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八主日 2019年03月03日


常年期第八主日

心善子孫盛,根深枝葉榮

讀經一:(德27:4-7):言談是人品的試金石
讀經二:(格前15:54-58):罪必被戰勝
福 音:(路6:39-45):應取出眼中的大樑
中國文化:防寒莫善於加衣,止謗莫如修身,防暑莫善於近水。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忠恕之道。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


怎麼你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而不覺察你眼中的大樑呢?你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樑,怎能對你的弟兄說:「弟兄,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呢?偽君子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樑,然後才能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弟兄眼中的木屑。

好樹不能結壞果實,壞樹也不能結好果實。每一棵樹的好壞,憑著果實就可以看出來。好人從他心中積存的善發出善來,壞人從他所積存的惡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
(路6:41-45)

聽到上面耶穌所說「大樑和木屑」及「好樹結好果,壞樹結壞果」的話,我很快便聯想到中國文化中的「向裡用力」和「修身」的特質。耶穌要求的是先由自己做起,中國文化也要求我們一切都要「反求諸己」,也即是由自己做起。

一個人在「做」什麼以前,必須先要問自己「是」什麼、是誰、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由自己出發,就是向裡用力,就要修身。

中國文化中「向裡用力」的傾向,可以由東漢徐中幹的話看得很清楚,他說:「防寒莫善於加衣,止謗莫如修身,防暑莫善於近水。」即面對寒冷或暑熱,就要多穿衣服或住近水邊,不要老是埋怨天氣;在面對毀謗時,則要更加努力修身、敦品勵行、更加的自我警惕,務求不讓人抓到任何的把柄,而不是老是要抱怨別人。這些都是最徹底的、正本清源的解決問題方法,不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或只是責怪環境和「社會的錯」。

中國文化「向裡用力」的結果,是大力主張「修身」,並以修身為生命、道德之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這是所有人的責任,沒有人可以例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

著重修身的人,會從自己出發,去想到該如何待人。在這方面,孔子發明了忠、恕兩個觀念:「責己以忠,待人以恕」,即對待自己要嚴一點,對待別人卻不妨寬一點。把這忠恕兩字實踐起來,要注意兩方面,第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人因為常常想到別人、關懷別人、敏感於別人的需要,所以更會「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大學)這種人很在意於別人的感受,更不會隨便傷害人。這種人生態度,其實亦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進一步實踐。

今天的福音,最基本的精神也是強調「向裡用力」和「修身」,這本來就是許多熱愛人生者的共識,也是人要成為文明人的關鍵所在。所以耶穌的「大樑和木屑」比喻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我們的眼睛是要用來看的,它必須清明、清潔、明亮,不能有任何遮蔽,才能看得清楚。所以眼前或眼中的任何木屑、大樑、小草、灰塵,都必須除去淨盡。我們自己要除去這些障礙,也要幫助別人除去這些障礙。但如果我們自己眼中有的是大樑,又怎能幫助別人除去眼中的木屑或小草呢?

這也正是耶穌所說的:「失明的人怎能給失明的人帶路呢?兩個人不是都會跌落坑裡嗎?」(路6:39)

拉丁文也有句成語:「你沒有的,就不能給人。」(Nemo dat quod non habet) 同樣的,你不懂的,又怎樣告訴別人呢?你不做,又怎樣叫別人做呢?你不是這種人,又怎能快快樂樂地做得出這種事呢?這些不都是最明明白白的道理嗎?

所以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德訓篇也這樣說:「火考驗陶匠的陶器,言談顯露人的品格。一棵樹的栽培,可以從它所結的果實看出來;同樣,一個人的意念,也可以從他思考後所說的話看清楚。」(德27:6-7)這真是「言為心聲」的最好註腳。

其實人除了有個體的生命外,也有團體的、家族的、民族的生命;在這個大生命中,我們是互相影響、榮辱與共的。我們務本、修身,不單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充實、豐富、快樂,也可以澤及子孫、惠及鄰里、裨益世界。正如一棵樹,如果它的根深,那麼整棵樹都會枝葉繁茂。所以若我們活得出一個更豐富的生命,我們的子孫也會因為我們而蒙受上主沛降的祝福。

常年期第八主日

心善子孫盛,根深枝叶荣

读经一:(德27:4-7):言谈是人品的试金石
读经二:(格前15:54-58):罪必被战胜
福 音:(路6:39-45):应取出眼中的大梁
中国文化:防寒莫善於加衣,止谤莫如修身,防暑莫善於近水。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忠恕之道。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


怎么你看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而不觉察你眼中的大梁呢?你看不见自己眼中的大梁,怎能对你的弟兄说:「弟兄,让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呢?伪君子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弟兄眼中的木屑。

好树不能结坏果实,坏树也不能结好果实。每一棵树的好坏,凭著果实就可以看出来。好人从他心中积存的善发出善来,坏人从他所积存的恶发出恶来,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
(路6:41-45)

听到上面耶稣所说「大梁和木屑」及「好树结好果,坏树结坏果」的话,我很快便联想到中国文化中的「向里用力」和「修身」的特质。耶稣要求的是先由自己做起,中国文化也要求我们一切都要「反求诸己」,也即是由自己做起。

一個人在「做」什么以前,必须先要問自己「是」什么、是谁、是一個怎么样的人。由自己出发,就是向里用力,就要修身。

中国文化中「向里用力」的倾向,可以由东汉徐中干的话看得很清楚,他说:「防寒莫善於加衣,止谤莫如修身,防暑莫善於近水。」即面对寒冷或暑热,就要多穿衣服或住近水边,不要老是埋怨天气;在面对毁谤時,则要更加努力修身、敦品励行、更加的自我警惕,务求不让人抓到任何的把柄,而不是老是要抱怨别人。这些都是最彻底的、正本清源的解决問题方法,不把問题推到别人身上,或只是責怪环境和「社会的错」。

中国文化「向里用力」的结果,是大力主张「修身」,并以修身为生命、道德之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学而)这是所有人的責任,没有人可以例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著重修身的人,会从自己出发,去想到該如何待人。在这方面,孔子发明了忠、恕两個观念:「責己以忠,待人以恕」,即对待自己要严一点,对待别人却不妨宽一点。把这忠恕两字实踐起来,要注意两方面,第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人因为常常想到别人、关怀别人、敏感於别人的需要,所以更会「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大学)这种人很在意於别人的感受,更不会随便伤害人。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亦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进一步实踐。

今天的福音,最基本的精神也是强调「向里用力」和「修身」,这本来就是许多热爱人生者的共识,也是人要成为文明人的关键所在。所以耶稣的「大梁和木屑」比喻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我们的眼睛是要用来看的,它必须清明、清洁、明亮,不能有任何遮蔽,才能看得清楚。所以眼前或眼中的任何木屑、大梁、小草、灰尘,都必须除去净尽。我们自己要除去这些障碍,也要帮助别人除去这些障碍。但如果我们自己眼中有的是大梁,又怎能帮助别人除去眼中的木屑或小草呢?

这也正是耶稣所说的:「失明的人怎能给失明的人带路呢?两個人不是都会跌落坑里吗?」(路6:39)

拉丁文也有句成语:「你没有的,就不能给人。」(Nemo dat quod non habet) 同样的,你不懂的,又怎样告诉别人呢?你不做,又怎样叫别人做呢?你不是这种人,又怎能快快乐乐地做得出这种事呢?这些不都是最明明白白的道理吗?

所以今天的第一篇读经德训篇也这样说:「火考验陶匠的陶器,言谈显露人的品格。一棵树的栽培,可以从它所结的果实看出来;同样,一個人的意念,也可以从他思考后所说的话看清楚。」(德27:6-7)这真是「言为心声」的最好注脚。

其实人除了有個体的生命外,也有团体的、家族的、民族的生命;在这個大生命中,我们是互相影响、荣辱与共的。我们务本、修身,不单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充实、丰富、快乐,也可以泽及子孫、惠及邻里、裨益世界。正如一棵树,如果它的根深,那么整棵树都会枝叶繁茂。所以若我们活得出一個更丰富的生命,我们的子孫也会因为我们而蒙受上主沛降的祝福。

---

現場講道(粵語)

教友證道


神父講道


現場講道文稿

主日八分半(彌撒講道)

粵語講道


普通話講道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