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2005年10月30日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我們都是學生

讀經一:(拉1:14-2:1-2,8-10):司祭們的行徑使人跌倒
讀經二:(得前2:7-9,13):宗徒以愛牧養信友
福 音:(瑪23:1-12):痛斥經師和法利塞人
中國文化: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不敢為天下先。上下而求索。


耶穌說:「你們不要被稱為『師傅』,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彼此都是弟兄;也不要在世上稱任何人為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父;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最大的,該做你們的僕役。凡自高自大的,必被貶抑;凡自謙自卑的,必被高舉。」
(參考瑪23:8-12)

我們的教會是被稱為聖統制的教會,一種由上而下的秩序,由教宗、主教、神父、教友,一層層向下統治的格局。這樣看教會,很容易令我們誤以為教會是一個世俗的組織,一種權力的架構。

其實,在耶穌心中,教會的權力和秩序,根本和世俗的完全不同。

在天主的教會裡,只有一位萬君的天主,只有他才能告訴我們甚麼是正道,一切世上的君王和司祭,都應該執行上主的命令。在這過程中,教會的權威不過是愛的權威、犧牲的權威。

保祿在得撒洛尼人前書說:「弟兄們,我們慈祥的對待你們,像母親撫養自己的孩子。我們這樣疼愛你們,不但願意把天主的福音交給你們,而且也願意把我們的性命交給你們。因為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得前2:7-8)

這便是教會的聖統制,亦是教會的權力——為別人犧牲的權力。

教宗是教會裡佔最重要位置的一個人,但是在他簽署文件的時候,他自稱是「眾僕之僕」(servus servorum),這就是他的權力:為教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權力。

聖統制應以天主為中心。我們全部人都要向真理低頭,要謙虛地找尋天主的聖意。在教會裡面,無論是聽命的、教導的,最終都要聆聽、默想、學習、實踐天主的道。教會是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彼此平等、友愛、共融的團體。

梵二的《教會憲章》也說:「雖然由於基督的意願,某些人被立為他人的導師……,可是論地位,論全體信友共有的建設基督奧體的工作,在眾人中仍存在著真正的平等。」(教會憲章第32節)

為甚麼我們在基督內不可以作「導師」呢?因為我們都是學生,我們都在學習真理。不單個人要學習,就是整個教會、整個人類,都要學習。

莊子形容孔子是一個「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的謙謙君子。六合是指前、後、左、右、內、外六個層次,換句話說,六合就是在我們經驗範圍外的一切。孔子存而不論,是說他用心去聽、去觀察,而不加評論、不作判斷。因為孔子在他的經驗和認知範圍以外的一切,他都不願意判斷。

雖然我們稱他為萬世師表,但他絕不是一個信口開河的人。他自己曾經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這種謙虛態度的人,才會有真知灼見,才配稱為真正的導師。

世上的所謂導師,不過只是「學無先後,達者為師」而已。我們的導師也不過只是多知了一點、先行了一步。其實我們大家都是慕道者、都是學生。

面對無涯的知識,莊子有這樣的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世界上並沒有甚麼都知道的通天曉導師。

不僅在知識上,連在具體生活上也是無人可以自誇的。孔子就認為自己有很多理想都未能達到。他舉了一些例子:「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即是說,我要求別人為我做的,我卻未能對別人這樣做。

孔子是一個很謙虛的人,在知識上、行為上和倫理道德生命上,都不敢自誇十全十美。

其實這並不是謙虛,而是客觀的真實。如果我們自以為連六合之外的東西都懂,又或者認為自己是道德上的完人,那麼我們只是在欺騙自己而已。

我們只有一位師傅,就是耶穌基督。讓我們所有人,不論是在上的,或在下的,不論是教導人的,或是被教導的,都能在基督的光照和指導下,不斷的學習,一生「上下而求索」,做個勤奮的學生??由搖籃到墳墓。

現場講道(粵語)

教友證道


神父講道


現場講道文稿

主日八分半(彌撒講道)

粵語講道


普通話講道



 

徐錦堯@fr.luketsui.idv.hk 2024