽他們話的結果又是什麼呢?不是我們自己受害嗎?)

二、信仰與人生

1. 信仰和迷信有什麼分別?

‧真信仰是建基於真理之上的;迷信則是建基於錯謬的、假的、猜測的、或然的東西之上,甚至許多時是江湖術士杜撰出來騙人的東西。

占卜、星相、星座、以人的姓名筆劃定吉凶、隨便把日子定為吉凶、將數目字當作祥或不祥,以至碟仙、問米、有病不看醫生只喝符水等等,都是迷信的東西。天主教徒不信,也不做,也不必嘗試。

‧有些人做了以上的東西,說是很「靈驗」,這些靈驗的傳說很多時都是以訛傳訛的、誇大的。其實「不靈驗」的情況更多,只不過沒有人說吧了。(見徐錦堯著「探索」P.54:「偏頗的統計」)

‧江湖術士給你指示的運程,大多是模稜兩可的;「真」的情況多是「事後孔明」,反正他的話可以作相反的及矛盾的解釋,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他都會解得頭頭是道,卻騙得你團團亂轉。

‧不過,在精神界中確有許多人類未曾探明、不知所以然的領域;在大自然中亦有許多我們未能明白的現象。有些很有經驗的人能從人的面相看到他的性格(中醫也有所謂「面診」,即單單「看」病人的面,便可診斷出他的病情),「風水」有時也是和地理、地球磁場、日照的長短、地勢的是否潮濕等等有關。這些都不是迷信,而是另一類學問。但大多數江湖術士,都不是精於這些學問,他們只是信口開河,靠欺騙心靈軟弱者、或精神受到挫折者、或好奇者來混飯吃。

‧天主教徒相信天主,信賴天主的保護和照顧,把一切交託在天主手中,盡人力而聽天命,絕對不必靠迷信的行為去解決自己生命的問題,所以完全不必去嘗試迷信的東西。(「正視」P.73)

2. 宗教和科學有相同的地方嗎?

‧有。方勵之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他認為科學家都相信一個「假設」,就是:宇宙和世界萬物都是有秩序、有規律、有道、有理的,整個宇宙是「通」的;人掌握了宇宙的「理」,就可以發現宇宙的真相、認識許多客觀的事實。

‧宗教家也相信一個「假設」,就是:生命是有意義、有道、有理的,整個人生也是「通」的;人可以發現人的價值和意義,活得更快樂、更豐富、更有意義、更有光采。宗教家更相信,天人可以合一,人與宇宙、與大自然可以互通、共存,和諧地互補;因為兩者都是由天主所創造,源於同一的真神。

‧所以科學家一生致力找尋宇宙的「真」,宗教家一生致力找尋人生的「美」和「善」。兩者都相信最終必能找到答案

3. 有宗教信仰的人與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何分別?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信神,不必向神交代。他只信人,信自己,或信國家、民族、人類等;他也可以信「理想」、「氣節」、「道」之類的人性信念。他或是向自己這個「小我」交代,或是向一個「大我」、向「歷史」交代。他只需找到自己,活出自己……;他的人生目的多數只在「今生」。

‧有宗教信仰的人(這裡特別指天主教信仰),除了肯定上述的一切人性價值之外,還要向神交代、對神負責,按神的旨意去生活,並相信人生不止於現世,他還有一個來世的、永恆的生命。

‧天主教徒相信,天主是宇宙和人的創造者,神在創造宇宙和人的同時,亦創造了使宇宙和諧和使人生幸福的規律。宇宙的規律就是「自然」律,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春夏秋冬──四時循環的規律、生態平衡的規律、動植物生長的規律等。人生的規律就是人成長和獲得幸福的規律,例如:愛、服務、寬恕、合作等。宇宙和大自然都按照天主定的規律而運行,人卻可以按照或不按照天主定的規律去生活。但如果人不按照天主定的規律生活,人就一定不會幸福、不會快樂。所以信天主的人,一定也要服從天主,按他所定的規律(其實那些都是「生命」的法則)去生活,這樣才能在現世度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來世和天主永遠共享永生的幸福。

‧為了找到神的旨意(即神定下的「生命之律」),和能夠一生對神盡忠,對神的旨意徹底遵行,天主教徒會與無信者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他會讀聖經(以找到神的旨意),祈禱(以加深和神的關係及與神溝通),參與彌撒和領聖事(以和神結合及獲得神賜的力量),參加教會的團體生活(以互相勉勵,並在走向天國的路上有個照應),做愛德的工作、為社會服務(以幫助神去聖化世界)。

‧所以信天主教的意義,就是在相信天主、依靠天主、服從天主的基礎上,勉力在現世度一個更豐盛、更符合天主旨意的生命,同時期待著在來世永遠和天主在一起。他的思、言、行為最後都要向天主交代。

4. 做好人是否已足夠,為何還要有(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天主創造世界和人類,原本的目的是要人好好地生活、和諧地一起生活,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經過了現世的考驗,來世永遠和他在一起。所以「做好人」是最起碼的條件

‧但天主後來派遣他的獨生子來到世界上,取名耶穌基督,他親自來召叫我們跟隨他,做他的門徒、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更建立了教會,要這些信徒和他一起去聖化世界、拯救人類。所以天主教的信仰並不單單教人做好人,而是教人回應天主的召叫、接受天主的邀請,在基督的教會內學做人、學習怎樣去活得更快樂,然後傳揚這個喜訊,讓人人活得快樂,全世界都成為一個大家庭,一個在天主內、以天主為父的大家庭;在這大家庭內,彼此都能以兄弟姊妹之情相待。(「正視」P.75,P.79)

5. 很多有信仰的人都是愁眉苦臉的,那麼信了是否會使人不快樂?

‧確實有許多教徒是愁眉苦臉的,他們由於不明白某些宗教活動(例如參與彌撒、讀聖經)的意義,所以做得很勉強,覺得很辛苦和很束縛;更因為做得不投入而沒有什麼得著,所以常常覺得是浪費時間。

‧其實信仰是可以使人很快樂的,天主的召叫本來就是一種喜訊。(「正視」P.100)

‧信了的人,覺得人生有方向、有交託;不再為生命而焦慮;有天主常常和他在一起,即使在生命的狂風巨浪之中仍相信天主必會來拯救;犯了罪也可以獲得寬恕,可以重新開始、再來一次;在這個支離破碎、充滿矛盾的世界中,仍能堅守人生的信念,為自己、為他人而奮鬥,並堅信這奮鬥必會導向最後的成功和永恆的生命……這些都是信徒的親身經驗,這種內心深處的快樂與平安,是不信者很難經驗到的。

‧所以信仰不會使人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是不明白為什麼信,或對信仰一知半解,或不肯投入信仰的生活,或不知怎樣去從信仰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6. 人生太短,應過一種多姿多采的生活,如卡拉OK、打麻將、天天享樂等,為什麼要花時間在信仰上,過一種沉悶的生活呢?

‧正因為人生太短,所以我們應作一些有意義、有益的事,這些事是應該讓我們在老年的時候回想起來,自己都會感到滿意,而天主也會滿意的。許多人希望無悔今生,就是這個意思。

‧許多人天天享樂、游手好閒,並不一定快樂。相反地,他們大多感到心靈空虛、生活無聊,所以才要用這些逸樂去麻醉自己。

‧其實,真正的信仰生活是很快樂的,也能給人很大的內心平安。這些人一生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和天主,所以就連睡覺、做夢也會是很甜的!

7. 天主為什麼給我自由?為什麼他不能使人不妄用自由、不犯罪?有了自由,又有犯罪的危險,自由有什麼用?

有自由,就有妄用自由的危險;這是自由的定義。不能妄用自由,就不是自由。例如:我可以使一部錄音機天天對我說:「我愛你」,但我不會高興,因為錄音機並無生命,並無自由,它一經錄音後,便不能不說「我愛你」;所以這句「我愛你」並不能使我快樂。

‧自由是人類的特徵,也是天主給人的特恩。野獸沒有自由犯罪,但我們不願做野獸;機械人也不會犯罪,但我們更不願做機械人。

‧只要我們信賴天主,善用天主給我們的方法(例如:祈禱、領聖事、交好朋友、時常省察……),我們就一定能善用天主給我們的自由。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絕對能夠在天主的愛內自由地去愛主愛人,自由地、快樂地生活和成長。天主給了每個人足夠的恩寵去成聖自己、去獲得救恩。

自由固然蘊藏著危險,但自由更帶來機會,立功勞的機會、成長的機會、得救的機會。所以自由確實是天主的大恩典,我們應時常感謝,亦時常警惕,求天主幫助我們善用這寶貴的自由。

8. 天主既是全知的,他又安排一切。若他已安排了我們失敗,我們積極、努力又有什麼用?反正他早已知道我們會失敗了!

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a wrong question )。因為它問的是一個抽象的情況,一個純理論的問題,一種無實質意義的假設。這種問題除了使人產生困擾外,一點用處都沒有。

‧如果我要用另一個方式來問這個問題,我必須使這問題和「我」扯上關係:天主實在怎樣安排了「我」的未來?

‧我不知道天主給我安排的未來究竟怎樣;我也不必知道我的未來。我確實知道的就是:天主愛我,他給我安排了一切成功、快樂、幸福、得救的機會。他的聖意就是要我不斷信賴他、依靠他,努力善盡自己的本分,然後將一切交託在他的手中,無憂無慮地、快樂地去生活。

‧一次有人問耶穌:「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耶穌的回答是:「你們竭力由窄門而入吧!」(路13:23)即是說,只要我們努力,便可以得救,其他都不用擔憂。耶穌不回答「得救的人多不多」這類問題,因為這些都是無意義和無用的問題

9.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有人說:生命的意義,就是活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意思是:生命的意義要努力去找尋、去嘗試、去創新、去活出。如果我們熱愛生命,我們肯對生命負責,我們就能活一個有意義的生命。

‧對我們信徒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一生不斷找尋天主的聖意,按他的聖意去愛主、愛人,成己、成人,使自己快樂、幸福,使別人快樂、幸福,使整個社會充滿快樂、幸福的氣氛。死後永遠和天主在一起。

10. 怎樣的生活才算是基督化的生活?

以愛德為目標:愛主、愛人;忠於自己的工作或職業、成聖自己、服務別人、聖化社會;重視個人靈修、改善人際關係、使社會充滿愛;在家庭建設溫暖的家庭,在教會參加友愛的團體,在社會建設更人性、更平等、更公道的社會(即在信仰上說的「天國」的境界)。

以信德和望德為基礎:不斷學習、不斷皈依、不斷奮鬥、不斷信賴天主、勇敢面對挫折、永遠懷有希望。(這就是所謂「信德」和「望德」)

忠於自己的信仰生活方式:每日祈禱、讀經,每週參與感恩祭,每隔一段時間去作全面的生活反省及領受修和聖事(告解聖事),每年做退省(避靜),經常而恆心地參加基督徒聚會(例如參加基基團、鄰舍聚會、祈禱聚會等;如果能每週參加一次或至少每兩週參加一次,一定對信仰扎根很有幫肋),每週抽出一些時間去幫助、服務他人或作一些義務工作;經常閱讀教會書籍或刊物。又以上的「生活方式」必須恆心去做,不管有趣味、沒趣味,不管心情好不好,總之,要堅持到底。這樣就必能使自己的生活得到聖化,並越來越充滿基督的精神。

三、耶穌、救主、真宗教

1. 耶穌是誰?

耶穌是神,是天主聖子,他本身也是天主。他在二千年前降生成人,取名叫耶穌;聖誕節就是耶穌的「生日」。

‧他為了救贖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死後第三日復活了。

‧他教訓了我們許多有關愛主、愛人的道理(這些道理都寫在聖經中),我們要學習這些道理,並按照這些道理去生活。

2. 耶穌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我們要信賴他、依靠他、祈求他。最重要的是要接受他作我們的救主,相信他會拯救我們。

耶穌是我們的長兄,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愛他,和他談話,把我們的心事、願望告訴他。

耶穌是我們的導師,他教導我們如何愛天主,如何愛人,我們要專心聽他的話。

3. 耶穌講什麼話?中文或英文?

‧耶穌是猶太人,他講的是阿刺美語(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

‧但耶穌也是天主,無論我們講什麼語言,他都能聽得懂,甚至我們心中想什麼,想和他說什麼,他都明白、知道。

4. 我早些出生便好了,可以見到耶穌!

‧如果我們有信德,我們現在仍然可以接觸到耶穌。我們接觸耶穌的途徑有四個:一是在聖事和禮儀中,尤其在聖體聖事中;聖體便是耶穌。二是讀聖經時,耶穌藉聖經向我們說話。三是在教會聚會中,耶穌說:「凡你們兩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會,我就在你們中。」(瑪 18 : 20)。四是在愛人的行動中,耶穌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姊妹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二千年前當耶穌出現時,許多人見到耶穌,仍是不信,不信他是天主,不信他是天主派來的救世者。他們反而把耶穌釘死了。如果沒有信德,見到耶穌也是沒有用的!

‧我們要求耶穌給我們信德,讓我們信他、依靠他,在上述四種情況中接觸到他。

5. 三王來朝時,他們獻的黃金、乳香、沒藥代表什麼?

‧聖經上說「有賢士從東方來」,不一定是三個人,也不一定是「王」。

‧傳統中,黃金代表賢士承認耶穌是「君王」(因為黃金貴重);乳香代表賢士承認耶穌是「天主」(因為乳香上升,象徵人向神的祈禱);沒藥代表賢士承認耶穌是「」(因為沒藥是用來塗抹死屍以防腐的)。

‧我們到耶穌前,也應該獻上禮物。耶穌最喜歡的禮物是我們自己,和我們愛主、愛人的善行。

6. 人犯罪,為什麼要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人犯罪,與天主的愛隔絕了,人靠自己是絕對不能得救的。

‧天主派他的聖子來到世上,成為天人之間的「中保」,推倒了阻隔在人神之間的圍牆,填平了天人之間的鴻溝,成為天地之間的橋樑。這種工作只有天主自己能夠做得到。
‧耶穌為救贖人類,可以用任何方法,但他用了為人類而死的方法,以顯出他對人類無以復加的愛。他自己說過:「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耶穌對人類的愛就是這種愛──最大的、無以復加的愛。

7. 天主愛耶穌,為什麼卻要他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

‧不是天主要迫耶穌死,而是耶穌甘願為人類死的。

‧聖經上說:「上主懲戒他所愛的,鞭打他所接管的每個兒子。」(希12:6)世上的父母愛子女,但有時也懲戒他們。

苦難是天主「化裝的祝福」,上主有時用快樂、用成功,有時也用「苦難」、用失敗來祝福我們;這是很難明白的奧蹟。但天主卻這樣對待了他所愛的人,包括許多先知和聖人,也包括他自己的兒子!

8. 天主教和基督教那一個是真宗教?耶穌原來建立的是天主教或基督教?

‧耶穌建立了「教會」,當時並沒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名稱。

‧這個「教會」在歷史 中因為不斷出現問題,所以要不斷改革、不斷更新。但還未大分裂。

‧到了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等人另外建立了「基督教」,教會於是出現了大分裂(馬丁路德本人本來也是一位天主教神父);而天主教則從內部改革和更新

‧從這個歷史發展來看,天主教確是由耶穌一脈相傳地傳下來的,我們稱它為「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這是基督的「教會」中最主流、最大的教會;應當是耶穌原來建立的教會。

‧基督教自從由天主教中分離出去以後,便形成了很多派別;到了今日,更有無數很小型的教會出現;他們很少數人就可以自立門戶,自稱是基督的「真教會」。而且他們教會與教會之間都很分歧,無論對聖經的看法,在教義上或在主日崇拜的形式上,都彼此十分不同(他們中有些甚至認為連「捐血」都是違反聖經的!)如果耶穌只建立了「一個」教會,這個教會大概不會那麼混亂,那麼的彼此互相矛盾。

‧但從「教會合一」的角度來看,每個教會,都可能會有基督真理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所有自稱為「基督教會」的人都能放棄成見,不再互相攻擊,反而能彼此交流,互相學習,那麼,這些教會便將更能掌握和宣講基督的喜訊,並更能活出基督的精神和風貌。
‧本問題及以下數題請參考徐錦堯著「新答客問」P.66,P.71,P.61。

9. 為什麼基督教朋友們說耶穌建立的是「基督教」?因為宗徒大事錄十一章中說:「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宗11:26)

‧「基督徒」(Christian )即等於「小基督」,或「信基督的人」,所以一切信基督的人都是「基督徒」,並不是單單指「基督教的教徒」;天主教徒也是「基督徒」。嚴格來說,基督教教徒應稱為「更正教徒」、「新教徒」,或「誓反教教徒」(Protestant)。

‧天主教是中文的特有名稱,因為 God這個字中文譯成「天主」,所以信「天主」的人便稱為「天主教徒」了;但「天主教徒」也是「基督徒」。

10. 為什麼有些基督教徒說天主教是假教會,甚至說天主教是「邪教」?又說信天主教的人不能得救?

‧基督教太分歧了,而且也沒有誰可以管誰。大的基督教派(例如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等)和天主教都是很好的朋友,絕不會叫天主教做邪教;天主教也不會這樣叫他們。但基督教中卻有很多小教派,或者是一些很極端、很偏激的教派,他們總是信口開河,隨便批評天主教的。面對著這些胡說八道、潑婦罵街式的少數基督教徒,最好不要理他們,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在和天主教過不去,總是在聖經中找些片言隻字去攻擊天主教的。

‧基督建立教會,原本是要它成為人類合一的工具,以促進人類的合一,使人類成為一個相親相愛、和平共處的大家庭。天主教和大的基督教派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很重視「合一運動」;而另外一些破壞合一運動的教派,雖然自稱是「基督教」,卻一定不是基督立的,至少基督不會願意見到自己立的教會攪分裂,使這個原本已經四分五裂的世界再加深裂痕。

‧所以,隨便攻擊別人的教會,都不會是耶穌立的教會。耶穌雖然要我們努力去傳教,使人成為信徒,但我們仍是尊重每一個人良心的自由選擇;天主教對「信仰自由」是採取肯定態度的。

11. 不信基督的人是不是一定下地獄?

‧不是。天主愛一切人,願意救一切人,也給了一切人足夠的方法去獲得救恩。否則,天主只是創造人去送他們進地獄,那實在太殘忍了。

基督降生前有許多人,他們不可能信基督;今日也有許多人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基督的教會,他們也無法信基督。這些人天主都會用其他方法去救他們。

‧天主願意我們這些有機會信天主教的人「在天主教會內得救」;他對別的人則用別的方法。所以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勉力在天主教內認識、追隨基督,實踐基督的教訓,活出基督化的生命。

聖經說「信者得救」,同時也說「愛者得救」。但最後的標準,一定是「愛」,因為天主就是愛。聖經說過很多很多有關愛的話,例如:「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一4:7-8,16)「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一4:20)「不是凡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瑪7:21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即愛最小兄弟的人)卻要進入永生。」(瑪 25 : 40 , 45 – 46 )「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 13 :13

‧愛是人的天性(甚至也是一切動物的天性),是天主深植在人生命中的動力,是天主的禮物,是人人都有的。所以如果人善用上主的這個「愛」的禮物,就會得救。(愛的人,在現世其實已經是幸福、快樂、「得救」的了!)信徒的責任,就是去宣揚這個愛,使天主的愛充滿人間。所以信徒絕非一群「特權分子」,只在世上等候得救而已;相反地,他們卻是負有愛的責任,要去宣揚天主的愛

12. 人為什麼要信主耶穌?有什麼好處?

耶穌是天主子,是我們的救主,我們的長兄、朋友。他邀請我們信他、愛他、做他的朋友,常常和他在一起。所以我們回應他的邀請,做了他的朋友,信了他。

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經過他,我們可以到天父那裡。他也教導我們許多真理,使我們獲得更豐富的生命──現世的、和永生的豐盛生命。

耶穌可以幫助我們在現世活得更快樂,給我們戰勝誘惑的力量,讓我們能承受世上的痛苦和壓力,帶領我們渡過一切風波險阻,平安抵達天父的家。在我們人生的漫長旅途中,耶穌是我們最忠心的同行者。

‧如果我們誠心信賴耶穌,向他祈禱,他便會給我們所需要的聖寵:「你們求,必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瑪7:7-8)

13. 耶穌是不是常常和我在一起?為什麼我感覺不到?

‧他是常常和我們在一起的。他說過:「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

‧如果我們熱心祈禱,常常領聖體,盡好教友的本分,我們便會越來越感覺到耶穌活在我們心中,活在我們的周圍。

‧教會中有很多聖人,都有很深刻的和耶穌在一起的經驗。如果我們努力於「靈修」,我們也會獲得這種經驗。

‧有些人在當時並不感覺到耶穌和他們在一起,要在事後回想起來,才深深感覺到耶穌是與他們同在。(參考厄瑪烏的故事,路24:13-35)

‧在有些特別的宗教活動中,例如在好的退省、或在好的祈禱會中,我們有時也會特別清楚的感覺到耶穌與我們同在。

‧如果我們一生忠於我們的宗教信仰,我們便會有很多機會感覺到耶穌和我們在一起。我們更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要永遠地、面對面地見到耶穌。

 

四、祈禱、聖經

1. 為什麼要祈禱?祈禱有多少形式?

祈禱就是和天主談話。天主願意我們和他談話,就好像爸爸媽媽希望子女和他們談話一樣。如果我們有信德,我們也會很樂意、很希望和天主談話。耶穌曾教他的門徒祈禱,耶穌自己也時常祈禱,所以我們也跟他一樣祈禱。

‧祈禱的內容和形式有許多。我們可以「讚美天主」,因為他創造了天地萬物,他本身充滿美、善。我們可以「感謝天主」,因為他給了我們很多禮物、恩寵(例如:給了我們父母、家庭、學校、安定的社會,又時常保護我們等等)。我們可以「祈求天主」,因為我們需要天主幫助。我們有時又要「向天主懺悔」,因為我們做了錯事、犯了罪、得罪了別人又得罪了天主。我們又可以「為別人代禱」,求天主祝福我們的爸媽、我們的同學、我們的社會及一切窮人、病人、不幸的人等等。

‧祈禱的形式很簡單,心裡想到什麼,就可以向天主說什麼,就好像子女向爸媽說話一樣。我們可以「念經」,例如天主經、聖母經等。我們也可以念「短誦」,例如:「天主,我讚美你!」「天主,求你幫助我!」「耶穌,求你寬恕我的某某同學!」「天主,求你救救這個撞車的人!」「主、耶穌,求你使我的婆婆早日痊癒!」「天父,求你幫助我考試時保持鎮定,保持頭腦清醒!」(見「正視」P.131 –153)

2. 我丟了一件玩具,求天主給我找,為什麼他不幫?我的電子遊戲機壞了,求天主幫我修理,為什麼他不理?有一次,我求天主幫我考試,我卻失敗了!為什麼?

天主不是我們的工人,他很少「直接」幫助我們;他通常是要人彼此幫助,或者是給人信心與毅力,去自己幫助自己。

‧天主可以讓媽媽幫我找到玩具,也可以讓我記起我把玩具放在什麼地方。但有時他故意讓我們找不到玩具,是要訓練我們以後要記住不要隨便放置我們的東西。天主可以叫爸爸替我買一個新的遊戲機,也可以使我沒有遊戲機,讓我能和隔壁的小朋友一起玩集體遊戲,以增進彼此的友誼。又如果天主要我考試失敗,一定也是對我有益的,這樣我才可以更加發憤用功讀書呢!

‧所以祈禱一定是有益的。我們的態度是:常常祈禱,但把一切都交給天主,隨便他安排。反正,無論他怎麼安排,對我們都有益。

3. 耶穌在聖經中行了很多奇蹟,例如醫治病人,復活死人;天主也從獅子的口救出了達尼爾先知。為什麼他今天不行奇蹟呢?

今天天主也行許多奇蹟,不過形式有些不同而已。例如:他醫治人的心,使人回頭改過,幫助人恢復信心,使人彼此寬恕,使人由互相壓迫變為互相關心,使浪子回到父母的身邊,使吸毒的人戒毒……這些都是奇蹟!而且,太陽天天升起,爸、媽仍然健在,我們的社會仍舊安定繁榮……這都是天主的禮物、天主的奇蹟,我們千萬別忘記時時感謝天主!

4. 「亞孟」有什麼意思?

‧亞孟就是:我相信、我希望如此、願事情如此成就;「亞孟」也代表祈禱的結尾。

‧當領聖體時,神父說:「基督聖體」,我們答:「亞孟」,即是說:我相信,我接受這是基督的身體。當神父念經結尾時說:「因我們的主基督」,我們答:「亞孟」,表示我同意神父念經的內容,我願意和神父一起祈禱,我同意他所說的一切,我希望神父的祈禱獲得天父的垂允;這也表示不是神父一個人在祈禱,而是在座所有的人一起祈禱。

5. 應在什麼時候祈禱?是不是一定要在聖堂中才可以祈禱?

時時都可以祈禱,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祈禱。但有些人亦規定祈禱的時間,或每天特別抽出一些時間來祈禱,例如:早晨、臨睡前、吃飯前等等。

任何地方都可以祈禱。但有時耶穌也會找一些僻靜的地方祈禱,以便集中精神和天父談話。耶穌曾答應,只要兩三個人在一起祈禱,無論求什麼,他都會賜給我們;所以我們也可以到教堂,或在家中和別人一起祈禱。

6. 怎麼向一個看不見的「神」祈禱呢?我又怎麼知道他在聽我的祈禱呢?

‧當我打電話給朋友時,雖然我看不見他,他不是也在聽嗎?天主有很多辦法聽到我們祈禱的。

‧天主是無所不在的,他時常在聽我們的祈禱。只要我們專心祈禱(例如合上眼睛),或向聖體櫃,或向十字架祈禱,天主都在聽。有時,甚至當我們仰視天空,讚美天主時,他也在微笑地傾聽呢。

7. 我能聽到天主的聲音嗎?他的聲音跟人的聲音是不是一樣的?

‧天主的聲音跟人的聲音並不一樣。天主是在我們的心中和我們談話的

‧當我們感覺到要做好事,或要躲避做壞事時,那就是天主在我們心中說話。

‧如果我們時常祈禱、每天祈禱,又時常能找到一些寧靜的、獨處的時間去和天主交談,慢慢地,天主在我們心中的聲音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了。

‧有些人忽然決心改過,有些人決心去做神父或做修女,便是因為他們聽到天主的「聲音」,感覺到天主在內心向他們說話,在心中催迫他們、鼓勵他們。

‧有些人犯了罪,心中很難過,也是因為天主在良心中責罵他們。

8. 我還未受洗,祈禱有意義嗎?

‧十分有意義。天主是所有人的父親,任何人向他祈禱,他都樂意俯聽。

‧如果你不是教友,你最好時常求天主給你信德,讓你認識他、愛他、追隨他,一生一世事奉他,度一種愛主、愛人的生活。

‧有一個盲人向耶穌說:「耶穌,可憐我吧!」他又說:「師傅,叫我看見!」(谷10:46-52)這是我們可以向天父作的一種很好的祈禱。

9. 為什麼我的祈禱有時會無效?

真誠的祈禱是永遠有效的。如果天主不答應我們所求的特別東西,他一定會把另一件更好的禮物送給我們。

‧我們不知道什麼對我們有益,只有天主才知道我們的未來,才知道什麼對我們最好。如果子女向父母求玩火,或者要一把鋒利的刀,父母也不會給他呢!

‧所以我們祈禱時,一定要加上類似這樣的話:「天父,如果這是你的聖意,如果你認為這樣對我有益,就求你賜給我吧!」耶穌在山園祈禱時也說:「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苦)杯離開我吧!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26:36-46)聖母瑪利亞也是這樣的祈禱:「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天主經的精神也是這樣的:「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

10. 聖經是什麼?

‧聖經是一本書,裡面有天主的話;天主是藉著聖經向我們說話。所以我們每次參與彌撒時,都要用心聽聖經,就好像爸爸媽媽說話,或老師說話時,我們要用心去聽一樣。

‧聖經裡面有很多故事,很多教訓,很多奇蹟。這一切,都是天主要向我們講的東西,天主希望藉著聖經,把一切有關永生的話都告訴我們。

‧我們每人都要有一本聖經,時常閱讀(最好天天閱讀)。起初會不太懂,但後來便會覺得很有趣味和很受用了。(見「正視」P.104–130)

11. 我們怎麼知道聖經是真的呢?

‧聖經的主角耶穌是一個真真實實的歷史人物。羅馬歷史家塔司徒(Tacitus )及另一位猶太歷史家若瑟夫(Josephus),他們都不是教友,但都寫過有關耶穌的著作。

‧考古學家發現聖經中很多故事的背景都是正確的。我們今天還保存一些非常非常古老的聖經版本。

‧比起任何其他書籍或經典來,聖經是受到信徒學者與非信徒學者最多和最嚴格考證的書;這是一本最經得起考驗的書。這本書到現在為止已被譯為1829種語言,每年銷出三千萬冊。這也是世界上長久以來銷路最廣的書。

‧基督徒從聖經中汲取啟示和靈感,學到如何愛主、愛人,了解宇宙和人生的奧秘,找到確確實實的人生方向。他們的生活經驗,可以證明聖經的教導是絕對真實的,而且適合任何時代的任何人士。

聖經的作者是人,也是「聖神」;聖神是天主,是真理之神,他絕不會欺騙我們。我們按聖經啟示的訊息去生活,就能活一個更豐盛的生命。

12. 我們應怎樣讀經?

應時常讀經(最好每天規定有大約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讀經),並要以受教的心去讀經。在讀經時,要相信天主是「此時」、「此地」直接向「」說話(所以要發信德)。讀完經要靜默片刻,用祈禱去回應天主在聖經中給我的啟示。

‧我們有時會不明白聖經,或覺得讀經枯燥乏味,但我們必須堅持到底,恆心和專心地讀經,慢慢地,我們就會讀出趣味,讀出意義來。這是教會二千年來無數信徒的真實經驗。

‧在參與感恩祭時,要留心聽聖經和聽神父證道(證道是對聖經的解釋及為聖經作見證)。有機會要參加查經小組,或在基基團中作聖經和生活分享。(「正視」P.116–118)

五、感恩祭、聖體、修和聖事

1. 為什麼每個星期天要去望彌撒?隔個星期去可不可以?

‧我們不是去「望」彌撒,而是去「參與」彌撒;因為需要我們整個人的臨在,要專心、熱心地參與。

‧彌撒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在彌撒中我們可以聆聽聖經,領受耶穌的聖體,可以和教會內其他的兄弟姊妹一起見面、聚會,一起朝拜天主,一起為世界祈禱。

星期日是「主的日子」,所以也叫「主日」。在主日這一天,耶穌由死者中復活,所以基督徒二千年來都每個主日聚集在一起,舉行彌撒,紀念主的死亡和復活,並期待他再來到我們中。

‧天主每個星期給了我們七天的時間,其中有六天我們照顧我們的肉身及我們的物質生活;我們應該抽出一天來(其實只是一、兩小時),去培養我們的靈性生活、精神生活、和信仰生命。否則,我們的生活就不能平衡、健康地成長和發展了。

‧教會二千年來的習慣是每主日聚會、慶祝、舉行彌撒,事實也證明了這對教友的生活很有幫助,很有益。所以我們也應努力每週去參與彌撒,絕不缺席。(「正視」P.183)

2. 彌撒很悶,為什麼還要去?

‧你覺得悶,因為你還未明白彌撒的意義。你如果明白了彌撒的意義,就不會覺得悶了。

‧你覺得悶,可能也是因為你未能全心投入和參與。如果你大聲回答經文,高聲唱歌,熱心地祈禱,專注地參與,你便不會覺得悶了,反而會覺得有機會參與彌撒實在是一種福分。

‧你有時想逃避參與彌撒,因為你想多睡覺、去游泳或看電視等等,所以你便找藉口說彌撒很悶。其實你應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奏,有讀書的時候,有玩耍、休息的時候,也應有恭敬天主、照顧自己靈性生命的時候。

3. 彌撒時間太長,為什麼不可出去玩?

‧彌撒本來較適合青年和成年人,你覺得悶和長是很自然的,不必責怪自己。

‧但你可以作一些小小的克己,小小的犧牲,為耶穌而專心參與彌撒。

‧其實如果你全心參與彌撒,不是常常想著去玩,你便會較易於喜歡彌撒了。

4. 為什麼在彌撒中要吃耶穌的屍體?

‧我們領的是生活的耶穌的身體,不是「屍體」。當然,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但全能的天主是可以做奇妙的事的。

‧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拿起餅,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瑪26:26,谷14:22;路22:19;格前11:23–29)若望也這樣記載:「耶穌說: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若6:54–55)

‧如果我們領聖體,我們就是吃了耶穌,領受了耶穌,接受耶穌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我們就和耶穌結合,獲得耶穌給我們的力量。耶穌的聖體是我們靈性生命的食糧和營養品,使我們得到滋養、得到力量,去走人生艱苦的旅程。

‧所以我們應重視聖體聖事,每主日領聖體;有機會更可以每日參與彌撒及領聖體。

‧但我們也要好好地準備自己的心靈去領聖體,努力不要犯罪,犯了罪也應發上等痛悔,真心為愛耶穌而後悔做了錯事,決心做一個更好的教友,令耶穌喜歡。如果我們能常常懷著一個清潔的心靈去領聖體,我們的靈性生命一定會大大得益。(見徐錦堯著「新答客問」P.54–58)

5. 為什麼每天都有彌撒?

‧我們並不需要每天參與彌撒;但如果我們能每天參與彌撒,那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能夠每天聆聽聖經,每天恭領耶穌的聖體,是天主給的大恩典,對我們的靈修生活也很有幫助。

6. 為什麼你們這樣緊張要我在主日去聖堂?

這是為你的好處。我們必須從小養成善盡宗教本分的好習慣,將來一生受用。

‧小孩子喜歡玩耍,不喜歡比較嚴肅的事,這是情理之常。所以做父母的就比較緊張要管束小孩子,希望他們做該做的事。(父母不是也很緊張要小孩子上學、讀書嗎?)

7. 彌撒中收奉獻時,我沒有錢,要奉獻什麼?

‧我們的一切都是天主給的恩典。耶穌說:「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因此教友要養成奉獻的習慣,樂意把自己的一切,和別人分享。奉獻也是感謝天主恩典的好方法。

‧小孩子沒有很多錢,但也有少許零用錢,其實也應奉獻。例如,如果我有一元,可以奉獻一毫。(這就是聖經說的十一捐獻,即捐獻十分之一

‧但最重要的,是把我們自己和耶穌一起奉獻給天主。我們要為天主而活,為天主而善用我們的一切,包括我們的時間、金錢、才能和愛心。

8. 為什麼彌撒又叫感恩祭?

‧彌撒拉丁文叫 Missa,英文叫 Mass ;彌撒是譯音,本身沒有意義。Missa (彌撒)有「派遣」的意思,即參與彌撒的人要被天主派遣到世俗中好好生活,為天主作證

‧感恩祭即感恩祭宴,表示彌撒有「感恩」、「祭祀」、「宴會」的含義。

‧「感恩」表示我們應時常感謝,時常懷有感恩心;「祭祀」表示我們要奉獻自己、奉獻耶穌,以表達我們對天主的崇敬、朝拜和順服;「宴會」用來紀念耶穌的最後晚餐,也表示在這「彌撒宴會」中,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共融在一起,分享耶穌的聖體,也分享我們彼此間的愛和友誼。

9. 我們在彌撒中唱歌唱得不好,天主會喜歡嗎?彌撒、唱聖詠、祈禱真的能光榮天主嗎?

‧天主喜歡的不是我們的歌聲,而是我們的心;我們能盡情歌唱,天主就很喜歡了。

‧如果我們好好參與彌撒,我們就能從彌撒讀經中得到生活的指示和靈感,從領聖體中得到生活的滋養和力量;久而久之,我們的生命就會被耶穌轉化和提昇,我們的生命就會越來越充實、快樂、有意義、有光采、有福音的精神。這樣的生命就是天主的光榮,因為天主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所以我們是用生命去光榮天主,而彌撒能提昇我們的生命,所以彌撒也能光榮天主。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在參與彌撒後,生活一點改變也沒有,便不能光榮天主了。對這種人,彌撒不過只是一套無生命的、空洞的、無聊的表演或動作。

10. 為了好好參與彌撒,我要注意什麼?

‧要準時到達聖堂,收斂心神,發信德,懷著感恩心參與。要唱完禮成詠才可離開聖堂,不要遲到早退。

‧要明白、熟悉彌撒每一個部分,全心、熱心地參與。

‧要留心聆聽聖經,專心聽神父證道,準備心靈去領聖體。

‧要大聲回答一切經文,盡情高聲唱聖歌;留意神父單獨念的禱文,全神貫注的投入;在回答信友禱文時,要表出對世界、對教會的關心;互祝平安時,要真心的祝福別人。

‧要全心將自己和耶穌一起奉獻給天父,並許諾以後要一生一世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

11. 罪是什麼?

‧罪是你偷吃媽媽不准你吃的東西;不肯做你該做的功課;不許別人碰你的玩具,而當別人無意碰到你的玩具時,你就打人兩巴掌。換句話說,罪就是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做出令天主不喜歡、令父母不喜歡、又傷害別人的事。

‧除了你個人的罪外,世界上天天都有謀殺、劫掠、甚至戰爭,及其他許多許多邪惡的事。這些都是罪。它們都是由仇恨、貪婪、自私、暴力帶來的。而很不幸地,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些仇恨、貪婪、自私的種子,一不小心,就會犯上各色各樣大大小小的罪。

‧罪令天主十分不高興,罪傷害了我們自己的靈性生命,罪破壞了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罪傷害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友誼,罪使世界變得亂七八糟。罪也是我們和天主的愛隔絕的原因;耶穌為了贖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12. 犯了罪該怎麼辦?

‧犯了罪必須真心痛悔,後悔所犯過的罪;決心定改,不要再犯。

‧而且還要想辦法去賠補,例如:偷了別人東西,要設法暗中還給他;得罪了人,要想辦法向他道歉,和他修好,不要永遠做仇人。

‧還要設法領受「修好聖事」(即辦告解),在教會內與主、與人修好。在修好聖事中,我們可以親耳聽到神父代表耶穌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能快快樂樂、滿懷信心地重新開始。

13. 告解有什麼用?我常常犯同樣的罪,辦來辦去都無法改進,真沒意思。

‧告解(修好聖事)除了可獲得天主赦罪外,還可以得到告解的恩寵,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改過。

‧但即使我們真心辦好告解,我們也不免會重複犯罪。因為我們原來就是軟弱的罪人,我們在世上是無法完全避免犯罪的。但只要我們不斷悔改,不斷善領修好聖事,我們就會慢慢改正過來,在靈修生活上有進步。但這種進步是不易覺察到的,正如中國有句名言:「為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生,日有所長;為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消。」

‧告解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靈修方式,一種有益的習慣,使我們能經常而定期地反省我們的整個基督徒生活,不致在不知不覺中而冷淡下來。我們應該珍惜和善用告解聖事。

14. 為什麼犯罪後不可以單單向天主懺悔,還要向神父告解?

‧犯罪後首先應向天主懺悔,求天主寬恕,信賴他的仁慈,決心不再犯罪。

‧但耶穌也願意我們犯罪後去告解。因為他復活後顯現給門徒時,給了他們聖神的恩典,正式委任了他們去繼承自己的使命,並給了他們赦罪的權柄。(若20:22-23)

‧犯罪通常是因為得罪人而得罪天主,或因為得罪天主而得罪人。所以不能單單向天主認罪就算。修好聖事就是在教會內與主與人一起修好,恢復了天人之間的共融。

‧在教會歷史中,告解聖事曾聖化了無數的信徒,也使無數人達到了聖德的高峰,這是基督送給我們另一件很大的禮物,我們應滿懷感恩地去接受,好好地善用。

六、痛苦、不幸、天災、人禍

1. 為什麼隔壁的安仔會殘廢?

‧不要稱別人為「殘廢」,較好的名稱是「殘障」,表示他們的身體或智力有障礙,但他們可以活得「殘而不廢」。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是一個又盲又聾的人,但她卻是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她的生活、她的著作啟發和鼓勵了無數人。她比許多不盲不聾的人更有本事。

‧殘障人士大約可分智力殘障人士和生理殘障人士兩種:智力殘障的人是生來即缺乏正常的腦,無法像一般的人一樣有正常的思考或推理的功能。生理殘障的人是身體有些部位受損、消失或畸型;或者是腦部的指令不能有效地傳達到身體各部位,以致身體有些部位不聽大腦的指揮,因此而不會動,或動起來「笨手笨腳」似的。

2. 安仔殘廢,是不是因為天主罰他,或罰他的爸爸媽媽?(或因為他的爸爸媽媽做過「陰功」的事?)

‧絕對不是。這個問題,有人也問過耶穌:「辣比,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若9:2)但耶穌的回答很清楚:「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若9:3)後來耶穌開了這個胎生瞎子的眼睛,彰顯了天主的大能、仁慈與對世人的憐憫。(若9:1-41)

世上有殘障人士,也是為光榮天主,為世人的益處。如果人能彼此相愛,互相照顧,那麼,殘障人士也會感到幸福和快樂;而幫助、愛護殘障人士的人,更會感到無比的喜樂。天主很喜歡我們這樣的互相幫助:有愛人的,有被人愛的,大家成為一個愛的大家庭,這是天主的光榮,也是天主最感欣慰的事。所以我們應尊敬和愛護這些人,就好像對待耶穌一樣。

‧父母也要趁機會告訴孩子,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人能向天主「訂做」一個完美的身體或心靈,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缺陷,只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有更多缺陷而已。正因人人有缺陷,而且缺陷不同,所以人便應互相接納、互相幫助、互相補足;健康的人更應幫助殘障人,這是報答天主給我們健康的最好方法。

‧亦正因我們在世上有缺陷,有或多或少的「殘障」,所以在天國裡的完美、健康情況便顯得十分吸引了。保祿說:「我實在以為現時的苦楚,與將來在我們身上要顯示的光榮,是不能較量的……直到如今,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嘆息,同受產痛;不但是萬物,就是連我們這已蒙受聖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嘆息,等待著義子期望的實現,即我們肉身的救贖。」(羅8:18–28)總有一天,我們都要結束這世上的一切不完美,而和永生的天主,一起享受那完美、無瑕疵的生活。

3. 我是一個殘障人士,我覺得天主很不公平,為什麼他偏偏選中我?他這樣對我,還算愛我嗎?我還應感謝他嗎?

‧天主仍然愛你,十分愛你;你在他眼中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他派遣他的獨生子來到世上,也是為你而死。他對你的愛是絕對無可置疑的

‧天主不願意人受苦,也願意減輕人的苦,他知道我們現在的心情和感覺;他一直關心每一個人,而且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計劃──一個使我們快樂、幸福,使我們得救的計劃。我們現在雖然無法完全明白他的計劃,(就好像兩三歲的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計劃一樣),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天主的一切安排,為我們都是恰到好處,不能再好的。保祿說:「我們也知道:天主使一切發生,為協助那些愛他的人獲得益處。」(意譯自羅8:28)我們能做和該做的,是對天主完全的順服,把一切都交託在他手中,像聖母一樣向天主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殘障是一種既成的事實,我們對它有什麼樣的態度,才是重點。我們可以很消極的過活,怨天尤人、憤憤不平、耿耿於懷,讓殘障這個不幸蠶食我們整個的生命,在我們生命中製造更大、更廣泛不的不幸,讓我們整個生活都被籠罩在殘障的陰影中。但我們也可以活得很積極,除了按能力去就醫、作物理治療外,還把一切交託在主手中,保持快樂、樂觀的心境,善用我們那些不殘障的部分,做到殘而不廢。更可用我們勇敢、堅強的生命力,去啟發、激勵那些「不殘而廢」的人,提醒他們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不必為自己的殘障而感謝天主,但我們可以感謝天主給了我們力量去面對殘障,感謝天主派人來照顧我們,感謝天主對我們的愛。有時,天主也給殘障的人特別的恩賜、特別的神恩(例如盲的人有更好的耳朵,聾的人有更好的思考能力……或甚至是一個更善良、更同情的心,更開放的心靈,對天主的臨在更敏銳等等),為這些我們都該衷心的感謝。我們更可以感謝天主親自降生成人,和我們一樣地承擔了痛苦;他是絕對無辜的,卻為了我們而自願受苦(請閱讀「上主僕人」的詩歌,依52:13–53:12),我們少許的痛苦,又算得什麼呢?何況,人類的罪,多少也是罪有應得的呢!(在這角度下,其實我們也可以感謝天主使我們成為殘障人士。)

‧「痛苦是天主化裝的祝福」,若我們真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殘障和其他的一切不幸了。其實,天主從沒有許下我們不受痛苦,但他確許下在痛苦中要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與我們一起面對痛苦。保祿曾求主拿去他身上的刺,但主卻回答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格後12:8)

4. 我們應怎樣面對殘障問題?如何對待殘障人士?

‧有些人殘障是因為先天問題(例如「蒙古症」便是由多餘的染色體引起),或因為出生時腦部受損,或因為母親懷孕時感染了某些可以影響胎兒的疾病。後天所遭受的腦部或其他肢體的損傷,也是殘障的直接原因。嬰兒發高燒而得不到及時的醫治,便會燒壞嬰兒腦袋,引起智力及其他方面的殘障。

‧我們要努力除去殘障的原因,並致力發展醫學,去協助殘障人士康復。

‧要維護、保障殘障人士的權利。殘障人士和普通人是完全平等的,有同等的人性尊嚴和權利;他們也是天主的肖像,天主的子女。尤其因為他們正是基督所說的「我這些最小的兄弟姊妹」(瑪25:40),所以我們更應善待他們。社會也應在比例上撥出更多資源去照顧這些少數者、弱小者,考慮讓他們和正常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並讓殘障兒童和正常兒童一起受教育

5. 為什麼天主不使颱風、地震、水災、火災都停止?

‧這些東西都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有時也是人為的。但它所引起的災害有些卻是人可以控制的。例如,我們可以避免住在地震帶附近;可以蓋更堅固的房子以抵抗颱風的吹襲;可以撥更多錢去興修水利以防洪;可以小心用火以免引起山火;小心用電器以免引起房子失火。災難後的互相幫助更可顯出人類「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和天下一家的高尚情操。

‧所以我們不怕世上有災難,就只怕我們不能明智地去防止災難,及同心同德地去面對災難。

6. 為什麼天主會讓人做壞事?

‧天主給了人自由,自由去做好事或做壞事,自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天主不希望人人像機械人一樣完全沒有自由,也不想人像野獸一樣只能隨本能去生活。自由是天主給人的最大恩典之一。但有自由,就有自由地選擇去做壞事的危險。事實上,許多人作了這種做壞事的選擇。

‧天主其實給了我們許多方法,使我們可以保證能善用自由。例如:他給我們聖經來指導我們,給我們聖事來增強我們的力量,給我們教會來支持、陪伴我們成長,幫助我們分辨善惡。我們應自由地選擇採用這些方法,以妥善運用我們的自由。

‧其實做了壞事也並非絕對的不幸。當一個壞人改過自新時,他的表樣常能為鄰人和朋友產生一種很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教會內許多大聖人也曾經是大罪人。耶穌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谷2:17)。做了壞事並非不幸,不知悔改才是不幸。我們不必追求去做壞事,但無論我們多麼壞,也千萬不能喪氣、失望,反應加倍的信賴、投靠耶穌。

7. 為什麼人會偷東西、說謊、打人、殺人?

‧有些人是因為不正常、心裡有病、不能控制自己,才做出這些事。這些人其實是「病人」。他們做壞事,他們自己也是受害者。他們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從做壞事中自拔出來。

‧有些人做這些事,是因為貪心,或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想要的東西就拿,拿不到就偷,偷不到就搶。他們也充滿仇恨,內心充滿暴力,以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們打人,甚至殺人。他們做了壞事,害怕人知道,所以便用說謊來掩飾。

‧王陽明先生說:「勝山中賊易,勝心中賊難。」如果我們不能除去心中賊(尤其是貪心、自私、享樂主義、仇恨等等),我們便會做許多壞事,有時是損人利己,有時甚至是損人而不利己。

8. 為什麼我們不能想做就去做?

‧因為我們是和別人一起生活,我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別人,別人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我。所以我不能只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我們未必要為別人做好事,但我們一定不能無故地傷害別人

‧我們還要建立一種社會,一種文化,在那裡人人都不會無故受到別人的騷擾和傷害。在這種社會中,我們就會很有安全感,很快樂。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耶穌也說:「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瑪7:12)。孔子和耶穌都希望我們在做任何事之前,要想到別人的感受、別人的益處、別人的權利。所以不能單單想做就去做。

9. 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不公平的東西?那麼多痛苦?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孩子餓成這個樣子?

‧世界變得亂七八糟,是因為世界已跟天主原先設計的十分不一樣。天主是善良、公正的,但人們不願學他,不願聽他。人們寧可我行我素,按自己的意思去辦事,所以世界才變成這個樣子。

‧我們不也是這樣的嗎?「我鍾意」、「我唔鍾意」、「我唔liky佢」、「我睇見佢就唔順眼」、「我……」在這些一連串的我、我、我背後,不是要把這個「我」當做神嗎?世界上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又怎能不大亂呢?

‧如果要世界恢復平等、正義、和平,要世界減少痛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回到天主那裡,按他原來的設計去生活──即在愛中生活,在互相尊重中一起生活。耶穌已經為我們揭示了天父的計劃,也給我們立了好表樣。我們聽他、學他,就會使這個世界更人道、更美好、更快樂、更充滿愛。

10. 為什麼人們要打仗?為什麼世界有戰爭?

‧如果你看一看兩個小孩子一起玩耍,又都要爭同一件玩具時,會發生什麼?你就會知道世界為什麼有戰爭了。基本上,人們都是貪婪的、自我中心的。

‧戰爭的種子其實已深深地種在我們的心中,它表現的形式是:小孩子爭玩具,兄弟、姊妹打架,子女打父母,鄰居口角,同學結黨互相攻擊,教會人士勾心鬥角,商場中爭個你死我活,家族間的仇恨……為了變成戰爭,他們所欠的只是槍砲而已。

‧戰爭的發生,有時是因為爭土地、爭食物,或者為了爭土地上所擁有的資源(例如石油)。有時是因為種族的仇恨,或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有時是因為一國故意侵略另一國,一個宗教要消滅另一個宗教。現代的戰爭有時也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意識型態(例如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對立)。也有時是因為社會存在太多貧窮、剝削、不正義的情況,或經濟、階級的矛盾太尖銳,而引起了動亂,再由動亂發展而成戰爭。

11. 我們可以消滅所有的戰爭嗎?

‧可以的。但它需要兩個條件。

* 內在的條件是人人彼此相親相愛、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相待。

* 外在的條件是一個平等、公義的世界新秩序,一個沒有貧富懸殊現象的新社會,在那裡,人們不要再因為宗教、意識型態、階級、文化或性別的不同而鬧分裂,尤其不要再假借神的名義而再衝突。

‧我們應對世界和平懷有希望,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五年元旦的和平文告中說:「青年們!不要害怕自己年輕!另一個世紀的將來,就在你們手裡;和平的將來,就在你們心中。為建造歷史,你們應該使歷史從錯誤的道路走出來。」(見徐錦堯著「新民」P.82,及P.74–84)

‧為了和平,我們必須堅信,所有的衝突和矛盾,都是可以經由談判,或經過外交途徑而解決的。暴力方法只會製造另一種暴力,甚至使暴力螺旋上升;一種暴力絕不能靠另一種暴力而消除。永久的和平必須建基於對「非暴力」(non-violence)的信任

‧為了和平,我們也必須為和平祈禱,而且要致力去消除世界的貧窮現象,讓所有人都得到溫飽,所有國家獲得發展,所有文化獲得尊重。

12. 別人傷害我,我為什麼要忍耐、不還手?什麼叫做寬恕?

‧別人傷害我時,我是有權利自衛的,我們不必任由人欺負;別人對我做了不公道的事,我也有權利要求他補償。但我們不應反過來欺負別人,而且自衛就是自衛,不是還擊。例如:別人用手打我,我可以逃跑、可以用手去擋他,但不能用刀去刺他。

‧寬恕就是不計較別人對我所做的令我不愉快的事。例如:別人罵我,我不罵他,還為他祈禱,想辦法幫助他了解我(因為別人罵我有可能是出於誤會或其他原因),使我們能重新修好。

耶穌在十字架上為釘他的惡人祈求天父的寬恕(路23:34)。他也要求我們寬恕別人,直到「七十個七次」,即要無限量地寬恕(瑪18:21-35),因為他希望我們學習他的天父,要大量地寬恕,像陽光、雨露一樣,不分義人、不義的人,都一樣照顧。(瑪5:43-48)

13. 世上有些國家很發達,有些很落後;有些地方人民豐衣足食,有些地方人民大批餓死;有些地方人民寶貴得不得了,有些地方人民的生命不值一文……天主是不是不公道的?為什麼他不有所行動,去改變這個世界的面貌?

天主不會直接管理世界,他要透過我們去管理世界。面對世界的不幸,天主已有行動了:他造了很多有心人,包括造了你。你今天能問這個問題,表示你已經醒覺到世界的問題和自己的責任。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讀書,充實自己,以便作天主的好工具,為世界帶來和平,為百姓帶來幸福!

‧如果人們懂得「分享」,就會達到「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沒有不足」的境界(格後8:15),世上亦不會再出現貧富懸殊的不公道現象了。

‧如果我們懂得「關懷」,那麼痛苦的人就會得到特別的照顧,而痛苦也就會變成幸福。(「正視」P.171:「恩賜共享──不必為神開脫」)

‧但如果我們不肯「分享」,不懂「關懷」,那麼,我們最後亦必會受到天主嚴厲的審判和懲罰,就好像那個不關懷貧窮的拉匝祿的富翁一樣,最後遭到永罰的命運。(路16:19-31)
‧關於「痛苦」這個問題,可說是世上最古老的、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你的孩子將會常常問這個問題,而你亦必須經常給他解答,和他分享你的看法。詳細內容請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P.165 :「踰越奧蹟」。「建設小團體」下P.45:「肩擔苦難」;P.42:「克勝試探」。「建設小團體」上P.62:「面對挫折」; P.66 :「傷痕纍纍」。「修身」P.76:「生於憂患」;P.86:「面對痛苦和困難」; P.96:「做個勇敢的人」。

七、信仰與大自然

1. 為什麼要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這樣我們才可以把一個美麗的、乾淨的世界傳給我們的孩子,還有我們孩子的孩子。

‧今日,由於人類的貪婪,以及只顧自己享樂的短視行為,已經將整個大自然瀕臨毀滅的命運置於不顧。我們的世界,已經逐漸找不到真正乾淨的泥土、空氣和食水。森林不見了,魚類減少了,生物也已經一類一類的加速滅亡。最後,滅種的命運亦必會降臨在人類的頭上。趁還沒有太遲以前,我們必須停止這些人類集體自殺的行為,停止污染大地,使大地再現綠色,使地球得以繼續生存下去。

2. 為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作什麼?

‧政府必須立例管制一切污染的行為,例如:禁止工廠排出污水;禁止住宅區的穢物直接排進海裡,尤其不得排到游泳的海灘;禁止煙卣噴出黑煙;採用更安全、更乾淨的能源;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等等。

我們個人的生活習慣必須重新調整,例如:不製造垃圾,採用較耐用的用具,減少用那些「即用即丟」的東西,學習廢物的循環利用,減少用那些帶有污染性的東西(例如減少用那些不能分解的「塑膠袋」、噴霧劑、電芯等等),節省能源(例如少用冷暖氣機,記得關電燈等),節省用水、絕不浪費,多走路、少乘車或電梯,不浪費紙張(可以兩面書寫),不浪費食物。有一間全球性的漢堡飽快餐店,他們砍伐了南美洲的森林,闢作牧場來養牛,對生態造成了極嚴重的破壞,而牛肉便是這樣來的。我們應杯葛吃這些漢堡飽,以免助長他們再砍伐其他森林,藉破壞生態環境而致富……。記著:消費者的行為是絕對可以影響商人和工業家的!市民有環保意識,社會就會環保起來。(「正視」 P.97 – 99 :「讓我們一起拯救地球!」)

3. 為什麼要保護樹木和樹林?

‧樹木給我們提供氧氣、食物(水果)、木材和遮蔭,而木材又可以用來造紙、造家具、蓋房子等等。樹木可以鞏固土壤,使土壤不會被雨水沖走;樹木也可以美化我們的環境。樹林更可幫助防風、防沙、減低噪音,尤其抵抗可怕的「沙漠化」現象(地球上有很多地方,因為缺少樹林,已變成沒有生命的沙漠)。活在一個有很多樹木的綠色環境中,空氣會分外清新,人們也會分外精神。

如果有人濫伐樹木,我們必須提出抗議。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樹木是人類共有的財產,我們必須刻意保護。有些中國人因為迷信風水而砍去某些樹木,那是很可惜的事。

4. 為什麼要清潔香港?我們能做什麼?

‧因為有些地方實在很髒,尤其是假日後的海灘和郊野公園等等,垃圾滿地、污穢不堪,必須清潔。一個清潔的香港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促進香港的旅遊事業。

‧清潔的環境可以減少蚊虫的滋生、疾病的傳染,使我們活得更健康,更愉快。

‧我們首先要清潔我們的家,注意我們個人的衛生、清潔、健康,養成良好的清潔、衛生習慣,有一種愛好清潔的性格。如果人人愛清潔,我們的社會也會清潔。

‧其次,我們必須重視環境的清潔、社會的清潔。例如:絕不隨地拋垃圾或隨地吐痰;也不要把垃圾、膠袋等拋到海裡;不讓狗、貓等寵物隨處便溺;注意我們家庭周圍的垃圾及積水等問題,想辦法去清理或打電話到有關部門投訴;不要養成抽煙的習慣,以免污染空氣等。

5. 如果不能徹底環保,講環保是不是多餘的,甚至是偽善的?

‧有些詭辯的人會告訴我們:「現代都市能不用汽油嗎?能不使用汽車和冷氣機嗎?講環保是多餘的!」我們的意思是:並非絕對不用,而是節用和省用,三思而後用,有必要時才用,而且要循環利用,甚至要努力找尋不污染或較少污染的「代用品」。環保人士並不是要過原始的「野人」的生活,而是要過健康的、不浪費的生活!我們做不到十全十美,但我們有責任由五全五美做到六全六美!

6. 什麼是綠色思想?它和環保有什麼不同?

‧綠色思想是一種人生觀、一種人生態度。它崇尚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視人類為大自然和諧的一部分,認為人類與大自然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兩者互相依存。綠色思想者願意尋回生態智慧,要把地球的生存放在第一位,也要向後代子孫負責。他們願意培養一種「對物有情」的人生態度,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境界。

‧綠色人士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度簡樸的生活,絕不揮霍,更不浪費,並盡量採用少加工甚至不加工的食品和用具。綠色人士以人為本,以個體為本,盡量回歸大自然,過悠然自得的生活。如果能夠,他們甚至會種自己的食物,製造自己的家具、用具、玩具等,讓自己成為創造者,使自己用的一切都帶有自己的特質和個性。

‧因此,綠色思想是根,環保是其外在的表現。環保人士要搶救大自然,但如果人人有綠色思想、過綠色生活,大自然根本不需要被搶救。(「正視」P.97–98 )

八、死亡與復活

1. 天主如果給我們生命,又為什麼要我們死?

‧天主原來的計劃並不是要人死。人類在大地上剛出現的時候,天主告訴我們的原祖父母亞當和厄娃,如果他們不聽他的話,就要死亡,而我們的原祖父母卻不幸地選擇了不聽天主的話,所以死亡才進入了世界。即使這樣,天主還是想了一個辦法,使人得到生命,且是永遠的生命。於是他派遣耶穌來,把這「永生」的禮物送給人。所以對於信主的人,死亡並非生命的毀滅,墳墓也非生命的終點,而是生命的改變,是通往另一個新生命的大門

‧我們要好好的活這一個現世的生命,以便將來死後和天主一起共享那永恆的生命。

2. 我什麼時候會死?

‧每個人都會死,但不知什麼時候。人通常會在老年的時候死,有些人是六、七十歲,也有些人能活到九十多歲,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但也有些人是年輕的時候就死去的,有些人是忽然生病而死,有些人卻是在意外中死(例如車禍、食物中毒、游泳遇溺、在火災中遇難等)。

‧我們必須時常度一種好的、善的、有意義的生活,無論什麼時候死,都不算白活此生或枉渡此生

3. 人死了往那裡去?

‧每一個信天主、愛天主,又在世上度愛主、愛人的生活的人,又或者那些沒有機會信天主,卻能善用天主種在他們心中的愛去愛人的人,死後都會到天堂,永遠和天主活在一起。

‧但天主不會強迫每個人都到天堂上去和他一起。那些不願和天主一起的人,便到地獄裡去。

4. 死的時候會怎樣?人會發生什麼變化?

‧人死了,便有另一種存在。好像由雞蛋變成小雞,由蝌蚪變成青蛙,由毛虫變成蝴蝶。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寶貴的一部分,當身體死去時,這寶貴的部分(神學家叫它做「靈魂」)便離開身體,和天主一起生活,就好像蝴蝶從蛹中爬了出來,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5. 為什麼婆婆會那麼快死?

‧婆婆已經八十歲,他已經活了很久、很久了。天主看她在世上已經立了很多功勞,做了很多事情,也很累了,所以召叫她到天堂上去和他一起生活。

6. 為什麼我的弟弟/鄰居的小妹妹又那麼快死呢?

‧我們不知道。也許天主願意早些和他一起生活,所以便早些叫了他去。

‧其實,在世上生活固然好,早一些離開世界也不是什麼壞事。五百年之後,無論是五歲死、五十歲死或一百五十歲死,都沒有分別。所以我們要努力去生活,就把什麼時候死這問題,完全交在主的手中,隨他安排好了。莊子也教我們把生、死之事看得自然,不強求長壽,也不惋惜夭折,他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他還把這種達觀的心叫作「懸解」,即是說,太掛心生死的人,就好像身體被倒懸起來一樣;不再為生死而掛心了,便好像被解下來,得到解放一樣。

7. 媽媽,你會不會死呢?

‧媽媽也會死的,但媽會在天堂上常常為你祈禱,求天主保佑你。而總有一天,你也會死的,爸爸、爺爺、姊姊都會死,那時我們在天父的家裡又會重聚了,那時我們每人都會有一個新的身體新的生命,不再生病、不再痛苦,也不再會有分離了。 聖經上說:「隨後,我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天主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默21:1-8)

‧如果媽媽真的患了重病,有死亡的危險,媽媽或爸爸都應找一個機會和孩子說類似的話:「如果媽媽死了,我知道天主還是會照顧我們一家人的。天主愛媽媽,叫媽先走一步,你和爸爸遲一些也會去的。媽死時,你會很難過,想哭,那你就大哭吧;但你不會永遠難過下去的,以後你就會覺得好過一點了。你會重新站起來,繼續讀書,繼續你的生活。希望你時常記著媽媽,為媽媽祈禱;我也會在天父的家裡常常為你祈禱。你知道我愛你,我永遠都愛你,並希望你常常快樂,常常得到天主的祝福。我就快完成了我在世間的旅程了,我很開心有過一個像你這樣乖的孩子,希望你時常都這麼乖,就好像媽媽仍然在你身旁一樣。」

‧假如媽媽真的死去,必須讓孩子表達他的痛苦和悲傷,讓他有機會大哭一場。

8. 我們真的會復活嗎?我們怎樣復活?怎樣升天?

‧我們的信經說:「我信肉身之復活,我信常生。」所以,我們信肉身真的會復活。即使我們的肉身已化為泥土,已被火燒成灰燼,或已被野獸、虫、魚吃了,消化了,天主仍然會給我們一個新的身體,一個健康的、不會生病、不會衰老、不會再死亡的身體。

‧我們不知怎樣復活,但全能的天主既能由無中創造了萬物,一定也有辦法再給我們一個新的肉身。

‧我們也不知怎樣升天。但世界末日之後,所有人都會到天主台前受審判,善人永遠和天主一起生活,惡人則永遠和天主隔離,度他們那種沒有愛的、地獄式的生活。

九、天堂‧地獄‧鬼

1. 人死後會變成鬼嗎?為什麼有那麼多鬼的傳說?

‧不會。我們會永遠和天主在一起,不會回到世間來做鬼的。現在那些說見到鬼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心理作用,杯弓蛇影,自己嚇自己的。其他人則是以訛傳訛,繪影繪聲的描述一些他們未見過的東西。當然,也有一些巫婆、術士,他們只是用鬼來騙錢斂財而已。

2. 地獄是什麼?它在那裡?

‧地獄是惡人受苦的地方。其實,「與天主隔離」就是地獄;我們不知它在那裡,但也可以說它隨處都在。如果我們心裡有怨恨、憤怒、嫉妒、不寬恕、要復仇的烈火在燒,我們的心裡就有地獄。但我們在世上的怨恨、復仇之火可能只是短暫的燃燒,待我們後悔了、改過了、和人修好了,這火就熄滅了。而地獄的火是不熄的,在地獄的人是永遠的仇恨、永遠的憤怒,那是好可怕的事。

3. 天堂是什麼?它在那裡?

‧天堂是善人永遠和天主在一起享福的地方。「和天主在一起」就是天堂;我們也不知它在那裡,但它也可以是無所不在。只要我們愛、寬恕、互助、體諒、擁抱、微笑、分享……天堂就在我們的生命中了。而且它是永遠的。

‧我們都是為繼承永生、為繼承天國的產業而被造的。天主已給了我們一切為得救、上天堂的方法,只要我們忠於天主,努力愛主、愛人,我們就一定能得救、上天堂。

4. 電視新聞報告的那個大壞蛋死了,他會到地獄去嗎?

‧審判人的是天主,我們完全不知道誰會下地獄。就是出賣耶穌的猶達斯也未必在地獄中。

‧如果這個大壞蛋在臨死前懺悔、求天主寬恕,他一樣可以上天堂。只要我們還活著,求天主寬恕是永遠不會太遲的。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有個一生作惡的強盜向耶穌認罪,求耶穌寬恕,耶穌便向他說:「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路23:43)

5. 魔鬼是什麼樣的?我怎麼知道牠存在?有人見過魔鬼嗎?

‧聖經上說有魔鬼存在。耶穌受過魔鬼試探,也驅過魔;魔鬼也是那引誘原祖父母亞當、厄娃犯罪的蛇;伯多祿說:「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伯前5:8)

‧但魔鬼並非如圖片所描繪的有角、有尾巴、面目猙獰的東西。

‧很少人見過魔鬼,但我們在世上也能感受到魔鬼的臨在,那是一種邪惡的力量。這邪惡力量的結果,衍生了世上的戰爭、殘酷、貪婪、自私和各色和樣的人為不幸。牠引誘我們去作壞事情。有時我們心裡有個聲音:「去打他!」「不要聽媽媽這些老土的話!」「你想嗎?做啊!拿啊!打啊!……」這些都是魔鬼的聲音。

6. 魔鬼會偽裝成光明的天使嗎?我們怎能辨認出牠來?又怎能避免牠的誘惑?

‧會的。但如果我們小心,我們就能認出這偽裝天使的猙獰面目。

‧那些外表斯文,以花言巧語去騙我們背叛天主,使我們不再關心別人的人,即可能是偽裝的天使。耶穌認為可以「從果子去判斷一棵樹的好壞」,我們也可以從最長遠的結果,來看一個叫我們做某些事的人是魔鬼或是天使。(但要記住,我們千萬不能叫另一個人是「魔鬼」,因為所有人都是天主的子女,我們只要小心別上當就可以了。有資格審判人心的是天主,不是我們。)

‧若我們多祈禱,勤領聖事,交好朋友,有疑難便請教父母、師長、神父、修女等,魔鬼的誘惑便不易在我們身上發生作用了。信賴耶穌,是打敗魔鬼的必勝武器。

7. 世界會結束、會毀滅嗎?為什麼許多人說「世界末日」就快到?

‧世界會結束、會毀滅的,但我們不知在什麼時候。因為耶穌說:「至於那日子和那時刻,除父一個外,誰也不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瑪24:36)馬爾谷還加上:「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谷13:32)。所以那些說世界末日什麼時候發生的人,只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騙人去信他們的教而已。有些基督教基要派的人,在一九八零年代已經好幾次預測了世界末日的準確日期,但他們預言的日子一一過去了,世界還是好好的繼續運行。

‧基督徒是不怕世界末日的;其實,我們自己的死亡,就是我們的「世界末日」。我們該做的,就是每天好好生活,亦每天準備去見天主;常常準備自己的死亡,亦常常準備迎接世界末日。耶穌說得好:「你們該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瑪25:13)

‧請參考徐錦堯著「新答客問──答覆基督教朋友的質疑」P.80–82

8. 有沒有輪迴?

‧基督徒不相信輪迴,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只能活一次,所以必須好好的活;我們沒有另一次的機會。

‧但我們不必和那些相信輪迴的人辯論,反正大家都沒有足夠的資料去討論。每人都有信仰自由,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們所信的。我們堅守自己的崗位、決心一生一世追隨基督就可以了。我們必須努力向人傳教,好像播種一樣,但那種子能否生長,已不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了。保祿也說:「我栽種,阿頗羅澆灌,但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格前3:6-7)

 

 

第四部分 兒童初領聖體補充資料

父母如果能充分掌握前面的資料,並隨時隨地、多次而重複地教導孩子,孩子便已經有最好的準備去「初領聖體」。以下的資料只是為使孩子對聖洗聖事、修和聖事及聖體聖事有更深刻的印象,並能掌握更清楚的方向──尤其信仰與生活整合的方向。對初中學生來說,以下數章也是很好的複習材料。

甲、聖洗聖事──加入教會大家庭

一、由生活出發

1. 在第1、2、3、5幅圖中,我們看到什麼?先請孩子指出。

(1.家庭;2.學校;3.香港市民;5.教會團體及嬰兒領洗)

2. 他們都是屬於一些團體,因為他們彼此都有一些關係。是什麼東西把他們連結起來?先請孩子回答。

(父母可引導孩子:1.家庭是以血緣聯繫。2.學校是為學習而聚合。3.香港市民也是一體,因為大家都講同一的語言,有同一的風俗、文化、習慣……。5.聖神使教會團結、共融,並使不同的人,不同的種族,說不同語言的人都能連結起來。領洗使這嬰兒加入這個大團體、大家庭。)

3. 父母可在這裡給孩子展示一些自己家庭的照片,及孩子領洗的照片,強調他屬於家庭,也屬於教會、屬於天主。

4. 父母可趁機會告訴孩子,他或她出世時,父母是多麼、多麼的高興,多麼、多麼的歡迎他或她加入這大家庭。天主也是這樣歡迎我們藉聖洗聖事而加入他的教會大家庭。

二、聖經:保祿歸化──宗9:1–19(參考宗22:1–21)

1. 問孩子在圖4見到什麼?

(一個人跌在馬下,有光照著他,光中的人似在向跌倒的人講話)

2. 父母利用圖4給孩子詳細講解保祿歸化和領洗的故事(宗9:1–19;22:1–21),必要時可利用兒童聖經畫冊。

3. 設法讓孩子明白保祿皈依的「步驟」:

‧他原很熱誠,想度好的宗教生活。(22:3)

‧他被基督「召叫」。(9:3–5)

‧他接受召叫,任由基督差遣。(9:6–9;22:10)

‧他接受洗禮,加入教會。(9:17–18)

‧掩蓋他眼睛的「鱗甲」掉了下來( 9:18),他重見光明,重新接觸到生命,他認識了天主的聖意(22:14),願意呼求耶穌的名(22:16)。他的「舊人」死了,他未來的一生都是為基督而過的「新生命」(弗 4:17–32),他並要在各處為基督作見證……。父母此處應給孩子詳細解釋。

三、幫助孩子作生活反省

1. 我已領洗,是教會大家庭的一分子;我要怎樣做才能盡好自己作為教會分子的責任?

2. 什麼東西會使我離開這個教會大家庭?

3. 什麼是我眼睛上的「鱗甲」,使我看不見精神生活、宗教生活上的東西?

4. 要度「新生活」,我最需要作什麼?

四、聖經金句──瑪28:19–20

* 請孩子用大字寫出這句金句,貼在牆上;還要把這金句背熟。

* 本章的其他詳細資料請參考徐錦堯著「正視人生的信仰」P.207–210

乙、修好聖事──與天主及與教會重修舊好

一、由生活出發

1. 由圖1、2、3、4,我們看到什麼?

(1.讀聖經;2.祈禱;3.告解;4.探病人)

2. 圖1、2、3、4都是回歸天主,與天主修好的方法,都可以獲得天主的赦罪。為什麼?先請孩子回答。

(父母提示:1.讀經是人願意聽天主的話,按天主的話去生活,這是一種歸向天主的行為,所以可以獲得罪赦、與天主結合。2.是和天主談話,願意把自己交在天主手中,信賴他、依靠他,所以亦可以獲得罪赦、與天主結合。3.是承認自己犯了罪,自己背叛了天主,並願藉基督所立的修好聖事,在神父手中接受天主的寬恕,與天主及與教會重修舊好。4.是我們放棄我們的自私與自我中心,好像天主一般去愛人,這是天主最喜歡的,所以亦能獲得罪赦、與主結合。)

3. 修好聖事和其他獲得赦罪的方法又有什麼不同?

父母引導孩子回答:

‧在修好聖事中,我們向代表基督的神父「告罪」,而神父也是教會團體的「領導人」。

‧所以我們是向天主,同時也是向團體認罪。

‧我們會聽到天主藉神父向我們說的話:「我赦免你的罪!」

‧所以我們在修好聖事中,是特別針對我們生命中的一個事實:我們常常得罪天主、也得罪人;我們常傾向於遠離天主,也傾向於破壞團體的和諧。因此我們要與天主同時亦要與團體修好。

‧在接受神父赦罪時,我們特別感覺到天主仁慈的豐盛和偉大。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會有新生的機會,因為天主常等待我們,無論我們何時走向他,他都會伸開雙手擁抱我們。

‧因此修好聖事本身亦是一個「慶典」,「慶祝」我們在天主內、在團體內的新生

二、聖經:蕩子回頭──路15:11–32

1. 導言:有人說:我的罪是我和天主間的事,我向主認罪就好了,用不著再向神父或在教會內告罪。

但耶穌告訴我們蕩子的故事,他不單得罪了爸爸,也得罪了全家;所以不單他的爸爸寬恕他,他的哥哥、他的全家也必須接受他,這樣全家才能「歡宴喜樂」。(路15:32)

2. 細看圖5,叫孩子指出誰是蕩子,誰是父親、哥哥、媽媽。他們在作什麼?

(蕩子懺悔求恕,父親寬恕扶起,哥哥在觀望,母親跑出來迎接)

3. 比較告解和蕩子回頭兩幅圖,有什麼相同處?先由孩子指出。

(蕩子和告解者都獲得寬恕;在兩個情形中,全家都有分寬恕,然後罪人與蕩子都能參加家庭宴會。)

4. 注意:犯了嚴重罪的人(即傳統的所謂「大罪」),是和天主及教會隔絕了,所以必須先領修好聖事,才能再參與彌撒祭宴,領受基督的聖體。

三、修好聖事的步驟(路15:11–32)

1. 犯罪:蕩子離開父家,浪費父親的財產、恩典。(11–14)

2. 反省(省察):他反躬自問。(17)

3. 痛悔:「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18)

4. 定改:「我要起身回到我父親那裡去!」他便起身……(18、20:決志、行動)

5. 告明:兒子向父親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21)

6. 修好:父親完全寬恕蕩子(21–24,31–32),神父代表天主赦告解者的罪。

7. 補贖: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蕩子後來和父親、哥哥一起,重度新生活,這是最重要的補贖。(32)

8. 在領修好聖事時,我們為做補贖還要念一些神父指定的經文,或做神父規定的善功,表示我們決心要彌補以往的過失。

四、聖經人物怎樣求天主寬恕?

1. 伯多祿──谷14:70–72

2. 右盜──路23:39–43

3. 達味王──詠51

五、角色扮演

1. 和孩子演習辦告解(或「扮」告解)。

2. 教孩子念悔罪經,直到他能背誦出來。

3. 父母也可以趁機會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麼的願意接受和寬恕,永遠都會給孩子另一次機會。天主也是這樣對待我們。

六、幫助孩子作生活反省

1. 我有沒有想到,當我得罪天主時,也得罪人,得罪人時,也得罪天主?

2. 當我要與天主修好時,我有沒有想到要與人修好?

3. 我願意接受、擁抱一切──包括天主、別人、我自己──嗎?

七、聖經金句──若20:22–23

* 請孩子用大字寫出這句金句,貼在牆上;幫助孩子背誦這金句。

* 本章其他詳細資料請參考「正視人生的信仰」P.196–206

丙、彌撒/聖體聖事(一)──合一的宴會、生命的食糧

一、由生活出發

1. 在1、2、3、4、5 圖中,我們看到什麼?請孩子指出。

(1.婚姻宴會;2.母親給嬰兒餵奶;3.家庭晚餐;4.彌撒祭宴;5.耶穌的最後晚餐。)

2. 大家都在吃什麼?

(在彌撒中是領聖體,即吃耶穌;最後晚餐是吃逾越節羔羊、未發過酵的餅、葡萄酒。)

3. 五幅圖的共同點是什麼?

(共融、合一、生命、營養。)

4. 婚宴的特點是什麼?

‧它公開肯定了新郎和新娘的結合,也表達了兩個家庭、雙方親家的合一。

‧它肯定了兩位新人的許諾、誓約或「盟約」,就是兩人彼此都答應了,要從今以後,「活在一起,愛到永遠」。

二、聖經:最後晚餐──格前11:23–27

1. 最後晚餐也是一個「婚宴」,表達了天主與人所立的「盟約」,即耶穌願意和我們「活在一起,愛到永遠」。

2. 耶穌在離開世界前建立聖體聖事,表示他不願意離開我們,他也「答應了」要藉聖體聖事和我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

3. 中國有些人「歃血為盟」,非洲人的婚約一般也是用動物的血來諦結的。耶穌在最後晚餐中也願意用他的血來和我們諦結「盟約」。

4. 父母不妨用自己的結婚照片,詳細給孩子解釋愛、互相交付、一起生活等是什麼一回事。或告訴孩子自己多麼的愛他或她,多麼願意為他或她交出自己的愛和自己寶貴的一切。其實耶穌也是願意這樣對待我們。

三、比較圖1和圖5、圖4,為什麼說最後晚餐和彌撒都是一種婚宴?

1. 在最後晚餐和彌撒中,耶穌和我們「完全結合」,好像新娘、新郎結合一樣。

2. 耶穌把自己交給我們,就像新郎把自己交給新娘。

3. 我們領聖體時,便是把自己交給耶穌,好像新娘把自己交給新郎一樣。

4. 當我們領聖血時,我們特別感覺到這是以基督的血來諦結的「盟約」──即基督願意並「許諾了」要 和我們「活在一起,愛到永遠」。

四、其他幫助我們明白聖體聖事的聖經章節

1. 瑪9:10–13

耶穌和罪人一起吃飯,因為「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耶穌不嫌棄我們有罪,仍然願意和我們結合在一起。

2. 若6:52–58

耶穌把自己的身體交給我們,作為我們的生命之糧,使我們能得到生命,今世的和永遠的生命。

3. 若6:1–15

增餅奇蹟:耶穌有能力養活我們,但他希望我們首先願意拿出我們所擁有的去和別人分享,然後他才會顯奇蹟。願意合一的人也必須願意分享,只有彼此慷慨的分享,才能製造真誠的合一。如果我們要和耶穌一起合一、分享,我們也必須在耶穌內和其他的兄弟姊妹合一、分享。

4. 瑪18:19–20

兩三人因基督名字相聚,他就在中間。所以我們要常常參加信徒的聚會,尤其主日的彌撒聚會。

5. 瑪25:37–40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所以我們應在彌撒和領聖體後,多作愛德的工作,尤其要關懷那些被人忽略的「邊緣人」。

五、幫助孩子作生活反省

1. 我要如何保持與人的合一──在家中?在學校中?

2. 什麼東西最易破壞我與別人的合一?

3. 我願意與別人分享我的東西嗎?我的玩具?我的零用錢?

4. 我要怎樣才能接受別人是我的兄弟、姊妹?

5. 我願意每次領聖體後,都保持數分鐘的靜默,和耶穌談話,求他幫助我去多愛一些及多些與人分享嗎?

六、聖經金句──格前11:24b–25

* 請孩子把金句用大字寫出來貼在牆上,並設法背誦。

* 本章其餘資料見「正視人生的信仰」P.57–59,182–190

丁、彌撒/聖體聖事(二)──耶穌的偉大祭獻

一、由生活出發

1. 在圖1、2、3、4、5 中,我們看到什麼?請孩子指出。

(1.嬰兒出生後母親死去;2.一粒埋在泥土中的種子,一粒發芽的種子;3.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4.服侍殘障兒童的修女;5.為人犧牲被釘的耶穌及「重演」十字架祭獻的彌撒。)

2. 五幅圖有什麼共同點?

(大家都在作出「犧牲」,為一個使命、為一種目的而犧牲。母親的犧牲帶來另一個生命;種子「犧牲」是一種自我的完成,結出許多果實;革命者的犧牲創造了新中國;修女的犧牲使另一個生命充滿歡樂和希望。)

3. 耶穌和圖中其他人有什麼關係?

(耶穌願意和一切為人犧牲的人認同。他自己的自我犧牲就是向天主的「祭獻」。其他人的犧牲,和耶穌的犧牲聯合在一起,就構成人類向天主奉獻的偉大「祭獻」──彌撒)

二、聖經:麥子死去百倍收──若12:23–28

1.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為別人而奉獻、為別人而犧牲。

2. 為了生孩子而死的母親很少有,但有。為國、為民而犧牲生命的人也很少有,但有。

3. 更多的是:父母為子女、丈夫為妻子、妻子為丈夫……;女兒為了服侍臥病的母親而推遲出嫁的日期;朋友為了幫助朋友而不去看電影……也有為社會的、為教會的……父母可請孩子舉出日常所見的小例子;父母也可以舉出很多其他「為人犧牲」的大小例子。

4. 耶穌邀請人學他,學他為別人而奉獻、為別人設想、為別人犧牲:「誰若事奉我,就當跟隨我;如此,我在那裡,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裡。」(12:26)

三、為什麼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他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而犧牲、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四、耶穌的一生如何犧牲?如何奉獻?

1. 耶穌的犧牲、奉獻由出生開始,他一生是為天父而活,也是為人類而活

2. 耶穌要遵行的是天父的意願,而不是他自己的意願

3. 他一生都在學習找尋天父的旨意,並按父的旨意去生活。他也是這樣教門徒念天主經:「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瑪6:10)

4. 他說:「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若 4:34)他還說:「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12:50)而他的母親亦正是一個自視為天主的「婢女」,願意完全承行天父旨意的人。(路 1:38)

5. 耶穌對天父的服從,完全表現在他面對死亡的恐懼中。路加形容他:「在極度恐慌」中,在「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的時候,仍堅定地向天父說:「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路22:39–46)

6. 他在十字架上,在斷氣前一剎那所說的話:「完成了」,正好為他一生的偉大犧牲精神,刻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古往今來的人,便是因這偉大的祭獻而獲救。

7. 保祿對基督的形容是:「他使自己空虛……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 2:7–11)

五、其他有關的聖經章節

1. 谷10:42–45 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2. 若13:2 –15 耶穌為門徒洗腳:彼此服事,就是奉獻、犧牲。

3. 瑪26:36–46 山園祈禱。

六、「聆聽」的練習

為妥善參加彌撒(感恩祭宴),專心聆聽聖經是絕對重要的。孩子不習慣專注,反而只想聽「好聽」、「易聽」的東西;所以應告訴孩子,學習專注、學習聆聽也是一種犧牲、一種奉獻,是對天主、對天主聖言的尊重。

練習專注和聆聽的方法如下:

預備兩三種容器(例如碗、膠杯、紙皮盒等),及一些小物件(例如:鈕扣、萬字夾、小石子、米、豆、小釘子……)。然後蒙住孩子的眼睛,把小物件放在容器中,讓孩子搖動,發出響聲,然後請孩子猜那是什麼東西。也可以由父母在孩子背後搖容器,請孩子猜。

如果有機會,也可帶孩子到郊外,閉上眼睛去聆聽鳥聲、蟲聲、風聲、波浪聲等。

但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平時專心聆聽孩子的說話,也要求孩子專心聆聽父母的說話!!

七、幫助孩子作生活反省

1. 圖5和其他圖1、2、3、4有什麼關係?我們應怎樣使生活成為祭獻,或把生活帶進彌撒中?

2. 我們領聖體,是基督把自己完全給了我們。我們如何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給基督?

3. 在家中、在學校中,我們可以作些什麼小事情去為基督、為別人而奉獻、犧牲?

八、聖經金句──若12:24(麥子不死空自留,麥子死去百倍收)

* 請孩子用大字寫出來貼在牆上,並加以熟讀和背誦。

* 祭獻意義請 參考「正視人生的信仰」P.183–184

 

 

2011年05月17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A)


2010年12月13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B)


2010年12月13日

Sunday Homilies (Year C)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丙年)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乙年)


2010年12月13日

主日八分半(甲年)


2010年12月13日

修身(倫理教育之三)


2010年12月13日

宗教倫理培育小叢書


2010年12月13日

家庭‧民主‧信仰


2010年12月13日

成長(倫理初階之二)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