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三主日 2013年03月03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勤懇耕耘,積善避禍

讀經一:(出3:1-8,13-15):梅瑟被召
讀經二:(格前10:1-6,10-12):應以以民的不信為鑑
福 音:(路13:1-9):悔改的必要
中國文化: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禍患常出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葡萄園裡,種了一棵無花果樹;他來看這棵樹有沒有結果實,卻沒有找到,便對園丁說:「你看,三年來,我一直在這棵樹上找果子,卻沒有找到,砍了它罷,何必讓它白佔土地呢?」園丁回答說:「主人,再留它一年罷!等我把它周圍的泥土掘鬆,加上肥料;將來如果結果實便算了;否則,我才把它砍掉。」
(路13:6-9)

種果樹的人,都希望果樹能結果子,不能結果子的樹,便再沒有任何用途,它只是白佔土地而已;被園主砍掉,是它唯一的命運和收場。

但園丁卻要求園主給這棵暫時不結果子的樹一個機會。不過,園丁並不是白白地等待這棵樹去結果,他努力地、勤懇地作翻土和施肥的工作,增加果樹結果的機會。世上沒有不勞而穫這回事。

今天的福音還說了另一個故事,很值得我們警惕。

猶太人普遍認為,一切的災難和不幸,都是天主的懲罰。那些在奉獻祭品時被比拉多屠殺的加里肋亞人,和那十八個被史羅亞塔倒下來壓死的人,表面上似乎都是因為他們惡貫滿盈,才招致這樣的死於非命。但耶穌的話很清楚:「你們以為這些人的罪比其他人的罪都大嗎?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也都要同樣喪亡!」(路13:2-3)

耶穌的意思是: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是罪人、有缺失的人,如果我們遭到什麼災禍,那都是我們罪有應得,我們的罪惡一點都不比那些加里肋亞人或那些被壓死的人輕。沒遭大難,只是由於天主的慈悲,未忍即時懲罰我們罷了。

我們只有一個選擇:悔改!

所謂惡、所謂罪,並不只是指一、兩個偶然而獨立的惡行為,而是指一個人的整個存在、整個生活方式、整個人生方向。我們犯罪,是因為我們背叛天主、走向邪惡之途、向墮落下滑;我們背道妄行,我們正走在一條背離天主的單行道上,越走越遠。

而耶穌要求的悔改,也不只是要求人改掉一、兩個惡劣的行為,而是要求一個人徹底的皈依,整個的改變,回過頭來重新走上正路,向著天主走去。

我們有時會把天主當作是一個執行刑罰的劊子手,其實,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是我們自己在懲罰自己。

荀子說:「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意思是,天道運行,有一定的規律,順應天道就會吉利,背離天道就有災殃;禍福和吉凶治亂,都是我們循道而行或背道而馳的自然結果,我們自己要負上全部責任。荀子甚至認為,如果我們能按生命和大自然的規律去辦事,連老天爺也不能給我們降災,但如果我們逆天而行,就是老天爺也不能保住我們。

蘇東坡在他的《管仲論》中也說:「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任何的成敗得失、禍福善惡,都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一個人長期生活,及以許多大大小小的行為累積起來的結果。成功固然有起因,禍患也有它的預兆。一不小心,便會大禍臨頭,這就是所謂的「禍患常出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即是說,一切的大禍患都是由小疏忽而引致的,即使是大智大勇的人,都會因為自己的小毛病而失足、跌倒。

待我們的毛病養成了,惡行昭彰了,一切的壞後果都出現了,我們好像是「受罰」了,這時,我們便應知道,這不是天主在罰我們,也不是世界、惡魔或其他什麼的在害我們,我們其實是一直在自己害自己!

即使我們沒有害自己,我們又做了什麼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呢?主人要在我們這棵果樹上收集果子的時候,我們又有什麼可以拿出來呢?我們不是應該及早在我們的生命中,勤勤懇懇地,「掘鬆周圍的泥土,加上肥料」,好讓我們的生命能結出善果嗎?

現場講道(粵語)

教友證道


神父講道


現場講道文稿

主日八分半(彌撒講道)

粵語講道


普通話講道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