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堯文選

教研中心與我 2011年02月07日

18.7.99教研中心周年大會彌撒證道

「讓兩者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吧!」這是耶穌在今天莠子比喻中所說的話,他希望人們不要把莠子過早拔起來,要讓莠子和麥子一起生長,直到收割之日,再由天主親自定奪。

耶穌給我們的教訓是:我們要在一個多元和互相接納的世界中生活。何況,誰又可以過早地判斷哪些是麥子,哪些是莠子呢?

白居易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所謂日久見人心,有些東西必須在過去後再回顧時,才可以得知真相。

教研的出現、生存和發展,正是因為在過去十多年中,我們教區一直都有這種多元和包容的精神。

在八五年末的某日,張家興先生突然來電:「錦堯,你有想過在這個邁向九七的過渡期中,要作點什麼嗎?」教研就是因為這個電話而開始「孕育」出來的!

我們要建立的教研,是一個教會接納、獨立向政府註冊、受教區承認和祝福,卻不受教區直接管轄的組織。直接管理教研的,是一個由一群有心、有能力、負責任的神長、修女、教友們所組成的董事會。胡樞機是我們的名譽會長,當時的林焯煒副主教,是我們的第一屆董事之一。

在邁向九七的過渡中,教會既不能緘默不言,又不宜只有一個聲音和一種回應。教會要回應九七,可以有不同的政治、社會、文化取向,條件是要符合福音精神和教會訓導。

教研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組織,要向社會發出另類聲音、對社會事件作出另類回應、將福音精神化為具體行動。這是教研最初的感召。

這類教會組織,在世界各地的教區中,都不多見;而當時最支持我們這個構思的,就是胡樞機。他不但在理念上支持我們,還在開始的五年內,合共給了我們一百萬港元,幫助我們成立和發展。所以胡樞機不單是我們的長上和朋友,更是我們中心的恩人。我們謹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我想起了林則徐先生的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無欲則剛。」香港雖小,卻是個有容乃大的地方。

在當時那個高度敏感的時刻,教區希望我們不要以「壓力團體」的方式出現,於是我們決定從事一些務實的工作,去培育和鞏固教會和社會的基層。因此教育、研究和出版,就成了我們多年來工作的重心,而內容則環繞著天主教信仰生活的整合,包括教會和社會、信仰和生活、聖經和中國文化、傳統和梵二精神等的結合;工作園地則包括香港和中國大陸。發展到今日,我已經需要每月往大陸兩個星期,為不同的地方教會和修院作培訓的工作。

十三年來,受過我們長期或短期訓練的青年人,在本港大約有四五千人;我們每年舉辦的慕道班,領洗者大約也有三、四百人。他們大部分都回到了自己的堂區和學校去。

在這十三年的教研工作經驗中,甚至在我這廿八年的鐸職生涯裡,我曾嘗試去了解我所深愛的教會和我所生活的世界,並反覆思索在現代世界中傳福音的方法。我看到教會有四大優點,也蘊藏著四大隱憂。

教會的四大優點就是:堅持聖統制、重視禮儀、強調正統性、維護教會的普世性。聖統制與教會的普世性使教會能維持其大公和至一的特質;正統性使教會能堅持真理;重視禮儀則使教會更易成為一個司祭的百姓。
但聖統制也有演變為神職主義的危機,這是教友未能在教會內發揮其積極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分重視禮儀,一不小心就會不知不覺地把聖經放在第二位;強調正統就易使人害怕嘗試、不敢創新;對普世教會的過分推崇,也有可能使本地化或本地文化找不到充足的發展空間。

我們堅信,教會應有兩條腿走路,這兩條腿就是:禮儀加聖經,正統加創新,普世性加本地化,聖統加平信徒。我們要完善前者,更要發展後者。

就以主日禮儀來說吧,教研確實很用心去策劃我們的主日感恩祭宴,並花很多氣力,去使我們的禮儀充滿教育性和參與性,並使之扎根於聖經和滲透中國文化的精神,以便能用中國人的心去回應上主的召喚。我也很珍惜我們每主日都能找到教友證道,以自己的生活,去見證上主聖言的可信和可行。

我們堅持正統,但也不斷嘗試去創新。我們主張「立體的」信仰觀,相信走向天主的路有很多條,它同時包括有信仰之路、文化之路和經驗之路。要到天主那裡,可以同時經由聖經、經由中國文化、參考其他宗教和人文科學的智慧、再印證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相信這些路要互相肯定,也要互相挑戰,然後不斷蛻變和昇華,創出我們自己走向天主的路。我們要讓這一切進入心中,讓它們自然發酵、彼此交融、互相印證,使這信仰成為我們自己的信仰。在這過程中,必然就會有去蕪存菁、批判繼承和不斷創新的出現。

我們也相信,本地化與普世化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世界文化不能缺少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必須向世界文化開放,而基督的普世救恩更缺不了對中華人民的救贖。天主聖化一切,也滲透一切。我們在自己文化的薰陶和浸潤中,可以提昇心靈、增長善念、滿溢著愛與美的情懷,而這正是我們接受基督福音的最好準備。所以我們毫不猶豫地在所有主日的講道中,都加上中國人的智慧之言,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天主的聖言。主日講道集《主日八分半》的出版,就是我們其中的一個努力。

為了針對在教研中心可能出現的「神職主義」,教研自一開始就採取「集體負責」的管理方式,以防止一人獨斷。我們的執行董事共有三人:一位修女(馬珍娜)、一位教友(張家興),一位神父(本人)。我們在管理上是無分大小,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說了算數。

教研的所有活動,也是以教友為主體。我們最重視的慕道班和主日禮儀,可說全由教研職員和其他義工一起負責,我自己只是負責主持禮儀和慕道班的課文講授。甚至連我們第一次舉行的佈道大會,我也只是主持其中的「講道」而已,其他全由職員和義工籌劃和推行。

我們的所有課程、訓練班、所寫學校用的德育教材,例必由一群人和我一起共同商議、一起執行,由無到有,由構思到落實,處處都有平信徒參與的印記。

很幸運的,是我這個作神父的「地位」卻一點都沒有因此而動搖。記得有一次,當我們「欠下」一些捐贈大陸教會的書款達十四多萬元時,我們向教研的朋友求助,居然立刻有幾位青年走來向我說:「神父,不用怕,我們會替你『搞掂』,『父欠子還』嘛!」我當時十分感動。更想不到的是,在他們的全力支持下,我們在一個月內便籌到了三十四萬元!其他如當我們在搬家時所花的數百萬元,也是全部由教研的朋友們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的。金錢雖然並不代表一切,但在一個經濟衰退的時代,無償的金錢捐獻,卻可以是出於一種由衷的信任、欣賞和支持。

我們沒有華麗的聖堂,卻有一座由人、由人的心和人的愛所組成的聖殿。在這聖殿內,我渡過了我鐸職生活中最美麗的十三年。

在這裡,有人和我談信仰,有人和我分享人生,有人和我暢論社會、國家、民族大事,有人和我一起去建設我的教會,有人無限量地支持我去為中國教會而鞠躬盡瘁,更有人和我一起分享和分擔我生命的擔子,特別當我被人誤會的時候。

我們沒有權、沒有勢,來教研的朋友們,不單不會得到任何物質上的回報,有時還要陪我們受到外面不同程度的誤解。我能夠一直做一個快樂的神父,跟這些朋友的支持有很大的關係。古書上所說的莫逆之交、管鮑之交、忘年之交等,我慶幸都能經驗到。胡樞機有一次在電梯中向我說:「徐神父,你放心做你的工作吧,我『兩隻手』支持你!」樞機或許已經忘記了這話,但這話卻支持我走了很遠的路。

我很開心我曾無悔地走了五十六年的人生路,我也會決心要義無反顧地一直走下去。我曾經教過許多人寫「我的墓誌銘」,今天,我也要在這裡寫下希望能概括我一生的話:

「這是一位愛教愛國的神父,他最大的遺憾,是他的心載不下他的情,他有太多收割不完的莊稼。」

2016年08月28日

我投票選議員的標準


2014年03月15日

生死禍福由我選!


2013年10月23日

香港禮儀牧靈--我主編《頌恩》的緣起與理念


2013年06月12日

徐神父祝你端午節快樂


2011年09月14日

「中國新福傳」參加者感想


2011年02月07日

福傳歌曲創作比賽有感


2011年02月07日

答一群教徒的責難(讀者心聲)


2011年02月07日

對徐神父的另類觀感


2011年02月07日

讀者心聲:正委的信友禱文


2011年02月07日

讀者心聲:向正委進一言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