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27:讓你的「芥子」成大樹 2025年10月05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桃李不贅言,忠僕不邀功
讀經一:(哈1:2-3;2:2-4):要忍耐等待上主的作為
讀經二:(弟後1:6-8,13-14):不要以為主作證為恥
福 音:(路17:5-10):門徒應謙下
中國文化: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處處無家處處家,一生無愧亦無誇;蒼桑歷盡身猶健,白髮原是好年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至人無夢。
宗徒對主說:「請加強我們的信德!」……主對宗徒說:「你們中,誰會對耕田或放羊回來的僕人說:『你快過來,坐下吃飯罷!』而不對他說:『給我準備晚飯,束上腰來伺候我,等我吃完了,你才吃』呢?難道僕人做了主人所吩咐的事,主人需要向他道謝嗎?你們也該這樣,做完了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只是做了分內的事。』」(路17:5-10)
為什麼耶穌要我們在盡好本分、在做了該做的事之後,仍然要說自己是「無用之僕」呢?今天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都鼓勵我們要學會肯定自己、完成自己、成為自己,對自己要有充足的自信心。那上面耶穌的話,不是與現代人的這種想法相矛盾嗎?又如果我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那我們又怎麼會是「無用的僕人」呢?
為了幫助我們明白信仰的各個方面,聖經有時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比喻去導引我們,有時更以互相矛盾的說法,好讓我們能比較全面地明白真理的各個層次。
但無論聖經說得多麼清楚,我們還是需要信德;需要在信德的光照下,去默觀我們的信仰,明白上主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洞察我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
換句話說,要深入地了解我們的信仰,我們要心、腦並用。用腦,要思考信仰;用心,要接受信仰,並讓信仰的各個方面,包括各種矛盾的元素,都能慢慢滲透我們的整個生命,並在我們的生命中,得到和諧而有機的統一。
今天的福音就讓我們碰到一個這樣的矛盾問題:我們做了該做的事,為什麼還要說自己是個「無用的僕人」呢?為什麼同樣的路加,在第十二章37節裡,卻說主人要賞報那些忠信的僕人呢?
路加的這段經文是這樣說的:當主人由婚筵回來時,如果能見到僕人醒寤著,他們便真有福了,因為「主人要親自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自己前來伺候他們。」(路12:37)
即是說,僕人做了好事,做了該做的事以後,主人不單會讚美和欣賞,而且還會加以獎勵和報答!
但怎樣報答呢?這就是關鍵的所在了。
僕人想得到的報答,大概是主人給他一點什麼東西,那是一些物質上的報酬;而主人要給的報答,卻是他自己:他要把自己賞給僕人,他要親自來伺候他們!
有些人把母親親手織的毛衣當寶貝,並戲稱它做「溫暖牌」,所以下面這首詩才能家傳戶曉、傳誦千古:「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但相信今天一定也有不少青年人,他們寧可花大錢去買名牌子的衣服,也不要母親手織的、他們認為是很老土的毛衣!這也許就是上述僕人所要求的賞報,與主人要給的賞報之間的不同之處了。
今天福音也許還要說,做好事的本身,已經是一種賞報,用不著有人吹噓,也不必要有人欣賞,更不需要什麼報答。人人都做該做的事,大家心安理得,沒有必要自吹自擂、自我膨脹:「我們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
我今年五十七歲,滿頭白髮,感慨韶華老去之際,寫了一首打油詩,頗有上述的心境:「處處無家處處家,一生無愧亦無誇;蒼桑歷盡身猶健,白髮原是好年華。」放下一切是非得失,以平常心去面對人生的一切,我們會快樂得多。
史記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語,相信亦能為上述聖經作點註釋。原來漢朝名將李廣,忠肝義膽,清廉厚道,愛護屬下,早已遠近聞名。所以他死時,無論和他認識與否,都由衷地哀悼他。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形容人們對李廣自發的敬愛。就好像桃花李花都為人所喜愛,由於眾人都來欣賞,所以在桃和李的樹下,就自然被人走出路來一樣。
我們做了好事,天主本身已經是我們的賞報,我們良心快樂、平安,也已經是最好的賞報,我們還要求什麼別的賞報呢?做了該做的事,達到莊子所說的「至人無夢」的至樂境界了,為什麼還要說多餘的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