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31:取消死亡 樂於賠償 2025年11月02日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獲寬恕情不自禁,作補贖徹底皈依
讀經一:(智11:23-12:3):天主愛惜他所造的一切
讀經二:(得後1:11-2:2):基督在人內受光榮,
人在基督內受光榮
福 音:(路19:1-10):稅吏匝凱
中國文化:率獸食人。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酬國家文化之恩澤,而無愧於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之問。
耶穌對他說:「匝凱,快下來!我今天要住在你家裡。」他便趕快下來,高興地接待耶穌。眾人看見就紛紛議論說:「他竟然到罪人家裡去投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啊!請看,我願將一半財產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就會四倍賠償。」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的子孫,因為人子來,是要尋找並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5-10)
這是一個有關與耶穌相遇後的悔改和做補贖的故事。只要我們全心、虛心、坦誠、完全地自我開放,與耶穌接觸,他一定會啟發、滋潤、感動、變化我們。
匝凱是一個有錢人,但名譽並不很好。因為他是一個稅務長,不單為帝國主義者羅馬人辦事,做了他同胞眼中的「羅馬走狗」,向自己的同胞抽稅;他也許還在抽稅的過程中,私下也揩點油水、中飽私囊,並由此而致富。所以他儘管有錢,卻沒有地位,還被人認為是一個公開的罪人。
但他的心,正如許多人的心一樣,本來就是善良的,一有機會,還是會對真、善、美、聖的東西相當嚮往。近來城中的熱門話題是耶穌,一個類似先知的人物出現了,這就引起了他要一睹耶穌風采的決心。
如果孔子因為當時的社會,長久以來都是天下無道、禮崩樂壞、凌亂無序,甚至有「率獸食人」的現象,因而會讓他無奈地興起了「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之嘆的話(意即許久都未接觸過周公所堅持的理想、未經驗過周公時代的盛世),那麼,耶穌時代的人,一定也會因為許久未見有「天主的人」的出現,未見到上主對以色列祝福的許諾的實現,而渴望看到有類似耶穌的人物來臨。(洗者若翰的出現比較短暫,也不如耶穌的哄動。)
匝凱就是這些引頸期待者當中的一位。
以色列人在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中,等待默西亞的來臨,就像大旱之望雲霓。依撒意亞先知的話,早已成了他們民族的共同心聲:「願蒼天遍灑甘露,雲端降下正義;願大地裂開,產生救主。」(依45:8)耶穌的來臨,他在民間引起的轟動效應,已給這個民族帶來了一點點微妙的盼望。
為了達成願望,匝凱不顧身份,好像一個野孩子,「爬上一棵桑樹」,只是為了要看一看那位即將從這裡經過的耶穌。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也令所有的人大吃一驚:耶穌竟然要住在匝凱這個罪人的家裡!
有耶穌,就有救恩。匝凱在與耶穌相遇後,回頭了、皈依了,而且是徹底的皈依了。從前金錢對他是絕對重要的,金錢就是一切,金錢就是他的天主。今天,他要把一半的財產施捨給窮人;如果欺騙過誰,還要四倍的償還!他的補贖確確實實是十分的全面和徹底。
他並不是出於壓力而作出這個承諾;在他的心中,也許仍未有什麼天堂地獄,或社會正義、公平分配這類概念。這些決定發自他的內心深處,是他和耶穌相遇後,從心內湧現出來的。有了耶穌,其他的一切都已經不再重要。他已達到了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境界。
《後漢書》記載了名將馬援的一句豪語:「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馬援是一個將軍、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他愛自己的國家,也愛自己的人民。他從心底裡就深信自己應當為國而死;能夠以馬革裹屍、戰死沙場,才是大將軍的本色,方算不枉此生。
唐君毅形容中國人裡的氣節之士,他們的死,也是為了「酬國家文化之恩澤,而無愧於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之問」。
馬援和這些氣節之士,他們能人之所不能,是因為他們已掌握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內心最深的支持點,所以其他的一切,包括金錢和權位,甚至自己的生命,都變成次要。
匝凱也找到了。對他來說,捨棄財物不過是情不自禁的行為。遇到耶穌,太好了;所有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如果我們不能學到匝凱的悔改、皈依,和作出全面的補贖,是否因為我們還未曾真的遇到耶穌?
耶穌,你在哪裡?你會在哪裡經過?你可以幫助我們學匝凱一樣去找尋你、去「爬上一棵桑樹」等你嗎?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獲寬恕情不自禁,作補贖徹底皈依
讀經一:(智11:23-12:3):天主愛惜他所造的一切
讀經二:(得後1:11-2:2):基督在人內受光榮,
人在基督內受光榮
福 音:(路19:1-10):稅吏匝凱
中國文化:率獸食人。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酬國家文化之恩澤,而無愧於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之問。
耶穌對他說:「匝凱,快下來!我今天要住在你家裡。」他便趕快下來,高興地接待耶穌。眾人看見就紛紛議論說:「他竟然到罪人家裡去投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啊!請看,我願將一半財產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就會四倍賠償。」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的子孫,因為人子來,是要尋找並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5-10)
這是一個有關與耶穌相遇後的悔改和做補贖的故事。只要我們全心、虛心、坦誠、完全地自我開放,與耶穌接觸,他一定會啟發、滋潤、感動、變化我們。
匝凱是一個有錢人,但名譽並不很好。因為他是一個稅務長,不單為帝國主義者羅馬人辦事,做了他同胞眼中的「羅馬走狗」,向自己的同胞抽稅;他也許還在抽稅的過程中,私下也揩點油水、中飽私囊,並由此而致富。所以他儘管有錢,卻沒有地位,還被人認為是一個公開的罪人。
但他的心,正如許多人的心一樣,本來就是善良的,一有機會,還是會對真、善、美、聖的東西相當嚮往。近來城中的熱門話題是耶穌,一個類似先知的人物出現了,這就引起了他要一睹耶穌風采的決心。
如果孔子因為當時的社會,長久以來都是天下無道、禮崩樂壞、凌亂無序,甚至有「率獸食人」的現象,因而會讓他無奈地興起了「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之嘆的話(意即許久都未接觸過周公所堅持的理想、未經驗過周公時代的盛世),那麼,耶穌時代的人,一定也會因為許久未見有「天主的人」的出現,未見到上主對以色列祝福的許諾的實現,而渴望看到有類似耶穌的人物來臨。(洗者若翰的出現比較短暫,也不如耶穌的哄動。)
匝凱就是這些引頸期待者當中的一位。
以色列人在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中,等待默西亞的來臨,就像大旱之望雲霓。依撒意亞先知的話,早已成了他們民族的共同心聲:「願蒼天遍灑甘露,雲端降下正義;願大地裂開,產生救主。」(依45:8)耶穌的來臨,他在民間引起的轟動效應,已給這個民族帶來了一點點微妙的盼望。
為了達成願望,匝凱不顧身份,好像一個野孩子,「爬上一棵桑樹」,只是為了要看一看那位即將從這裡經過的耶穌。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也令所有的人大吃一驚:耶穌竟然要住在匝凱這個罪人的家裡!
有耶穌,就有救恩。匝凱在與耶穌相遇後,回頭了、皈依了,而且是徹底的皈依了。從前金錢對他是絕對重要的,金錢就是一切,金錢就是他的天主。今天,他要把一半的財產施捨給窮人;如果欺騙過誰,還要四倍的償還!他的補贖確確實實是十分的全面和徹底。
他並不是出於壓力而作出這個承諾;在他的心中,也許仍未有什麼天堂地獄,或社會正義、公平分配這類概念。這些決定發自他的內心深處,是他和耶穌相遇後,從心內湧現出來的。有了耶穌,其他的一切都已經不再重要。他已達到了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境界。
《後漢書》記載了名將馬援的一句豪語:「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馬援是一個將軍、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他愛自己的國家,也愛自己的人民。他從心底裡就深信自己應當為國而死;能夠以馬革裹屍、戰死沙場,才是大將軍的本色,方算不枉此生。
唐君毅形容中國人裡的氣節之士,他們的死,也是為了「酬國家文化之恩澤,而無愧於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之問」。
馬援和這些氣節之士,他們能人之所不能,是因為他們已掌握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內心最深的支持點,所以其他的一切,包括金錢和權位,甚至自己的生命,都變成次要。
匝凱也找到了。對他來說,捨棄財物不過是情不自禁的行為。遇到耶穌,太好了;所有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如果我們不能學到匝凱的悔改、皈依,和作出全面的補贖,是否因為我們還未曾真的遇到耶穌?
耶穌,你在哪裡?你會在哪裡經過?你可以幫助我們學匝凱一樣去找尋你、去「爬上一棵桑樹」等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