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30:該求與不該求 2021年10月24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體諒源於自省,同情貴在知心

讀經一:(耶31:7-9):上主召回各地的遺民
讀經二:(希5:1-6):基督為大司祭
福 音:(谷10:46-52):治好耶里哥的瞎子
中國文化: 忠恕之道:責己以忠、待人以恕。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他同情無知和迷途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有人性的弱點。因此他為人民奉獻贖罪祭,同樣也該為自己獻祭。
(希5:2-3)

聖經是天主「此時」、「此地」,「向我」所說的話;它不只是一個故事或在說一些遙遠的、抽象的,和我的生命毫無關係的話。所以,我們在讀經時,我們一定要問:今天天主要向我啟示什麼?他要我作什麼?他希望我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今天的聖經一方面描述耶穌的司祭職,另一方面也希望藉對其他司祭的描寫,而提醒我們一些做人的道理。

保祿在希伯來書中,從論述大司祭的資格開始,認為值得強調的有兩大點:

第一、大司祭必須是「人」,從人間挑選出來;他不是天使,也不是其他的神衹。

第二、司祭是由天主所派遣;他既不是毛遂自薦,也不是經由選舉產生。

天主教有其自天主而來、由上而下的一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召叫。它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間社團。它有教義、教規、禮儀,當然也有主持禮儀的「司祭」。

保祿在這裡描述得更多的,似乎是司祭的第一點:大司祭選自人群,來自人間,是真真實實的「人」。

既是人,就有人性的弱點;他要為人民奉獻贖罪祭,也要為自己奉獻贖罪祭。他雖然奉行的是神聖的事業,但是他一點也不比別人強、或比別人好,或比別人聖潔。

這種自我覺醒,決定了在天主教會內作司祭,或作領導者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謙虛性格。他真的要很小心,免得救了別人,卻失落了自己。

一個「罪人的教會」對別人固然有要求,對自己就更加要有要求。

保祿更進一步暗示,教會內的領導,也許還應對自己要求嚴一些,而對別人要求寬一些。這可使他同情無知和迷途的人,並使他懂得體諒之道。

體諒就是一種設身處地、易地而處的能力。能體諒,就能同情;能同情,就能寬恕。

孔子認為做人要懂得「忠恕之道」。教會內有信仰的人,就更加要懂得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就是「責己以忠、待人以恕」,即對自己要求多一些,對別人要求少一些。

當我在大陸聽到別人責難某某神長如此如此的時候,我的心有點難受。我並不認為這位神長可以或應該如此如此,我只是認為,如果我身處在他的情況下,我可能並不止於如此而已。我又何忍過於責難,或有何資格拾起「第一塊石頭」,去定他的罪呢?

中國文化本來就有「向裡用力」的特點,即所謂「向裡用力的人生觀」:不能要求別人的,就要求自己吧!


孔子曾經認為在「君子之道」中,有四樣是他做不到的,就是「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中庸:13)即是說,孔子認為自己如果對別人有某種要求,他自己就得先按這個要求而做到;但他卻認為自己未能做到這一點。即是說,如果他想自己的兒子要怎樣對待自己,自己卻未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

我們不也是這樣的嗎?我們對於忠恕之道,有時竟是反其道而行:我們寬於責己,卻嚴於責人;我們一點都不體諒,也就一點都不同情和寬恕。

在心理學上有所謂「取角」的活動,就是在角色辦演的活動中,想辦法去「代入」某個角色的處境,體會他的心情。這是一種大大有助於我們對別人的體諒和同情的活動。

現場講道(粵語)

神父講道


現場講道文稿

主日八分半(彌撒講道)

粵語講道


普通話講道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